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檗宗声明考——佛乐东渐研究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周耘[1](2021)在《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文中认为文章通过解析传统音乐文化的概念,将传统音乐文化解构为"音乐传统"与"传统音乐"两个层面。认为前者侧重观念、制度,具有稳定延续的特性;后者特指具体作品,具有发展变迁的特性;二者不同的属性,共同维系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强调,只要掌控好"音乐传统延续"与"传统音乐变迁"的平衡机制,在现代化、全球化加速的21世纪,传统音乐文化仍能呈现多样的音乐传统永续不绝、多彩的传统音乐熠熠生辉的局面。
张婧雅,李立柱[2](2019)在《福清黄檗文化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隐元于清初从福建福清东渡日本,在日本开创了黄檗宗,并在宗教、文学、绘画、书法、建筑、音乐、医学、饮食等各个方面都推动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目前,中日双方学界对隐元东渡及黄檗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黄檗僧团的人物研究、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遗民文化以及东亚格局的历史解读和黄檗文化的在地价值及文创价值五个方面。其中,前三点是黄檗文化研究的传统及重心所在,后两点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
黄君[3](2015)在《黔之佛教音乐现状的研究 ——以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璀璨的五千年文化,囊括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智慧,一脉相传的文明铸就了惊天动地的辉煌成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个人的智慧就是社会文明前进的助推器,每一次文化革新运动必须推动新思想的变革发展。代代相传的民族宗教文化却体现出民族文化之魅力。原始年代,古老的东方文化凭借着口传声教的方式延续着人类文明史的精髓。因此,在总面积仅有2528平方公里的金沙县却融入了苗、彝、满、汉、回等多个民族。民族与民族间融洽相处,依靠的就是民族之间的信仰及其相互尊重,从而构建和谐的多民族聚居氛围。金沙县的佛教音乐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他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茁壮,必然具有自己的独道之处。贵州省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是佛教音乐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同时以结合当地的民间习俗,巫术活动而得以发展。在传承过程中,它也“宗主辈分”关系沿袭至今,现如今是第四代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九版十三腔”是唯一稍有的变化。在将近三百年历史中,所行法事、所用书籍、所用的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曲牌名都没有变化。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将运用到历史文献调查法、推理论证法,田园调查法,以及访谈的形式,对贵州省金沙县佛教丧葬祭祀过程中产生的音乐,在本地区的现状进行研究,看看该种音乐是属于佛教中的那个支系,或者是否是单纯的佛教音乐。因此,笔者将运用历史文献调查法,推演法对贵州省金沙县的佛教丧葬音乐现状做一个初探性的总结;运用田园调查的方法,对贵州省金沙县的佛教丧葬音乐现状的多样性,民族性做一个初探性的总结。同时运用抽样调查法,以点与面的关系对贵州省金沙县的佛教丧葬音乐现状做一个初探性的阐述总结。
马文婕[4](2015)在《密宗音声观对佛教音乐美学的意义初探》文中认为佛教为寻求解脱,提出“戒”、“定”、“慧”三学,其中“慧”学为佛教哲学所阐释的重要内容。佛教的实践体系中——“闻、思、修”以听闻、学习佛教义理为先,是实践而断除无明惑根的基础,反映出了佛教重视声闻的思想。在佛教的众多宗派中,密宗修行主张身、语、意三密相应而即身成佛,特别强调口持密咒。因其所修持的咒语乃秘密语,真实不虚,故不得翻译,如此不仅保留了最原始的佛教语言,更显示了密宗强烈的音声崇拜。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佛教以音声为佛事。本文从音乐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密宗仪轨,总结其修行特点,由密宗口密修持的咒语入手,追溯其与印度教的关系,讨论密宗对原始音声的重视和思考,总结其音声观;探讨了“闻所成慧”之“闻”声如何转化为“听”乐,思考密宗音声观如何影响佛教音声观,佛教音声观又是如何转化为佛教的美学观;引据经典,探讨“闻声悟道”、“美音演法”如何成为佛教音乐活动的目的,思考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佛教音乐所表现出的佛教哲学进行思辨。
赵维平[5](2014)在《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地处亚洲,为东方之一大国,然东方音乐的学科建设却十分缓滞,它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教育投资不甚相称。2013年12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首届东方音乐学科建设研讨会",学者们热议了东方音乐研究的课题。文章全面分析、总结了我国亚洲音乐的研究现状,同时对东方音乐研究及该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思考。
王鑫沂[6](2014)在《汉传佛教音乐东流日本之唐密梵呗真言宗“声明”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其文化源远流长。佛教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佛教精神渗透到各个国家,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约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并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交融,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不同宗派。佛教音乐与佛教文化一脉相承,经过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形成了汉传、藏传和南传三个佛教音乐体系。本文所涉及到的为汉传佛教音乐体系中的“唐密——真言宗”派。唐密,由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于唐开元年间传入中土,在中华大地兴盛弘扬。大同元年,由空海大师传入日本,延续法脉。然而,唐密在华夏大地兴盛一百余年后,于唐会昌年间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灭佛,唐密在中国大陆逐渐消亡,与此同时,唐密梵呗,即源自古代印度五明之一的“声明”,也随之失传。东传日本的唐密梵呗——“声明”,在传入日本之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成为一门成熟的宗教艺术。本文的主旨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透过唐密梵呗真言宗“声明”文化的历史发展、形成东传、宗脉流派、主要类别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汉传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规律,通过对真言宗“声明”音乐形态、宗教内涵及其应用的分析,阐述唐密文化的精髓。
师敏[7](2009)在《佛教和日本艺术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即:佛教在日本哲学、日本文学艺术、日本人的伦理道德、日本的科学技术等领域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将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佛教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论文层出不穷,硕果累累。在此以介绍佛教与日本艺术关系的研究成果为主,并以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佛教研究为重点,从佛教与日本音乐、日本建筑、茶道花道等三个方面对研究概况试作评述。
方墨涵[8](2008)在《2001-2007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新创获》文中指出进入新千年以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以其文化相对主义的学术理念、多元文化与多学科交叉的视域和方法,取得了学术上的新进展、新创获,呈现出不同于"世界音乐研究"其它领域的鲜明特征:着重于音乐本体的研究以及研究中新手段、新材料的运用;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
蔡际洲[9](2008)在《新时期以来武汉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关于学科发展的回顾与研究特色的思考》文中认为文章以1980-2007年间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学科历任教师和1987年以来历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与专着为对象,对其学科发展概况作了大致的回顾,并对其研究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者认为,该学科历史悠久,成果丰厚,并在国内外音乐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武汉音乐学院和中国民族音乐学界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
田可文,王璐[10](2007)在《1996-2005:面向亚洲的音乐学视野——中国学者对亚洲音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1996-2005年间发表的175篇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亚洲音乐研究的五个主要方面,认为当前亚洲音乐研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从学科建设层面看,理应迅速设立"亚洲音乐"研究方向,从而协调具体学术领域内存在的不平衡关系。
二、黄檗宗声明考——佛乐东渐研究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檗宗声明考——佛乐东渐研究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引 论 |
一、传统音乐文化概念解构 |
二、音乐传统与传统音乐特性解析 |
1.音乐传统的延续特性 |
2.传统音乐的变迁特性 |
三、音乐传统延续与传统音乐变迁两翼平衡 |
1.把握利用音乐传统的稳定属性 |
2.掌控引导传统音乐的变迁发展 |
结 论 |
(2)福清黄檗文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研究 |
(一)隐元隆琦 |
1. 赴日原因 |
2. 留日原因 |
3. 隐元的文学世界 |
(二)黄檗僧团其他僧人的研究情况 |
1. 木庵性瑫 |
2. 即非如一 |
3. 独湛性莹 |
4. 独立性易 |
5. 高泉性潡 |
6. 逸然性融 |
二、文化交流 |
1.宗教 |
2.书法 |
3.篆刻 |
4.绘画 |
5.茶道 |
6.音乐 |
7.建筑 |
三、在地价值 |
四、历史解读 |
五、文创价值 |
(3)黔之佛教音乐现状的研究 ——以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佛教音乐的研究评述 |
一、国内佛教音乐的研究评述 |
二、国外佛教音乐的研究评述 |
第二章 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的历史沿革 |
一、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
(一) 梵呗的历史性 |
(二) 梵呗的现实性 |
(三) 梵呗的现实对历史的再现 |
第三章 金沙县佛教音乐现状中的艺术现象 |
一、乐器的分类现象 |
(一) 吹奏乐器 |
(二) 铜锣乐器 |
(三) 皮革乐器 |
(四) 打击乐曲牌名分类现象 |
二、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中的代表性法事及现存经卷现象 |
(一) 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中的代表性法事 |
(二) 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中现存部分经卷的现象 |
第四章 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现状中的艺术特征 |
一、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世俗化中体现的艺术特征 |
(一) 文化艺术特征 |
(二) 图像艺术特征 |
(三) 音乐的和谐特征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致谢 |
(4)密宗音声观对佛教音乐美学的意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写作缘起 |
(二)研究领域与选题意义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密宗与密宗音声 |
(一)密宗之概述 |
1、付法之传说 |
2、密宗之教义 |
(二)密宗之仪轨 |
(三)密宗之音声 |
第二章 密宗音声观及佛教音声观的认识 |
(一)密宗音声之意义 |
1、密宗音声之宗教意义 |
2、密宗音声之音乐意义 |
(二)佛教的音声观——如是我“闻” |
(三)佛教“听”的美学观 |
第三章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 |
(一)佛教音乐活动之目的 |
(二)佛教之音乐观 |
1、佛教音乐的本质 |
2、佛教音乐之功能分析 |
(三)佛教音乐之哲学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1、哲学美学类 |
2、佛教音乐类 |
3、其他类 |
二、期刊类 |
三、论文及论文集 |
四、词典类 |
五、硕博论文类 |
六、报告类 |
七、电子版文献类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件 |
致谢 |
(5)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序 |
一、对东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
1. 对日本音乐的研究 |
2. 朝鲜、韩国音乐的研究 |
3. 越南音乐 |
二、东南亚音乐 |
三、南亚音乐 |
四、西亚诸国音乐 |
五、中亚地区的音乐 |
(6)汉传佛教音乐东流日本之唐密梵呗真言宗“声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主要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意义 |
六、 创新点 |
第一章 佛教音乐与唐密梵呗 |
第一节 关于佛教音乐 |
一、 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
二、 佛教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
第二节 关于唐密梵呗 |
一、 唐密梵呗的形成 |
二、 唐密梵呗的东传 |
第二章 唐密梵呗东流日本的重要流派——真言宗“声明”之南山进流 |
第一节 真言宗“声明”之南山进流概述 |
一、 “声明”概述 |
二、 声明与梵文悉昙的关系 |
三、 显密声明 |
四、 南山进流“声明”脉络 |
五、 南山进流声明略颂 |
第二节 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的主要类别 |
一、 赞呗 |
二、 偈颂 |
三、 咒语 |
四、 经文 |
第三章 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之音乐形态 |
第一节 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的乐律系统 |
一、 中国“十二律”理论与日本“十二律”理论 |
二、 “十二律”的计算方法 |
第二节 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的音阶旋法 |
一、 音阶 |
二、 旋法 |
第三节 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的音域音调 |
一、 音域 |
二、 音调——五音五调子 |
第四节 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的乐谱 |
一、 古代乐谱 |
二、 改进乐谱 |
第四章 真言宗“声明”在唐密仪式仪轨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唐密行仪 |
第二节 唐密仪式——灌顶 |
第三节 修持仪轨——四度加行 |
一、 礼拜加行、理趣加行 |
二、 十八道法 |
三、 金刚界、胎藏界 |
四、 护摩法 |
第四节 唐密“涅盘会” |
一、 仪式介绍 |
二、 仪式溯源 |
三、 仪式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2001-2007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新创获(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中的音乐本体研究以及研究中新手段、新材料的运用 |
(一) 中日音乐声、律、调比较研究 |
(二) 中日记谱法比较研究 |
(三) 中日乐器比较研究 |
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
(一) 中国音乐东传比较研究 |
(二) 中日明清乐比较研究 |
(三) 琉球音乐与大陆音乐比较研究 |
(四) 中日传统音乐与戏曲比较研究 |
(五) 中日宗教音乐比较研究 |
(六) 音乐史学史和音乐文献史料研究 |
(9)新时期以来武汉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关于学科发展的回顾与研究特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序 言 |
一、关于本学科科研成果概况 |
1. 不同时期的论文发表情况 |
2. 不同时期的专着出版情况 |
3. 研究生培养情况 |
二、关于本学科的学术影响 |
1. 考虑学术声望 |
2. 考虑论文被引情况 |
三、关于研究特色的思考 |
1. 体现学科特色的三种途径 |
2. 国内同行的基本情况 |
3. 本学科的研究特色 |
第一, 从研究领域看 |
第二, 从研究地域看 |
第三, 从研究角度看 |
结 语 |
(10)1996-2005:面向亚洲的音乐学视野——中国学者对亚洲音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东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
1、对日本音乐的研究 |
2、对朝鲜、韩国音乐的研究 |
二、对东南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
1、对印度尼西亚音乐的研究 |
2、对泰国音乐的研究 |
3、对越南、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等国音乐的研究 |
三、对南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
1、对印度音乐的研究 |
四、对西亚音乐的研究 |
五、对亚洲音乐的综合研究 |
六、对亚洲音乐研究现状的分析 |
四、黄檗宗声明考——佛乐东渐研究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传统音乐的变迁[J]. 周耘.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1(02)
- [2]福清黄檗文化研究综述[J]. 张婧雅,李立柱.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9(04)
- [3]黔之佛教音乐现状的研究 ——以金沙县佛教丧葬音乐为例[D]. 黄君. 西北民族大学, 2015(04)
- [4]密宗音声观对佛教音乐美学的意义初探[D]. 马文婕. 西安音乐学院, 2015(09)
- [5]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赵维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03)
- [6]汉传佛教音乐东流日本之唐密梵呗真言宗“声明”文化研究[D]. 王鑫沂. 山东艺术学院, 2014(05)
- [7]佛教和日本艺术关系的研究[J]. 师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8]2001-2007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新创获[J]. 方墨涵.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4)
- [9]新时期以来武汉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关于学科发展的回顾与研究特色的思考[J]. 蔡际洲.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8(01)
- [10]1996-2005:面向亚洲的音乐学视野——中国学者对亚洲音乐的研究[J]. 田可文,王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