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惊厥7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乔梦媛[1](2021)在《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惊厥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左乙拉西坦(LEV)治疗新生儿惊厥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比较LEV与一线用药苯巴比妥(PB)治疗新生儿惊厥的疗效、副作用及神经系统预后。方法:通过系统检索LEV、PB、新生儿惊厥等关键词在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Wed of Science、EMBASE、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信息,收集1960年至2021年国内外比较LEV和PB治疗新生儿惊厥的疗效的高质量文献。严格纳入及排除相关研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疗效、副作用发生率、神经系统预后、死亡率等。结果:1.LEV作为新生儿惊厥一线药物,其24h惊厥控制有效率为28%-86%,7d惊厥控制有效率为79%-100%,作为新生儿惊厥二线或三线药物,其惊厥控制有效率为35%-100%。2.LEV副作用发生率为0%-12%,最常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0%-5%、0%-12%。接受LEV治疗惊厥的新生儿,多数神经系统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脑瘫、行为发育迟缓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3.有10篇文献最终纳入LEV与PB比较的Meta分析,其中RCT研究4篇、前瞻性队列研究2篇、回顾性研究4篇,共计包含930名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LEV与PB治疗新生儿惊厥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68)。然而其中几项研究具有异质性,主要来源于不同的惊厥确诊方式及不同剂量PB的使用。对于临床确诊惊厥患儿,LEV的惊厥控制效果优于PB(P=0.002);但对于电性惊厥的(有异常脑电图改变)患儿,LEV与PB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68)。4.与PB相比,LEV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更低(P<0.0001)。LEV组低血压、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PB组(P=0.001、P=0.04)。5.通过BSID评估神经系统预后,两组患儿认知、运动评分结果无显着差异(P=0.57、P=0.47)。结论:PB目前是WHO推荐的治疗新生儿惊厥的一线AEDs,然而新型AEDs左乙拉西坦(LEV)具有良好的疗效、较高的安全性,LEV在新生儿惊厥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价值。连续视频脑电图监测在评估AEDs疗效、规范化确诊新生儿惊厥中具有重要价值。
张玉凤,叶素芳,阮晓玲[2](2021)在《同步视频脑电图监测下双导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下双导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宁德市医院2018—2019年收治的可疑惊厥或发生惊厥新生儿70例,均接受VEEG监测下双导aEEG检查,以综合检查确诊结果为参照,观察异常脑电图发生率、惊厥检出率、诊断效能。结果 70例新生儿中,65例(占92.86%)存在脑电图异常情况。同步VEEG总异常率低于aEEG监测、同步VEEG监测下双导aEEG(P<0.05)。aEEG监测、同步VEEG监测下双导aEEG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新生儿经综合检查确诊惊厥44例。同步VEEG监测下双导aEEG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检测(P<0.05)。同步VEEG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低,其次为单导aEEG,同步VEEG监测下双导aEEG的诊断效能最优。结论 VEEG监测联合双导a EEG检测新生儿惊厥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苏丽娜,李文琳,陈彩华,杜积昌[3](2021)在《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惊厥新生儿80例,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临床疗效,将治疗有效患儿纳入预后良好组(n=62),治疗无效患儿纳入预后不良组(n=18),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新生儿难治性惊厥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至1岁,80例患儿中治疗无效18例,有效3例,显效10例,完全控制49例,总有效率77.5%。随访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15 min、脑电图重度异常、脑结构发育异常、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惊厥家族史及惊厥每日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脑结构发育异常及惊厥每日发作均为影响新生儿难治性惊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难治性惊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脑电图重度异常及惊厥每日发作均为影响新生儿难治性惊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电图可作为临床判断惊厥预后情况的参考指标。
刘先宇,许静,张捷,韦鹂超[4](2020)在《动态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在新生儿惊厥早期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新生儿惊厥患儿早期AEEG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18例早期AEEG阳性患儿的随访资料及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AEEG阳性率为25.6%(21/82),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7.3%(6/82)(χ2=4.99,P<0.05);不同原因引起新生儿惊厥发作的AEEG阳性率有一定差异,其中颅内出血、脑发育不良、HIE、感染性疾病AEEG阳性率分别为50.0%(3/6)、33.3%(1/3)、27.0%(10/37)和23.8%(5/21);新生儿不同发作类型AEEG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强直性发作及肌阵挛性发作阳性率高,分别为80.0%(8/10)和62.5%(5/8);对18例新生儿惊厥早期AEEG阳性患儿进行AEEG动态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HIE、感染性疾病转阴率分别为22.2%(2/9)、80.0%(4/5)。结论持续AEEG阳性者尤其背景活动异常者,往往提示新生儿惊厥预后不良。
郑侠,陈娇阳,黑明燕,董世霄,向希盈,丁翊君,邓劼[5](2020)在《不明原因新生儿惊厥基因分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新生儿惊厥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不明原因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儿均应用疾病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癫痫基因测序分析,并且临床资料完整。收集患儿临床表现、发作类型、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情况,对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9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其中23例存在明确致病性基因突变,男12例,女11例,起病时间1.0(0.2,2.0)d,生后0~1 d起病14例(60.9%),2~7 d起病7例(30.4%),>7 d起病2例(8.7%)。3例(13.0%)存在癫痫家族史。发作类型以强直发作(11/23,47.8%)、痉挛发作(6/23,26.1%)最常见。脑电图异常表现以暴发抑制和(或)高峰失律(15/23,65.2%)、存在明确痫样放电(3/23,13.0%)、低电压(3/23,13.0%)最常见。共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10个,其中KCNQ2基因突变最常见(12/23,52.2%),其次为STXBP1基因突变(3/23,13.0%)。23例患儿中的14例(14/23,60.9%)需要2种以上抗癫痫药物才能控制症状。随访时间1~36个月,随访期间发作缓解10例(10/23,43.5%),发作减少6例(6/23,26.1%),仍有4例(4/23,17.4%)在随访期间症状不能控制,其中3例(3/23,13.0%)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基因突变引起的新生儿惊厥发病早,KCNQ2基因突变最常见。对于不明原因的新生儿惊厥患儿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潜在致病突变,有助于临床疾病分型、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遗传咨询。
祁文静[6](2020)在《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表现,多种病因可引起新生儿惊厥,早期及时的病因诊断可指导治疗并改善预后,但9%的新生儿惊厥病因不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在分子水平揭示不明原因惊厥的病因,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探讨影响远期神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对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分类与等级资料采用频数、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类资料两组或多组比较采用c2检验。对不明原因惊厥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类资料使用c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远期神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104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其中不明原因组42例(40.4%),病因明确组62例(59.6%)。1)临床发作特征:42例不明原因患儿中21例(50.0%)惊厥首次发作发生于生后3天内,28例(69%)发生于生后1周内,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为微小型发作(40.1%),其次为强直型发作(31.0%)、阵挛型发作(16.7%),22例(52.4%)发作频率大于每天3次,22例(52.4%)发作停止于8-28天内,同病因明确者相比,惊厥首次发作时间、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发作停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电图结果:42例不明原因患儿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和视频脑电图(vEEG)的异常率分别为58.3%、60.0%,62例病因明确患儿中aEEG和vEEG异常率分别为52.3%、50.0%,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明原因组患儿不同发作类型aEE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E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同时完善了aEEG和vEEG,vEEG异常率(66.7%)高于aEEG(55.6%),2种方法联合监测时异常率为72.2%。3)头颅核磁(MRI)结果:42例不明原因患儿完善了头颅MRI,24例(57.1%)结果异常,2例考虑脑白质病变,2例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20例存在不同部位异常信号。4)药物治疗: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使用了苯巴比妥治疗,其中32例(78.6%)单用苯巴比妥治疗有效,3例(7.1%)2联用药完全无效,1例(2.4%)3联用药完全无效,1例生酮饮食治疗有效。5)基因结果: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接受基因检测者15例(35.7%),检测阳性率46.7%。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基因中ALPL、MUT基因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SCN2A、KCNT1、SCN8A基因与癫痫性脑病相关,KCNQ2基因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相关,SCN9A基因与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综合征相关。6)结局及预后影响因素: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24例(57.1%),预后不良组18例(42.9%),其中死亡8例(19.0%),惊厥复发4例(9.5%),生长发育落后8例(19.0%),癫痫6例(14.3%),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9例(21.4%),惊厥复发合并生长发育落后3例,癫痫合并死亡3例,癫痫合并生长发育落后3例。通过对两组患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惊厥发作停止时间(c2=18.069P=0.000)、vEEG(c2=4.033 P=0.025)、苯巴比妥疗效(c2=4.123 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异常vEEG(P=0.024 OR=7.857)、惊厥发作停止时间大于28天(P=0.001OR=7.466)是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远期神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同病因明确的新生儿惊厥相比,未发现明显不同之处,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特征来明确诊断,临床中对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应在生后1周内加强监测,通过及时完善EEG、头颅MRI、基因检测来提高病因诊断率,及时调整治疗,基因检测结果可以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2)惊厥发作停止时间大于28天、异常视频脑电图是影响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远期神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上述2种情况,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给予早期抗惊厥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定期随访。
陈晓青[7](2020)在《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文中认为目的 根据对儿童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早期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筛选出的指标体系,建立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方法 1基于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病房新诊断的癫痫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分组标准,将诊断为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设为病例组,将诊断为非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以查阅病例日志记载、当面及电话访谈患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形式完成癫痫患者的信息采集,采集信息内容包括患儿的一般情况、初次癫痫发作的年龄、癫痫的病因、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发病到药物治疗时间、治疗前后脑电图表现、治疗前颅脑MRI结果、初次抗癫痫药物疗效、是否癫痫综合征、既往史、家族史等。2利用收集的数据,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根据OR值(Odds Ratio)及95%置信区间,建立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3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样本数据作为建模人群,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的样本数据作为验证人群,用Logistic回归及分类回归方法在建模人群中建立预测模型,在验证人群中对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预测效果。4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结果 1本研究总共纳入326例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111例,对照组215例,根据划分标准,划为建模人群的有273例,划为验证人群的有131例。2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的OR值及95%置信区间,最终单因素分析确定13个相关预测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4个预测指标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X1为病因(赋值特发性的病因为0,症状性或隐源性病因为1)、X2为发作类型的改变(赋值无改变为0,有改变为1)、X3为治疗半年后脑电图(赋值正常或背景异常为0,痫样放电为1)、X4初次服药疗效(赋值有效为0,无效为1)。3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所建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P=1/(1+exp[-(-3.871+2.405X1+2.333X2+1.013X3+2.606X4)]),在建模的人群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当截断值为0.296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37,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8和0.829,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P=0.921。在验证人群中发现,AUC为0.927,当截断值为0.297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49,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3、0.826,拟合优度检验P=0.911。建立的分类树模型为包括初次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癫痫的病因、治疗前MRI结果、治疗前精神运动发育4个预测指标在内的分类树模型,在建模人群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0,当截断值为0.604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46,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6和0.960,经10折交叉验证风险估计值是0.103。在验证人群中发现,AUC为0.919,当截断值为0.169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10,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49和0.761,在验证人群中的风险估计值是0.107。经过统计学分析,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与分类树预测模型在建模人群和验证人群的AUC差别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1应用Logistic回归和分类树分析建立了两种儿童难治性癫痫发病风险早期预测模型。2经过验证和评价发现,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分类树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强的预测区分能力和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并且可以作为相互补充。图3幅;表16个;参88篇。
付珏桃[8](2020)在《1岁以内良性癫痫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63例1岁以内起病且预后良好的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观察以及随访,分析探讨1岁以内起病的良性癫痫的诊断、治疗及疗程。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2018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岁以内起病的良性癫痫特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用药疗程及预后。结果:临床特征:本组患儿中男女比为1:1.25,起病年龄在028日有3例(4.8%),28日3月有6例(9.5%),3月12月有54例(85.7%),平均发病年龄为(5.8±2.9)月。20例(31.7%)有早期发病的惊厥或癫痫家族史。52例(82.5%)为全面性发作,4例(6.3%)局灶性发作,7例(11.1%)局灶性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性发作。48例(76.2%)有丛集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47例(74.6%)结果正常,14例(22.2%)睡眠期可见尖/尖-慢波发放,5例(7.9%)清醒期可见背景慢化。7例发作期脑电图中5例为局灶性起源。14例完善基因检测,3例未检出相关致病基因,11例报告均为PRRT2基因突变,其中10例碱基重复(c.649dupC,p.R217Pfs*8),1例碱基缺失(c.623delC,p.S208fs)。治疗及随访:45例(71.4%)予以AEDs治疗,8例首选丙戊酸钠(VPA),4例首选奥卡西平(OXC),33例首选左乙拉西坦(LEV),其中14例首选左乙拉西坦治疗的患儿发作控制欠佳。用药疗程最短3天,最长57个月,平均疗程(28.8±18.0)个月。62例(98.4%)在24月内发作停止,末次发作平均年龄为(8.5±5.0)月。结论:1岁以内起病的良性癫痫大部分在3月龄之后发病;发作形式可为全面性、局灶性或局灶继发双侧强直-阵挛性发作,且大多数为丛集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大部分正常,少部分有清醒期背景慢化或睡眠期尖波发放,发作期多为局灶性起源;绝大部分2岁以内停止发作,大多数单药治疗控制效果好。
陈艳玲,李薇,陈葵带,王义烔,何康成,欧树婵[9](2020)在《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惊厥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苯巴比妥抗惊厥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 50例患者病因分别为HIE [58.0%(29/50)]、ICH[18.0%(9/50)]、低血糖[8.0%(4/50)]、低钙血症[6.0%(3/50)]、脑膜炎[10.0%(5/50)],以HIE为主(χ2=4.556,P=0.033)。惊厥发作于出生后24h内31例。惊厥发作特点依次为微小型发作33例,阵挛发作6例,强直-阵挛型4例,肌阵挛型4例,强直发作3例。50例患者药物起效时间和惊厥停止时间分别为(15.75±5.47)min、(21.38±3.96)min。经治疗显效41例,有效5例,2例无效,2例重症HIE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中微小型发作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微小型发作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3,P=0.039)。结论新生儿惊厥的主要病因为HIE,主要发作特点为微小型发作,微小型发作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发作患者。苯巴比妥可作为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可获满意临床疗效。
杨会阳,束晓梅[10](2019)在《新生儿惊厥的遗传代谢性病因及预后》文中提出新生儿惊厥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症状之一,由于新生儿脑发育的特点,其惊厥表现、病因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尽相同。在临床中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早,常表现为惊厥,某些遗传代谢疾病经治疗后预后良好。现综述新生儿惊厥的常见遗传代谢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惊厥遗传代谢病的认识。
二、新生儿惊厥7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惊厥7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惊厥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惊厥的疗效及安全性 |
第一章 方法 |
1.1 研究方案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5 质量评价 |
第二章 结果 |
2.1 研究选择 |
2.2 回顾性研究 |
2.3 前瞻性队列研究 |
2.4 随机对照试验 |
第三章 讨论 |
3.1 LEV的疗效证据 |
3.2 LEV的安全性证据 |
3.3 证据等级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左乙拉西坦与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惊厥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结局指标 |
1.3.1 疗效结局指标 |
1.3.2 副作用 |
1.3.3 神经系统预后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
1.5.1 数据提取 |
1.5.2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质量评估及发表偏倚评估 |
2.4 Meta分析 |
2.4.1 LEV vs PB组的疗效分析 |
2.4.2 LEV vs PB组的副作用比较 |
2.4.3 LEV vs PB组的死亡率比较 |
2.4.4 LEV vs PB组的远期神经预后分析 |
2.5 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 |
2.5.1 敏感性分析 |
2.5.2 亚组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LEV与PB组的疗效比较 |
3.2 LEV与PB组的药物副作用 |
3.3 LEV与PB组的远期神经预后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生儿惊厥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2)同步视频脑电图监测下双导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异常脑电图发生率 |
2.2 诊断结果 |
2.3 诊断效能 |
3 讨论 |
(3)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惊厥的临床诊断 |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临床疗效 |
1.5.2 预后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2.3 影响新生儿难治性惊厥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2.4 影响新生儿难治性惊厥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6)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临床发作特征的比较 |
2.2.1 惊厥首次发作时间的比较 |
2.2.2 惊厥发作类型的比较 |
2.2.3 惊厥发作频率的比较 |
2.2.4 惊厥发作停止时间的比较 |
2.3 脑电生理检查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药物治疗 |
2.6 基因检测 |
2.7 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结局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
2.7.1 一般情况 |
2.7.2 不同预后新生儿惊厥的疾病特点 |
2.7.3 不同预后新生儿惊厥的辅助检查 |
2.7.4 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指标体系的建立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资料收集 |
1.1.3 指标体系建立 |
1.1.4 统计学处理 |
1.1.5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 |
1.2.2 观察指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2章 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建模组人群与验证组人群观察指标的比较 |
2.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2.2.3 预测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2.3 讨论 |
2.3.1 儿童难治性癫痫发病有关的因素 |
2.3.2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分类树预测模型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难治性癫痫的诊治研究进展 |
3.1 难治性癫痫的定义 |
3.2 难治性癫痫的耐药机制的假说 |
3.2.1 转运体假说 |
3.2.2 靶点假说 |
3.3 难治性癫痫的内科治疗 |
3.3.1 药物治疗 |
3.3.2 饮食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EpiData调查表文件各变量赋值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1岁以内良性癫痫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确诊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辅助检查 |
2.3 基因检测 |
2.4 治疗 |
2.5 随访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岁以内良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
(9)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50例患者的病因及惊厥发作情况 |
2.2 50例患者的转归 |
3 讨论 |
四、新生儿惊厥7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惊厥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D]. 乔梦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同步视频脑电图监测下双导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价值[J]. 张玉凤,叶素芳,阮晓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2)
- [3]左乙拉西坦治疗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J]. 苏丽娜,李文琳,陈彩华,杜积昌. 儿科药学杂志, 2021(04)
- [4]动态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 刘先宇,许静,张捷,韦鹂超.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09)
- [5]不明原因新生儿惊厥基因分析的临床研究[J]. 郑侠,陈娇阳,黑明燕,董世霄,向希盈,丁翊君,邓劼.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20(05)
- [6]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D]. 祁文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D]. 陈晓青.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1岁以内良性癫痫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D]. 付珏桃.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J]. 陈艳玲,李薇,陈葵带,王义烔,何康成,欧树婵. 中国医药科学, 2020(03)
- [10]新生儿惊厥的遗传代谢性病因及预后[J]. 杨会阳,束晓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