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北部地区大白菜可周年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薛阳阳[1](2017)在《浙江省蔬菜景观研究及设计应用》文中提出我国作为蔬菜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蔬菜资源十分丰富,还有许多野生蔬菜未开发利用。浙江省作为我国蔬菜重要生产地之一,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为蔬菜产业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及研发支持。近几年浙江省对观赏蔬菜的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蔬菜在景观中的应用形式及场地也在不断增多。同传统园林绿化植物相比较,蔬菜景观具有成景快、种植周期短、养护简单、物种资源丰富等优点,这对今后浙江省城市景观及乡村景观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植物素材。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蔬菜产及蔬菜景观进行研究分析,全文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通过对蔬菜、观赏蔬菜概念的分析,及蔬菜造景与花卉、传统绿化植物造景的比较,明确了蔬菜造景的景观意义。进一步探析了蔬菜造景在可食地景、农业景观、观光农业及创意农业中的重要性。2、经过对蔬菜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实地调查,对浙江省的蔬菜产业进行了简单分析。整理了目前浙江省主要的蔬菜种植资源,共统计浙江省可用于景观应用的蔬菜45科、126属约220个种。3、在对文献的研究及对浙江省和周边相同生长条件的上海市蔬菜景观的实地调查中总结出蔬菜园林应用九大类。并提出新的蔬菜园林应用方式:蔬菜花园、康复花园及农业景观应用三类应用形式。进一步总结了蔬菜种植营造景观的五大应用原则及蔬菜景观应用特征。4、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分析及对杭州绿科秀、八卦田、上海都市菜园等地的实地调查,总结了我国现有蔬菜景观应用的限制条件并给出个人建议。5、根据以上分析,对舟山市南洞农业景观及朱家尖329国道两旁的农田进行了规划设计。两个案例对于蔬菜景观的应用都是从菜田景观、菜田画及将蔬菜与花草相结合的应用方面进行规划设计。6、通过对蔬菜景观的理论、调查及实践研究,对今后蔬菜景观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展开探讨。
李昕升[2](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马振[3](2014)在《中国东西部地区豆类作物种植模式差异分析研究 ——以江苏省和四川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类作物有营养价值丰富、适应性强、耐贫、耐旱等特征,一直在我国农业种植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作物之一。豆类作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作物,除大豆蛋白质含量为45%左右,其他豆类作物平均在25%左右,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保证了人们饮食营养均衡。豆类作物含有的其他营养成分也被逐渐开发利用,随着豆类作物加工制品逐渐增多,豆类作物成为我国进出口农业作物的主要产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有重要地位。间作套种是我国农业栽培史上的精髓,也是农业上农民用于增产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豆类作物的间作套种不仅具有一般的间作套种体系增加产量、高效利用资源和防治病虫害的优势,还能充分发挥利用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潜力,减少各种肥料的使用,使传统农业向有机、绿色的可持续农业的方向发展。我国是豆类作物生产大国,而江苏省和四川省都是我国豆类作物种植的主要省份,在发展豆类作物的条件上也各有优势,调研、分析两省的豆类种植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是推动两省豆类作物生产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方法。总体而言,江苏省南通地区蚕豌豆等鲜食豆类作物发展迅速,产业化体系初具规模;四川省则是对小麦、玉米、大豆新三熟种植模式研究较多,对这种种植模式的营养的吸收利用等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对两省不对地理环境条件和不同发展侧重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豆类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可以为豆类作物的种植以及套种模式的研究提供基础。江苏、四川两省豆类作物生产的主要问题基本相似,都存在产业化水平低,优良品种选育不足,产品和良种推广力度小,缺少相应的科学种植模式与技术,基层服务体系匮乏,这些问题也是我国豆类作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日益发展的国际豆类市场,如何合理充分的发展豆类作物产业,不仅是科技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政府、农户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江苏省和四川省未来豆类作物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的方向努力:江苏省应继续将强大豆优良品种的选育,增加产品种类,增强豆类品种的专一性、抗病性,发展新的种植模式缩短作物生育期;四川省应着重发展豆类作物基础服务的建设,深入机械化操作与加工方向的研究,增加对优质品种的推广,促进豆类作物的产业化进程。随着世界经济市场的开放与发展以及豆类作物的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豆类作物的生产有广阔前景,我国有着丰富的豆类作物种植经验,在豆类作物的种植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发展豆类作物的生产大有可为。
倪栋[4](2013)在《江苏蔬菜产业大县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以沛县为例》文中指出蔬菜产品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中国人民在漫长的蔬菜生产实践中,培育出了大量的优良蔬菜品种,发明创造出了众多的先进蔬菜栽培技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蔬菜面积迅速扩大,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江苏省蔬菜产业基本形成了淮北菜区、沿海菜区、环湖菜区、城郊菜区和丘陵菜区等五大菜区。沛县属于淮北菜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狠抓机遇,制定蔬菜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迅速培育和壮大了蔬菜产业体系,2011年蔬菜产值达到54.63亿元,超过粮食产业。本文通过对全县蔬菜产业近年来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发现沛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着基地的基础设施落后,中小拱棚等低档次生产设施比例偏大,种苗繁育水平不高,蔬菜连作障碍现象普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沛县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深入分析现状和问题,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与县内外蔬菜产业发达地区相对比分析,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措施落实: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项目申报,政府扶持,分别在“菜篮子”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备的沟渠路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快中小棚体改造提档建设,打好全县30万亩蔬菜丰产丰收的基础;二是鼓励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基质穴盘育苗和散户温室(大棚)穴盘育苗,提高种苗繁育水平,培育优质种苗;三是推广稻菜水旱轮作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治理蔬菜连作障碍;四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促进蔬菜产品和加工品品质提升;五是以设施长茄生产技术推广为例,创新试验“搭建三个载体、开展三项工作、落实三项机制”农技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本文相关对策措施,多数已在沛县开展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技推广新模式,值得全省其他市县探讨试验。
王汨子[5](2012)在《通城凤凰山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总体规划思路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无公害蔬菜生产、油茶生产与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链条为重点,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以工业化理念、社区化模式、园区化管理谋划产业园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结合当地产业与农户、土壤及环境结合,运行模式以几个基地、园区试点为测试,力求把通城凤凰山高效生态农林产业园规划成产业一体化高效经营、生产清洁环保、食品优质安全的集生产、加工、创汇、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生态农林高科技园区。本文阐述了对通城凤凰山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的总体规划思路,对产业园规划内容、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对油茶产业园、无公害蔬菜生产与加工基地与配套设施进行了设计与规划,科学的规划了产业园的建设、布局与功能。油茶生产基地设计了8000亩油茶生产基地、200亩年处理达5万吨油茶籽能力的精深加工设备与厂房、100亩油茶名优品种园。无公害蔬菜生产与加工基地设计了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其中600亩大棚蔬菜基地(含10亩高标准示范园)、1400亩露天蔬菜基地、蔬菜加工厂房、配送中心。认真设计了占地面积为120亩集科研、接待、培训为一体的培训中心,接待能力可达每天30~50人。详细规划了高效产业园内道路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管网、供电系统等配套设施。论文最后对实现产业园规划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实现产业园规划须协调好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间的关系,并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用足、用活、用到位国家相关政策,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园区功能。
徐恺营[6](2010)在《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葡萄是世界“四大果树”之一。葡萄产业在闽北地区,在80年代前被划定为种植推广的禁区,大规模种植是零的面积。90年代初期开始成片种植。近几年闽北葡萄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福建省葡萄主产区之一。葡萄无公害生产是指对产地环境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定和保护,生产过程中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栽培管理;无公害葡萄就是在法定标准下生产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食用葡萄产品;葡萄无公害生产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果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葡萄产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闽北葡萄种植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对闽北葡萄无公害生产有利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生态因素和发展现状、人力资源优势、品牌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充分说明闽北具备发展葡萄无公害生产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无公害葡萄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如葡萄种植者因素、葡萄品种因素、葡萄病虫害因素和市场因素等,还分析了闽北葡萄无公害生产城郊型、协会推动型、品牌建设型和自主发展型四种模式情况,并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根据目前葡萄种植业生产实际,提出如下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对策:1、加强无公害葡萄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为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葡萄病虫害,使葡萄果品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对葡萄病虫害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种条消毒和种植无病毒苗木为起点,以农业防治和植物检疫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要禁止使用滴滴涕、水胺硫磷、二苯醚类除草剂等高残留、剧毒农药。对葡萄黑痘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病害,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使用福星、百可得、速克灵、大生M—45、甲基托布津、疫霜灵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对葡萄透翅蛾、红蜘蛛、斑叶蝉等虫害,可使用敌敌畏乳油、哒螨灵乳油、杀螟松等农药。对受到低温冻害,视葡萄园受害轻重,受害轻的葡萄园,可在葡萄全株喷一次0.15-0.2%尿素,对于花序已伸展的植株加喷0.05-0.1%的硼;受害重的葡萄园,可整树喷50%矮壮素500倍,以保证当年产量和葡萄树势恢复。2、积极调整葡萄品种搭配和葡萄生产布局。增加京亚、维多利亚、金星无核等早熟品种种植面积,调节巨峰、高妻、黑玫瑰等中熟品种种植面积,适当种植晚熟品种红地球、信农乐等,以提早葡萄上市时间,延长葡萄供应时间;在稳定和提高闽北葡萄主产区建阳、建瓯、顺昌和武夷山等县(市)葡萄种植面积基础上,积极推动邵武、浦城、松溪、政和、光泽等县(市)种植葡萄,使闽北葡萄布局科学、面积和产量增加、品质优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闽北作为福建葡萄主产区位置。3、着眼于生产安全、优质葡萄果品,要在抓好无公害葡萄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闽北无公害葡萄城郊型、品牌建设型和协会推动型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葡萄设施栽培、立体栽培、生草栽培、健生栽培、山地栽培、标准化栽培和果袋套用技术,增加无公害葡萄果品总量,丰富农产品种类和市场供应,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保护生态可持续利用,促进闽北无公害葡萄可持续发展。4、延伸闽北葡萄产业链,发展葡萄加工和葡萄园旅游休闲光观。通过生产加工葡萄酒、葡萄汁、葡萄酱,把葡萄小果、散果加以利用,增加葡萄种植效益;依托建阳考亭朱子文化、武夷旅游名胜资源,使建阳考亭葡萄园、武夷山下梅葡萄园和溪州葡萄园、邵武前田葡萄园的旅游休闲光观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做大做强闽北葡萄产业。5、健全和完善发展闽北无公害葡萄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力量,通过农业行政主管职能部门,调整闽北传统上以柑桔为主的果业结构,搞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大力种植价格好、效益高的葡萄种植业;加强葡萄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员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扶持葡萄生产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发挥葡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材料、新农机具的“五新”推广和统一购买农药化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活动;积极探索葡萄种植良种补贴、葡萄种植灾害保险和户户联保小额贷款,增强葡萄种植户抗御灾害和自主发展能力,实现果农稳产增收。6、积极开展闽北无公害葡萄品牌建设和葡萄无公害产品认证,以由福建省检疫检验局确认的、于2008年创建的全省第一家葡萄输港基地—仁山葡萄生产基地为龙头,以“仁山牌”葡萄、“楠木林牌”葡萄、“露绿牌”葡萄、“银增牌”葡萄等葡萄品牌为基础,建设闽北无公害葡萄品牌群。7、充分运用农科教机制,通过农业院校、科研推广和葡萄协会的不同渠道,积极开展葡萄种植实用技术培训和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葡萄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加葡萄果农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8、建立市场信息网络,积极推行“订单”生产;立足闽北、面向闽三角、拓展沪粤港,扩人销售半径;实行产品分级包装,提高商品价值,实现果农增收增效。
高寿利[7](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陈现臣[8](2007)在《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野菜作为一类新型蔬菜,可丰富人们的餐桌、饮食,而且还是培育新蔬菜品种的重要种质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野菜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因此野菜的驯化、栽培、加工及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河南省野菜资源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河南野菜资源的区系组成、地理分布、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野菜资源已调查到的有328种,隶属37科102属。野菜分布比较集中的科有菊科(58种)、百合科(34种)、十字花科(34种)、伞形科(24种)、唇形科(22种)、五加科(17种)、藜科(16种)、桔梗科(11)、豆科(11种)、报春花科(10)等。此10科含有的种数占全部野菜总数的72.30%。2.野菜植物的生活型组成中,草本野菜约占野菜植物总数的71.95%,其中一二年生野菜90种,多年生野菜142种,藤本类野菜4种:木本野菜植物92种。野菜有1/3的种类属于郊野田间野菜,2/3的种类属于山地森林野菜。3.根据食用部位,河南野菜分为叶菜类(223种)、根茎类(41种)、花菜类(30种)、果菜类(24种)、竹笋类(6种)、蕨菜类(4种)。根据河南野菜开发利用现状,已被开发利用的优势种类有38种,约占全部野菜的11.58%,具有潜在开发的种类181种,占55.18%,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种类109种,占33.23%。4.根据河南的地理特征和野菜的分布,河南野菜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即黄淮海平原区,豫西及豫西北伏牛山北坡、太行山山地及丘陵区,豫西南伏牛山南坡山地、丘陵及南阳盆地区,淮南大别山、桐柏山地与丘陵区。5.通过对河南野菜资源的现状分析,作者就河南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郝宝文[9](2005)在《潍县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具有“水果珍品”之称的潍县萝卜由于独特的优良品性、较高的生产效益及可观的市场发展前景,已成为潍坊市的地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为推动潍县萝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潍坊市的潍县萝卜发展现状及方向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讨。 潍坊市具备潍县萝卜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潍县萝卜的原产地,潍坊市不仅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资源较丰富,而且农业基础好,发展速度快,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自1992年实施农业产业化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其产业化水平一直居全省前列。 潍坊市的潍县萝卜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潍县萝卜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态势,无论是生产面积、产量水平,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有了潍县萝卜标准体系以后,其产品成品率明显增加,到2003年,萝卜的成品率已提高到75%,潍县萝卜这一地方名牌也开始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国内外市场。 影响潍县萝卜发展的障碍因素。首先是农民的科技素质水平比较低,观念陈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自动进入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表现在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潍县萝卜的标准化经营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市场信息体系的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及其执法力度与潍县萝卜的稳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对潍县萝卜发展问题的思考。潍县萝卜产业发展有着诸多优势,同时也有各种限制因素,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市场形势对潍县萝卜产业来说既有发展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因此,潍县萝卜的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吸取国内外蔬菜业的经验教训,抓住机遇,以“优质、高效、环保,大生产、大流通”为发展方向,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标准化的道路。 加快潍县萝卜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继续予以扶持;其次要加大潍县萝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再次要重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另外,还要注重潍县萝卜信息体系、质量检测法规体系的建设,以进一步强化名牌战略;最后要继续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潍县萝卜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升级。
侯凤君[10](2005)在《潍坊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萝卜营养丰富,用途广泛,适应性强,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主要蔬菜之一。具有“水果珍品”之称的潍县萝卜由于独特的优良品性、较高的生产效益及可观的市场发展前景,已成为潍坊市的地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为推动潍县萝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结合农业推广专业所独具的特点,对潍坊市的潍县萝卜发展现状及方向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讨。 潍坊市具备潍县萝卜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潍县萝卜的原产地,潍坊市不仅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资源较丰富,而且农业基础好,发展速度快,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自1992年实施农业产业化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其产业化水平一直居全省前列。 潍坊市的潍县萝卜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潍县萝卜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态势,无论是生产面积、产量水平,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有了潍县萝卜标准体系以后,其产品成品率明显增加,到2003年,萝卜的成品率已提高到75%,潍县萝卜这一地方名牌也开始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国内外市场。 影响潍县萝卜发展的障碍因素。首先是农民的科技素质水平比较低,观念陈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自动进入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表现在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潍县萝卜的标准化经营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市场信息体系的建立、产品质量检测及其执法力度与潍县萝卜的稳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对潍县萝卜发展问题的思考。潍县萝卜产业发展有着诸多优势,同时也有各种限制因素,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市场形势对潍县萝卜产业来说既有发展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因此,潍县萝卜的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吸取国内外蔬菜业的经验教训,抓住机遇,以“优质、高效、环保,大生产、大流通”为发展方向,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标准化的道路。 加快潍县萝卜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继续予以扶持;其次要加大潍县萝卜关键技术的
二、我省北部地区大白菜可周年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北部地区大白菜可周年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蔬菜景观研究及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蔬菜及其相关概念 |
1.1.1 蔬菜概述 |
1.1.2 观赏蔬菜概述 |
1.1.3 其他相关概念 |
1.2 景观概述 |
1.2.1 农田景观概述 |
1.2.2 城市景观概述 |
1.2.3 其他相关概念 |
1.3 蔬菜的景观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调查 |
2.1 引言 |
2.2 蔬菜的分类 |
2.2.1 根据蔬菜的生物学特性 |
2.2.2 观赏蔬菜的分类 |
2.3 浙江省蔬菜资源 |
2.3.1 浙江省自然条件 |
2.3.2 浙江省农业基础 |
2.3.3 浙江省农业特点 |
2.3.4 浙江省蔬菜产业 |
2.4 浙江省蔬菜植物种类 |
2.4.1 一、二年生蔬菜种类 |
2.4.2 多年生蔬菜种类 |
2.4.3 花本类蔬菜种类 |
3 蔬菜在景观中的应用 |
3.1 蔬菜在景观中的应用形式 |
3.1.1 蔬菜花园应用形式 |
3.1.2 康复花园应用形式 |
3.1.3 室内、外绿化应用形式 |
3.1.4 屋顶绿化应用形式 |
3.1.5 庭院绿化应用形式 |
3.1.6 岩石水体应用形式 |
3.1.7 垂直绿化应用形式 |
3.1.8 城市绿地应用形式 |
3.1.9 乡村景观应用形式 |
3.2 蔬菜种植营造景观的应用原则 |
3.2.1 适地适时原则 |
3.2.2 蔬菜种类多样性原则 |
3.2.3 蔬菜种类稳定性原则 |
3.2.4 美学原则 |
3.2.5 功能性原则 |
3.3 蔬菜在景观绿化中的栽培种植 |
3.3.1 蔬菜品种的选择 |
3.3.2 蔬菜栽培方式的选择 |
3.3.3 栽培种植管理 |
3.4 蔬菜在景观应用中的存在问题 |
3.4.1 观赏蔬菜品种较少 |
3.4.2 观赏周期短 |
3.4.3 园林应用形式单一 |
3.4.4 蓝紫色蔬菜运用少 |
3.4.5 对芳香类蔬菜开发研究较少 |
3.4.6 病虫害严重 |
4 案例分析 |
4.1 国外优秀案例 |
4.1.1 食材花园—亚特兰大植物园 |
4.1.2 食物森林—西雅图杰弗森公园 |
4.1.3 可食地景—洛杉矶德斯康索花园 |
4.1.4 城市农场—底特律拉菲特绿地项目 |
4.2 国内优秀案例 |
4.2.1 绿科秀 |
4.2.2 八卦田 |
4.2.3 上海都市菜园 |
4.3 小结 |
5 设计实践 |
5.1 舟山自然条件分析 |
5.1.1 气候条件 |
5.1.2 农业基础 |
5.1.3 交通分析 |
5.2 南洞村农业景观规划 |
5.2.1 区位概况 |
5.2.2 规划理念 |
5.2.3 总体规划设计 |
5.2.4 蔬菜景观规划 |
5.3 全景朱家尖329国道规划及实施方案 |
5.3.1 现状分析 |
5.3.2 规划背景 |
5.3.3 规划理念 |
5.3.4 蔬菜景观规划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理论研究 |
6.1.2 调查研究 |
6.1.3 实践研究 |
6.2 蔬菜可持续发展展望 |
6.2.1 今后研究方向 |
6.2.2 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表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中国东西部地区豆类作物种植模式差异分析研究 ——以江苏省和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相关概念 |
1.3.1 豆类蔬菜 |
1.3.2 间作套种模式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 |
1.6 内容结构安排 |
1.7 研究方法 |
1.8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8.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8.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我国豆类作物种植 |
2.1.1 我国主要种植的豆类作物 |
2.1.2 我国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
2.1.3 大豆种植所面临的威胁 |
2.2 豆类作物的间轮作概况 |
2.2.1 间套种种植的理论依据 |
2.2.2 豆类作物的间作套种种植实践 |
第三章 江苏豆类作物种植研究 |
3.1 江苏豆类作物种植概况 |
3.2 江苏主要豆类作物品种和种植情况 |
3.2.1 大豆育种工作进展及种植概况 |
3.2.2 蚕豌豆种植情况 |
3.2.3 绿豆种植情况 |
3.2.4 红小豆种植情况 |
第四章 四川豆类作物种植研究 |
4.1 四川豆类作物种植概况 |
4.2 四川豆类作物的选种育种工作进展 |
4.3 四川豆类作物种植分析 |
4.3.1 大豆种植情况分析 |
4.3.2 蚕豌豆种植情况分析 |
第五章 江苏四川两省豆类种植问题与发展策略 |
5.1 江苏省和四川省豆类作物种植比较分析 |
5.2 江苏省和四川省豆类作物种植的问题分析 |
5.2.1 豆类作物产业化水平低 |
5.2.2 食用豆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
5.2.3 优良品种的开发推广不足 |
5.3 我国豆类作物产业化发展策略 |
5.3.1 新品种及种植技术的选育和引进 |
5.3.2 实现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生产 |
5.3.3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
5.3.4 促进豆类深加工发展 |
5.3.5 开发研究高效立体栽培模式 |
5.4 我国豆类作物生产的前景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江苏蔬菜产业大县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以沛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经验 |
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2.1 生产持续发展 |
2.2.2 布局逐步优化 |
2.2.3 质量显着提高 |
2.2.4 加工业快速发展 |
2.2.5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
2.2.6 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
3 江苏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江苏省蔬菜发展四个阶段 |
3.2 江苏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区域特色基本形成 |
3.2.2 设施栽培迅速发展 |
3.2.3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
3.2.4 产业地位大幅提升 |
3.3 江苏省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
3.3.1 科技研发优势 |
3.3.2 区位环境优势 |
3.3.3 经济实力优势 |
3.3.4 加工发展优势 |
4 徐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章 沛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1 沛县区位资源概况 |
1.1 区域位置和交通基础 |
1.2 土地资源及土壤状况 |
1.3 气候特点 |
1.4 社会经济概况 |
2 沛县蔬菜产业生产结构布局 |
2.1 沛县主要蔬菜种类和品种 |
2.2 设施蔬菜基地分布 |
2.3 露地蔬菜基地分布 |
2.4 农业园区建设概况 |
3 沛县设施蔬菜生产状况 |
3.1 主要设施棚体建设构型和应用特点 |
3.2 设施棚体发展历程和建设面积变化 |
4 沛县蔬菜主要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 |
4.1 沛县设施蔬菜主要种植模式及效益 |
4.2 沛县露地蔬菜主要种植模式及效益 |
5 沛县蔬菜生产产量产值逐年增加 |
6 沛县蔬菜产品加工现状 |
7 小结 |
第三章 沛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
1 蔬菜生产基地设施配套建设不完善 |
2 蔬菜种苗繁育水平不高 |
3 蔬菜连作障碍现象普遍 |
4 蔬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
5 蔬菜生产技术服务能力不高 |
5.1 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发挥作用不强 |
5.2 蔬菜生产技术人员缺乏 |
5.3 蔬菜技术服务工作效果不明显 |
第四章 沛县蔬菜产业发展策略 |
1 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提高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档次 |
1.1 建设沛县“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 |
1.1.1 建设内容 |
1.1.2 投入资金 |
1.2 建设“一区十园”现代设施蔬菜标准园区 |
1.2.1 “一区十园”建设概况 |
1.2.2 资金筹措 |
1.3 提档建设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 |
1.3.1 设施蔬菜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及资金投入 |
1.3.2 露地特色蔬菜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及资金投入 |
2 建设完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 |
2.1 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规划方案 |
2.2 工厂化育苗场生产流程---以番茄为例 |
2.2.1 播前准备 |
2.2.2 播种、催芽等 |
2.3 温室、大棚穴盘育苗步骤 |
2.3.1 温室穴盘育苗步骤 |
2.3.2 大棚穴盘育苗步骤 |
3 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治理蔬菜连作障碍 |
3.1 推广水旱轮作 |
3.1.1 温室番茄与水稻轮作 |
3.1.2 早春大棚茄子和水稻轮作 |
3.1.3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
3.2 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番茄为例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4 建立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4.1 建设县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
4.2 建设镇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
4.3 完善监管队伍 |
4.4 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 |
5 创新试验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全省试推广 |
5.1 搭建三个载体 |
5.1.1 建设三个基地 |
5.1.2 充实提升技术员队伍 |
5.1.3 选择和管理示范户 |
5.2 开展三项工作 |
5.2.1 开展三级培训 |
5.2.2 组织观摩 |
5.2.3 开展宣传 |
5.3 落实三项机制 |
5.3.1 落实鼓励机制 |
5.3.2 落实考核机制 |
5.3.3 落实竞争机制 |
全文结论 |
1 沛县蔬菜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
2 沛县蔬菜产业发展策略 |
3 今后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5)通城凤凰山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总体规划思路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农业产业园发展概况 |
1.2.2 油茶产业研究现状 |
1.2.3 无公害蔬菜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凤凰山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总体规划思路 |
2.1 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规划内容 |
2.1.1 基本情况分析 |
2.1.2 规划目标定位 |
2.1.3 功能布局 |
2.1.4 土地利用规划 |
2.1.5 项目规划 |
2.1.6 附属设施规划 |
2.2 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规划指导思想 |
2.2.1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
2.2.2 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 |
2.2.3 以现代企业为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2.3 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规划原则 |
2.3.1 科学发展观原则 |
2.3.2 发展循环经济原则 |
2.3.3 综合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原则 |
2.3.4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设与经营相得益彰的原则 |
第三章 凤凰山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总体规划 |
3.1 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基本情况与总体规划 |
3.1.1 产业园区位条件与社会经济基础 |
3.1.2 产业园总体规划 |
3.2 油茶产业园规划 |
3.2.1 油茶产业园规划目标 |
3.2.2 油茶栽培 |
3.2.3 基地建设 |
3.3 无公害蔬菜基地规划 |
3.3.1 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目标 |
3.3.2 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规划 |
3.3.3 蔬菜基地建设 |
3.3.4 无公害蔬菜基地投资概算 |
3.3.5 蔬菜种植模式及效益估算 |
3.4 科研培训中心规划 |
3.4.1 培训中心建设目标 |
3.4.2 培训中心布局 |
3.4.3 培训中心投资预算 |
第四章 凤凰山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基础设施规划 |
4.1 交通设施规划 |
4.1.1 道路系统规划目标 |
4.1.2 道路系统规划 |
4.2 给水系统规划 |
4.2.1 给水系统规划目标 |
4.2.2 给水系统规划 |
4.3 排水系统规划 |
4.3.1 污水系统规划 |
4.3.2 雨水管网规划 |
4.4 供电系统规划 |
4.4.1 供电系统规划目标 |
4.4.2 供电系统规划 |
第五章 实现产业园规划的对策研究 |
5.1 协调好农业产业园各规划之间的关系 |
5.1.1 保持与土地规划相协调 |
5.1.2 保持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
5.1.3 保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
5.2 产业园建设对策 |
5.2.1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 |
5.2.2 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把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到位 |
5.2.3 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 |
5.2.4 注重园区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的有机结合 |
5.2.5 加强园区食品安全的监督 |
5.2.6 在油茶基地建设上,要力争做到“四化” |
5.2.7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世界葡萄与我国葡萄发展情况 |
1.2.1 世界葡萄发展情况 |
1.2.2 我国葡萄发展情况 |
1.3 福建葡萄与闽北葡萄发展状况 |
1.3.1 福建葡萄发展状况 |
1.3.2 闽北葡萄发展概况 |
1.4 国内外无公害葡萄发展研究概况 |
1.4.1 国外无公害葡萄发展研究概况 |
1.4.2 国内无公害葡萄发展研究概况 |
1.5 闽北葡萄无公害生产的意义 |
1.5.1 无公害背景 |
1.5.2 葡萄无公害生产的概念 |
1.5.3 闽北葡萄无公害生产的意义 |
1.6 研究方案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方法 |
1.6.4 技术线路 |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与无公害葡萄认证办法 |
2.1 无公害农产品 |
2.1.1 无公害农产品概念 |
2.1.2 无公害农产品特征 |
2.1.3 无公害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区别 |
2.2 无公害葡萄的认证办法 |
第三章 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的有利因子分析 |
3.1 闽北发展无公害葡萄的生态优势 |
3.1.1 温度 |
3.1.2 水分 |
3.1.3 光照 |
3.1.4 土壤 |
3.2 闽北发展无公害葡萄的基础优势 |
3.2.1 种植面积与品种分布 |
3.2.2 葡萄产量与品质 |
3.2.3 种植效益与市场 |
3.3 闽北发展无公害葡萄的人力资源优势 |
3.3.1 闽北无公害葡萄生产用工情况 |
3.3.2 闽北无公害葡萄生产人力资源优势 |
3.3.3 葡萄发展的潜力与比较优势 |
3.4 闽北发展无公害葡萄的品牌建设优势 |
3.4.1 专家指导品牌创建 |
3.4.2 协会推动品牌创建 |
第四章 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1 种植者因素 |
4.2 市场因素 |
4.3 葡萄品种因素 |
4.4 葡萄病虫害因素 |
第五章 闽北无公害葡萄的四种发展模式 |
5.1 考亭无公害葡萄城郊型发展模式 |
5.1.1 考亭村基本情况 |
5.1.2 考亭村葡萄发展情况 |
5.1.3 考亭村葡萄发展思考 |
5.2 水南村无公害葡萄品牌建设型发展模式 |
5.2.1 水南村基本情况 |
5.2.2 水南村葡萄发展情况 |
5.2.3 水南村葡萄发展思考 |
5.3 仁山无公害葡萄协会推动型发展模式 |
5.3.1 仁山村基本情况 |
5.3.2 仁山村葡萄发展情况 |
5.3.3 仁山村葡萄发展思考 |
5.4 马坑无公害葡萄自主型发展模式 |
5.4.1 马坑村基本情况 |
5.4.2 马坑村葡萄发展情况 |
5.4.3 马坑村葡萄发展思考 |
第六章 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对策 |
6.1 实施葡萄避雨栽培,发展闽北无公害葡萄产业 |
6.1.1 闽北推广避雨栽培现状 |
6.1.2 闽北避雨栽培葡萄主要措施 |
6.2 实施无公害葡萄立体栽培,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 |
6.2.1 闽北葡萄立体栽培现状 |
6.2.2 闽北葡萄立体栽培主要模式以及经济效益 |
6.2.3 葡萄园立体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 |
6.2.4 葡萄园立体栽培注意事项 |
6.3 推广葡萄园生草栽培,保持生态可持续利用 |
6.3.1 葡萄园生草栽培意义 |
6.3.2 葡萄园生草栽培方法 |
6.3.3 葡萄园生草栽培问题探讨 |
6.4 运用果袋套用技术,促进葡萄无公害生产 |
6.4.1 葡萄果实套袋栽培意义 |
6.4.2 葡萄套袋时间及方法 |
6.4.3 葡萄套袋注意事项 |
6.5 发挥葡萄协会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
6.5.1 闽北葡萄协会发展状况 |
6.5.2 闽北建设葡萄协会意义 |
6.5.3 闽北建设葡萄协会思考 |
第七章 结论 |
7.1 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趋势 |
7.2 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制约因素 |
7.3 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
1.2.1 国外设施发展 |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内容 |
2.3 塑料大棚温室 |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
2.4 日光温室 |
2.4.1 日光温室概述 |
2.4.1.1 萌芽期 |
2.4.1.2 发展期 |
2.4.1.3 全面发展期 |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
2.4.2.1 西北地区 |
2.4.2.2 华东地区 |
2.4.2.3 东北地区 |
2.5 现代化温室 |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
2.5.5 小结 |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结果 |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
3.3.3.1 华北地区 |
3.3.3.1.1 北京 |
3.3.3.1.2 河北 |
3.3.3.1.3 河南 |
3.3.3.1.4 天津 |
3.3.3.2 西北地区 |
3.3.3.2.1 陕西省 |
3.3.3.2.2 甘肃省 |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3.3.2.4 新疆 |
3.3.3.3 华东地区 |
3.3.3.3.1 山东省 |
3.3.3.3.2 上海市 |
3.3.3.3.3 江苏省 |
3.3.3.4 华南地区 |
3.3.3.4.1 广东省 |
3.3.3.4.2 福建省 |
3.3.3.4.3 广西省 |
3.3.3.4.4 海南省 |
3.3.3.5 西南地区 |
3.3.3.5.1 云南省 |
3.3.3.5.2 贵州省 |
3.3.3.5.3 四川省 |
3.3.3.5.4 重庆市 |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内容 |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
4.2.3.1 社会条件 |
4.2.3.1.1 经济条件 |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
4.2.3.1.3 地域优势 |
4.2.3.2 自然条件 |
4.2.3.2.1 温度条件 |
4.2.3.2.3 光照条件 |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
4.2.3.3.2 温室建设 |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
4.2.3.4.1 作物习性 |
4.2.3.4.2 作物选择 |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1.1 陕西省 |
5.1.2 甘肃省 |
5.1.3 西北其他地区 |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2.1 北京市 |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
5.3.2.1 四川地区 |
5.3.2.2 重庆地区 |
5.3.2.3 贵州地区 |
5.3.2.4 西藏地区 |
5.3.2.5 云南地区 |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4.1 山东 |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
5.4.2 上海 |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5.1 广东省 |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内容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标准的分类 |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
6.3.2.3 产品标准化 |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1 国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1.2 国内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1.3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野菜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
1.2.1 野菜的特点 |
1.2.2 我国野菜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1 河南省气候概况 |
3.2 河南省地理概况 |
4 河南省野菜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
4.1 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
4.2 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确定河南省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的重点区域 |
4.3 调查方法、调查地点、调查时间的选择和确定 |
4.4 采用资源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原则 |
5 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组成、地理分布及类型 |
5.1 河南省野菜植物资源的区系组成 |
5.2 河南省野菜资源的地理分布 |
5.2.1 黄淮海平原区 |
5.2.2 豫西及豫西北伏牛山北坡、太行山山地及丘陵区 |
5.2.3 豫西南伏牛山南坡山地、丘陵及南阳盆地区 |
5.2.4 淮南大别山、桐柏山地与丘陵区 |
5.3 河南省野生蔬菜资源分类 |
5.3.1 河南省野生蔬菜生活型组成 |
5.3.2 河南省野生蔬菜分类 |
5.4 河南省常见野菜与传统蔬菜营养成分比较 |
5.4.1 常见高蛋白野菜 |
5.4.2 常见高脂肪野菜 |
5.4.3 常见高胡萝素野菜 |
5.4.4 常见高维生素C野菜 |
5.4.5 常见高核黄素(V_B)野菜: |
5.5 河南省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6 河南省野生蔬菜名录 |
6.1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
6.1.1 蕨科Ptoridaceae |
6.1.2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6.2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6.2.1 三白草科Saururaceae |
6.2.2 榆属科Ulmaceae |
6.2.3 桑科Moraceae |
6.2.4 蓼科Polygonaceae |
6.2.5 藜科Chenopodiaceae |
6.2.6 苋科Amaranthaceae |
6.2.7 马齿苋科Prtulacaceae |
6.2.8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
6.2.9 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 |
6.2.10 十字花科Cruciferae |
6.2.11 蔷薇科Rosaceae |
6.2.12 豆科Leguminosae |
6.2.13 苦木科Simarubaceae |
6.2.14 楝科Meliaceae |
6.2.15 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
6.2.16 柳叶菜科Onagraceae |
6.2.17 五加科Araliaceae |
6.2.18 伞形科Umbelliferae |
6.2.19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
6.2.20 龙胆科Gentianacvae |
6.2.21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
6.2.22 马鞭草科Verbenaceae |
6.2.23 唇形科Labiate |
6.2.24 茄科Solanaceac |
6.2.25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
6.2.27 败酱科Valerianaceae |
6.2.28 川续断科Dipsacaceae |
6.2.29 桔梗科Campanulaceae |
6.2.30 菊科Compositae |
6.2.31 泽泻科Alismataceae |
6.2.32 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
6.2.33 禾本科Gramineae |
6.2.34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
6.2.35 百合科Liliaceae |
7 河南省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建议 |
7.1 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有序地发展野菜产业 |
7.2 提高对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认识,充分利用野菜资源 |
7.3 开发野菜必须首先注意安全性 |
7.4 制定野菜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保护野菜资源 |
7.5 注意野菜栽培的区域性特点 |
7.6 创造性地开展野菜人工驯化与栽培研究 |
7.7 密切关注野菜产品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7.8 野菜采后宜进行多元化处理,提高野菜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
7.9 野菜育种需特殊对待 |
7.10 野菜开发走无公害产业化道路 |
参考文献 |
(9)潍县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1.1 萝卜的起源及其栽培历史 |
1.1.2 萝卜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及特点 |
1.1.3 潍县萝卜在潍坊市的蔬菜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潍县萝卜生产发展现状的研究 |
2.1 潍县萝卜具有优质的品种资源 |
2.1.1 潍县萝卜具有优良的品质 |
2.1.2 潍县萝卜的优良品质形成的原因 |
2.2 潍县萝卜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
2.2.1 地理位置优越 |
2.2.2 基础条件良好 |
2.2.3 农村政策对路 |
2.3 潍县萝卜生产正在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
2.3.1 规模化萝卜基地基本形成 |
2.3.2 潍县萝卜产业化生产格局开始出现 |
2.3.3 潍县萝卜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
2.3.4 潍县萝卜种植效益持续增加 |
2.3.5 潍县萝卜流通能力不断增强 |
2.3.6 潍县萝卜周年供应水平提高 |
2.3.7 潍县萝卜标准体系逐渐形成 |
2.4 潍县萝卜生产存在的问题 |
2.4.1 种子市场混乱 种子质量退化 |
2.4.2 管理粗放 产品质量欠佳 |
2.4.3 加工保鲜技术落后 |
2.4.4 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 经营产业化水平不高 |
2.4.5 基地设施简陋 标准化低 |
2.5 制约潍县萝卜发展的因素 |
2.5.1 农民科技素质水平较低 观念陈旧 |
2.5.2 宣传教育不到位 |
2.5.3 质量检测的执法力度不够 |
2.5.4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缓 |
2.5.5 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和经费支持 |
第三章 潍县萝卜发展方向的研究 |
3.1 市场经济下挑战和机遇并存 |
3.1.1 潍县萝卜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
3.1.2 潍县萝卜的发展会面临新的机遇 |
3.2 “优质、高效、大生产、大流通”是潍县萝卜发展的方向 |
3.2.1 优质是潍县萝卜生产发展的保障 |
3.2.2 高效是潍县萝卜生产发展的目标 |
3.2.3 大生产 大流通是潍县萝卜生产发展的趋势 |
第四章 潍县萝卜生产发展的对策与讨论 |
4.1 潍县萝卜生产标准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
4.1.1 潍县萝卜生产标准化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
4.1.2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
4.1.3 开展广泛 深入的宣传教育培训 |
4.1.4 狠抓基地建设 推行无公害潍县萝卜的标准化生产 |
4.2 潍县萝卜产业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
4.2.1 培育龙头企业 创新经营模式 |
4.2.2 强力推进潍县萝卜产后处理加工增值 |
4.2.3 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为潍县萝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4.2.4 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
4.2.5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潍坊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1.1 萝卜的起源及其栽培历史 |
1.1.2 萝卜在我国人民主活中的地位及特点 |
1.1.2.1 生产技术简便易学 效益高 |
1.1.2.2 用途广泛 |
1.1.2.3 营养价值高 |
1.1.2.4 具有药用保健作用 |
1.1.2.5 适应性广 |
1.1.2.6 品种类型多 |
1.1.2.7 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之一 |
1.1.3 潍坊青萝卜在潍坊市的蔬菜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潍县萝卜的基本概况 |
2.1 潍县萝卜的发展历史 |
2.2 潍县萝卜的品种资源 |
2.3 潍县萝卜的优良品质 |
2.3.1 优质的表现 |
2.3.2 优质形成的生理特性 |
2.4 优质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2.4.1 温度 |
2.4.2 光照 |
2.4.3 水分 |
2.4.4 土壤和矿质营养 |
2.5 潍县萝卜的产地条件 |
2.5.1 地理位置 |
2.5.2 基础条件 |
3. 潍县萝卜的发展现状 |
3.1 发展历程 |
3.2 主要成效 |
3.2.1 规模化萝卜基地基本形成 |
3.2.2 产业化生产格局开始出现 |
3.2.3 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
3.2.4 种植效益继续看好 |
3.2.5 流通能力不断增强 |
3.2.6 周年供应水平提高 |
3.2.7 潍县萝卜标准体系从无到有 |
3.3 具体做法 |
3.3.1 领导重视大搞开发 |
3.3.2 政策优惠注重落实 |
3.3.3 依靠科技进步展现科技优势 |
3.3.4 注重市场建设搞活产品流通 |
3.3.5 健全检测体系试行市场准入制 |
3.3.6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搞好社会服务 |
3.3.7 申请名牌商标树立名牌效应 |
3.4 存在的现实问题 |
3.4.1 种子市场混乱种质退化 |
3.4.2 管理粗放 产品质量欠佳 |
3.4.3 产地环境恶化 硝酸盐危害偏重 |
3.4.4 加工保鲜技术落后 |
3.4.5 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 经营产业化水平不高 |
3.4.6 基地设施简陋 标准化低 |
3.5 制约因素 |
3.5.1 农民科技素质水平较低 观念陈旧 |
3.5.2 宣传教育不到位 |
3.5.3 质量检测的执法力度不够 |
3.5.4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缓 |
3.5.5 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和经费支持 |
4. 潍县萝卜发展的思考 |
4.1 市场挑战和机遇并存 |
4.1.1 挑战 |
4.1.1.1 市场竞争加剧 |
4.1.1.2 销售门槛增高 |
4.1.1.3 居民消费趋势加快 |
4.1.1.4 资源短缺和就业压力加大 |
4.1.2 机遇 |
4.1.2.1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 |
4.1.2.2 入世带来的机遇 |
4.1.2.3 巨大的加工增值空间 |
4.1.2.4 广阔的销售市场 |
4.2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4.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4.2.1.1 日本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
4.2.1.2 美国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
4.2.1.3 荷兰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
4.2.1.4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 |
4.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 |
4.2.2.1 寿光蔬菜缘何能走向全国 |
4.2.2.2 河南禹州“大白萝卜热”为何降温 |
4.3 潍县萝卜发展的焦点问题 |
4.3.1 农村社会稳定 |
4.3.2 可持续性发展 |
4.4 潍县萝卜的发展方向 |
4.4.1 高效 |
4.4.2 优质 |
4.4.2.1 意义 |
4.4.2.2 内涵 |
4.4.3 环保 |
4.4.3.1 意义 |
4.4.3.2 合理利用新技术防止污染 |
4.4.3.3 大力推行节水灌溉 减少资源浪费 |
4.4.4 大生产 大流通 |
5. 振兴潍坊市潍县萝卜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
5.1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
5.2 政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
5.3 开展广泛 深入的宣传教育培训 |
5.4 狠抓基地建设 推行无公害潍县萝卜的标准化生产 |
5.5 培育龙头企业 创新经营模式 |
5.6 强力推进潍县萝卜产后处理加工增值 |
5.7 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为潍县萝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5.8 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
5.9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我省北部地区大白菜可周年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蔬菜景观研究及设计应用[D]. 薛阳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中国东西部地区豆类作物种植模式差异分析研究 ——以江苏省和四川省为例[D]. 马振.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6)
- [4]江苏蔬菜产业大县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以沛县为例[D]. 倪栋.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5]通城凤凰山高效农林生态产业园总体规划思路及对策研究[D]. 王汨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7)
- [6]闽北无公害葡萄发展对策研究[D]. 徐恺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7]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8]河南省野菜资源区系、地理分布调查研究[D]. 陈现臣.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0)
- [9]潍县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初探[D]. 郝宝文.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10]潍坊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D]. 侯凤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