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嘉轩峰《归来》

清初嘉轩峰《归来》

一、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1](2020)在《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词绝句是以诗歌绝句的形式对词人、词作及词体本身进行评述或议论。由于绝句自身的体量不大,其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论词绝句的主题集中而凝练,主要是评析鉴赏某位词人或某部词集,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作者阅读词作后的感悟和所思,或者是批评者针对某个争议较大的词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词诗是南宋刘克庄的《自题长短句后》,刘诗反映了南宋时期词体观念的新变,开以诗论词的先河。然而金元明时期论词绝句创作屈指可数,仅有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元淮《读李易安文》等少数篇章,直至清代论词绝句创作异峰突起,渐成规模。这与清代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发展有关。极力扩大韵语文学的表现范围,是清人在面对古典文学发展至清代已“无体不备”的发展现状时作出的选择,这种自觉求新的意识表面上看是对文学传统的屈服和退让,而选择通过其他领域开拓新境,但实际上已孕育了超越和突破文学传统的要求及可能。在“另辟町畦”思想的驱使下,清代士人一方面进入戏曲、小说等主流文体之外的领域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以其熟识的文体容纳新的内容,而清代论词绝句的兴起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意在通过研究论词绝句这一兼具诗歌文本和词论载体双重性的诗歌形式,发掘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理论价值,并对清代文人学者的词学观念和创作心理进行探察。本文绪论部分对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概括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论诗绝句产生时代早于论词绝句,而且影响力也更大,论诗绝句从带偶然性的“戏为”“漫成”之作,转变为具有相对稳定形制的诗歌创作形式,并且从以诗论诗,延伸至以诗论画、论曲、论词等,因此可以说论词绝句是论诗绝句体式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一章在对清代论词绝句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力图把握每一个历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倾向,从而在清代文学和清代词学的大框架内实现对论词绝句发展历程的历史认知和建构。清初思想界仍以批判和反思明代王学空谈心性为主流,就词学而言,扫荡明词艳俗风气的同时也是新词风孕育成长的重要契机,相应地,清初论词绝句也以批评明词、评价清初词坛和反映对历代词的接受状况为主要内容;清代中后期的论词绝句创作与阳羡、浙西、常州诸词派的继起迭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时期词学派别对词坛的深远影响,已辐射到了论词绝句的创作内容和整体倾向;“词史”和“寄托”既是理解晚清词学的关键,也是理解晚清论词绝句的关键,一方面以地域词、闺阁词、国朝词为表现对象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渐成大观,另一方面晚清论词绝句创作逐渐显现出从词论向文学回归的趋势。第二章具体从创作主体身份和创作心理出发,探究在论词绝句发展过程中文学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论词绝句的创作主体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于主体身份的差别,词派人物、文人雅士、词学名家和词选编者在进行论词绝句创作时,在诗歌内容和创作形式上也会各有侧重。从创作心理而言,以“戏题”“杂感”“偶成”为题的论词绝句创作,通过观点提出的非正式性,消解了正面批评当世人物的严肃感和紧张感;清代是一个博学重才的时代,而论词绝句以短小篇幅谈艺论道,能够彰显出创作者个体的诗歌技艺和知识学问;论词绝句还是作者读词、论词文学活动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尚雅避俗的文化心理。第三章侧重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考察论词绝句的创作活动。厉鹗的论词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而且厉鹗本人对论词绝句的运用有创制之功,因此可以说,厉鹗及其论词绝句创作在清代论词绝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翔凤论词绝句“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不仅是常州词派以治今文经学方式解词的范本,而且是清代论词绝句从评词(对风格的评论)向解词(对词意的解读)转变的关键一环;在清代诸多论词绝句作者中,从数量和规模而言,谭莹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都堪称第一,而且谭莹、潘飞声以论词绝句组诗形式构建岭南词史,对于拓宽论词绝句的批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清代论词绝句作者在借鉴诗歌传统艺术手法和批评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论词绝句独特的审美形式。论词绝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用主要体现为寻章摘句的语言形式,巧喻设譬的艺术构思,以及情理交融的审美特征。论词绝句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认为论词绝句因“以议论为诗”而欠缺文学性的观点。第五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这部分主要从理论内容和文体观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就理论内容而言,词体起源、词体风格和批评鉴赏是论词绝句对清代词学贡献比较大的三个方面。此外,论词绝句的创作还反映了词学批评的“越界”问题,具体而言,可分为诗与论的结合,以及诗与词的结合。探讨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能够深化我们对清代词学批评“综合性”特征的理解。

陶友珍[2](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高媛[3](2020)在《论清代“词史”理论的建构》文中认为清代词体逐渐摆脱了自五代以来形成的“艳科”“小道”的固有观念,词体地位不断提高,并彻底脱离了唐宋时作为俗文学配乐歌唱的属性,最终完成了文人化进程,成为了案头之辞。清词号称“中兴”,词学理论亦有集大成之势,其中“词史”理论可称为最富有现实主义光辉的词学成果之一。本文沿着“词史”意识的出现、“词史”理论的确立和“词史”理论的完善这一发展顺序对“词史”理论形成的内外因素、理论内涵、词学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词史”理论的出现有其复杂的背景。从词体发展角度而言,清代词体的推尊是“词史”理论形成的内部推动力;从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看,清初时儒家经世学风的重新苏醒和大批遗民文人抒发复杂情感的需要是呼唤“词史”出现的外部助力。此时的陈维崧敏锐地体察到了历史和现实的需求,他提出的“存词”以“存经存史”的词学理念成为了“词史”理论的雏形。而在实际创作中,清初广大词人已经将身世际遇和哀怨情思寄寓词中,创作出了大量可堪为“词史”的作品。理论与实践的双维互动促使着“词史”理论不断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探索中迈向成熟。此外,诗教传统向词学领域的渗透亦是影响“词史”理论前行的重要理论因素。“词史”理论的发展由于统治集团对词学领域监管力度的加强而滞步于康乾盛世,最终形成于常州词派的周济。在这一时期,词学理论与诗教传统经过常州词派的大力助推,达到了空前程度的结合。周济“词史”理论内涵的构建即受到常派创始人张惠言重立意、以风骚传统为本的词学观的直接影响。首先,他从作品的内在意蕴出发,指出词当超脱个人遭遇和一己之私的狭隘情感,而应寄托有关时代盛衰的感慨,达到史事、时事与主体情感的统一。其次,他对创作主体人格与词格的统一、所发情感的真实性以及发挥词反映时代环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要求,并指出了“可为后人论世之资”的目标。再次,周济结合兴寄传统与词的特殊体性相融合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寄托出入”说,可视为阐释“词史”创作手法的理论。自周济后,词论家不断对“词史”理论进行发展完善。常州词派后继谭献以文学与政教相通的社会功能为基本视点,以诗教大义入于词的品评中,是对周济“词史”理论的有力推衍。谢章铤更是以诗词同体为基点,超越了门派的限制,以“敢拈大题目,出大意义”对“词史”的内容和立意提出了更宏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词史”理论的格局。“词史”理论开辟了词学与史学传统的结合,不仅在展现时代风貌和词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上有积极作用,还揭示了中国传统追求欲说还休、隐而不显的美学特征。但常州词派过分强调比兴寄托不仅极易造成词作的主旨模糊,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李昕慧[4](2020)在《明末清初词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文中研究表明云间词派是明清之际重要的词学流派,其生成和发展展现了清初词坛的发展路径。它由于创作主体的改变,并伴随着词坛风气的转变而消寂。明末清初之际,词集刊发兴盛,词集序跋展现出了云间词派的词学思想并总体勾勒出词派的建构过程。词集序跋研究为探析云间词派和清词中兴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有价值的研究视角。论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对云间词派的文献状况进行梳理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此外,对云间序跋研究现状进行说明,最后探讨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以陈子龙的四篇序为主要内容。他在词学思想上主要有四点:“境由情生,辞随意启”的自然创作论;崇尚婉丽词风;对南唐北宋的推尊;对“俊巧”语词的赞赏。他在词序中确立的创作倾向有三点:强调词要有寄托;“四难”的词学创作标准;“哀”与“悲”为基调的情感表达。这些词序中的词学思想掲橥云间词派词学宗风的形成。第二章论述《倡和诗余序》和《支机集序》对云间词学思想的继承和延续。宋氏家族尤其是宋徵璧在《倡合诗余序》中表达出变通的词学观,以本色为标准,正视词的“正”、“变”。蒋平阶师徒则在复古思想的主导下,回归“花间”传统,以小令为尊,虽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但也把云间词派引向更为狭窄的道路。第三章分别从《清平初选后集序》和云间相关的词别集序中考察云间词派后期在词学思想和实际创作上的特点,分析云间词派后期转变的原因。《清平初选后集》作为云间后期具有代表性的词选,它的序代表这一时期云间词派的观点,提出对云间词派“似严实隘”问题的反思,展现出兼收并蓄的词学倾向。云间相关的词别集序中反映出云间后期实践与创作的分离,其主要原因包括三点:其一,云间词派自身理论上的缺陷;其二,词坛唱和风气的相互影响;其三,云间词人对南宋雅词的学习和接受。这些词学理论总体上延续了云间词派的词学思想,但也体现出诸多原因下产生的转变。综上,本文围绕各个时期云间词派词集序跋的书写进行梳理和研究,观照云间词派从形成到消寂过程中其自身理论的延续与转变,还能够了解云间词人在词坛风气嬗变中的学词路径和创作新变。

代金冶[5](2020)在《甲午战争诗词研究 ——以甲午战争词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甲午战争诗词研究,是以创作于甲午战争前后、内容与甲午战争相关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开展的研究。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次重大事件,在中国迈向近代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当时的文学生态与文人心态的转变。在社会背景与文学创作环境的影响下,记录时事人心的甲午战争诗词就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也为此后诗词创作的变革提供了经验。本文以甲午战争词研究为中心,为甲午战争诗词研究的一个部分。是对甲午战争词从整体到个案的研究。首先从当时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入手,通过尊体观念与唱和活动确立了王鹏运为“风雅总持者”的甲午词坛的格局,由此探索甲午战争时期“稼轩风”词作频出而此后词坛风气却转向崇尚“梦窗风”的发展态势,并对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文廷式等词人的个案加以研究。

韩京洋[6](2019)在《曹尔堪与明末清初词风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词芜陋,几无所成,清词却云蒸霞蔚,有“中兴”之称。身处于明末清初词风嬗变过渡阶段,词人发展和词作流变皆引人深思。清初词坛风云激荡,众派回流,曹尔堪作为明末清初词坛的名家之一,不仅映射词风转型轨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明末清初词风转型进程。把曹尔堪放在明末清初词风转型的历史长河中去观照,使得作家身世与社会审美风尚以及文学时代思潮结合到一起,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个体在大环境之下的作用以及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更深入的解析曹尔堪词作本质,还在一定程度上观照了明末清初词风的消长和演变进程,有助于厘清明末清初词坛的词风指向,揭示词风嬗变轨迹,为明词以及清词研究添砖加瓦。本篇论文通过文本细读法、社会历史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曹尔堪与明末清初词风转型进行研究,不仅对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梳理,而且对明末清初词风嬗变概况进行了剖析,从表层的“多”到深层的“变”点出其复杂背景。以曹尔堪的词作之“变”为研究对象,从题材的转换、创作心态的改变以及创作手法的多变三个方向着手,分析明末清初词风之“变”在曹尔堪词风之“变”中的体现。通过对作品的深层剖析,对这一时期闺阁狎妓词的沉寂、山水田园词的复归以及怀古咏史词的发展都有了更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追求奢欲到回归本真、享悦山水到悲慨人生以及惘忧国事到明悟世事,明末清初词人群体所表现出的情感之“变”在作品中得以渗透。从创作手法来看,这一时期词作多直抒胸臆,不仅长调开始增多,语言亦有所雅化。通过对曹尔堪词学主张的分析以及对以三次唱和活动为代表的词学活动的研究,全面客观地论述其对明末清初词风转型的重要影响。曹尔堪不仅推尊词体、拓展词境,在艺术风格的转变上于明清词坛也有所贡献。作为“江村唱和”的发起者、“广陵唱和”的重要参与者以及“秋水轩唱和”的首唱者,曹尔堪通过三次唱和活动对明末清初词风嬗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张利伟[7](2019)在《张鸣珂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生平及交游情况。张鸣珂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乡邦求学、避兵沪上、参军入幕、求学崇文书院、任职书局、吴中结社、充任江西县令几个阶段。求学于薛时雨,使张鸣珂的交游由乡邦文人走向江南文坛的中心,结识了谭献、叶衍兰、张预、许景澄、李慈铭等人。张鸣珂与当时词人的交游是其词学思想以及词风形成的重要基础。张鸣珂与戈载、谭献、叶衍兰、谢章铤等人的交游,也使得张鸣珂的词学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张鸣珂与他人通过诗词酬唱、题画诗词、书籍赠还等方式建构起交游网络。第二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词学思想。张鸣珂本人属于浙派,浙派从中期已经认识到只宗姜张的弊端,后期词人如谭献、李慈铭、黄燮清等进行自我修正,有些还成为常州词派的中坚力量。张鸣珂与词人交游中,多次提及张惠言的《词选》与周济的《宋四家词选》,可见其瓣香于周济的词学理论。同时,张鸣珂藉由乡邦词人与潘氏家族,吸纳了吴中词派的理论,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张鸣珂的词学思想为: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严守音律格调;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等。第三章研究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在词选上,张鸣珂编选《国朝词选续》编选不拘地域、不分亲疏,而且囊括常州词派、吴中词派、浙派词人等的作品。张鸣珂词选与词学思想相对应,实现了某种融通性。张鸣珂在词学思想上向常州词派慢慢靠拢,张鸣珂的词风确是本于浙派,而由于身世经历的变化,而更为浑厚。“浑厚”或者“浑化”正是常州词派的审美追求。总体来说,张鸣珂小令宗法晚唐五代,更为清新可喜。张鸣珂的长调多宗法南宋,风格多样。既有绮丽繁密之作,又有清空婉约之作,又有偏于豪壮之作。第四章为张鸣珂的词作分类及艺术特色。张鸣珂主要的词作类型为题画词、次韵词。其次韵词可以分为拟《乐府补题》唱和、次韵前人之作、次韵友人之作。张鸣珂藉由题画寄托情怀、怀人相思、吟咏情致。其题画词具有交流功能与情感表达的功能。张鸣珂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意象使用的重复性,大量化用前人诗词入词,利用小序、自注增强词作的叙事功能。

葛恒刚[8](2018)在《“江村唱和”“广陵唱和”与清初江南词坛稼轩风的演进》文中指出康熙四年发生的"江村唱和",促进了稼轩风在江南词坛的兴起和传播,是江南词坛词风由婉约转向豪放的一次标志性唱和活动。康熙五年发生的"广陵唱和",推动稼轩风逐渐成为江南词坛乃至清初词坛创作的主流。"江村唱和"与"广陵唱和"分别调寄《满江红》《念奴娇》,是由唱和所抒发的情感性质决定的,也与词调及韵脚具有的抒情特征密切相关。从"江村唱和"到"广陵唱和",清晰地反映了江南词坛稼轩风的流变轨迹,在清初稼轩风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认识意义。

褚为强[9](2018)在《明代宋词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词学研究是明代词学研究的中心,随着明代词学研究的逐渐被重视,关于明代宋词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也越来越多,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展开对明代宋词学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明代的宋词研究形成全面的认识,勾勒出明代宋词研究的概貌,并进而对明代词学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由绪论、正文八章、结语、附录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解释明代宋词学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明代宋词学的研究现状。正文第一章论述明代宋词史的研究。由于明人认为词盛于宋,所以在论述词体文学的发展历史时,或者以宋词为立足点,对词体的起源进行追溯;或者以宋词为主要参照对象,对其兴衰流变进行评判;又或者将宋词置于诗、文、曲、理学、书法、民歌等大文学概念中,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位,从而形成以宋词为中心的词史的研究。第二章论述明代宋词风格研究。明人在对宋词的研究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宋词风格有“婉约”与“豪放”二体的概念;又依据词之体性特征,进一步提出词分“正宗”与“变体”的概念。明人对词体风格及正变的划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他们自己在词体风格方面的好尚与审美趣味,并为之寻求理论上的有力支持。但是,明人关于“婉约”与“豪放”、“正宗”与“变体”两对重要概念的提出以及其所代表的明人的审美趣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三章论述明代宋词派研究。明代的宋词派研究,是在继承宋代以风格划分词派的意识的基础之上,将宋词划分为两派。但是,明人的这种宋词派意识在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不自觉的,因为他们往往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才从侧面间接表现出这种划分词派的倾向,而非专门提出,所以其以风格将宋词划分为两派的思想直到明末才被明确提出,但认识相对粗浅。并且,明人虽然明显地表现出以婉约与豪放的词体风格将宋词划分为两派的意识,但是始终没有点出两派的名称,因而又使宋词的派别意识长期处于一种概念上的模糊状态。因此,明代的宋词派思想还处于成长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第四章论述明代宋词人研究。主要选取了明人关于苏轼、秦观、李清照与朱淑真、岳飞等人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他们在明代词坛的影响。第五章论述明代宋词选辑研究。明代对词的选辑主要是以宋词为中心展开的,反映了明代词学的重要思想。文章选取了以宋词为主的《草堂诗馀》以及张綖的《草堂诗馀别录》、杨慎的《词林万选》、《百琲明珠》、陆云龙的《词菁》等进行研究,揭示明人在选词方面对于宋词的取舍及评价思想等。第六章论述明代宋词韵研究。由于词乐的失传,主要出于作词的现实需要,明人对宋词的用韵规则及要求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定的见解与思想,对此后词韵专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七章论述明代宋词学思想研究。明代的宋词学,在吸纳继承前代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地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宋词学思想。如“词史”观念的形成,“词如其人”思想在词学批评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从尊雅反俗到以俗为雅的审美风尚的变迁等。第八章论述明代宋词学的得失与影响。明代的宋词学,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因而使其在词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但同时,明代宋词学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并对后世词学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值得反思。最后为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明代的宋词学,在以宋词为宗的基础上,推尊词体,注重词体的艺术审美,努力提高词体的地位,意图加强词体的独立性,为词体及词学在整体文学中寻求一席地位,并取得了诸多成就。因此,在中国词学史上,明代宋词学具有承接宋元而开启清代词学的重要地位。

孔哲[10](2017)在《清代宋词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是词体中兴的时期,随着创作的繁盛,词学理论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不管是进行创作还是词学批评,清人都特别注重发掘宋词这座艺术宝库中对他们有益的资源。清代每一个词派的兴盛,每一种词学理论的提出,基本上都与清人对宋词的探究密切相关。清人研究宋词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现当代宋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理清清人对宋词的研究情况,不管是对清词研究,还是宋词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用“宋词学”概括清人的这种研究。宋词学,就是对宋词及其研究史作专门研究的学问。清代宋词学,就是清代学者对宋词及其研究史进行的研究。本文分为六章。《绪论》,界定清代宋词学的概念,阐释其研究价值,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一章《清代宋词学的逻辑起点:尊体》,厘清推尊词体与清人研究宋词的关系,阐释清代学者推尊词体的各种途径。第二章《宋词地位论》,论述清人对宋词地位的看法,从词盛于宋、词盛于宋的表现、词非盛于宋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章《宋词词史论》,论述清人对宋词发展、南北宋之争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第四章《宋词风格论》,论述清人对宋词风格流派的多种划分,以及从风格划分中体现出来的“本色当行”观念。第五章《宋词作家论》,主要选择清人眼中代表宋词不同风格的晏殊、欧阳修,柳永、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姜夔、张炎等八位词人,论述清人对这些词人的研究、评论情况。第六章《清代宋词学的特点》,从朴学的影响、诗词合流、为清词创作问津三个方面呈现清代宋词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二、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论词绝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献综述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三、从论诗绝句到论词绝句
第一章 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清代论词绝句的研究背景
        一、清代之前的论词绝句
        二、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分期问题
    第二节 清初词坛:词学复兴带动论词绝句的兴起
        一、对明词的批评
        二、对清初词坛的评价
        三、对历代词的接受
    第三节 清中后期词坛:词派论争推进论词绝句的发展
        一、阳羡词派:髯陈端不让髯苏,跌宕沉雄绝代无
        二、浙西词派:秀骨清魂画亦难,千秋白石压词坛
        三、常州词派:千载春花与秋月,一经寄托便遥深
    第四节 晚清词坛:多元并立拓展论词绝句的创作
        一、评点本朝词人
        二、聚焦地域词学
        三、评点闺阁词人
        四、“主寄托”带来文学性的回归
第二章 清代论词绝句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创作心理
    第一节 主体身份
        一、词派人物
        二、文人雅士
        三、词学名家
        四、词选编者
    第二节 创作心理
        一、“戏为”滥觞:“戏题”“杂感”与“偶成”的非正式批评
        二、才学为诗:作为以学问解词、注词的产物
        三、标举风雅:诗词创作的日常化
第三章 清代论词绝句名家综论
    第一节 厉鹗的论词绝句
        一、厉鹗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论词绝句与浙西词学
        三、厉鹗对浙派美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宋翔凤的论词绝句
        一、宋翔凤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从“论词”到“解词”
        三、宋翔凤“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
    第三节 谭莹的论词绝句
        一、谭莹作论词绝句的缘由
        二、谭莹论词绝句中的词学思想
        三、谭莹与潘飞声论岭南词人异同
        四、论词绝句创作与岭南词史构建
第四章 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
        一、诗与词的结合:寻章摘句,檃栝成文
        二、象与喻的结合:巧喻设譬,形象生动
        三、情与理的结合:亦情亦理,情理兼胜
    第二节 作为文学样式的论词绝句
        一、论词绝句题前小序略论
        二、论词绝句对词本事的索解
        三、论词绝句的文学性问题
第五章 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理论内容
        一、词体起源说:从“辨体”转向“尊体”
        二、词体风格论:从“对立”走向“多元”
        三、批评方法论:从“鉴赏”到“感悟”
    第二节 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
        一、诗与论,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
        二、诗与词,“以高行卑”文体互参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2)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论清代“词史”理论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词史”理论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词体地位的演变:从“小道”到尊体
        一、囿于“艳科”牢笼的小道末技
        二、诗化理论的发展:为抬高词体的不懈努力
        三、上攀风骚的尊体路径
    第二节 时代环境与文化背景
        一、清代政治文化政策的张弛
        二、气运人心与时代风会
        三、词体文人化进程的完成
第二章 清代“词史”意识的形成与诗教传统的融入
    第一节 “词史”意识的形成
        一、清初学术风尚的转变与“史”“词”的结合
        二、陈维崧的“词史”说
        三、理论与实践的双维互动
    第二节 诗教传统向词学领域的渗透
        一、复古思潮影响下的词学理论
        二、张惠言的词学观
        三、“词言志”命题的提出
    第三节 “词史”意识理论化的中断
第三章 周济的“词史”理论
    第一节 “事”与“意”的统一
        一、重立意:对张惠言词学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身世之感与衰世之慨的结合
    第二节 “由衷之言”引出的创作要求
        一、重视个人学问修养对词格的影响
        二、“真”的多重涵义
    第三节 “词史”的表现手法:“比兴寄托”与词体性的融合
        一、关于词体性的探讨
        二、周济的寄托出入说
        三、“寄托出入”与词体性的融合
第四章 “词史”理论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 “词史”理论的发展
        一、谭献对“词史”理论的推衍:以“词史”品词
        二、谢章铤对“词史”理论的发展:“拈大题目,出大意义”
    第二节 “词史”理论的价值
        一、词史理论生命力的展现:顺世性和顺心性
        二、“词史”理论的美学意义
    第三节 “词史”理论的局限性
        一、对“比兴寄托”的过度强调造成了主旨模糊
        二、理论与创作的脱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明末清初词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云间词派
    0.2 云间词集序跋的文献梳理与研究概况
    0.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 早期词序与云间词派词学宗旨的确立
    1.1 《幽兰草序》对词的发展与词学思想的阐释
        1.1.1 词源论:词由乐府产生
        1.1.2 “境由情生,辞随意启”的自然创作论
        1.1.3 词为“小词”的词体观念
        1.1.4 词尊南唐北宋,崇尚婉丽
    1.2 陈子龙词序确立云间词派的创作倾向
        1.2.1 《三子诗余序》:“言情之作,必托于闺襜之际”
        1.2.2 《王介人诗余序》:“四难”词学创作标准的提出
        1.2.3 《宋子九秋词稿序》:家国破碎中的黍离之悲
    小结
2 中期词集序跋对云间词学思想的坚守与变通
    2.1 《倡和诗余序》对云间前期词学思想的“变通”
        2.1.1 词体意识的“变通”
        2.1.2 词的“正”与“变”
        2.1.3 以当行本色作为评词标准
    2.2 《支机集序》中词学理论对前期词学思想的“坚守”
        2.2.1 寓悲愤于兴寄
        2.2.2 摒弃宋调,回归《花间》传统
        2.2.3 对令词体制的尊崇
    小结
3.云间词派后期词集序跋对云间词的梳理与反思
    3.1 《清平初选后集序》对云间前期词学思想的修正
        3.1.1 对前期云间词派“似严实隘”的正视
        3.1.2 词序中“兼收并蓄”选词标准
    3.2 后期词别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
        3.2.1 后期词别集序跋对云间词学思想的延续
        3.2.2 后期词别集词与云间前中期词学思想的分异
    3.3 词集序跋对云间后期理论与实践相离的论述
        3.3.1 词坛风气的转变
        3.3.2 词人间唱和交往活动的相互影响
        3.3.3 云间词人自身经历和心态的转变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甲午战争诗词研究 ——以甲午战争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甲午战争时期的词学思想与唱和活动
    第一节 甲午词坛的“尊体观念”与“词史”意识
    第二节 甲午词坛的唱和活动
第二章 甲午战争词的创作成就
    第一节 雄豪刚健的感怀之作
    第二节 悲凉凄怆的节序词与寿词
    第三节 寄托遥深的咏物词与怀古词
    第四节 武穆精神的千年回响:论甲午战争之际的“满江红”词创作
第三章 从“稼轩风”到“梦窗风”:论王鹏运的甲午战争词及其词风转变,附谈京师词人
    第一节 甲午词坛的风雅总持者:论王鹏运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甲午战争时期王鹏运的词风转变
    第三节 朱祖谋与沈曾植的甲午战争词
    第四节 张鸿与徐兆玮的甲午战争词
第四章 “性灵”与“诗教”:论况周颐与郑文焯的甲午战争词
    第一节 性灵之笔下的苍凉之音:论况周颐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诗教观念下的家国之悲:论郑文焯的甲午战争词附谈刘炳照
第五章 甲午词坛“稼轩风”的代表: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词及诗附谈梁启超
    第一节 甲午政局与人事调动的记录: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身为“国士”的忠爱情怀:论文廷式的甲午战争诗
    第三节 衰世中的“血泪”“悲歌”:论梁启超的甲午战争词
第六章 故国之思与怀乡之感:论台湾词人群体的甲午战争词
    第一节 留台词人的故国之思:论洪弃生与林朝崧的甲午战争词
    第二节 内渡词人的怀乡之感:论施士洁与许南英的甲午战争词
参考文献
后记

(6)曹尔堪与明末清初词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 曹尔堪生平及创作
    2.1 曹尔堪生平
    2.2 曹尔堪创作
第三章 明末清初词风嬗变在曹尔堪词作中的体现
    3.1 创作心态的改变
        3.1.1 追求奢欲到回归本真
        3.1.2 享悦山水到悲慨人生
        3.1.3 惘忧国事到明悟世事
    3.2 题材的转变
        3.2.1 闺阁狎妓词的沉寂
        3.2.2 山水田园词的复归
        3.2.3 怀古咏史词的发展
    3.3 创作手法的多变
        3.3.1 直抒胸臆手法的多用
        3.3.2 长调的起用
        3.3.3 语言雅化回归
第四章 曹尔堪对明末清初词风转型的影响
    4.1 曹尔堪词学主张促进词风转型
        4.1.1 推尊词体
        4.1.2 拓展词境
        4.1.3 转变词风
    4.2 曹尔堪词学活动推进词风转型进程
        4.2.1 曹尔堪与柳洲词派
        4.2.2 三次唱和活动的发起与领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7)张鸣珂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四、论文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张鸣珂生平及交游情况
    第一节 张鸣珂生平考证
        一、张鸣珂生卒年考
        二、张鸣珂生平考
    第二节 张鸣珂交游情况
        一、张鸣珂与诗人交游
        二、张鸣珂与词人交游
        三、张鸣珂与书法家、画家等的交游
    第三节 张鸣珂的文坛交游途径
        一、书籍往还形成的交游网络
        二、题画诗词与书画酬赠
        三、《校经图》题咏与《春柳》诗唱和
    小结
第二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
    第一节 不主一派: 张鸣珂师承对象的变化
        一、檇李鸳水之乡邦领袖的尊崇
        二、与吴中词人的词学互动
        三、黄燮清对其词学思想的指导
        四、转师周之琦、周济
    第二节 融合多派:张鸣珂词学思想
        一、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
        二、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
        三、严守格律宫调
        四、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
    小结
第三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
    第一节 编选《国朝词续选》
        一、道光至民初的词选概况
        二、“新浙派”、“新吴派”的词选及词评
        三、《国朝词续选》的编选情况
    第二节 张鸣珂词创作特点
        一、清新可喜的小令: 宗晚唐五代
        二、多种风格兼具的长调: 宗法南宋
    小结
第四章 张鸣珂词分类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张鸣珂步韵酬唱词
        一、拟《乐府补题》唱和
        二、步韵前人之词
        三、步韵友人之作
    第二节 张鸣珂题画词
        一、晚清题画词的繁盛
        二、张鸣珂题画词分类
        三、题画词“词心”: 自我感怀与群体情感
    第三节 张鸣珂词艺术特色
        一、张鸣珂词意象特征
        二、张鸣珂词对前代诗词的化用
        三、剪裁精致的小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鸣珂生平简谱
附录二: 浙图藏《秋风红豆楼词抄□卷》考述
附录三: 《秋风红豆楼词》与《寒松阁词》相同词作对比
附录四: 《秋风红豆楼诗》七卷稿本
作者简历

(8)“江村唱和”“广陵唱和”与清初江南词坛稼轩风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村唱和:稼轩风的兴起与传播
二、广陵唱和:时代印记与稼轩风的潮流
三、词体选择:抒情与选调、选韵
余论

(9)明代宋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明代宋词学的形成
    第二节 明代宋词学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宋词史研究
    第一节 宋词溯源研究
    第二节 宋词兴衰流变研究
    第三节 宋词地位研究
第二章 宋词风格研究
    第一节 明代前期:豪放与婉约之风并存的宋词审美观
    第二节 明代后期:尊婉约而抑豪放的宋词审美观
    第三节 明清之交:反拨纠偏,豪放与婉约并重的宋词审美观
    第四节 特例:对“忠义所发,感激人心”的宋代豪放词的崇尚
第三章 宋词派研究
    第一节 宋词派的划分依据
    第二节 宋词派的代表词人
    第三节 宋词派的形成原因
    第四节 宋词派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宋词人研究
    第一节 苏轼研究
    第二节 秦观研究
    第三节 李清照、朱淑真研究
    第四节 岳飞研究
第五章 宋词选辑研究
    第一节 《草堂诗馀》概论
    第二节 《草堂诗馀别录》研究
    第三节 《词林万选》、《百琲明珠》研究
    第四节 《词菁》研究
第六章 宋词韵研究
    第一节 明人的宋词韵观及其与诗韵、曲韵的关系
    第二节 宋词用韵思想
第七章 宋词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宋词学中的“词史”观念
    第二节 宋词学中的“词如其人”思想
    第三节 宋词学中的雅、俗思想
第八章 明代宋词学的得失与影响
    第一节 明代宋词学的成就与影响
    第二节 明代宋词学的弊端与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清代宋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代宋词学的界定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清代宋词学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构想、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清代宋词学的逻辑起点:尊体
    第一节 小道说
    第二节 承认小道的前提下尊体
    第三节 词非小道
第二章 宋词地位论
    第一节 宋词地位——词盛于宋
    第二节 词盛于宋的表现
    第三节 词非盛于宋
第三章 宋词词史论
    第一节 宋词发展论
    第二节 南北宋之争
第四章 宋词风格论
    第一节 宋词风格流派划分
    第二节 从风格看宋词的本色当行
第五章 宋词作家论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
    第二节 柳永、周邦彦
    第三节 苏轼、辛弃疾
    第四节 姜夔、张炎
    第五节 其他词人
第六章 清代宋词学的特点
    第一节 朴学的影响
    第二节 诗词评论合流
    第三节 为清词创作问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论词绝句研究[D]. 苏静. 吉林大学, 2020(01)
  • [2]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3]论清代“词史”理论的建构[D]. 高媛. 喀什大学, 2020(07)
  • [4]明末清初词集序跋对云间词派的批评[D]. 李昕慧. 辽宁大学, 2020(01)
  • [5]甲午战争诗词研究 ——以甲午战争词为中心[D]. 代金冶. 吉林大学, 2020(08)
  • [6]曹尔堪与明末清初词风转型研究[D]. 韩京洋. 延边大学, 2019(01)
  • [7]张鸣珂词研究[D]. 张利伟. 浙江大学, 2019(01)
  • [8]“江村唱和”“广陵唱和”与清初江南词坛稼轩风的演进[J]. 葛恒刚.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5)
  • [9]明代宋词学研究[D]. 褚为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清代宋词学研究[D]. 孔哲.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清初嘉轩峰《归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