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革命挑战 DSP

宽带革命挑战 DSP

一、宽带革命挑战DSP(论文文献综述)

亓天[1](2020)在《面向5G的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蓬勃发展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人类进入工业4.0时代奠定了坚实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础。功率放大器(功放)作为发射机末端的关键模块直接决定着发射机的性能,同时功放也是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主要耗能设备,进而影响到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表现。面向5G的功放技术,需要以更高的效率满足更为复杂的调制信号的通信需求。本论文旨在探究面向5G的高效率功放技术,包括双载波信号激励下并发功放的响应分析,以及利用功率控制技术和交调对消技术分别实现大回退和线性高效率Doherty功放的研究。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利用热电效应提升功放效率的新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可归纳为如下4个方面:1、在深入分析功放的并发工作模式以及双载波信号特征的基础上,解决了双载波信号激励下并发功放响应难以分析的问题。并利用验证实验,揭示了并发功放漏极效率的不平衡现象,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衡量并发功放性能的方法。2、5G通信系统中复杂的信号调制方式将使信号的峰均比超过12d B。本文利用肖特基二极管的变阻特性实现了可控功率控制电路,改善了载波功放过饱和导致Doherty回退区间性能恶化的问题。验证实验所设计的Doherty功放中心频率为2.55GHz,在13.5d B的输出功率回退区间内,功放的功率附加效率大于49.4%。3、功放良好的线性度是复杂调制信号传输质量的保证。本文提出利用载波功放与峰值功放三阶跨导的异号特性,在非对称Doherty功放的负载调制合成点处进行基波分量合成的同时完成交调分量的对消,从而实现线性高效功放。验证实验中,在5.3GHz处当功放的交调失真小于-30d Bc时,实现的功率附加效率为49.5%。4、为探究提升功放效率的新方法,本文提出利用热电偶的热电效应,收集功放工作时所产生的余热,并转化为可用的电能,从而间接地提升功放系统直流到射频的转换效率。验证实验中,引入热电转换模块后功放系统的整体效率可提升约0.9%。

王招财[2](2020)在《基于少模光纤的全光纤熔融型模式复用器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理念的全新经济模式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5G商用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流量几乎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但是当前基于单模光纤(SMF)的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已接近饱和,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在光场的维度中除了时间,频率,复振幅和偏振以外,空间维度是另一种可以提供复用和提高频谱效率的物理属性。因此,利用空间维度的空分复用(SDM)技术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模分复用(MDM)是SDM中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案之一,它通过复用少模光纤(FMF)或轨道角动量(OAM)光纤模式来提高通信容量。除了对多模光纤的研究之外,实现MDM的关键挑战之一是模式转换和复用器件的开发。在众多的模分复用技术方案中,全光纤型模式转换和复用器件因其插入损耗小、集成度高等特点在建立全光纤SDM系统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为了避免在SDM系统接收端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对模式进行解调,设计一种无串扰的模式转换和复用器件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为了实现MIMO-less的SDM系统,设计一种性能优越的模式转换和复用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适用于MIMO-less的SDM系统的新型少模光纤及模式转换和复用器件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了一种能在1530nm-1625nm波长范围内(C+L波段)支持7种模式同时复用传输的模式选择耦合器和复用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椭圆环形芯(ERCF)结构少模光纤的模式选择耦合器(MSC)和模式复用器,对ERCF进行了优化设计。该光纤能够在C+L波段传输7种线偏振(LP)模式,且满足临近简并模式的有效折射率差均大于1×10-4。最后对ERCF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2)研究了 MSC的结构参数(孔间距和旋转角)变化对耦合器性能(耦合效率和耦合长度)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单模光纤中基模偏振态变化对各模式耦合效率的影响。通过对耦合器结构参数的折衷选择,设计出一种具有高模式纯度和模式耦合效率的模式选择耦合器。(3)通过将MSC进行级联,设计出一种能同时复用7种模式的模式复用器。给出了模式复用器的具体结构参数和制造方案。对C+L波段下,模式复用器各模式的耦合效率和消光比进行了仿真,实现在C波段7种LP模式耦合效率均高于64%,消光比均高于15dB。

李珊珊[3](2020)在《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物理层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对现有的光网络带来挑战,保障网络安全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OFDM-PON)因其频谱利用率高、抗色散能力强、资源分配灵活和实现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下一代光接入网的优势候选之一。然而,无源光网络的点对多点拓扑结构和下行信号的广播通信方式,使得接入网物理层面临被入侵、窃听和冒充等多种安全威胁。在物理层实施高灵活性、低代价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全方位保障。研究OFDM-PON物理层安全防护技术,对于推动网络跨层安全机制的协同,实现大容量的安全光接入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算法安全性与计算复杂度相互制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上下行明文互扰机制的定点数字混沌加密算法。在低精度定点算法约束下,有效改善了数字混沌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退化效应。设计了对混沌序列进行动态非线性变换的魔方算法,扩大了密钥空间。在计算精度为14比特的定点算法下实现了密钥空间为256×(256!)256≈~10129791的OFDM-PON物理层数据防护机制。(2)针对密钥分发的安全性和信道资源开销问题,提出了基于OFDM混沌导频信号冗余的密钥隐匿分发技术。在不增加额外开销、不影响传输性能的前提下,利用所构造的混沌导频信息的冗余性实现了密钥的安全隐匿传输。实验验证了速率为28.4Mb/s的密钥分发与速率为7.64 Gb/s的16-QAM OFDM数据安全传输协同防护机制。(3)针对传统身份认证协议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硬件指纹识别身份认证技术。将ONU设备容差对传输信号的影响作为硬件指纹,将OFDM导频信号作为指纹载体,在OLT端实现对ONU硬件身份认证;实验验证合法ONU的身份识别准确率可达97.41%,非法ONU的识别准确率可达100%,能够抵御物理层非授权接入、身份欺骗攻击等安全威胁。

侯宁宁[4](2020)在《5G系统PDSCH信道估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2019年,第五代移动通信(5th-Generation,5G)在国内呈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各种5G应用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比前几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广泛的网络覆盖范围和更高的网络容量,可以容纳更多的设备接入网络。论文基于国家重大专项“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研发”,重点对5G系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接收端的信道估计进行研究。主要开展工作如下:本文结合5G R15版本标准,依次研究了5G的帧结构、时频资源以及PDSCH的物理层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鉴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ation,DFT)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算法能使其性能和复杂度达到相对平衡,但在非采样间隔信道高信噪比下存在能量泄漏,而提出一种镜像扩展及阈值判决的改进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达到410-时,改进算法与现有DFT相比至少有4d B的性能增益,与LMMSE相比仅约有0.8d B的性能损失,且极大缓解了高信噪比时的“地板效应”。另外,本文利用多径信道在时域上的稀疏性,将压缩感知与信道估计相结合,重点研究了压缩感知中的重构算法,并在现有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奇异值辅助的改进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保证重构效率的前提下,与现有较优的稀疏自适应匹配跟踪(Sparsity Adaptive Matching Pursuit,SAMP)算法相比至少有2d B的性能增益,同时还解决了压缩采样匹配跟踪(Compression Sampling Matching Pursuit,Co Sa MP)算法过度依赖信道稀疏度的问题。最后,本文在PDSCH链路研究和MATLAB仿真基础上,综合考虑算法性能、复杂度以及项目要求等多方面因素,选取DFT改进算法进行多核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的设计与实现,并根据代码调试器(Code Composer Studio,CCS)的运行结果,通过分析其性能和运行周期,验证本文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徐星[5](2020)在《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以及物联网等各种高新网络应用和技术层出不穷,极大的改善了网民的生活体验,基本上实现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思科白皮书预测在最近五年内,IP网络中的设备数量将飞速增长,达到地球总人口的三倍以上。据统计,截止2019年十月底,我国光纤接入(FTTH/O)用户已达4.16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的92%。随着宽带服务向高速率迁移,3.7亿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能够实现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占总用户数的81.8%。宽带无源光网络作为连接骨干网和用户侧的桥梁,需要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更高的传输带宽和信号质量,以及更低延时的灵活资源调度算法,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用户数量和各式各样的网络业务。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无源光网络的高能耗问题愈加突出。实现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大容量、高节能以及低延时性能,将是首先被考虑到的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大企业和学者的研究。星座成形作为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提升系统传输容量,改善信号传输质量,在光接入网中得到了热门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网方式,可以对无源光网络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从而为日益复杂的网络架构提供高效的节能规划。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网络业务的细颗粒度和低延时需求将成为制约网络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进行研究,最优化地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调度,从而避免频繁的阻塞丢包和降低数据包在无源光网络中的传输时延。本论文在研究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网络传输容量的提升方案,通过结合星座成形中的几何成形和概率成形技术,对误比特率、光信噪比、接收机灵敏度等系统性能进行改善,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将软件定义网络的策略应用到无源光网络的控制层面,实现了网络的集中管理和传输波长的灵活调度,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充分考虑无源光网络的应用场景和特定流量特征,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动态灵活调度,对不同优先级用户带宽进行有效公平的自适应管理,实现了网络利用率的最优化,提高了网络的数据吞吐量,为业务数据流的低时延性能需求提供良好的传输平台。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WDM-PON与星座成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该方案通过增加低能量值信号点的发射概率,使得星座图的能量集中度有了极大的提高,降低了对信号发射功率的要求,提高了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实验研究表明:在25公里PON的实验系统中,当误码率门限值为1*10-3时,16-9 CAP的概率成形信号相比于传统的16-CAP信号有了 2dB的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改善,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和信号质量。2.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OFDM-P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通过对星座图中不同环上信号点的几何位置设计,信号点能够更加向内部汇聚,实现了星座品质因子的最大化。同时,优化星座中信号点概率分布模式,使得信号平均功率得到降低。通过系统平台的搭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 PON中不同符号速率和信息熵下的传输实验验证。实验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调制方案相比较,光接收机灵敏度在1*10-3的误比特率条件下有了 1.5 dB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系统发射功率。此方案所具有的低功耗、经济实现以及低计算复杂度等优势使得接入网中的各种应用场景能够在低成本下得到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高的信号质量。3.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在研究SDN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动态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自适应地调度和供应,使得在光线路终端和光网络单元中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的操作管理。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在节能性、链路速率、时隙分配和QoS性能之间动态实时进行权衡和裁决,实现接入网的全局性持续稳定高效运行。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无节能机制的光接入网相比较,该架构能够在保证QoS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多达75%的光线路终端收发机能耗。此外,该方案还能在确保平均包时延、抖动和数据吞吐量等性能的要求下,通过合理的链路速率和光收发机配置,实现高节能SD-TWDM-PON的持续高效运行。4.TWDM-PON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针对无源光网络的高效网络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低时延TWDM-PON动态带宽分配算法。通过对高优先级业务优化带宽分配,并结合轮询和用户预留机制,实现了高负载率下多达16%的网络利用率提升和35%的平均数据包时延降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通过对转发队列的门限值进行灵活调整,实时动态地降低了时延敏感性业务的阻塞率,确保了突发性流量能够得到有效公平的带宽分配。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网络相比,数据总吞吐量提升了 12%,网络数据包时延降低了多达33%,很好满足了物联网时代对光接入网中业务低时延性能的迫切需求。

姜蕾[6](2020)在《基于概率整形的宽带光接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宽带中国的推进,光纤到户已经成为首要的上网选择。宽带光接入网作为现有通信网络体系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接着用户与数据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而无源光网络(PON)作为经典的宽带光接入网络,在市场上已经相当成熟。近年来,面对快速成长的5G通信技术,宽带光接入网络系统不仅需要实现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传输,还需要实时灵活地满足多用户的多种需求。根据实际的需求,概论整形技术是一种高阶编码调制的优化技术。因此,本论文深入研究了概率整形技术在宽带光接入网中的应用。本论文围绕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技术在宽带光接入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基于正交幅度调制技术的概率整形实现方法以及概率整形在宽带光接入网中的灵活应用。结合5G多载波调制方法扩大传输容量,进一步提升系统的传输性能。通过无载波幅度/相位(CAP)调制技术实现了概率整形信号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短距离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传输。证明了概率整形技术可用于未来的宽带光接入网中,实现低误码率、低功率信号传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多概率整形分布方案,研究了常数组成分布匹配器(CCDM)概率整形与滤波器组多载波技术联合调制方法;2)提出了一种新型多级星座压缩调制方案,可用于广义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中。星座压缩调制方法基于固定符号级标签概率整形方法,适用于低阶信号的概率整形以及大容量点对点的传输;3)提出了一种基于CCDM概率整形和多级星座压缩调制的联合概率整形方法。在一个系统中灵活使用两种不同的概率整形方案,既可以实现大容量信息的点对点传输,也可以实现多用户的灵活性需求。

马昶[7](2019)在《基于多核DSP的5G基带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网络可以给用户带来更高的通信带宽速率、更低的时延以及更大容量的网络连接体验。随着5G协议标准的制定与更新,用于传输以及处理基带信号的基带处理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作为基带处理平台中最核心的组成部件,能够为移动通信系统软件开发提供一个高性能开发环境,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课题对“增强移动宽带5G终端模拟器”基带处理平台中的多核DSP进行研究开发。主要涉及到根据多核并行结构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基带处理软件架构,并实现了方案中多核DSP内部以及芯片间的数据交互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以5G终端模拟器功能定义为基础,根据5G基带数据处理需求,对DSP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两种芯片进行选型,并对基带处理板卡中的数据交互需求进行分析与设计。2.本文根据基带处理平台架构,将5G物理层链路建立模型并映射到基带处理平台中的各个功能模块中,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基带处理软件架构;为了解决DSP中多个内核协同运行存在的资源竞争与核间同步等问题,本文对DSP的SYS/BIOS操作系统、内存资源分配、中断等机制进行研究及应用设计;通过对基带处理软件方案中的小区搜索部分进行内存占用和正确性两方面验证,结果表明设计方案合理可行。3.本文对核间通信产生寄存器(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Generator Registers,IPCGR)、多核导航和增强型直接内存存取(Enhanced Direct Memory Access,EDMA3)三种芯片内部通信方案进行设计与验证,以实现DSP多个内核之间能够进行同步与通信。多核导航与EDMA3的传输速率分别能达到38Gbps和40Gbps,满足不低于10Gbps的项目设计需求。4.本文对Hyperlink、以太网和串行快速I/O(Serial Rapid I/O,SRIO)三种芯片间通信方案进行设计与验证,以实现基带处理平台中芯片间的数据交互。Hyperlink和SRIO通信方案的传输速率分别能达到16.8Gbps和12.7Gbps,满足不低于10Gbps的项目设计需求。以太网通信方案的传输速率为0.644Gbps,达到了理论通信速率的64%,满足项目设计需求。

蔡长城[8](2019)在《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和数字同步技术实现》文中指出数字下变频和数字同步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第三,第四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他们是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的基础和核心技术,是后端信号解调,解密和译码等步骤的前提。FPGA是并行高速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大量应用于通信、装备制造、医疗和航天等领域,基于FPGA实现数字下变频技术和数字同步技术,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基于数字下变频和数字同步理论,开展了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和数字同步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信道化接收机中,单路信号带宽相对于系统带宽较窄,直接采用FPGA进行滤波器设计时,所需要的数字滤波器阶数往往较高,不利于工程实现的问题,本文首先采用可变载波的形式实现信道化的数字下变频,然后采用CIC、半带和FIR三级滤波器直连的形式降低数据速率,从有效避免了高阶滤波器设计带来的高复杂度问题。仿真分析和编程实测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滤波器的阶数,进而减少工程实现的逻辑资源使用数量,并且DDC精度得到了有效提高。2.数字同步技术是数字信号处理的重点和难点技术,基于FPGA的数字锁相环技术是实现数字同步和解调的关键技术。本文立足于工程实现,在现有的FPGA平台上,实现了数字同步技术。首先分析了载波同步技术的工程实现难点,详细介绍了鉴相器、环路滤波器以及数控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据模拟锁相环技术给出了常用数字锁相环中的FPGA实现步骤,最后在高性能FPGA平台上对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理论分析和编程试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实现载波同步技术,性能稳定可靠。

王鑫雅[9](2019)在《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实践报告选取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一书中的第四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材料依托。该翻译材料属于科技文本,内容是关于恩智浦公司的技术介绍与产品宣传。在理论方面,该报告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可实践性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以达到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科技文本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以功能对等理论所提出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原材料内容及其语言特点的深入剖析,将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意义对等”最大化,并借助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帮助实践工作的展开。报告以实践分析作为重点,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实践中出现的颇具代表性的语句及译文进行分类阐述。实践分析证明,在理论指导和翻译技巧的辅助下,材料与译文可在词汇、句法、语篇和风格上实现对等,并在实现科技文本传达信息的基础上保持原文与译文相似的读者反应。实践表明,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指导具有可行性。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对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图 0 幅;表 0 个;参 42 篇。

邓锐[10](2018)在《面向新一代光接入网的实时系统及若干DSP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带宽网络需求的业务增长,通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方便快捷、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促使着人们对光接入网的升级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新一代光接入技术在学术及产业界得到了大量与深入的研究。其一,在高速光纤接入方面,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业务需求,下一代无源光网络(PON)的研究,引起了广泛重视。其二,新型可见光通信顺应着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而出现,逐渐成为下一代室内高速接入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目前成为学术界一大研究热点。其三,从单纯的光纤通信,到光纤、无线电通信的无缝融合,再到光纤、无线电及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多重融合,这些新型光纤无线混合通信方面的研究,被视为未来室内外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以上所提及的研究中,有关调制格式及关键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的提出与验证,均是基于离线实验,其并未考虑算法的硬件实现形式、实现复杂度,实现过程中的数据精度,及所需的片上资源开销与实现后的功率消耗等一系列问题。本论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搭建了面向新型光接入网的实时通信实验平台,研究并提出了多种适合于硬件实现的高效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以推动新型光接入网的规范化及实用化进程。另外,从理论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若干有效方案以解决新型光接入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关键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相关成果如下:第一,面向下一代PON的直接检测(IMDD)光纤通信系统,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实时实现的精确符号同步算法及一种基于导频的实时信道估计方案,在基于16路并行1024点快速傅里叶变换/逆变换(FFT/IFFT)的直接检测光正交频分复用(DDO-OFDM)实时系统中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并首次验证了基于多路并行大尺寸FFT/IFFT实现光OFDM系统的可行性,证明了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案可以抵抗实时DDO-OFDM系统中的采样频偏所带来的影响。2)基于归零模式(RTZ)数模转换器(DAC),实验实现了一个25 Gb/s的直检双频带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DFT-Spread)OFDM半实时传输系统。首次证明了采用采样RTZ-DAC及双频带传输技术提高DDO-OFDM速率的可行性,该项工作有利于推动25G OFDM-PON的发展进程。3)基于超奈奎斯特(super-Nyquist)采样技术,实验实现了一个基于欠采样模数转换器(ADC)的双频带奈奎斯特四电平脉冲幅度调制(Nyquist PAM-4)半实时IMDD光传输系统。尽管系统中所利用的ADC采样速率仅为5 GSa/s,该系统的传输速率却高达20 Gb/s,它首次证明了基于super-Nyquist采样技术的双频带传输方案的有效性。第二,面向室内新型可见光接入,开展的若干理论及实时实验研究工作如下:1)实验研究了自适应DFT-Spread-OFDM应用于基于发光二极管(LED)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适应DFT-spread-OFDM可同时抵抗LED可见光通信中的非线性效应及高频衰落效应。2)提出了一种基于串行IFFT的周期性噪声消除算法,在LED可见光通信系统中进行实验验证。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消除因非理想放大元件中的自激效应而产生的周期性噪声以改善系统性能。3)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基于训练序列(TS)的采样频偏(SFO)估计与消除算法,实验实现一个基于激光二极管(LD)的吉比特实时OFDM可见光通信系统,并首次演示了一个基于可见光通信的1.485Gb/s高清串行数字接口(HD-SDI)视频信号传输。另外,提出了一种实时易实现的低复杂度预编码方案,相关实验表明,该编码方案可有效抵抗可见光通信中高频衰减所带来的影响。第三,面向新型光纤无线混合接入,展开了若干理论及实时系统研究,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首次搭建并展示了一个软件自定义的直接检测光纤通信与激光可见光通信融合的光纤无线混合通信实时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在无采样频偏补偿的情况下,该系统仍可取得超2 Gb/s的传输速率,初步证明了激光可见光通信与直检光纤通信的融合可应用于未来室内外光接入的潜在可能性。2)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实时可实现的多模盲均衡算法,实验实现了一个实时Q波段(36-41 GHz Q-band)PAM-4光载无线(RoF)通信系统,同时,在系统中研究了交织里所(RS)纠错编码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了所提出与所采用的算法的有效性。3)首次采用光子四倍频及平衡预编码技术,实现了一个W波段(75-110GHz W-band)的光纤无线混合通信系统,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分别证明了所采用技术的有效性。4)首次将Twin-SSB-OFDM传输技术用于光载无线通信,实现了一个基于电滤波器的双单边带OFDM外差式W波段光纤无线混合系统,并提出了一种面向外差式光纤无线混合系统的实时可实现的载波恢复算法,通过离线实验与实时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该算法的效果,同时初步证明了基于电滤波器的Twin-SSB-OFDM传输方案应用于未来高速光纤无线混合接入中的可行性。

二、宽带革命挑战DS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革命挑战DSP(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5G的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5G移动通信技术背景简介
        1.1.1 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
        1.1.2 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分布
        1.1.3 无线通信系统的能耗
    1.2 面向5G的高效率功放的技术需求
        1.2.1 5G的毫米波新频段
        1.2.2 万物互联对功放技术的需求
        1.2.3 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器
        1.2.4 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3 高效率功放技术的研究概况
        1.3.1 基本功放类型
        1.3.2 宽带高效率功放
        1.3.3 功放的高效率功率回退技术
        1.3.4 线性高效率功放
        1.3.5 基于数字辅助的高效率功放技术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双载波信号激励下功放并发模式的效率研究
    2.1 功放的并发工作模式
    2.2 双载波信号的特征分析
        2.2.1 双载波信号的基本表征
        2.2.2 双载波信号的变包络特征
        2.2.3 双载波信号的周期特性
        2.2.4 双载波信号的波形特征
    2.3 双载波信号激励下并发功放的非线性特性
        2.3.1 并发功放的非线性级数
        2.3.2 并发功放输出端的能量分布
        2.3.3 高效率并发功放的实现条件
    2.4 双载波信号激励下并发功放的效率研究
        2.4.1 A类偏置时并发功放的效率
        2.4.2 基于奇偶模信号分析法的B类并发功放分析
        2.4.3 等幅双载波B类并发功放的效率
        2.4.4 非等幅双载波B类并发功放的效率
        2.4.5 双载波信号激励下并发功放的验证实验
        2.4.6 并发功放的效率失衡现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功率控制的大回退高效率Doherty功放研究
    3.1 Doherty功放的原理分析
        3.1.1 经典对称Doherty功率放大器
        3.1.2 Doherty功放中的有源负载调制理论
        3.1.3 大回退Doherty功放的困难与挑战
    3.2 可控功率控制技术
        3.2.1 肖特基二极管及其可控变阻特性
        3.2.2 可控功率限制器的结构及原理
        3.2.3 实验设计与测试验证
    3.3 基于功率控制的大回退高效率Doherty功放研究
        3.3.1 大回退非对称Doherty功放设计的困难与挑战
        3.3.2 基于功率控制的大回退Doherty功放理论
        3.3.3 验证实验及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线性高效率Doherty功放研究
    4.1 晶体管的非线性与效率
        4.1.1 功放线性与效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4.1.2 功放的非线性失真及其表征
        4.1.3 双音信号激励下功放的交调失真
    4.2 线性高效率Doherty功放技术
        4.2.1 Doherty功放的非线性失真研究
        4.2.2 Doherty功放的增益压缩补偿
        4.2.3 非对称线性高效Doherty功放设计中的困难与挑战
    4.3 非对称Doherty功放中功分器的研究
        4.3.1 新型等阻抗任意功分比功分器
        4.3.2 功分器的偶模分析
        4.3.3 功分器的奇模分析
        4.3.4 功分器端口相位分析
        4.3.5 验证实验及测试结果
    4.4 非对称线性高效Doherty功放
        4.4.1 非对称线性高效Doherty功放的设计
        4.4.2 验证实验的测试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热能收集的功放效率提升技术
    5.1 功放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5.2 热电偶的热电转换原理
    5.3 热能收集及热电转换分析
    5.4 验证实验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科研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与荣誉

(2)基于少模光纤的全光纤熔融型模式复用器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 光纤模式选择耦合器和复用器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纤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2.1 光纤模式分析
        2.1.1 光纤中的麦克斯韦方程
        2.1.2 阶跃折射率光纤中的本征模
    2.2 耦合模理论
        2.2.1 耦合模方程的推导
        2.2.2 耦合模方程在光纤耦合器中的应用
    2.3 光纤模式选择耦合器的数值分析
        2.3.1 概述
        2.3.2 有限元法
        2.3.3 光束传播法
    2.4 2×2模式选择耦合器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少模光纤结构设计与优化
    3.1 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式选择耦合器
    3.2 少模光纤的结构参数优化
        3.2.1 少模光纤的短轴与模式有效折射率关系
        3.2.2 少模光纤环形区厚度与模式有效折射率关系
        3.2.3 少模光纤的椭圆率对模态分布的影响
    3.3 少模光纤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选择耦合器和复用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
    4.1 模式选择耦合器结构设计与优化
        4.1.1 模式选择耦合器结构
        4.1.2 模式选择耦合器的结构参数对耦合效率的影响
        4.1.3 模式选择耦合器的结构参数对耦合长度的影响
        4.1.4 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容差分析
    4.2 模式选择耦合器的仿真
    4.3 模式复用器的结构设计和性能分析
        4.3.1 模式复用器的结构设计
        4.3.2 模式复用器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物理层安全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接入网面临的安全威胁
    1.3 光接入网安全性增强技术
    1.4 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
    1.5 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物理层安全
    1.6 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2 安全防护技术中的相关理论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2.1 混沌理论与密码学
    2.2 基于数字混沌安全防护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2.3 小波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2.4 基于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的身份认证技术安全性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上下行明文互扰机制的定点数字混沌加密
    3.1 总体方案和基本原理
    3.2 定点数字混沌系统动力学特性改善
    3.3 结果分析
    3.4 基于动态魔方变换的星座图置换安全性增强
    3.5 结果分析
    3.6 方案对比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OFDM混沌导频信号的密钥隐匿分发
    4.1 总体方案和基本原理
    4.2 基于OFDM导频冗余的密钥隐匿分发
    4.3 结果分析
    4.4 方案对比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小波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硬件指纹识别身份认证
    5.1 总体方案和基本原理
    5.2 基于ONU硬件指纹的物理层身份认证
    5.3 结果分析
    5.4 方案对比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论文中英文缩写简表

(4)5G系统PDSCH信道估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5G系统PDSCH物理层概述
    2.1 5G物理层简介
        2.1.1 无线帧结构
        2.1.2 时频资源
    2.2 5G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2.3 无线信道模型
        2.3.1 无线信道衰落特点
        2.3.2 5G多径衰落信道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3.1 导频分析
        3.1.1 DMRS序列生成
        3.1.2 DMRS映射规则
    3.2 导频位置的信道估计
        3.2.1 LS算法
        3.2.2 MMSE算法
        3.2.3 基于DFT的LS算法
        3.2.4 仿真分析
    3.3 数据位置的插值估计
        3.3.1 邻近插值
        3.3.2 线性插值
    3.4 基于镜像扩展及阈值判决的DFT_LS算法
        3.4.1 算法原理阐述
        3.4.2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
    4.1 压缩感知理论
    4.2 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
        4.2.1 信号模型
        4.2.2 重构算法
        4.2.3 奇异值辅助的重构算法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5G PDSCH估计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平台介绍
        5.1.1 TMS320C6678芯片简介
        5.1.2 CCS平台开发流程
    5.2 PDSCH链路设计与DSP实现
    5.3 信道估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信道估计DSP实现方案
        5.3.2 信道估计实现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内容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1.2.2 星座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1.2.3 软件定义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1.2.4 无源光网络的低延时资源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宽带无源光网络系统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无源光网络通信系统
        2.2.1 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TDM-PON)
        2.2.2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WDM-PON)
        2.2.3 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OFDM-PON)
    2.3 IM/DD系统和CAP技术
        2.3.1 IM/DD系统调制检测技术
        2.3.2 CAP技术
    2.4 星座成形技术
        2.4.1 几何成形
        2.4.2 概率成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星座成形扩容传输方案
    3.1 引言
    3.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
        3.2.1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概率成形信号映射原理
        3.2.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16-9 CAP WDM-PON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3.3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
        3.3.1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星形CAP-16/32几何和概率联合成形原理
        3.3.2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系统传输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
    4.1 引言
    4.2 OpenFlow南向协议
        4.2.1 OpenFlow端口
        4.2.2 OpenFlow流表
        4.2.3 SDN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的消息类型
    4.3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和算法
    4.4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仿真
        4.4.1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系统设计方案
        4.4.2 网络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WDM-PON中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
    5.1 引言
    5.2 TWDM-PON中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5.2.1 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5.2.2 TWDM-PON中的低时延资源调度仿真性能分析
    5.3 TWDM-PON中基于改进型RED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
        5.3.1 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
        5.3.2 TWDM-PON中算法仿真方案设计
        5.3.3 网络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基于概率整形的宽带光接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光接入关键技术
    2.1 高阶编码调制技术
    2.2 多载波调制技术
        2.2.1 正交频分复用
        2.2.2 广义正交频分复用
        2.2.3 滤波器组多载波调制
    2.3 无载波幅度与相位调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维多概率分布的灵活FBMC多载波系统研究
    3.1 概率整形原理及实现方法
        3.1.1 概率整形的基本原理
        3.1.2 概率整形实现方法
    3.2 多概率分布光信号的产生与实现方法研究
    3.3 搭建FBMC PON实验系统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新型多级星座压缩调制的GFDM光接入网研究
    4.1 新型星座压缩调制方法研究
    4.2 搭建GFDM PON实验系统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联合概率整形编码调制的OFDM系统研究
    5.1 建立联合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方法
    5.2 搭建OFDM PON实验系统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多核DSP的5G基带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5G研究现状
        1.3.2 基带处理平台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带处理平台架构概述
    2.1 5G终端模拟器架构
    2.2 基带处理平台需求分析
    2.3 芯片选型
    2.4 基带处理平台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带处理平台软件开发
    3.1 基带处理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
        3.1.1 多核并行结构分析
        3.1.2 软件分层设计
        3.1.3 基带处理平台软件设计方案
    3.2 功能模块设计
        3.2.1 适配层模块设计
        3.2.2 Trace模块设计
        3.2.3 中断机制模块设计
    3.3 SYS/BIOS操作系统
        3.3.1 SYS/BIOS简介
        3.3.2 SYS/BIOS各模块介绍
        3.3.3 构建SYS/BIOS应用程序
    3.4 内存规划
        3.4.1 内存结构研究
        3.4.2 Cache原理
        3.4.3 内存分配设计
    3.5 软件方案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MS320C6678 芯片内部通信方案设计
    4.1 IPCGR
        4.1.1 IPCGR寄存器原理
        4.1.2 IPCGR设计与测试
    4.2 多核导航
        4.2.1 多核导航内部结构研究
        4.2.2 多核导航设计与实现
        4.2.3 多核导航测试
    4.3 EDMA3
        4.3.1 EDMA3 内部结构研究
        4.3.2 EDMA3 设计与实现
        4.3.3 EDMA3 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TMS320C6678 芯片间通信方案设计
    5.1 Hyperlink通信
        5.1.1 Hyperlink接口内部结构研究
        5.1.2 Hyperlink接口驱动设计与实现
        5.1.3 Hyperlink接口测试
    5.2 以太网通信
        5.2.1 网络协处理器内部结构研究
        5.2.2 以太网接口开发
        5.2.3 以太网接口测试
    5.3 SRIO通信
        5.3.1 SRIO接口内部结构研究
        5.3.2 SRIO接口驱动设计与实现
        5.3.3 SRIO接口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和数字同步技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面临的问题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FPGA基础知识
    2.3 通信系统架构
    2.4 关键技术介绍
        2.4.1 下变频技术
        2.4.2 同步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实现
    3.1 引言
    3.2 数字下变频系统模型
    3.3 信道化接收机数字下变频实现
        3.3.1 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实现
        3.3.2 基于FPGA的变速率窄带滤波
    3.4 仿真验证与性能分析
        3.4.1 基于MATLAB的滤波性能仿真
        3.4.2 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系统验证
        3.4.3 方法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数字同步技术实现
    4.1 引言
    4.2 同步技术原理模型
    4.3 数字锁相环原理介绍
        4.3.1 鉴相器(PD)
        4.3.2 数控振荡器(NCO)
        4.3.3 环路滤波器(LF)
    4.4 仿真验证与性能分析
        4.4.1 基于MATLAB的锁相环性能仿真
        4.4.2 基于FPGA的数字锁相环性能验证
        4.4.3 耗费逻辑资源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工作总结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Source Text
    1.1 Introduction to NXP in the Making
    1.2 Literary Forms of Source Text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3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s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3 Proof-reading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Lexical Equivalence
        4.1.1 Terminology
        4.1.2 Abbreviation
        4.1.3 Non-professional Word
    4.2 Syntactic Equivalence
        4.2.1 Passive Sentence
        4.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
    4.3 Textual Equivalence
        4.3.1 Textual Cohesion
        4.3.2 Textual Coherence
    4.4 Stylistic Equivalence
        4.4.1 Scientific Style
        4.4.2 Public Styl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Resume of Supervisor
Resume of Author
Data of Dissertation

(10)面向新一代光接入网的实时系统及若干DSP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面向PON接入的光纤直接检测系统
        1.2.2 面向室内接入的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
        1.2.3 面向混合接入的光载无线通信系统
        1.2.4 面向光接入方式的实时通信系统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面向光接入的调制格式及常见DSP技术
    2.1 引言
    2.2 OFDM调制
        2.2.1 IMDD-OFDM 光通信系统
        2.2.2 面向 IMDD-OFDM 光通信系统的常见 DSP 技术
    2.3 PAM调制
        2.3.1 面向 PAM4 光通信系统的常见 DSP 技术
        2.3.2 Nyquist-PAM4 调制
    2.4 小结
第3章 光纤 DD-OFDM 实时系统及若干 DSP 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 1024 点 FFT 的自适应光纤 IMDD-OFDM 实时系统
        3.2.1 实验装置与参数设置
        3.2.2 关键DSP技术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导频信道估计的采样频偏抵抗性能实验研究
        3.3.1 原理分析
        3.3.2 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面向下一代 PON 的低成本光纤 IMDD 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归零码 DAC 与欠采样技术的双频带 OFDM 半实时系统
        4.2.1 方案原理
        4.2.2 实验装置与参数设置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 Super-Nyquist 采样的双频带 Nyquist-PAM4 半实时系统
        4.3.1 实验装置及系统原理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面向室内 LED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 DSP 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自适应 DFT-Spread-OFDM 的 LED 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
        5.2.1 原理介绍
        5.2.2 实验装置与参数设置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串行 IFFT 的 VLC-OFDM 系统周期噪声去除算法研究
        5.3.1 原理分析
        5.3.2 实验装置设置与实验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面向高速可见光接入的实时系统研究
    6.1 引言
    6.2 采用 TS 采样频偏估计的实时 VLC-OFDM 系统研究
        6.2.1 算法原理
        6.2.2 实验装置与实验结果
    6.3 基于哈达马预编码技术的实时 VLC-OFDM 系统研究
        6.3.1 原理分析
        6.3.2 实验装置与实验结果分析
    6.4 软件自定义实时混合可见光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展示
        6.4.1 实验系统与参数设置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面向光载无线接入的DSP技术及实时系统研究
    7.1 引言
    7.2 基于 CMMA 均衡的实时 RoF-PAM4 系统研究
        7.2.1 实验系统及参数设置
        7.2.2 实时CMMA实现原理
        7.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 基于光子四倍频与平衡预编码的W波段矢量信号产生
        7.3.1 实验系统与原理分析
        7.3.2 实验装置设置与实验结果
    7.4 基于盲载波恢复算法的 W 波段 Twin-SSB-OFDM 实验系统
        7.4.1 原理分析
        7.4.2 离线实验与结构分析
        7.4.3 实时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获得的奖励

四、宽带革命挑战DSP(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5G的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研究[D]. 亓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基于少模光纤的全光纤熔融型模式复用器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D]. 王招财.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物理层安全防护技术研究[D]. 李珊珊.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5G系统PDSCH信道估计的研究与实现[D]. 侯宁宁.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徐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6]基于概率整形的宽带光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 姜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7]基于多核DSP的5G基带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马昶.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8]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和数字同步技术实现[D]. 蔡长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NXP in the Making—The World’s First HPMS Company(Chapter 4)翻译实践报告[D]. 王鑫雅.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面向新一代光接入网的实时系统及若干DSP技术研究[D]. 邓锐. 湖南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宽带革命挑战 DSP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