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农民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昕,邱爱民[1](2021)在《农技推广法律推进机制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支点,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则是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必需环节。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的依赖愈发提高,并对农业科技发展形成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并出台施行了《农技推广法》,但农技推广的法律推进机制面对新时代农业现代转型的趋势依然存在不健全和助推乏力问题。要立足新时代我国农业产业升级的需要,分析农技推广法律推进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机制健全、推进有力的农技推广法律机制,借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曲梦莹[2](2020)在《普兰店区丰荣街道农业技术政府推广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宇翔[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将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用现代农业技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技术是决定因素,劳动力的质量特别是掌握农业技术的能力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一种提升农业生产主体获得技术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现代化农业体系中,农业技术的研究主体和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的链条往往过长,农业生产主体需要制度化的帮助以提升技术获得能力,而农业技术推广就是一种这样的制度,它把农业技术的研发主体与农业生产主体联结起来,既向农业生产主体推扩农业技术,又向农业技术研发主体传导农业生产主体对技术的需求。农业合作社由于其自身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的特性,成为了农业技术推广中最常见的农民组织形式。由于农业技术研发功能尚未完全转移到市场,而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环境,很难完全摆脱小农生产的制约,进而导致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当下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历史阶段进行梳理,分析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发展趋势。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文章认为,当下农业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业技术研发力度不足、市场中介主体发育不全、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等问题。据上,论文从政策、体系和社会网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大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二是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中介和大型农业企业,发挥市场组织和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注重培育农村能人,农村技术专家,重视熟人网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陆倩倩[4](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渐从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向以政府、市场经济主体、科研院校为主的多元主体推广模式转变。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可以联结不同主体,互相弥补单主体推广时的不足,不仅能提高供给端能力,也能激活需求端的潜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必须要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需要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给予支撑。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而言,尽管政府已明确划分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且呼吁各方主体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农业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无法形成有效匹配的问题依旧存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比较分析数据、实地调研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未能深度耦合的因素。在借鉴了美国以大学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法国以农民协会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色列以政府系统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日本官民双轨运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4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后,得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一是,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贯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尾端;其二是,要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是公共农业R&D能力建设和科研院校技术创新辐射能力;其三是培育市场需求端拉力主体,主要包括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技推广中介机构;最后是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的法律政策,激励多元主体积极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存在技术供需矛盾的问题,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与市场接轨不洽等方面。农村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发展农业需要更多具有地域性、针对性的农业关键性技术。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尤其注重地域性技术的推广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多元主体推广农业技术不断给农民赋能,提高农民可持续自主发展能力。
张冉[5](2020)在《淮阳区科技示范户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农业信息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助推器。在农业农技推广过程中,先进的科技示范户是普通农户中的先驱,他们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的理念,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可以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农业技术在推广时,科技示范户对于农技推广服务的满意度,可以从推广效果中反映出来,在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在本文中,对淮阳区科技示范户满意程度的调查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帮助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技术扩散和农户满意度为理论基础,首先考察了周口市淮阳区农业基本概况,并且分别从淮阳区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等方面分析了淮阳区农技推广的概况。又围绕着农技推广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农技推广服务的现状。设计了来自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10个乡镇的267名科技示范户的问卷调查。依据调查数据,统计了科技示范户从不同方面对农技推广服务的满意度,之后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科技示范户的文化水平、年龄性别、所拥有土地面积、科技应用程度、农技员的培训次数等14个方面。最后得出淮阳区科技示范户对农技推广服务基本满意以及最能提高周口市淮阳区农技推广服务的科技示范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是使培训技术内容与农户需求相匹配等相关结论。本文依据模型实证分析淮阳区农技推广服务当前急需改进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具体包括:搭建技术推广体系、农户反馈机制;改进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选拔机制,持续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丰富农技推广知识,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调动科技示范户积极性,发挥示范户带头作用;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建设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等。为提高农业推广服务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持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模式和内容。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及相关案例分析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项因素对农技员、供给主体的影响,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户的满意度情况。本研究从农技推广的角度,充分考虑农户的满意度,同时以农户科技示范户作为代表,识别出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关键问题。不足之处是在确定调查范围时,因时间原因只选取了周口淮阳区境内18个乡镇中的10个乡镇,使本文的调查范围受到了限制,以后的研究可以将调查范围尽可能的扩大以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
蔡成业[6](2020)在《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从我国建国开始,我国政府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方面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惠及了很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乡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对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苍南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针对存在问题的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结合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方法方面阐述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归纳总结分析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各种检验仪器设备简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农民参加农技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并且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由于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造成农技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站能力较弱;人才不足,影响科研工作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加大了农技推广的难度;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适合苍南县的对策建议,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掌握新技术。以此希望能够借本文为苍南县构建一个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推广体系。
肖茂春[7](2020)在《南溪区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也非常重视农业管理。我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制定了多项政策,并且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力求通过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提高我国的农业水平,扩大我国农业的技术优势。在新政策的实施之下,国内的农业技术突飞猛进,很多农业合作社出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中,并且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农业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在农业技术研发过程中,我国按照农民生产的需求,结合先进的科研单位制定了农业生产科研攻关流程,建设了多处农业示范基地,并且不断的推广新的农业发展技术。在我国政府的引导下,真正将农业的生产领域、推广环节和科研领域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进一步的扩大了我国的新农业生产模式。新型的经营主体在农业转型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农业合作社的推广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有很多困难,因此我国应当在推广新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新体系。目前针对农业合作社模式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有很多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合作社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这一经营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是针对农业合作社展开的分析,通过深度分析这一模式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现状,整理目前新技术推广的阻碍,结合相关的文献寻找造成这种阻碍的根源,同时探寻了可以突破重重阻力,并继续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可行道路。本文主要针对四川省南溪区碧峰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南溪碧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展开研究,从其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总结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借鉴和汲取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探究以南溪碧峰茶叶专业合作社为组织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模式研究并提出相关改进对策,以期望对该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对我国其他地区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及方法。通过总结分析南溪碧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现有模式和存在问题,再结合国内外有代表性农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根据该地区合作社的实际需求,针对南溪碧峰茶叶专业合作社提出以下策略:1.完善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人员激励相关制度;2.从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市场引导等方面促进管理模式创新;3.强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4.从基层运行机制出发加强服务机制、组织运行机制、农业科技示范等方面的建设;5.建立相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
卫佩[8](2019)在《新媒体在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技术推广是打通农业科研与技术应用壁垒的关键所在,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在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依赖自身的特征,在农业技术传播效率、沟通反馈、信息容量方面展现出的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变革,深刻影响着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鉴于此,研究新媒体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尽管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新媒体对于农业发展的研究,但对于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充分,本文的基于对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分析为思路,以陕西三地为调查样本,研究新媒体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状况,对行业前辈的现有理论研究做进一步的事实论证和数据补充。在具体研究思路上:第一,厘清了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特点,“创新扩散”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研究框架。第二,分析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在沟通反馈、效率提升、资源整合、需求满足方面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在促进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换率、提升农业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助力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升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三,通过对陕西杨凌、西乡、丹凤三地调查研究,获取新媒体实际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以农民为视角,分析新媒体在实际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以促进新媒体作用发挥为导向,针对新媒体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主体、人才队伍建设、新媒体自身、农民用户四个角度,探讨提升新媒体作用发挥的政策和建议。本文以陕西杨凌、西乡、丹凤三地为调查样本,通过调查问卷设计、发放的方式对1000个农民进行新媒体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样本调查,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采取一对一方式,除不愿配合调查的农户外,共收回问卷912份,回收率为91.2%。
邢雪莲[9](2019)在《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皇岛抚宁区利用靠近秦皇岛城市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结合其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确定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为主要目标。随着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社会变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去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组织方式和农业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本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效果,也制约了秦皇岛市抚宁区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抚宁区作为秦皇岛市的农林业大区,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抚宁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发展与国内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尚未达到集约化、高适应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标准。具体表现为其农业技术推广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性,同时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没有达到稳定、高效的状态,导致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环境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以秦皇岛市抚宁区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征引、实地走访等方法调查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数据资料及实际运行情况,对该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在对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对国内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以借鉴,分析并提出了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路径,以期促进抚宁区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而服务于秦皇岛市抚宁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针对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六条具体路径: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注重获取农民的真实需求、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支持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升推广主体间的协作水平、采用适合农民群体的推广手段。本文尝试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路径进行拓展,更大程度地发挥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潜力,使其更加契合于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对于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吴春露[10](2019)在《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规模的扩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将发生深刻变革,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技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技推广工作必须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农业科技推广成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着机构松散、人员身份复杂、人才缺失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解决,因此,完善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必然。本文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威远县政府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该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简单、农技推广示范机制不完善等。同时分析了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外一些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国家经验基础上,结合威远县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威远县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对策:要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地方立法;加大投资强度,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发挥农民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农民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技推广法律推进机制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技推广法律推进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
(一)有助加强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农业科研积极性 |
(二)适应农村改革和市场发育新形势,明确各方权责关系 |
(三)有助降低农技推广风险,提升农技推广质量和效率 |
二、农技推广法律推进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农技科研积极性 |
(二)各方权责关系规定不清晰,条款内容有待细化 |
(三)法律推进市场面向不足,难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
三、农技推广法律推进机制的构建路径 |
(一)加强农技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调动农技科研积极性 |
(二)立足农技推广主客体多样化趋势,明确各方权责关系 |
(三)加快农技推广市场机制构建,加强相应立法保障工作 |
(四)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依法引导企业参与农技推广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技术推广 |
2.1.2 农业合作社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2.2 技术扩散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2.2.4 社会网络理论 |
3.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历史阶段 |
3.1 计划经济时期 |
3.1.1 基层部门初创阶段(1949-1957) |
3.1.2 中层组织完善阶段(1958-1965) |
3.1.3 需求体系建立阶段(1966-1977) |
3.2 市场经济时期 |
3.2.1 社会服务初显阶段(1978-1991) |
3.2.2 机构深化改革阶段(1992-2000) |
3.2.3 多元体系建立阶段(2001-2011) |
3.2.4 新时代阶段(2012至今) |
4.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类型与特征 |
4.1 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模式 |
4.1.1 技术高新风险大 |
4.1.2 人员专业续航强 |
4.1.3 农业科研机构模式典型 |
4.2 农业企业推广模式 |
4.2.1 服务全面链条短 |
4.2.2 供需匹配收益高 |
4.2.3 农业企业模式典型 |
4.3 市场农技中介推广模式 |
4.3.1 资源丰富链接广 |
4.3.2 形式多样范围小 |
4.3.3 市场农技中介模式典型 |
4.4 熟人网络推广模式 |
4.4.1 成本低廉效能高 |
4.4.2 区域性强规模小 |
4.4.3 熟人网络模式典型 |
5.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5.1 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
5.1.1 土地规模较小 |
5.1.2 组织结构离散 |
5.2 技术研发力度不足 |
5.2.1 研发目标脱节 |
5.2.2 研发投入不足 |
5.3 市场主体发育不全 |
5.3.1 中介组织缺乏 |
5.3.2 企业研发较弱 |
5.4 农业生产地域差异 |
5.4.1 区域差异较大 |
5.4.2 推广效能不高 |
6.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
6.1 营造政策环境 |
6.1.1 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
6.1.2 提升农业生产组织水平 |
6.1.3 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 |
6.1.4 确定技术研发市场导向 |
6.2 构建市场体系 |
6.2.1 培育市场农技中介组织 |
6.2.2 鼓励发展大型农业企业 |
6.3 尊重社会特质 |
6.3.1 加强发展小型农业生产 |
6.3.2 重视熟人网络推广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定性研究 |
1.4.2 定量研究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 |
2.1.2 农业技术推广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农业发展思想 |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科技推力与需求拉力理论 |
第三章 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3.1 1949 —1978 年四级推广网络形成期 |
3.2 1979 —2003 年五级推广网络重构期 |
3.3 2004 —2016 年多元推广网络形成期 |
3.3.1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
3.3.2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 |
3.4 2017 年至今多元推广网络发展期 |
3.4.1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要求 |
3.4.2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发展要求 |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 |
4.1 政府 |
4.1.1 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 |
4.1.2 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 |
4.2 科研院校 |
4.2.1 科研院校服务动力 |
4.2.2 科研院校经典推广形式 |
4.3 市场经济主体 |
4.3.1 涉农企业 |
4.3.2 农民合作社 |
4.3.3 农业技术扩散中介机构 |
第五章 多元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 |
5.1.1 政府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不足 |
5.1.2 科研院校辐射范围碎片化 |
5.2 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 |
5.2.1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 |
5.2.2 涉农企业服务功能弱化 |
5.2.3 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成长速度慢 |
5.3 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
5.3.1 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法律留白空间大 |
5.3.2 配套政策难调动多元主体推广积极性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1.2 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6.2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2.1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2.2 法国以农业协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6.3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3.1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3.2 以色列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6.4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
6.4.1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
6.4.2 日本以官民双轨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第七章 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
7.1 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 |
7.1.1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 |
7.1.2 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
7.2 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 |
7.2.1 政府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硬件投入 |
7.2.2 科研院校提升农技推广辐射能力 |
7.3 培育市场需求拉力端主体 |
7.3.1 整合壮大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 |
7.3.2 挖掘本地涉农企业内生发展力量 |
7.3.3 扶助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 |
7.4 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法律政策 |
7.4.1 更新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耦合法律 |
7.4.2 制定配套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激励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淮阳区科技示范户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计量经济学分析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淮阳区农技推广概况和服务现状 |
2.1 淮阳区农业概况 |
2.2 淮阳区农技推广概况 |
2.2.1 农技推广体系构成 |
2.2.2 农技推广管理模式 |
2.2.3 农技推广机构概况 |
2.2.4 农技推广人员概况 |
2.3 淮阳区农技推广服务现状 |
2.3.1 淮阳区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
2.3.2 淮阳区农技推广服务内容 |
2.3.3 淮阳区农技推广服务成效 |
2.3.4 淮阳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3 科技示范户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设计和数据来源 |
3.2 淮阳区科技示范户情况 |
3.2.1 淮阳区科技示范户的主要作用 |
3.2.2 淮阳区科技示范户的主要特征 |
3.2.3 淮阳区科技示范户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
3.2.4 科技示范户自身因素与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 |
3.2.5 农技推广机构因素与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 |
3.2.6 农技员因素与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 |
4 科技示范户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4.1.1 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 |
4.1.2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
4.2 模型回归结果 |
4.3 回归结果分析 |
4.3.1 科技示范户自身因素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4.3.2 农技推广机构因素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4.3.3 农技员因素与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
5 提高科技示范户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户反馈机制 |
5.2 优化农业技术人员选拔机制,提高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
5.3 丰富农技推广内容,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率 |
5.4 调动科技示范户积极性,发挥示范户带头作用 |
5.5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建设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概念 |
2.1.1 技术 |
2.1.2 推广 |
2.1.3 农业技术 |
2.1.4 农业技术推广 |
2.1.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1.6 农业推广概念的拓展 |
2.2 农业推广的由来 |
2.3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 |
2.3.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2.3.2 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理论 |
2.3.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
2.3.4 农业推广教育原理 |
2.3.5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2.4 农业推广现状 |
2.4.1 世界农业推广组织的现状 |
2.4.2 农业推广体系的结构 |
2.4.3 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费情况 |
2.5 世界农业推广发展新动向 |
2.5.1 发达国家改进农业推广的新动向 |
2.5.2 发展中国家农业推广改进与发展任重道远 |
2.6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
2.6.1 农业技术推广法 |
2.6.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方向 |
2.7 农业推广法 |
第3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1.1 与市场因素相融合的农技推广模式 |
3.1.2 以产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1.3 以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
3.2.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况 |
3.2.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4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硬件条件差 |
4.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 |
4.3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 |
4.4 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 |
4.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 |
4.6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 |
4.7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
第5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5.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 |
5.2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 |
5.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能力较弱 |
5.4 科研人才不足 |
5.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 |
5.6 农民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低 |
5.7 未能发挥农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
第6章 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
6.1 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
6.2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 |
6.3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 |
6.4 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 |
6.5 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 |
6.6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
6.7 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独特制度优势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南溪区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2 概念界定 |
2.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3 农业技术推广 |
3 南溪区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
3.1 南溪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
3.2 南溪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 |
3.2.1 “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
3.2.2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
3.2.3 “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
3.2.4 农业科技直接服务模式 |
4 南溪区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
4.2 专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及时 |
4.3 内部管理体制不顺 |
4.4 相关法规及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 |
5 国外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及借鉴 |
5.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5.2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5.3 英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5.4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经验的借鉴 |
5.4.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5.4.2 农业科研、教学与推广三者有机结合 |
5.4.3 完善组织管理体制 |
6 南溪区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的改进对策研究 |
6.1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
6.1.1 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
6.1.2 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
6.1.3 解决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中激励机制缺位问题 |
6.2 加强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
6.2.1 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 |
6.2.2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 |
6.2.3 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文化科技教育 |
6.2.4 改革现行农村教育体制,加强青年农民的职业教育 |
6.2.5 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 |
6.2.6 加大合作社农技推广的宣传力度 |
6.3 促进管理模式创新 |
6.3.1 合理设置机构,创新运行机制 |
6.3.2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6.3.3 建立、完善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新技术的机制 |
6.3.4 科学界定农业技术推广系的公益性职能,创新服务机制 |
6.3.5 加快合作社产学研用体系建设 |
6.4 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引入法制轨道 |
6.4.1 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 |
6.4.2 重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
6.4.3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媒体在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
2.1.2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
2.2 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 |
2.2.1 互联网新媒体 |
2.2.2 手机媒体 |
2.2.3 物联网新媒体 |
2.3 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 |
2.3.1 交互性与即时性 |
2.3.2 自主性与参与性 |
2.3.3 个性化和社群化 |
2.3.4 海量性和共享性 |
2.3.5 多媒体与超文本 |
2.3.6 趋真性和失真性 |
2.4 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的理论基础 |
2.4.1 创新扩散理论 |
2.4.2 使用-满足理论 |
3 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研究 |
3.1 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机理 |
3.1.1 新媒体方式下农业技术推广的沟通反馈机制 |
3.1.2 新媒体方式下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提升机制 |
3.1.3 新媒体方式下农业技术推广的资源整合机制 |
3.1.4 新媒体方式下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满足机制 |
3.2 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
3.2.1 助力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
3.2.2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
3.2.3 提高了农业技术成果转换率 |
3.2.4 加强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参与性 |
3.2.5 提升了农民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
3.2.6 助力农业技术推广产生经济效益 |
4 杨凌、西乡、丹凤三地新媒体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概况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数据来源及问卷回收情况 |
4.2 新媒体作用于陕西三地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
4.2.1 被调查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
4.2.2 被调查样本农户对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
4.2.3 农户对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作用的认知、态度 |
4.2.4 农户对农业类新媒体媒介的需求及评价 |
4.2.5 外部环境作用于农业类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
4.3 新媒体作用于陕西三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 |
4.3.2 外部环境对新媒体的作用方式主要依赖熟人推介 |
4.3.3 农业类新媒体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
4.3.4 新媒体尚处于自身发展不成熟的阶段 |
4.3.5 农民用户缺乏新媒体媒介素养 |
5 提升陕西省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作用的建议 |
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新媒体的应用 |
5.1.1 加强政府新媒体意识 |
5.1.2 发挥政府对新媒体推广的作用 |
5.2 加强新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
5.2.2 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
5.3 提升新媒体服务能力,增加与农户的黏度 |
5.3.1 细分市场,准确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媒介 |
5.3.2 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强与用户互动 |
5.3.3 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价值创造 |
5.3.4 营造良好的新媒体治理环境 |
5.4 注重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 |
5.4.1 加强农户文化教育 |
5.4.2 提升农民新媒体媒介素养 |
6 研究的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新媒体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9)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农业技术推广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
2.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成 |
2.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概念和及其分类 |
2.3 相关基础理论 |
2.3.1 农业技术推广传播理论 |
2.3.2 创新扩散理论 |
3 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3.1 秦皇岛市抚宁区基本概况 |
3.1.1 自然基础环境概况 |
3.1.2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
3.2 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情况 |
3.2.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情况 |
3.2.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构成和经费落实情况 |
3.3 秦皇岛市抚宁区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3.1 项目带动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3.2 企业参与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4 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
3.4.1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不充分 |
3.4.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适应性不足 |
3.4.3 未建立有效的支持机制 |
3.4.4 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
3.4.5 推广主体工作衔接不到位 |
3.4.6 农民的接受能力较低 |
4 我国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经验借鉴 |
4.1 我国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借鉴 |
4.1.1 武川县“项目带动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4.1.2 天府新区万安镇“企业参与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4.1.3 寿光市“农业合作社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4.2 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启示 |
4.2.1 选择适合的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
4.2.2 农业技术推广路径的多元化 |
4.2.3 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估 |
4.2.4 尝试采用先进的推广方法 |
5 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路径分析 |
5.1 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路径的总体思路 |
5.2 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的具体路径 |
5.2.1 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
5.2.2 注重获取农民的真实需求 |
5.2.3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支持机制 |
5.2.4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
5.2.5 提升推广主体间的协作水平 |
5.2.6 采用适合农民群体的推广手段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
2.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
3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 |
3.1 自然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及水利条件 |
3.1.3 地形及土地资源 |
3.1.4 森林资源 |
3.2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
3.2.1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3.2.2 农业水利装备设施 |
3.2.3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
3.3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
3.3.1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现状 |
3.3.2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
3.3.3 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主要做法及成效 |
4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
4.1.2 农技推广队伍薄弱 |
4.1.3 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单一 |
4.1.4 农技推广示范机制不完善 |
4.2 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成因 |
4.2.1 农技推广管理不畅 |
4.2.2 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待遇差 |
4.2.3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
4.2.4 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
4.2.5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挑战 |
5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概况 |
5.1.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5.1.2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5.1.3 印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5.2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启示 |
5.2.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5.2.2 加强科研教育推广协作 |
5.2.3 丰富农业科技推广内容 |
5.2.4 保障农业科技推广资金 |
5.2.5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
6 对策建议 |
6.1 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 |
6.2 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
6.2.1 突出政府在公益性农技推广中主导地位 |
6.2.2 推行农科教企、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推广机制 |
6.3 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立法 |
6.4 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
6.5 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
6.5.1 建立合理的准入机制 |
6.5.2 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
6.5.3 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
6.6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发挥农民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技推广法律推进机制的构建研究[J]. 孟昕,邱爱民. 农业经济, 2021(12)
- [2]普兰店区丰荣街道农业技术政府推广对策研究[D]. 曲梦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D]. 周宇翔.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D]. 陆倩倩.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5]淮阳区科技示范户对农技推广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成业. 西南大学, 2020(01)
- [7]南溪区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研究[D]. 肖茂春. 西南大学, 2020(05)
- [8]新媒体在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 卫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9]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技术推广路径研究[D]. 邢雪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10]威远县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春露.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