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论文文献综述)
周结友,曹华[1](2021)在《“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政策制度的演进逻辑是基于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理性选择。运用文献、比较、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务院三个承继性"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进行了分析,梳理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条逻辑主线——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建成体育强国,创新,科技应用,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全民健身服务,发挥多元功能,传承、弘扬民族特色,其亦彰显着我国政府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的价值取向。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2](2021)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粤卫规[2021]5号委业务主管各社会组织,省中医药局、委直属各单位、委机关各处室: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的行为,加强管理、监督和指导,我委制定了《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业务主管社会
李长文[3](2021)在《北京社会组织70年:发展图谱与简要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其社会组织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社会发展为历史背景,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社会组织发展分为萌芽发展、复苏发展、快速发展、创新发展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社会组织发展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对北京样本70多年的发展与创新进行历史回顾与客观评析,对于学术研究以及全国其他省市社会组织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刘芳池[4](2020)在《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可以依照市场模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本身公益性的特性又使它与市场的逐利本质相区分,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弥补了政府与市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缺陷。各个国家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纷纷采取各项举措,其中提供税收优惠是较为普遍的做法。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给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期间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瑕疵。本文全面梳理国内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相关规定,从宏观把控到细节分析,深入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在立法层面、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完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杨建艺[5](2020)在《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和监管数据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发展高度重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事务的关键环节,社会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其数量不断攀升,队伍逐渐壮大,一系列腐败和违法违规行为等负面新闻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对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组织的发展日益要求一个宽松良好又有序规范的外部环境,统一健全的社会组织政府监管体系是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对社会组织政府监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广东省一直处在我国各项改革试点的前沿,其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全国也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因此研究广东省的社会组织政府监管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广东省率先成立社会组织管理局,也在社会组织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运用社会组织政府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体系分析框架,在查阅搜集了我国和广东省社会组织监管的政策文本以及在广东省政府相关网站上收集整理了广东省社会组织政府监管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该文本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广东省在社会组织政府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党的建设在社会组织监管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不够,政府监管理念还需创新,社会组织监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重事前准入、轻日常监管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监管机构的力量薄弱,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力量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广东省社会组织政府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抑制了社会组织活力激发,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理论强调建设引导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治理型政府和企业型政府,本文以政府职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广东省社会组织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对策和建议,认为要建设统一健全的社会组织政府监管体系,就要明确监管职责、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社会组织监管思想,完善法律基础、构建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实现全面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制,合理分配力量、适当鼓励社会组织竞争,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组织内部治理制度。
刘洁[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已走过四十余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政策目标的达成与否又与政府工具的选择密切相关。政府工具理论是以技术理性为指导,倡导转变政府施政形式,促进政府目标有效实现的手段与方法。因此,恰是的政府工具选择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用冯德尔多兰对政府工具限制性与扩展性的划分方式,结合萨拉蒙将政府工具划分为直接政府、社会规制、经济规制、经费支持、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企业以及福利券的划分类别,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下发的政府文件进行文本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运用增添一种新的理解与分析方式。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部门下发的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治理相关的包括办法、法律、方案、复函、纲要等12种文件类型,总数为70份的相关政府下发文件的整理、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改革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以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节点,分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我国在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工具选择的特点。发现前一个阶段颁布的政府工具选择总数为288条,包含32份政府文件,占总文件数的45.71%。后一个阶段的政府工具选择总数为346条,包含38份政府文件,占总文件数的54.29%,文件数量相对持平,文件中政府工具的选择运用更加丰富。且前一阶段的治理主要以传统的行政手段为主,限制性政策工具占整个工具选择的94.09%,扩展性政府工具的使用仅占5.91%,且包含最多的为宏观政策的鼓励,缺乏实际操作的政策指导。后一阶段中拓展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明显增多,其数量为前一阶段的三倍,占总拓展性政策工具(19822019)选择数的75%。从而得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在总体上是由限制性政府工具的使用向扩展性政府工具的使用转变。在对两个时期工具选择的类别分析中,发现后一个时期的工具选择增加了经费支持中的政府拨款、直接贷款、税收;政府支持工具中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购买;政府支持企业工具类型中大力发展了独立学院。除此之外,在对地方政府相关文件的梳理中发现,从下发的文件时间与类型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相关文件的下发相对地方文件的下发具有先行性与导向性。同时,我国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此外,部分地区在工具选择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除此之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不清晰或残缺,信息服务供给不足等。因此,本研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点政府建议:不断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同时政府工具选择适当的协调地域差异。加强政府工具中信息服务工具的供给,同时依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政府工具,提供更多、更高效的政府工具选择。
张颖[7](2019)在《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政府管理职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民办非企业单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考查其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一方面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种类型,在协助政府进行社会事业研究、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许多民办非企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而政府部门则由于监管经验的欠缺,导致监管效率偏低,监管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民办非企业单位既不能缺少又需要加强监管。论文以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发挥其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监管,确保其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论文在梳理界定非营利组织与民办非企业单位概念、内涵以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的理论依据,通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认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促进就业、缓解社会压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以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着,但同时也存在与政府关系不清晰,政府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同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地区的200余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情况、基本运营情况、政府监管情况以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二是监管主体职责划分不清晰,三是实体法缺失、立法内容不健全、类型设置不合理,四是登记准入制度门槛高、年检措施效果不佳、经济监管措施滞后、信息披露措施不到位。基于上述分析,论文从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政府监管体系以及创新政府监管措施这三个方面提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强监管的政策建议,即一是建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基本立法机制,二是明确政府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之间关系、改革民办非企业单位双重监管体系,三是创新年检制度、完善等级评估体系、建立问责机制以及开展信息公开化建设。
杨翱宇[8](2018)在《民办学校的商事主体地位判定》文中研究指明民办学校是否属于商事主体,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有争议。既有立法例和学说对商事主体的认定标准未有定案,宜将民事主体性、营利性和营业性作为三项标准。从民事主体性来看,民办学校属于民事主体中的法人。从营利性来看,民办学校经历"非营利性"、"有限度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营利性"三个阶段。从营业性来看,营利性民办学校具有营业性。与此相应,民办学校经历从"非商事主体"到"有限度的商事主体"再到"非商事主体+商事主体"的变化。在当前及未来的制度语境中,营利性民办学校具有商事主体地位,可以适用商事法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则否。同时,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存在与发展不影响民办教育事业的公益性。
张琦英[9](2018)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文中指出高职教育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为充分激发和调动高职教育的活力、摆脱现有办学的困境,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开始受到关注。目前,探索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既有国家相应政策的引导,又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诉求,也存在着企业等社会资本的大胆尝试。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部门、学生、教师、行业协会等都是其中的利益群体,他们对于高职教育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却实实在在受到他们行为决策的影响。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审视,对探索国内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为指导,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依据重要性、合法性和紧迫性三个维度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四个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下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展开讨论。其次,依据调查结果,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实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既归纳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利益焦点、利益实现途径,也为进一步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实现方式分析提供依据。最后,综合相关调查结果,结合案例,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提出相应的建议。论文在具体结构上分为七个部分:一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了背景、意义、目的、研究方法和路线,并开展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二是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主要理论的观点和研究适用性,作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三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回答三个主要问题:混合高职院校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哪些?每个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各个相关者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其利益诉求?第四部分是对复杂、多样的高职院校混合类型进行界定,并归纳出混合办学下高职院校存在的共性。之后的第五部分,结合案例,分析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混合办学中常见三种类型的具体运行机制和存在的主要利益冲突。第六部分则系统梳理了当前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部分为推进建议部分,根据前述理论基础、运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顾虑,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快立法、分类管理、科学治理和多方参与的推进路线。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再次梳理和反思,指出论文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视角。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由不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相关者构成。他们利益诉求不同,实现方式也不同。通过调查和分析,论文将混合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成确定型(包括投资者、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期望型(包括校企合作企业、政府部门)、潜在型(包括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和边缘型(包括公众和校友)四类。这四类相关者各有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相关者群体。(2)对目前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三种类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的呈现和具体运行机制的解读,归纳出不同类型混合办学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利益冲突,并提炼出其共性特征,如教育公共性不变、非公有资本的属性不变以及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特征显着。(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推进基本思路是:转变观念、加快立法、分类管理、科学治理和多方参与的推进路线。论文提出从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管理理念入手,加快混合办学的立法顶层设计,出台针对混合办学的立法和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具体运行机制。鉴于混合后高职院校在资本构成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对混合办学的法人实施分类管理,在明确其法人属性及相应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实施差别管理,维护和协调各方利益,并构建混合办学下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最后,应建立起由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混合办学体制,既明确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具体路径,也能统筹协调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内外要素。
许宁[10](2016)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类体育社会组织,其发展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现实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的社会组织起步较晚,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落后于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步伐。本研究通过纵向梳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程和横向探索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探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呈现状态、动力与制约因素、管理方式等,提出发展路径与策略,以期为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主要结论:(1)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治理方式、经济发展、公益理念改变的共同推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路径是自下而上发起并辅以政府扶持,政府在介入与退出中形成与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新型关系。(2)在有限政府与完善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动力是体育需求与志愿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外部性是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后续动力。(3)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状态体现为“量”“质”提升并存,正向与负向发展相伴。发展的制约因素既有政策与社会认知等虚拟的、也有资源等实物方面的,组织与外部环境体现为一种不对称性依赖。(4)对“非营利性”的组织性质认识不清,导致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过度审慎。更多地从价值属性而非组织属性来认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助其发展和体育公益的实现。(5)“公益成本”不被认可,影响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体育服务的合理定价,组织难以获得合理回报,经营困难。促进体育公益职业化,建立“以优质服务提升收益、以收益促进组织发展,以组织发展提高体育公益”的良性循环机制。(6)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财政资助应形成制度化,并覆盖民间发起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重视通过承接公共服务,培育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7)动态认定组织的公益性,使利润导向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尽快回归市场。以不同体育项目、价格,区分其公益差别进行分类管理。
二、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1)“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务院三个承继性“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 |
1.1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逻辑 |
1.2 建成体育强国逻辑 |
1.3 创新逻辑 |
1.4 科技应用逻辑 |
第一,确定科学目标,构建科学框架阶段: |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素养阶段: |
第三,重视科学技术应用,助力健身消费市场形成发展阶段: |
1.5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逻辑 |
1.5.1 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
1.5.2 企业参与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
1.6 发挥多元功能逻辑 |
1.6.1 经济功能的发挥 |
1.6.2 社会功能的发挥 |
1.6.3 教育功能的发挥 |
1.7 传承、弘扬民族特色逻辑 |
2 结语 |
(2)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管理职责 |
第三章组织建设 |
第四章重大事项管理 |
第五章重点事项办理 |
第六章监督管理 |
第七章附则 |
(3)北京社会组织70年:发展图谱与简要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1977年萌芽发展期 |
(一)萌芽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
(二)萌芽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简要述评 |
二1978~1999年复苏发展期 |
(一)复苏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
(二)复苏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简要述评 |
三2000~2011年快速发展期 |
(一)快速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
(二)快速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简要述评 |
四2012年至今创新发展期 |
(一)创新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
(二)创新发展期北京社会组织简要述评 |
五北京社会组织70多年发展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
(5)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和监管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 |
1.4 核心概念 |
1.4.1 社会组织 |
1.4.2 监管及政府监管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政府职能理论 |
2.1.1 政府职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2 政府职能理论指导下的政府监管 |
2.2 分析框架: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框架 |
2.2.1 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框架的主要内容 |
2.2.2 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框架的应用 |
第3章 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情况 |
3.1 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
3.2 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总体情况 |
3.3 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文本分析 |
3.3.1 我国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文本分析 |
3.3.2 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文本分析 |
3.4 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数据分析 |
3.4.1 事中监管 |
3.4.2 事后监管 |
第4章 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分析 |
4.1 党建在社会组织中的引领作用不够 |
4.2 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理念仍需创新 |
4.3 组织监管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
4.4 重事前准入轻日常监管现象还存在 |
4.5 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机构力量薄弱 |
4.6 社会监督和内部治理力量依然不足 |
第5章 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对策建议 |
5.1 明确监管职责,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
5.2 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社会组织监管思想 |
5.3 完善法律基础,构建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
5.4 实现全面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制 |
5.5 合理分配力量,适当鼓励社会组织竞争 |
5.6 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组织内部治理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文本分析 |
(一)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分析框架 |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政府文件选择 |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文件外部属性分析 |
(四)建构分析编码表 |
(五)定义分析单元与类目 |
(六)信效度评估 |
(七)数据统计分析 |
二、研究结论 |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特点 |
(二)我国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特点 |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价值取向 |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优化 |
(一)不断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的属性特征 |
(二)政府工具选择需要协调地域差异 |
(三)加强政府工具中信息服务工具的提供 |
(四)依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点不断创新政府工具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硕博论文类 |
致谢 |
(7)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研究现状 |
1.2.3 国外非营利组织研究现状 |
1.2.4 国外民办非企业单位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相关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非营利组织 |
2.1.2 民办非企业单位 |
2.1.3 政府监管 |
2.2 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的理论依据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志愿失灵理论 |
2.2.3 社会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的历史考查 |
3.1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的发展阶段回顾 |
3.1.2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体制的历史选择与作用 |
3.2 地方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的发展趋势 |
3.2.1 深圳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 |
3.2.2 浙江省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 |
3.2.3 天津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 |
第4章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4.1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现状 |
4.1.1 涉及领域广泛,整体发展迅速 |
4.1.2 促进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
4.1.3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
4.1.4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4.2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现状 |
4.2.1 登记制度有序运行 |
4.2.2 年检制度逐步完善 |
4.2.3 经济监管开始实施 |
4.2.4 信息公开化管理初步建立 |
4.3 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政府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关系不清晰 |
4.3.2 政府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 |
4.3.3 监管措施不到位 |
第5章 强化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政府监管的法律法规 |
5.1.1 建立实体法律 |
5.1.2 明确定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人地位 |
5.2 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体系 |
5.2.1 明确政府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
5.2.2 放宽准入标准 |
5.2.3 改革双重监管体系 |
5.3 创新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措施 |
5.3.1 完善经济监管措施建设 |
5.3.2 开展信息公开化建设 |
5.3.3 创新年度检查制度 |
5.3.4 健全等级评估体系 |
5.3.5 建立问责机制 |
结束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二) 混合所有制的相关研究 |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和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所有制 |
(二) 混合所有制 |
(三) 办学体制 |
(四) 利益 |
二、主要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
(二) 产权理论 |
(三) 委托-代理理论 |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研究方法 |
二、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一) 问卷回收 |
(二) 描述性统计 |
三、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一) 界定利益相关者 |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三)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的归类 |
(四) 差异分析 |
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实现方式分析 |
(一)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
(二) 利益的实现方式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类型和共性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类型 |
(一) 依据办学资金的构成及其功能分类 |
(二) 根据具体构成成分的分类 |
(三) 依据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进行分类 |
(四) 依据混合的层次和主要资本性质的分类 |
二、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共性 |
(一) 教育的公共性不变 |
(二) 非公有资本的属性不变 |
(三) 产权结构多元化特征显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主要利益冲突 |
一、以公有资本为主的混合高职院校 |
(一) 办学体制分析 |
(二)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
二、以私有资本为主的混合高职院校 |
(一) 办学体制分析 |
(二)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
三、混合制二级学院 |
(一) 二级学院的内涵 |
(二) 混合制二级学院的特征 |
(三) 相关者的主要利益冲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 |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律政策不完善 |
(二)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结构不规范 |
(三) 办学过程中渗透着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 |
(四) 混合制高职院校的办学风险较大 |
二、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困境和顾虑 |
(一) 不同性质的投资者的顾虑 |
(二) 学校管理人员的顾虑 |
(三) 政府部门的顾虑 |
(四) 教师存着的顾虑 |
(五) 学生的顾虑 |
(六) 校企业合作的顾虑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推进建议 |
一、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管理理念 |
(一) 办学体制观念的转变 |
(二) 充分认识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 |
(三) 管理理念的转变 |
二、加快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立法顶层设计 |
(一) 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施细则 |
(二) 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具体运行机制 |
三、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分类管理 |
(一) 明确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属性 |
(二) 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人实施分类管理 |
四、构建混合办学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 |
(一)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
(二) 优化学院治理结构 |
五、建立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混合办学体制 |
(一) 明确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具体路径 |
(二) 统筹协调高职院校混合办学的内外因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
2.1 研究现状 |
2.1.1 公民社会的理论研究 |
2.1.2 公民社会与社会组织研究 |
2.1.3 公益性社会组织研究 |
2.1.4 公益性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
2.1.5 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研究 |
2.1.6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研究 |
2.2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4 研究的理论与视角 |
4.1 理论基础 |
4.1.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4.1.2 交易成本理论 |
4.1.3 社会企业理论 |
4.2 研究视角 |
4.3 研究框架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与分类 |
5.1.1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 |
5.1.2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 |
5.2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背景与发展进程 |
5.2.1 体育社会组织复苏时期(1978-1992年) |
5.2.2 社会治理与社会体育体制的变革期(1992-1998年) |
5.2.3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稳定发展期(1998-2013年) |
5.2.4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时期(2013年至今) |
5.3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概貌 |
5.3.1 数量、分布及举办主体 |
5.3.2 登记的民事主体类型 |
5.3.3 业务范围与涉及的体育项目 |
5.3.4 经营状况与市场化程度 |
5.3.5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 |
5.3.6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作用 |
5.4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案例分析 |
5.4.1 北京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 |
5.4.2 山东凤凰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
5.4.3 山东黑骏马健身俱乐部 |
5.5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运作难题 |
5.5.1 组织外部的问题 |
5.5.2 组织内部的问题 |
5.5.3 运作过程中的困境 |
5.5.4 运作偏失: 志愿失灵现象 |
5.6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动力与制约因素 |
5.6.1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动力 |
5.6.2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制约因素 |
5.7 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国际参照与行业对比 |
5.7.1 其他国家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 |
5.7.2 我国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启示 |
5.8 发展路径: 公益认定与公益分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 |
5.8.1 公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区分 |
5.8.2 由静态认定转向动态认定公益等级 |
5.8.3 以业务范围所涉及的体育项目进行分类 |
5.8.4 以提供体育服务的定价进行分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贯穿的七大逻辑主线研究[J]. 周结友,曹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04)
- [2]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业务主管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3)
- [3]北京社会组织70年:发展图谱与简要述评[J]. 李长文.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21(01)
- [4]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研究[J]. 刘芳池. 企业合规论丛, 2020(01)
- [5]广东省社会组织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和监管数据的分析[D]. 杨建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探究[D]. 刘洁. 西南大学, 2019(05)
- [7]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监管研究[D]. 张颖.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民办学校的商事主体地位判定[J]. 杨翱宇. 河北法学, 2018(07)
- [9]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 张琦英. 苏州大学, 2018(06)
- [10]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D]. 许宁.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