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何选择牧草作物

农民如何选择牧草作物

一、养殖户怎样选择饲料作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烊,王桂霞,杨义风[1](2021)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猪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与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养结合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在吉林省7市抽取350个生猪养殖户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与行为均具有正向显着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导致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促使养殖户将种养结合意愿转化为行为,提出优化养殖布局、加强对养殖户种养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培训及完善种养结合的补贴政策的建议。

林秀蔚[2](2021)在《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畜牧大省,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畜牧生产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畜牧经济发展虽短暂波动但整体趋势向好,实现了生产水平与效益的同步提高。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市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畜牧生产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势必会引起畜牧生产发展的不均衡。优化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有助于加速黑龙江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的进程,有利于推动黑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本文基于国内外产业布局和畜牧发展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通过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及布局现状分析可知,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出现暂短波动后,仍呈稳步上升态势,黑龙江省畜牧生产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主要以奶牛、黄牛及肉牛、生猪和家禽的生产为主,但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优势尚未形成。其中,绥化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的畜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在奶牛养殖规模及牛奶产量方面优势明显;绥化市和齐齐哈尔市的肉牛养殖规模最大,而牛肉产量是哈尔滨市和绥化市最为突出;绥化市和哈尔滨市在生猪和家禽生产方面均具有优势,但哈尔滨市和鹤岗市的禽肉产量最具优势。二、基于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各地市在畜牧经济发展水平、畜禽生产支撑能力和畜产品生产情况方面均呈现一定的集聚性。其中,绥化市和大庆市在畜牧业产值上集聚特征显着,而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上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绥化市在牛、猪和禽饲养规模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在牛饲养规模及牛奶产量方面集聚特征显着。三、基于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采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对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优势地区,畜牧生产资源优势明显;黑河市、鸡西市和伊春市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中等优势地区,具有一定的畜牧生产资源优势;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一般优势地区,畜牧生产资源优势相对薄弱。四、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政策仿真模拟,分析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结果表明,饲料供应量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基础因素,畜产品需求、价格和产量以及环境承载力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促进因素。通过以上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根据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和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的优化建议:将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作为优先发展区域,依据该区域畜牧生产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重视畜产品质量的提高;将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黑河市、鸡西市和伊春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发挥该区域畜牧生产资源优势,挖掘畜牧生产发展潜力,适宜提高畜牧生产规模化水平;将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作为特色发展区域,根据该区域比较资源优势,寻求新型养殖方式,发展特色畜牧业。其次,根据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1)健全饲料供应体系;(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3)强化畜产品市场调控;(4)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张若为[3](2021)在《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农村饲料行业发展——评《中国饲料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些年国家扶贫行动,以及政策的实施,我国饲料行业也投身于扶贫行动中,通过开拓创新,克服重重困难,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保障,推动我国饲料行业大步向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地,所以实施精准扶贫的措施极为重要。精准扶贫,就是通过应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不同贫困农户、区域环境的状况,实施精确帮扶、管理和识别的治贫方式,凭借健全的流程和理论,以及具体的管理方式,定义和确定贫困人员,

李元鑫,胡向东,周慧,麻吉亮[4](2021)在《“粮改饲”政策实施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选择——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改饲"政策的提出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了解"粮改饲"政策的实施效果,掌握"粮改饲"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分析发现,"粮改饲"政策在黑龙江省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当前也遭遇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政策实施之初的目标并未在黑龙江省得到充分地展现,这主要与政策的贯彻落实与当地种植、养殖实际结合的不紧密相关,因此,黑龙江省"粮改饲"政策的发展应因地制宜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在未来结构调整中可适当考虑作物种植的多元化。

丹丹[5](2020)在《通辽市农户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牛肉不仅被广泛接受,还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但是,我国牛肉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同时因牛肉市场价格不稳定、养殖成本上升和养殖利润下降等因素,很多肉牛养殖户渐渐退出肉牛养殖行业。为了准确把握肉牛养殖行业存在的问题,解决牛肉的供给源头,对通辽市目前农户肉牛养殖现状进行调研,研究通辽市农户肉牛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促进肉牛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本文采用通辽市样本地区1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不同养殖模式的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在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价格因素、产量因素、成本因素、自然因素对农户肉牛养殖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法,得出繁殖母牛养殖模式下农户的经济效益最大;在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肉牛的出栏价格、出栏量、出栏体重、饲料成本、玉米种植面积因素是影响农户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出栏价格、出栏量、出栏体重、玉米种植面积因素均正向显着影响经济效益;饲料成本因素反向显着影响经济效益。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和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第一,调控市场价格,提升养殖效益。农户最关心的就是肉牛出栏时的市场价格。因此,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出栏价格的提高,从而提升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第二,适度规模化养殖,提升养殖效益;通过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出栏量和体重,增加肉牛产量和品质,进而提升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第三,提高饲养技术,提升养殖效益。通过科学饲养,提高养殖技术,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高肉牛养殖利润,提升肉牛养殖效益。

赵悦[6](2019)在《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量齐增”、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为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玉米核心产区,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地。然而,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呈刚性增长,大豆、杂粮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日益削减,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效应却是一方面玉米的高库存积压,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国内库存积压与国外进口并存的逆向市场困境。而造成这种结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调控农业生产的结果。因此,只有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思维,对管理农业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种植业供给结构的优化。本文以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变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为背景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厘清了我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得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种植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到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其要义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结构的加减法,而是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结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改革是手段,结构优化是目标。之所以提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更加尖锐。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演变历程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吉林省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中以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为主,逐渐从20世纪80年代的玉米、大豆为主、水稻、高粱多元发展的作物结构,最终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一粮独大”格局。然而,这种结构是否合理?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虽然这种结构在宏观种植业投入产出上、在微观农民收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拉大了作物间的比较收益,不利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吉林省在粮食商品率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过高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表明当前结构未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这种结构释放出的生态负效应令人堪忧。由此,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是,结构调整却面临着贸易格局复杂、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的市场困境,农业用水资源紧缺、耕地质量与数量下降的生态困境以及农产品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供需不匹配的技术困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制约着结构的优化,以往调整的思路俨然无法破解,唯有用改革的手段才能推动结构的优化。2004年以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惠农政策在实施方式上,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失灵和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之所以要用改革的方式实现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是造成结构失调的首要原因。基于此,从资源配置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粮食市场结构以及农村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转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使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而粮食价格信息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中通过流通市场进行传递,以指导农民的种植行为。但是,当前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扭曲了粮食收储市场。提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收储功能,与其它收储主体在收购市场中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从而推动收储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粮食收储市场的顺畅。运行顺畅的粮食收储市场需要健全的农村组织制度作保障。我国目前的农村组织尚处于一种涣散状态,有序地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嵌入市场经济方面却效率甚微,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软肋。以整合当前农村经济组织为路径,实现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市场的“无形之手”来指挥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而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上述制度改革框架,确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合理收入、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为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给压力仍然存在,人地关系趋紧的矛盾仍然存在,粮食主产区生产功能在日益下降。吉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其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动摇,必须保证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两个积极性,以巩固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其次,合理的种粮收入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的支撑条件。吉林省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结构决定了合理种粮收入的主要指向是围绕玉米种植获取收入。而玉米支持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民种植玉米收入的起伏与玉米种植积极性的不稳定,呼吁将玉米纳入主粮范围,与稻谷和小麦具有同等地位,使玉米具有一个主粮生产应有的利润空间,进而实现玉米种植的合理收入。作物间收益水平相当,从而实现相互替代的效应,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再次,玉米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作物,其饲用和加工用途与下游的加工业与畜牧业紧密衔接。因此玉米三元作物的属性决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最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尊重自然规律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布局。去除赤色产能、恢复玉米大豆轮作制度、种地养地有机结合以及科学施用化肥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遵从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选择。吉林省种植业结构不论怎样调整,保证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不可改变,保证玉米核心产区优势不可改变。现阶段粮食作物比例偏高是由于粮食作物内部玉米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玉米粮经饲三元作物结构属性,片面强调了玉米粮食作物品种的一元结构,忽视了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品种的结构。所以降低粮食作物用途的籽粒玉米比例,提高饲料作物青贮玉米比例,是粮食作物的调整方向,也表明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调整。因此,建立玉米三元作物结构,呼吁核心产区推动“粮改饲”,以“种养”结合的微观农户经营结构为行动支点,从而促进粮食作物向饲料作物调整。大豆则在进行合理区划布局基础上,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保护传统大豆纯度,不受转基因大豆的侵犯。在中部地区适当进行转基因大豆种植,与玉米合理轮作,从而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水稻以扩大优质品种稻米的种植为调整方向,杂粮杂豆以建设优质杂粮基地为依托,发展精深加工。经济作物的调整方向以东中西区域划分,打造东部特产、中部蔬菜、西部多种作物的发展格局。饲料作物的调整以形成增加玉米核心产区与镰刀弯地区青贮玉米种植以及西部地区牧草种植,协调畜牧业发展的农牧格局。最终实现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玉米种植向多元作物发展,由过分强调经济社会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种植业结构。

周杰灵[7](2019)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文中指出一百年来,美国生猪养殖粪污的治理观念、制度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上,从将生猪粪污当作废弃物到将其视为资产,经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转变;制度上,从粪肥还田到综合养分管理,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再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综合养分管理的制度转换;治理方式上,从小规模生猪牧养粪肥治理方式到大规模粪污泻湖系统,再到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经历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行、相互冲突、以及协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猪养殖方式的不同,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10-1958年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时期;1959-1971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萌芽时期;1972-1998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0年间的农工商垂直一体化养殖发展时期。20世纪初,受到资源保护及荒野保护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开始从原来那种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导向,以疯狂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中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试图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崭新关系模式。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生猪牧养阶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生猪养殖和作物生长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作物——土地——猪粪尿之间形成密闭的养分循环,能有效防止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战争打破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猪养殖方式和粪污治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军工行业开始大批转向民用,农业领域产生新的分工,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和化学化阶段。原本在战争期间应用哈伯-博施的大批量工业合成氮素方法制造炸药的化工厂纷纷转向生产农用化肥;同时,二战期间被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农业增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开始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化肥的大量使用割裂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通过动物粪便还田形成的传统养分循环链条,猪粪被完全当做一种废弃物进行处理。农户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妨害法》由具有物产保护权的农户自行解决,政府很少干涉,监管上几乎是空白。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生猪清粪方式也开始出现。1951年,挪威首次发明使用了漏缝地板技术来取代人工清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种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清粪方式被介绍到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生猪养殖业。漏缝地板技术的出现对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9-1971年间,大规模养殖粪污清粪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养殖设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集约化养猪开始萌芽。然而,清粪方式改变后的储粪池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储粪池随着猪舍建设的扩大而扩大,成为了猪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种替代传统储粪池的泻湖储粪系统开始得到开发和应用。随着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发展,美国养殖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其以往的价值观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自然选择理论阐述农业过度使用化学产品而人为创造“超级昆虫”和“超级细菌”的恶果,批判了“人类中心论”的自大观点——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不惜与万物竞争,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成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导火索。环保运动的推进唤醒了一些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更多地提倡与万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诸如消灭不利于人类的物种等利己行为来获得短视的利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经济制度的新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和鲍尔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环保制度建设的新观念。科斯通过运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考虑了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主客观因素,用控制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污染中的责任比重,希望通过最缜密的制度设计来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流动到能够最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每年从工厂、城市居民、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污水造成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1972年美国颁布《清洁水法》,首次在全国层面将养殖粪污作为监管的对象。由于当时大部分污水来自于工厂和城市居民的污水排放,美国政府便将工厂、城市居民的污水连同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按照点源污染进行政策规范和治理。20世纪80年代,尽管美国废水排污点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的质量并未发生重大改善,非点源污染代替了点源污染成为美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982-1997年间,美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农场中只有25%左右的饲料养分转化为动物产品,另外约75%的饲料养分存在于生猪粪污中。这些粪肥被施用在养殖场内部有限的农田后,大约有51%的氮素养分和64%的磷素养分超出其农田需用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污染治理政策的偏差,环境不公现象开始显现,成为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的焦点。为应对养殖污染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999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统一国家战略,并推出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的管理对象,以减少养殖粪污通过农田径流和氨挥发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推行将粪污养分管理从养殖业延伸到了种植业,将种植土地的粪肥施用养分管理也纳入了综合养分管理的范围。在美国农业部的督导下,化肥行业率先引入一种全球通用,具有科学开创意义的4R养分管理制度。这种养分管理制度将化肥养分管理又延伸到了粪肥管理领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禀赋来不断完善各层面养分管理水平,促使农户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肥料管理实践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原来在美国东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的泻湖或露天厌氧化粪池(泻湖)系统,因产生氨气排放、臭味、病原体传播、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而广遭诟病。2000年7月,在环境正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同意开发和使用新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来改变原有的储粪系统,集约化养猪环境优先技术(EST)应运而生。环境优先技术是在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环境优先为原则的技术系统。它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养猪实验基地负责开发并被州政府指定为用来淘汰露天厌氧化粪池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系统。而环境优先或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主体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百年变迁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及养殖粪污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道路。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主要是在观念上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即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时,坚持以环境利益为先的原则;在制度上要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即将养殖业与种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政策规范;在技术上要倡导环境优先技术,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田莉[8](2018)在《庆城县青贮饲料作物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广青贮饲料作物种植能有效解决养殖业中全年青绿饲料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利用好这些饲料资源,能降低养殖业的饲养成本,扩大牲畜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庆城县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张雪[9](2017)在《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及其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试验研究选择榆林市横山区和靖边县进行,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县区的横山镇曹阳湾村、塔湾镇、雷龙湾镇、赵石畔镇、波罗镇、黄蒿界乡、海则滩乡以及张畔镇8个乡镇41个农户进行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相关内容的走访调查,研究基于土地面积和家庭劳动力双约束下的家庭羊场种养殖一体化养殖模式,并通过调研结果,根据农户所有土地面积以及种植农作物种类,以“舍饲养羊、适度规模、农户结合、综合收益”为原则,对养殖户的养殖规模进行设计与优化。(1)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以种养结合的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家庭基本情况、养殖情况、种植情况、成本与收益以及养殖意愿与需求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完成调查研究。根据调研的结果可知,榆林地区陕北白绒山羊种养结合养殖户将自有土地产出作为主要饲料来源进行绒山羊养殖活动,因此,在受到自有土地面积与农作物种植种类、面积和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影响下,绒山羊养殖规模以适度规模(存栏量在50250只范围内)进行养殖活动。种养结合的陕北白绒山羊生产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榆林地区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是一种促进农户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在当地实施过程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发展潜力巨大。(2)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舍饲适度规模、综合收益模式设计。通过对榆林地区陕北白绒山羊种养结合养殖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养殖户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舍饲养殖进行优化与设计。设计将种养结合养殖户所有的精饲料(玉米)作为主要限制因素,依照单位面积玉米的载畜量,对其所养殖的陕北白绒山羊能繁母羊数量进行优化调整,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建议配备相应的养殖配套设施,学习现代养殖技术,建立起合理的舍饲条件下规模适度的家庭羊场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促使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向着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周景月[10](2017)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居民对肉、蛋、奶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畜牧业在满足人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活跃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影响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科学推进规模化畜牧业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同时也分布着散户养殖、养殖园区等方式,其养殖规模、功能区划分、粪便处理方式等与规模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对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影响较规模化养殖也存在较大差别。本研究通过系统归纳国内外畜禽养殖及其环境影响领域的研究进展,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分别以1kg猪肉、牛肉、牛奶、鸡肉、鸡蛋为功能单位,将畜禽生产生命周期分为:饲料作物种植阶段、饲料加工阶段、饲养阶段、粪便处理阶段、屠宰阶段、运输阶段共6个阶段。重点针对全球变暖、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氧化物形成4类环境影响,对规模化、养殖小区、散户三种饲养方式生产的畜禽产品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物质流、能量流输入输出参数实地收集和生命周期清单的构建,并通过建立特征化、标准化及加权评估过程,开展了上述三种畜禽饲养方式其各自的环境影响及横向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畜禽、不同饲养方式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将本研究的计算结果,与基于SimaPro软件CML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两者在清单构建及不同类型环境影响上的异同。基于不同方式畜禽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为我国畜产品的清洁生产、相应畜牧业环保政策的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主要有以下结论:(1)5种畜禽中,肉牛的4类环境影响类型特征值最高,主要与肉牛的饲料消耗量大、饲养周期短、具有反刍特性等有关,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有关规程操作、严禁使用禁用药物、控制激素使用量是降低肉牛环境影响的合理措施。(2)对2013年全国猪肉的环境影响负荷进行核算,规模化、养殖小区、散户3种饲养方式下生猪的环境影响负荷分别为175.36×108、131.87×108、140.99×108,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影响负荷最大,规模化养殖生产的猪肉数量多,相同条件下,规模化养殖的环境影响负荷较大,在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开展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清洁生产及节能减排意义重大。(3)畜禽生产6个阶段环境影响贡献大小依次为:饲料作物种植阶段>粪便处理阶段>畜禽饲养阶段>饲料加工阶段>运输阶段>屠宰阶段;根据对畜禽生产的分析及环境影响的成因,“种养结合”是降低畜禽生产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4)本研究的生猪生产全球变暖影响潜值,较SimaPro软件计算结果分别高1.66、1.99、1.06 kgGWP,其所涉及的煤、电、化肥的污染排放及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当量系数均不同于我国,导致了两者计算环境影响时产生的差异。因此,做好本土化系数校正工作,加快建立与完善本土化生命周期数据库以及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损害分析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二、养殖户怎样选择饲料作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户怎样选择饲料作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猪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养结合生产模式的概念
2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3.1.1 结构模型
        3.1.2 测量模型
    3.2 数据来源
4 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 信效度检验
    4.4 模型适配度检验
    4.5 模型结果分析
        4.5.1 行为态度对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及行为的影响
        4.5.2 知觉行为控制对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及行为的影响
        4.5.3 主观规范对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及行为的影响
        4.5.4 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对种养结合行为的影响
        4.5.5 各因素对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程度
5 结论
6 建议
    1)优化养殖布局。
    2)加强对养殖户种养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培训。
    3)完善种养结合的补贴政策。

(2)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及布局现状
    2.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现状
        2.1.1 黑龙江省畜牧经济发展水平
        2.1.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情况
    2.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现状
        2.2.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总体布局
        2.2.2 奶牛生产布局
        2.2.3 黄牛及肉牛生产布局
        2.2.4 生猪生产布局
        2.2.5 家禽生产布局
    2.3 小结
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1 方法的选择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
        3.3.1 畜牧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
        3.3.2 畜禽生产支撑能力的空间集聚特征
        3.3.3 畜产品生产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
    3.4 小结
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
    4.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1.3 经济因素
    4.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方法的选择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熵值法
    4.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模型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
        4.4.3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熵值分析
        4.4.4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的AHP-熵值分析
    4.5 小结
5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5.1 方法的选择
        5.1.1 系统动力学模型
        5.1.2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5.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5.2.1 建模目的
        5.2.2 确定系统边界
        5.2.3 系统结构分析
        5.2.4 构建系统模型流图
        5.2.5 构建系统方程
        5.2.6 模型有效性检验
    5.3 模型应用
        5.3.1 仿真模拟分析
        5.3.2 政策模拟分析
        5.3.3 政策模拟分析对比结果
    5.4 小结
6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的优化建议
    6.2 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健全饲料供应体系
        6.2.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6.2.3 强化畜产品市场调控
        6.2.4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5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1: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表
附件 2: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空间集聚特征分析指标数据
附件 3: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综合评价分析指标数据
致谢
个人简历

(4)“粮改饲”政策实施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选择——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草食畜牧业饲料作物需求及其结构现状
    1.1 黑龙江省草食畜牧业养殖现状
        1.1.1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
        1.1.2 养殖主体年龄偏大,养殖经验丰富
        1.1.3 养殖场平均占地2.27 hm2,奶牛养殖场占地面积相对大于肉牛
    1.2 草食畜牧业饲料作物需求量及结构
        1.2.1 肉牛饲料作物需求量及结构分析
        1.2.2奶牛饲料作物需求量及结构分析
    1.3 草食畜牧业饲料作物来源结构
2 农作物种植结构及销售去向探讨
    2.1 种植业农作物种植结构
        2.1.1 种植主体以个体户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籽粒玉米
        2.1.2种植主体平均年龄较大,教育程度接近初中水平
        2.1.3 专用型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小
        2.1.4 全株青贮玉米纯收益高于籽粒玉米
    2.2 种植业农作物销售去向
        2.2.1 专业种植主体以销售籽粒玉米为主
        2.2.2兼业型种植主体以自产自销为主
3“粮改饲”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路径选择
    3.1 黑龙江省“粮改饲”试点区种植结构调整进展
    3.2 黑龙江省“粮改饲”试点区种植结构调整制约因素
        3.2.1 销售渠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玉米种植户结构调整积极性低下
        3.2.2 农户市场观望态度明显
        3.2.3 收储环节的“粮改饲”补贴对种植环节无利益传导
        3.2.4 肉牛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
    3.3 黑龙江省“粮改饲”政策未来发展探讨
        3.3.1 因地制宜,创新政策运行机制
        3.3.2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3.3.3 作物结构调整适当趋向多元化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4.2.1 加强宣传,提高对专用型青贮玉米的认识水平
        4.2.2 提高玉米青贮技术支撑水平
        4.2.3 长期促进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

(5)通辽市农户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肉牛养殖现状的研究
        1.4.2 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
        1.4.3 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
        1.4.4 文献评述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采用的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肉牛产业
        2.1.2 经济效益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供求理论
        2.2.2 成本收益理论
3 通辽市肉牛养殖基本情况
    3.1 肉牛养殖的资源禀赋
        3.1.1 地理位置
        3.1.2 饲草料供应
        3.1.3 品种资源
    3.2 肉牛养殖现状
4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4.1 问卷设计
    4.2 调研方案
    4.3 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4.4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4.4.1 农户的基本情况
        4.4.2 肉牛养殖的基本情况
        4.4.3 肉牛养殖投入和产出情况
        4.4.4 农户种植业的生产情况
        4.4.5 农户政策性补贴及肉牛保险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5.1.1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5.1.2 经济效益的描述统计分析
        5.1.3 小结
    5.2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价格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2.2 产量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5.2.3 成本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2.4 自然因素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2.5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通辽市农户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1 产品价格波动大,养殖收益不稳定
    6.2 养殖产量过低,规模化程度不高
    6.3 养殖成本过高,饲养技术不规范
7 提高通辽市农户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7.1 调控市场价格,提升养殖效益
    7.2 适度规模化养殖,提升养殖效益
    7.3 提高饲养技术,提升养殖效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肉牛养殖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6)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2.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1.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评价的研究
        1.2.4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2.5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技术路线图
    1.7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2.1.1 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1978—1984 年)
        2.1.2 粮食供给呈多元化发展(1985-1998 年)
        2.1.3 推进农业供给战略性调整(1999-2003 年)
        2.1.4 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与结构性失衡(2004-2015 年)
        2.1.5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2.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现状及问题
        2.2.1 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2.2.2 粮食市场竞争力丧失
        2.2.3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重
    2.3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内容
        2.3.1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2.3.2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
    3.1 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1978-1984 年)
    3.2 种植业结构缓慢调整阶段(1985-1988 年)
    3.3 种植业结构调整徘徊阶段(1989-1998 年)
        3.3.1 第一阶段:1989-1993 年全面增长时期
        3.3.2 第二阶段:1994-1998 年波动发展时期
    3.4 种植业结构高速调整阶段(1999-2015 年)
        3.4.1 第一阶段:1999-2003 年粮食生产下滑
        3.4.2 第二阶段:2004-2008 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3.4.3 第三阶段:2009-2015 年粮食生产超常增长
    3.5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4.1 种植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客观依据
    4.2 种植业结构经济效益评价
        4.2.1 种植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4.2.2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4.2.3 不同作物间比较收益分析
    4.3 种植业结构社会效益评价
        4.3.1 粮食商品率
        4.3.2 粮食进口对外依存度
    4.4 种植业结构生态效益评价
        4.4.1 不同农作制度的使用频率
        4.4.2 化肥施用强度
        4.4.3 秸秆还田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困境
    5.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困境
        5.1.1 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
        5.1.2 玉米临储价格政策逆向而行
        5.1.3 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
        5.1.4 农产品收益增长乏力
    5.2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困境
        5.2.1 农业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5.2.2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5.2.3 非耕地资源滥垦严重
    5.3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困境
        5.3.1 优良品种技术研发滞缓
        5.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6.1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6.1.1 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6.1.2 农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
    6.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6.2.1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6.2.2 建立目标价格形成机制
    6.3 粮食市场结构的改革
        6.3.1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6.3.2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改革方向
    6.4 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6.4.1 农村组织制度的发展现状
        6.4.2 农村组织制度的改革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7.1 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取向
        7.1.1 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可动摇
        7.1.2 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急需巩固
    7.2 农民种粮合理收入的价值取向
        7.2.1 合理收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支撑条件
        7.2.2 保证玉米生产的合理收入
        7.2.3 建立合理的作物比较收益结构
    7.3 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7.3.1 与下游产业结构相适应
        7.3.2 有利于构建下游产业成本竞争优势
    7.4 生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
        7.4.1 退出“赤色”产能
        7.4.2 恢复轮作制度
        7.4.3 种地养地结合
        7.4.4 科学施用化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8.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
        8.1.1 坚持粮食主产区应有的结构属性
        8.1.2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8.1.3 加快开发饲料作物
    8.2 吉林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
        8.2.1 优化玉米内部种植结构
        8.2.2 逐步激发大豆种植活力
        8.2.3 提升优质水稻种植比例
        8.2.4 增加优质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8.3 吉林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3.1 做强东部特产作物
        8.3.2 做大中部蔬菜作物
        8.3.3 开发西部多种经济作物
    8.4 吉林省饲料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4.1 加快发展青贮玉米
        8.4.2 建设优质牧草基地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7)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背景及历史分期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
    第二节 1910-201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的大致分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养殖方式
    第二节 牧养方式下的粪污治理观念及政策导向
    第三节 美国早期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59-1971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生猪养殖方式的动因及初期发展
    第二节 观念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粪污治理的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72-199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养猪快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及政策驱动
    第三节 环境正义追求下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一)
    第一节 生猪养殖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粪污治理的困境与综合养分管理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与4R养分管理制度
    第四节 综合养分管理的变革措施与管理成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二)
    第一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产生及基本规范
    第二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升级换代
    第三节 环境优先技术中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四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推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粪污治理百年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治理范式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驱动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与经济动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教训
    第一节 政策制度层面经验总结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层面经验总结
    第三节 各国/地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方式比较
    第四节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失败教训
第九章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二节 粪污治理方式与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8)庆城县青贮饲料作物引种试验示范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实施技术
    1.1 技术路线
    1.2 示范品种种植筛选
        1.2.1 青贮玉米
        1.2.2 饲用高梁
        1.2.3 密度及施肥方式对青贮饲料作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1.3 示范种植
2 项目技术特征
    2.1 技术成熟度
    2.2 技术推广难度

(9)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及其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陕北白绒山羊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陕北白绒山羊简介
        1.1.2 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1.1.3 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陕北白绒山羊产业转型升级
        1.2.1 陕北白绒山羊产业的发展机遇
        1.2.2 陕北白绒山羊养殖模式探索
    1.3 新型农业养殖模式主体——家庭农场
        1.3.1 家庭农场的内涵
        1.3.2 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经验
        1.3.3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1.3.4 家庭羊场的优势
        1.3.5 榆林地区以陕北白绒山羊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1.4 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调查研究
    2.1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2.1.1 研究思路
        2.1.2 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种养结合养殖户家庭基本情况
        2.2.2 土地及种植业现状
        2.2.3 养殖业现状
        2.2.4 成本与收益
        2.2.5 养殖意愿与需求
    2.3 讨论
        2.3.1 陕北白绒山羊种养结合家庭养殖户类型的划分依据
        2.3.2 种养结合养殖户的养殖规模主要受土地面积和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影响
        2.3.3 种养结合家庭养殖户的饲养规模、销售类型对经济收益的影响
        2.3.4 种养结合的家庭羊场养殖户羊群结构会影响养殖收益
    2.4 小结
第三章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设计与优化
    3.1 优化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舍饲养殖
        3.1.2 适度规模
        3.1.3 农牧结合
        3.1.4 技术配套
        3.1.5 综合收益
    3.2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内容的优化与设计
        3.2.1 适宜土地面积及其种植结构优化
        3.2.2 适宜养殖规模及其羊群结构优化
        3.2.3 家庭羊场养殖配套设施优化
        3.2.4 家庭羊场关键饲养管理技术
        3.2.5 家庭羊场的技术培训
    3.3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成本效益优化结果与分析
        3.3.1 投资前4年不同规模家庭羊场在羊群产羔率 100%时的经济效益分析
        3.3.2 投资前4年不同规模家庭羊场在羊群产羔率 150%时的经济效益分析
        3.3.3 投资前 5-10 年不同规模家庭羊场在羊群产羔率 100%时的经济效益分析
        3.3.4 投资前 5-10 年不同规模家庭羊场在羊群产羔率 150%时的经济效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小结
    4.2 创新点
    4.3 有待深入分析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畜禽养殖发展概述
        1.2.1 生产能力显着增强
        1.2.2 产业规模化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2.3 产业地位稳步提升
    1.3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概述
        1.3.1 对水体的污染
        1.3.2 对农田土壤的污染
        1.3.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1.4 生命周期评价涵义
        1.4.1 生命周期评价简介
        1.4.2 LCA的技术方法
        1.4.3 生命周期评价的特征
    1.5 生命周期评价在畜禽养殖领域的研究进展
        1.5.1 国外生命周期评价在畜禽养殖领域的研究进展
        1.5.2 国内生命周期评价在畜禽养殖领域的研究进展
    1.6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畜禽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1 评价目标
    2.2 评价范围的确定
    2.3 饲养方式划分及数据来源
        2.3.1 不同饲养方式的畜禽养殖量
        2.3.2 畜禽产品产量
        2.3.3 本研究数据来源
3 畜禽养殖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CI)
    3.1 饲料作物种植阶段
        3.1.1 化肥生产阶段
        3.1.2 玉米、大豆、小麦种植阶段
        3.1.3 豆粕生产阶段
    3.2 饲料加工阶段
    3.3 畜禽饲养阶段
        3.3.1 生猪饲养阶段
        3.3.2 肉牛饲养阶段
        3.3.3 奶牛饲养阶段
        3.3.4 肉鸡饲养阶段
        3.3.5 蛋鸡饲养阶段
    3.4 粪便处理阶段
    3.5 屠宰阶段
    3.6 运输阶段
    3.7 清单分析结果
        3.7.1 饲料作物种植阶段
        3.7.2 饲料加工阶段的清单分析
        3.7.3 畜禽饲养阶段的清单分析
        3.7.4 粪便处理阶段的清单分析
        3.7.5 屠宰阶段的清单分析
        3.7.6 运输阶段的清单分析
    3.8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
4 畜禽养殖的环境影响评价
    4.1 畜禽污染物影响的特征化
        4.1.1 全球变暖影响潜值分析
        4.1.2 酸化影响潜值分析
        4.1.3 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潜值分析
        4.1.4 光化学氧化物形成影响潜值分析
    4.2 畜禽环境影响潜值的标准化
        4.2.1 生猪的标准化数值
        4.2.2 奶牛的标准化数值
    4.3 加权评估
5 畜禽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解释与比较
    5.1 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解释
    5.2 本研究结果与SimaPro软件计算结果的比较
        5.2.1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SimaPro简介
        5.2.2 选取对象
        5.2.3 评价方法
        5.2.4 三种饲养方式下的生猪养殖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2.5 三种养殖方式下的生猪养殖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3 SimaPro软件与本研究结果计算结果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养殖户怎样选择饲料作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猪养殖户种养结合意愿与行为研究[J]. 李烊,王桂霞,杨义风.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16)
  • [2]黑龙江省畜牧生产布局及发展潜力的系统研究[D]. 林秀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农村饲料行业发展——评《中国饲料产业发展研究》[J]. 张若为. 中国饲料, 2021(05)
  • [4]“粮改饲”政策实施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选择——以黑龙江省为例[J]. 李元鑫,胡向东,周慧,麻吉亮.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02)
  • [5]通辽市农户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D]. 丹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 赵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D]. 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庆城县青贮饲料作物引种试验示范推广[J]. 田莉. 甘肃畜牧兽医, 2018(06)
  • [9]陕北白绒山羊家庭羊场及其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调查研究[D]. 张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10]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分析[D]. 周景月.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农民如何选择牧草作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