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纯性脂肪肝与血清瘦素水平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曾启峰[1](2021)在《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验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肥胖各项指标如体质量、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及外周血相关内分泌激素如瘦素(Leptin)、胰岛素(INS)的影响以及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肥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将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30例、西药组30例;埋线组根据三焦辨证分型后以基础穴方(双侧肺俞、脾俞、三焦俞、膀胱俞、天枢和单侧血海、足三里以及命门、膻中、中脘、气海穴)随证加减穴位行埋线治疗,每15天1次,6次为1疗程;西药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起始每日2次,每次餐前口服1片,约一周后,可加至每日3次,每次1片,90天为1疗程。干预治疗结束前后,均对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及Leptin、INS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肥胖各项指标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一月后的随访情况以判断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58例完成实验,其中埋线组28例,西药组30例。(1)各项指标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均较治疗前减小,说明两种治疗方式都能改善肥胖指标,两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均P<0.05,提示埋线减肥效力优于西药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eptin、INS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均P<0.05),提示两种方法都对肥胖患者Leptin、INS水平具有影响作用,两组间治疗后组间比较均P<0.05,说明在本实验中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Leptin、INS水平的影响作用会比西药二甲双胍肠溶片更明显。本实验对受试肥胖患者进行BMI指数与瘦素、胰岛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瘦素、胰岛素水平均与BMI呈正相关,两组分别以BMI差值为因变量,瘦素差值、胰岛素差值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P<0.05),最终发现两组纳入模型的两个变量均P<0.05,说明瘦素、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会对BMI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3)BMI反弹情况:埋线组BMI反弹3例,西药组BMI反弹11例,两组BMI反弹率经卡方检验比较,P=0.01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埋线治疗较西药治疗更不容易出现BMI反弹。结论: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和西药(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治疗肥胖,但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疗法的减肥效力更为突出,并且埋线减肥在长效治疗、巩固疗效方面较西药治疗会更具优势,这可能是因为穴位埋线良性调节了瘦素及胰岛素水平,改善了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机制从而达到了减肥目的。
李竹苑[2](2020)在《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观察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运用加味理中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加味理中汤治疗,采用农本方颗粒制剂,每日1剂,每剂用温开水150ml冲服;对照组予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每次456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检测(Fibrotouch)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及安全性的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55只大鼠予高脂饲料(58%基础饲料+2%胆固醇+40%猪油)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周末起至第12周周末,随机抽取1只大鼠观察其肝脏病理改变,至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取10只为模型组,剩余40只为实验组。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大鼠模型实验所需用药剂量,高、中、低剂量加味理中汤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西药对照组则予易善复按142.5mg/kg/d剂量分别给予10只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空白组不造模,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16周末处死,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改变,计算肝指数;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实验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CAP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脂(TC、TG)、CAP、FPG、FINS、HOMA-IR、CAP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1)体重、肝湿重、肝指数:(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升高(P<0.01);(2)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降低(P<0.01),其中高剂量组体重下降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下降优于中剂量组(P<0.01);(2)肝脏病理:(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切片光镜下呈弥漫性脂肪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部分可见炎细胞浸润;(2)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示脂肪变较模型组改善;(2)血清瘦素(LP)、FPG、FINS及HOMA-IR:(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LP、FPG、FINS及HOMA-IR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降低效果优于后者(P<0.01);(3)实验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理中汤在治疗NAFLD过程中有显着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CAP,且安全性较强,无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加味理中汤能减轻模型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综合治疗作用优于易善复。
王苗[3](2020)在《不同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肥胖的发病率飞速增加,肥胖问题日益严峻,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药物治疗肥胖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外科手术治疗肥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会给人们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情绪。目前,科学的膳食搭配加上适当的运动量是目前较有效地维持和减轻体重的健康方法。研究表明,益生菌是一类能以一定量定植在人类肠道中对机体发挥多种生理功效,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某些疾病的微生物。因此,含有益生菌的食物被人们广泛关注,比如饮料以及膳食补充剂等。本论文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探讨干酪乳杆菌NCU011054、发酵乳酸杆菌NCU0413、嗜酸乳酸杆菌NCU433、鼠李糖乳酸杆菌NCU2217、副干酪乳酸杆菌NCU622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45%高脂饲料D12451(Research DietsInc.)诱导雄性C57BL/6J小鼠肥胖形成,经9周造模成功。五株乳酸杆菌分别干预由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9周以后,结果显示肥胖小鼠的体重增长趋势得到很好抑制,以及体重增量明显降低、Lee’s指数均降低、体脂、体脂率均显着降低(p<0.05),肥胖小鼠的空腹血糖也明显降低,另外,肥胖小鼠血清TC、TG、LDL也呈现显着降低趋势(p<0.05),HDL显着升高(p<0.05),表明五株乳酸杆菌可以有效调控血清血脂及胆固醇的紊乱。在以上结果的研究基础上,测定了 LC、LA组小鼠血清瘦素和脂联素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乳酸杆菌的干预作用后,LC低中高剂量组血清LEP含量均显着低于HFD组(p<0.05),LAM组血清LEP含量低于HFD组,但无显着性,而LAL、LAH组则显着低于HFD组(p<0.05)。此外,HFD组小鼠的血清ADPN水平低于其他各组,显着低于LCH、LAL、LAM、LAH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LC、LA这两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综上结果表明,这五株乳酸杆菌具有抗肥胖作用。(2)考察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机体功能组织的影响,对肝功能和肾功能基本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发现五株乳酸杆菌能有效降低对肝脏和肾脏指数,且对其他ALT、AST、CREA-J、UA等评价肝肾功能的指标有轻微改善作用。这表明五株乳酸杆菌对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肝脏和肾脏功能紊乱产生积极的调控作用,其中LP的效果较其他四株乳酸杆菌较好。此外,五株乳酸杆菌能够改善由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肝脏肿大,结合肝脏的HE染色结果发现,这五株乳酸杆菌能够改善长期高脂膳食引起的肝脏的脂肪性病变,其中LC、LA、LP这三株乳酸杆菌的效果较LF、LR好,且LP最优,LF最次。从肥胖小鼠肝脏中TC、TG的含量结果来看,这五株乳酸杆菌能够明显下调高脂膳食肥胖小鼠肝脏中TC、TG的水平,TG被改善程度更显着,这较好的抑制了肝脏中脂质的积聚,从五株乳酸杆菌的效果来看,LC组乳酸杆菌效果一般,LA乳酸杆菌的效果最好。对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测定,这五株乳酸杆菌能够升高肝脏抗氧化酶GSH-Px、T-SOD、CAT的水平,这对机体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有促进作用,此外,经过五株乳酸杆菌的干预,肝脏的MDA水平降低,T-AOC水平提高。表明五株乳酸杆菌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可以抑制由肥胖引起的肝脏氧化损伤。通过观察脂肪组织的病理切片得出,LCM、LCH、LFH、LAM、LAH、LRM、LRH、LPM、LPH组的脂肪细胞排列整齐,少数细胞体积偏大,出现充脂分化的现象,整体细胞与ND组细胞大小相似,甚至同视野下细胞数目比ND组更少。与此同时,还测定了LR、LP组小鼠脂肪组织中促炎症因子LEP、TNF-α、IL-6、IL-1β和抗炎症因子ADPN、IL-10的含量,结果表明LR、LP这两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的促炎症因子LEP、TNF-α、IL-6、IL-1β以及抗炎症因子ADPN、IL-10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综上结果,这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机体组织有改善作用。(3)进一步考察肥胖小鼠肠道健康状况:结肠组织的HE染色结果显示,这五株乳酸杆菌能够改善长期高脂膳食造成的肠道微炎症情况,灌胃乳酸杆菌的小鼠结肠粘膜层隐窝结构排列相对HFD组更整齐,杯状细胞较完整,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乳酸杆菌对肠道粘膜产生保护作用,对肠道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健康促进作用。LC、LA这两株乳酸杆菌效果较好。灌胃乳酸杆菌组的小鼠结肠内容物中SCFAs浓度除了 LRL组出现了高于HFD组的情况外,其余各个组的乙酸、丙酸均低于HFD组;正丁酸略低于HFD组,这可能是由于灌胃了乳酸杆菌株引起了肠道环境中其他代谢产物的代偿性变化,间接提高了肠道里面其他代谢物的水平,这值得的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本论文初步探讨了五株乳酸杆菌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五株乳酸杆菌能够较好抑制小鼠的肥胖症状。这些结果将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前期基础。
黎少玲[4](2020)在《基于AMPK通路探讨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采用体内与体外模型结合,以中药复方脂肝合剂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NAFLD模型,以及复方冻干粉、含药血清干预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源肝癌HepG2细胞脂肪变性的NAFLD细胞模型进行研究,明确复方脂肝合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细胞脂质沉积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一:脂肝合剂改善高脂饲养诱导NAFLD模型小鼠肝脏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1.脂肝合剂水煎剂制备中药复方脂肝合剂由山楂、郁金、黄芪、柴胡、丹参、决明子等组成,将上述中药按照比例称取,加入10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1.5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将其浓缩成5g/ml生药的药液,50ml离心管分装,-20℃保存备用。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HFD模型组、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普罗布考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含60%kcal的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NAFLD模型,分别以低剂量(1.25g/ml)、高剂量(5g/ml)脂肝合剂或普罗布考(500mg/kg)灌胃,2次/日,连续给药8周,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作空白对照,干预结束后,各组小鼠称重后取材,摘取脂肪、全肝组织,称重,分装,-80℃保存。3.指标检测1)自药物干预起,每两周记录动物体重。2)药物干预结束后,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取材并记录全肝重量,计算肝指数。3)血清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脂四项、游离脂肪酸水平和肝功能水平。4)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瘦素(Leptin)表达情况5)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白色脂肪组织病理学情况。6)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脂质特异性着色情况。7)Western blot检测AMPK通路中脂质生成相关蛋白AMPKα、P-AMPKα、SREBP-1C、FAS、ACC和脂质β氧化相关蛋白PGC-1α、CPT-1的表达水平。8)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中脂肪酸代谢相关蛋白SREBP-1C、CPT-1的表达情况。9)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AMPK、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mRNA表达情况。实验二:脂肝合剂冻干粉改善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源肝癌HepG2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1.脂肝合剂冻干粉制备:将预先准备的脂肝合剂水煎剂放于一次性无菌培养皿内,放入冷冻真空干燥机内,干燥至少24小时,将真空干燥后的脂肝合剂水提物冻干粉置于超净台中迅速收集并低温保存。2.细胞培养HepG2细胞按每孔3×105个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内,每孔加入2ml含10%FBS+1%青链霉素的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本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FFA模型组、FFA+脂肝合剂组、FFA+AMPK激活剂组、FFA+AMPK抑制剂组,细胞贴壁24小时后,去原培养基,除正常组外,各组加入用DMEM高糖培养基稀释终浓度为1m M的FFA造模液培养24小时,去造模液,各给药组分别加入含有10%FBS+1%青链霉素配制的DMEM完全培养基配制的相应药物培养24h。继续进行后续实验。3.指标检测1)收集各组细胞,匀浆,按试剂盒说明操作,测定各组细胞的甘油三酯(TG)含量。2)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质着色情况。3)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SREBP-1C的表达情况。4)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AMPK通路脂肪酸代谢相关蛋白AMPKα、P-AMPKα、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表达情况。5)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AMPK、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mRNA表达情况。实验三:脂肝合剂含药血清改善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源肝癌HepG2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1.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制备:10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约330-360g),随机分为正常组及给药组,给药组给予中药复方脂肝合剂灌胃,正常组则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按1ml/100g大鼠体重分别进行灌胃,2次/日,连续灌胃1周。两组大鼠最后1次灌胃2小时后,以2%戊巴比妥麻醉,腹主动脉采血,3500rpm,15分钟,离心分离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将每组10只大鼠血清分别混合,56℃水浴30分钟灭活,0.22μm过滤后分装置-80℃冰箱保存备用。2.细胞培养:HepG2细胞按每孔3×105个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内,每孔加入2ml含10%FBS+1%青链霉素的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本实验分为6组:正常大鼠血清对照组、FFA模型组、FFA+5%MS组、FFA+10%MS组、FFA+15%MS组、FFA+20%MS组,细胞贴壁24小时后,去原培养基,加入用DMEM高糖培养基稀释终浓度为1m M的FFA造模液培养24小时,去造模液,各给药组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和2%青链霉素配制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24h。继续进行后续实验。3.指标检测1)收集各组细胞,匀浆,按试剂盒说明操作,测定各组细胞的甘油三酯(TG)含量。2)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质着色情况。3)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SREBP-1C的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AMPK通路脂肪酸代谢相关蛋白AMPKα、P-AMPKα、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表达情况。5)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AMPK、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实验一1.脂肝合剂虽未能明显减轻NAFLD小鼠体重但能改善肝指数。肝指数组间比较显示,普罗布考组、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与HFD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2.脂肝合剂能改善NAFLD小鼠脂肪组织病理及瘦素水平。与正常组比较,HFD模型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仅复方高剂量组瘦素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脂肝合剂能有效减少NAFLD小鼠肝细胞脂质沉积,改善NAFLD小鼠肝脏病理。4.脂肝合剂改善NAFLD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和改善肝功能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TC、TG、LDL-C、NEF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经脂肝合剂口服给药干预后,各干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最为明显。5.脂肝合剂增加NAFLD小鼠肝脏AMPK磷酸化水平。与HFD组相比,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量组、普罗布考组的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6.脂肝合剂能下调NAFLD小鼠肝脏脂脂质生成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与HFD组相比,脂肝合剂低剂量、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普罗布考组肝内的SREBP-1C、FAS、ACC蛋白明显表达下降(P<0.01)。与HFD模型组比较,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及普罗布考组AMPK基因mRNA表达量增多,SREBP-1C、FAS、ACC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P<0.05)。7.脂肝合剂能上调NAFLD小鼠肝脏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与HFD组相比,脂肝合剂低剂量、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普罗布考组肝内的CPT-1、PGC-1α蛋白明显表达升高(P<0.05)。与HFD模型组比较,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及普罗布考组CPT-1、PGC-1α基因mRNA表达量增多(P<0.05)。实验二1.脂肝合剂和抑制及激活AMPK表达对HepG2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FFA模型组与AMPK抑制剂(DOX)组HepG2细胞内TG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FFA模型组比较,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HepG2细胞内的TG含量明显减少。FFA模型组与AMPK抑制剂(DOX)组HepG2细胞内脂滴明显,与FFA组比较,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HepG2细胞内的TG及脂滴含量明显减少。2.脂肝合剂和抑制及激活AMPK表达对HepG2细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影响。与正常组比较,FFA模型组及AMPK抑制剂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表达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明显表达升高且AMPK、CPT-1、PGC-1α基因mRNA表达增加。3.脂肝合剂和抑制及激活AMPK表达对HepG2细胞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影响。与正常组比较,FFA组及AMPK抑制剂组SREBP-1C、FAS、ACC表达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SREBP-1C、FAS、ACC蛋白表达降低且SREBP-1C、FAS、ACC基因mRNA明显表达下降。实验三1.脂肝合剂含药血清改善FFA诱导HepG2细胞脂质沉积。用GPO-PAP酶法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检测胞质内的脂滴含量。与正常组比较,FFA模型组HepG2细胞内TG含量明显增加(P<0.01)且油红O脂滴着色也更明显;与FFA模型组比较,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内TG含量随着给药浓度增加而减少,各干预组的TG含量大小依次顺序为:FFA组>5%MS>10%MS>15%MS>20%MS>正常组,此变化趋势与油红O染色一致。2.脂肝合剂含药血清能下调FFA诱导HepG2细胞脂质生成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FFA组SREBP-1C、FAS、AC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各组(5%MS、10%MS、15%MS、20%MS)SREBP-1C、FAS、ACC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明显表达下降。3.脂肝合剂含药血清能上调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FFA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各组(5%MS、10%MS、15%MS、20%MS)HepG2细胞内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及AMPKα、CPT-1、PGC-1α基因mRNA明显表达升高。结论:本课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脂肝合剂虽未能在治疗期间显着减轻NAFLD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但能降低小鼠肝指数,改善NAFLD高瘦素血症和脂肪组织细胞病理结构;脂肝合剂能有效降低NAFLD模型动物血清脂质水平,且有效改善NAFLD模型小鼠肝功能异常,减轻肝细胞损伤,以上疗效与脂肝合剂临床疗效预期相符。2.脂肝合剂减少NAFLD肝细胞内脂质沉积,改善肝脏病理学情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能与激活AMPK,增加AMPK的磷酸化水平,下调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的SREBP-1C、FAS表达;上调PGC-1α、CPT-1的表达,抑制脂质的生成,促进脂肪酸转运至线粒体增加脂肪酸的β氧化,纠正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3.中药复方脂肝合剂体内、体外实验均提示复方脂肝合剂具有减轻肝细胞脂质沉积,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这对于本研究团队将中药复方脂肝合剂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治疗及后续进一步探讨脂肝合剂药理学作用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高畅[5](2019)在《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中SFRP5、ADPN、TNF-α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对肥胖男童进行为期45天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包括运动、饮食、教育等),观察其对肥胖男童的身体成分、血清瘦素、SFRP5、ADPN、TNF-α的影响,为揭示肥胖男童的体内炎症因子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合理有效的运动减肥、大众健身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15名体重为:100.41±14.14Kg,BMI为:34.05±2.22,平均年龄为:10.33±2.35y的肥胖男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45天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包括运动、营养、教育、心理管理等。综合干预的前后对受试者身高、体重、BMI和身体成分(肌肉重量、体脂量、瘦体重、体脂百分比、上下肢及躯干脂肪含量、上下肢及躯干肌肉含量)进行测量,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瘦素,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ADP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再进行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P<0.05;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后,肥胖男童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脂肪含量、瘦体重、上、下肢及躯干脂肪含量,上、下肢及躯干肌肉含量均显着下降(p<0.01);血清瘦素、TNF-α水平均出现显着下降(p<0.01);血清SFRP5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清ADPN水平只有下降趋势,没有显着差异。2.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体脂率与血清瘦素呈的正相关关系(r=0.620);体脂率与血清SFRP5呈负相关(r=-0.726);体脂率与TNF-α呈正相关(r=0.519)。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血清瘦素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血清瘦素与TNF-α呈的正相关关系(r=0.719);血清瘦素与SFRP5呈负相关关系(r=-0.523)。研究结论:1.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肥胖男童身体成分,降低体重体脂,改善瘦素抵抗的作用。2.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能有效提升血清抗炎因子SFRP5的含量,降低炎症因子TNF-α水平,对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姜思汛[6](2018)在《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及其风险评估》文中提出脂肪肝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对其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免疫功能等均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人医研究表明,部分脂肪因子参与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脂肪肝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效果,但在奶牛生产上还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围产后期脂肪肝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肝功能、能量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产前血清中部分脂肪因子能否作为产后脂肪肝的风险评估指标,为揭示脂肪肝奶牛血清脂肪因子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并为探究脂肪因子能否作为奶牛脂肪肝早期风险评估指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四川某规模化奶牛场半封闭统一饲舍,体重510±47kg,14胎次的健康围产前期的荷斯坦奶牛84头。根据产后脂肪肝的发病情况,选取28头患脂肪肝奶牛作为试验组,36头非脂肪肝奶牛作为对照组,其余20头奶牛舍弃。分别于产前21天、产后7天和产后14天早饲前采集尾静脉血,并记录其年龄、胎次和产前体况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部分脂肪因子(瘦素、脂联素、TNF-α、IL-6)的含量,生化法检测肝功能指标(AST、ALT、TP、ALB、GLB、A/G、TBIL、DBIL、IBIL)和能量代谢指标(NEFA、BHBA、Glu)的含量。分析围产期奶牛血清中瘦素、脂联素、TNF-α和IL-6对奶牛脂肪肝的影响及其与肝功能指标和能量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分析确定奶牛脂肪肝的产前风险评估指标及其临界值和预测效果,结果如下:1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围产期奶牛血清中瘦素与脂联素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TNF-α呈显着负相关(P<0.05);脂联素与TNF-α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TNF-α与IL-6呈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围产期奶牛血清中部分脂肪因子之间关系密切。(2)围产期奶牛血清中瘦素与Glu、TNF-α与BHBA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TNF-α与NEFA、IL-6与NEFA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瘦素与BHBA、脂联素与NEFA、脂联素与BHBA、TNF-α与Glu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瘦素与NEFA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表明围产期奶牛血清中部分脂肪因子与能量代谢指标关系密切。(3)围产期奶牛血清中瘦素与AST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瘦素与TP、脂联素与TP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瘦素与ALB、瘦素与A/G、脂联素与ALB、TNF-α与AST、TNF-α与DBIL、IL-6与ALT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瘦素与TBIL、瘦素与DBIL、脂联素与AST、TNF-α与TP、TNF-α与ALB、IL-6与TP、IL-6与ALB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表明围产期奶牛血清中部分脂肪因子能明显的影响肝功能指标。2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对脂肪肝的风险评估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产前21天检测血清中瘦素、TNF-α、IL-6、AST、NEFA、Glu含量和体况评分可对奶牛产后脂肪肝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其最佳分界值分别为血清瘦素<27.64ng/mL、TNF-α>110.81ng/L、IL-6>159.14ng/L、AST>75.48U/L、NEFA>0.434mmol/L、Glu<2.979mmol/L、体况评分>3.625。结论:(1)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中瘦素、脂联素、TNF-α和IL-6与肝功能指标、能量代谢指标关系密切,且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产前21天检测血清中瘦素、TNF-α、IL-6、AST、NEFA、Glu含量和体况评分可对奶牛产后脂肪肝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
韩俊超[7](2018)在《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下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骨钙素、性激素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对肥胖男少年进行为期45天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运动、饮食、教育等),观察其对肥胖男少年的身体成分、血清OCN、瘦素和性激素的影响,为揭示肥胖男少年性激素紊乱的机制及作用的靶点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12名体重为:107.97±21.01Kg,BMI为:36.04±5.07,平均年龄为:14.00±1.00y的肥胖男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45天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包括运动、营养、教育、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管理等。综合干预的前后对受试者身高、体重、BMI和身体成分(肌肉重量、体脂量、瘦体重、体脂百分比、上下肢及躯干脂肪含量、上下肢及躯干肌肉含量)进行测量,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瘦素、卵泡刺激素(FSH)、垂体黄体生成素(LH),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骨钙素(OCN)、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血睾酮(T)、雌二醇(E2)水平。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再进行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后,肥胖男少年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脂率、脂肪含量、瘦体重,上、下肢及躯干脂肪含量,上、下肢及躯干肌肉含量均显着下降(p<0.01);同时血清瘦素显着下降(p<0.01);血清E2、SHBG显着下降(p<0.05);血清FSH、LH、OCN、T显着升高(p<0.01)。2.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前后,体脂率与LH、T、OCN均呈显着的负相关(r=-0.427,p<0.05;r=-0.441,p<0.05;r=-0.409,p<0.05),血清瘦素与LH、FSH、T、OCN均呈显着负相关(r=-0.506,p<0.05;r=-0.479,p<0.05;r=-0.675,p<0.01;r=-0.472,p<0.05),体脂率与血清E2、瘦素均呈显着的正相关(r=0.507,p<0.05;r=0.667,p<0.01)且综合干预前后,血清OCN与LH、FSH均呈显着的正相关(r=0.788,p<0.05;r=0.410,p<0.05;r=0.663,p<0.01)。研究结论:1.通过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肥胖男少年体成分相关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减肥效果显着。2.血清OCN可能独立地调控生殖激素,而且还可能通过增强HPG轴的功能进而对性激素产生影响。3.血清瘦素可能通过增强HPG轴的功能对性激素进行调控,而且还可能通过促进骨钙素的分泌而对性激素产生影响。4.运动为主的的综合干预,在使血清瘦素含量下降的同时,提高了血清OCN的水平,进而增强了HPG轴的功能,缓解了肥胖男少年因肥胖所致的性激素紊乱。
黄晓东[8](2015)在《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准确评价瘦素、瘦素受体(oB-R)、脂联素、TGF-β1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IA检测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者血清瘦素,并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C-肽、胰岛素、体质指数等临床指标,分析Letpin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对照组中瘦素,瘦素受体,PI3-K(p85)及Akt的表达以及其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联素在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组的瘦素、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CIII)、Ⅳ型胶原(IV-C)。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Letpin、 BMI、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男、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Letpin水平均高于男、女对照组(P<0.05)。以HOMAIR为因变量,Letpin、BMI、C-肽、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瘦素,OB-R和PI3-K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血清瘦素水平成正相关。相比之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kt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PI3-K的表达与瘦素(r=0.365,P<0.05)呈正相关,但与Akt呈负相关(r=-0.854,P<0.01)。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肝组织中脂联素的平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CⅢ、Ⅳ-C、LN、HA在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HA最为显着(P<0.01);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血清瘦素与与肝纤维化指标无相关关系(P>0.05);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瘦素和脂联素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etpin可促进胰岛素抵抗,提示Letpin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的关系。瘦素的过度表达不能活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Akt,瘦素/PI3-K激活Akt的缺陷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瘦素抵抗一种新的机制。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
吕志坚[9](2015)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患儿瘦素与脂联素水平变化》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患儿瘦素与脂联素水平变化,探讨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儿童(NAFLD组)、单纯性肥胖儿童(单纯性肥胖组)、体检正常儿童(对照组)各40例,观察3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瘦素及脂联素等指标变化。结果 NAFLD组与单纯性肥胖组BMI、TG、T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DL-C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NAFLD组TG、HOMA-IR显着高于单纯性肥胖组和对照组(P<0.05),LDL-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NAFLD组与单纯性肥胖组血清瘦素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脂联素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NAFLD组血清瘦素显着高于单纯性肥胖组(P<0.05),脂联素显着低于单纯性肥胖组(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单纯肥胖儿童均存在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脂联素水平降低,在儿童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顾亚娇[10](2014)在《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体重指数及瘦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及血清瘦素(LP)水平的变化,以分析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结合消脂护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作用机理。方法: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NAFL患者60例,通过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要在调整饮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组采用电针加消脂护肝胶囊(院内制剂)治疗,针刺取穴:中脘、天枢、大横、腹结、水道、带脉、章门、丰隆、阴陵泉、曲池、支沟,选用佳健医疗牌无菌针灸针,其直径为0.3mm,长为40mm,对选取穴位进行消毒,然后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得气,患者有针感后接上G6805-2A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留针50分钟,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口服院内制剂消脂护肝胶囊(3粒/次,3次/日),服用3个月。对照组口服当飞利肝宁胶囊(4粒/次,3次/日),服用3个月。对初诊首日及治疗后第90天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量取体重、腰围、臀围、并抽取血清标本。抽取清晨空腹8小时以上肘静脉非抗凝血约5ml,凝固后离心,以3000rpm/min离心15min,分离留取血清,置于-80℃冰箱中备用。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及血中瘦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在控制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应用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与当飞利肝宁胶囊均能明显降低NAFL患者体重和体重指数(P<0.01),且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组较当飞利肝宁胶囊组降低更明显(P<0.01),效果优于当飞利肝宁胶囊组。2、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与当飞利肝宁胶囊组均能明显降低NAFL患者的腰围、臀围、腰臀比值(P<0.01),但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组较当飞利肝宁胶囊组减少的更为明显(P<0.01),效果优于当飞利肝宁胶囊组。3、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组与当飞利肝宁胶囊组均能降低NAFL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P<0.05),且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组下降较当飞利肝宁胶囊组明显(P<0.01),治疗效果优于当飞利肝宁胶囊组。结论在调整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基础上,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较当飞利肝宁胶囊降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值及血清瘦素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单纯性脂肪肝与血清瘦素水平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纯性脂肪肝与血清瘦素水平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
1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 |
2 单纯性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
3.1 营养治疗 |
3.2 运动治疗 |
3.3 药物治疗 |
3.4 外科手术 |
二、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
1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名 |
2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中医病因认识 |
2.1.1 饮食失节 |
2.1.2 运动不足 |
2.1.3 先天禀赋 |
2.1.4 年老体衰 |
2.1.5 其他因素 |
2.2 中医病机认识 |
2.2.1 肥胖常伴气血失调 |
2.2.2 肥胖发病的病理关键因素 |
3 单纯性肥胖的常规中医辨证分型 |
4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
4.1 内服中药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5 单纯性肥胖的预防调护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筛选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的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终止、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异常情况处理 |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2.5.1 基础指标测定 |
2.5.2 生化指标的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情况分析 |
3.2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3.3.1 体重指标比较 |
3.3.2 BMI指标比较 |
3.3.3 WC指标比较 |
3.3.4 WHR指标比较 |
3.3.5 Leptin指标比较 |
3.3.6 INS指标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的BMI与 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
3.5.1 埋线组治疗前后的BMI差值与Leptin、INS差值相关性 |
3.5.2 埋线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3 西药组BMI治疗前后差值与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
3.5.4 西药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6 随访情况 |
3.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方案的相关探讨 |
2 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法的中医机理探讨 |
2.1 三焦与单纯性肥胖相关性 |
2.1.1 三焦的概念及形态结构 |
2.1.2 三焦生理与肥胖关系 |
2.1.3 三焦病理与肥胖关系 |
2.2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理念的形成 |
3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方选穴组方依据 |
3.1 基础穴方 |
3.2 辨证配穴 |
4 基于实验结果探讨调理三焦法埋线的临床减肥机制 |
5 优势与创新点 |
6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依据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及中止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病例分组 |
1.4.2 一般基础治疗 |
1.4.3 治疗组治疗方法 |
1.4.4 对照组治疗方法 |
1.4.5 观察指标 |
1.4.6 疗效评定 |
1.4.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资料 |
2.2 症状评分比较 |
2.3 肝功能比较 |
2.4 血脂比较 |
2.5 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 |
2.6 肝脏CAP值比较 |
2.7 综合疗效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3.2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2.1 中医病因病机 |
3.2.2 中医治疗 |
3.3 理中汤的证治研究 |
3.4 关于加味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析 |
3.4.1 加味理中汤的组方依据 |
3.4.2 加味理中汤的用药分析 |
3.5 观察结果分析 |
3.6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研究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材 |
1.4 实验方法 |
1.4.1 造模与分组 |
1.4.2 给药方法 |
1.4.3 标本采集 |
1.4.4 指标与检测 |
1.5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肝脏形态观察 |
2.3 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 |
2.5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结果的比较 |
2.6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LP)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1.1 “二次打击”学说 |
3.1.2 与NAFLD相关的因素 |
3.1.3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
3.2 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1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2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3 瘦素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3.3 动物造模分析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NAFLD的发病机制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辩证论治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不同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肥胖 |
1.1.1 肥胖及其研究现状 |
1.1.2 肥胖类型 |
1.1.3 肥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1.1.4 目前治疗肥胖的方式方法 |
1.2 益生菌概况 |
1.3 益生菌与肥胖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基础生理指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实验设计与分组 |
2.3.2 肥胖基础性指标的测定 |
2.3.3 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
2.3.4 血清血脂的测定 |
2.3.5 血清瘦素和脂联素含量的测定 |
2.3.6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体重的影响 |
2.4.2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Lee's指数的影响 |
2.4.3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体脂的影响 |
2.4.4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2.4.5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血清TC、TG、LDL、HDL的影响 |
2.4.6 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血清瘦素和脂联素含量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机体组织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实验设计与分组 |
3.3.2 小鼠肝功能和肾功能评价 |
3.3.3 肝脏和脂肪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3.3.4 肝脏组织中TC和TG的测定 |
3.3.5 肝脏抗氧化能力测定 |
3.3.6 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 |
3.3.7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肝功能和肾功能初步评价 |
3.4.2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肝脏重量和肝脏脂肪性病变的影响 |
3.4.3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肝脏TC、TG含量的影响 |
3.4.4 五株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
3.4.5 脂肪组织HE染色观察 |
3.4.6 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肠道健康状况的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动物实验设计与分组 |
4.3.2 结肠HE染色 |
4.3.3 结肠内容物中SCFAs的测定 |
4.3.4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结肠HE染色观察 |
4.4.2 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结肠内容物SCFAs水平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AMPK通路探讨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概述 |
二、流行病学 |
三、病因研究 |
四、诊断标准 |
五、临床治疗 |
六、疗效评价 |
第二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
一、概述 |
二、病因病机分析 |
三、证候分型 |
四、辨证治疗 |
五、脂肝合剂的组方分析 |
第二章 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脂肝合剂改善NAFLD模型小鼠肝脏脂肪沉积作用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统计 |
四、实验结果 |
五、实验小结 |
第二节 脂肝合剂冻干粉改善FFA诱导HEPG2 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统计 |
四、实验结果 |
五、实验小结 |
第三节 脂肝合剂含药血清改善FFA诱导HEPG2 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数据统计 |
四、实验结果 |
五、实验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中SFRP5、ADPN、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肥胖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 |
1.2.2 肥胖与瘦素抵抗 |
1.2.3 肥胖的炎症反应学说 |
1.2.4 肥胖与炎症反应因子间的关系 |
1.2.5 不同干预方式的减肥效果研究进展 |
1.2.6 不同运动负荷减肥效果的研究进展 |
1.2.7 综合干预的减肥作用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4 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身体成分的变化 |
3.2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血清瘦素、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
3.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
3.3.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体脂率与炎症因子指标间的关系 |
3.3.2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体脂率与血清瘦素的相关关系 |
3.3.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血清瘦素与炎症因子指标的相关关系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童身体成分的变化 |
4.2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瘦素的影响 |
4.3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脂联素的影响 |
4.4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的影响 |
4.5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TNF-α的影响 |
4.6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ADPN、SFRP5、TNF-α间相关性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对照 |
(6)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及其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奶牛脂肪肝概述 |
1.1 奶牛脂肪肝的病因 |
1.1.1 奶牛围产期的特殊性 |
1.1.2 饲养管理因素 |
1.1.3 奶牛个体因素 |
1.2 奶牛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1.3 奶牛脂肪肝的危害 |
1.4 奶牛脂肪肝的诊断 |
1.4.1 肝组织活检诊断 |
1.4.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1.4.3 B超诊断 |
1.4.4 蛋白质组学诊断 |
1.5 奶牛脂肪肝早期风险评估 |
2 脂肪因子和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 |
2.1 脂肪因子概述 |
2.2 瘦素与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 |
2.3 脂联素与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 |
2.4 TNF-α与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 |
2.5 IL-6与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3.2 奶牛脂肪肝的判定和分组 |
1.3.3 血清脂肪因子ELISA检测 |
1.3.4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1.4 统计学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围产期奶牛血清瘦素、脂联素、TNF-α和IL-6的检测结果 |
2.2 围产期奶牛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2.3 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瘦素、脂联素、TNF-α、IL-6间的相关性 |
2.4 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瘦素、脂联素、TNF-α、IL-6与部分能量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
2.5 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瘦素、脂联素、TNF-α、IL-6与部分肝功指标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瘦素水平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
3.2 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
3.3 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TNF-α水平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
3.4 围产期脂肪肝奶牛血清IL-6水平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
4 小结 |
第三章 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对脂肪肝的风险评估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2.1 试验仪器 |
1.2.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3.2 奶牛脂肪肝的判定和分组 |
1.3.3 血清脂肪因子ELISA检测 |
1.3.4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1.3.5 试验奶牛部分临床指标的测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产前21天奶牛血清瘦素、脂联素、TNF-α与IL-6的检测结果 |
2.2 产前21天奶牛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2.3 产前21天奶牛体况评分、年龄与胎次的统计结果 |
2.4 产前奶牛脂肪肝的风险评估结果 |
3 讨论 |
3.1 产前部分脂肪因子对奶牛产后脂肪肝的风险评估作用 |
3.2 产前能量代谢指标对奶牛产后脂肪肝的风险评估作用 |
3.3 产前部分肝功指标对奶牛产后脂肪肝的风险评估作用 |
3.4 产前体况评分对奶牛产后脂肪肝的风险评估作用 |
3.5 产前奶牛群体脂肪肝的风险评估的初步方案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下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骨钙素、性激素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血清瘦素与性激素 |
1.2.2 血清OCN与性激素 |
1.2.3 血清瘦素与OCN |
1.2.4 降脂减重对肥胖雄性血清瘦素、OCN、性激素的影响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 |
3.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身体成分的变化 |
3.2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OCN、性激素的变化 |
3.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
3.3.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体脂率与性激素的相关关系 |
3.3.2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体脂率与血清瘦素、OCN的相关关系 |
3.3.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指标的相关关系.. |
3.3.4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OCN与性激素指标的相关关系.. |
3.3.5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OCN与瘦素的相关关系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少年体成分、血清瘦素、OCN的影响 |
4.1.1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少年体成分的影响 |
4.1.2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的影响 |
4.1.3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少年血清OCN的影响 |
4.2 综合干预对肥胖男少年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4.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OCN、性激素的相关关系 |
4.3.1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与性激素指标的相关关系.. |
4.3.2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OCN与性激素指标的相关关系.. |
4.3.3 综合干预前后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与OCN的相关关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8)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瘦素及瘦素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PI3-K/Akt信号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脂联素(Adiponectin,AP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References |
个人情况说明 |
综述 |
references |
病例分析报告(一) |
病例分析报告(二) |
病例分析报告(三) |
病例分析报告(四) |
病例分析报告(五) |
病例分析报告(六) |
致谢 |
(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患儿瘦素与脂联素水平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3组BMI、FPG、TG、TC、HDL-C、LDL-C、HOMA-IR水平比较 |
2.2 3组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比较 |
3 讨论 |
(10)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体重指数及瘦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1 观察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 治疗结果 |
第二部分:理论探讨 |
1 中医对NAFL 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 NAFL 治疗的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 NAFL 的认识 |
4 导师治疗 NAFL 学术思想 |
5 消脂护肝胶囊的组成与方义及药理研究 |
6 关于NAFL针灸选穴的理论探讨 |
7 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治疗NAFL的机制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中英文词语对照 |
附录 2: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3:课题病例观察表 |
附录 4: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5: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四、单纯性脂肪肝与血清瘦素水平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D]. 曾启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竹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不同乳酸杆菌对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D]. 王苗.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于AMPK通路探讨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机制研究[D]. 黎少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对肥胖男童血清中SFRP5、ADPN、TNF-α的影响[D]. 高畅.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7)
- [6]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及其风险评估[D]. 姜思汛.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干预下肥胖男少年血清瘦素、骨钙素、性激素间的关系研究[D]. 韩俊超. 沈阳体育学院, 2018(06)
- [8]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D]. 黄晓东. 武汉大学, 2015(01)
- [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患儿瘦素与脂联素水平变化[J]. 吕志坚. 当代医学, 2015(26)
- [10]电针联合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体重指数及瘦素的影响[D]. 顾亚娇.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