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闽福发达成贷款互保(论文文献综述)
高锋[1](2019)在《漳州光大银行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文中指出现阶段,漳州市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多种形态的民营企业发展,对漳州重点传统优势制造产业之一的家具制造企业重点扶持。由于制造成本增加,资源有限,投资大等现实原因,漳州家具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笔者就职于漳州光大银行,主要负责公司业务信贷投放的对公客户经理,针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运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信贷投放,既能帮助有实际信贷资金需求的实体企业得到适度的银行信贷支持,又能有效的进行风险防范,最终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同类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具备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介绍和分析漳州家具制造行业的产业概况、产业现状、产业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具体介绍家具制造企业特点、融资特征和当前存在的困难,从银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分析漳州市家具行业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使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工作中遇到的相关实际案例相结合,提出针对漳州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五点措施建议,包括“制定、重整、借鉴、提供、优化”五步骤措施建议,以期提高漳州光大银行对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这对银行正常稳健经营和整体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王仕军[2](2014)在《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很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得优质的集团企业客户,采取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来吸引集团客户。然而,在集团客户信贷业务中却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商业银行如何规避集团客户信贷中存在的这些风险,将其限制在可控范围内,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银行对SANY集团信贷业务案例分析,为同类银行的同类问题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商业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经过分析之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的特征是关联担保现象普遍、授信额度与授信主体风险不匹配、授信主体与资金使用主体不一致等。第四部分分析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发现影响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集团所属的行业风险、集团企业财务风险以及多头授信的风险。第五部分结合建设银行实际对SANY集团信贷风险管理进行案例分析。首先介绍了客户的基本情况,接着对客户信贷风险管理进行识别,最后对客户信贷风险管理进行评价。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应当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强化贷中审查控制体系、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管理、实施有效的贷后风险控制来控制信贷风险。
冯剑[3](2012)在《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学界较少关注的近代天津城市民间借贷为研究对象,利用天津地方档案以及报纸、文献资料等第一手资料,对近代天津民间借贷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在研究中利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信任、博弈、交易成本等理论工具,力图对近代天津民间借贷在近代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近代天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进行描述。通过研究表明,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的借贷者和借贷资金广泛地分布于天津各个阶级和阶层,民间借贷对民生和工商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近代天津,民间借贷风险加大,社会信任度不高,欠债、避债以及因为民间债务导致的暴力和欺诈现象严重。近代天津高利贷现象盛行,而且社会危害逐渐加大,除了风险高和民间资金供求不平衡以及物价和市场变化的因素外,政府行为对此也有影响。近代天津的民间借贷个人日见信用缺失,保证信用应用广泛,抵押信用也日益流行。传统的民间消费和商业借贷组织和机构如合会、典当、银钱业依然在民间借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都出现了变迁、危机和衰落,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信任危机。典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融资习俗,为民国法律所认可,也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新式银行、合作社等成为民间借贷的新机构,民国时期的天津银行不仅对民间工商业借贷,一些银行也对民间消费借贷较为关注。但是,银行借贷手续繁琐,许多做法与民间习俗不相适应,银行对民间借贷也采取谨慎态度,对民间借贷的作用有限。近代天津政府对民间借贷非常关注,除了采取禁止高利贷、限制当息、立法规范民间借贷等干预措施外,政府也成立银行号规范并直接介入民间借贷。在天津出现自然灾害和市场危机的情况之下,政府还以借贷形式对民间民生和商业进行救助。但是,民间社会与政府并没有建立互相信任关系。近代天津民间借贷依然处在较为困难的形势之下。
陈洪帅[4](2010)在《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集团企业的蓬勃发展,集团客户也因其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资信等级较高等特点,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的营销重点。集团客户是指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有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以及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由于集团客户存在法律责任承担的分散性和经济利益的一体性,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规范和治理结构不尽完善等问题,因此,其比单一客户风险水平更高,商业银行的单一客户信贷管理手段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对集团客户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和盲区,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意识较为淡薄,造成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等现象,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风险。如何防范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为了构建系统化且较有效的防控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制度,就有必要对集团客户作出明确的界定,并认知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的有关理论,如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风险特征及成因等核心问题。由于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需要实证性的研究,所以在总结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的有关理论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的现实情况,并以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XYZ集团客户授信情况为具体案例,阐明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对于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的得失。由此得出的制度完善结论是,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范中,我国有必要借鉴金融发达国家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的先进经验,如从减少信息不对称来控制多头授信与过度授信,强化贷中审查控制关联互保和承贷主体虚化,加强资金流向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等。风险控制流程的目标在于有效加强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等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控制。
王耀[5](2010)在《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财务困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运营、信用机构的风险、投资者的利益,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所表现出来的微观企业财务困境对宏观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冲击,使公司财务困境研究成为金融风险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上市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也必然面临财务困境的挑战。因此,分析财务困境深层次原因,达到有效防范和准确预测之目的正成为我国财务风险领域的热门话题。传统上,理论界习惯于以一般经济管理理论所关注的企业内外因素来分析财务困境原因,这一思路是以“制度完美”为基本假设的,即在考虑企业财务问题的时候,暗含了企业具有“好”的制度安排,这就掩盖了企业制度因素——公司治理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企业仍然是个“黑箱”。本研究则把公司治理与财务困境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公司治理视角下分析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问题。本论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描述了财务困境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及技术方法,同时在论述公司治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借助企业财务本质论新认识,分析了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的一般关系。理论分析得出:在以产权思想为基础的财权流本质论驱动下,“治理”因子已开始被植入现代企业财务体系,公司治理一般会通过①公司治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②公司治理→财务治理;③公司治理→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三条基本路径影响现代企业财务活动,而公司治理在企业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又决定了其有效性对现代企业财务安全具有基础保障作用,财务困境是公司财务非安全的典型形式,因此公司治理会对财务困境的发生产生影响。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以财务困境前2年、前3年和前4年为时间框架,首先实证分析了我国财务困境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前的公司治理弱化特征,同时通过构建公司治理对财务困境影响分析模型,探讨了对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具有显着影响的公司治理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公司治理指标引入财务困境预测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公司治理指标对财务困境的预测效用;最后单独构建了制造业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对行业因素对财务困境预测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是:(1)与非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相比,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前有显着的公司治理弱化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导致其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2)控股股东性质、董事会特征、激励约束机制、治理经验和治理环境等方面公司治理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发生具有显着影响;(3)公司治理指标的引入能够改善财务困境预测效果,尤其是在财务困境早期公司治理指标对财务困境的预测作用强于财务指标;(4)分行业构建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对改善财务困境预测效果有促进作用。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根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研究结论,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了有关防范财务困境的对策和建议。总之,在现代企业财务体系框架下,企业财务安全的外延已扩展到治理层面,而治理因素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决定了其对企业财务安全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这种基础性不但框定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最终导向,而且财务活动过程是否能始终沿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也与企业治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认为不断加强公司治理体系建设,进而抑制机会主义等行为对公司财务的侵害,对我国上市公司防范财务困境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钟晓丽[6](2010)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外担保与公司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担保,简单说,就是用自身的信用为对方的信用作保证。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担保成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公司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急需要筹集资金来摆脱困境,2008年和2009年,各种担保公告表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有很大的升温。董事会特征作为一个内部治理因素,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决策和公司价值的提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论文选取2006-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现实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外担保行为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变更、前三名董事薪酬、CEO与董事长两职设置、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存在相关关系,对外担保与公司价值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且关联担保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大于非关联担保。同时研究得出对外担保作为中介变量在董事会特征与公司价值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通过研究,以期获得在董事会特征和担保方面有利于公司价值实现的方式,降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
李华良[7](2009)在《兴业银行某分行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集团型企业迅猛崛起,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在金融市场化的现实背景下,商业银行围绕利润最大化目标,自然选择被誉为“大客户”的集团型企业作为竞相扶持的对象,在资金投放和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条件。但是,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和盲区,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加之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等现象,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风险。如何防范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开篇介绍了国内外对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控制研究和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概念的界定,通过对集团客户关联交易对授信风险影响的机理分析,得出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很大程度上由授信集团客户关联交易产生的。然后,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集团客户关联交易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现状和问题,并以此为优化动因,在详细分析了兴业银行集团客户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集团客户关联交易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经验,提出了要从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优化集团客户授信结构、建立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三个方面对现有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集团客户及其关联企业的授信业务风险控制。
魏佳思[8](2009)在《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已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代,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却缺乏对社会责任有效的评价,因此本文试图从福建上市公司着手,选取福建4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2007的财务报表数据对社会责任进行财务评价,对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排序,并为将来完善社会责任提出一些意见,希望为如今社会责任评价难以开展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首先本研究介绍了福建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理论基础-相关利益者理论,并在国内学者对社会责任概念不统一的情况下界定了本文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社会责任包含的八个内容体系,包括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环境的责任,从而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根据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系从财务角度构建了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对纳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非财务指标进行简单介绍,从理论上完善社会责任评价的方法。再次文章重点通过实证分析了福建46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由于上市公司2007年度后遵循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表较以往披露的更为全面,改正了以往工资、捐赠收入等许多数据披露不全的缺点,使得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得以进行,也正因为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可以收集得更为全面一些,本文的财务评价指标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的更为完善,所以本文评价的是2007年度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并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公司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对其综合得分和个因子得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哪些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哪个公司社会责任的哪几个方面履行得不好,为公司未来的管理提供了意见。最后提出强化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建议,分别从公司治理模式、公司社会责任意识、信息披露机制、监督机制这四方面来探讨。
李惠勤[9](2007)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频繁,数额巨大,并且形成了大规模的担保链、担保圈,已经发生了许多由担保引起的财务危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不容忽视。但是,企业和投资者对担保隐含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测算,运用数理模型评估单笔担保风险,并建立模型分析担保链和担保圈中的风险传播及其危害性。首先,本文从各年报、中报中筛选整理建立了2000-2006年1-6月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事项数据库,共包括23498条担保事项;统计了各年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数量、金额、期限、方式、对象、占净资产的比例等结构性特征,并对上市公司担保事项的担保方特征、担保双方关系、行业分布、市值分布、公司股权结构等因素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再进一步深入从企业融资约束、公司治理结构和政策法规三方面分析了担保行为的动因,发现了与以往文献不同的结论。为研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造成的影响,针对不存在于担保链中、只发生过一两次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发现,担保事项发生后,公司股价并没有显着变化,一方面与上市公司对担保事项的披露不及时乃至不披露有关,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市场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可能带来的公司价值减损认识不足。针对担保双方均为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事项,进一步运用实物期权的方法,通过B-S模型进行单笔担保风险估值,不过由于单笔担保金额与公司价值比例往往低于10%,单笔担保的期权价值大多接近于0,而且双方均为上市公司的担保几乎都存在于担保链中,实物期权方法计算单笔担保价值无法真正揭示我国独特的担保链的风险。为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链、担保圈的风险,经过分类统计和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链行为,归纳出538个包含在担保链中的最基本环节,组成1304条涉及三家上市公司的担保链,其中互保的公司有185对,370个。此外,整理得到了我国福建担保圈、上海担保圈、深圳担保圈等主要的几大担保圈。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担保链、担保圈中,只要有一个公司出现困境,很容易引发为其提供担保的所有公司,并且风险将逐步传播出去,甚至引发区域性的上市公司系统风险。通过2000-2006年上市公司诉讼纠纷案整理得到1772条因贷款担保引起的诉讼纠纷,涉案总金额为480亿元,并依此对上市公司因对外担保造成的实际损失进行统计分析,对各行业的担保损失进行比较,并得到因担保造成损失最多的大都是处于担保链中的上市公司的结论。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圈的基本环节入手,本文定性分析了担保链的不同形状基本单元中的风险转换和传播。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运用数理模型,深入探讨了担保链中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相互传染和转换模式,并针对“一”字形长担保直链建立了全新的动态模型,将担保风险的传播真正定量化阐述。由此用数字说明了担保风险因担保链、担保圈而不断扩大的结论。本文一步步深入阐明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及担保链的危害性,为银行、监管者、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李艳武[10](2006)在《基于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批的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风险。本论文通过对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的年报的解读并结合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分析,得出我国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具有如下六大特征:(1)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广泛,涵括了以GICS为标准的各个行业。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呈现出一种全面开花的局面。(2)上市公司担保总额比较大,而在这些对外担保中,违规担保总额占有比较大的比重。(3)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那些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更是糟糕。(4)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存在比较大的财务风险,而那些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尤其突出。(5)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能力比较弱,越是违规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表现越明显;违规担保总额在这些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的担保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6)大量的违规担保贷款集中于风险比较大的公司之中;上市公司违规担保以关联交易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违规担保的上市公司存在隐瞒违规担保信息,故意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接着分析了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七大原因。认为上市公司违规担保不但给自身带来财务风险,最主要的是使得商业银行通过担保来缓解信贷风险的防火墙虚设,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释。再利用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生成机理进行了细致分析。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重在预防,本论文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制约其预防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之上,指出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预警系统、建立以风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才能有效地预防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
二、与闽福发达成贷款互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闽福发达成贷款互保(论文提纲范文)
(1)漳州光大银行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难点和主要的创新点 |
第2章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 |
2.1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概述 |
2.1.1 信贷风险的含义 |
2.1.2 信贷风险的表现类别 |
2.1.3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
2.2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贷款承诺理论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漳州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
3.1 漳州家具行业产业概况 |
3.1.1 行业情况介绍 |
3.1.2 产品及市场分布 |
3.1.3 行业特点 |
3.2 漳州家具企业现状 |
3.2.1 漳州家具企业当前经济效益情况 |
3.2.2 漳州家具企业当前竞争情况 |
3.2.3 家具制造企业现状调查 |
3.2.4 漳州家具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 |
3.3 漳州家具企业信贷风险现状 |
3.3.1 漳州家具企业整体授信情况及风险现状 |
3.3.2 银行普遍的风险处置方法 |
3.4 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银企不对称的信息导致融资矛盾激化 |
3.4.2 经营管理结构不完善及财务监督不规范 |
3.4.3 信用观念意识淡薄及信用等级偏低 |
第4章 漳州光大银行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
4.1 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战略 |
4.2 重整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4.2.1 信贷调查普遍做法 |
4.2.2 家具行业贷前调查的注意事项 |
4.2.3 家具行业贷后管理的注意事项 |
4.3 借鉴其他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
4.3.1 提高风险识别与度量水平 |
4.3.2 优化定价体系 |
4.3.3 完善风险管控体制 |
4.4 提供综合化全面服务解决方案 |
4.4.1 积极推进公司客户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
4.4.2 积极推进交易银行业务 |
4.4.3 积极推进中小型企业客户的“场景化”和“数字化” |
4.5 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的授信方案 |
4.5.1 通过供应链金融锁定目标客户 |
4.5.2 通过大数据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 |
4.5.3 采用一户一策加批量授信方式进行信贷投放 |
4.5.4 运用电商平台掌握授信客户的供销评价 |
第5章 漳州光大银行对嘉美家具信贷管理案例 |
5.1 案例分析 |
5.1.1 基本情况 |
5.1.2 财务情况分析 |
5.2 漳州光大银行对嘉美家具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银企不对称的信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
5.2.2 财务管理不规范 |
5.2.3 企业第二还款来源偏弱 |
5.2.4 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 |
5.3 案例启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2.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集团客户 |
2.1.2 信贷风险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3.商业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现状及特点 |
3.1 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现状 |
3.1.1 集团客户的信用评价 |
3.1.2 对多头授信的管理 |
3.1.3 对关联担保的控制 |
3.2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特征 |
3.2.1 关联担保现象普遍 |
3.2.2 授信额度与授信主体风险不匹配 |
3.2.3 授信主体与资金使用主体不一致 |
3.2.4 集团客户跨区域经营带来的风险来源多元化 |
4.影响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因素分析 |
4.1 集团客户所属的行业风险 |
4.1.1 行业发展状况 |
4.1.2 行业竞争程度 |
4.2 集团客户企业财务风险 |
4.3 集团客户多头授信的风险 |
5.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以建设银行 SANY 集团客户为例 |
5.1 客户基本情况 |
5.2 客户信贷风险管理识别 |
5.2.1 行业风险分析 |
5.2.2 财务风险分析 |
5.2.3 多头授信风险分析 |
5.3 客户信贷风险管理评价 |
5.4 客户授信的确定 |
6.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 |
6.2.2 强化贷中审查控制体系 |
6.2.3 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管理 |
6.2.4 实施有效的贷后风险控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意义和学术史回顾 |
二、 资料和文献 |
三、 理论与方法 |
第一章 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民间借贷网络 |
第一节 近代天津城市的经济社会变迁与民间借贷网络的构成 |
一、 社会变迁与城市民间借贷 |
二、 工商业发展与城市民间借贷 |
三、 近代天津民间借贷金融网络 |
第二节 从“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中的民间借贷 |
一、 家族与借贷 |
二、 兄弟、夫妇、亲戚、朋友、邻居、同乡与民间借贷 |
三、 从“五方杂处”到“中外杂居” |
第三节 高利贷 |
一、 高利贷产生的原因 |
二、 高利贷的资金来源 |
三、 高利贷的利率与形式 |
四、 高利贷的社会影响 |
五、 政府对高利贷的治理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民间私人借贷 |
第一节 民间私人消费借贷 |
一、 借贷物 |
二、 借贷的信用方式 |
三、 借贷的利息 |
四、 借贷的偿还 |
第二节 民间商业借贷 |
一、 借贷来源及利率 |
二、 借贷的方式 |
三、 借贷的拖欠与追偿 |
小结 |
第三章 独特的民间不动产典当制度:典权 |
第一节 出典 |
第二节 典后典主和承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三节 典权的消灭 |
第四节 典权与其他民间交易形式 |
第五节 近代国家对典权的管理和规范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民间借贷组织:合会 |
第一节 合会概述 |
第二节 信任的崩溃:民国时期天津城市丧葬类合会的蜕变兴衰 |
一、 危机 |
二、 畸变 |
三、 崩会 |
四、 余波 |
五、 余论 |
小结 |
第五章 “穷人的后门”:近代典当业 |
第一节 典当业的定义和类型 |
一、 典当业的起源与沿革 |
二、 典当业的定义 |
三、 当业的类型和帮派 |
第二节 典当业的组织与运作 |
一、 典当业建立的程序 |
二、 典当业的运作 |
第三节 当息的博弈 |
一、 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
二、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
三、 日伪时期关于当息的博弈 |
四、 抗战胜利后关于当息的博弈 |
五、 结语 |
小结 |
第六章 “百业之主”:钱业与民间借贷 |
第一节 钱庄与民间借贷 |
一、 钱庄沿革概述 |
二、 钱业的帮派 |
三、 资本与组织 |
四、 钱庄的功能:以放款为中心 |
五、 钱庄的利息 |
第二节 票号与民间借贷 |
一、 票号的兴起 |
二、 票号的组织与功能——以放款为中心 |
三、 票号与银号的关系 |
第三节 其他商业借贷机构 |
一、 账局 |
二、 牙行 |
三、 金店 |
四、 仓库 |
五、 货栈 |
小结 |
第七章 新式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 |
第一节 银行与民间借贷 |
一、 近代银行的概况 |
二、 银行借贷的特点、方式与利息 |
三、 银行借贷的偿还 |
第二节 关注民生:银行的小额借贷 |
一、 小额借贷 |
二、 新华储蓄银行的小额借贷 |
小结 |
第八章 国家与民间借贷 |
第一节 政府对民间借贷介入 |
一、 清末政府与民间借贷 |
二、 民国政府与民间借贷 |
第二节 官商合办小本借贷 |
一、 仓促上马:小本借贷处的成立 |
二、 慈善与谋利:借款中的官商博弈 |
三、 小本借贷处的实际运作 |
四、 视阈融合:官商在借贷处中的重新定位 |
五、 小本借贷处的绩效与不足 |
六、 余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文章发表 |
(4)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集团客户的概念认识 |
1.2.2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表现 |
1.2.3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产生原因 |
1.2.4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控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2 集团客户信贷特征分析 |
2.2.1 多头授信和过度融资 |
2.2.2 关联企业互保和承贷主体虚化 |
2.2.3 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 |
2.3 集团客户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
2.3.1 信息不对称 |
2.3.2 信贷管理不健全 |
2.3.3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章 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
3.1 对XYZ集团的贷前风险控制 |
3.2 对XYZ集团的贷中风险控制 |
3.2.1 授信模式分析 |
3.2.2 对多头授信的控制 |
3.2.3 对关联担保的控制 |
3.3 对XYZ集团的贷后风险控制 |
3.3.1 建立逾期非应计贷款和不良贷款新增与信贷资源配置挂钩制度 |
3.3.2 加强对各级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 |
3.3.3 对集团客户进行集中管理模式 |
3.3.4 对集团客户贷后风险进行动态管理 |
第4章 优化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的建议 |
4.1 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 |
4.1.1 完善信息处理平台 |
4.1.2 提高建行对集团客户信息的处理能力 |
4.1.3 利用信息反馈构建预警机制 |
4.2 强化贷中审查控制关联互保和承贷主体虚化 |
4.3 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管理优化集团客户信贷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财务困境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2.1 财务困境概念 |
2.2 财务困境基础理论回顾 |
2.3 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及方法回顾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司治理及其与企业财务一般关系探讨 |
3.1 公司治理理论框架 |
3.2 公司治理概念 |
3.3 公司治理内涵解析 |
3.4 公司治理在企业系统中的作用:基于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关系视角 |
3.5 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一般关系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公司治理因素对财务困境影响实证分析 |
4.1 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困境影响因素分析 |
4.2 研究设计 |
4.3 公司治理弱化特征分析及指标初选 |
4.4 初选指标的因子分析 |
4.5 模型构建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纳入公司治理指标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3 仅含公司治理指标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 |
5.4 仅含财务指标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 |
5.5 含公司治理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 |
5.6 考虑行业因素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3 论文创新点 |
6.4 论文研究不足 |
6.5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外担保与公司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概述 |
1.2.1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概念界定 |
1.2.2 对外担保的发展阶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内容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1.4.1 创新点 |
1.4.2 局限性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董事会特征与对外担保 |
2.2 对外担保与公司价值 |
2.3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价值 |
2.4 文献评论 |
第3章 研究模型与方法 |
3.1 研究假设提出 |
3.2 样本和数据 |
3.3 变量定义与描述 |
3.3.1 因变量定义 |
3.3.2 解释变量定义 |
3.3.3 控制变量定义 |
3.4 数据研究 |
3.4.1 样本因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3.4.2 单个变量与因变量的统计研究 |
3.4.3 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测试 |
3.5 模型与回归分析 |
3.5.1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
3.5.2 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
3.5.3 自变量、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
3.5.4 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启示 |
4.1 结论 |
4.2 启示 |
4.2.1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 |
4.2.2 董事会特征层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兴业银行某分行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理论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集团客户关联交易与授信业务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集团客户关联交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集团客户的概念和基本行为特征 |
2.1.2 集团客户关联交易的定义和方式 |
2.1.3 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界定及其原则 |
2.1.4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界定 |
2.2 商业银行与集团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 |
2.3 商业银行与集团客户间的博弈分析 |
第3章 集团客户关联交易对授信风险影响的机理分析 |
3.1 集团客户多头贷款超出授信额度的风险分析 |
3.2 集团间公司的贷款挪用风险分析 |
3.3 集团间关联公司相互担保风险分析 |
第4章 兴业银行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控制的现实考察 |
4.1 兴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的控制措施 |
4.1.1 建立了集团客户的授信评级系统 |
4.1.2 以集团为单位确定授信总额 |
4.1.3 确定了分行内的主办银行制度 |
4.1.4 对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的控制 |
4.2 兴业银行对关联交易授信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授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监管技术手段的落后 |
4.2.2 缺乏确实可行的权利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 |
4.2.3 银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第5章 兴业银行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兴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风险的内控机制 |
5.1.1 完善贷前集团客户的风险评估和授信方式 |
5.1.2 改进贷中对集团客户的动态管理 |
5.1.3 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
5.2 优化集团客户的授信结构选择 |
5.3 建立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争论 |
2.3 本文中社会责任包含范围的界定 |
3 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内容体系 |
3.1 对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1.1 福建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 |
3.1.2 福建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
3.1.3 对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财务评价的重要性 |
3.2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内容体系 |
3.2.1 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责任 |
3.2.2 上市公司对员工的责任 |
3.2.3 上市公司对客户的责任 |
3.2.4 上市公司对供应链的责任 |
3.2.5 上市公司对政府的责任 |
3.2.6 上市公司对社区的责任 |
3.2.7 上市公司对环境的责任 |
4 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诠释 |
4.1 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结构 |
4.1.1 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2 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4.2 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 |
4.2.2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非财务指标评价 |
5 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实证 |
5.1 实证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
5.2 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实证研究 |
5.2.1 样本选取及指标来源 |
5.2.2 评价指标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5.2.3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4 评价标准 |
5.2.5 实证检验 |
5.2.6 实证结论的分析 |
6 加强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
6.1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 |
6.1.1 增加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要求 |
6.1.2 完善上市公司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与方式 |
6.1.3 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管 |
6.2 完善福建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 |
6.2.1 强化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 |
6.2.2 增强社会公公的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6.3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 |
6.3.1 强化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 |
6.3.2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
6.4 强化福建上市公司全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
6.4.1 全面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6.4.2 战略高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
7 研究结果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指标原始数据1 |
附录2: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指标原始数据2 |
致谢 |
(9)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3. 本文研究内容 |
1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结构及其内因实证分析 |
1.1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结构分析 |
1.1.1 担保事项总数量及总金额 |
1.1.2 平均担保金额及期限 |
1.1.3 担保金额占净资产的比例 |
1.1.4 按行业分类的涉及担保公司比例 |
1.1.5 担保量最多的前十位公司 |
1.1.6 按公司市值分类的担保事项统计 |
1.1.7 担保方式及担保双方关系统计 |
1.2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对象分析 |
1.3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主体研究 |
1.4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内在原因实证分析 |
1.4.1 我国企业融资约束 |
1.4.2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
1.4.3 证券市场监管不足,银行贷款审核不力,制度存在缺陷 |
1.5 本章小结 |
2 事件研究法分析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
2.1 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 |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过程 |
2.3 检验结果 |
3 实物期权方法评估对外担保风险价值 |
3.1 担保的实物期权概念 |
3.1.1 债务(担保贷款)的期权定义 |
3.1.2 担保的期权定义 |
3.2 担保的定价 |
3.2.1 布莱克—舒尔斯模型 |
3.2.2 担保风险价值的估算 |
3.3 非担保链中担保定价实际结果 |
4 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链风险分析 |
4.1 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链、担保圈整体现状 |
4.1.1 担保链行为统计分析 |
4.1.2 我国主要几大担保圈统计 |
4.2 上市公司因对外担保造成的实际损失 |
4.3 担保链风险传播分类分析 |
4.3.1 互相担保的担保链(双箭头) |
4.3.2 三个公司及以上的“一”字形直链 |
4.3.3 “T”字形担保链 |
4.3.4 环形担保链(最基本的三角形单元) |
5 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链的风险传播模型 |
5.1 模型假设 |
5.2 不同形状担保链模型 |
5.2.1 互相担保 |
5.2.2 三个公司及以上的“一”字形直链 |
5.2.3 “T”字形担保链 |
5.2.4 环形担保链(最基本的三角形单元)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10)基于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与不足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分析 |
2.1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现状 |
2.2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原因 |
2.3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表现 |
2.4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经济后果 |
第3章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
3.1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
3.2 商业银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存在的不足 |
第4章 商业银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的对策思考 |
4.1 充分认识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存在的风险 |
4.2 建立上市公司违规担保风险预警系统 |
4.3 建立以风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
4.4 强化内部审计 |
4.5 密切关注国家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法规的变化 |
4.6 积极参与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交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与闽福发达成贷款互保(论文参考文献)
- [1]漳州光大银行家具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策略[D]. 高锋. 华侨大学, 2019(01)
- [2]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王仕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3]近代天津民间借贷研究[D]. 冯剑. 南开大学, 2012(07)
- [4]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 陈洪帅. 湖南大学, 2010(05)
- [5]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D]. 王耀.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 [6]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外担保与公司价值[D]. 钟晓丽. 苏州大学, 2010(01)
- [7]兴业银行某分行集团客户关联交易授信风险控制研究[D]. 李华良. 湖南大学, 2009(01)
- [8]福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D]. 魏佳思.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9]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D]. 李惠勤.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3)
- [10]基于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李艳武. 湖南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