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桦树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玲玲[1](2020)在《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阿尔泰南缘地处中亚造山带西段、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汇聚带北缘。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大体经历了:前震旦纪古陆形成阶段,震旦纪-晚古生代早期洋盆形成、俯冲和闭合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晚期大陆板块碰撞阶段,中生代亚洲大陆边缘以及新生代陆内造山四个复杂演化阶段,是我国重要的贵重、有色和稀有金属矿集区。阿尔泰南缘西段以发育金、铜-锌多金属矿床为特色,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VMS型矿床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温热液脉型两种。其中VMS型主要代表矿床有阿舍勒铜锌矿床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等。区内VMS型矿床主要产于阿舍勒组一套火山沉积岩/次火山岩中,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早期海相火山喷气-同生热液沉积和晚期变形变质热液叠加作用;中温热液脉型矿床主要产于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中,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作用。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VMS型矿床矿石及其石英脉中主要发育大量富液相包裹体(LV型)、少量富气相包裹体(VL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也逐渐减小,由初期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演化为后期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同位素C、H、O及流体包裹体综合研究表明:在成矿初期时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成矿流体中混入了海水;S、Pb同位素数据暗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和地层中。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LV型)、富气相包裹体(VL型)、含CO2包裹体(LC型)和纯CO2包裹体(C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成矿流体从中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热液。稳定同位素C、H、O研究表明:金矿早期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中期晚期不断有大气水混入,由S、Pb同位素数值暗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和地层。对研究区内主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岩、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VMS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阿舍勒铜锌矿床(342Ma)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383Ma);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多拉纳萨依金矿、托库孜巴依金矿、金坝金矿(300290Ma)。上述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1)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大洋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西伯利亚块板的构造背景之下的矿化;(2)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有关的矿化。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VMS型及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分别产于阿舍勒组和托克萨雷组,并且矿床的分布与北西向延伸的断裂同向,构造不同程度控制、影响矿床的产出,金矿床往往沿着侵入体边缘分布,围岩蚀变发育并有一定的分带性且对于矿体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性。时间上研究区中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是380340Ma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化以及290300Ma的金矿化。在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平台,采用“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预测概念模型”,建立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成矿信息的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以定量化空间数据分析和集成方法为主线,开展了区域金、铜-锌及多金属矿床、地质、化探以及遥感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圈定金成矿远景区5处,铜-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4处。
张宏森[2](2019)在《探讨黑龙江洋灰洞子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认为洋灰洞子铜矿床地处黑龙江的东部地区,该矿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规模为小型,分布于太平岭多金属成矿带上。文中结合实践在对该矿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分析探讨洋灰洞子铜矿床地质特征,包括矿体形态特征以及矿石组合和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硫同位素测定、矿石爆裂温度测定等,认为该矿在形成过程中,地层与含矿岩体使其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强烈的岩浆同熔与交代成岩成矿作用,其成矿过程中分为两期,成矿温度划分为三个阶段。综合研究认为该矿为中温热液型斑岩铜矿床,和中酸性侵入岩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李生全,王军,李向军[3](2018)在《甘肃省肃南县桦树沟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文中指出甘肃北祁连西段桦树沟铁铜矿床是西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铁铜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的研究,将会对研究该成矿带铁铜矿床的成矿模式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大量的工作,认为桦树沟铁铜矿床为产于长城系上岩组的一套陆源碎屑岩夹碳酸沉积建造的同生海底喷流沉积矿床。铁矿体控矿构造主要是区域褶皱带,主要赋存于长城系上岩组的含铁细碎屑-粘土岩建造中,具体岩性为千枚岩。铜矿体的产出明显受后期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滑动带共同控制,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铁碧玉岩型和蚀变千枚岩型两种。
亢松松[4](2016)在《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北祁连沟-弧-盆系元古代走廊南山岛弧,处于柳沟峡-镜铁山-古浪峡Fe、Cu、Au、W、Mo、Mn、Pb、Zn、Ni、Cr成矿区带内。区内矿产比较丰富,主要有桦树沟铁(铜)矿床、黑沟铁(铜)矿床、黄沙泉铁矿、卡瓦铁矿、朱龙关铁矿、西柳沟铁(铅锌)矿、小龙张铁(铜金)矿床、柳沟峡铁矿床、白尖铁矿床、塔儿沟钨矿床、小柳沟钨(钼)矿床等,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成矿区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区内铁矿产地达60余处,目前已探明大型铁矿床2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2处,矿点35处。近年新发现正在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大型铁矿床3处(黄沙泉铁矿、卡瓦铁矿、小张龙铁矿),其中卡瓦铁矿具有特大型前景。矿石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磁铁矿、菱铁矿、镜铁矿、赤铁矿,同时又有共生的铜、铅锌等。铁矿床成因类型有: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海相热卤水“Sedex”型(镜铁山式)、海相火山岩-沉积类“VMS”型(朱龙关式)、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海相沉积型。因此对本区内铁矿床进行系统研究,成矿期次划分,初步的成矿系列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内新开展的1:5万矿产远景调查,甘肃省铁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地质矿产大调查研究以及详实的矿山生产资料,大量的研究论文及专着,无疑对本次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地质资料支撑。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铁矿床的赋矿围岩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进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总结刃岗沟-镜铁山-古浪峡成矿带内的成矿特征。其次,依据前人资料,对本区内铁矿床成矿的大地构造演化、岩浆活动进行系统总结研究,再结合典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控矿条件,总结铁矿床分布规律,阐述研究区内铁矿优势成矿类型,指明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找矿方向。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将区域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演化相结合,系统将研究区内铁矿床划分为6个成因类型,并指明优势成矿类型;(2)将成矿带细化为3个铁矿成矿亚带,6个成矿预测区并进行分级;(3)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控矿条件,并指明找矿方向。
杨秀清,张作衡,段士刚,赵辛敏,田宏海,杨作华[5](2016)在《北祁连桦树沟铜矿床矿物学和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成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桦树沟铜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西段。铜矿体赋存于镜铁山BIF型铁矿床桦树沟矿区FeⅤ矿体下盘,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岩石主要为铁碧玉岩、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和碳质千枚岩,围岩蚀变可见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文章对块状铜矿石(富铜矿体)和脉状铜矿石(千枚岩型铜矿体)进行了野外地质特征、矿物学和硫同位素对比研究。富铜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块状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少量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重晶石,黄铜矿低S、Cu,高Fe。脉状矿石主要表现为石英-碳酸盐-硫化物脉沿千枚理或裂隙产出,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黝铜矿+镜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黄铜矿低S高Fe。块状铜矿石中黄铜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15.6‰17.4‰,暗示硫主要来自同期海水。脉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低于块状矿石中黄铜矿的δ34S值,黄铜矿、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2‰16.2‰和9.3‰13.4‰,暗示硫可能主要来自受还原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以上研究表明块状铜矿石和脉状铜矿石可能为不同热事件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桦树沟铜矿床为海底喷流沉积叠加后期热液改造成因。绿泥石温度计指示后期热液成矿温度为222℃左右。
郭少丰,韩军,随新新,费书民,刘新宇,陈春雷,李跃辉[6](2014)在《再论甘肃镜铁山铁矿成因》文中指出甘肃镜铁山铁矿位于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西段,因其铁矿规模大、类型特殊,并同时赋存一个中型铜矿而倍受关注。有关矿床成因各家意见不一,有"火山热液沉积"说,"变质沉积"说,"海底喷气沉积"说,"Sedex型"等,但均认为铁矿属沉积矿产。笔者近期在野外工作期间,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黑色千枚岩中发现了钙质千枚岩捕掳体,证明黑色千枚岩为火成岩,所采矿石、围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性质也显示出火成岩特征,因局部地段黑色千枚岩与铁矿成过渡关系,并结合前人所测成矿温度在280℃至340℃之间等证据,综合分析认为镜铁山铁矿可能不是沉积成因,而是与中、基性岩有关的热液变质铁矿。
韩鹏飞[7](2014)在《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桦树沟铁铜矿床北祁连褶皱带西段,是我国重要的铁矿产地之一,铜矿产于桦树沟铁矿V号铁矿体下盘围岩中。研究区构造发育,且具有多期次,多阶段活动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成矿地质条件。通过收集前人地质资料,详细野外地质调研和物探工作,运用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桦树沟西矿段铁铜矿床构造、地层、岩浆岩等控矿因素作了综合研究,对矿区控矿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力学性质和动力学成因进行了分析;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各级控矿构造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以及不同级别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以矿区控矿构造及物探试验为主线,根据该矿区地质构造、矿化类型、成矿规律、矿体空间延伸分布特点、矿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试验结果,编制各类综合剖面及综合中段平面图,确定了矿区2880中段2-3线深部找矿预测靶区,并部署了相应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认识褶皱控制铁矿床的矿体形态和规模变化;断裂改造和破坏了铁矿体;加里东期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和同期的断裂破碎带控制了该区深部铜矿床的形成与空间展布。2控矿构造类型划分对控矿构造类型进行了划分,区分了导矿、配矿及容矿构造。3矿床成因演化研究认识西矿段至少存在两期成矿作用的叠加富集。早期元古代喷流沉积作用形成Sedex型铁铜矿床,晚期加里东期热液改造期形成岩浆热液型叠加改造型铜矿床。4深部预测找矿物探异常研究认识利用直流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对矿区2880中段2-3线坑道及ZK2-17及ZK-2-2进行了物探测量,对物探异常进行了综合解释。5矿体深部预测成果采用地质-物探综合方法确定了桦树沟矿区2880中段2-3线深部找矿预测靶区,并部署了相关工程,部分钻孔已得到验证。
赵建仓,裴耀真,张宏发,彭世孝,温涛涛[8](2013)在《镜铁山矿田铁铜矿成因研究及桦树沟西矿区成矿前景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引入了"矿田"的概念,对矿床成因主要论点进行了汇总,对含矿岩系时代进行了归纳列表,提出了"镜铁山矿田"由黑沟矿区、桦树沟矿区及桦树沟西矿区组成;认为,铁矿成因类型与铜矿成因类型不同,铁矿成因属喷气喷流沉积变质热液迭加铁矿床类型,主成矿期为蓟县纪;铜矿多期、多阶段、多成因特征明显,中低温,属岩浆热液型铜矿床类型,主成矿期在早奥陶世—晚泥盆世之间,与加里东造山运动紧密相关;"商业勘查机制"能快速有效地将勘查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已有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对开展矿区地质工作和矿山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风险勘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桦树沟西矿区成矿前景广阔,预计铁矿资源量远景10000万t,铜金属量5万t。
谭文娟,杨合群,姜寒冰,董福辰[9](2013)在《祁连成矿省成矿系列概论》文中指出借鉴已有的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和亚系列,在祁连成矿省划分的4个Ⅲ级成矿带基础上,对该成矿省内的成矿系列进行了深化研究,相对于含矿或成矿建造将成矿系列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和后生等类别。在祁连成矿省初步确定出24个成矿系列族,并进一步划分为47个成矿系列。加里东期是该区重要的成矿期,且主要形成与中基性火山岩同生的Fe-Cu-Pb-Zn-Au成矿系列。
郭少丰,刘新宇,随新新,费书民,洪为,丁宁宁[10](2013)在《甘肃镜铁山矿床构造新认识》文中认为甘肃镜铁山铁矿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钢铁基地,目前保有铁矿石4亿吨,因同时具有中等规模铜矿床而倍受关注。原矿山勘探资料认为镜铁山矿床是向斜构造,铁矿体受向斜控制,下部已无矿,基于该认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除一些生产性勘探外,深部及外围找矿基本停滞,并有Ⅲ,Ⅳ矿体,Ⅵ,Ⅶ矿体先后闭坑。笔者最近在此工作期间,依据桦树沟矿区开采现状,黑沟矿区控矿特点以及节理与千枚理关系,推测镜铁山矿并不是向斜,以黑沟矿区为代表,可能主要为断层控矿,深部和外围找矿潜力巨大。
二、桦树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桦树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同类型金矿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矿床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1.6.1 主要认识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早古生代侵入岩 |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 |
2.4.1 早古生代矿床 |
2.4.2 晚古生代矿床 |
2.4.3 中-新生代矿床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
3.1 VMS型矿床 |
3.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3.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3.2 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
3.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3.2.2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3.2.3 金坝金矿 |
第4章 主要矿床成因研究 |
4.1 VMS型矿床 |
4.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4.1.2 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床 |
4.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 |
4.2.1 多拉纳萨依金矿 |
4.2.2 托库孜巴依金矿 |
4.2.3 金坝金矿 |
第5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构造背景 |
5.1.1 阿舍勒铜锌矿床 |
5.1.2 萨尔朔克金及多金属矿床 |
5.1.3 多拉纳萨依金矿床 |
5.1.4 托库孜巴依金矿床 |
5.1.5 金坝金矿床 |
5.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模式 |
5.2.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2 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5.2.3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6章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6.1 区域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条件 |
6.1.1 VMS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1.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 |
6.2 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2.1 VMS型金、铜-锌多金属矿 |
6.2.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6.2.3 矿床空间分布及产出规律 |
6.2.4 矿床时间演化规律 |
6.3 金、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 |
6.3.1 VMS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
6.3.2 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找矿标志 |
6.4 区域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 |
6.4.1 成矿预测空间数据库建设 |
6.4.2 成矿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及靶区圈定 |
6.4.3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探讨黑龙江洋灰洞子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 |
2 矿床地质特征 |
(1)成矿岩体特征。 |
(2)矿体特征。 |
(3)矿石特征。 |
(4)围岩蚀变。 |
(5)成矿阶段划分。 |
3 矿床成因 |
(1)成矿物质来源。 |
(2)矿物爆裂温度测定。 |
(3)甘肃省肃南县桦树沟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质概况 |
2.2 主要矿体地质特征 |
2.3 矿石质量 |
(1)矿物成份 |
(2)矿石的化学组份(1) |
(3)矿石结构构造 |
(4)矿石自然类型(2) |
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1 硫同位素特征 |
3.2 氧同位素特征 |
3.3 碳同位素特征 |
4 矿床稀土元素组成模式 |
5 控矿因素 |
5.1 铁矿体控矿因素 |
5.2 铜矿体控矿因素 |
6 成矿模式 |
6.1 成矿地质环境 |
6.1.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
6.1.2 桦树沟铁铜矿床成矿地质环境 |
6.2 矿床成因机制 |
6.2.1 成矿物质来源 |
6.2.2 矿石成因 |
6.3 矿床成矿规律 |
7 结论 |
(4)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案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演化 |
2.2.1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2.2.2 构造单元分类 |
2.2.3 褶皱 |
2.2.4 边界断裂 |
2.3 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3.1.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3.1.2 区域航空磁场特征 |
3.1.3 重磁场特征所反映的基底特征 |
3.1.4 重磁所反映的主要断裂特征 |
3.1.5 综合地球物理场对造山带结构的研究 |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2.1 主要元素的区域场分布特征 |
3.2.2 各地质单元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
3.2.3 元素的地史演化规律 |
3.2.4 区内元素地化场特征 |
3.2.5 元素异常的分布特征 |
第4章 刃岗沟-古浪峡成矿带特征 |
4.1 铁矿床(点)类型划分 |
4.2 成矿带划分 |
4.3 成矿带内成矿区地质特征 |
第5章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5.1 概述 |
5.2 镜铁山铁矿床 |
5.2.1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
5.2.2 矿体特征 |
5.2.3 矿石物质组成 |
5.2.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3 刃岗沟铁矿床 |
5.3.1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
5.3.2 矿石物质组成 |
5.3.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4 黄沙泉铁矿床 |
5.4.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
5.4.2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
5.4.3 矿石物质组成 |
5.4.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5 白尖铁矿床 |
5.5.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
5.5.2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
5.5.3 矿石物质组成 |
5.5.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6章 成矿规律、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
6.1 形成时代及产出演化规律 |
6.2 空间分布特征 |
6.3 区域地壳演化与铁矿成矿作用 |
6.4 成矿特征 |
6.5 找矿方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北祁连桦树沟铜矿床矿物学和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和矿区地质特征 |
2 样品描述和分析测试 |
3 测试结果 |
3. 1 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
3. 1. 1 黄铁矿 |
3. 1. 2 黄铜矿 |
3. 1. 3 黝铜矿 |
3. 1. 4 绢云母 |
3. 1. 5 绿泥石 |
3. 2 硫同位素 |
4 讨论 |
4. 1 铜矿成因 |
4. 2 铜成矿过程 |
5 结论 |
(6)再论甘肃镜铁山铁矿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容矿围岩成因及其与铁矿关系 |
2.1 黑色、灰绿色千枚岩成因 |
2.2 铁矿与围岩关系及成因探讨 |
3 成矿温度 |
4 元素地球化学性质 |
4.1 稀土元素特征 |
4.2 常微量元素特征 |
5 矿床成因探讨 |
(7)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3 桦树沟铁铜矿床地质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进展 |
1.3.1 矿区地质工作进展 |
1.3.2 西矿段铁铜矿体地质勘探现状 |
1.3.3 前人对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工作评述 |
1.3.4 同位素年代学概况 |
1.4 控矿构造研究思路和深部找矿预测方法 |
1.4.1 控矿构造研究思路 |
1.4.2 深部找矿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矿区构造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第三章 桦树沟西矿段矿床地质和控矿构造特征 |
3.1 西矿段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体地质特征 |
3.1.2 矿石矿物特征 |
3.1.3 矿石结构构造 |
3.2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矿石的化学成分 |
3.2.2 稳定同位素特征 |
3.2.3 矿物包裹体特征 |
3.3 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
3.4 西矿段控矿构造特征 |
3.4.1 控矿构造分布特征 |
3.4.2 控矿构造和侵入岩构造的控矿表现规律 |
3.4.3 控矿构造类型划分 |
第四章 矿床成因和成矿类型分析 |
4.1 前人对矿床成因研究的评述 |
4.2 喷流沉积型(SEDEX)矿床特征 |
4.3 铁铜矿床成矿类型研究认识 |
4.4 前人对该矿床成矿模式的研究分析 |
4.5 西矿段铁铜矿床演化阶段研究 |
第五章 深部预测找矿物探方法和相关异常分析 |
5.1 物探方法概述 |
5.2 矿区 2880 中段电法测量试验和异常特征分析 |
5.2.1 1 勘探线铁矿体电法测量和异常特征分析 |
5.2.2 2~ -3 线铁矿体电法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
5.2.3 矿体向西延伸情况推断分析 |
5.3 井中物探异常 |
5.3.1 ZK2-17 井双极梯度装置异常分析 |
5.3.2 ZK2-17 井偶极装置异常分析 |
5.3.3 ZK2-17 实测曲线分析 |
5.3.4 ZK-2-2 井视电阻率、视极化率资料分析 |
5.3.5 ZK2-13 深部铜矿体延伸方向分析 |
5.4 深部找矿预测的相关物探方法研究结论 |
第六章 西矿段铁铜矿体深部预测方法和预测结果 |
6.1 深部预测找矿方法 |
6.2 矿体赋存标志 |
6.3 铁铜矿体深部预测结果及工程布设建议 |
6.3.1 铁铜矿体分布规律 |
6.3.2 西矿段 2~-3 线矿体深部定位预测及预测依据 |
6.3.3 钻孔布设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1.1 构造控矿作用研究 |
7.1.2 控矿构造类型划分 |
7.1.3 矿床成因研究 |
7.1.4 深部找矿预测方法探索和地质构造分析+相关物探异常研究相结合 |
7.1.5 矿体深部预测成果 |
7.2 本次遗留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镜铁山矿田铁铜矿成因研究及桦树沟西矿区成矿前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成因研究、铜矿成矿年代及含矿岩系归属 |
1.1 矿床成因百家争鸣 |
1.2 铜矿成矿年代众说纷纭 |
1.3 含矿岩系时代归属争论不休 |
2 探矿成果及认识 |
2.1 探矿成果 |
2.2 认识 |
3 结论 |
(9)祁连成矿省成矿系列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背景 |
2 成矿系列划分 |
2.1 划分思路 |
2.2 划分方案 |
2.2.1 河西走廊 |
(1) Ⅲ-20Pz1-1河西走廊早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系有关的Cu-Au成矿系列族 (表1) |
(2) Ⅲ-20Pz1-2河西走廊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Cu-W-萤石成矿系列族 (表1) |
(3) Ⅲ-20Pz2-3河西走廊晚古生代沉积岩系有关的Fe-Cu-Au-石膏-重晶石-煤-天然气成矿系列族 (表1) |
(4) Ⅲ-20Mz-4河西走廊中生代沉积岩系有关的石油-煤-天然气成矿系列族 (表1) |
(5) Ⅲ-20Cz-5河西走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岩系有关的凹凸棒石-石膏成矿系列族 (表1) |
2.2.2 北祁连 |
(1) Ⅲ-21Pt1-1北祁连古元古代火山-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Au成矿系列族 (表2) |
(2) Ⅲ-21Pt2-2北祁连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Cu-Pb-Zn-重晶石成矿系列族 (表2) |
(3) Ⅲ-21Pz1-3北祁连寒武纪海相火山岩有关Cu-Pb-Zn-Au-Ag成矿系列族 (表2) |
(4) Ⅲ-21Pz1-4北祁连奥陶纪海相火山岩有关的Fe-Cu-Pb-Zn-Au成矿系列族 (表2) |
(5) Ⅲ-21Pz1-5北祁连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W-Mo-Cu-Au成矿系列族 (表2) |
(6) Ⅲ-21Pz1-6北祁连加里东期镁质超基性岩有关的Cr-Os-Ir-Au-石棉成矿系列族 (表2) |
(7) Ⅲ-21Pz1-7北祁连志留纪海相沉积岩有关的Cu成矿系列族 (表2) |
2.2.3 中祁连 |
(1) Ⅲ-22Pt1-1中祁连古元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Cu成矿系列族 (表3) |
(2) Ⅲ-22Pt2-2中祁连中元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Cu成矿系列族 (表3) |
(3) Ⅲ-22Pz1-3中祁连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Cu-W-Ag-Pb-Zn成矿系列族 (表3) |
(4) Ⅲ-22Pz1-4中祁连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岩系有关的Cu-Pb-Zn-Au成矿系列族 (表3) |
(5) Ⅲ-22Pz1-5中祁连加里东期镁质超基性岩有关的Cr-Os-Ir成矿系列族 (表3) |
(6) Ⅲ-22Pz2-6中祁连华力西-印支期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成矿系列族 (表3) |
(7) Ⅲ-22Mz-7中祁连中生代沉积岩系有关的Cu成矿系列族 (表3) |
2.2.4 南祁连 |
(1) Ⅲ-23Pz1-1南祁连加里东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Cu-Mo-W-Au成矿系列族 (表4) |
(2) Ⅲ-23Pz1-2南祁连加里东期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Fe-REE磷成矿系列族 (表4) |
(3) Ⅲ-23Pz1-3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有关的Pb-Zn成矿系列族 (表4) |
(4) Ⅲ-23Pz2-4南祁连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系有关的Pb-Zn成矿系列族 (表4) |
(5) Ⅲ-23Pz2-5南祁连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Cu-Pb-Au-Ag成矿系列族 (表4) |
3 结 语 |
(10)甘肃镜铁山矿床构造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 杨化洲等 (1991) 认为: |
(2) 毛景文等 (2003) 基于以下证据, 认为镜铁山铁矿属于Sedex型矿床, 即: |
(3) 刘华山等 (1998) 认为是海底喷气沉积成因矿床。 |
2 矿床地质 |
2.1 桦树沟矿区 |
2.2 黑沟矿区 |
3 本次工作新认识 |
4 结论 |
四、桦树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尔泰南缘西段金及铜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高玲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2]探讨黑龙江洋灰洞子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张宏森.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9)
- [3]甘肃省肃南县桦树沟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 李生全,王军,李向军. 地质与勘探, 2018(S1)
- [4]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D]. 亢松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5]北祁连桦树沟铜矿床矿物学和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成矿意义[J]. 杨秀清,张作衡,段士刚,赵辛敏,田宏海,杨作华. 矿床地质, 2016(01)
- [6]再论甘肃镜铁山铁矿成因[J]. 郭少丰,韩军,随新新,费书民,刘新宇,陈春雷,李跃辉. 地质与勘探, 2014(05)
- [7]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控矿构造和深部预测[D]. 韩鹏飞. 长安大学, 2014(02)
- [8]镜铁山矿田铁铜矿成因研究及桦树沟西矿区成矿前景评价[J]. 赵建仓,裴耀真,张宏发,彭世孝,温涛涛. 甘肃科技, 2013(09)
- [9]祁连成矿省成矿系列概论[J]. 谭文娟,杨合群,姜寒冰,董福辰.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3)
- [10]甘肃镜铁山矿床构造新认识[J]. 郭少丰,刘新宇,随新新,费书民,洪为,丁宁宁. 地质与勘探,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