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考核方案》指标体系分析

《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考核方案》指标体系分析

一、对《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1](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提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冯璐瑶[2](2020)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时代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开始由最基础的物质享受向精神文化享受逐步转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作为政府公共部门保障普通民众文化权益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社会覆盖、无差别供给目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基础。公共图书馆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核心部分,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以公共图书馆为首的公共文化场馆资金拨款付力度在不断增加,不过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因此,将公共图书馆政府资金投入效率测评作为财政保障工作的检验方式,对于优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途经、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共图书馆为例,构建其财政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国内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发展情况概括梳理的基础上,将公共图书馆资金来源规模、结构和各类产出情况整理分析,参考我国文旅部2017年制定的《第六次全国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价标准细则》中的列举的相关指标,结合我国财政部门、统计部门相关统计年鉴中的指标体系设置以及国内外有关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评估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类和公共图书馆财政产出类两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SPSS20.0和Deap2.1操作软件的基础上,在静态以及动态两个判断视角下,运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全国31个省份2012—2017年公共图书馆官方财政拨款数目使用效率来开展系统性测评,确保其能够从横向纵向的不同方向达成财政投入效率实证的对比效果。结果显示:(1)全国31个省份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92,整体综合效率水平较低,表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支出处于无效状态,且没有实现产出效率最优化。(2)全国31个省份中有一半的省份已经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的有效状态,说明这些省份实现了财政资金投入后的最优产出值,财政支出配置能力强,有着较高的财政资源使用效率。(3)全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平均值为0.989,小于1,这反映了公共图书馆在时间序列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下滑趋势,属于缓慢下降幅度,年均仅减少1.1%。(4)根据全国31个不同省份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地区差异化测算结果可知,有天津、辽宁、山东、福建等2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小于1,说明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的省份占比为66.67%,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比例。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的指导,本文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转变财政职能来完善财政投入制度提升效率;系统化深入构建全层级财政信息数据库;引进技术手段发展数字化财政评估服务;推动财政效率评价流程管理及约束机制改革。

薛勇[3](2020)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退出准入机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质量的综合评估,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改革和满足全面强化高校体育的要求,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构建一个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综合评分法和抛物线累进计分法等研究方法,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及结果。第一,通过对当前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研究,指出了建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对20位专家进行调查,研制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的分级分类,同时对各个体育赛事进行归类对判定,通过综合评分法、抛物线累进计分法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出权重体系和竞赛成绩排名积分表;第三,研制出各个学校各个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的具体算法和对同一项目所有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价对办法;第四,以6所学校2019年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成绩为例,运用此办法进行排名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六个结论:第一,当前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需要构建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以此来完成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监督,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和建立其退出准入机制。第二,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的体育赛事可分为3级,一级分为2类,二级分为8类,三级分为23类;第三,确立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的3级23类各自的权重系数;第四,计算得出了各个赛事排名所对应的竞赛积分;第五,形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年内竞赛成绩排名总积分的计算公式Y=∑Wi*fi*Si;第六,研制出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运用步骤,即汇总各自的竞赛成绩排名,筛查与确认竞赛成绩排名,分别计算一年内各项目竞赛成绩排名所获的总积分,按照总积分的高低对全国各项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排名。同时提出了三点建议为:第一,充分发挥该计评价体系在加强建设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评价作用、日常监督作用和对各项目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由于赛事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每年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价时,需要对文中没有提及的赛事进行归类,以便竞赛成绩排名转换为权重系数与竞赛积分;第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本文仅仅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在之后的研究中还可以从更细致的角度来使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级体系更加全面、具体。

张艳超[4](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鳐[5](2019)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评估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从20世纪30年代首次开展评估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它对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可估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评估指标、评估主体和评估方式理应进行相应的完善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展,业务工作不断深化,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和服务内容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因此,高校图书馆理应根据新环境下高等教育的需求进行协同创新和转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规划图书馆蓝图,以适应高等教育建设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道。世易时移,现行高校图书馆评估标准和方案却没有与时俱进,无法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不全面、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方式落后。本文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新环境,围绕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中涉及的指标、主体和方式展开叙述。笔者借鉴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评估指标的研究成果,比照国内现行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标准,在2003年6月高校图工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文本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业务建设和服务效能这三个模块逐级递分,加大量化、细化评估指标的力度,在评估人员实施评估时尽可能的减少主观评分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同时,为了突出新环境下高校的建设需求,在一些重点要关注的方面加大了考核;提出了形成包括评估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读者的多元化评估主体;要开发统一的评估软件系统,建立高校图书馆评估的信息化平台,逐渐从手工评估转变为信息化评估。

林密,王小会[6](2019)在《高校图书馆评估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近30年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评估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近30年来评估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探讨和分析了21世纪以来海南高校图书馆界基于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理念、ISO11620——绩效评价理念以及高校评估制度转型的宏观环境,围绕如何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省内高校图书馆评估制度体系进行了理论创新及实践探索。这一进程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评估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

袁锦贵[7](2019)在《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文化、教育、医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公共服务研究的重要主题。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横向区域之间的均等化和城乡均等化,在纵向均等化方面主要关注点在于各层级政府之间财权、事权的合理划分,现有成果对于各层级行政区的公共服务资源纵向配置差距研究相对不足。事实上,行政区层级是国家权力空间配置结构的直接体现,很多看似横向区域之间的非均等化问题背后是纵向层级关系上的资源配置失衡在发挥作用,比如普通地级城市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背后的隐秘逻辑就与各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深刻相关,而资源配置能力又与城市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位置密切关联。不仅如此,各行政区层级之间的纵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非均等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横向的区域之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比如很多省份渐次展开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战略将省级公共服务资源优先配置和集聚在省会城市就对省内其他城市形成较强的挤压效应和虹吸效应,从而严重干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如此,有关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急需展开,以便为下一步的行政区划调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基于以上认识并借鉴中心地理论、新区域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团队前期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三个研究假设,然后主要采用文献梳理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计量分析(含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综合指标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POI热点分析和空间可视化等方法,从公共服务资源的纵向层级空间配置差异角度切入公共服务均等化主题,紧紧围绕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和行政区层级对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具体而言,论文主要分为八章。其中,1-2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等内容;3-7章为主体部分,大致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历史演变方面分时期梳理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体系的制度变迁(第3章);二是,从不同尺度探析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空间格局,在研究尺度上,分别是省级尺度(第4章)、地级尺度(第5章)和县级尺度(第6章);三是,以两个维度从不同尺度模型检验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第7章);第8章为研究总结,主要包括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等内容。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假设认为,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行政区层级越高,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越优”和“作为区域公共服务的中心地,行政中心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优”的双重逻辑,行政区层级和是否行政中心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具有显着影响1。实证研究发现,这一假设整体上成立,但具体在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上,这种影响效应具有一定差异。首先,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层级配置特征确实明显。至少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大多数指标具有因果影响效应,就影响机制而言,主要是直接因果效应叠加中介影响效应两种路径在发挥作用;二是,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上,行政区层级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目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文物机构均呈现“行政区层级越高,空间覆盖率越高”的典型特征;三是,行政中心在获取上一级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确实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四是,不同建制等级地级市之间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呈现非常明显的“城市行政等级越高,资源配置越优”特点。其次,从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来看,呈现十分明显的“观测空间尺度越大,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越大”规律: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上,城市行政等级对大部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具有显着因果效应,但在地级市(设区市)和县级市尺度上,行政区层级只对其小学资源配置和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产生显着因果效应。但无论尺度大小,均呈现“行政区层级对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的影响要显着高于资源配置数量的影响”规律。再次,从是否行政中心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的影响来看,在地级城市尺度上,“是否省会城市”对地级市公共教育(中学生师比指标除外)、公共医疗资源的数量配置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因果影响效应,对地级市上等级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因果影响效应;在县级城市尺度上,“是否地级行政中心”对大多数公共服务资源数量配置具有显着影响但并无因果效应并只对上等级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显着正向因果影响效应;在乡镇尺度上,“是否县级行政中心”只对“人均床位数”、“人均医生数”和“上等级公共文化资源得分”具有因果影响效应而且拟合优度很低。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显性的行政区层级而言,隐性的行政等级对于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不明显或者影响非常微弱,单纯的行政管理层级提升并不一定能够提升县级及以下区划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于地级市代管县级市等其他类型的县级市而言,省直辖县级市、省直管县级市、省直管县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不一定具有明显优势。2.假设认为,随着2003年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重心逐渐下沉和财政支出责任逐渐上移以及各行政区层级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的逐渐完善,行政区层级对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渐趋弱化。但实证研究却发现,无论是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尺度上还是在地级市(设区市)和县级市的比较尺度上,行政区层级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数量配置的因果影响效应均呈现逐年强化趋势。3.假设认为,县域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差距更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假设基本成立。因为,从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区域分异来看,整体而言,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城市之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层级差距相对更小、地级市与县级市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数量的层级配置也更为均衡。此外,本文还发现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三个规律:一是,从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体系的制度变迁来看,公共教育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体系较早清晰,其次是公共医疗,最后成型的是公共文化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体系。相应地,实证研究发现,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更为显着,对于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影响相对较弱。而且,从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数量配置的影响来看,行政区层级对学校资源数量配置和医疗资源数量配置的影响更为显着。更进一步观测,在学校资源配置领域,行政区层级对小学资源配置的影响整体上大于对中学和高校资源配置的影响、对学校地理密度的影响整体上大于对学校生师比的影响。二是,相较于普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而言,普通地级城市内部的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差距最小。一方面,在地级尺度下,地级城市之间呈现“行政等级越高,内部资源配置差距越大”的格局;另一方面,县级尺度下,不同等级地级市内部上等级公共服务资源拥有量的层级差距同样呈现“普通地级城市内部的层级差距最小”规律。三是,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大多数指标具有空间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大部分指标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效应明显,而且考虑空间因素后,城市行政等级越高、行政区层级对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显着。

黄媛媛[8](2019)在《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虽然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资金资源不断增加,但某些高校依然存在着资源短缺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高等学校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体系来提高其资金使用的效率,这为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改革教育、改进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文引入了DEA模型对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本文采用2013—2017年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同时分析其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趋势,以及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分析。从纵向来看,五年中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仅在2015年和2017年未能达到DEA相对有效,该两年中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均存在冗余,并且2017年财力投入冗余百分比较高;与此同时,近两年科研产出不足,并且2015年的科研产出不足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从横向来看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其他八所高职院校的对比中,达到了DEA相对有效,说明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其资源达到有效利用。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应当合理配置其资源,并且需要加大科研产出的建议。

宋亚峰[9](2018)在《基于BSC的我国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在“双一流”建设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开始不断调整和重新布局学校的机构与学科。教育学院与教育学科在全国范围内也掀起调整热潮,一批综合性大学开始逐步裁撤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科,与此同时,部分综合性大学则重新设立了教育学院,并且获批教育学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高校教育学院在国内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境况。针对我国高校教育学院发展过程中“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本研究基于“绩效评价”的视角,结合教育学院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动力与阻力,尝试构建一套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寻求高校教育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构建一套客观、科学和全面的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本研究在全国层面和省份层面,调查与梳理了我国教育学院的设置现状;其次,在全面把握教育学院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学院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视角,从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 Processes)、学习和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维度初步构建了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再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遴选,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遴选后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优化后的指标体系权重大小进行计算,进而构建出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体系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具体观测点,其中财务维度的权重为7.1%、顾客维度的权重为55%、内部主营业务流程维度的权重为23.8%、学习和成长维度的权重为14.1%。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提供客观的第三方评价工具,为教育学院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为我国教育学院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借鉴。

阳敏[10](2017)在《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需要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治理结构完善、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公共部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绩效优先、服务优质、公平均衡的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文章研究思路依照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理论探源—机理分析—经验借鉴—总体设计—实证检验”的分析脉络展开。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度开掘,探寻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演化的逻辑原点,剖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治理机理;采用“中层设计”的视角,针对目前已出台的公共事业单位改革宏观框架和整体目标,延续和拓展改革路径和步骤;采用省际与微观数据,基于SBM—DEA模型测算公共事业单位的效率及非径向目标值;构建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评价P-G—P(P)模型,通过360度模式系统评价实证检验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绩效治理的模式,从而为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不断加强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以财经类S校为例从外部拨款考评和内部治理两个层面分析高等院校绩效治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梳理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理论渊源。在明确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理念、内涵、原则的基础上,分别基于公共行政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从组织动因、组织效率、制度路径和技术工具等方面深入分析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理论基础,构建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理论体系框架。其次,将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引入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从而剖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静态选择和动态调整的内在机理;从组织维度、组织类型和组织特征等方面分析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逻辑;从治理类型、治理范式和治理逻辑等方面分析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治理;创造性地提出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4WIP架构和P—G—P(P)模型,为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理论溯源提供新的视角。第三,探讨OECD国家、英国、日本及美国公共组织绩效治理的设计与实践。侧重分析OECD国家公共组织治理、英国的非部委公共机构退出机制、日本的独立行政法人机制和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绩效治理的基本概况。通过对这些国家公共组织改革背景、框架体系、设计原则、模式特点、机制方法、成效等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公共事业单位治理的启发与经验借鉴。第四,从“中层设计”的视角清晰勾连我国公共事业单位治理“失灵”情况—明确绩效治理体系—构建公共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公共事业单位外部规制的演化轨迹,为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提升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提供新的依据。第五,构建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分析框架,包括公共服务供给链视角下的绩效治理,利益相关视角下的绩效治理和“善治”视角下的绩效治理;从制度绩效优化、组织绩效优化和供给绩效优化等三个维度分析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内容;构建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测度、绩效评估、绩效监控、绩效反馈和绩效改善;构建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模块,包括绩效预算编制、绩效信息披露和绩效考核激励。第六,在公益一类及二类中各选取两种典型单位进行绩效指标分析,涉及科(科研院所)、教(高等教育)、文(公共图书馆)、卫(政府办医院)四个方面。采用省际及微观数据,基于非径向数据包络(SBM—DEA)模型实证测算了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投入—产出得分、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综合效率。公共事业单位绩效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大多数地区或单元尚未达到DEA有效,相对于投入不足,产出率低的问题更为严重。第七,将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理论引入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中,研究发现,从绝对交易费用、平均交易费用和边际交易费用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应由政府部门转给私人部门与第三部门供给,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和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此外,基于360度模式系统评价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绩效治理的模式,结果表明制度绩效、组织绩效和供给绩效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绩效治理的贡献程度分别为0.337、0.392和0.412,从而为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不断加强和改进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最后,探讨公共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模式的构建,提出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以优化公共事业单位产出成本控制流程。基于科莱斯平衡计分卡(CBSC)建立内部考核机制,包括体系设计、绩效维度、绩效评估、绩效监控、绩效反馈环节,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及应对能力。此外,文章重点研究公益二类中的高等院校绩效治理,对以财经类S校为例的实际状况进行描述,从外部拨款考评和内部治理两个层面进行理论说明与实践概括,并分析其发展走向。

二、对《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图书馆
        2.1.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1.3 财政支出效率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3.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经费现状
        3.1.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基本情况
        3.1.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结构
    3.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工作取得的成就
        3.2.1 多元措施推动财政文化工作改革创新
        3.2.2 财政政策法律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3.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工作存在的缺陷
        3.3.1 财政支出总量不足
        3.3.2 区域结构性失衡问题
4.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系统设计:以公共图书馆为例
    4.1 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
        4.1.1 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规模
        4.1.2 公共图书馆各项产出规模
    4.2 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4.2.1 DEA基本原理
        4.2.2 Malmquist指数基本原理
        4.2.3 DEA—Malmquist指数优势及适应性分析
    4.3 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2 指标的分析和选取
        4.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4 选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4.4.2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实证分析
    5.1 公共图书馆支出效率静态评价
        5.1.1 综合效率分析
        5.1.2 规模效率分析
        5.1.3 纯技术效率分析
    5.2 公共图书馆支出效率动态评价
        5.2.1 不同年份公共图书馆财政预算效率动态变化
        5.2.2 不同省市公共图书馆财政预算效率动态变化
    5.3 投影分析
        5.3.1 DEA技术无效省份投影分析
        5.3.2 DEA技术无效省份财政投入产出改进方案
6.提升公共图书馆财政支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转变财政职能来完善财政投入制度提升效率
        6.2.2 系统化深入构建全层级财政信息数据库
        6.2.3 引进技术手段发展数字化财政评估服务
        6.2.4 推动财政效率评价流程管理及约束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适应我国竞技体育竞赛改革的要求
        1.1.2 全面强化高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1.1.3 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相关文献分析
        1.4.3 国内相关研究
        1.4.4 国外相关研究
        1.4.5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背景分析
        3.1.1 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背景
        3.1.2 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情况
        3.1.3 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设置情况
        3.1.4 小结
    3.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2.1 客观性原则
        3.2.2 可行性原则
        3.2.3 全面性原则
        3.2.4 科学性原则
    3.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的研制
        3.3.1 赛事分级分类研制的流程与方法
        3.3.2 赛事分级分类的初步拟定
        3.3.3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3.3.4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3.3.5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3.3.6 赛事分级分类的可靠性检验
        3.3.7 赛事分级分类的形成
    3.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权重的研制
        3.4.1 赛事权重研制的流程和方法
        3.4.2 赛事三级分类的权重形成
        3.4.3 赛事权重体系的形成
    3.5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排名积分表的研制
        3.5.1 竞赛排名积分表研制的流程与方法
        3.5.2 明确赛事项目及其排名范围
        3.5.3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初步建立及检验
        3.5.4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修正及检验
        3.5.5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形成
        3.5.6 竞赛排名积分表在联赛与单人参加团体项目时的使用方法
    3.6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形成
        3.6.1 有效竞赛成绩时间段的研制
        3.6.2 有效竞赛的确定及统计
        3.6.3 积分计算公式的研制
        3.6.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确立
    3.7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运用示例
        3.7.1 竞赛成绩汇总
        3.7.2 竞赛成绩转换为权重与排名得分
        3.7.3 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4)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
        1.2.2 国外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沿革
    2.1 高校图书馆评估实践的历程
    2.2 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标准的演变
第3章 高等教育新环境下图书馆评估的现状分析
    3.1 高等教育新环境的内涵
    3.2 新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要求
    3.3 新环境下当前高校图书馆评估存在的问题
    3.4 新环境下改进高校图书馆评估的必要性
        3.4.1 评估指标有待完善
        3.4.2 评估主体比较单一
        3.4.3 评估形式需要改进
第4章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评估的优化
    4.1 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
        4.1.1 理论基础
        4.1.2 逻辑框架
    4.2 完善评估指标
        4.2.1 指标构建原则
        4.2.2 服务效益方面的指标设置
        4.2.3 业务建设方面的指标设置
        4.2.4 资源保障方面的指标设置
        4.2.5 小结
    4.3 吸收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4.3.1 评估主体结构多元化
        4.3.2 评估主体知识多元化
    4.4 建立规范化的评估程序
        4.4.1 评估手段信息化
        4.4.2 评估方式多样化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高校图书馆评估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近30年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评估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期评估的评价模式
    1.1 全国高校图书馆统一评估
    1.2“三化”建设与评估
2 基于ISO9000理念的全面水平评估制度体系
3 基于ISO11620理念的审核性评估制度体系
    3.1 审核评估方案框架
    3.2 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创新
    3.3 审核评估体系核心理念创新
4 初步形成海南特色的高校图书馆评估制度体系
    4.1“十二五”建设审核评估
    4.2“十三五”中期开展的文献资源建设审核评估
5 成效与评价
    5.1 评估效应
    5.2 评价

(7)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文化、教育、医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
        2.1.2 行政区层级
    2.2 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2.2.1 相关理论综述
        2.2.2 文献调研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体系的制度变迁
    3.1 晚清时期
    3.2 民国时期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省级尺度的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
    4.1 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省际空间格局——以公共文化为例的探析
        4.1.1 公共文化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省际空间分异
        4.1.2 公共文化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的省际空间自相关性
    4.2 行政中心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具有优势吗?——以公共教育、公共医疗为例的探析
        4.2.1 基于国家级资源配置之省际空间格局的探析
        4.2.2 基于省级资源配置之省域空间格局的探析
        4.2.3 基于副省级城市中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的对比探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地级尺度的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
    5.1 新中国以来地级区划和城市建制的层级调适
    5.2 地级区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层级空间格局
        5.2.1 公共服务资源在地级区划之间的层级配置格局
        5.2.2 公共服务资源在地级区划内部的层级配置格局
    5.3 地级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差距的空间效应
        5.3.1 不同行政等级地市级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空间效应
        5.3.2 地级市内部设区市与县级市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层级配置的空间效应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县级尺度的我国公共服务资源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
    6.1 地级市内部县级区划上等级公共服务资源的层级配置格局
        6.1.1 基于有代管县(市)的地级市探析
        6.1.2 基于县级区划数量的地级市探析
    6.2 不同隐性等级县级区划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格局
        6.2.1 省直辖(管)县市与地级市代管县市等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差异
        6.2.2 公共服务资源在不同市辖区之间的空间配置格局
        6.2.3 公共服务资源在自治州内不同县市的空间配置格局
    6.3 县级区划内部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空间格局
        6.3.1 基于是否县级行政中心的探析
        6.3.2 基于是否重点镇的探析
        6.3.3 基于是否强镇扩权试点镇的探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行政区层级对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影响机制的模型检验
    7.1 理论假设
    7.2 模型建构、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2.1 模型建构
        7.2.2 变量选取
        7.2.3 数据来源
    7.3 分析过程与实证结果
        7.3.1 基于行政区层级差异的检验
        7.3.2 基于是否行政中心的检验
        7.3.3 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影响的空间效应——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浙江省县级政府驻地与其他乡镇街道的公共服务资源对比
附录2:浙江省重点镇与非重点镇的公共服务资源对比
附录3:行政区层级对地级及以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4:行政区层级对地级市(设区市)和县级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5:隐性行政层级对省(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和地级市(地区)代管县级市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6:“是否省会城市”对地级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7:“是否自治州政府驻地”对自治州内县级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质量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附录8:“是否县级政府驻地”对乡镇级区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影响效应的回归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简介
    2.1 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的相关概念
    2.2 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主要方法
    2.3 DEA基本理论
    2.4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3.1 教育投入产出分析
        3.1.1 指标选取原则
        3.1.2 教育投入分析
        3.1.3 教育产出分析
    3.2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投入产出指标确定
第4章 基于DEA模型的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4.1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4.2 数据处理
        4.2.1 数据无量纲化
        4.2.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4.3 评价模型应用
        4.3.1 基于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效率纵向对比
        4.3.2 基于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效率横向对比
第5章 提升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产出效率的建议
    5.1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结论
    5.2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BSC的我国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3 理论基础
    1.4 平衡计分卡适切性分析与优化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全国普通高校教育学院发展现状、类型与特点
    2.1 全国层面教育学院的总体现状
    2.2 省份层面教育学院的具体现状
    2.3 全国普通高校教育学院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4 教育学院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三章 基于BSC的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建与遴选
    3.1 基于BSC的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初步构建
        3.1.1 财务(Financial)维度指标的初步构建
        3.1.2 顾客(Customer)维度指标的初步构建
        3.1.3 内部流程(InternalProcesses)维度指标的初步构建
        3.1.4 学习和成长(LearningandGrowth)维度指标的初步构建
    3.2 基于德尔菲法的初建指标之遴选
第四章 基于BSC的教育学院绩效评价体系优化与确立
    4.1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的问卷编制与试测
    4.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初建指标之优化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最终指标体系之确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全国各省教育学院名单
附录B 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C 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完善)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从公共服务供给的层面
        1.2.2 从事业单位界定层面
        1.2.3 从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层面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理论探源
    2.1 理念、内涵、原则:基于公共经济理论
        2.1.1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理念
        2.1.2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内涵
        2.1.3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原则
    2.2 组织动因:基于公共行政理论
    2.3 组织效率:基于交易费用理论
    2.4 制度路径:基于公共选择理论
    2.5 技术工具: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机理分析
    3.1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静态选择
        3.1.1 公共服务属性分析
        3.1.2 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安排维度
        3.1.3 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安排逻辑
        3.1.4 小结
    3.2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动态调整
        3.2.1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交易费用比较
        3.2.2 交易契约安排维度模型
        3.2.3 小结
    3.3 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逻辑分析
        3.3.1 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维度分析
        3.3.2 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类型分析
        3.3.3 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特征分析
        3.3.4 小结
    3.4 公共服务供给组织治理分析
        3.4.1 公共服务供给组织治理类型
        3.4.2 公共服务供给组织治理范式
        3.4.3 公共服务供给组织治理逻辑
        3.4.4 小结
    3.5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概念框架
        3.5.1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概念
        3.5.2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框架4W1P
        3.5.3 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P—G—P(P)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4.1 OECD国家公共组织绩效治理
        4.1.1 OECD国家公共组织绩效治理改革动机
        4.1.2 OCED国家绩效治理实施战略
    4.2 英国的非部委公共机构绩效治理
        4.2.1 绩效治理改革背景和制度框架
        4.2.2 绩效治理模式和特点
        4.2.3 绩效评估改革
    4.3 日本的独立行政法人绩效治理
        4.3.1 绩效治理改革历程
        4.3.2 绩效治理内容
    4.4 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绩效治理
        4.4.1 绩效治理结构
        4.4.2 绩效治理模式
        4.4.3 政府规制和财政供给
    4.5 经验与启示
第5章 基于绩效的我国公共事业单位治理体系
    5.1 我国事业单位治理“失灵”
        5.1.1 事业单位治理“失灵”表象分析
        5.1.2 事业单位治理“失灵”理论缺陷
        5.1.3 事业单位治理“失灵”现实障碍
    5.2 基于绩效的公共事业单位治理体系
        5.2.1 治理类型
        5.2.2 治理结构
        5.2.3 治理框架
        5.2.4 治理机制
        5.2.5 治理规则
    5.3 基于绩效的公共事业单位内部治理
        5.3.1 建立董事会/理事会治理结构
        5.3.2 建立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5.3.3 建立监管、问责、激励治理模块
    5.4 基于绩效的公共事业单位外部规制
        5.4.1 改善政府与公共事业单位的契约关系
        5.4.2 改善公共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方式和依赖程度
        5.4.3 改善政府对公共事业单位的规制路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治理的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
    6.1 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分析框架
        6.1.1 公共服务供给链视角下的绩效治理
        6.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绩效治理
        6.1.3 “善治”视角下的绩效治理
    6.2 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内容
        6.2.1 制度绩效优化
        6.2.2 组织绩效优化
        6.2.3 供给绩效优化
    6.3 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流程
        6.3.1 绩效计划
        6.3.2 绩效测度
        6.3.3 绩效评估
        6.3.4 绩效监控
        6.3.5 绩效反馈
        6.3.6 绩效改善
    6.4 基于治理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优化模块
        6.4.1 绩效预算编制
        6.4.2 绩效信息披露
        6.4.3 绩效考核激励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实证检验
    7.1 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测评及区域分布
        7.1.1 公益一类之研究所绩效指标及测度
        7.1.2 公益一类之公共图书馆绩效指标与测评
        7.1.3 公益二类之医疗机构指标与测评—基于病患服务
        7.1.4 公益二类之高等院校绩效指标与测评—基于人才培养
    7.2 基于DEA—SBM模型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测评及非径向改进
        7.2.1 DEA—SBM模型及数据说明
        7.2.2 基于DEA—SBM模型的公共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分析
        7.2.3 非径向改进及目标值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实证研究
    8.1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抉择
        8.1.1 检验框架
        8.1.2 实证检验
        8.1.3 结论
    8.2 我国公共事业单位P—G—P (P)模型的实证检验
        8.2.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8.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8.2.3 模型拟合与检验
        8.2.4 P—G—P (P)模型内在关系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的案例设计
    9.1 绩效治理的基本思路
        9.1.1 存在的问题分析
        9.1.2 价值链梳理
        9.1.3 绩效治理的逻辑构建
    9.2 拨款考评模块设计
        9.2.1 拨款考核的治理模式
        9.2.2 完善拨款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议
    9.3 成本核算与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9.3.1 构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
        9.3.2 优化成本控制及信息披露机制
    9.4 内部控制与绩效测评:CBSC的引入与创新
        9.4.1 内部绩效测评体系设计
        9.4.2 CBSC在公共事业单位的运用
        9.4.3 公共事业单位CBSC的开发流程
        9.4.4 CBSC绩效监控与反馈
    9.5 湖南省财经院校S校拨款考评模块设计及应对
        9.5.1 S校财务情况及应对措施
        9.5.2 S校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分析
        9.5.3 基于CBSC构建S校内部绩效考核体系
        9.5.4 构建基于绩效的工资发放体系
        9.5.5 小结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 文中附表
附录C 我国公共事业单位P—G—P(P)调查问卷

四、对《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D]. 冯璐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D]. 薛勇.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4]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D]. 王鳐. 湘潭大学, 2019(02)
  • [6]高校图书馆评估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近30年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评估探索与实践[J]. 林密,王小会. 图书馆杂志, 2019(05)
  • [7]我国公共服务资源的行政区层级配置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文化、教育、医疗为中心[D]. 袁锦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 黄媛媛.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9]基于BSC的我国高校教育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宋亚峰. 兰州大学, 2018(11)
  • [10]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绩效治理研究[D]. 阳敏. 湖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海南省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考核方案》指标体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