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特点及相关电生理检查特点分析

1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特点及相关电生理检查特点分析

一、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性心肌病的1家系及1例相关电生理检查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康娟,雷常慧,刘超,徐玉乔,王博,刘丽文,邓艳春[1](2021)在《四个TTR-FAP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TTR-FA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个TTR-FAP家系(包括20例TTR-FAP患者和2例无症状TTR突变基因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4例先证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20例TTR-FAP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0~65岁,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和体质量明显下降,以及心脏损害9例、体位性低血压9例、性功能障碍5例、排尿异常6例、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3例,7例经TTR基因检测确诊、3例经腓肠神经病理活检明确,接受二氟尼柳治疗1例、氯苯唑酸治疗2例(病情均进展),死亡12例,存活8例。4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平均49.3岁;均具有程度不等的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和心肌病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长度依赖性的四肢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以轴索损害为着;超声心动图示均有心肌肥厚;3例腓肠神经病理活检发现组织中刚果红染色均呈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显示2例携带TTR基因致病性突变(TTR-E74K、TTR-A140S),1例携带可能致病性突变(TTR-S70R)。2例无症状TTR突变基因携带者仍正常。结论 TTR-FAP在临床上表现为周围神经、自主神经持续进行性损害,同时累及多系统,尤其易合并消化道症状、心肌肥厚、体质量明显下降、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这些临床特征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范思洋[2](2021)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18年经验背景及目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室速是ACM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患者。室速消融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没有研究显示其能延长寿命,减低死亡率。目前关于消融的长期随访数据非常有限。该研究描述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队列中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入组了 2000年六月至2019年三月来我院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手术开始行心内膜消融,对于心内膜消融失败的患者行心外膜途径。局部消融策略包括激动标测、拖带标测、起搏标测和基质标测等结果:在284名患者中共实施了 393次消融,其中心内膜途径377次,心内外膜联合途径16次。右心室游离壁基底部是室速起源的主要部位,占65.6%。81名患者进行了二次消融,28名患者经历了超过3次消融,68.8%患者在二次消融中发现了室速起源新的靶点。随访过程中有171次室速复发,19例死亡。其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消融后的无室速生存率分别为56.7%,73.2%和78.1%。多因素分析显示能诱发出超过3种室速跟室速复发再住院具有相关性(HR 1.467,95%CI 1.052-2.046,P=0.024)。室速复发再住院和诱发超过3种室速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954,95%CI 1.806-8.038,P=0.034;HR 3.189,95%CI 1.073-9.482,P=0.037)。结论:尽管ACM室速需要多次心内膜消融,但总的来说安全有效。能诱发多起源性室速与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基因型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影响背景及目的:ACM基因型和表型相关性数据仍然匮乏。该研究探究了遗传变异对于ACM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我们回顾性地纳入了 ACM患者合并致命性室速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并筛查ACM相关致病基因的患者。致命性室速定义为持续性室速、心脏骤停或ICD适当放电。结果:92例由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行射频消融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39.6±13.1岁,89.1%为男性,致病突变检出率为60.9%。单次消融后室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CM致病突变(HR,2.49;95%CI,1.19-5.23;P=0.016),包括PKP2基因突变和多个基因突变(HR,5.88;95%CI,1.74-19.91;P=0.004)。PKP2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比其他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差(P=0.023)。多个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比单个基因突变的患者差(P=0.002)。然而多次消融后,基因型和室速复发并无相关性。结论:携带ACM致病突变的患者在消融术后有较高风险发生室速复发,尤其是携带PKP2基因突变和多个基因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需要多次消融。该研究提示特定突变的ACM患者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治疗。第三部分:Hippo和经典WNT通路的抑制物EP300/TP53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心脏中被激活背景和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一种心肌原发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律失常,随后伴有进行性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ACM主要由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桥粒负责细胞间粘附,并作为机械感应和机械转导信号通路的中枢。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ACM心功能不全之前发生的早期分子变化和失调信号通路。方法:右室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取自三名来自不同家系的ACM患者,对照心脏为来自5个无心脏病症状的对照人群的移植心脏组织。用核糖体RNA剔除的方法对来自三个ACM和五个对照心脏的进行RNA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和上游转录因子富集分析,并运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技术在蛋白水平对通路的上游转录因子和调控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三例进行RNA测序患者均携带DSP截短突变,临床症状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但右室大小和心脏功能正常。RNA测序结果发现了约5000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显示Hippo和典型WNT通路表达下调。在5例独立尸检确诊的ACM患者的右心室和左心室组织中对RNA测序结果进行验证,这些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没有心力衰竭病史。在右心室和左心室验证样本中,cWNT和Hippo途径转录调节因子的蛋白水平和核定位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Hippo和典型WNT途径的乙酰基转移酶EP300的水平增加,其作用位点TP53乙酰化。RNA测序数据表明,反映细胞间连接的顶端连接是下调程度最大的生物学途径,桥粒和中间丝结构的破坏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变化与ACM心脏的细胞凋亡和纤维脂肪生成增加有关。结论:顶端连接结构的改变与EP300-TP53的激活和ACM中Hippo/cWNT通路的抑制有关,这些改变是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情况下由相关致病突变引起。该发现提示了机械转导改变在ACM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董苗苗[3](2021)在《7例线粒体疾病患者临床、基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线粒体疾病是一组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缺陷引起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罕见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脑和肌肉组织。线粒体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各亚型之间存在明显临床及基因异质性,致使临床早期识别困难,误诊、误治率高。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我科收治的7例线粒体疾病患者的临床、分型及基因突变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旨在总结线粒体疾病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提高临床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7例线粒体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等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归纳与总结。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1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1例Leigh综合征、1例伴脑干和脊髓受累及乳酸升高的脑白质病(LBSL)、1例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综合征。7例均由基因检测确诊。2.病例1-3为MELAS患者(男性2例,发病年龄分别为47岁、42岁;女性1例,发病年龄4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卒中样发作、癫痫、头痛、运动耐力减低、听力下降、精神异常等;颅脑MRI示主要显示颞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的花边样长T1、长T2及T2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3例基因检测结果均为mt DNAm.3243 A>G位点致病突变。3.病例4为CPEO患者,女,发病年龄19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眼睑下垂、眼动障碍、四肢运动不耐受及头痛;颅脑MRI示双侧大脑、小脑各沟裂加深;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显示四肢周围神经损害;基因检测结果为mt DNAm.3243 A>G位点致病突变。4.病例5为Leigh综合征患者,男,发病年龄14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癫痫发作、头痛及恶心、纳差;颅脑MRI示双基底节壳核、尾状核为主的较对称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基因检测结果为mt DNAchr M:13513位点致病性突变。5.病例6为LBSL患者,女,发病年龄21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进行性行走不稳;MRI示双侧延髓锥体束走行区、延髓背外侧、双侧桥臂、小脑及双侧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多发DWI高信号;基因检测结果为DARS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28-16C>A和c.983A>G)。6.病例7为原发性辅酶Q10综合征患者,男,发病年龄12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卒中样发作、癫痫、头痛;影像学提示反复多脑叶皮层不同部位DWI高信号伴萎缩;基因检测结果为ADCK3基因纯合突变(c.637C>T,p.Arg213Trp)。结论1.线粒体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其中卒中样发作、癫痫、头痛、运动耐力下降是其最主要表现。2.线粒体疾病脑部影像学特点为病灶随疾病发展而进展、迁移或消失,病灶特点更接近于急性缺血性病灶。3.mtDNA A3243G突变可能是本地区MELAS患者的最常见致病突变。4.基因检测不但有利于线粒体疾病的分型同时能够提示其可能的致病机制并指导治疗。

单懿[4](2020)在《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14例临床、电生理与神经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类临床相对少见的周围神经病,其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与异质性对该疾病的诊断造成了困难,对此类疾病做出及时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神经病理等特点,并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诊治此疾病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行周围神经活检并诊断为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共14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病理、遗传学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随访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14例患者包括男性1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30-69岁,平均56.36±10.62岁。从发病到病理确诊的时间为0.5-15年,中位时间是2.5年。14例均为慢性起病,起病症状以肢体无力起病5例、感觉障碍起病5例,其中以下肢起病的6例,上肢起病的3例,四肢同时起病的1例;双侧对称起病7例,单侧起病3例。起病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4例,其中表现为消化道功能障碍3例,体位性低血压1例。14例患者活检时有13例出现运动症状,均有下肢无力,其中12例合并上肢无力;肌萎缩12例,肌萎缩累及下肢9例、上肢6例;肢体肌肉肥大1例;舌体肥大1例;腱反射减退或消失12例。14例患者中有13例出现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累及下肢13例,累及上肢10例,9例患者深、浅感觉均存在障碍,4例仅浅感觉障碍。14例患者活检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共11例,其中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共7例,汗液分泌异常7例,体位性低血压4例,男性患者勃起障碍2例。活检时出现体重下降8例,患者2年内体重下降范围在5-10kg。实验室检查:12例患者检测血清免疫固定电泳,2例λ链阳性,1例κ链阳性。10例患者检测血清轻链定量,1例λ链升高,1例κ/λ比降低。8例患者检测尿轻链定量,5例λ链升高,5例κ链升高,5例κ/λ比值异常。5例患者接受骨髓穿刺,4例存在浆细胞异常克隆。10例患者检测了血清蛋白电泳,其中有1例M蛋白增高。8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6例脑脊液蛋白升高;14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HIV抗体、血清梅毒抗体、血清维生素、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电生理检查:有13例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均有以轴索损害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其中伴脱髓鞘表现4例,易卡压部位神经传导显着异常4例;6例进行皮肤交感反应测定,3例患者出现潜伏期延长、2例未引出。神经活检病理检查:14例患者均接受腓肠神经活检,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刚果红染色神经组织切片,均可见异常红色物质沉积,荧光显微镜(红色荧光)观察,均可见红色荧光物质沉积;14例患者神经组织切片有4例有髓纤维密度轻度减少,6例中度减少,4例重度减少;14例患者中联合肌肉活检2例,其中有1例在肌肉内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8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及充盈异常8例;左心室肌肥厚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1例。遗传学检查:7例患者完成TTR基因检测,检出5例带有致病突变,V50M突变3例,E62G突变2例,均为单纯杂合突变,其中早发型1例;晚发型4例。治疗及随访:14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中1例为WM患者,1例为难以归类患者。遗传性TTR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中有3例采用二氟尼柳口服药物治疗,1例患者好转,表现为肢体麻木和少汗症状减轻,2例症状改变不明显;2例采用多西环素、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口服治疗,1例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好转,1例症状改变不明显。可能为AL的患者中2例接受免疫调节剂治疗,其中1例患者下肢感觉、肢体运动及胃肠道功能障碍均有加重,1例改变不明显。1例患者于确诊后1月左右因难以纠正的休克死亡。结论:1.本组14例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以男性为主,多为中年以后起病,从发病到确诊有较长延迟时间,患者多表现为双侧对称下肢起病,运动感觉异常,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舌体肥大及体重下降提示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可能。2.患者电生理检查提示以轴索损害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皮肤交感反应异常和易卡压部位出现传导异常提示淀粉变性周围神经病可能。3.部分患者血免疫固定电泳、血和尿轻链定量提示异常,骨髓穿刺常提示浆细胞异常克隆,上述检查异常提示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可能。4.联合荧光显微镜检查可增加神经病理诊断的敏感性,多数患者有髓纤维密度中度以上减少,提示活检时患者神经损伤较重。5.8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有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或充盈异常;提示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是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其他器官。6.及时口服二氟尼柳或多西环素、牛磺熊去氧胆酸治疗可部分改善TTR-FAP患者症状,在临床上有一定治疗意义。

徐帆[5](2020)在《8例临床诊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基因筛查并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明确我院临床诊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s)患者的致病基因,总结其临床特征,为HSPs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HSPs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基因筛查方案追踪检测致病基因分型;分析家系及患者人口学调查;从临床量表、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超声影像等较全面评价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结合已报道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这项研究中,经纵向基因筛查方案明确了3例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astic Paraplegia 11,SPG11),1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5型(Spastic Paraplegia 35,SPG35),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utosomal Recessive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ARHSP)致病基因;鉴别诊断了2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3,SCA3)患者、1例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1型(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1,ALS1)患者(未知变异)和1例第9类末节关节挛缩患者(未知变异)。HSPs患者除了表现为痉挛步态和锥体束征之外,SPG11患者可出现罕见的肌肉破裂、脂肪酸代谢异常、广泛神经源损害、胼胝体发育不良(变薄)或大枕大池、侧脑室前角异常高信号类似“猞猁耳”征,多发椎间盘突出以及跌倒危险;SPG35患者可出现跌倒危险,中链脂肪酸代谢缺陷C8/C10降低,尚无白质病变和脑内铁积聚。结论HSP与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Hereditary Cerebellar Ataxia,HCAs)、ALS有很强的表型重叠;纵向基因筛查的方案有助于HSPs的鉴别诊断;SPG11,其次是SPG35均为ARHSP致病基因。

王立群[6](2019)在《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文中认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是指不是由于缺血性、高血压性或瓣膜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可以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异常。它包含了遗传性、全身性、感染性及炎症性疾病的较宽疾病谱,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左室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性和结节病、南美锥虫病以及左室致密化不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表型与其它心肌病有重叠,特别是伴有心律失常表现的扩张型心肌病(可有心室扩张和[或]收缩功能受损)。这个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评估和管理的指南以及关于遗传学和疾病机制的临床相关信息。每项建议都采用ACC和AHA制定的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的方式表示。

胡波琳[7](2019)在《伴眼部异常的TTR基因Glu74Lys突变致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一家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报道伴眼部异常的TTR基因Glu74Lys突变导致的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familiar amyloid polyneuropathy,FAP)中国人一家系,探讨其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详细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其他患病成员的临床表现,完善神经电生理检测等辅助检查,并采用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基因芯片捕获测序检测致病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该中国家系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结果:(1)先证者(Ⅲ8)为男性33岁,32岁起病,以视物模糊为首发症状,1年左右后逐渐出现四肢远端为主的肌无力;眼部B超检查显示双眼玻璃体混浊;神经电生理呈轴索性多发性感觉及运动神经损害;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检查显示有髓神经纤维重度缺失,刚果红阳性淀粉样物质沉积。(2)家系中Ⅰ1、Ⅱ1、Ⅱ3、Ⅱ4、Ⅱ6、Ⅲ1、Ⅲ5均以与先证者类似的视物模糊和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Ⅲ5的眼部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与先证者基本一致。(3)基因芯片捕获测序显示先证者TTR基因出现杂合突变(exon 3,c.220G>A,p.Glu74Lys),为已证实的FAP致病基因突变,且为中国人家系中首次报道,经验证家系中III5存在同样的突变,未发病的IV2未发现该基因突变。结论:TTR基因Glu74Lys突变导致的本中国人FAP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年早期发病,进展较快,以视物模糊和四肢远端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呈轴索性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改变。

卢晓庆[8](2019)在《PNPLA2基因新发突变致伴肌病的中性脂肪沉积症1例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伴肌病的中性脂肪沉积症(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 with myopathy,NLSD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脂质沉积性肌病,由patatin样磷酸脂酶结构域蛋白(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PNPLA2)基因突变致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dyceride lipase,ATGL)功能缺陷所致。致病性突变导致甘油三酯在骨骼肌、心肌、肝脏及外周血粒细胞中异常沉积,临床可出现多系统损害,表现形式多样,容易误诊漏诊。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PNPLA2基因新发突变致NLSDM的临床、肌肉病理、PNPLA2基因突变特点,以及对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NLSDM的认识。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1例PNPLA2基因新发突变致NLSDM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肌肉病理及PNPLA2基因突变特点。(2)以“脂质贮积病”、“中性脂肪沉积症”、“伴肌病的中性脂肪沉积症”、“镶边空泡”、“PNPLA2基因”、“Lipid storage myopathy”、“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 with myopathy”、“rimmed vacuoles”、“PNPLA2 gene”检索词检索自2007年1月至2019年3月间中国知网、万方、Medline和Pubmed数据库中具有相对完整病例资料的所有NLSDM病例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1)本例NLSDM为汉族女性,33岁,以右侧肢体偏重的四肢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轻-中度升高,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外周血涂片油红“O”(oil red"O",ORO)染色显示粒细胞胞浆内大量脂滴沉积(Jordans小体),肌肉活检病理检查示肌纤维内大量脂滴沉积和大量镶边空泡(rimmed vacuoles,RV),PNPLA2基因突变检测显示c.750757del(p.Q250fs)纯合移码突变。(2)国内外数据库中共检索到资料完整的NLSDM 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起病年龄32.0±12.7岁,起病至确诊时间8.6±6.7年;大多数病例以四肢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其中2例表现为无症状高CK血症;54%表现不对称性肢体肌无力(96%右侧明显,4%左侧明显),68%近端无力为主,23%远端为主,9%远近端受累程度无差别;血清CK水平1394±909 U/L,22%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值;所有患者外周血涂片ORO染色均可找到Jordans小体;肌肉病理检查主要改变为脂质积聚(98%)和RV(27%),且有RV的13例患者均为亚裔人群;5例皮肤活检可见成纤维细胞内脂滴沉积;PNPLA2基因突变检测76%为纯合突变,24%为复合杂合突变,突变类型较多的有错义突变(57%)和缺失突变(20%)。合并多系统受累中,心脏结构异常(42%),肝脏损害(19%),神经性耳聋(15%),胰腺炎(6%),糖尿病(8%),甲状腺功能减退(4%),认知功能障碍(2%)。结论:1、NLSDM临床以中青年起病的不对称性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右侧肢体更重较常见,并可累及多系统。2、肌肉病理主要改变为脂质积聚,部分伴RV,RV见于亚裔患者为趋势。外周血涂片ORO染色及血清CK、甘油三酯检测可辅助诊断。3、NLSDM的确诊依据致病基因PNPLA2的突变检测,突变类型以纯合错义突变多见。本例患者为PNPLA2基因c.750757del(p.Q250fs)纯合移码突变,为首次报道的新发突变。

刘颖[9](2019)在《由TRPV4基因变异所致伴有骨骼畸形的先天性脊肌萎缩症一家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报道国内罕见同时患有先天性脊肌萎缩症和骨骼发育不良的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病一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5代27名个体进行调查,并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电生理、影像学及血液生化学检查,知情同意后抽取先证者及其他5名家庭成员外周血2ml进行基因测序检查。结果:经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检测出先证者在TRPV4基因一处新型杂合变异c.2034G>T(鸟嘌呤变异为胸腺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p.W678C(色氨酸替代为半胱氨酸),家系验证结果显示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其他5名家庭成员存在相同的突变位点,1名临床表现正常的家庭成员无该突变,符合家系共分离。结论:TRPV4基因一处新型杂合变异c.2034G>T(鸟嘌呤变异为胸腺嘧啶)很可能是该家系TRPV4离子通道病的致病原因。

吴寸草,张海澄,李学斌[10](2018)在《“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文中认为2018年7月27日至7月29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暨第21届中国心电学会学术年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卫生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开幕式上,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秘书长吴朝晖、资深专家代表顾复生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五四等分别致辞,并为宁佩萸教授颁发"第12届黄宛心电学奖"。此次大会迎来了

二、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性心肌病的1家系及1例相关电生理检查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性心肌病的1家系及1例相关电生理检查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18年经验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因型对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消融术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影响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ippo和经典WNT通路的抑制物EP300/TP53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心脏中被激活
    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致病机制和精准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致谢

(3)7例线粒体疾病患者临床、基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伴脑干和脊髓受累及白质乳酸升高的脑白质病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14例临床、电生理与神经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8例临床诊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基因筛查并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临床诊断依据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回顾临床病例
        2.2 跟进家系调查
        2.3 核实临床信息
        2.4 填写临床量表调查
        2.5 完善遗传分子检测
        2.6 实现临床分析
        2.7 进行鉴别诊断
结果
    1 基因报告
        1.1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1.2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1.3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1型
        1.4 第9类末节关节挛缩
    2 临床分析
        2.1 一般情况
        2.2 人口学调查
        2.3 病例资料
    3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鉴别要点
    4 回顾我院HSPs治疗方案与临床量表下的现状
        4.1 治疗方案
        4.2 临床量表结果
结论
讨论
    1 基因诊断策略
    2 ARHSP致病基因
    3 SPG11 临床分析
        3.1 临床表现
        3.2 辅助检查
    4 SPG35 临床分析
        4.1 临床表现
        4.2 辅助检查
    5 HSPs鉴别要点
    6 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HSPs、HCAs和 HSAs的新观点
    1 临床重叠性
        1.1 伴有共济失调的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1.2 伴有痉挛性截瘫的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1.3 痉挛性和共济失调混合的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
    2 诊断策略
    3 动物模型共享
    4 治疗的启发
    5 结论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概述
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
    (二)评价概况
    (三)家族史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1. 复极异常
        2. 除极和传导异常
        3. 动态心电图监测
        4. 信号平均心电图
    (五)心脏影像
    (六)电生理检查
    (七)心内膜活检
    (八)基因检测
        1. 基因检测方法
        2. 变异与基因解释
        3. 采用什么检测
        4. 不同方法的优势及劣势
        5. 检测对象(见下表)
        6. 基因检测在ACM中的作用
        7. 基因检测在危险分层和管理中的应用
        (1)桥粒基因
        (2)核纤层蛋白A/C(LMNA)
        (3)桥粒斑蛋白(DSP)
        (4)跨膜蛋白43(TMEM43)
        (5)受磷蛋白(PLN)
        8. 基因检测的局限性(见下表)
    (九)瀑式家族筛查(图5)
        1. 瀑式家族筛查:在儿童及成人中筛查推荐
    (十)危险分层与ICD决定
    (十一)对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管理
        1.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治疗
        2. 导管消融的作用(见下表)
    (十二)防止疾病进展
        三.疾病机制
        (一)桥粒缺陷
        (二)离子通道缺陷
        (三)细胞骨架缺陷
        1.肌原纤维细胞骨架
        2.LIM区域-结合3-编码Z带迭接PDZ基序蛋白
        3. α-辅肌动蛋白-2
        4. 细丝蛋白C
        5. 肌原纤维外细胞骨架
        (四)肌节缺陷
        (五)代谢缺陷
        (六)线粒体的形式
        (七)组织细胞样(嗜酸瘤细胞)心肌病
        四.其他疾病
        (一)浸润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
        (二)Brugada综合征
        (三)钾通道:KCNQ1、KCNH2以及TRMP4
        1.KCNQ1
        2.KCNH2
        3.TRPM4
        4.受磷蛋白
        (四)左室致密化不全
        1.诊断方法及标准
        (1)无创性影像(表6)
        (2)心电图
        2.治疗

(7)伴眼部异常的TTR基因Glu74Lys突变致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一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神经电生理检查
        2.2.3 基因芯片捕获测序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表现
        3.1.1 先证者的临床资料
        3.1.2 家系中其他成员的主要表现
    3.2 神经电生理结果
    3.3 基因芯片捕获测序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概述
    4.2 该FAP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
    4.3 该FAP家系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4.4 该FAP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PNPLA2基因新发突变致伴肌病的中性脂肪沉积症1例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本例NLSDM
        2.1.2 文献检索的NLSDM
    2.2 研究方法
        2.2.1 本例NLSDM临床资料收集
        2.2.2 本例NLSDM外周血涂片ORO染色
        2.2.3 本例NLSDM肌肉活检与病理染色
        2.2.4 本例肌病基因芯片捕获测序
        2.2.5 文献检索的NLSDM临床回顾性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本例NLSDM临床特点
        3.1.1 临床资料
        3.1.2 外周血涂片ORO染色结果
        3.1.3 肌肉病理结果(右肱二头肌)
        3.1.4 基因芯片捕获测序结果
    3.2 文献检索的NLSDM50 例临床特征
        3.2.1 文献纳入结果
        3.2.2 临床特征
        3.2.3 病理结果
        3.2.4 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NLSDM的临床特点
    4.2 NLSDM的辅助检查
    4.3 NLSDM的病理特点
    4.4 本例NLSDM的 PNPLA2 基因突变特点
    4.5 NLSDM的鉴别诊断
    4.6 NLSDM的治疗及预后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由TRPV4基因变异所致伴有骨骼畸形的先天性脊肌萎缩症一家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
        2.2.2 神经电生理检查
        2.2.2 影像学检查先证者(Ⅳ7)双侧髋关节及脊柱和先证者表姐(Ⅳ1)胸椎、腰椎及髋关节X线片
        2.2.3 血生化学检验
        2.2.4 DNA提取、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及家系验证
        2.2.5 潜在突变的预测分析
3 结果
    3.1 遗传方式
    3.2 临床表现
    3.2 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3.3 影像学检查结果
    3.4 血生化检验结果
    3.5 基因测序结果
    3.6 潜在突变的预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心发言
    一.心电学进展2018
    2.贝叶综合征 (Bayes Syndrome)
    二.心电图自动诊断的陷阱
    三.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四.急诊快速心律失常处理要点
        1.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2.纠正与处理基础疾病和诱因
        3.衡量获益与风险
        4.兼顾治疗与预防
        5.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6.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原则
    五.心脏阻滞部位的心电图判断
        1.房室结水平阻滞
        2.双侧束支阻滞
    六.非持续性室速的临床意义评估
        1.合并高血压患者
        2.NSVT在运动中诱发
        3.与缺血性心脏/心肌病
心电图实战培训
    一.心电图导联与波形的形成
    二.心电图描记与测量规范
        1.皮肤处理
        2.心电导联电极的安放
        3.描记过程
        4.特殊情况下需调整胸导联位置
        5.避免常见的不规范操作
    三.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电图
        1.心肌炎
        2.心包炎
        3.心肌病心电图
    四.心肌缺血心电图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3.心肌缺血心电图研究新热点
    六.异常Q波的鉴别诊断
    七.房室结双径路与心电图
        1.房室结双径路的心电图基础和参与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2.房室结双径路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3.慢-快型房室NRT与房速的鉴别要点
        4.慢快型AVNRT与交界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要点
    八.束支阻滞
        1.室内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3.左前分支阻滞心电图特点
        4.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特点
        5.三分支
    九.房室阻滞
儿童心律失常
    一.胎儿心律失常
        1.胎儿室上速
        2.胎儿房室传导阻滞
    二.离子通道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三.小儿室上速与特发性室速的心电图识别与处理
遗传性心律失常与心电图
    一.遗传心律失常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基础
    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表型重叠性及处理对策
    三.遗传心律失常基因筛查的问题与挑战
    四.运动试验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价值

四、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性心肌病的1家系及1例相关电生理检查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个TTR-FAP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J]. 康娟,雷常慧,刘超,徐玉乔,王博,刘丽文,邓艳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3)
  • [2]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基因型危险分层和致病机制研究[D]. 范思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7例线粒体疾病患者临床、基因分析研究[D]. 董苗苗.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14例临床、电生理与神经病理分析[D]. 单懿. 山东大学, 2020(02)
  • [5]8例临床诊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基因筛查并临床分析[D]. 徐帆.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J]. 王立群.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9(04)
  • [7]伴眼部异常的TTR基因Glu74Lys突变致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一家系分析[D]. 胡波琳. 南昌大学, 2019(01)
  • [8]PNPLA2基因新发突变致伴肌病的中性脂肪沉积症1例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D]. 卢晓庆. 南昌大学, 2019(01)
  • [9]由TRPV4基因变异所致伴有骨骼畸形的先天性脊肌萎缩症一家系[D]. 刘颖.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J]. 吴寸草,张海澄,李学斌.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8(06)

标签:;  ;  ;  ;  ;  

1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特点及相关电生理检查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