滴灌设施冬季维护管理

滴灌设施冬季维护管理

一、滴灌设施的冬季维护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丁潇颖[1](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邱继丰[2](2019)在《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菜篮子”工程是保障蔬菜供给重大的民生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加快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朝阳区位于长春市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基础条件雄厚,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对促进朝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保障城市新鲜蔬菜产品供给有重要意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地方志以及各镇农业站、办、所相关资料,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了目前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如下:1.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3)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4)农资、蔬菜质量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5)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6)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2.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为了使朝阳区蔬菜生产真正做到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发挥朝阳区在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做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针对这些问题科学进行了合理分析和综合研判,提出促进朝阳区发展高标准蔬菜产业建议:(1)因地制宜,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2)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3)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4)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5)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6)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7)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8)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9)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蔬菜产业是保障蔬菜供给的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智慧园艺、设施园艺的发展,朝阳区将更加凸显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蔬菜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陈雪[3](2019)在《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体绿化是改善当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建筑节能、增强建筑生态性能的有效手段。办公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比突出,由于其使用人群庞大且持续时间长,营造良好的办公与休憩空间显得十分重要。研究立体绿化在办公建筑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目前,深圳市正在大力建设“森林城市”,立体绿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在深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此大背景,本文以深圳市作为研究范围,在基于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理论研究及相关政策的总结分析下,首先对国内外建筑立体绿化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资料的全面查阅,发现各项目的优点与不足,从其中学习到能够用于指导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建设的理念与技术。其次,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发放、相关专业人员访谈以及与立体绿化设计施工公司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深圳市目前办公建筑的立体绿化建设基本情况,总结出其突出的问题,分别是立体绿化与建筑设计脱节、植物选择不合理以及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三大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案例研究与现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对深圳市气候条件的分析,得出建筑立体绿化建设应遵循当地气候环境的前提条件;通过建筑风荷载、日照情况、办公建筑布局与垂直空间打造、建筑立面等多个角度讨论了立体绿化与建筑协同设计的方法;从适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美学原则、以及日照强度几个角度探讨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植物合理配置的方法;通过designbuilder热工模拟,探讨了不同形式立体绿化对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现场调研与市场调研资料的收集整理,针对其建成后的管理与建设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以南海意库1号楼为例,将提出的设计策略运用到实际项目的立体绿化改造中,为以后的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提供参考。

贾素琴[4](2019)在《北方城市景观立体绿化模式与技术研究 ——以天津生态城先导区甘露溪景观设计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从农业文明到工业革命,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逐渐加快,但城市空间环境正被消耗破坏,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生态问题。所以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是迫切而又不容忽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立体绿化就此应运而生,并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立体绿化也将成为未来城市绿化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本论文通过文献搜集,对国内外关于城市立体绿化的研究进展和不同类型的实例成果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城市立体绿化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的有效经验。与国外比较,国内的城市立体绿化应用仍不够广泛,同时,受气候与经济等的影响,国内北方城市的立体绿化发展更加滞后。本文通过案例比较分析以及查阅理论书籍的研究方法,在已发展的现有立体绿化的相关形式与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借用国内外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类型的立体绿化实例进行学习与借鉴,还对北方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应用模式范围重新归纳分类,进而总结了建筑墙面绿化新技术相应的关键技术与措施,同时研究了北方城市立体绿化植物选择与搭配,提出对现有北方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优化对策,为北方城市立体绿化提供科学、有效的专业支撑。本论文最后以天津市生态城先导区为例,进行了总体的设计构思,并提出相关的设计原则。深层次分析天津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以自然式的设计手法,把地域特色文化融合于立体绿化当中,进行创新性综合设计,以求设计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多层次、丰富多样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象。服务于当下的城市双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孙正[5](2018)在《果园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河北省主要梨果产区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果品生产大国,我国的果树品种丰富且种植面积广阔,其果品总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进行,越来越多的果园征地补偿行为和果园投资行为都需要依赖于果园价值评估作为核心决策依据。然而,近年来我国由于征地补偿引发的经济纠纷以及各果品生产基地引资不畅等诸多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当前果园价值评估相关理论与方法相对滞后的深层次问题。为此,本文对果园价值评估这一跨学科命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果园投资建设、征地补偿、资产核算等目的下的果园价值评估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践工具。本文以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和均衡价值为基础,采用深入访谈法对当前我国果园价值评估实践环节存在的诸多难点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对河北省核心梨果产区中各类果园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成本法模型、收益法模型和市场法模型在内的一整套果园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并通过案例实证对各果园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后续研究改进的空间与发展方向。通过大量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果园价值评估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多将果树作为生物资产或经济林资产进行评估研究,而很少将果园作为独立且具有综合性生产功能的农业资产组合进行价值评估研究。且国内各类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多以各国的会计准则和资产评估准则为依据。其中,我国会计准则倾向于从成本角度对农业生物资产进行价值核算,而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则倾向于从收益的角度来对经济林资产价值进行评估。2、通过对我国当前具有果园价值评估经验的资产评估师访谈调查发现,突破传统的生物资产评估和经济林资产评估,将果园作为一项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是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在我国果园价值评估实践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专业资产评估师对果园价值评估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理解缺乏一致性,以及对现代化果园资产价值形成与发展规律认识不全面,是导致果园价值评估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对当前我国现代化果园这一独特资产的价值规律和价值特征进行深入探究,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果园价值评估方法体系,是解决果园价值评估实践环节诸多问题的唯一路径。3、通过对河北省主要梨果产区中各类果园的实地调查发现,各个产区的果园种植规模、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程度差异明显。各产区的果园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和市场对接形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与进步。现代化程度越高的果园,除果树之外的各类资产构成比例、价值贡献和重要性越高;果园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和市场对接方式越多样化;果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业链整合程度越紧密。调查结果充分显示,若将果树价值等同于果园这一综合性整体资产的价值已经明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构建出能够体现出现代化果园资产价值全面性、收益价值多样性和市场价值公允性的评估方法,已经成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果树种植业发展的迫切要求。4、在果园资产价值的视角下,本文将传统资产评估成本法与现代化果园构建方式相结合,本着通过系统性与层序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一套能够体现出果园整体资产价值且反映实际生产能力的果园价值评估成本法模型。一方面,该模型的核心参数涵盖了现代化果园的全部资产内容,能够通过成本加和的方式表述出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的果园整体资产价值。另一方面,本文结合各类果园资产的价值规律,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果园资产价值评估的思路与方法,保证了其评估结果能够对果园资产有效性和各类资产匹配程度做出合理反映。5、在果园收益价值的视角下,本文将传统资产评估收益法与现代化果园收益方式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到果树生命周期与果园经济价值实现规律关联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果园价值评估收益法模型。该模型中的各核心参数逐一进行了分析,灵活运用各种预测方法作为工具,提出了针对各个核心参数的预测思路与取值方法。在果品产量预测方面,本文从果树生命周期过程中苗木、幼树、初果期到盛果期的生产能力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果树周干指标为预测依据的果品产量预测方法,进而提高了果品产量预测的便利性和科学性。在折现率取值方面,本文以被评估果园的生产经营风险和实际抗风险能力为依据,构建了全面的果园经营风险报酬率的指标体系,从而提高了折现率取值的科学性和客观性。6、在果园市场价值的视角下,本文将传统资产评估市场法与现代化果园市场交易类型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果园交易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果园价值评估市场法模型。一方面,对如何筛选具有可比性的参照果园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与方法;另一方面,从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果园自身因素和果园交易特殊性四个方面,为被评估果园和参照果园之间的对比与量化调整提供可靠的标准、尺度和取值方法。7、通过实际应用,本文对三种果园价值评估模型各自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市场法模型由于受到应用前提条件的限制,未能进行实践检验。成本法模型体现了被评估果园资产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初建不久且实物资产占比较高的果园价值评估中体现了较好的适用性。收益法模型因为能够反映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预期心理,其评估思路和评估结果都获得较高的认可度。总的来说,三种评估模型的应用不仅取决于被评估果园所处的经营方式、自然环境、组织形式、生产技术和资料信息充分度等外部因素,而且还取决于评估机构和评估自身的相关经验与能力水平。最终,本文构建的成本法模型、收益法模型和市场法模型构成了一套具有相互验证关系的果园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在搭配应用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加全面、客观和更具公允性的评估结果。

赵雅雯[6](2018)在《现代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张力 ——云南省宾川县大罗村葡萄种植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种植是如今生活在宾川县大罗村的白族村民主要的生产方式,截至2016年夏天,整个大罗村90%的耕地都被用来种植葡萄。葡萄的大规模种植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每年的人均纯收入由种植葡萄前的5000元增加到了 10146元。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问题也逐渐凸显。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耕地变成了单种培植地,二是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具体来说,原有的耕地大多数变成了只种植葡萄的单种培植地,这样做虽然能够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但是单种培植地与更具差异性的生态系统相比,降低了强壮度和抵抗性,使得当地的葡萄植株每年都会遭到病虫害,从而影响葡萄的销售价格,对于村民们的收入造成了损失。大罗村所种植的葡萄是引入的外来品种,村民们以往所使用的农家肥和尿素这一类化肥无法给葡萄的生长发育发育提供足够的养分,于是开始大量使用复合肥和水溶肥这一类新型的化肥来保障葡萄的生长。新型化肥的大量使用给大罗村的葡萄种植提供了养分的保障,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土地的承载力,使得近两年来土壤的质量大幅度下滑,酸化、板结的现象十分严重。大罗村的村民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葡萄种植产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寻求解决办法。2015年,大罗村的一部分村民在农科站的带动下开始引入标准化种植和滴灌设施,其他的大部分村民则在耕地中套种玉米、土豆、青笋等作物,以此来吸收土地中多出的养分。在这一系列的尝试之中,可以发现当地的村民将现代科学知识的地方化和地方性知识的科学化的趋势。现代科学知识和地方性知识之间虽然在认知方式、组织机制和技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不该有优劣之分,相反,二者之间具有着一定的契合性。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一味地强调现代科学知识或者地方性知识,都有局限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够使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都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谢亚男[7](2018)在《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 ——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即将出台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家标准从校园建设全方位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校园设计、建设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它的编制不仅是为我国开展绿色校园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对于明确绿色校园设计、建设策略、指导实践措施以及规范发展模式等也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标准的编制对新老不同类型校园的绿色建设有何不同的影响、两类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究竟如何评价、两者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又存在怎样的差别与差异、新老校区对同一标准的适宜性有何不同、背后究竟是何原因,需要根据标准,实地调研评价之后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就《标准》的内容、特点、指导作用、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加强对评价标准及方法的理解;案例部分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即独墅湖、天赐庄校区为评估样本,根据《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对两个校区进行自评估,通过实地调研分析评估,对同一学校的新老不同校区的绿色校园建设现状、特色及建设瓶颈等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校园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差别、影响因素及现存主要问题,再结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及国内外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优秀案例,对新老不同校区进一步的绿色校园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同时样本自评估也是对新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适宜性与可操作性的一次检验。论文希望通过对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苏州大学不同校区的评价与研究,为国家标准积累基础测评数据,推动《标准》的推广和普及。

胡婧娟[8](2018)在《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日光温室在高海拔低温地区的大规模建造和广泛应用,越冬期间地面灌溉水水温偏低这一问题成为遏制日光温室正常运行和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灌溉水水温、选择合理的升温设施、调控灌溉水升温时间和过程成为越冬期间日光温室种植亟待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以越冬期间日光温室灌溉水水温偏低这一客观问题为出发点,依托于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设施果蔬园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低温区日光温室大棚冬季灌溉水升温设施与技术研究》,基于日光温室越冬期间实地跟踪测试以及室内试验数据,采用土壤水动力学、传热学等理论,分析了日光温室小气候和区域气象条件的变化特性、灌溉水水温的时空变化规律;选择出了升温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水质有保障、管理运行安全可靠的升温设施;以选定的升温设施为对象,利用CFD软件FLUENT实现了灌溉水温度的预测,建立了不同天气条件、不同灌溉水初始水温、不同型式升温设施灌溉水水温实时预报模型,实现了灌溉水达到既定温度所需时间的预测;研究提出了越冬期不同时期适宜灌溉的最低水温和室内灌溉水升温时间;构建了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其科学价值表现在灌溉、热传导、设施农业等理论的交融与集成等方面。研究成果可以有力地推动和丰富日光温室配套设施建设和灌溉管理科学的发展。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都呈现以24h为周期的余弦函数变化规律,但室内、外气温的振幅具有较大的差异。室内气温的振幅约为室外气温振幅的2.02.9倍。室内、外气温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在越冬期的不同时期,相关系数在0.750.96之间变化。室内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温室室内垂直方向上,中位高度气温>棚顶处和地面处气温,白天垂直方向温差可达5.210℃,夜间温差较小,在3.05.4℃之间;水平长度(东西)方向上,白天气温中部>西部>东部,夜间气温东部>中部>西部,变化幅度在0.31.8℃之间;水平宽度(南北)方向上,白天气温中部>后墙>棚前,夜间气温后墙>中部>棚前,室内气温温差白天大于夜间,白天温差在3.25.8℃之间,而夜间温差仅为0.81.9℃。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呈现以24h为周期的余弦函数变化规律,但温度波振幅随深度的增加逐步减小,到一定深度,振幅基本为零。0.4m深度以下室内地温和0.25m深度以下的室外地温振幅为0,其下层土壤温度基本没有明显的日变化。同层次的室内地温波振幅大于室外,这与室内气温变幅大于室外密切相关。(2)越冬期河流地面水冰盖的形成与否对水源地水温有较大影响。在非结冰期,河流地面水水温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日间8:0018:00约10个小时的时间内,气温明显高于水温;而在结冰期,水温始终高于气温,并且水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基本维持在-3.0℃左右,产生上述水温特性的原因主要在于水体的比热较大、下层河床砂卵石介质对河流水的热量源源不断的补给、河流表面冰盖和薄层空气的隔热作用。(3)地下浅式升温池是越冬期间日光温室升温设施的理想选择。提升升温池内灌溉水主要的热量来源为室内空气、侧墙和池底的土壤以及太阳辐射。无论是在水体表面、侧墙处还是底部,地下浅式升温池对空气热量、土壤热量、太阳辐射的利用率均高于其他两种结构型式的升温池。在升温效果方面,地下浅式升温池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结构型式的升温池。建议使用地下浅式升温池作为高海拔低温地区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的主要设施。(4)首次将CFD计算流体力学程序应用到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过程的模拟中,成功实现了日光温室定解条件与CFD计算流体力学定解模型的结合,实现了日光温室升温池水体温度和升温时间的预测。采用余弦函数拟合室内气温、地温的日变化规律作为输入边界条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6以上,相对误差均值在5.46%以下,绝对误差的最大值在1.64℃以下,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模拟预测出整个越冬期灌溉水升温所需的时间在551小时之间。边界条件与气温、地温的平均值和变幅直接联系,初始条件与进棚水温直接联系,使得本模型可以推广应用于不同结构型式、不同材料的升温池在不同天气、不同初始水温条件下灌溉水温度变化过程的模拟,并且也可以应用于不同结构、不同土壤类型的日光温室中灌溉水升温过程的模拟,具有普遍广泛的应用前景。(5)提出了低温地区越冬期日光温室分段分期灌溉水管理模式。在越冬期间根据室内外气温、地温、水源地水温、进棚水温的时空分布特性,提出分期确定安全灌溉水温、升温时间、适宜灌水时间的灌水工作制度。越冬期分时段适宜灌溉水温如下:以半个月为单位,经升温池升温后的最低可灌温度,从12月中旬到3月中旬分别为8.5、10.8、9.8、9.1、8.0、7.5℃。其中1月份气温较低,植物所需的最低可灌温度相应较高,分别为10.8,9.8℃。以半个月为时段,灌溉水升温时间从12月中旬到3月中旬分别为5,51,47,38,24,8h,其中,1月气温较低,灌溉水需升温时间最长,分别为51h和47h。这种分段分期灌溉水管理模式为高海拔低温区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6)高海拔低温区实现越冬期安全灌溉是切实可行的。在高海拔低温地区设施农业输水、配水、灌水过程中科学利用地热和太阳能,可以实现越冬期的安全灌溉。取水过程中使用地面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潜水井取水方式能有效的利用地热提升灌溉水水温,水温可提升6.79.0℃;在输配水、调节水池调节过程中,将输配水管线埋藏在冻土深度一定深度以下、增大调节水池的埋深、增设调节水池上方的保温设施可以有效利用地热维持或提升灌溉水水温;在日光温室内部,地下浅式升温池能够科学高效的利用太阳能和地热提升灌溉水水温,在整个越冬期的不同时期,可以用551h,将水温提升到作物要求的最低可灌温度。(7)构建了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集成技术。越冬期日光温室地面水适宜、安全灌溉需融合采用取水、输水、升温、灌水过程中的工程和管理技术,即多环节、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构成集成技术的主要技术包括:在取水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有增加渗径长度、增大潜水井深度等;在输配水、调节水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有增大输配水管网的埋深、选用导热系数大的管材、增大调节水池的埋深、设置调节水池上方的保温设施等;升温池升温过程可采用的技术有高效吸收太阳能和地热技术、CFD模型预测升温过程技术等;灌水过程可采用的技术有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安全灌溉最低水温技术等;灌溉管理可采用的技术有灌溉模式判定技术、室内升温池升温时间的确定技术等。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未考虑日光温室内不同蔬菜种植种类对灌溉水温需求的差异以及未对作物生长过程指标进行监测。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进行日光温室内不同类型蔬菜种植,不同时期对最低灌溉水温度的要求和对作物生长过程指标进行监测。另外在输入灌溉水升温模型的边界条件时,采用余弦函数拟合室内气温和地温的日变化规律,这也是造成模型误差的原因之一,在以后的建模中,可尝试使用傅里叶展开式来拟合气温、地温的日变化规律,以求取得更高的模拟精度。

杜伟[9](2018)在《六种景天属植物在立体绿化中的适应性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景天科景天属(Sedum spp.)植物具有抗旱、抗涝、抗寒、适生区域广泛等优良特性;色彩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已然在国内外的薄层立体绿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目前用于立体绿化的植物比较单一,不同材料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基于云南省昆明市气候环境,对适生的景天属植物和相应的立体绿化载体材料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选定佛甲草(S.lineare)、薄雪万年草(S.hispanicum)、姬星美人(S.dasyphyllum)、黄金万年草(S.hispanicum.ver)、‘胭脂红’景天(S.spurium‘Coccineum’)和凹叶景天(S.emarginatum)六种景天属植物,在模拟立体绿化环境中进行栽培实验。栽培90 d后测量六种样本的垂直投影面积变化、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总鲜重/总干重、新枝鲜重/总鲜重、分蘖芽总量、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快速光响应曲线初始斜率、PSII最大光能转换效率11个指标数据,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计算出六种景天属植物在昆明市绿体绿化环境中的适应性系数。由强到弱依次为:薄雪万年草>佛甲草>凹叶景天>姬星美人>‘胭脂红’景天>黄金万年草。建议室外立体绿化模块采用以薄雪万年草和佛甲草为主的多个种/品种混合的植物材料。室内或弱光环境采用凹叶景天种植。在泥炭海绵、人造气泡石、特制无纺布三种立体绿化载体材料上进行薄雪万年草的栽培实验。分别测定在三种立体绿化载体上,薄雪万年草的盖度比,新旧枝长度比,PSII最大光能转换效率,生物量变化;材料的保水能力。结果显示,在泥炭海绵上栽培的薄雪万年草植株分蘖较快;在预制人造气泡石上的薄雪万年草根系最为发达,发根最为迅速;特制无纺布泥炭薄层载体上栽培的薄雪万年草生长和分蘖速度介于二者之间。吸水性强的人造气泡石建议将用于室内有持续灌溉的立体栽培系统;特制无纺布和泥炭海绵运输方便,可随意切割和卷曲。以薄雪万年草为研究材料,在室内外进行栽培实验,探究其在室内外环境中,光照、水分、营养物质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薄雪万年草应避免光照强度低于2000 Lux,栽培载体含水量应该控制5%到20%左右;总氮磷钾比例为30:5:25的1000倍液,对于薄雪万年草的分蘖繁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年时间内,无人工灌溉和遮光的自然环境下,在昆明市建筑屋顶进行无维护观测实验。记录种8实验材料的生长繁殖和存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佛甲草、薄雪万年草、姬星美人、黄金万年草、‘胭脂红’景天和凹叶景天六种景天属植物在昆明市立体绿化环境,可以进行低维护的立体绿化种植。垂盆草(S.sarmentosum)和费菜(S.aizoon)退化死亡较快,不建议在昆明地区使用。根据上述实验研究成果,本实验进行了混合式立体绿化毯设计实践,景天植物室内立体绿化设计实践和家庭园艺模块化植物栽培画框的制作。

孟华岳[10](2018)在《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及药剂分布》文中研究指明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是制约世界各地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化学防治柑橘木虱是治理柑橘黄龙病的重要措施。喷雾施药存在药剂喷洒不均匀,施药时间和施药次数难以控制的问题。滴灌施药将农药定向施用于根部区域,通过根系吸收向新叶及嫩梢转移,能够定向防治柑橘木虱。本文对有机磷类、新烟碱类和双酰胺类等杀虫剂中的17种内吸性杀虫剂进行筛选,研究了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进一步研究了有效药剂在土壤及柑橘植株中的分布,以及田间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控效果。1.以年橘幼苗为供试植株,在室内模拟滴灌施药,通过离体叶片生测试验筛选出适合滴灌法防治柑橘木虱的有效药剂。结果表明有机磷类和新烟碱类对柑橘木虱具有较高的内吸活性。有机磷类的乐果和乙酰甲胺磷在药后4 d防效达到90%以上,新烟碱类的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噻虫胺和噻虫嗪在药后7 d防效可达90%左右。2.将活性较高的乐果、乙酰甲胺磷、噻虫胺和噻虫嗪进行盆栽药效试验,进一步研究同等用药量条件下四种药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及持效期。结果显示:乐果和乙酰甲胺磷的起效期分别为第6 d和第4 d,持效期均为12 d;噻虫胺和噻虫嗪的起效期分别为第8 d和第6 d,持效期分别为120 d和150 d,表明乐果和乙酰甲胺磷见效较快但持效期较短,而噻虫胺和噻虫嗪持效期较长。3.以噻虫嗪为阳性对照,对首次进行滴灌施药防治柑橘木虱的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进行了用药量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当氟啶虫胺腈的用药量为噻虫嗪推荐用药量的2倍,即100 mg a.i./株时,两者的防治效果相当,在药后7-65 d柑橘木虱的校正死亡率均大于80%。当氟吡呋喃酮的用药量为噻虫嗪推荐用药量的6倍,即300 mg a.i./株时,在药后10-60 d柑橘木虱的校正死亡率大于75%。因此,可分别按照噻虫嗪推荐用药量的2倍和6倍滴灌施用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4.对滴灌施药后的柑橘叶片进行检测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叶片中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噻虫胺和噻虫嗪的含量与防效的关系。结果显示:柑橘木虱的校正死亡率大于80%时,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噻虫胺和噻虫嗪在叶片中最低含量分别为36.41±2.82、56.28±3.67、0.64±0.11和1.46±0.47 mg/kg,证明四种杀虫剂对柑橘木虱的起效剂量依次是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噻虫嗪>噻虫胺。5.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在柑橘植株上的分布。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在上、中、下部叶片中的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453.03±40.75、385.56±49.04、343.55±46.90 mg/kg,并且在药后4-60 d叶片中的含量均大于90 mg/kg;氟吡呋喃酮在上、中、下部叶片中的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446.19±51.64、434.08±60.75、408.20±37.56 mg/kg,在药后10-90 d叶片中的含量大于56 mg/kg。证明这两种杀虫剂在柑橘植株内输导能力强,且氟啶虫胺腈有向嫩叶及新梢积累的趋势,表明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均能有效保护柑橘嫩梢免受木虱的取食为害。6.在温室条件下,对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和噻虫胺在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分别取药后2 h和45 d距离滴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为0-15 cm范围内的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垂直方向的迁移速率大于水平方向,且降解较快;氟吡呋喃酮在药后2 h水平方向的迁移速率大于垂直方向的迁移速率,在药后45 d氟吡呋喃酮明显发生了向远离滴头的方向迁移,且垂直方向的迁移速度较快于水平方向。噻虫胺在药后2 h主要分布在距离滴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为0-10 cm的土壤范围内,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噻虫胺的迁移速率相差不大,药后45 d其在土壤中的呈现半圆形迁移分布。证明不同杀虫剂的理化性质不同,其在土壤中迁移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快,可应用于大田根系较深的成年柑橘植株,噻虫胺的用药量最少,持效期最长,可用于柑橘苗期。7.将氟啶虫胺腈和噻虫胺在田间进行滴灌施药,进一步研究了两种药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在药后1-9周,上部叶片中噻虫胺的含量为0.61-2.04 mg/kg,在药后10-30 d,叶片中氟啶虫胺腈的含量大于16.40 mg/kg,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现柑橘木虱。证明在田间条件下进行滴灌施药能够有效防治或预防柑橘木虱的发生。本文通过室内筛选试验明确了能够滴灌防治柑橘木虱的有效药剂及有效用药量,并进一步研究了叶片中药剂含量与防效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噻虫胺和噻虫嗪对柑橘木虱的起效剂量具有明显差异;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在柑橘植株中的分布,证明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输导能力强,均能用于柑橘大植株上有效防治柑橘木虱;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和噻虫胺在土壤中的分布,证明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迁移速度较快,噻虫胺呈现半圆形分布。此外,本文研究了氟啶虫胺腈和噻虫胺在田间的应用效果,证明通过滴灌施药防治或预防柑橘木虱的发生是可行的,为柑橘木虱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二、滴灌设施的冬季维护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滴灌设施的冬季维护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对朝阳区的启示
        1.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1.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1.2.3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对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蔬菜产业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1 朝阳区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
        3.1.1 区位优越
        3.1.2 生态优势
        3.1.3 基础优势
        3.1.4 政策优势
    3.2 蔬菜标准园的建设
        3.2.1 园区建设情况
        3.2.2 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3.2.3 园区生产基本情况
        3.2.4 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3.3 千顷蔬菜基地建设
        3.3.1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3.3.2 基本原则
        3.3.3 建设规模
        3.3.4 重点项目及工程建设标准
        3.3.5 蔬菜基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渠道
        3.3.6 蔬菜基地项目效益
        3.3.7 保障措施
    3.4 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情况
        3.4.1 示范区基本情况
        3.4.2 示范区建设进展
        3.4.3 主要实施办法
    3.5 朝阳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3.5.1 农药使用
        3.5.2 肥料使用
        3.5.3 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3.5.4 无公害蔬菜重点建设项目
    3.6 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采摘园的发展
        3.6.1 蔬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3.6.2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3.6.3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财政扶持情况
    3.7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3.7.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变化情况
        3.7.2 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3.7.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第四章 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1.1 农村实用人才水平偏低
        4.1.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多
        4.1.3 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
        4.1.4 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
        4.1.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
        4.1.6 质量监管不到位
        4.1.7 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
    4.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科学
        4.2.2 农户的菜田生产方法过于粗放
        4.2.3 企业发展不足
        4.2.4 蔬菜的深加工程度不够
        4.2.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
        4.2.6 质量监管机构不完善、人员缺乏
        4.2.7 合作社缺乏强劲的运营机制
第五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进一步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5.1.1 因地制宜,加快模块化蔬菜基地建设
        5.1.2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蔬菜市场
        5.1.3 大力提升抗灾减灾的能力
    5.2 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
        5.2.1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5.2.2 结合农业观光发展采摘园
        5.2.3 开发旅游项目,注重参与蔬菜生产项目的设置
    5.3 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
        5.3.1 保证蔬菜园区的建设用地
        5.3.2 避开城市近郊,菜田向中远郊发展
        5.3.3 加大机械化水平,进行标准园建设
    5.4 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5.5 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
        5.5.1 注重选拔科技示范户
        5.5.2 选拔培育科技指导员
        5.5.3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
        5.5.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年轻职业菜农
    5.6 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5.6.1 关注温室大棚质量的提升
        5.6.2 改善提高大棚的基础功能
        5.6.3 引导菜农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误区
    5.7 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
        5.7.1 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5.7.2 推行市场准入机制
        5.7.3 加强法律宣传,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5.8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5.8.1 落实优惠政策,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品牌
        5.8.2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5.9 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
        5.9.1 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倡导菜田精细化管理
        5.9.2 倡导农户对菜田精细化管理
        5.9.3 建立农民蔬菜直销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研究趋势总结及论文研究方向确立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相关理论
    2.1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体系
        2.1.1 屋顶绿化
        2.1.2 垂直墙面绿化
        2.1.3 阳台走廊绿化
    2.2 立体绿化技术要点
        2.2.1 屋顶绿化技术要点
        2.2.2 垂直墙面绿化技术要点
        2.2.3 阳台走廊绿化技术要点
    2.3 建筑立体绿化功能与作用
        2.3.1 生态效益
        2.3.2 经济效益
        2.3.3 景观效益
        2.3.4 康养效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案例研究
    3.1 案例解析
        3.1.1 康索乔圣地亚哥大厦—独特的“双层绿墙”
        3.1.2 新加坡皮克林宾乐雅酒店—花园般的建筑
        3.1.3 市中豪亚酒店—生长中的“绿色皮肤”
        3.1.4 米兰垂直森林—城市之肺
        3.1.5 深业泰然大厦—退台花园
        3.1.6 深圳建科大厦—典型的低能耗建筑
    3.2 立体绿化案例总结
    3.3 案例分析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建设现状
    4.1 立体绿化有关政策
    4.2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现状概述
        4.2.1 深圳市气候特征
        4.2.2 调研范围
        4.2.3 调研对象
        4.2.4 调研内容
    4.3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基本情况
        4.3.1 调研样本情况整理
        4.3.2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位置及技术分析
        4.3.3 立体绿化植物分析
        4.3.4 现状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植物总结
    4.4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问卷分析
        4.4.1 问卷受访人群及问题设置
        4.4.2 问卷结果分析
    4.5 现状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策略
    5.1 影响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的因素
        5.1.1 深圳地区建筑气候
        5.1.2 深圳地区的办公建筑文化背景
        5.1.3 深圳地区办公建筑空间布局组合形式
        5.1.4 办公建筑立体绿化相关人群因素
        (1)建设者
        (2)使用者
        5.1.5 设计策略方向建立
    5.2 办公建筑与立体绿化协同设计
        5.2.1 基于气候条件的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
        5.2.2 办公建筑体型、布局与立体绿化的协同
    5.3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植物选择
        5.3.1 适宜性原则
        5.3.2 多样性原则
        5.3.3 季相原则
        5.3.4 艺术美原则
    5.4 基于DESIGNBUILDER模拟的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形式选择建议
        5.4.1 模拟对象
        5.4.2 模拟思路
        5.4.3 建筑模型建立以及热工参数的确定
        5.4.4 模拟结果分析
        5.4.5 立体绿化形式选择建议
    5.5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
        5.5.1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要点
        5.5.2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内容
        5.5.3 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6 基于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策略的建设实践
        5.6.1 南海意库1 号楼实践项目概况
        5.6.2 南海意库1 号楼立体绿化基本情况
        5.6.3 南海意库1 号楼立体绿化存在的问题
        5.6.4 南海意库1 号楼改造策略
        5.6.5 小结
    5.7 本章小结
结语
    再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北方城市景观立体绿化模式与技术研究 ——以天津生态城先导区甘露溪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立体绿化相关理论概述
    2.1 立体绿化简史
    2.2 立体绿化概念界定
    2.3 立体绿化的特点
    2.4 立体绿化在北方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2.4.1 城市的生态效益
        2.4.2 城市的经济效益
        2.4.3 城市的社会效益
第三章 不同类型的国内外立体绿化案例分析
    3.1 水培式立体绿化在建筑立面中的应用
    3.2 铺贴式立体绿化在墙体立面中的应用
        3.2.1 Ann Demeulemeester Shop
        3.2.2 华润置地广安门生态展廊
    3.3 模块式立体绿化在墙体立面中的应用
        3.3.1 路易威登的Topiade店面垂直绿化
        3.3.2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植物墙
    3.4 屋顶绿化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城市立体绿化应用模式及相应技术措施
    4.1 北方城市立体绿化的现状及问题
        4.1.1 立体绿化在北方城市的现状
        4.1.2 立体绿化在北方城市的问题
    4.2 北方城市立体绿化的应用原则
    4.3 北方城市立体绿化应用模式类型
        4.3.1 建筑物立体绿化
        4.3.2 公共构筑物立体绿化
        4.3.3 独立景观小品绿化
    4.4 建筑立体绿化应用模式类型与相应技术措施
        4.4.1 屋顶绿化
        4.4.2 墙面绿化
        4.4.3 阳台窗台绿化
        4.4.4 围墙门庭绿化
    4.5 影响墙面绿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相应措施
    4.6 北方城市立体绿化的优化对策
        4.6.1 政府政策的推进
        4.6.2 大众观念意识的转变
        4.6.3 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的改善
        4.6.4 加强绿化技术应用水平
        4.6.5 降低成本应用方面
        4.6.6 加强后期养护管理
第五章 天津生态城先导区甘露溪立体绿化景观设计实践
    5.1 天津生态城先导区甘露溪前期分析
        5.1.1 区位概况
        5.1.2 设计范围
        5.1.3 用地性质分析
        5.1.4 场地现状条件
        5.1.5 交通分析
        5.1.6 天津自然环境分析
        5.1.7 天津植物资源
        5.1.8 天津传统文化艺术
    5.2 天津生态城先导区甘露溪景观设计理念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定位
        5.2.3 设计构思
    5.3 天津生态城先导区甘露溪总体方案设计
        5.3.1 总平面图
        5.3.2 功能分区
        5.3.3 道路流线
        5.3.4 景观轴线节点分析
    5.4 立体绿化在甘露溪景观设计空间的具体应用方法
        5.4.1 希望花园——生态屋顶绿化设计
        5.4.2 展览花园——轻建筑墙面绿化设计
        5.4.3 食物花园——立体蔬菜墙
        5.4.4 特色花园——悬浮的渔船廊架
        5.4.5 芳香花园——镜花水月小品
    5.5 植物种植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表来源
作品集

(5)果园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河北省主要梨果产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内外相关准则依据
        1.2.2 果园价值评估相关理论研究
        1.2.3 果园价值评估相关实践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果园价值评估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果园价值评估相关概念
        2.1.1 果园
        2.1.2 果园价值
        2.1.3 果园价值评估
    2.2 果园经济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2.2.1 劳动价值理论
        2.2.2 效用价值理论
        2.2.3 均衡价值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果园价值评估现状调查
    3.1 基于成本法的果园价值评估现状
        3.1.1 成本法在果园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
        3.1.2 成本法在果园价值评估中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3.2 基于收益法的果园价值评估现状
        3.2.1 收益法在果园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
        3.2.2 收益法在果园价值评估中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3.3 基于市场法的果园价值评估现状
        3.3.1 市场法在果园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
        3.3.2 市场法在果园价值评估中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果园价值现状调查
    4.1 果园资产价值现状
        4.1.1 果园资产分类
        4.1.2 果园资产价值特征
        4.1.3 果园资产价值影响因素
    4.2 果园收益价值现状
        4.2.1 果园收益价值分类
        4.2.2 果园收益价值特征
        4.2.3 果园收益价值影响因素
    4.3 果园市场价值现状
        4.3.1 果园市场价值分类
        4.3.2 果园市场价值特征
        4.3.3 果园市场价值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果园价值评估成本法模型
    5.1 果园价值评估成本法模型的构建
        5.1.1 果园价值评估成本法模型的构建思路
        5.1.2 果园价值评估成本法模型的构建路径
    5.2 核心参数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5.2.1 果树资产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5.2.2 园地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5.2.3 果园设施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5.2.4 果园机械设备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5.2.5 果园无形资产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果园价值评估收益法模型
    6.1 果园价值评估收益法模型的构建
        6.1.1 果园价值评估收益法模型的构建思路
        6.1.2 果园价值评估收益法模型的构建路径
    6.2 核心参数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6.2.1 果园收益期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6.2.2 果品产量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6.2.3 果品价格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6.2.4 副产品收益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6.2.5 果园观光收益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6.2.6 果园生产经营成本的评估思路与取值方法
        6.2.7 果品收益折现率的取值思路与方法
    6.3 本章小结
7 果园价值评估市场法模型
    7.1 果园价值评估市场法模型的构建
        7.1.1 果园价值评估市场法模型的构建思路
        7.1.2 果园价值评估市场法模型的构建路径
    7.2 核心参数的取值思路与方法
        7.2.1 可比案例果园的筛选思路与方法
        7.2.2 各调整系数的取值思路与方法
    7.3 本章小结
8 果园价值评估模型应用与分析
    8.1 评估背景与案例果园介绍
        8.1.1 评估案例背景介绍
        8.1.2 案例果园基本情况介绍
    8.2 果园价值评估模型在案例中的应用
        8.2.1 成本法模型在案例中的应用
        8.2.2 收益法模型在案例中的应用
    8.3 果园价值评估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
        8.3.1 基于成本法模型的果园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8.3.2 基于收益法模型的果园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8.4 果园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的综合评价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现代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张力 ——云南省宾川县大罗村葡萄种植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地方性知识
        (二) 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三、田野点概况
        (一) 地理位置
        (二) 环境资源
        (三) 基础设施
        (四) 管理组织
第一章 引入葡萄种植的历程
    一、种植葡萄之前的经济生活
        (一) 种植水稻
        (二) 种植烤烟
    二、引入葡萄种植
        (一) 种植葡萄的原因
        (二) 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及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 现代科学知识的价值与局限
    一、现代科学知识在葡萄种植中的应用
        (一) 新品种的引入
        (二) 新型化肥的使用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 葡萄病害增多
        (二) 土质恶化
    三、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 葡萄产量的降低
        (二) 葡萄销量的减少
第三章 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和局限
    一、白族地方性知识的多样表达
        (一) 祭龙求雨仪式
        (二) 火把节
        (三) 对动植物的认知
    二、白族的地方性知识技术
        (一) 农家肥的使用
        (二) 除草防病虫害
第四章 科学知识的地方化和地方性知识的科学化
    一、科学知识的地方化
        (一) 引入标准化种植
        (二) 引入滴灌设施
    二、地方性知识的科学化
        (一) 套种的科学化
        (二) 农家肥使用的科学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 ——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校园是日后高校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1.1.2 样本校园自评估是《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重要检验和补充
        1.1.3 苏州大学是《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参编单位之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与本课题相关研究进展与现状
        1.3.1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研究
        1.3.2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评价体系研究
        1.3.3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现状研究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的编制与解析
    2.1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编制背景
        2.1.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更新
        2.1.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行业标准不再适用
        2.1.3 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的推进
    2.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编制概况
    2.3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体系介绍
        2.3.1 评价对象
        2.3.2 评价指标体系总览
        2.3.3 评价方法等级划分
    2.4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差异分析
        2.4.1 主要差异分析
        2.4.2 具体技术条文差异分析
    2.5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主要技术特性
        2.5.1 具有继承性
        2.5.2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5.3 强调地域适应性
        2.5.4 强调各指标均衡性
        2.5.5 强调条文的清晰性
        2.5.6 强调评价的灵活性
    2.6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案例自评估模式分析
        2.6.1 自评估目标
        2.6.2 自评估样本选择
        2.6.3 自评估方法
第三章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自评估
    3.1 背景介绍
        3.1.1 苏州大学简介
        3.1.2 独墅湖校区建设背景
        3.1.3 独墅湖校区基础资料
    3.2 各分项得分情况分析
        3.2.1 规划与生态
        3.2.2 能源与资源
        3.2.3 环境与健康
        3.2.4 运行与管理
        3.2.5 教育与推广
        3.2.6 特色与创新
    3.3 试评总结
        3.3.1 试评估结果
        3.3.2 试评估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自评估
    4.1 背景介绍
        4.1.1 天赐庄校区现状基础资料
        4.1.2 天赐庄校区建设历程
    4.2 各分项得分情况分析
        4.2.1 规划与生态
        4.2.2 能源与资源
        4.2.3 环境与健康
        4.2.4 运行与管理
        4.2.5 教育与推广
        4.2.6 特色与创新
    4.3 试评总结
        4.3.1 试评估结果
        4.3.2 试评估结果分析
第五章 自评估结果对比分析研究与改进建议
    5.1 新老校区试评估结果比较
        5.1.1 自评估得分及所达等级结果比较
        5.1.2 自评估条款分项得分情况比较
        5.1.3 自评估结果比较总结
    5.2 新老校区自评估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5.2.1 建设理念及模式
        5.2.2 地理环境
        5.2.3 建筑性能
        5.2.4 环境基础建设
        5.2.5 学科设置
        5.2.6 《标准》适应性
    5.3 新老校区绿色校园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5.3.1 独墅湖校区现存主要问题
        5.3.2 独墅湖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改进建议
        5.3.3 天赐庄校区现存主要问题
        5.3.4 天赐庄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于《标准》的高校新老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推进建议
        6.1.1 高校新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推进建议
        6.1.2 高校老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推进建议
    6.2 《标准》调整完善建议
        6.2.1 《标准》指标进一步量化
        6.2.2 概念要绝对明确
        6.2.3 加强软件的推广
        6.2.4 绝对避免笔误
    6.3 主要研究成果
    6.4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征求意见稿
附录二 夏季校园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调查问卷
致谢

(8)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日光温室小气候的研究进展
        1.3.2 日光温室CFD模拟研究进展
        1.3.3 灌溉水温度以及升温设施和技术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条件和方法
    2.1 试验区气候条件和特征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气象条件
    2.2 试验区的土壤类型特点
        2.2.1 试验区的土壤质地
        2.2.2 试验区的土壤结构
        2.2.3 试验区的土壤含水率
        2.2.4 试验区的土壤有机质与盐分含量
    2.3 试验温室设施条件
        2.3.1 日光温室设施结构
        2.3.2 日光温室灌溉水供水系统
        2.3.3 供试升温池结构类型
    2.4 试验方案与方法
        2.4.1 试验方案
        2.4.2 试验仪器
        2.4.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越冬期日光温室各环境因子的变化特性
    3.1 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的变化特性
        3.1.1 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日变化特性
        3.1.2 日光温室室内外气温的季节变化特性
        3.1.3 日光温室室内气温的空间变化特性
        3.1.4 越冬期日光温室室内气温对植物生产的适宜性分析
    3.2 日光温室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特性
        3.2.1 日光温室室内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性
        3.2.2 日光温室室内相对湿度与室内气温之间的关系
    3.3 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的变化特性
        3.3.1 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随时间变化特性
        3.3.2 日光温室室内外地温随深度的变化特性
        3.3.3 越冬期室内地温对植物生产的适宜性分析
    3.4 日光温室后墙温度的变化特性
        3.4.1 日光温室后墙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性
        3.4.2 土质墙体分层土壤温度与室内地温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越冬期供水系统灌溉水温度的变化特性与升温过程
    4.1 水源地水温的变化特性
        4.1.1 河流浅层地表水水温变化特性
        4.1.2 潜水井水温变化特性
    4.2 输配水管网水温的变化特性
        4.2.1 输水管网水温变化特性
        4.2.2 调节水池水温变化特性
        4.2.3 配水管网水温变化特性
        4.2.4 试验区灌溉水水温空间变化趋势
    4.3 日光温室升温池中水温的变化特性
        4.3.1 地下浅式升温池灌溉水的升温特性
        4.3.2 地上深式升温池灌溉水的升温特性
        4.3.3 不同型式升温池升温效果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升温池中灌溉水升温过程的CFD模拟预报
    5.1 CFD软件简介
    5.2 灌溉水升温的CFD模拟基础理论及假设
        5.2.1 灌溉水升温的CFD模拟基础理论
        5.2.2 简化和假设
    5.3 升温池中灌溉水升温的CFD建模
        5.3.1 升温池的三维几何造型及CFD计算域的确定
        5.3.2 计算网格的生成及网格质量控制
    5.4 离散化与求解策略
        5.4.1 离散化
        5.4.2 微分方程求解方法的选择
        5.4.3 控制算法的选择
    5.5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5.5.1 初始条件
        5.5.2 边界条件
    5.6 计算区域内的材料物性
    5.7 其他设置
    5.8 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集成技术
    6.1 水源地灌溉水升温技术
    6.2 输配水过程中灌溉水升温技术
    6.3 日光温室升温池内灌溉水升温技术
        6.3.1 高效吸收太阳能和地热技术
        6.3.2 灌溉水升温模拟预测技术
    6.4 灌水过程中可采用的技术
        6.4.1 灌溉制度
        6.4.2 最低灌溉水温技术
        6.4.3 水肥一体化技术
    6.5 日光温室灌溉管理技术
        6.5.1 升温时间、灌溉时间的确定技术
        6.5.2 其他技术
    6.6 高海拔低温区日光温室越冬期灌溉技术要点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越冬期日光温室群各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性与关系方面
        7.1.2 日光温室在越冬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灌水温度要求
        7.1.3 高效升温池的型式
        7.1.4 灌溉水升温池升温过程的模拟预报的实现
        7.1.5 越冬期不同阶段升温池所需灌溉水升温时间不同
        7.1.6 高海拔低温区实现越冬期安全灌溉是可行的
        7.1.7 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论文独创性说明

(9)六种景天属植物在立体绿化中的适应性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景天属植物研究概况
        1.1.1 资源应用概况
        1.1.2 栽培繁育研究概况
        1.1.3 景天属植物在立体绿化中的应用
    1.2 立体绿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立体绿化发展研究现状
        1.2.2 国内立体绿化发展研究现状
        1.2.3 立体绿化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3 商业化景天属植物立体绿化模块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景天属植物种/品种选择
        1.3.2 载体材料
        1.3.3 维护手段及技术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低维护下六种景天属植物在立体绿化载体上的适应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1 植株垂直投影面积变化
        2.3.2 单位鲜重叶绿素含量
        2.3.3 植株生物量变化
        2.3.4 植株分蘖数量测定
        2.3.5 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与快速光响应曲线
        2.3.6 六种景天属植物适应性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新型立体绿化载体材料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生长指标的测定
        3.3.1 植株新发枝长度与旧枝比值
        3.3.2 植株垂直投影面积变化
        3.3.3 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
        3.3.4 载体材料储水和保水能力
        3.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植株新发枝长度与旧枝比值
        3.4.2 植株垂直投影面积变化
        3.4.3 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
        3.4.4 载体材料储水和保水能力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条件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繁殖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的处理
        4.2.2 丙二醛(MDA)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4.2.3 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
        4.2.4 植株垂直投影面积变化测定
        4.2.5 基质水分含量测定
        4.2.6 植株分蘖芽数量测定
        4.2.7 新枝长度与老枝长度比
    4.3 实验设计
        4.3.1 室内外不同光照条件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基质含水量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
        4.3.3 不同营养液配比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
        4.4.1 室内外不同光照条件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
        4.4.2 不同基质含水量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
        4.4.3 不同营养液配比对薄雪万年草生长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昆明地区常见景天属植物在立体绿化载体上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究
    5.1 植物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观测结果
        5.3.1 昆明市2017年整年及2018年上旬气象概况
        5.3.2 存活情况优秀的六种景天属植物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测定
    5.4 小结
第六章 景天属植物在立体绿化模块的商业化实践
    6.1 国内景天属植物立体绿化推广的障碍
    6.2 景天一体立体绿化毯的制作方法
        6.2.1 植物材料准备
        6.2.2 载体材料准备
        6.2.3 栽培环境的建立
        6.2.4 制作
        6.2.5 栽培
    6.3 室内景天植物立体绿化墙做法
        6.3.1 植物材料的准备
        6.3.2 墙体准备
        6.3.3 制作
        6.3.4 养护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和讨论
        7.1.1 应用于立体绿化载体的景天属植物选择
        7.1.2 新型立体绿化载体材料的应用和优势
        7.1.3 薄雪万年草为主的维护技术要求
        7.1.4 景天属植物在城市建筑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7.1.5 景天属植物立体绿化商业化应用技术
    7.2 建议和展望
        7.2.1 促进景天属植物的引种,本土野生品种驯化和繁育
        7.2.2 加强立体绿化专利技术研究
        7.2.3 进一步研究城市环境内景天属植物的栽培维护技术
        7.2.4 增加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中立体绿化的比重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10)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及药剂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柑橘木虱研究概况
        1.1.1 柑橘木虱的发生与分布
        1.1.2 柑橘木虱的为害
        1.1.3 柑橘木虱的防治
    1.2 滴灌施药研究进展
        1.2.1 滴灌技术的应用现状
        1.2.2 滴灌技术在柑橘园的应用现状
        1.2.3 滴灌施药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2.1.1 供试植物材料
        2.1.2 供试昆虫
        2.1.3 供试农药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5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2.2.2 盆栽试验
        2.2.3 田间试验
3 结果分析
    3.1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3.2 盆栽试验结果
        3.2.1 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3.2.2 用药量筛选试验结果
        3.2.3 供试药剂分析方法的确证
        3.2.4 叶片中药剂的含量变化
    3.3 室内模拟田间滴灌施药
        3.3.1 氟啶虫胺腈在柑橘叶片和土壤中的分布
        3.3.2 氟吡呋喃酮在柑橘叶片和土壤中的分布
        3.3.3 噻虫胺在土壤中的分布
    3.4 田间试验
        3.4.1 噻虫胺在柑橘叶片中的分布
        3.4.2 氟啶虫胺腈在柑橘叶片中的分布
4.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种类的杀虫剂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
        4.1.2 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噻虫胺和噻虫嗪的内吸活性
        4.1.3 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在柑橘叶片中的分布特征
        4.1.4 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和噻虫胺在土壤中的迁移性
        4.1.5 滴灌施药防治柑橘木虱的可行性
        4.1.6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1.7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的相关成果

四、滴灌设施的冬季维护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2]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邱继丰. 吉林大学, 2019(03)
  • [3]深圳市办公建筑立体绿化设计研究[D]. 陈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北方城市景观立体绿化模式与技术研究 ——以天津生态城先导区甘露溪景观设计为例[D]. 贾素琴.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5]果园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河北省主要梨果产区的调查[D]. 孙正.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6]现代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张力 ——云南省宾川县大罗村葡萄种植的生态人类学研究[D]. 赵雅雯. 云南大学, 2018(04)
  • [7]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 ——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为例[D]. 谢亚男. 苏州大学, 2018(01)
  • [8]越冬期日光温室灌溉水升温灌溉集成技术研究[D]. 胡婧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9]六种景天属植物在立体绿化中的适应性及应用技术研究[D]. 杜伟. 云南大学, 2018(01)
  • [10]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及药剂分布[D]. 孟华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滴灌设施冬季维护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