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解决”教学例谈(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1](2021)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PISA阅读在全球兴起了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阅读文本,希望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同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可以发现语文课程不同学段阅读目标具有差异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要读出自己的感悟。小说作为典型的叙事性文体,正契合了细读教学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探究出更多的细读方法去解读文本,在小说细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能够潜入到小说文本之中,读出小说的味道,以此培养学生细读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借鉴文本细读理论探究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现状,以此发现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问题找到背后的原因,能够给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小说细读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本研究首先通过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文本,从选文数量、选文国别、选文作者和来源、选文编排四个方面发现小学高年级小说的选文特点,从小学高年级小说选文中得到启发,归纳出了小学高年级小说文本的特质:丰富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多变的情节叙述、具体独特的环境描写,然后阐明了小学高年级小说文本细读的意义,进而发现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的细读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分析课堂实录、问卷以及访谈,了解到了目前小学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经过问卷、访谈、课例的分析,最终发现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中存在着细读模式单一、细读内容不到位、细读价值不明显、细读方法缺少延伸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析出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问题的原因:过度依赖教参,教师细读能力缺失;文本细读认识不足,缺乏细读理论;应试教育的影响,功利化的细读;教师思维固化,细读方法缺少针对性。通过问题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对小说细读教学提出三个改进策略:从文本出发,找准切入点;从细微切入,潜心细读;从方法着手,细细咀嚼。
汲星[2](2021)在《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说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同时,它还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力求通过小说教学打开学生文学阅读和鉴赏大门,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读书习惯。但是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存在问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养成。本文从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小说分布情况、小学小说文本特征入手,结合实习期间搜集和整理资料,提出相应研究策略。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分析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存在文本解读肤浅,教学方法套版化,忽视学生特点,背景桥梁搭建不合理,教学评价呆板,价值取向理想化的问题。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总结出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霍恩斯坦教学目标理论为基础,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策略。
申巧巧[3](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开展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课程,在推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优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习惯,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因此,如何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学科特有的德育优势,是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绪论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文献,进一步阐释劳动教育的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为开展教材中劳动教育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共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阐释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内容一方面凸显培育公民意识的课程理念、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助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劳动价值观形成。第二部分立足于教材本身,对教材中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内容进行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在对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第四部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资料整理等方法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使用现状,从教师对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取舍、劳动教育素材运用以及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外化效果四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使用现状,依据“增、删、替、补”的原则提出相应实施建议。首先立足于教材,拓展劳动教育知识,增强劳动教育内容的厚度;其次根据学情发展,合理二次开发教材,去除冗杂提高对于劳动知识理解的有效性;然后结合时政内容,更替劳动教育素材,提升劳动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补充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可以为一线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创新劳动教育开展方式,同时也可为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推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叶晓莹[4](2021)在《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读写结合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提升综合性语文教学效果的理念。这一理念,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写、教学设置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读写结合理念的接受与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围绕初中作文教学,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理念的实践情况、存在问题、应对策略。绪论对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价值,学界现有研究情况,本论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基本论述。第一章对读写结合的理论内涵及其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价值意义进行总体梳理。首先,从理论基础层面,结合迁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出读写结合理念的核心,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看作两个相互影响的学习过程,要有意识地将在一个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运用到另一个学习过程中,进而使二者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这种理念与教育部新课标所规划的阅读渗透写作技巧,写作深化阅读感悟的学习目标,完全一致。之后,从课本资源层面,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围绕编写意图、练习设计,分析课本对读写结合理念的突出。“部编本”教材每个单元的阅读版块和写作版块,在内容设置上都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不是单独进行,而是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学习活动中共同推进完成的。最后,从价值定位层面,论文指出“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是探索作文教学发展新方向的积极有效途径,既可使教师最大限度利用课本资源,改善写作教学的效果,也可使学生充分锻炼知识迁移能力,提升思维水平与写作能力。第二章以问卷形式,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章共设计了两组问卷,对110名初中学生和20名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调研访谈。针对学生的问卷,内容涵盖了学习目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对读写结合的建议与策略等几个方面。针对教师的问卷,包括对写作教学的看法、教学方式以及对自身教学情况的评价等内容。围绕问卷调查结果形成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作品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第三章针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具体情况,分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原因。从学生方面看,初中生对作文普遍存在兴趣不足,畏难情绪较重的情况。由于学生读写结合的意识较为薄弱,尚不能形成有意识的读写迁移的学习习惯,由此导致阅读广度、深度受限,写作取材困难、策略匮乏。从教师方面看,一些教师自身的读写能力有限,不能在读写结合层面给予学生充分指导。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对于“部编本”课本中的读写结合教学资源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缺乏耐心细致的指导,忽略学生综合读写素质的培养。第四章针对如何积极有效的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融入读写结合理念,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乐学”角度,充分贯彻“部编本”课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提升,增强写作兴趣。从“乐教”角度,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职业热情和作文教学责任心,促进教师提升理论素养、积累教学知识与专业储备,并通过切身实践把握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读写迁移、互动的理念,正是营造良好语文教学氛围的有效方式。通过“阅读内容”“阅读表达”“阅读思维”,学会“写作什么”“怎么写作”“为什么写”,以此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部编本教材的读写资源,优化整合课时内容,构建系统知识技能,培养多写多练的长效机制,在创新读写结合的方法过程中,推进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宋文相[5](2021)在《提升数学关键能力》文中提出数学关键能力是指在数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数学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谈谈如何在"设疑解惑"中提升数学关键能力。"商不变"教学例谈。笔者执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质疑:商不变的性质,有余数的除法适用吗?问题的提出让不少学生发现有余数的除法套用"商不变的性质"时余数不一样。如500÷200=2……100,运用"商不变的性质"(500÷100)÷(200÷100)=5÷2,而 5÷2=2……1;因此,有余数的除法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时,商一定是不变的,而余数在变化。
朱坤[6](2020)在《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略读课文从三年级开始出现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其比例逐渐增加,重要性逐步凸显。三年级作为略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在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能力提高、习惯养成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这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对北京市S小学7名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行为两个层面的情况展开调查;再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当前教学策略的态度和行为展开调查。从而得出当前教学策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当前教学策略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依此给出改进建议。本文研究主要围绕“现状及问题——问题原因——改进建议”三方面展开。在调查现状及现状存在的问题部分,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有做的很好的地方,但教师在认识和行为两个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在认识层面,教师对研读《课标》的认识不足,对当前教学策略的提升阅读成绩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对当前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在行为层面,当前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与精读课文没有区分,教师在媒体选择时借鉴网络资源过多,布置的预习作业容量大、内容难,教师的教学方法收效不佳,教学内容忽略学生学情,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问题原因分析方面。教师在认识上对《课标》的研读重视不够,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不够,对教学反思重视不够。在行为层面,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体现略读课文特点,选择媒体进行教学时没有对文本深度研读,布置的预习作业过于细致具体,教师运用讨论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未能有序组织,教师不能贴合学情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评价方式不能发挥导向激励作用。此外,学生阅读基础较差,学习懈怠心理较重,家庭学习氛围不足,这些原因也使教师不得不降低标准,是造成教学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在改进建议方面。教师在认识层面要加强对《课标》及教材中有关略读课文教学要求的研读,注重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教学反思。在行为层面,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迁移运用精读课文中的知识,同时对字词和文章内容不做过分深究;准备的多媒体资源要立足文本,借助多媒体适当拓展课外知识,不能喧宾夺主;预习作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同时要保留学生好奇心;要在用讨论法教学时有序组织,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成绩靠后的学生、调皮的学生特别关注;要根据学情,讲解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要在教学评价时激励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方面,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强学生学习意志并加强家校合作。
张瑛[7](2020)在《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根本”,“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增加了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科书、高中历史试题、教师教学过程中,史料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亦是其它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教授的不仅仅只是历史知识,还有学习历史的方法,因此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现实中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应用,应用的情况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引言和正文,正文中分为四个章节。引言中叙述了此次选题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回顾了国内国外关于史料教学、史料实证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将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即史料、史料教学、史料实证进行概念界定。叙述史料的分类,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第二章首先指出史料实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体现,然后举例说明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体现,其次选取代表四个不同史料实证水平指向的高中历史试题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叙述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课堂中的部分教学设计过程,指出教学过程中对应所达到的四个不同史料实证水平。第三章以信阳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通过对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两位历史教师进行访谈,分析教师对史料实证的理解和应用情况。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对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现状。从调查数据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第四章首先是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为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为目的,做到论从史出,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提出四条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建议。
尚兴萍[8](2020)在《“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制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共同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的结构,此文中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物。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个学校的人文、地理环境都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利用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云南省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寄生虫、微生物和一些能够传播疾病的昆虫生活,本研究时间学校是云南省昆明市XX县的一所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为全封闭的住宿,学生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集体生活的学生,如果一旦爆发传染病,学校和学生都将惊慌,所以向学生开设“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为依据,通过研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概念,进而运用环境模式对“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环境模式的步骤首先是对学校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来确定是否有条件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研究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其次设置课程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确定课程的内容,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的确定,校本课程的开发部分基本是由课程开发者完成;关键步骤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课程开发者共同完成,最后的步骤就是评价的步骤,校本课程评价是需要对课程开发过程和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由课程开发者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需要学校的支持、学校其他教师的协助和学生的配合一起完成,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特色形成而服务,研究结果也是可观的。学生掌握了有关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形成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意识。
周玉敏[9](2019)在《基于史料实证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决定着历史教学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紧跟历史课程改革趋势,历史学科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以期能更好的推进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发展进程。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历史学科的发展需要,笔者将历史学科中新近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手段,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此展开论述,全文除绪论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史料实证以及批判性思维进行概念阐述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梳理。在关系梳理上首先从两者的定义,以及历史学的层面说明了史料实证是批判性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再从历史教学与教育学的层面阐明批判性思维的习得是史料实证本身作为方法论层面所要达成的重要目的。第二部分是对本选题的现状调查。首先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习得情况的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再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运用史料实证这一方法教学的情况。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前提条件与基本原则的阐述。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所划分的四个不同水平层次,再根据批判性思维主要由思维能力、精神以及批判性的自我调节与监控能力这三个部分构成,史料实证四个水平相应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质疑精神,分析、论证以及反思能力四个方面。
丁洁[10](2019)在《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文中指出为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并将其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学科核心素养。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特色体现的史料实证素养,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基础,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关键品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区别史料类型、辨析史料的真伪与价值、解读史料的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及运用史料论证历史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注重强调学生在历史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对比概括的能力,树立质疑意识、实证意识和客观、严谨的研究态度。本文以史料实证素养概念研究入手,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查,找出现阶段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及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中,对史料实证培养进行思考,最后从教师和高中学生两个角度出发作出一定的探索。
二、“问题解决”教学例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问题解决”教学例谈(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设计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文本研究 |
一、小学高年级小说选编特点 |
二、小学高年级小说文本的特质 |
三、小学高年级小说文本细读的意义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细读模式单一 |
二、细读内容不到位 |
三、细读价值不明显 |
四、细读方法缺少延伸 |
第四章 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问题原因探析 |
一、过度依赖教参,教师细读能力缺失 |
二、文本细读认识不足,缺乏细读理论 |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功利化的细读 |
四、教师思维固化,细读方法缺少针对性 |
第五章 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改进策略 |
一、从文本出发,找准切入点 |
二、从细微切入,潜心细读 |
三、从方法着手,细细咀嚼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小说本体研究综述 |
二、小说教学的研究概述 |
三、小说教学途径和策略研究 |
四、小学小说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
五、已有研究结果概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二、概念界定 |
第四章 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选文情况 |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文本的分布情况 |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文本的编排特点 |
三、统编版语文教材小说文本的基本特征 |
第五章 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分析 |
一、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
二、访谈数据分析 |
第六章 小学语文小说文本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七章 小学语文小说文本教学策略 |
一、支持知识目标教育策略 |
二、支持情感目标的教学策略 |
三、支持行为目标教育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关系 |
一、劳动教育内容凸显培育公民意识的课程理念 |
二、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
三、课程教材促进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
四、课程教材助推劳动价值观形成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析 |
一、教材中劳动观念教育内容 |
(一)关于劳动观念教材内容框架 |
(二)关于劳动观念教材内容分析 |
二、教材中劳动态度教育内容 |
(一)关于劳动态度教材内容框架 |
(二)关于劳动态度教材内容分析 |
三、教材中劳动习惯教育内容 |
(一)关于劳动习惯教材内容框架 |
(二)关于劳动习惯教材内容分析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
一、图文融合形式多元 |
二、案例方式补充阐释 |
三、探究设问拓展思路 |
四、知识分布集散结合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存在的不足之处 |
一、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未能充分挖掘 |
(一)对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认知信息不全 |
(二)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缺少连贯性 |
二、劳动教育内容取舍存在困难 |
(一)劳动教育的教材重难点认知不清晰 |
(二)劳动教育内容中出现的冗杂部分处理不当 |
三、劳动教育素材运用存在缺陷 |
(一)劳动教育素材滞后,时政性不强 |
(二)部分劳动教育素材现实效果不佳 |
四、学生劳动教育知识外化效果不佳 |
(一)教材中劳动教育知识理解不全面 |
(二)劳动教育的知识和实践衔接不当 |
第五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的具体建议 |
一、立足教材,拓展劳动教育知识 |
(一)钻研教材,丰富教师劳动教育知识储备 |
(二)提升教师挖掘劳动知识的能力 |
二、根据学情,二次开发教材 |
(一)遵循学情,了解学生劳动现状 |
(二)适度删减,整合教育内容 |
三、结合时政,更替劳动教育素材 |
(一)挖掘时政榜样素材,引领劳动发展 |
(二)融合时政要闻,展现劳动意义 |
四、组织实践,践行劳动价值观 |
(一)构建劳动型学习任务,推动习惯养成 |
(二)运用社会平台,丰富劳动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运用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B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读写结合”理念相关概况 |
第一节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理念的理论基础 |
一、迁移理论与读写结合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读写结合 |
三、新课标中的学习目标与读写结合 |
第二节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理念的课本资源分析——以“部编本”教材为例 |
一、编写思路贯穿“读写结合” |
二、练习设计落实“读写结合” |
第三节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理念的价值定位 |
一、“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是作文教学的积极探索 |
二、整合课程资源,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
三、锻炼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
第二章 “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情况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和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和分析 |
一、学生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师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学生存在问题分析 |
一、学生写作缺乏动力 |
二、读写结合学习自主性差 |
三、写作能力不足 |
第二节 教师存在问题分析 |
一、教师有待提高自身读写素养 |
二、语文教学观存在偏差 |
三、读写结合教学存在问题 |
第四章 “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读写结合教学观念 |
一、“乐学”与“乐教” |
二、重视“读写结合”教学理论 |
第二节 实施良好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 |
一、发挥阅读教学效能,促进作文教学发展 |
二、依托教材读写资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
三、沿循教材编排思路,构建系统的读写知识体系 |
四、以教材为中心,扩展构建持久的读写训练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读写结合理念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现状 |
一、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认识层面 |
二、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行为层面 |
第二节 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在认识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对《课标》的研读重视不够 |
二、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不够 |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重视不够 |
第二节 教师在行为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学目标没有体现略读课文特点 |
二、多媒体资源缺乏对文本深度解读 |
三、预习作业过于细致具体 |
四、课堂教学方法未关注后进生 |
五、课堂教学内容不贴合学情 |
六、课后评价不能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
第三节 学生自身基础方面的原因 |
一、学生阅读基础较薄弱 |
二、学生学习懈怠心理较为严重 |
三、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家庭氛围不浓厚 |
第三章 改进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建议 |
第一节 改进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认识层面的建议 |
一、提高认识,研读《课标》与教材 |
二、重视方法,稳步提高成绩 |
三、重视反思,及时解决问题 |
第二节 改进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行为层面的建议 |
一、区分课型,准确制定目标 |
二、立足文本,做好媒体选择 |
三、保留好奇,服务教学目标 |
四、交流分享,兼顾后进学生 |
五、点拨讲解,根据学情确定 |
六、多元评价,发挥导向作用 |
第三节 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的建议 |
一、搭建平台,增加课外阅读 |
二、榜样示范,增强学习意志 |
三、动员家长,加强家校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史料 |
第二节 史料教学 |
第三节 史料实证 |
第二章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
第一节 史料实证在高中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
第二节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 |
第三节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试题中的体现 |
第四节 史料实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
第三章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课堂应用调查分析——以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 |
第二节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调查分析——以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 |
第三节 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史料实证教学案例分析——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 |
第一节 史料实证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的应用 |
第二节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对史料实证的理解和课堂应用调查 |
附表B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现况调查 |
致谢 |
(8)“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校本课程开发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
1.1.2 学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
1.1.3 学校传染病防控存在不足 |
1.2 研究目的 |
1.2.1 校本课程开发可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
1.2.2 响应国家课程改革 |
1.2.3 补充学校对于传染病防控的力度的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教育调查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校本课程 |
2.1.2 校本课程开发 |
2.1.3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
2.2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
2.2.1 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
2.2.2 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 |
2.2.3 基于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
2.3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背景 |
2.3.1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背景 |
2.3.2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背景 |
2.3.3 西南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
2.4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
2.4.1 目标模式 |
2.4.2 动态模式 |
2.4.3 过程模式 |
2.4.4 环境模式 |
2.5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模式 |
2.5.1 目标匹配模式 |
2.5.2 目标游离模式 |
2.5.3 外观评价模式 |
2.5.4 差距评价模式 |
2.5.5 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 |
2.5.6 应答评价模式 |
2.5.7 CIPP评价模式 |
2.6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
2.6.1 学科知识 |
2.6.2 以学生为主 |
2.6.3 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
3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 |
3.1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3.2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设置 |
3.2.1 课程目标的设置原则 |
3.2.2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 |
3.3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的选择 |
3.3.1 课程内容的来源 |
3.3.2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
3.3.3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
3.4 .课程教材 |
4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
4.1 实施原则 |
4.1.1 为学生发展服务 |
4.1.2 立足于实践 |
4.1.3 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 |
4.2 实施方案 |
4.2.1 实施准备 |
4.2.2 教学方式 |
4.3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案例 |
5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
5.1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 |
5.2 课程实施评价 |
6 结论和反思 |
6.1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结论 |
6.1.1 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 |
6.1.2 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 |
6.1.3 对学校发展的价值 |
6.1.4 对课程发展的价值 |
6.2 对于“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反思 |
6.2.1 实践对象数量不够 |
6.2.2 课程内容了解片面 |
6.2.3 评价不够全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基于史料实证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史料实证 |
二、批判性思维 |
三、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
第二节 史料实证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
一、史料实证是批判性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 |
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史料实证的重要目的 |
第二章 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现状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情况访谈 |
一、访谈目的及对象 |
二、访谈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与原则 |
第一节 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二节 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必须遵循的原则 |
一、情境性原则 |
二、合作原则 |
三、反思原则 |
第四章 基于史料实证四个水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及其运用 |
第一节 收集史料——培养基本能力 |
一、从教科书中收集史料习得概括能力 |
二、从历史专着中获取史料提升分类能力 |
三、从网络资源中査找史料形成比较能力 |
第二节 质疑史料——培养质疑精神 |
一、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激发好奇心 |
二、向学生展示观点冲突的史料加深质疑 |
三、呈现史学研究新成果进一步深化质疑 |
第三节 推理史料——培养论证、分析能力 |
一、辨别史料真伪增强辨伪能力 |
二、多方论证强化论证能力 |
三、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分析能力 |
第四节 建构结论——培养反思能力 |
一、查找论据中多方审视 |
二、完善论据中多角度自省自查 |
三、建构结论中不断调整、反复推敲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总体研究概况 |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
第三节 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史料实证素养概要 |
第一节 史料实证素养概念界定及课程目标 |
一、史料实证素养概念界定 |
二、史料实证素养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 |
第二节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史料类型 |
一、文字史料 |
二、图片史料 |
三、地图史料 |
四、图表数据史料 |
第三节 高中历史学习中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意义 |
一、展示历史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适应当前高考对能力考查的需求 |
三、利用史料生成功能,促进品格培养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现状 |
一、问卷调查目的 |
二、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存在问题分析 |
一、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认识缺乏 |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 |
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
四、学科思维能力欠缺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
第一节 基于教学设计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思考 |
一、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
二、树立学生批判和质疑意识 |
三、体会实证精神 |
四、让实证精神与实际相结合 |
第二节 基于高考试题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以2017年全国卷为例 |
一、2017 年高考全国卷史料实证试题情况统计 |
二、基于2017 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思考 |
第三节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
一、培养阅读习惯,为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
二、树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原则,培养证据意识 |
三、选择多种形式,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
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拓展历史思维能力 |
五、精选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资源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问题解决”教学例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陈倩.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D]. 汲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D]. 申巧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读写结合理念下“部编本”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D]. 叶晓莹. 喀什大学, 2021(07)
- [5]提升数学关键能力[J]. 宋文相.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04)
- [6]北京市S小学三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D]. 朱坤.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瑛.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8]“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D]. 尚兴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史料实证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运用研究[D]. 周玉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研究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D]. 丁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