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

T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

一、T_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言波[1](2019)在《T4期乳腺癌患者胸壁放疗剂量增加与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

杜瀛瀛,张以若,笪洁,徐晓军,颜蕴文,张敬杰,潘跃银[2](2018)在《初治晚期乳腺癌紫杉醇卡铂周方案序贯卡培他滨治疗单臂单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肿块乳腺癌患者往往合并有远处转移,预后差。本研究前瞻性观察紫杉醇联合卡铂周方案序贯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大肿块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5-01-01-2018-04-30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初诊Ⅳ期大肿块乳腺癌患者16例,乳腺原发肿块分期T3~T4,且合并远处器官转移,给予紫杉醇75mg/m2联合卡铂AUC=2方案,每7d重复,用药≤12周,客观疗效评价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患者序贯卡培他滨单药2 000mg/m2,口服,2次/d,d1~d14,21d为1个周期。近期客观疗效评价采用RECIST 1.1标准,不良反应评价采用NCI-CTCAE 4.0标准。结果可评价疗效16例患者,使用紫杉醇卡铂周方案化疗达CR 1例(6.3%),PR 13例(81.3%),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12.5%),CR+PR患者共14例进入卡培他滨序贯治疗,1例患者达到CR,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time,PFS)达到9.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尚未达到,1年生存率93.7%。Ⅲ~Ⅳ度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11例(78.6%),血小板下降2例(14.3%),恶心2例(14.3%),转氨酶升高1例(7.1%)。结论紫杉醇联合卡铂周方案序贯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大肿块乳腺癌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可控。

周韬,庄亚强,许彪,覃舒婷,黄平[3](2012)在《DSA下多支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晚期乳腺癌多支超选择性动脉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经临床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介入化疗组(30例),采用Seldinger’s方法术前在DSA造影下多支供血动脉分别超选择性插管,靶血管区域化疗栓塞。B组为对照组(30例),采用术前常规外周静脉全身注药新辅助化疗,2组化疗方案均用吡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比较两组的近期、远期疗效,生存率,复发率,疗程、并发症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A组完全缓解(CR)6例(20.0%),部分缓解(PR)23例(76.7%),稳定(SD)1例(3.3%),CR+PR 29例(96.7%),平均疗程时间(29.8±3.2)d,A组复发5例16.7%),中位生存期39个月。B组CR 1例(3.3%),PR 22例(73.3%),SD 7例(23.3%),CR+PR23例(76.7%),平均疗程时间(39.9±4.5)d,复发16例(53.3%),中位生存期25个月。A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B组(P<0.05)。平均疗程低于对照组,复发率降低且生存时间延长。结论:中晚期乳腺癌术前多支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靶血管区域化疗栓塞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临床分期,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增加手术切除机会,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复发率。

周韬,庄亚强,覃舒婷,许彪,黄平[4](2012)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前动脉灌注区域靶向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共30例,全部采用Seldinger’s方法,局麻后经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照影明确肿瘤供血血管及染色,然后超选择性插管于靶血管内,将吡柔比星60 mg+紫杉醇120 mg二联化疗药物缓慢注入靶血管内,实施化疗栓塞。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33.3%(10/30),部分缓解63.3%(19/30),稳定3.3%(1/30),进展0.0%,有效率为96.7%。结论介入灌注新辅助化疗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提高手术可行性,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期,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方法。

李文佳[5](2012)在《局部晚期乳腺癌吡柔比星锁骨下动脉灌注与常规静脉化疗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由于医疗整体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差别,在我国乳腺癌患者中,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占很大比例,此时由于肿块巨大,乳房皮肤受累面积广,腋窝淋巴结融合成团或腋血管受侵,常已无法一期行根治性切除,须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明显缩小,降低肿瘤分期,并可改善区域淋巴结情况,使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获得二期手术治疗的机会,且有助于早期杀灭亚临床转移灶,并可预测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新辅助化疗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全身静脉化疗,另一种是经动脉灌注化疗。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Seldinger技术的广泛应用,动脉灌注化疗已经变得十分简便、安全,目前Seldinger技术已成为动脉灌注化疗的标准方法,广泛应用于肝、肺、头颈、四肢等实体肿瘤的综合治疗之中。本文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58例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锁骨下动脉灌注组(动脉组)和全身静脉化疗组(静脉组),选择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提示动脉组较静脉组具有更高的近期疗效和更低的全身毒副反应(p<0.05),从而证实动脉灌注化疗是一种更切实有效的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法。

王浩[6](2010)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对乳腺癌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对乳腺癌癌性溃疡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单纯化疗(对照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组)。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溃疡大小以及肿块大小,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在乳腺癌癌性溃疡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同对照组相比,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化疗促进患者乳腺癌癌性溃疡面积缩小(治疗组有效率85.7%,对照组有效率33.3%,P<0.05),促进乳腺癌性肿块缩小,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33.3%,P>0.05);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过程中除发热外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于乳腺癌癌性溃疡面愈合有促进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第二章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于乳腺癌治疗作用的体外杀伤机制研究目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在体外实验中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体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等量RPMI 1640培养基处理后,MTT比色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MCF-7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荧光染色法观察其诱导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多个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均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P<0.05);促进MCF-7细胞的凋亡(PA-MSHA组凋亡率2.14±0.2457%,对照组凋亡率1.19±0.1778%,P<0.01),升高MCF-7细胞中G0/G1期细胞比例(PA-MSHA组73.00±7.10%,对照组为49.83±9.83%,P<0.05)、降低S期细胞所占百分比(P<0.05),荧光显微镜观测示MCF-7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图像。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能通过阻滞乳腺癌MCF-7细胞周期中G0/G1期,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第三章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于乳腺癌治疗作用的体内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1、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在高自发转移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对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2、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使用4T1细胞株通过细胞悬液注射法建立高自发转移乳腺癌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阴性对照组(A组),CTX治疗组(B组),PA-MSHA组(C组),联合治疗组(D组),给予不同处理,同时培养正常小鼠设为空白对照组(E组)。比较治疗后各组间荷瘤小鼠的肿块大小及肿块重量、生存期、肺转移率、脾指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法分析比较各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IFN-γ、IL-5、IL-4、IL-2含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实验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TNF-α、IFN-γ、IL-5、IL-4、IL-2水平与小鼠生存期之间的关系。2、选择临床上有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4例,随机分为化疗组和化疗联合PA-MSHA组,两组同期进行化疗,实验组加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隔日一次进行治疗。于三周期化疗后,分别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8+杀伤/抑制T细胞,计算CD4+/CD8+比值。结果:1、肿块大小及瘤重比较中,各治疗组均小于阴性对照组(P<0.05),CTX治疗组同PA-MSH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60),均大于联合治疗组(P<0.05)。肺转移率比较中,阴性对照组转移情况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P=0.029),其余各组之间的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期比较中,PA-MSHA组同CTX治疗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6),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低于联合治疗组(P<0.05)。脾指数比较中,空白对照组小于其他四组,联合治疗组高于其他四组(P均小于0.05);CTX治疗组与PA-MSH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同阴性对照组相比,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所占比例,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所占比例,提高CD4+/CD8+比值(P<0.05)。升高外周血细胞因子IL-2水平.(P<0.05);与CTX共同使用可提高TNF-αIFN-γ水平(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4+T细胞比例与处理组小鼠生存期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性(r=0.714,P<0.01);CD8+T细胞比例与生存期之间存在强负相关性(r=0.790,P<0.01);CD4+/CD8+与生存期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性(r=0.781,P<0.01);IL-2与生存期之间存在一般正相关性(r=0.552,P<0.05);其余细胞因子与生存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组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无差别(P>0.05),T细胞中,实验组CD4+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CD8+T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在使用4T1小鼠乳腺癌细胞株建立的高自发转移乳腺癌小鼠动物模型体内,存在着免疫失衡的现象。2、PA-MSHA能够调节乳腺癌动物模型中的T细胞亚群和多个细胞因子水平(IL-2、TNF-a水平,IFN-γ),改变其免疫失衡状态,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转移、延长生存期作用;并可与化疗发挥协同作用。3、PA-MSHA对于临床Ⅳ乳腺患者有明确的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王浩,罗以,唐利立[7](2010)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乳腺癌癌性溃疡患者14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单纯化疗(对照组)6例,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组)7例,单独给予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例。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溃疡及肿块大小,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在乳腺癌癌性溃疡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组对乳腺癌癌性溃疡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乳腺癌癌性溃疡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治疗过程中除发热外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面愈合安全而有效。

邹劲林,吕宝军,刘星伟,杨光伟[8](2009)在《术前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Ⅲ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术前动脉区域灌注在Ⅲ期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24例和23例Ⅲ期乳腺癌患者行术前动脉区域灌注和全身静脉化疗2~3个疗程。结果动脉区域灌和全身静脉化疗组病理性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为16.7%、4.3%和91.7%、78.3%(P<0.05);分期降低率分别为:62.5%和39.1%(P<0.05);两疗组5年总的生存率(OS)分别为83.3%和78.3%;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75%和56.5%,(P<0.05)。结论术前动脉区域灌注化疗能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分期,提高根治率,对延长无病生存期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但是远期疗效无明显改善。

马小军,何建苗,蒲永东,倪量宏,贾鸿兴[9](2007)在《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MVD、MLVD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影响。方法将76例晚期乳腺癌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局部动脉灌注化疗(A组)35例和术前全身静脉化疗(B组)41例,另选25例未行术前化疗的Ⅲ期乳腺癌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抗体对3组组织标本进行MVD、MLVD检测。结果A组MVD为36.05±13.64,B组为49.92±12.90,对照组为60.38±13.54,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P<0.01);A组MLVD为6.62±3.70,B组为9.96±4.57,对照组为11.30±5.32,A组与对照组、B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能有效地降低肿瘤组织及其周边组织内MVD和MLVD,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少肿瘤转移的机会。

马小军[10](2007)在《VEGF-C、VEGFR3在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breast carcinoma,BRC)早期转移的主要途径为淋巴道,癌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形成转移灶后可以造成局部组织的破坏,而且能够在淋巴结中隐匿,成为其他脏器转移的发源地。因此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探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相关因素对有效抑制其远隔转移、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病人乳腺癌组织及其癌周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同时对其腋窝淋巴结行CK19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转移情况。目的是研究VEGF-C、VEGFR3在乳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定位情况;探讨VEGF-C、VEGFR3在乳腺癌新生淋巴管生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探索新生淋巴管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判断乳腺癌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提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如下:乳腺癌70例,共检出微转移阳性淋巴结117枚,共有32例病人淋巴转移阳性,38例淋巴转移阴性。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8.6%(55/70),在癌周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4.3%(38/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VEGFR3阳性的脉管教在乳腺癌组织中为7.896±5.565,瘤周组织中为10.306±6.51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VEGFR3的表达主要受乳腺癌细胞VEGF-C表达的明显影响,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6,P<0.05),随着肿瘤组织VEGF-C的表达程度增强,癌周及肿瘤间质的VEGFR3的表达率也随之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淋巴管主要定位于癌周组织及肿瘤间质内,癌巢内未发现成熟淋巴管。VEGF-C在乳腺癌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组为87.5%,在淋巴转移阴性组为71.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VEGFR3阳性脉管数在乳腺癌瘤周组织中淋巴转移阳性组为12.484±6.505,淋巴转移阴性组为8.471±6.0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新生淋巴管密度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以及肿瘤细胞CerbB-2的表达有相关性,而与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细胞的雌孕激素受体以及病人的年龄(是否绝经)等因素无关。结论:VEGF-C主要表达于乳腺癌组织肿瘤细胞中,而其受体VEGFR3则表达于乳腺癌间质和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VEGF-C的表达与VEGFR3呈正相关;VEGF-C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受体在癌周组织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的微转移密切相关。

二、T_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_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初治晚期乳腺癌紫杉醇卡铂周方案序贯卡培他滨治疗单臂单中心Ⅱ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结果判定标准
    1.4 随访
    1.5 结果
        1.5.1 近期客观疗效
        1.5.2 毒副作用
        1.5.3 预后
2 讨论

(3)DSA下多支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化疗疗效评价
    2.2 近期临床效果
    2.3 术后组织病理学改变
    2.4 远期疗效
3 讨论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化疗的疗效评价
2 结果
    2.1 化疗疗效
    2.2 随访情况
3 讨论

(5)局部晚期乳腺癌吡柔比星锁骨下动脉灌注与常规静脉化疗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评定标准
        2.3.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3.2 毒性反应评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乳腺癌的动脉造影表现
    3.2 术后病理反应
    3.3 疗效评价
        3.3.1 化疗 2 周后观察
        3.3.2 手术前观察
        3.3.3 化疗至手术时间间隔
        3.3.4 药物毒副反应
        3.3.5 术后随访
第4章 讨论
    4.1 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定义及治疗方式
    4.2 新辅助化疗的优越性
    4.3 动脉灌注化疗的药理基础
    4.4 吡柔比星的药理作用及化疗方案的选择
    4.5 乳腺的动脉血供及动脉灌注途径的选择
    4.6 毒副反应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6)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对乳腺癌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于乳腺癌治疗作用的体外杀伤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于乳腺癌的体内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实验一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小鼠乳腺癌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测量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附图
    实验二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乳腺癌治疗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研究成果

(7)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分组及治疗
    1.2 疗效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乳腺癌癌性溃疡变化情况
    2.2 乳腺癌癌性肿块变化情况
    2.3 特殊病例情况介绍
    2.4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8)术前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Ⅲ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化疗方案
        1.2.2 插管及药物灌注方法
        1.2.3 手术方式
        1.2.4 内分泌治疗
    1.3 结果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变化情况
    2.2 组织学的改变
    2.3 肿瘤分期改变情况
    2.4 预后
3 讨论

(9)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MVD、MLVD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置泵及化疗方法
    1.3 实验方法
        1.3.1 组织标本的处理和免疫组化染色
        1.3.2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1.3.3 疗效判断标准
        1.3.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化疗并发症
    2.3 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对MVD、MLVD的影响
3 讨论
    3.1 术前辅助化疗优点
    3.2 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及复发与肿瘤的血管、淋巴管形成的关系

(10)VEGF-C、VEGFR3在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注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步骤与技术总路线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标本采集和石蜡切片的制备
    3 主要试剂
    4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5 对照设置
    6 结果判断
    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CK19的表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2 VEGF-C的表达情况、分布特点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 VEGFR-3的表达、定位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4 VEGFR-3的阳性表达与VEGF-C表达的相互关系
    5 乳腺癌组织及癌周围组织VEGFR-3阳性脉管数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6 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相关分析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文献综述
附录:在学期间在各类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
    术前两种化疗方式对晚期乳腺癌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密度影响的比较(武警医学,2007,4)
    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淋巴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意义(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3)
    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Ⅰ期切除吻合体会(临床外科杂志,2006,10)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2)
    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MVD、MLVD的影响(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
致谢

四、T_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T4期乳腺癌患者胸壁放疗剂量增加与预后的临床研究[D]. 邓言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2]初治晚期乳腺癌紫杉醇卡铂周方案序贯卡培他滨治疗单臂单中心Ⅱ期临床研究[J]. 杜瀛瀛,张以若,笪洁,徐晓军,颜蕴文,张敬杰,潘跃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17)
  • [3]DSA下多支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 周韬,庄亚强,许彪,覃舒婷,黄平.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7)
  •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J]. 周韬,庄亚强,覃舒婷,许彪,黄平. 广东医学, 2012(13)
  • [5]局部晚期乳腺癌吡柔比星锁骨下动脉灌注与常规静脉化疗的疗效对比[D]. 李文佳. 吉林大学, 2012(09)
  • [6]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对乳腺癌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浩. 中南大学, 2010(11)
  • [7]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癌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 王浩,罗以,唐利立. 中南药学, 2010(01)
  • [8]术前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Ⅲ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 邹劲林,吕宝军,刘星伟,杨光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09(29)
  • [9]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MVD、MLVD的影响[J]. 马小军,何建苗,蒲永东,倪量宏,贾鸿兴.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02)
  • [10]VEGF-C、VEGFR3在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D]. 马小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

标签:;  ;  ;  ;  ;  

T4期乳腺癌术前尺动脉插管化疗2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