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31例脐带异常对胎婴儿影响的观察和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讯[1](2021)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早产是全世界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相关的诊治技术和辅助检查手段不断发展,存活的早产儿仍会面对各系统发育不良的问题,而脑功能发育问题尤为显着,从轻度神经损伤到严重的智力残疾、癫痫或死亡等。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来评估大脑功能,脑电活动的各项指标随着出生胎龄(gestational age,GA)、日龄的增加而变化,提供了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价值的信息,它在早产儿生后脑损伤程度评、诊疗疗效估等具有重要价值。多项研究评价了aEEG评估不同胎龄的早产儿脑电功能的能力,而对咖啡因是否改善早产儿脑电功能方面存在争议。本研究将继续研究aEEG各项指标随胎龄、日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结合早产儿纠正胎龄(postmenstrual age,PMA)42周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结果,评估早期aEEG各指标对早产儿脑结构损伤的预测价值,以及探讨咖啡因使用是否改善早产儿脑电功能。【目的】探讨aEEG监测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共189例,为2019年1月1日-2021年2月15日在本院出生,生后1小时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新生儿,GA<37周的早产儿169例,排除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PMA 42周内死亡或资料不全者。根据不同胎龄将早产儿分成三组:A组(GA26~29+6周)16例,B组(GA30~33+6周)64例,C组(GA34~36+6周)89例,每例均行3次(6-10h/次)及以上aEEG监测,首次监测在生后3天内进行,第2次监测在日龄7天时进行,第3次监测在日龄12天时进行,使用咖啡因治疗的早产儿在首日予负荷量咖啡因前2小时即开始监测脑电图,时间6-10h,同期纳入因母亲孕期有高危因素收入院观察三天无任何并发症的足月儿为D组,共20例,在生后3天内行aEEG监测一次,分别用aEEG的背景活动、电压连续性(continuity,Co)、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ing,SWC)、暴发间期(interburst interval,IBI)、下边界振幅(amplitude of the lower border,LB)、带宽(bandwidth,B)及Burdjalov评价系统来评价早产儿脑电功能,所有入组早产儿在PMA 42周时均完善头颅MR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胎龄和aEEG评分、胎龄和暴发间期的相关性,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不同日龄早产儿aEEG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头颅MR正常组和异常组生后3日内aEEG各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日龄aEEG各参数对头颅MR异常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日龄aEEG评分对头颅MR异常的预测能力,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使用咖啡因前后2小时的脑电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共189例,早产儿A、B、C组共169例,其中阴道分娩49例,剖宫产120例,平均GA(32.9±2.5)周,平均出生体重(1883±502)g,使用辅助通气108例,首次aEEG日龄2(1.5,2.8)d;头颅MR正常组30例,头颅MR异常组139例。两组早产儿在GA、出生体重、性别、分娩方式、辅助通气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窒息、母孕期高血压、胎盘胎膜及脐带异常情况差异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例早产儿使用咖啡因治疗,排除资料缺陷2例,共纳入17例。同期纳入D组20例,均为母亲孕期有高危因素收入院观察三天无任何并发症的足月儿,顺产出生19例,剖宫产出生1例,平均GA(38.7±2.4)周,平均出生体重(2906±308)g,使用辅助通气0例,首次aEEG日龄1.5(1.1,2.2)d。(2)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的变化规律:随GA增加,(1)连续性显着增加;(2)SWC阳性率逐渐提高,B组比A组SWC阳性的比例高(54.69%vs.25.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C组比B组SWC阳性的比例高(91.01%vs.54.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组比C组SWC阳性的比例高(95.00%vs.9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3)下边界振幅逐渐增高,振幅<3μV结果显示,随GA增大,比例显着降低,早产儿各组间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9);振幅3~5μV结果显示,A组比B组组比例低(56.25%vs.6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C组比B组比例低(44.94%vs.68.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组比C组比例高(5.00%vs.44.94%),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振幅>5μV结果显示,随GA增大,比例显着增加,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00,P=0.001);(4)带宽逐渐变窄,带宽>20μV结果显示,随GA增大,比例显着降低,早产儿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D组比C组比例低(0.00%vs.11.2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15μV<带宽<20μV结果显示,早产儿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6,P=0.819),D组比C组比例低(10.00%vs.3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带宽<15μV结果显示,D组比C组比例高(90.00%vs.49.44%),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比B组比例高(49.44%vs.1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与B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5)GA与Burdjalov总分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687,P=0.000);GA与IBI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r=-0.531,P=0.000)。(3)不同日龄早产儿aEEG的变化规律:生后3天内的Burdjalov总分比生后7天时低[7.5(4.5,10.0)vs.8(5.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生后7天内的Burdjalov总分比生后12天时低[8(5.0,10.3)vs.9(6.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4)aEEG对头颅MR异常的预测价值:头颅MR异常的早产儿生后3天内aEEG的连续性得分、周期性得分、下边界振幅得分、带宽得分以及总得分均低于MR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3天内、7天、12天MR异常组的Burdjalov总分均比MR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内、7天、12天Burdjalov总分对PMA 42天MR异常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3天内的Burdjalov总分对MR异常的预测价值最高。(5)咖啡因在使用过程中对早产儿的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影响:使用咖啡因后2小时的IBI比使用咖啡因前2小时的IBI短[(10.38±2.93)s vs.(12.74±3.4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使用咖啡因后2小时的Burdjalov评分比使用咖啡因前2小时的Burdjalov评分高[8(4.5,9.5)vs.8(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1.早产儿生后aEEG图形随脑功能逐渐发育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随GA增加,电压连续性增加、睡眠-觉醒周期逐渐显着、下边界振幅增高、带宽缩窄等。aEEG可作为早产儿脑电功能发育成熟评估的重要工具。2.随日龄增加,早产儿脑电功能不断成熟,早产儿生后3天内、7天、12天的aEEG评分显着增加。3.早产儿的生后3天内的aEEG检查的Burdjalov总分以及aEEG连续性、周期性、下边界振幅、带宽得分低,提示有脑损伤可能,生后3天内的aEEG监测对PMA42周头颅MR异常的预测价值较生后7天、12天时高,早产儿生后aEEG可作为早产儿早期预测脑结构损伤的重要工具。4.咖啡因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早产儿的大脑皮层电活动。
甘菊芬[2](2021)在《产前超声在脐带异常中的诊断价值及脐带打结对胎儿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超声对脐带异常(umbilical cord abnormalities,UCA)的产前诊断价值及脐带打结(umbilical cord knot,UCK)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妊娠晚期出生或引产胎儿的产前超声检查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孕周≥28周正常出生的胎儿或死胎和超声检查与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产前超声或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和人为因素晚孕期终止妊娠者。二维超声诊断UCK标准:脐带堆积呈“三叶草或绞索征”;三维超声诊断UCK标准:呈现脐带立体真结;诊断UCK金标准:产后或引产后临床医生确认。总结分析UCA发生率、致死率、产前超声诊断率及UCK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并以产后诊断UCK者为UCK组,其他正常胎儿中随机选择200例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偏态分布)对比分析两组超声参数及相关临床参数差异性。结果40346例出生胎儿中,有8239例于产后确诊UCA,209例于妊娠晚期死亡,23例妊娠晚期因UCA而死亡。产前二维超声对脐带异常附着,脐带脱垂,脐带绕颈,单脐动脉,脐带扭转,脐带绕体和UCK的诊断率分别为99.8%,99.3%,98.1%,93.2%,82.6%,70.1%,9.1%;而对脐带过长,脐带过短,脐带水肿和脐动脉栓塞均没有提示。UCA在妊娠晚期胎儿死亡原因中占比11%,因UCA死亡胎儿中脐带扭转占比最高,为30.43%。99例产后确诊为UCK,3例死于UCK,占确诊UCK3%。UCK二维超声特征性图像显示困难且没有特异性,可呈现为不同程度过度扭曲、堆积或三叶草状,而三维超声能够明确鉴别真假结,并可分为脐带松结、脐带紧结、脐带螺旋堆积和脐带扭曲堆积。产前二维灰阶图像提示15例可疑UCK,其中9例经三维血管重建后确定UCK的诊断并最终经产后确诊。大脑中动脉血流阻力指数UCK组胎儿低于正常对照组胎儿(P<0.05)。两组产妇在年龄、妊娠次数、孕周、妊娠糖尿病、羊水量以及脐带长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二维超声对脐带附着异常,脐带脱垂,脐带绕颈,单脐动脉,脐带扭转和脐带绕体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但对脐带打结,脐带水肿,脐动脉栓塞,脐带过长和脐带过短的诊断率较低。脐带异常致妊娠晚期死亡率高为11%,产前超声诊断出脐带异常可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来降低胎儿死亡率。UCK的发病率不高仅为0.25%,但UCK致死率占晚孕期胎儿死亡的1.4%,UCK胎儿晚孕期死亡率则高达3%。母亲晚孕,多次妊娠,羊水多和长脐带会增加UCK发生的风险。二维超声发现可疑UCK的基础上,联合三维超声对提高UCK的诊断准确性价值很高。当超声显示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参数正常时,并不能排除UCK的存在。
陈一宁[3](2020)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2019年4月成都和深圳两所医院新生儿病区收治的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多器官损害,分为病例组(n=130)和对照组(n=152)。按照相关规定收集两组病例的新生儿一般情况[性别、胎龄(Gestational age,GA)、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胎数、脐带情况、羊水情况、胎儿宫内生长情况、窒息程度]、母孕期相关情况[孕母年龄、既往有无死胎及死产史、孕期贫血情况、甲状腺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GH)、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以及分娩相关情况[分娩方式、阴道助产、急产、第二产程延长、孕母全身麻醉、胎儿窘迫(Fetal distress,FD)、胎位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胎盘早剥、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分别进行基本资料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282例窒息新生儿中,病例组130例(46.10%),对照组152例(53.90%)。病例组中脑损害113例(86.92%),心脏损害110例(84.62%),肺损害69例(53.08%),肾损害46例(35.38%),肝损害28例(21.54%),胃肠损害21例(16.15%);对照组中无器官损害68例(44.74%),脑损害40例(26.32%),心脏损害16例(10.53%),肺损害14例(9.21%),胃肠损害8例(5.26%),肾损害3例(1.97%),肝损害3例(1.97%)。(2)重度窒息组多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中脑、心脏、肺、肾、肝脏、胃肠各个器官损害发生率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脐带异常、重度窒息、第二产程延长、胎儿窘迫,胎位异常、胎膜早破等8个影响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窒息(P<0.05,OR=6.511)、胎儿窘迫(P<0.05,OR=4.114)、早产(P<0.05,OR=2.577)、脐带异常(P<0.05,OR=2.513)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度窒息、胎儿窘迫、早产、脐带异常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唐亮[4](2020)在《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围产医学危重症救治技术及新生儿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具有极限生存活力的早产儿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早产儿脑形态及功能发育不成熟,且在围产期往往存在着各种可损害脑发育的潜在高危因素,导致其神经心理发育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可能遗留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其远期生存质量。在提升早产儿存活率的同时,公众对医疗预后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如何降低早产儿神经发育伤残率并达到优育效果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和科研的重点关注。因此,了解早产儿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异常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救治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订和实施,以便进一步改善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状况及其围产期高危因素,并探讨新生儿期并发症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预测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前瞻性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出生,并在新生儿病房/NICU住院治疗,且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门诊随访满1年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早产儿资料调查登记表》,收集并统计早产儿围产期临床资料和出院后随访神经发育评估数据,分析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时的基本情况、围产因素、新生儿期并发症以及神经发育状况。运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结局,以DQ<85分定义为神经发育异常,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早产儿6月、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围产期高危因素以及新生儿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早产儿共243例,男146例(60.1%)、女97例(39.9%),胎龄25+4~36+6周,平均(32.7±2.7)周,出生体重770~3280g,平均(1861±572)g,按胎龄大小分为三组,<32周组89例(36.6%)、32~33+6周组56例(23.1%)、34~36+6周组98例(40.3%)。2.不同胎龄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2周组早产儿各项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32~33+6周和34~36+6周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两组早产儿除适应性外,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育、个人社交和DQ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不同胎龄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DQ<85)的发生率分别为49.3%、21.3%和29.4%,12月龄时神经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2.3%、22.9%和2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SGA(OR=2.168,95%CI=1.087~4.332)和宫内窘迫(OR=3.442,95%CI=1.031~11.489)为早产儿6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5.试管婴儿(OR=6.261,95%CI=1.565~25.043)为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而胎龄(OR=0.790,95%CI=0.658~0.949)与神经发育异常风险呈负相关,是早产儿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保护性因素。6.与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相关的并发症风险系数最高的3位为ROP(OR=7.923/3.328)、BPD(OR=7.056/2.556)和RDS(OR=2.452/2.401)。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与合并数量呈正相关(1种并发症OR=1.717/2.380,β=0.846/0.867;2种并发症OR=8.864/3.495,β=2.182/1.251;3种并发症OR=10.909/7.081,β=2.390/1.957)。结论1.胎龄<32周早产儿是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人群,出院后需长期随访至少超过1年。此外,即使是晚期早产儿(34~36+6周)仍需坚持随访,加强神经发育监测,早期干预。2.SGA、宫内窘迫和试管婴儿为早产儿12月龄内神经发育异常的高危因素,而胎龄则为保护性因素,与神经发育异常呈负相关,神经发育异常风险随胎龄的增加而降低。3.同时合并ROP、BPD和NRDS会进一步增加早产儿6~12月龄时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且合并数量越多,神经发育异常风险越高。
华素环[5](2019)在《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围产儿窒息是以胎儿胎盘之间的血流受阻或中断导致其发生缺氧或酸中毒为病理机制,可对围产儿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1]。胎儿窘迫是临床产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胎儿在宫内遭受缺氧或窒息的状态。长时间的胎儿宫内缺氧可能超出其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使机体不足以代偿缺氧或窒息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大脑、心脏及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受损。妊娠期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近年来关于胎盘和脐带因素对胎儿结局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尤其是关于脐带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脐带是为胎儿提供生命支持的唯一通道,而且胎儿机体内对脐带存在一定的保护机制,如羊水的产生可以缓冲子宫收缩对脐带的压力,同时脐带的解剖结构和组织构成也对脐带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当这些机制被打破时,可能使胎儿处于危险之中,导致围产儿脑病或死亡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2]。随着胎儿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妊娠早、中期胎儿异常引起的围产儿病残率和死亡率下降,而与脐带因素相关的围产儿病残率和死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3]。在妊娠期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产前检测诊断,对存在脐带异常因素的胎儿加强管理和增加产前检查的次数,警惕胎儿缺氧或窒息的发生,降低围产儿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本文旨在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且合并脐带异常因素的围产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评估脐带异常孕产妇分娩的潜在风险,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降低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合并脐带异常的241例孕产妇作为脐带异常组,收集同时期250例无脐带异常的孕产妇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孕产妇,且无妊娠期合并症。2方法所有孕产妇均于产前定期行胎儿系统多普勒超声检查,且在妊娠32周之后均行电子胎儿监护监测。记录分娩时胎儿的性别、体重、羊水性状、脐带情况、分娩方式,并对分娩后的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检测评估新生儿的出生状态。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即?x±s)表示,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使用率或构成比,即n(%)描述,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所有结果,均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一般资料情况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其中孕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性别及体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脐带异常的分类本研究脐带异常组(经产后确诊)中,脐带缠绕约占56.02%(135/241),脐带扭转约占19.09%(46/241),脐带隐性脱垂约占9.54%(23/241),脐带真结约占2.90%(7/241),帆状胎盘约占4.15%(10/241),球拍状胎盘约占8.29%(20/241),其中脐带缠绕的发生率较高,脐带真结最为少见。3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对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比较,其中脐带异常组阴道分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孕产妇电子胎儿监护监测结果比较对两组孕产妇的电子胎儿监护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其中脐带异常组电子胎儿监护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孕产妇产时胎儿脐动脉血PH值检测结果比较对两组孕产妇产时胎儿脐动脉血PH值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其中脐带异常组产时胎儿脐动脉血PH值<7.20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孕产妇围产儿结局的比较对两组孕产妇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其中脐带异常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脐带缠绕发生胎儿窘迫约占11.11%(15/135),发生新生儿窒息约占2.96%(4/135),脐带扭转发生胎儿窘迫约占28.26%(13/46),发生新生儿窒息约占10.87%(5/46),脐带隐性脱垂发生胎儿窘迫约占47.83%(11/23),发生新生儿窒息约占30.43%(7/23),脐带真结发生胎儿窘迫约占42.86%(3/7),发生新生儿窒息约占14.29%(1/7),球拍状胎盘发生胎儿窘迫约占45%(9/20),发生新生儿窒息约占10%(2/20),帆状胎盘发生胎儿窘迫约占60%(6/10),发生新生儿窒息约占40%(4/10)。7产前彩超检测结果对围产儿结局的比较对所有孕产妇均于分娩前进行彩超检测,脐带异常组中脐带缠绕检出129例,帆状胎盘9例,球拍状胎盘18例,其中经产前彩超检测发现脐带异常胎儿,发生胎儿窘迫约占9.54%(23/241),发生新生儿窒息约占2.07%(5/241);经彩超检测未发现脐带异常的胎儿,发生胎儿窘迫约占14.11%(34/241),发生了新生儿窒息约占7.47%(18/241);对产前发现脐带异常的围产儿结局与未发现脐带异常围产儿的结局进行比较,产前发现脐带异常者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低于未发现脐带异常者,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带异常易导致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增加了孕产妇的剖宫产率;脐带异常增加了胎儿代谢性酸中毒的风险,可能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或脑损伤的发生有关联。2.产前彩超及电子胎儿监护对脐带异常孕产妇具有一定的监测价值,对脐带异常的孕产妇,加强产前产时彩超及电子胎儿监护监测,综合评估其分娩的潜在风险,及早发现脐带异常导致的胎儿缺氧或窒息,选择合适的方式终止妊娠,降低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3.脐带隐性脱垂及帆状胎盘易在产时导致胎儿急性缺氧、窒息、猝死,对围产儿的危害性较大,及时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降低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尹细凝[6](2019)在《住院早产儿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的病例资料,探讨致早产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特点,为降低早产率、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收集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出生,并收治于本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早产的关系,筛选出导致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早产儿并发症及听力筛查结果。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讨致早产的危险因素,分析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为防治早产发生、改善早产儿远期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我院新生儿科共收住早产儿667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总人数1642例,其中包括975例足月儿)的40.62%,具体情况如下:1.分组情况:根据出生体重分组:极低出生体重组(860g<1500g)59例;低出生体重组(1500g≤2500g)361例;正常出生体重组(>2500g)247例;根据胎龄分组:胎龄(28<30周)组21例;胎龄(30≤34周)组194例;胎龄(>34<37周)组452例;根据窒息程度分组:正常组538例,1分钟Apgar评分(8-10分);轻度窒息组101例,1分钟Apgar评分(4-7分);重度窒息组18例,1分钟Apgar评分(0-3分);有10例早产儿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不详;2.导致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1)孕母妊娠期合并的疾病主要为:妊娠期糖尿病63例(9.45%),妊娠期高血压55例(8.25%),子痫52例(7.80%),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征47例(7.05%),乙肝46例(6.90%)。(2)胎儿异常因素多见于胎膜早破126例(18.89%)、双胎妊娠110例(16.49%)、宫内窘迫58例(8.70%)。(3)羊水、脐带、胎盘异常情况依次为:羊水异常89例(13.35%)、胎盘异常62例(9.30%)、脐带异常19例(2.85%)。通过对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胎妊娠、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羊水污染、宫内窘迫、孕母妊娠期合并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子痫、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异常、急腹症、血小板减少症、肾脏疾病)等均是导致胎儿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早产儿并发症依次为:呼吸窘迫综合征201例(30.13%),贫血164例(24.59%),新生儿窒息119例(17.84%),呼吸衰竭66例(9.90%),呼吸暂停62例(9.3%),凝血功能障碍50例(7.5%),消化道出血48例(7.20%),肺炎45例(6.75%),早产儿脑病44例(6.60%),代谢性酸中毒34例(5.10%),电解质代谢紊乱34例(5.10%),高胆红素血症28例(4.20%),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3例(3.4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1例(3.15%),颅内出血21例(3.15%),喂养不耐受15例(2.25%),败血症13例(1.95%),血小板减少症12例(1.8%),低血糖症11例(1.65%),肝功能异常10例(1.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0.75%),低血压5例(0.75%),高血糖症4例(0.60%),肺出血3例(0.45%),休克3例(0.45%),其他先天性畸形(2.7%)。根据统计结果可见,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窒息、呼吸衰竭、呼吸暂停的概率越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心脏彩超结果异常196例(52.66%),以卵圆孔未闭(共128例,占30.92%)、动脉导管未闭(62例,占14.98%)最为常见。5.住院期间完善听力筛查的早产儿共616例(筛查率92.35%),运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法测试,双耳通过率为60.55%,双耳未通过率23.38%,单耳未通过率16.77%;而采用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法测试,双耳通过率为26.30%,通过率显着低于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法的结果,双耳未通过率为55.36%,单耳未通过率18.34%;双耳均通过两种测试方法者154例,通过率为25%,未通过率达75%。早产儿听力筛查通过率低,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性,与窒息程度呈负相关性关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住院期间完善眼底筛查的早产儿有186例,发现ROP 15例,发病率占8.06%,其中发生III期及以上ROP的占8例(4.30%),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ROP发病率越高,尤其胎龄<30周发生率达(11/21例)52.38%,出生体重<1500g者发病率为(13/59例)22.03%。结论:1.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早产,包括母亲因素、胎儿因素、羊水、胎盘、脐带异常因素,通过对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胎妊娠、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羊水污染、宫内窘迫及孕母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子痫、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异常、急腹症、血小板减少症、肾脏疾病等是诱发胎儿早产的危险因素。2.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窒息、呼吸衰竭、呼吸暂停等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与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性关系,即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愈高。3.早产儿听力筛查通过率低,胎龄、出生体重及窒息程度均是影响听力筛查通过率的主要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及窒息程度越重,听力初筛通过率越低,应用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法测试通过率低于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法。4.住院期间早产儿眼底筛查很重要,可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尤其是胎龄<30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ROP发病率高。5.早产儿心脏彩超结果发现异常率高,以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最为常见。综上所述早产儿基础情况差,易并发多种疾病,加强对高危孕妇及早产儿的管理,是避免早产发生、降低发病率及提高远期生存质量的关键。
陶兴永[7](2017)在《小于胎龄儿婴儿期适宜生长轨迹及其与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关联性的出生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潜类别模型建立小于胎龄儿(SGA)婴儿期多类别的生长轨迹,筛选代表性指标,描述赶上生长特点。通过不同生长轨迹对18个月龄前发育行为、BMI和生长受限的预测作用,判别出适宜的生长模式。并初步探讨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对SGA婴儿期生长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出生队列研究设计,选取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中的足月单胎SGA 278例为研究对象,并以足月适于胎龄儿(AGA)为对照。随访测量婴儿3月龄、6月龄、9月龄和12月龄的身长、体重、头围指标。根据月龄将身长、体重和头围进行年龄别身长Z分(LAZ)、年龄别体重Z分(WAZ)、年龄别头围Z分(HCAZ)和身长别体重Z分(WLZ)转换。运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和增长混合模型(GMM)分别以LAZ、WAZ、HCAZ和WLZ建立生长轨迹模型,选取最优拟合模型和类别数,从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生长轨迹指标。利用年龄发育进程问卷筛查评定SGA 6月龄和18月龄发育行为,评价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婴幼儿BMI、生长受限情况,以出生队列的AGA为参照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期不同生长轨迹与生长发育异常间的关联,作为判别适宜生长轨迹的依据。选取出生队列中SGA母亲孕晚期(孕3239周)血清样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孕晚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收集母亲孕期人口学特征、维生素D检测季节、孕期维生素D和钙剂使用、孕前BMI、孕期增重、妊娠并发症资料;婴儿分娩方式、喂养方式、1岁内因病住院等信息。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与SGA婴儿期生长轨迹的关联性。结果LAZ、WAZ、HCAZ和WLZ等4个指标采用GMM法建模结果均优于LCGM。LAZ、WAZ、HCAZ和WLZ间模型拟合比较显示WLZ的3类别模型结果最优。Ⅰ、Ⅱ和Ⅲ类别概率分别为21.8%、64.7%和13.5%,类别概率分布较为合理。Ⅰ、Ⅱ和Ⅲ类可分别代表SGA较快速度赶上生长、中等速度赶上生长和延迟赶上生长现象。3类别生长轨迹比较显示6月龄前是赶上生长的关键时期,6月龄后多数SGA出现放缓或回落;相反,少数SGA 9月龄后才出现缓慢追赶现象。控制混杂因素后,与AGA组相比,赶上Ⅰ组生长轨迹增加了6月龄时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交往能区接近/低于界值的风险,OR(95%CI)值分别为2.18(1.174.04)、2.24(1.174.28)、2.31(1.234.36)和2.36(1.284.34);但至18月龄时发育回归正常。6月龄时赶上Ⅰ组生长轨迹增加高BMI的风险(OR,95%CI:12.40,6.1125.14)。赶上Ⅲ生长轨迹增加6月龄时粗大动作接近/低于界值的风险(OR值,95%CI:3.32,1.636.77);6月龄时生长受限率达16.1%,而其他组均低于3%。赶上Ⅱ组与AGA组的6月龄和18月龄发育行为异常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赶上Ⅱ组6月龄和18月龄的高BMI率低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发育评定结果将赶上Ⅰ、Ⅱ和Ⅲ类别分别命名为过快赶上生长、适宜赶上生长和延迟赶上生长3种模式。与适宜赶上生长模式相比,在控制了出生体重、维生素D检测季节、孕期维生素D和钙剂使用、婴儿性别、分娩方式、6月内喂养方式、1岁内住院情况、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孕前BMI、孕期增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糖尿病等混杂后,孕晚期维生素D缺乏是SGA早期过快赶上生长(OR值,95%CI:2.59,1.205.61)和延迟赶上生长(OR值,95%CI:3.65,1.479.08)的危险因素。结论足月SGA婴儿期生长轨迹评定代表性指标为WLZ值,据此可识别出过快赶上生长、适宜赶上生长和延迟赶上生长3种模式。6月龄前是SGA婴儿期适度追赶生长关键期。婴儿期过快或延迟赶上生长均增加儿童早期发育行为异常和肥胖/生长受限风险。孕晚期维生素D缺乏是SGA婴儿期过快和延迟赶上生长的危险因素。
韩梅盈[8](2016)在《早产儿HMD发生率及临床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聊城市人民医院早产儿HMD(Hyaline Membrane Disease,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最新资料,为本院早产儿的临床合理诊治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通过比较HMD与非HMD早产儿的围生期数据比较,探讨早产儿HMD的高危影响因素,为预防医学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切实降低早产儿HMD发生率提供指导和建议。3、通过比较不同胎龄HMD与非HMD早产儿的资料,探讨不同胎龄阶段,HMD高危因素的特点及差异,为临床早期评估疾病提供警示指标,更好的预测患儿预后。研究方法1、搜集、整理2013.1.12014.12.31我院出生的所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除外产科因各种原因如计划外怀孕等分娩的人工流产儿),总计1325例进行我院分娩早产儿特点的调查分析。2、1325例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活产早产儿,除外各种原因拒绝接受治疗及临床资料不全189例(2531+6w极早早产儿31例,3233+6w早产儿11例,3436+6w晚期早产儿147例,其中含影响呼吸系统诊疗及预后的严重畸形儿5例),临床资料齐全的1136例纳入研究。详细记录早产儿及其母亲临床资料,根据邵肖梅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的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第九章第7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分为确诊HMD患儿239例(病例组),非HMD患儿897例(对照组)。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早产儿HMD临床高危因素。3、纳入的1136例入院早产儿,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不同分为三组:2631+6w(极、超早早产儿组)177例、3233+6w 273例、3436+6w(晚期早产儿组)686例。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各胎龄早产儿HMD的临床高危因素。结果1、我院分娩早产儿特点我院2013.1.12014.12.31早产发生率为14.94%。早产儿HMD发生率为2.86%,占活产早产儿的19.17%。小于胎龄儿构成比为19.75%。全年中第二三季度出生的早产儿较少,但早产儿HMD于第二三季度较多。早产儿HMD发生率随胎龄、出生体质量增加而降低。早产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在各胎龄组间无显着差异,晚期早产儿构成比较高。我院早产儿住院率85.74%,超、极早早产儿及晚期早产儿入院率稍低。我院早产儿HMD轻度:重度≈2:1,重度占近1/3。早产儿死亡率、早产儿HMD病死率均随胎龄增加而降低,超、极早早产儿死亡构成比最高。2、早产儿HMD高危因素分析入院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早产儿1136例,分为早产儿HMD 239例(病例组),非HMD患儿897例(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出生于第二三季度、男性、窒息、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母亲围生期WBC≥12×109/L、母亲孕次≥3次、剖宫产、胎膜早破、父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等为早产儿HMD的影响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可考虑为早产儿HMD的可疑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按OR值由大到小排序)窒息、胎龄2631+6w、出生体质量<1500g、妊娠期糖尿病、胎龄3233+6w、男性早产儿、前置胎盘、母亲围生期WBC≥12×109/L、孕次≥3次等为早产儿HMD的独立危险因素。3、不同胎龄早产儿HMD高危因素分析3.1 2631+6w超、极早早产儿177例,3233+6w早产儿273例,3436+6w晚期早产儿686例,三组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5.58%、24.03%、60.39%。随胎龄增加,出生体质量、男婴比例、剖宫产比例、小于胎龄儿比例、出生至入院时间有递增趋势,而住院时间有递减趋势。三组早产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剖宫产比例、住院时间上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性别、母亲年龄、父亲年龄、产次、小于胎龄儿比例、出生至入院时间上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2.1 2631+6w超、极早早产儿HMD组与非HMD组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于第二三季度、男性、窒息、母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前置胎盘、母亲围产期WBC≥12×109/L、出生体质量亚组<1500g、胎龄亚组2629+66 w为该胎龄组早产儿HMD的危险因素。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结合临床考虑为可疑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按OR值由大到小排序)出生体质量<1500g、男性、窒息为该组早产儿HMD的独立危险因素。3.2.2 3233+6w早产儿HMD组与非HMD组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于第二三季度、多产次、窒息、剖宫产、胎龄亚组3232+6w、前置胎盘、产前地塞米松及其疗程为该胎龄组早产儿HMD的危险因素。围产期WBC≥12×109/L、母亲妊娠期糖尿病、男性,结合临床考虑为可疑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按OR值由大到小排序)出生于第二三季度、母亲妊娠期糖尿病、胎龄亚组3232+6w、剖宫产、多产次、窒息为该组早产儿HMD的独立危险因素。3.2.3、3436+6w晚期早产儿HMD组与非HMD组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于第二三季度、男性、窒息、前置胎盘、母亲妊娠期糖尿病、胎龄3434+66 w为该胎龄组早产儿HMD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35岁,结合临床考虑为可疑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按OR值由大到小排序)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男性、出生于第二三季度为该组早产儿H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早产儿发生率、早产儿HMD发生率、入院率、小胎龄儿构成比均较全国平均水平较高,早产儿死亡率、早产儿HMD病死率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早产儿收治特点及早产儿医治水平。2、早产儿HMD主要高危因素: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男性、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出生于第二三季度、前置胎盘、母亲多次妊娠等;可疑高危因素: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期WBC≥12×109/L、产前地塞米松应用及疗程、母亲年龄>35岁等;3、不同胎龄早产儿HMD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程度不全相同。临床诊疗过程中可结合早产儿胎龄因素。4、我院收治早产儿及其母亲围产期特点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全相同。临床诊疗工作中应结合本地收治早产儿临床特点、母亲围产期情况、家庭经济能力、文化等探讨更适宜的早产儿HMD防治措施。5、我院将重点加强孕期保健宣教力度,规范产前检查,加强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管理,减少母亲围产期健康安全隐患,降低早产发生率;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培训力度,降低窒息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提高警惕,进一步提高早产儿HMD的防治认识及水平。
罗德英[9](2013)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抢救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抢救体会。方法收集我院10年来分娩后出现窒息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引起新生儿分娩后窒息的主要因素,并总结抢救体会。结果全部出现窒息的148例新生儿经过抢救,抢救成功146例,成功率为98.65%;另外两例为重度窒息,因窒息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1.35%。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因素有:脐带异常(占35.14%)、产程过长(占29.05%)和羊水异常(占14.86%)等。结论针对新生儿出现窒息的因素,做好孕妇产前保健指导工作,对生产过程中加强监护,对于产前检查出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要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对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重要意义。
张惠文,叶文玲[10](2008)在《500例脐带异常的临床观察与原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脐带异常,特别是脐带绕颈对围生儿和产妇的不良影响。方法:收集统计我院500例脐带异常者的脐带异常史、出生史、产科诊断及其有关资料,并与500例同期住院无脐带异常者作对照,分析脐带异常对产程、分娩方式和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脐带异常者的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平均时间,剖宫产与阴道助产比例,绕颈2周以上者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脐带绕颈可导致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延长;剖宫产与阴道助产比例增大;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增高。强调及时产前检查、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降低其对胎儿的不利影响。
二、1131例脐带异常对胎婴儿影响的观察和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31例脐带异常对胎婴儿影响的观察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监护室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产前超声在脐带异常中的诊断价值及脐带打结对胎儿围产期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2 仪器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妊娠晚期UCA的发生和超声诊断情况 |
3.2 妊娠晚期胎儿死亡情况 |
3.3 UCK与妊娠晚期胎儿结局 |
3.4 UCK的超声诊断情况 |
3.5 UCK的危险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妊娠晚期UCA发生情况 |
4.2 妊娠晚期UCA致胎儿死亡情况 |
4.3 超声对UCA的诊断价值 |
4.4 UCK对妊娠晚期胎儿结局的影响 |
4.5 超声对UCK的诊断价值 |
4.6 UCK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脐带打结的超声诊断及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胎儿窘迫的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住院早产儿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剔除标准 |
2.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按出生体重分组 |
3.1.2 按胎龄分组 |
3.1.3 根据1 分钟Apgar评分划分窒息程度 |
3.1.4 血型分布情况 |
3.1.5 生产方式情况 |
3.1.6 性别分布情况 |
3.2 早产原因 |
3.2.1 孕母高危因素 |
3.2.2 胎儿危险因素 |
3.2.3 羊水、胎盘、脐带异常因素 |
3.2.4 早产儿与足月儿高危因素的构成比分析 |
3.2.5 致早产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早产儿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早产危险因素的分析 |
4.1.1 孕母高危因素分析 |
4.1.2 胎儿危险因素的分析 |
4.1.3 羊水、胎盘、脐带因素与早产的相关性 |
4.2 早产儿常见并发症 |
4.2.1 呼吸系统并发症 |
4.2.2 血液系统并发症 |
4.2.3 消化系统并发症 |
4.2.4 循环系统疾病 |
4.2.5 神经系统并发症 |
4.2.6 其他并发症 |
4.2.7 早产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
4.2.8 早产儿视网病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小于胎龄儿婴儿期适宜生长轨迹及其与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关联性的出生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小于胎龄儿概述 |
2. SGA 早期生长轨迹及赶上生长 |
3. SGA赶上生长的决定因素 |
4. SGA早期生长轨迹对健康的影响 |
5. 早期生长模式对SGA健康影响的主要机制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
研究一 小于胎龄儿婴儿期生长轨迹模型的建立与指标筛选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不同生长轨迹对小于胎龄儿18月龄前发育行为与BMI的预测作用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小于胎龄儿婴儿期生长轨迹与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关联性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
(8)早产儿HMD发生率及临床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我院分娩早产儿特点 |
2、早产儿HMD高危因素分析 |
3、不同胎龄早产儿HMD高危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500例脐带异常的临床观察与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产妇年龄、胎次与孕周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500例脐带异常分类 |
2.2 脐带异常及脐带绕颈的发生率 |
2.3 脐带绕颈周数 |
2.4 脐带绕颈与新生儿Apgar评分 |
2.5 分娩状况 |
3 讨论 |
3.1 定期产前检查 |
3.2 脐带异常的常见类型 |
3.3 对于脐带绕颈的诊断 |
3.4 本组脐带异常发生的因素 |
3.5 脐带绕颈对胎儿及产程的影响 |
3.6 脐带绕颈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方式的关系 |
3.7 脐带绕颈对围产儿的影响 |
四、1131例脐带异常对胎婴儿影响的观察和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估早产儿脑电功能的临床研究[D]. 李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产前超声在脐带异常中的诊断价值及脐带打结对胎儿围产期结局的影响[D]. 甘菊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陈一宁.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围产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神经发育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唐亮.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脐带异常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D]. 华素环. 郑州大学, 2019(08)
- [6]住院早产儿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分析[D]. 尹细凝. 南昌大学, 2019(01)
- [7]小于胎龄儿婴儿期适宜生长轨迹及其与母亲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关联性的出生队列研究[D]. 陶兴永. 安徽医科大学, 2017(11)
- [8]早产儿HMD发生率及临床高危因素分析[D]. 韩梅盈.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9]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抢救体会[J]. 罗德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5)
- [10]500例脐带异常的临床观察与原因探讨[J]. 张惠文,叶文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