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井智能监控系统在采油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姚景超[1](2021)在《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是影响其能耗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抽油机配重不匹配及悬点载荷变化对平衡度影响,很容易导致其失衡,而游梁式抽油机在各大油田采油生产设备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智能化、智慧化逐步到来,对游梁式抽油机的控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研究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课题针对杏子川采油厂采油一大队游梁式抽油机,研究游梁式抽油机特点,确定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及控制策略,提出了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架构,设计了数字化智能抽油机控制柜,实现了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及冲次实时自动调节控制。控制策略采用模糊控制,平衡度模糊控制算法结合电动摆臂式平衡臂,使抽油机平衡度始终稳定在设定范围内。硬件上,对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硬件进行了选型及分析,并基于STM32F103进行了井场智能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主控芯片电路及外围电路、供电电路、载荷及角位移信号采集电路、RS485通讯电路、三相电参数据读取电路及无线通讯电路等,上位监控平台由数据服务器及监控主机组成。油井现场数字化智能抽油机控制柜与上位监控平台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等。软件上,智能控制器以u C/OS-Ⅲ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为基础,通过4G无线通讯网络与监控平台进行数据通讯,将数据上传至上位监控平台分析计算,并存储到服务器的My Sql数据库中,然后将得到的数据及控制信号下发至井场智能控制器,最终实现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平衡度及冲次实时调节。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在延长油田杏子川采油厂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井场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平衡度均稳定在85%-115%内,日节电率达17%左右,降低了采油生产开发成本,实现了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及冲次实时、稳定的自动调节控制,满足了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对油田开发具有典型应用价值。
王文涛[2](2021)在《基于动液面的油井智能间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慧化油田建设与产能提升的逐步推进,低渗透油田受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等特点制约,油井供液能力与抽油机抽汲速度不匹配,导致抽油机出现泵效低、空抽等现象,造成电能浪费。同时,传统抽油机井场数据采集和数据的实时传输功能不足。结合低渗透油田特点和智慧油田发展方向,研究基于动液面的智能间抽采油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低渗透油田在开采过程中动液面变化特点,分析采油生产工艺和设备特点,研究了低渗透、超低渗透油井沉没度变化规律及沉没度与间抽周期关系,确定了智能间抽控制系统的需求,提出了智能间抽控制系统方案。硬件上,间抽控制器采用STM32F103主控芯片,设计了井场智能间抽控制柜硬件电路,包括数据读取、启停控制、语音提示、触摸屏实时读写、4G无线通信、电源电路以及各个模块的通信接口。软件上,使用Keil u Vision5开发软件编写了各个功能模块程序,包括RS485通讯程序、4G无线通信、文件数据分包及加密处理程序;采用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My Sql数据库等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智能间抽监测平台,搭建了灰色系统GM(1,1)控制模型,并通过C++与MATLAB混合编程,以程序调用的方式嵌入智能间抽监测软件平台,实时监测油井运行状态,预测间抽周期,实现低渗透油井的智能间抽控制。智能间抽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系统监测油井生产运行状况,预测油井间抽周期,制定合理的油井生产计划,实现了低渗透油井的智能间抽控制,节能效果显着。此外,系统还实现了井场运行数据的无线传输和远程控制,提高了油田生产管理水平。智能间抽控制系统解决了低渗透油井运行中存在空抽现象,满足设计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王涛[3](2021)在《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油气井的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对于油田安全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油井分布大多地处野外,且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导致油井工作状况的监测和控制成为制约油田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为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油井工况、及时发现油井故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首先,分析了游梁式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抽油机的核心部件电动机的工作状态与电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动机的动力学、功率模型和悬点载荷模型,为电功图监测抽油机状态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详细分析了几种远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构建了基于ARM芯片AM335X的远程监控终端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最小系统设计、Wi Fi无线通信模块设计、调理电路设计、外部输出控制模块设计、接口电路设计和硬件抗干扰设计。最后,基于Linux操作系统和Sqlite3数据库设计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利用OneNET物联网云平台搭建了监控中心。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划分为主程序模块、油井参数采集模块、视频采集模块、缓冲区模块、数据库模块、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其中,主程序模块利用多线程技术和信号量技术,实现了各个线程的创建和回收;油井参数采集模块利用Linux下的串口编程技术,实现电参数的采集;视频采集模块利用V4L2技术实现视频信息的采集;缓冲区模块采用消息队列的机制,实现了各个线程间的解耦和数据的交互;数据库模块利用SQL语句,实现油井参数、故障信息及油井状态存储;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利用Framebuffer(帧缓冲)技术实现相关电参数的显示、故障报警提示、油井状态显示等功能;Wi Fi模块采用MQTT协议和JSON格式将采集到的油井参数上传至监控中心OneNET上。监控中心OneNET主要完成相关油井参数及视频的显示、存储、分析、远程控制及故障报警等功能。通过现场实验表明,本系统可以稳定的实现本地及远程的油井参数显示、视频显示、故障报警、分析抽油机工作状态和启停抽油机,在实时掌握井场工况、减少设备出现故障、防止原油偷盗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牛嘉浩[4](2021)在《基于微服务的采油井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石油企业提出了数字化油田的愿景目标。传统单体架构应用存在着功能耦合严重、代码维护困难、系统难以部署等问题。本文以长庆油田某采油厂实际需求为背景,采用目前主流的微服务技术架构开发了一套采油井动态分析系统,满足了企业的技术和应用需求。在对长庆油田某采油厂的油井动态数据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完成了系统的总体和详细设计,系统设计成前后端分离模式,前端使用Vue框架,后台使用Java语言开发,配置了服务注册和发现中心Eureka、服务网关Gate Way和配置中心Config等支持微服务技术的基础组件,引入安全组件Security结合JWT实现单点登录功能,使用Admin组件监控微服务运行状态。结合微服务划分思想将业务需求划分为权限管理和采油井动态分析两个微服务,共包含九个功能模块,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架构,应用Spring Boot、持久层框架My Batis和分页插件Page Helper等多种开源技术,后台使用My SQL数据库,开发实现了采油井动态分析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采油井数据监测和动态分析等功能。应用V-Charts实现了油田动态数据的可视化展示,采用Swagger UI对服务接口进行了描述,实现了服务接口的可视化,简化了后端实现和客户端使用。系统便于部署、维护、共享和集成,开发的微服务可独立向企业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经过测试,系统达到了设计目标,提供了流动压力、含水变化、采油变化、产能变化和统计效果等采油井动态信息,为油田管理人员分析油井产能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采油井开发计划,提高油田生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李皎[5](2021)在《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油田管理者根据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结果,能够准确、方便地掌握油田区块产量的运行情况,提出合理的生产管理措施。本文依据长庆油田某采油厂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在对长庆油田某采油厂区块产量运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油田业务和开发技术的相关规范,从表示层,网关层,Web服务层和数据存储层四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系统采用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思想的前后端分离模式,前端使用Vue与Element UI组件,后台数据库使用My SQL和Redis,前后台交互采用JSON数据传输格式,设计了基于RESTful接口的Web服务应用框架,实现了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主要包括产量数据、产量运行和动态分析三个主要Web服务功能。系统网关采用Gateway组件主要负责动态路由和过滤拦截请求;系统流控、熔断降级、负载保护采用Sentinel组件;系统统一注册中心和配置中心采用Nacos组件;数据的可视化采用Echarts组件实现油田区块产量动态展示,采用Swagger对服务接口进行了描述,实现了服务接口的可视化,完成了系统和企业ESB的无缝连接。实现的功能以Web服务模式部署,方便了系统信息的共享和集成。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Web服务接口安全、规范,方便了用户快速查询注水井、采出井数据,可统计并绘制出生产运行、产量构成和分级汇总等图表,实现了对油田区块产量的动态分析。使油田生产管理者能够方便直观地了解油田区块产量运行情况,及时调整油田区块生产运行计划,提高分析决策的科学性。
王雅楠[6](2021)在《A油田公司偏远井区生产流程监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在我国的油田生产中,对于生产井的生产状态实时监控、安全生产管理、产量检测、效益开采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A油田作为我国油田公司产量领头羊,在生产经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部分不足和问题。现阶段困扰A油田公司的生产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偏远井的生产状态监控和管理。所以本文以A油田公司偏远井为典型案例,分析其现有的生产模式及面临的管理问题,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形势下的偏远井生产管理新模式。石油产业作为传统行业,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的理念催生出了“物联网”技术,该项技术的大范围使用,为油田生产数字化、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也为偏远井生产管理提供了新方法。因此,为传统行业可以加速追赶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此次研究加入了远程信息传输与共享技术。在能够解决油田企业生产实际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可进化、可更新、可发展的管理系统,为彻底解决油田生产中“信息传递不便、生产管理不统一、不协调等问题”提供管理模式和技术支持。全文以A油田公司偏远井为例,在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精准监控每一口偏远井,了解实时生产动态、液面高低变化、柴油消耗量等参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盘等互联网技术,储存油井生产动态,以便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试用一段时间生产井管理系统,并对试用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最终结果表明,偏远井生产监控管理具有一定的使用效果和经济价值,值得推广和借鉴。新型的偏远井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生产井的生产动态,实时调整生产策略和计划,调整抽提间隔,稳定产液量,与此同时,减少了人工巡查带来的生产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在油田数字化推行的今天,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余杰,丁浩,梁馨娴,罗军,李想,刘宝[7](2021)在《油井智能间抽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里湾一区经过20多年的开采,含水上升加剧,近年通过三次采油、限压注水、层内分注、水驱治理等措施,递减有所减缓。全区针对供液不足油井,通过对油井产液量的综合分析,制定科学的间抽周期,实施间抽X口井。作业区结合无人值守建设,已实现现场数据监控、功能控制多方面应用,同时也逐步实现中心站管理模式。在中心站模式下,监控岗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现场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以缓解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管理效率。
刘宇涛[8](2020)在《低成本油田计量间整体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油气集输系统是油田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数据不仅关系到油井采收率,还与安全环保有着密切联系。为了确保生产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对这些数据的有效监管则显得尤为重要。物联网技术与云虚拟化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油田生产中,只有利用好这些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油田生产,提高油气田对数据的采集与油气开发效率。该项目对构建低成本油田计量间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探讨,从设计原则、油田对计量间智能化的需求和低成本计量间控制方案构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该项目以物联网技术为方向,借助GPRS和4G网络的传输方式,通过对SCADA采集系统的深入研究,结合吉林油田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而研制出一套适合吉林油田的数据采集SCADA系统,其主要应用于井组自动化控制与实时数据采集传输等方面。该系统架构包括两个部分:首先,前端设备由传感器(Sensor)、可编程远程传输单元(RTU)、4G LTE通信模组、二次开发显示界面及相关电气器件等设备组成;其次,后端设备为云计算中心,包括Web管理软件服务器、实时数据库服务器、历史数据库服务器及IIS发布服务器等。最后,设立集中监控中心,通过B/S系统实现对现场数据的实时展示及下发相应指令控制,以便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决策与分析。根据现场应用情况,针对每台RTU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KEIL软件C语言对硬件设备编程,实现如闯入报警、翻斗计量、移动侦测等应用功能。后台服务器采集CS软件,通过DTU指向指定服务器,将远端数据采集到服务器,分析以及计算信息数据,到最后将信息数据传递到oracle的数据库中,每间隔三十分钟进行一次数据采集。通过行业内创新平台管理方式,系统架构采用云服务器虚拟化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集中管理、分散部署的有机整体,为系统平台建设提供支撑。项目历经2年,完成了包括系统设计、系统规划、系统研发、硬件设计、软件设计、设备组装,现场实施、软硬件联调、系统上线运行等工作内容。综上,自主研发的SCADA系统具有性价比高、与无线通信网络搭配密切的特点,适合油田地域广阔的应用环境。
刘力源[9](2020)在《D采油厂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应用中的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油田生产管理也逐渐向智能方向迈进。因此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应运而生,它在D采油厂的生产管理中,实现了记录油水井的开发状况并通过报表统计记录各项生产参数。但目前在各基层采油队使用过程和分析数据时,还是大量依靠人工来完成统计数据、查找问题,效率低下,因此,在生产管理中,急需智能、便捷的手段来减轻统计查询工作量,实现自动化、更新管理观念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实现效益最大化至关重要。应用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从全方位、多方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成为一项便利、快捷的管理工具,赢得更多的油田企业的重视及推广。首先对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进行了总体介绍,对比国内外油水井管理平台的文献研究,分析了当前D采油厂的油水井管理基本现状。其次,以油田生产为载体,采取深入基层调研同时参考油田生产管理相关文献,结合P-AI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出P-AI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管理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例如软硬件设施管理方面有待升级、员工操作综合素质提高、业务流程规范性差、管理权限分级风险、功能设计不完善、油田生产数据加密等级低、数据应用无法在生产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P-AI管理平台软硬件升级措施,规范P-AI管理平台的业务流程、合理分配人员分工、操作管理平台权限规避系统风险、改进新增业务功能,将生产数据进行安全升级,在D采油厂从实际操作中提升P-AI管理平台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广泛性,并针对其他智能软件带来可操作性的借鉴意义。
敬兴隆[10](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以来的低油价影响,使油气公司由资源扩张型转为降本增效型。我国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已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缓解我国油气安全矛盾,XJ油田作为我国加快油气区建设主战场,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安全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一直是制约XJ油田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引发原油价格一路下行,WTI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历史性跌至-37.63美元/桶,持续低油价以及老油区开采难度的增加使得提升采油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充分显现,传统管理改革及业务流程优化已无法根本解决,急需探索全新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及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将物联网与流程再造结合的可行性。其次,以XJ油田S采油厂为例,对其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及诊断,得出了其生产管理中的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未能实现数据赋能生产管理及辅助分析决策、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等主要问题及困境,本文认为继续实行现有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将导致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常规的业务流程梳理及优化、小范围的改革创新、或资源整合已无法化解这种矛盾,必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思想探索全面的管控模式改革及业务流程再造。再次,本文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将数字化转型及数据驱动管理贯穿流程再造的全过程,构建围绕集中监控中心(数据中心)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并阐述了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构建方法、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构建思路、新的组织结构构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思路、实施过程的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等内容。文章对其预期效果开展了分析,认为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将在生产状况全面感知;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等方面效果显着,是化解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益矛盾的有效手段,将使采油生产业务流程整体从四级管理向“采油厂-班组”两级管理转变。该方法除应用于老油田业务流程再造,对于新开发油田管理模式选择及业务流程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油井智能监控系统在采油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井智能监控系统在采油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抽油机平衡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游梁式抽油机平衡调节原理 |
2.1.1 平衡度调节机构 |
2.1.2 平衡度调节原理 |
2.2 游梁式抽油机平衡度计算方法 |
2.3 模糊控制 |
2.3.1 模糊控制概念 |
2.3.2 模糊控制器 |
2.4 通信技术 |
2.4.1 Modbus协议 |
2.4.2 RS485 通讯技术 |
2.4.3 TCP/IP协议 |
2.5 uC/OS-Ⅲ实时操作系统 |
2.5.1 操作系统的简介 |
2.5.2 操作系统内核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游梁式抽油机介绍 |
3.1.1 游梁式抽油机基本结构 |
3.1.2 游梁式抽油机工作原理 |
3.2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自平衡调节 |
3.2.1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平衡臂 |
3.2.2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平衡臂工作原理 |
3.3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自平衡调节控制原理 |
3.4 数字化游梁式抽油机自平衡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3.4.1 智能控制系统需求 |
3.4.2 主要控制技术指标 |
3.4.3 测量数据需求 |
3.4.4 系统控制需求 |
3.4.5 数据传输需求 |
3.4.6 系统功能需求 |
3.5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5.1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构成 |
3.5.2 数字化智能抽油机控制柜设计 |
3.5.3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设计 |
3.6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平衡控制策略 |
3.6.1 平衡度模糊控制方法的确立 |
3.6.2 平衡度模糊控制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2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设备选型 |
4.2.1 控制面板及显示模块 |
4.2.2 变频器 |
4.2.3 传感器 |
4.2.4 三相电参模块 |
4.2.5 无线通讯模块 |
4.2.6 智能控制器主芯片选型 |
4.3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4.3.1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硬件组成 |
4.3.2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设计 |
4.3.3 供电电路设计 |
4.3.4 载荷及角位移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3.5 RS485 通讯电路设计 |
4.3.6 自平衡抽油机平衡控制电路设计 |
4.4 无线通讯电路设计 |
4.5 上位监控平台硬件选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5.1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功能 |
5.1.1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功能组成 |
5.1.2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功能概述 |
5.2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
5.3 嵌入式uC/OS-Ⅲ实时操作系统移植 |
5.4 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器程序设计 |
5.4.1 主程序设计 |
5.4.2 载荷及位移信号采集子程序设计 |
5.4.3 三相电参数据读取子程序设计 |
5.4.4 自平衡抽油机平衡调节控制子程序设计 |
5.4.5 抽油机冲次调节子程序设计 |
5.4.6 下位无线通讯子程序设计 |
5.5 智能控制系统监控平台软件程序设计 |
5.5.1 平衡度模糊控制算法子程序设计 |
5.5.2 上位无线通讯子程序设计 |
5.5.3 数据存储及管理子程序设计 |
5.5.4 网页显示与查询子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效果与分析 |
6.1 系统硬件功能测试 |
6.1.1 智能控制器硬件功能测试 |
6.1.2 监控平台硬件功能测试 |
6.2 系统软件功能测试 |
6.3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6.3.1 现场安装与调试 |
6.3.2 应用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动液面的油井智能间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1 井场采油工艺 |
2.1.1 采油工艺简介 |
2.1.2 有杆泵采油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2.2 低渗透油井动液面对采油的影响 |
2.2.1 低渗透油井动液面变化特点 |
2.2.2 动液面变化对采油的影响 |
2.3 动液面检测方法与原理 |
2.3.1 动液面检测方法 |
2.3.2 动液面检测原理 |
2.4 低渗透油井沉没度变化规律 |
2.4.1 油井沉没度变化规律 |
2.4.2 开井沉没度变化 |
2.4.3 关井沉没度变化 |
2.4.4 最佳间抽周期确定原理 |
2.5 低渗透油井间抽现状分析 |
2.6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6.1 测量数据需求 |
2.6.2 数据传输需求 |
2.6.3 系统功能需求 |
2.6.4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指标要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准则 |
3.2 智能间抽控制原理 |
3.3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4 智能间抽控制柜方案设计 |
3.5 智能控制器方案设计 |
3.5.1 智能控制器构成设计 |
3.5.2 控制器与设备间的通讯方式 |
3.6 智能间抽控制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3.6.1 灰色系统概论 |
3.6.2 灰色预测模型概述 |
3.6.3 灰色模型的数学原理 |
3.6.4 GM(1,1)模型的建立 |
3.6.5 开井和关井阶段仿真 |
3.6.6 实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2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智能间抽控制器硬件组成 |
4.2.2 主控制器硬件设计 |
4.2.3 触摸屏连接电路设计 |
4.2.4 启停控制电路设计 |
4.2.5 RS485 通讯电路设计 |
4.2.6 语音电路设计 |
4.2.7 RTC实时时钟电路 |
4.2.8 4G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
4.2.9 供电电路设计 |
4.3 上位机硬件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5.1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软件功能 |
5.1.1 系统软件功能组成 |
5.1.2 软件功能概述 |
5.2 软件开发环境 |
5.2.1 Keil uVision5 开发环境 |
5.2.2 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 |
5.2.3 MySql开发环境 |
5.3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
5.4 智能间抽控制器程序设计 |
5.4.1 主程序设计 |
5.4.2 触摸屏读写子程序设计 |
5.4.3 语音提示子程序设计 |
5.4.4 动液面数据读取子程序设计 |
5.4.5 启停控制子程序设计 |
5.4.6 4G网络数据传输子程序设计 |
5.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5.1 无线实时通讯子程序设计 |
5.5.2 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程序设计 |
5.5.3 网页显示界面子程序设计 |
5.5.4 灰色系统GM(1,1)模型算法子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间抽控制系统应用与效果分析 |
6.1 系统测试 |
6.1.1 系统硬件测试 |
6.1.2 系统软件测试 |
6.2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6.2.1 现场安装与调试 |
6.2.2 运行效果展示 |
6.2.3 应用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化油田研究现状 |
1.2.2 油井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油井参数监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建模分析 |
2.1 抽油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抽油机系统与电参数的关系 |
2.3 抽油机电参数的测量 |
2.4 抽油机系统动态数学建模 |
2.4.1 电机动力学模型 |
2.4.2 电机功率模型 |
2.4.3 悬点载荷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及终端设计 |
3.1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的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3.2.1 油井监控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
3.2.2 无线远程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
3.2.3 油井监控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
3.3 远程监控终端最小系统设计 |
3.3.1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设计 |
3.3.2 外部存储器电路设计 |
3.3.3 电源电路设计 |
3.4 WiFi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5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6 外部输出控制模块的电路设计 |
3.6.1 声光报警电路 |
3.6.2 继电器控制电路 |
3.7 接口电路设计 |
3.7.1 RS232 和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
3.7.2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7.3 LCD接口电路设计 |
3.8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
4.2 软件的通信协议 |
4.3 开发平台的搭建 |
4.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
4.3.2 移植Sqlite3 数据库 |
4.4 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
4.4.1 主程序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2 油井参数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3 视频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4 缓冲区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5 数据库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6 Wi Fi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7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
4.5 监控中心OneNET的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实物图 |
5.2 功能测试 |
5.2.1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
5.2.2 人机交互界面测试 |
5.2.3 监控中心OneNET测试 |
5.2.4 数据库数据备份 |
5.2.5 报表打印 |
5.3 油井参数分析 |
5.3.1 电参数实验数据 |
5.3.2 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微服务的采油井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应用背景 |
2.2 技术需求 |
2.2.1 服务注册与发现 |
2.2.2 服务网关 |
2.2.3 配置中心 |
2.3 功能需求 |
2.3.1 权限管理 |
2.3.2 采油井动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架构设计 |
3.1.1 架构设计 |
3.1.2 服务网关设计 |
3.1.3 微服务模块划分 |
3.1.4 通用数据交换格式 |
3.2 数据库设计 |
3.2.1 概念模型设计 |
3.2.2 数据库表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及使用技术 |
4.2 系统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 |
4.2.1 注册中心 |
4.2.2 服务网关 |
4.2.3 配置中心 |
4.2.4 安全框架 |
4.2.5 服务监控 |
4.3 系统微服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1 登录界面 |
4.3.2 权限管理 |
4.3.3 流动压力模块 |
4.3.4 含水变化模块 |
4.3.5 产油变化模块 |
4.3.6 生产能力模块 |
4.3.7 统计效果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微服务组件功能测试 |
5.1.1 服务注册和发现 |
5.1.2 服务网关 |
5.1.3 服务监控 |
5.2 业务功能测试 |
5.2.1 权限管理 |
5.2.2 采油井动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总体需求分析 |
2.1.1 业务需求 |
2.1.2 系统目标 |
2.1.3 影响产量的指标因素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产量数据 |
2.2.2 产量运行 |
2.2.3 动态分析 |
2.2.4 系统管理 |
2.2.5 系统监控 |
2.2.6 系统工具 |
2.3 技术需求分析 |
2.3.1 面向服务架构 |
2.3.2 Web服务架构类型 |
2.3.3 Web服务协议栈 |
2.3.4 服务注册中心 |
2.4 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1 表示层 |
3.2.2 网关层 |
3.2.3 Web服务层 |
3.2.4 数据存储层 |
3.3 Web服务工作流程 |
3.4 功能模块设计 |
3.5 动态分析模块 |
3.6 数据库设计 |
3.6.1 概念模型设计 |
3.6.2 逻辑结构设计 |
3.6.3 数据库表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背景 |
4.2 系统开发环境 |
4.3 系统开发流程 |
4.3.1 Web服务环境配置 |
4.3.2 Web服务的开发与调用过程 |
4.4 系统模块实现 |
4.4.1 主界面 |
4.4.2 产量数据模块 |
4.4.3 产量运行模块 |
4.4.4 动态分析模块 |
4.4.5 系统管理模块 |
4.4.6 系统服务链路监测 |
4.4.7 系统服务状态监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概述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A油田公司偏远井区生产流程监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偏远井生产监控与管理相关理论 |
2.1 流程的相关理论 |
2.1.1 流程的相关定义 |
2.1.2 流程管理相关理论 |
2.2 油井监控与管理系统 |
2.2.1 物联网相关理论 |
2.2.2 VPDN虚拟传输相关理论 |
2.2.3 Web发布相关理论 |
2.2.4 仪表数据传输协议 |
2.2.5 Force Control组态软件 |
2.3 油井生产监控与管理系统 |
2.3.1 油井生产监控与管理系统内容 |
2.3.2 油井生产监控与管理系统构架 |
2.4 “互联网+”的含义 |
第三章 A油田公司偏远井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3.1 A油田公司采油十一厂介绍 |
3.1.1 组织架构 |
3.2 A油田公司偏远井介绍 |
3.3 A油田公司偏远井生产流程 |
3.4 A油田公司偏远井生产与管理现状 |
3.5 A油田公司偏远井生产监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第四章 A油田公司偏远井生产流程监控管理方案设计 |
4.1 A油田公司井生产流程监控管理系统设计的原则 |
4.2 A油田公司偏远井生产流程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4.2.1 总方案设计 |
4.2.2 生产信息采集子系统 |
4.2.3 生产信息传输子系统 |
4.2.4 监控管理平台 |
4.3 A油田公司生产流程监控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硬件构成 |
4.3.2 生产信息采集设计 |
4.3.3 生产信息传输设计 |
4.3.4 监控管理平台设计 |
4.4 A油田公司生产流程监控管理系统软件开发 |
4.4.1 生产动态数据采集程序 |
4.4.2 数据存储与管理 |
4.4.3 Web发布程序设计 |
4.5 A油田公司生产监控管理流程图 |
4.6 A油田公司生产流程监控管理系统特点 |
4.6.1 精细产量监控 |
4.6.2 精细注水监控 |
4.6.3 一体化管理模式 |
4.6.4 安全环保监控新模式 |
4.6.5 灵活的模块化设计环境 |
第五章 偏远井生产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 |
5.1 系统应用的概况 |
5.2 生产目标顺利实现 |
5.2.1 生产目标顺利实现 |
5.2.2 油田注水持续加强 |
5.2.3 油田稳产持续巩固 |
5.2.4 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
5.3 系统应用的实践价值 |
第六章 A油田公司偏远井生产流程管理保障措施 |
6.1 组织管理保障 |
6.2 资金管理保障 |
6.3 制度管理保障 |
6.4 技术管理保障 |
6.5 人才管理保障 |
6.6 文化管理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油井智能间抽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间抽的实施背景和指导思想 |
1.1 建设背景 |
1.2 建设目的 |
2 智能间抽技术的实施和应用 |
2.1 智能间抽选井思路 |
2.2 智能间抽模块的选型 |
2.2.1 安控模块 |
2.2.2 南大傲拓模块 |
2.3 智能间抽配套 |
2.3.1 硬件设施的配套 |
2.3.2 软件平台的搭建配套 |
2.3.3 远程启井策略 |
2.4 智能间抽应用情况 |
2.4.1 现场模块应用 |
2.4.2 软件平台应用 |
3 应用取得效果和前景评价 |
3.1 取得的应用效果 |
3.1.1 间开井运行自动化程度提升 |
3.1.2 人员管理方面效率提升 |
3.2 应用前景评价 |
(8)低成本油田计量间整体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解决的核心问题 |
第2章 油田计量间监控与管理技术分析 |
2.1 物联网技术 |
2.2 GPRS无线数据传输 |
2.3 4GTD-LTE系统特性 |
2.4 SCADA系统 |
2.4.1 SCADA系统设计 |
2.4.2 控制系统组成 |
2.4.3 翻斗计量应用 |
2.4.4 油田SCADA系统实际应用 |
第3章 低成本计量间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硬件选型 |
3.3 系统总体框架 |
3.4 数据采集与监控子系统 |
3.5 数据传输子系统 |
3.6 生产管理子系统 |
第4章 低成本油田计量间系统开发与应用 |
4.1 硬件开发 |
4.1.1 硬件现状 |
4.1.2 硬件组成 |
4.1.3 网络接入 |
4.1.4 视频监控 |
4.1.5 通信管道 |
4.1.6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数据集成 |
4.1.7 设备集成 |
4.2 软件开发 |
4.2.1 软件需求调研 |
4.2.2 软件架构 |
4.2.3 软件开发功能分析 |
4.2.4 平台软件开发 |
4.3 应用效果 |
4.3.1 推广应用情况 |
4.3.2 经济效益 |
4.3.3 社会效益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D采油厂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应用中的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系统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 |
2.1.1 信息化 |
2.1.2 企业信息化管理 |
2.1.3 企业信息管理相关内容 |
2.2 P-AI油水井管理平台智能化项目管理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及应用现状 |
3.1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系统概述 |
3.1.1 系统简介 |
3.1.2 系统硬件安装示意图 |
3.1.3 系统网络拓扑图 |
3.1.4 试验目标 |
3.1.5 实施标准及流程 |
3.2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中的需求 |
3.3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中的应用 |
3.3.1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的组成 |
3.3.2 油水井日常生产数据维护管理模块 |
3.3.3 油水井井位连通模块 |
3.3.4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模块 |
3.3.5 油水井App设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硬件管理方面 |
4.2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人员管理方面 |
4.3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系统管理方面 |
4.4 油田生产数据在平台中数据管理方面 |
4.5 油田生产数据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
4.6 P-AI油水井管理平台权限管理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管理中的对策建议 |
5.1 维护软硬件设施管理以提供长效持久数据供应 |
5.2 合理分配人员分工管理 |
5.3 新增系统应用管理功能 |
5.4 合理管理运用油田生产数据 |
5.5 油田生产数据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升级 |
5.6 赋予管理权限合理化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物联网及其在油气生产管理中应用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发展 |
2.1.2 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方法及步骤 |
2.2 物联网应用的油田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 |
2.2.1 物联网相关概念及主要特征 |
2.2.2 物联网的应用及基本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XJ油田S采油厂基本概况 |
3.1.1 XJ油田S采油厂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
3.1.2 XJ油田S采油厂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3 XJ油田S采油厂生产业务流程现状 |
3.2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
3.2.1 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 |
3.2.2 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 |
3.2.3 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 |
3.2.4 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研究 |
4.1 制定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 |
4.2 制定基于物联网的流程再造方案 |
4.2.1 管理层决策及营造环境 |
4.2.2 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 |
4.2.3 构建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 |
4.2.4 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 |
4.2.5 试点新的业务流程 |
4.2.6 推广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
4.3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保障措施 |
4.3.1 推进新的组织结构构建 |
4.3.2 加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 |
4.3.3 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 |
4.4 持续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XJ油田S采油厂流程再造预期效果 |
5.1.1 生产状况全面感知 |
5.1.2 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 |
5.1.3 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 |
5.1.4 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 |
5.2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油井智能监控系统在采油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游梁式自平衡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D]. 姚景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动液面的油井智能间抽控制系统与应用研究[D]. 王文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D]. 王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微服务的采油井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牛嘉浩.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基于SOA的油田区块产量运行动态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A油田公司偏远井区生产流程监控管理研究[D]. 王雅楠. 西北大学, 2021
- [7]油井智能间抽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与实践[J]. 余杰,丁浩,梁馨娴,罗军,李想,刘宝. 石油化工应用, 2021(04)
- [8]低成本油田计量间整体方案设计[D]. 刘宇涛.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D采油厂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应用中的管理问题研究[D]. 刘力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10]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D]. 敬兴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