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色调的形成和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钧[1](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丁俊[2](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赵艳[3](2021)在《治愈系空间研究 ——针对青年抑郁患者的生活空间设计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压力给青年带来诸多的心理问题,抑郁症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抑郁症正侵蚀着青年的身心健康,毁坏和谐家庭,给患者的家人和伴侣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如何治愈和关爱这类“心理亚健康”青年人群应当被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目前,对于青年抑郁患者的治愈主要通过弱化刺激源和注意个体调节两个方面,以缓解情绪和减轻压力为主。如今的青年主要在工作和居住这两种环境中切换,生活住宅室内空间是青年抑郁患者主要停留的空间,因而打造一个治愈系青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应用设计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色彩、材料、空间、光线等元素的统筹组合,打造一个具有治愈性效果的室内空间。在总结现有资料中抑郁症患者对色彩、材质等偏好的基础上,主动对身边和网络中的抑郁症患者调研,归纳症群对各室内空间各元素的喜恶共性,以便于在接下来的设计中起到铺垫的作用。在梳理症群的偏好后,从身边的个体案例出发,在个体患者现有的生活居住空间上进行入手设计。着重对室内空间的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规划组合,通过对现居住环境的分析和个体案例的偏好,尝试设计出具有治愈性效果的室内空间。并且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这类疾病以及这类症群的重视和关注,更多认识和知道色彩治疗与环境材料肌理对治愈青年抑郁症患者积极作用,改进他们的生活寓居环境,锻造坚强的灵魂。
姚嫣[4](2021)在《基于建筑符号学的风景旅游地中小型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研究 ——以杭黄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铁站建设惠及的范围不断扩大,风景旅游地中小型高铁站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铁站作为旅客认知该地的窗口,肩负着展示地区形象特色以及宣传地域文化的职责,因而风景旅游地高铁站的地域性设计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缺少高铁客运站形象及地域性设计方面的指导理论,我国已建成高铁站房外部形象同质化严重。风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资源丰富且特点鲜明,是多元文化的土壤。因此,将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融入到高铁客运站建筑设计中,是文章的研究重点。论文首先是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中小型铁路客运站地域性设计发展历程的概述;二是关于地域性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地域性主义思想流派、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的解析,以及对符号学、建筑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的概述;三是依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应用建筑符号学的地域性设计过程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论文展开对杭黄高铁线上的千岛湖站、建德站以及桐庐站的现状调研,将调研结果从建筑总体布局、建筑形态表征以及建筑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建筑符号化表达的地域性解析,并且运用SD法对其地域性设计进行评价打分。将三个站点的调研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分析得出,千岛湖站在各方面的地域性设计评价结果均高于另外两站,建德站在总体布局以及绿化布置方面的地域性设计较差,桐庐站在建筑立面细节以及材质方面的设计较少体现地域特点。分析结果为后续地域性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一定的支撑。论文最后是对风景旅游地区中小型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策略的思考、归纳与总结。依据前文成果,从地域性设计原则、建筑符号化的地域性设计过程以及建筑符号的应用方法三个层面上展开探讨。总结出了母题重复、逻辑同构、形式抽象以及概念隐喻的建筑符号化表达手法,希望能为今后风景旅游地区中小型高铁站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员琪琪[5](2021)在《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文中指出黔东南苗绣历史悠久,被称为“写在衣服上的史书”,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人们对苗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民族发展等层面,将苗绣蕴含的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推广作用不大。在我国室内软装设计发展进程中,大量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我国的软装设计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室内设计作品同质化严重,民族文化特色越来越少,反而是国外设计师进行了大量的中国风元素设计尝试。其实国内设计师对我国传统文化更为了解,通过将黔东南苗绣艺术这一民族文化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创新结合,可以开辟出一条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以实现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更好的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本文以黔东南苗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研究,提出本课题研究存在的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对其基本要素如图案纹样特征、色彩搭配特征、用料材质分类和绣工技法分类的详细探究,得到其蕴含的艺术装饰元素;通过对上述装饰元素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研究,得到黔东南苗绣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体现民族文化的路径。对现代室内软装设计的特征、元素分类、设计风格、设计原则的归纳研究,为后续室内软装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室内软装设计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为设计实践提供了可行的设计方向。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可行性及价值进行分析,得到了图案元素重组和色彩搭配创新等设计方法,以实际应用案例为模板进行应用分析,得到可借鉴的设计方法和需要规避的不足之处。最终的整体软装设计方案既保证了现代室内软装的功能交互和人性化需求,以社会关注热点为选题灵感,选择平层单身青年公寓为目标项目,以“时光故事”为苗绣与现代软装结合的设计主题。首先对小户型单身公寓进行功能分区设计,再选取设计灵感来源,完成整体风格定位,最后以每个功能区域为单位进行软装元素的创新设计及选配,完成各区域的整体软装效果图,并选择了部分创新设计软装产品进行实物样品制作。黔东南苗绣装饰元素的加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韵味,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实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更论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李雨蒙[6](2020)在《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养老服务中心空间及色彩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笔者根据我国的人口数据分析获悉,我国已经跨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本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促使本国的养老问题严重起来并且越来越凸出,因此我们就应该重视养老建筑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从目前来看,己经成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了,所以养老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就成为了满足人口老龄化市场所需要的必然现象。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养老建筑更甚,逐步吸引了社会上的关注,养老建筑的发展进而被人们所认可。众所周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色彩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颜色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一定的影响,对成年人如此,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因而研究养老建筑的室内空间色彩设计,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品质有重要的意义。当我们跨入老年人的门槛后,无论是心理、生理还是机能都在逐渐减弱,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周边空间的环境色的依赖也就不言而喻的加强了。笔者在本文主要叙述养老建筑空间设计和色彩设计,研究了室内色彩的发展,对色彩进行了调研,得出了室内色彩设计的重要性。空间中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色彩,可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公共空间是老年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因此一个舒适温馨的空间色彩设计就显得很突出和重要。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1章:绪论。介绍研究内容和背景,明确主体之后又进行了国内外现状的查阅和研究,得出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最后介绍了笔者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研究框架。第2章:理论基础。本章节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研究了行为心理的理论、影响色彩的因素、养老建筑室内空间色卡的分析和空间色彩的设计以及当下色彩存在的问题。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再对养老建筑空间色彩的作用和影响进行研究。第3章:国内外养老建筑案例调研。笔者通过对国内两个养老院的亲自调研和走访,并对养老院内的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室内色彩设计的相关数据。还通过对论文、文献、建筑学报以及相关杂志的查阅,讨论了国外的养老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最终对调研结果进行归纳和解读。第4章:本章主要是实践应用,把前文中的理论基础运用到养老服务中心室内色彩设计中来。对老年公租房实践项目进行了介绍,对老年公租房的平面图、立面图和方案进行了展示,第三小节是对养老服务中心的空间色彩的一个应用,第四小节分别从灯光优化、户型细节设计和色彩人性化设计三个方面介绍了养老服务中心的人性化设计特性。第5章:结论与展望。得出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不足与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使人们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能够引起大家对老年人和养老建筑室内空间色彩的重视,希望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温暖的环境,让老人可以幸福快乐舒适的生活在这里。
陈可心[7](2020)在《自然光影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塑造中的运用》文中指出自然光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功能作用,是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的一种独特的元素。自然光影是如何对园林空间进行塑造并展现其审美与功能特质,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光影的基本特性入手,分析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园林要素对光影的引导方式和自然光影在空间中的分布效果,在此基础上来探究自然光影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塑造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效果。自然光影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塑造中发挥作用的本质来源于光影与园林要素及空间的互动关系:光影能够渲染园林要素的视觉形象,形成物体的明暗对比、色彩变化和质感表现;光影能够组织空间,包括对空间的引导、界定和连接;光影能够辅助空间构成,包括创造视觉焦点、调节空间尺度、丰富空间层次;光影能够渲染空间的色彩,包括调节空间的色彩关系、形成空间色调的动态变化;光影还能够营造动态空间,包括光影变化和光影韵律形成的动态空间;此外,光影对园林空间的氛围和意境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本文从园林要素、空间构成、氛围和意境三个层面来论述自然光影对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的影响效果和塑造作用,展现了光影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具有的审美、功能价值和巨大潜力。
李鹏[8](2020)在《乔治·利盖蒂中期管弦乐作品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乔治·山多尔·利盖蒂(Gy?rgy Sándor Ligeti,1923—2006)作为“新音色音乐”流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纪匈牙利继巴托克之后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由他创造并实践的“微复调”创作技法,成为其整个中期创作风格的重要基础,在50年代后的多元化风格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观念由传统的旋律、和声及节奏等构成元素转向“音色—音响”这一元素。本文主要从“音色—织体”角度对其“中期”创作的管弦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考察其织体的形态及音色处理手法、音色的基本构成以及横向控制逻辑等。本论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绪论对利盖蒂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所简要概述。第一章主要研究织体的构成并分为两节,第一节研究织体的外部形态及相关音色元素,并就不同形态织体的建构与音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第二节则从音色—音响的角度研究织体的具体写法及其相应地音色处理手法,如音色、力度、音区、奏法等方面。第二章主要研究音色的构成,第一节为乐队编制与相关音色—音响参数,主要论述乐队编制作为基本的“调色板”这一基本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音色—音响”参数对具体“色调”的影响;第二节研究音色横向变化,主要论述不同类型音色横向变化成为音乐横向动力发展的基本控制逻辑;第三节则从宏观角度研究音色—织体在整体结构布局中的作用。结论则对论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提出作者的观点。
徐帅东[9](2020)在《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几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幼儿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儿童的身心成长都容易产生影响。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幼儿启蒙教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幼儿园设计的成功与否,不仅仅与其建筑、设施及布局等条件有关,幼儿园的色彩设计也同样至关重要。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所以应该重视幼儿园环境色彩的设计和应用。现在大多数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中存在着许多设计师的主观理解,简单的认为幼儿园景观色彩越多、越鲜艳,儿童就越喜欢,以致于色彩应用千篇一律,色彩搭配缺乏自然色、花哨、无章,忽略了景观色彩对儿童心理健康和成长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幼儿园色彩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研究层次和结论不相统一,传统的幼儿园色彩设计模式仍占主体地位,存在众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对于幼儿园景观环境色彩设计的研究十分迫切。本文以幼儿园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幼儿园的调查研究,将幼儿园使用率最高的颜色及其基本属性结合幼儿学习成长中的色彩应用习惯,分别设计针对幼儿园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三种不同群体的问卷。通过问卷及儿童画作分析,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研究,探寻出我国幼儿幼儿对于自然景观色彩和黄色、红色等暖色系以及色彩中等明度、中等纯度调和色调的偏好和习惯表现,发现目前我国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中存在色彩搭配花哨杂乱、自然色较少、设计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并以幼儿为中心从景观设计的艺术层面提出了符合我国幼儿心理需求的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策略。最后,通过结合设计原则对部分案例幼儿园景观要素色彩进行优化设计,旨在从理论到实践来提高我国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希望为我国幼儿园景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张逸[10](2020)在《新中式风格地毯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民族意识的日渐复苏与人民生活品质的大幅提高,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随之飞速提升,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向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因此,空间环境不仅被要求满足实用功能方面的物质需求,还被要求满足文化内涵方面的精神需求。就此设计师们开始致力于设计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又区别于传统中式风格的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国传统家居空间蕴含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受三大传统哲学思想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新中式风格很好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融合起来,以其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时尚的特点而备受欢迎。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步提升,人们开始渴望通过舒适温馨的居家空间来放松自我。软装饰凭借其柔软舒适的感官特性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带给人们别样的空间体验。地毯作为软装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凭借其自身特有的审美性与功能性备受喜爱。因此本论文选择新中式风格地毯设计与应用研究作为课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探讨新中式风格的设计特点与设计要素,以传统文化为精髓,现代审美为血液,设计出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中式风格地毯。对新中式风格地毯的有效运用是对时代发展的顺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打破了传统中式风格的刻板印象,呈现出灵妙雅致的新中式风格,赋予作品独特的民族色彩。通过新中式风格的地毯设计,让民族设计不再停留于表层的模仿,而是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人们深刻感知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所累积沉淀的文化底蕴是何等的深厚与精妙绝伦。希望此次研究能够对新中式风格的地毯设计应用起到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倡导人们正确认识并了解新中式风格,由此促进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室内色调的形成和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色调的形成和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
小结 |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
小结 |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2)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治愈系空间研究 ——针对青年抑郁患者的生活空间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治愈系室内空间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针对青年抑郁症患者的治愈方法 |
(1)案例分析法 |
(2)文献研究法 |
(3)实地调研法 |
(4)分析比较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青年居家抑郁患者调研分析 |
2.1 青年抑郁病症简介 |
2.2 症群居住办公空间特点共性分析 |
2.2.1 问卷心理压力调查 |
2.2.2 症群对综合室内空间方案的偏好 |
2.2.3 症群对室内空间颜色喜好分析 |
2.2.4 症群对室内空间材质喜好分析 |
2.3 青年居家抑郁患者调研过程中现存问题 |
2.4 治愈青年抑郁患者室内空间特点 |
2.5 治愈青年抑郁患者的陈设设计 |
3.室内空间形态、尺度、色彩和材质对患者治愈作用 |
3.1 治愈系室内空间形态 |
3.2 空间尺度对患者的影响 |
3.2.1 空间尺度 |
3.2.2 细部尺度 |
3.3 室内功能空间尺度的组成 |
3.4 室内环境中光的表现 |
3.4.1 光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
3.4.2 光所产生的心理作用 |
3.4.3 治愈系室内空间的光照与灯光 |
3.5 色彩情感的概念分析 |
3.6 色彩对人的情绪影响 |
3.6.1 色彩对抑郁患者情绪的影响 |
3.7 室内环境中的色彩情感 |
3.8 室内空间中的材质 |
3.8.1 治愈系空间材质的运用 |
3.8.2 室内空间材质肌理的含义 |
3.8.3 室内空间材质肌理对人情绪的影响 |
3.8.4 室内空间材质对抑郁患者情绪的影响 |
4.青年抑郁患者生活空间的设计探索 |
4.1 治愈系室内空间实践研究 |
4.2 治愈系—客厅空间设计 |
4.3 治愈系—餐厅空间设计 |
4.4 治愈系—茶室空间设计 |
4.5 治愈系—办公空间设计 |
4.6 治愈系卧室设计 |
4.7 方案分析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建筑符号学的风景旅游地中小型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研究 ——以杭黄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铁时代的来临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1.1.2 旅游业的发展与风景旅游地的机遇 |
1.1.3 高铁接入对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1.1.4 国内高铁站门户形象现状以及对城市形象建设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风景旅游地 |
1.3.2 中小型高速铁路客运站 |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中小型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中小型铁路客运站地域性设计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1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运站地域性设计发展历程 |
2.1.2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运站与国外中小型铁路客运站地域性设计的比较 |
2.2 地域性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地域主义思想流派 |
2.2.2 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 |
2.2.3 符号学及建筑符号学的引入 |
2.3 应用建筑符号的地域性设计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杭黄线案例站点现状调研及分析 |
3.1 调研基本概况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对象 |
3.1.3 调研方法 |
3.1.4 调研内容 |
3.2 杭黄高铁千岛湖站现状调研 |
3.2.1 千岛湖站地域文化背景 |
3.2.2 千岛湖站建筑总体布局的地域性设计 |
3.2.3 千岛湖站建筑形态表征的地域性设计 |
3.2.4 千岛湖站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设计 |
3.3 杭黄高铁建德站现状调研 |
3.3.1 建德站地域文化背景 |
3.3.2 建德站建筑总体布局的地域性设计 |
3.3.3 建德站建筑形态表征的地域性设计 |
3.3.4 建德站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设计 |
3.4 杭黄高铁桐庐站现状调研 |
3.4.1 桐庐站地域文化背景 |
3.4.2 桐庐站建筑总体布局的地域性设计 |
3.4.3 桐庐站建筑形态表征的地域性设计 |
3.4.4 桐庐站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设计 |
3.5 调研分析与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D法的案例站点地域性设计评价及分析 |
4.1 SD语义差异评价法的基本程序 |
4.1.1 形容词对的选择以及样本图片的处理 |
4.1.2 评价级段的设置 |
4.1.3 被试者的确定 |
4.2 问卷回收与基本数据信息统计整理 |
4.2.1 测试阶段 |
4.2.2 问卷回收与整理 |
4.2.3 基本信息统计整理 |
4.3 SD评价结果分析 |
4.3.1 问卷信度分析 |
4.3.2 单个站点SD评价结果分析 |
4.3.3 三个站点SD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4.4 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的总体设计偏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景旅游地中小型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策略研究 |
5.1 应用建筑符号学的地域性设计原则 |
5.1.1 满足高铁站功能实用性 |
5.1.2 保持风景旅游地地域原生性 |
5.1.3 选用建筑符号适宜性 |
5.1.4 符合发展趋势时代性 |
5.1.5 体现门户建筑艺术性 |
5.2 建筑符号化的地域性设计过程 |
5.2.1 建筑总体布局 |
5.2.2 建筑形态表征 |
5.2.3 建筑空间 |
5.3 高铁站建筑符号组合的应用方法 |
5.3.1 母题重复 |
5.3.2 逻辑同构 |
5.3.3 形式抽象 |
5.3.4 概念隐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杭黄高铁地域性设计SD评价问卷 |
附录2 SD评价问卷结果数据整理(一) |
附录3 SD评价问卷结果数据整理(二) |
附录4 SD评价问卷结果数据整理(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现存问题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黔东南苗绣艺术装饰元素探索 |
2.1 黔东南苗绣的发展历程 |
2.1.1 黔东南苗绣的历史发展 |
2.1.2 黔东南苗绣的发展现状 |
2.2 黔东南苗绣的基本要素 |
2.2.1 图案纹样特征 |
2.2.2 色彩搭配特征 |
2.2.3 用料材质分类 |
2.2.4 绣工技法分类 |
2.3 黔东南苗绣的文化内涵 |
2.3.1 纪念历史 |
2.3.2 信奉自然 |
2.3.3 图腾崇拜 |
第三章 室内软装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
3.1 室内软装设计概述 |
3.1.1 室内软装饰特征 |
3.1.2 软装饰元素分类 |
3.1.3 室内软装饰风格 |
3.1.4 室内软装饰设计原则 |
3.2 发展现状 |
3.2.1 不同地域消费者分层现象 |
3.2.2 专业软装设计师缺乏现象 |
3.2.3 软装饰缺乏民族特色现象 |
3.3 未来发展趋势 |
3.3.1 个性化趋势 |
3.3.2 人文化趋势 |
3.3.3 生态化趋势 |
3.3.4 品牌化趋势 |
第四章 黔东南苗绣在室内软装设计中应用案例分析 |
4.1 应用可行性分析 |
4.1.1 民族文化内涵 |
4.1.2 苗绣图案色彩元素 |
4.1.3 室内软装设计角度 |
4.2 应用价值分析 |
4.2.1 外观美感和深刻寓意 |
4.2.2 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 |
4.3 黔东南苗绣的现代化创新应用 |
4.3.1 现代化创新应用概述 |
4.3.2 创新设计方法 |
4.4 应用案例分析 |
4.4.1 客栈外观 |
4.4.2 公共区域 |
4.4.3 客房区域 |
4.4.4 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5.1 选题思路 |
5.2 设计方案 |
5.2.1 空间设计 |
5.2.2 整体设计定位 |
5.2.3 客厅区域 |
5.2.4 卧室区域 |
5.2.5 厨房区域 |
5.2.6 卫生间区域 |
5.2.7 玄关区域 |
5.2.8 小结 |
5.3 设计实现 |
5.3.1 选材工艺 |
5.3.2 样品选作展示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养老服务中心空间及色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养老建筑 |
1.1.2 空间色彩 |
1.2 研究背景 |
1.2.1 养老建筑的兴起 |
1.2.2 养老建筑的需求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养老建筑研究现状 |
1.3.2 建筑色彩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行为心理分析下的养老建筑空间色彩的研究 |
2.1 行为心理的理论基础 |
2.1.1 行为心理学 |
2.1.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
2.1.3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需求 |
2.2 影响色彩的因素 |
2.2.1 光的影响 |
2.2.2 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
2.2.3 室内环境色的影响 |
2.3 养老建筑室内空间色卡分析 |
2.3.1 大厅色卡分析 |
2.3.2 餐厅色卡分析 |
2.3.3 房间色卡分析 |
2.4 老年人对空间色彩设计的需求 |
2.5 养老建筑室内公共空间色彩设计 |
2.5.1 公共空间色彩设计 |
2.5.2 餐饮空间色彩设计 |
2.5.3 居住空间色彩设计 |
2.6 建筑室内空间色彩存在的问题 |
3 养老建筑案例调研 |
3.1 调研对象 |
3.1.1 西安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 |
3.1.2 调研对象及其性质 |
3.2 国内养老建筑案例调研 |
3.2.1 朝阳老年公寓室内色彩调研 |
3.2.2 丰泽园敬老院室内色彩调研 |
3.3 国外养老建筑案例 |
3.3.1 土着文化疗养院 |
3.3.2 日本小型化养老院悠悠长屋 |
3.4 调研成果及解读 |
3.4.1 养老建筑中老年人状况分析 |
3.4.2 现有养老建筑环境分析 |
3.4.3 行为心理评价及其与空间色彩的联系 |
3.5 本章小结 |
4 养老建筑空间色彩的实践应用 |
4.1 实践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区位 |
4.1.2 基地概况 |
4.2 养老服务中心方案示例 |
4.2.1 养老服务中心平面图 |
4.2.2 养老服务中心立面图及效果图 |
4.3 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空间色彩的应用 |
4.3.1 大堂及前台色彩设计 |
4.3.2 过道色彩设计 |
4.3.3 休息厅色彩设计 |
4.3.4 健身娱乐空间色彩设计 |
4.3.5 餐厅色彩设计 |
4.3.6 卫生间色彩设计 |
4.3.7 老人房间色彩设计 |
4.4 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空间色卡分析 |
4.5 阳光养老服务中心空间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特性 |
4.5.1 灯光优化 |
4.5.2 户型细化设计 |
4.5.3 室内公共空间色彩的人性化设计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之处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7)自然光影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塑造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自然光影之美 |
1.1.2 对自然光影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的思考 |
1.1.3 失衡的光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 |
1.3.1 光影的基本概念 |
1.3.2 苏州古典园林光影运用概述 |
1.3.3 研究的内容 |
1.3.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自然光影的概述 |
2.1 自然光的分类与基本属性 |
2.1.1 光的分类 |
2.1.2 自然光的基本属性 |
2.2 影的分类与特性 |
2.2.1 影的分类 |
2.2.2 影的特性 |
2.3 自然光影的动态性 |
2.3.1 时间变化引起的光影动态变化 |
2.3.2 天气变化引起的光影动态变化 |
2.4 光影对人的感知的影响 |
2.4.1 光影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
2.4.2 光影对心理感知的影响 |
2.5 光与影的关系 |
2.5.1 辨证统一关系 |
2.5.2 “图——底”关系 |
第三章 自然光影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中的引入和分布 |
3.1 自然光影与园林要素的互动关系 |
3.1.1 影响光影形象的基本元素分类 |
3.1.2 自然光影与园林要素的互动关系 |
3.2 光影的引入 |
3.2.1 被投影物对光影的引导 |
3.2.2 承接面对光影的呈现 |
3.3 光影的分布 |
3.3.1 元素的视觉形象表现 |
3.3.2 空间的明暗分布 |
第四章 自然光影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塑造中的运用 |
4.1 光影与园林空间的关系 |
4.1.1 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的特点 |
4.1.2 光与空间的关系 |
4.2 光影组织空间 |
4.2.1 界定空间 |
4.2.2 引导空间 |
4.2.3 连接空间 |
4.3 光影辅助构成空间 |
4.3.1 创造视觉焦点 |
4.3.2 调节空间尺度 |
4.3.3 丰富空间层次 |
4.4 光影渲染空间色彩 |
4.4.1 调和空间色彩关系 |
4.4.2 形成空间色调的动态变化 |
4.5 光影营造动态空间 |
4.5.1 光影变化创造的动态空间 |
4.5.2 光影韵律营造的动态空间 |
第五章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光影意境与氛围塑造 |
5.1 光影对园林空间环境的影响 |
5.1.1 明暗光影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
5.1.2 光影的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
5.1.3 其它因素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
5.2 光影对苏州古典园林空间氛围的塑造 |
5.2.1 以光为主导的空间氛围——清新、热烈、宁静、欢快 |
5.2.2 以影为主导的空间氛围——幽静、神秘 |
5.2.3 对比强烈的光影空间氛围 |
5.3 光影对苏州古典园林空间意境的营造 |
5.3.1 粉墙剪影——植物光影的意境美 |
5.3.2 镜中天地——水影、镜像的光影意境 |
5.3.3 框格之美与无心画——门、窗的光影意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8)乔治·利盖蒂中期管弦乐作品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利盖蒂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
二、创作风格的演变 |
三、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选题 |
第一章 织体的构成 |
第一节 织体的外部形态 |
一、点状织体 |
(一)音高呈“无”规律变化 |
(二)类似于线条音型化手法 |
(三)以节奏音型化手法为主 |
二、面状织体 |
(一)由长音式线条纵合而成的静态织体 |
(二)由摇荡式和声音型化手法形成的微动态织体 |
三、块状织体 |
(一)同音列“追逐式”模仿手法 |
(二)微复调技法构成 |
(三)综合性手法构成 |
四、网状织体 |
(一)类似于线条音型化手法 |
(二)“开放式”和声音型化手法 |
五、复合形态 |
小结 |
第二节 不同类型织体写法及音色处理 |
一、同质性结构织体及其音色处理 |
(一)“齐奏型”织体 |
(二)“音束型”织体 |
二、异质性结构织体及其音色处理 |
(一)不同因素的同质性结构织体纵向叠合 |
(二)对比复调原则及其“变异” |
(三)模仿复调原则及其“变异” |
(四)微复调织体及其他类型复调织体 |
(五)“旋律与伴奏型”织体 |
(六)点描型织体 |
本节小结 |
第二章 音色的构成 |
第一节 乐队编制及其它“音色—音响”元素 |
一、乐队编制 |
二、其它“音色—音响”元素 |
(一)传统乐器音响之“新”貌 |
(二)“新”音源的运用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音色—音响”的横向变化 |
一、“音色—音响”的对置 |
(一)由单一乐器组音色构成 |
(二)由不同的同组(或族)乐器音色构成 |
(三)由某一乐器组(或族)音色与不同组(或族)乐器音色结构构成 |
(四)由不同的不同组(或族)音色结合构成 |
二、音色的逐层叠加与削减 |
(一)单一音色—音响体内的音色渐变 |
(二)毗邻音色—音响体之间的音色“交织” |
(三)多个音色—音响体之间的“游离”变化 |
三、统一基调与局部染色 |
(一)“染色”元素为其它类乐器族音色的点状切换 |
(二)染色元素为其它类乐器族音色的逐步聚合 |
(三)“染色”元素为更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
四、其它“音色—音响”变化手法 |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音色—织体在整体结构中的布局 |
一、“并列—对比”结构 |
(一)渐进发展原则下的“并列”结构 |
(二)对置、对比原则下的“对比”结构 |
二、“回旋”结构 |
(一)“主导”性音响体在横向布局中的结构功能 |
(二)“主导”音响体在不同段落中的音色处理 |
(三)不同“插部”之间的音色处理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幼儿园景观 |
2.1.2 景观色彩 |
2.1.3 色彩心理学 |
2.2 色彩的基本理论与色彩心理 |
2.2.1 色彩的属性 |
2.2.2 色彩的对比 |
2.2.3 孟塞尔色彩体系 |
2.2.4 色彩的联觉 |
2.3 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
2.3.1 幼儿的生理特征 |
2.3.2 幼儿的心理特征 |
2.3.3 幼儿的行为特征 |
2.4 影响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表达的因素 |
2.4.1 景观的不同维度空间及造型 |
2.4.2 景观材质、构景方法及布局 |
2.4.3 幼儿教育学理论 |
2.4.4 幼儿园建设标准 |
2.4.5 民族及地区文化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幼儿园景观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内容 |
3.1.3 幼儿对色彩的偏好 |
3.2 国内外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分析与对比 |
3.2.1 国内幼儿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3.2.2 国外幼儿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3.2.3 国内外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对比 |
3.3 幼儿园室内及儿童活动区色彩的应用分析 |
3.3.1 幼儿园室内空间色彩的应用 |
3.3.2 儿童活动区色彩的应用 |
3.3.3 儿童活动空间色彩的应用对比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策略 |
4.1 我国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 |
4.1.1 忽略了色彩的调和和主调设计 |
4.1.2 忽略了景观色彩对儿童的色彩联觉效应 |
4.1.3 自然色占比较小 |
4.1.4 色彩设计缺少功能分类 |
4.2 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幼儿园景观色彩设计原则 |
4.2.1 色彩设计的美学原则 |
4.2.2 色彩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
4.2.3 色彩设计的自然性原则 |
4.2.4 色彩设计的功能性原则 |
4.3 幼儿园景观要素色彩优化设计 |
4.3.1 建筑色彩优化设计 |
4.3.2 游戏设施色彩优化设计 |
4.3.3 植物材料色彩优化设计 |
4.3.4 铺装色彩优化设计 |
4.3.5 幼儿园整体景观色彩优化设计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表二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10)新中式风格地毯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关键问题 |
1.6.1 创新点 |
1.6.2 重点 |
1.6.3 难点 |
1.6.4 关键问题 |
2 新中式风格的概述 |
2.1 新中式的概念 |
2.2 新中式风格的起源与发展 |
2.3 新中式风格的影响因素 |
2.3.1 社会发展因素 |
2.3.2 科学技术因素 |
2.3.3 文化审美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新中式风格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
3.1 新中式风格的艺术特征 |
3.1.1 形式美 |
3.1.2 秩序美 |
3.1.3 色彩美 |
3.1.4 装饰美 |
3.2 新中式风格的文化内涵 |
3.2.1 儒家文化之“和谐”美 |
3.2.2 道家文化之“自然”美 |
3.2.3 佛家文化之“清净”美 |
3.3 本章小结 |
4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设计要素与发展趋势 |
4.1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设计要素 |
4.1.1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题材 |
4.1.2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色彩 |
4.1.3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工艺 |
4.2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
4.2.1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应用现状 |
4.2.2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发展趋势 |
4.3 本章小结 |
5 新中式风格地毯的设计实践 |
5.1 设计主题一:仁山智水 |
5.1.1 灵感来源 |
5.1.2 设计定位 |
5.1.3 创新设计 |
5.2 设计主题二:五行五色 |
5.2.1 灵感来源 |
5.2.2 设计定位 |
5.2.3 创新设计 |
5.3 设计主题三:静谧之莲 |
5.3.1 灵感来源 |
5.3.2 设计定位 |
5.3.3 创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设计作品 |
附录B 图片来源说明 |
四、室内色调的形成和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3]治愈系空间研究 ——针对青年抑郁患者的生活空间设计探索[D]. 赵艳.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4]基于建筑符号学的风景旅游地中小型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研究 ——以杭黄线为例[D]. 姚嫣.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黔东南苗绣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 员琪琪.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8)
- [6]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养老服务中心空间及色彩设计研究[D]. 李雨蒙.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7]自然光影在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塑造中的运用[D]. 陈可心. 苏州大学, 2020(02)
- [8]乔治·利盖蒂中期管弦乐作品的音色-织体结构研究[D]. 李鹏.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9]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D]. 徐帅东.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10]新中式风格地毯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逸.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