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Lotus Notes冲压技术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定宣[1](2013)在《后金融危机下伊萨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体经济也深陷其中。企业的生产经营由繁忙迅速退向萧条。虽然在政府、经济体和企业各方努力下避免了经济的崩溃而有所反弹,但市场疲软和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使市场形势仍然悲观和黯淡,全球经济进入了修补金融危机破坏和市场调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持续的经济低迷和危机前大量的改扩建项目投入使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局面,甚至危及到企业生存。“伊萨”是一家成立于1904年的世界最着名焊接产品制造企业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伊萨”已经是全球焊接产品供应商的领导者和焊接权威的代名词。全球拥有42家制造基地、5家研发中心、15家工艺中心和122家销售管理机构服务于5大洲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伊萨致力于卓越的技术领先、优异的质量、在用户身边的服务理念、提供为客户提升生产力和品质的焊接解决方案的销售模式、遵循“同一个地球、同样的质量”的质量标准。伊萨的愿景“成为全球领先企业、成为客户的首选合作伙伴,以及全球焊接与切割领域的权威”。基于中国强大和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异的投资环境及遵循“客户在那里,我们就在那里”的服务理念,伊萨把投资的目光聚焦在中国。金融危机前伊萨在中国建设了6家生产公司和一家管理及销售公司,2008年伊萨中国销售额为7.5亿元人民币。但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处在高速扩张中的伊萨中国遂不及防,各生产企业的产销量都陡然下滑。虽然在经济刺激政策的拉动下伊萨中国业绩有了较大的恢复。但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在持续的市场疲软和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销售业绩再次回跌、亏损严重。伊萨中国管理团队必须积极的采取措施与战略调整来尽快从后危机中走出来。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前伊萨中国的扩张之路和危机中的积极应对战略的描述为铺垫。基于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了伊萨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内部环境分析部分,分析了伊萨中国的资源特点及能力情况,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其优缺点、机遇与挑战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外部环境分析部分,采用PEST模型分析了其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行业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伊萨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决策等。
王梅霞[2](2013)在《汽车覆盖件模具参数化CAPP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本文在研究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工艺参数化的基础上,基于NX的二次开发,实现零件属性信息及其工艺信息的获取,采用专家系统的设计方式,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设计实现了汽车覆盖件模具参数化CAPP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工艺信息的参数化表示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的获取方式,实现了制造工艺内容的参数化设计以及工时定额的自动生成。(2)研究了汽车覆盖件模具中通过设计参数实现工艺内容的自动获取。(3)研究了实现了系统信息与数据的全自动化处理。(4)研究了数据库系统,建立了一个用于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工艺信息的数据库系统。系统通过基于NX的二次开发,实现了零件属性信息和制造工艺信息的获取,通过设计参数驱动获取工艺规格参数的方法,提高了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效率,避免了人工设计出现的差错,缩短了模具制造的周期,提高了模具制造的质量,实现了模具制造过程中整个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统一性,保证了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统一化管理。本系统具有参数化设计、全自动信息获取和智能化的特点。系统研究并实现了参数化设计以及通过设计参数实现工艺内容的自动获取。为未来CAPP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平台。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东风模具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的工艺设计中,并且取得了很满意的效果。
刚铎[3](2011)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汽车制造业前景广阔,2009年1月份开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企业中的信息化中,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汽车制造有四大工艺,分别是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其中,冲压是四大工艺之首,是所有工艺中的第一步,同时技术含量也较高,冲压形成的工件质量直接影响后面几个工艺。数据管理是信息化中最基础的工作。如果数据管理做的不好,信息化也就无从谈起。对汽车制造业来说,生产数据管理意义十分重大:生产数据客观实际地反映了生产第一线的生产状况。生产数据的管理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指导生产。本文通过分析某汽车制造企业冲压车间的生产数据管理需求,并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即Excel表格形式的生产数据管理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冲压车间生产数据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完成了如下的工作:首先,本文在分析了冲压车间生产流程和生产特点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管理方式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其次,按照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并划分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建立了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详细设计提供了整体方案。进一步,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设计和数据模型的设计,建立了功能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介绍了基于.net平台下的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和MS SQL Server 2005开发的原型系统。这个系统在该汽车制造企业的冲压车间开始试用。本文提出的生产数据管理系统从用户需求出发,结合生产实际,将图形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底层数据库访问分为三个层次处理,构建了一个用户界面友好、可扩展性强和可维护性强的系统。系统以生产数据的管理为核心,提供了日报的查看,查询和汇总功能,同时也提供了模具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查询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通过最初试用和不断改进,该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和效率上已经超越了原有生产数据的管理方式,并正式投入使用。
肖忠钰[4](2008)在《北方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适宜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耗量巨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建筑是耗能大户,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而住宅总量约为建筑总量的70%,因此提升住宅建筑的节能水平是建筑节能的关键。受传统的、技术的、经济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村镇住宅的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现有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住宅建筑节能水平提升的瓶颈。由于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的村镇住宅冬季采暖期长,是能耗较大的类型之一。本文以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方寒冷地区村镇及村镇住宅的典型特征,以天津市域典型村镇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系统聚类的分析方法将村镇分为三种典型类别,并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村镇的住宅节能技术需求特点;从住宅的整体设计节能技术、采暖空调及通风节能技术、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各类技术的特点,创新性地构建了北方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深入探讨了进行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重要性、基本原理、途径与方法,提出了促进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对策和建议;以天津市蓟县毛家峪村的住宅项目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技术适宜度评价和技术集成创新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郑金桥[5](2005)在《基于KBE的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以汽车覆盖件为代表的大型复杂冲压件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及其他车辆运载工具、工程机械和金属结构件中。工艺设计是决定大型复杂冲压件能否顺利成形的关键,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对产品的质量、成本、生产效率和模具的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决策和设计过程,迄今为止仍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存在着设计时间长、设计可靠性差等问题。将知识工程引入大型复杂冲压件的工艺设计,实现其自动化和智能化,彻底改变凭经验设计的状况,一直是人们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结合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基于KBE的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大型复杂冲压件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PDCAPP,实现了工艺方案的智能决策和工序件的三维设计,提高了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针对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工艺设计知识表达、设计过程控制、信息关联、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等问题,提出了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智能主模型。该主模型将知识库与工艺控制结构、工艺设计评价、工艺信息模型、模型关联环境及仿真引擎相互融合,实现多种工艺设计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集成,形成开放的集成化设计环境。建立了基于特征的完整、全面地描述零件及其工艺设计知识的产品/工艺知识模型。该模型以冲压形状特征、冲压工艺特征和工序特征为基本对象,采用面向对象的混合知识表达模式,将零件信息、工艺设计知识和环境信息集中表达于模型中,实现了特征对象及其工艺知识的集成,以支持工艺设计中的智能决策和信息表达与传递。冲压工艺方案设计是工艺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建立了基于KBE 的冲压工艺方案设计多元混合推理模型,采用基于规则推理、基于模型推理、基于实例推理和遗传算法的混合决策方法,实现了工艺性分析和工艺方案智能设计。根据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方案设计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工艺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冲压工艺方案的定量评价。拉延是大型复杂冲压件成形的关键工序,拉延件的设计直接影响冲压件的产品质量。本文研究了基于知识的拉延工序件设计方法,建立了控制线设计模型。将设计准则、设计经验和约束条件等知识融入控制线对象中,以控制线约束截面线及由其生成的曲面,实现了知识驱动的拉延件设计,提高了拉延件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
王德民[6](2005)在《基于网格的车身冲压件模具设计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车身模具成形工艺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课题,采用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网格技术,构建了一个面向CAD/CAE/CAM 应用的制造网格平台。平台以Internet 为基础,以Globus 为纽带,紧密结合模具设计流程,为设计人员提供一个高效快捷的设计环境。在平台基础架构中,提出了以Web Server+Grid 为核心的网格AAA 模型,保证平台的灵活性和高安全性:在平台应用中,提出了Web+Grid 的信息获取模型,并结合市场经济学和运筹学理论,提出了高QoS 优先的经济型调度策略,保证平台运行的高效率;采用VRRP 协议实现节点负载均衡和主动接管,保证平台的高可靠和高可用;结合模具设计流程,开发了基于Grid 的事例库应用,增强了平台的实用性。
孙小捞,常家东[7](2004)在《基于Lotus Notes冲压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利用Lotus Notes开发出一套办公软件。此软件将整个生产准备工作贯穿起来,利用"邮件办公",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二、基于Lotus Notes冲压技术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otus Notes冲压技术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后金融危机下伊萨中国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研究 |
1.2.2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及特征 |
2.2 战略及战略管理理论 |
2.3 战略分析 |
2.3.1 外部环境分析 |
2.3.2 内部环境分析 |
第3章 伊萨中国发展战略及其运行 |
3.1 伊萨(ESAB)简介 |
3.1.1 伊萨 |
3.1.2 伊萨中国 |
3.2 金融危机前伊萨中国发展战略 |
3.2.1 代理进口的市场渗透销售战略 |
3.2.2 管理与服务跟进战略 |
3.2.3 落地生根的经营战略 |
3.3 金融危机时期伊萨中国调整战略 |
3.3.1 组织整合战略 |
3.3.2 业务整合战略 |
3.3.3 管理沟通战略 |
3.3.4 成本控制战略 |
3.3.5 市场营销战略 |
第4章 后危机时期伊萨中国经营环境分析 |
4.1 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及特征 |
4.2 伊萨的后金融危机时间节点 |
4.3 宏观环境分析 |
4.3.1 国际环境分析 |
4.3.2 国内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4.4 焊接行业的五力分析 |
4.4.1 进入威胁 |
4.4.2 竞争威胁 |
4.4.3 替代品威胁 |
4.4.4 供应商威胁 |
4.4.5 买方威胁 |
4.5 焊接产品分析 |
4.5.1 产品特点 |
4.5.2 产品应用 |
4.6 伊萨中国自我环境及能力分析 |
4.6.1 财力资源 |
4.6.2 物质资源 |
4.6.3 人力资源 |
4.6.4 技术及品牌资源 |
4.6.5 管理资源 |
4.7 伊萨中国的SWOT分析矩阵 |
第5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伊萨中国发展战略选择 |
5.1 公司使命 |
5.1.1 愿景 |
5.1.2 核心价值观 |
5.1.3 工作原则 |
5.2 战略评价 |
5.2.1 生产运营评价 |
5.2.2 市场营销评价 |
5.3 战略规划 |
5.3.1 优势利用(S) |
5.3.2 劣势修正(W) |
5.3.3 机会把控(O) |
5.3.4 停止威胁(T) |
5.4 伊萨中国发展战略选择 |
5.4.1 组织整合战略 |
5.4.2 生产运作战略 |
5.4.3 品牌战略 |
5.4.4 市场营销战略 |
5.4.5 技术发展战略 |
5.4.6 供应链及信息化战略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汽车覆盖件模具参数化CAPP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覆盖件模具 |
1.1.1 汽车覆盖件模具概述 |
1.1.2 汽车覆盖件模具在汽车发展中的作用 |
1.1.3 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流程 |
1.2 汽车覆盖件模具 CAPP 技术 |
1.2.1 CAPP 概述 |
1.2.2 CAPP 技术在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中的应用 |
1.2.3 模具 CAPP 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参数化 CAPP 的应用价值及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CAPP 系统参数化设计 |
2.1 参数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
2.2 系统信息参数化的实现 |
2.3 系统参数信息的获取途径 |
2.3.1 汽车覆盖件模具属性参数的获取 |
2.3.2 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工序流程图参数 |
2.3.3 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工时参数的计算 |
2.3.4 车间设备参数获取 |
2.3.5 系统其它模块获取工艺参数的途径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集成和系统工艺推理 |
3.1 特征建模技术 |
3.1.1 基于特征的汽车覆盖件模具信息模型 |
3.1.2 特征识别技术 |
3.2 基于 NX 平台的功能开发 |
3.3 CAPP 系统与 NX 的系统集成 |
3.4 汽车覆盖件模具结构树的自动生成 |
3.5 系统工艺推理机制设计 |
3.6 汽车覆盖件模具工艺数据集成 |
3.7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
4.1 系统可行性研究 |
4.1.1 技术可能性分析 |
4.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3 操作可行性分析 |
4.2 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及确定 |
4.2.1 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
4.2.2 系统总体结构的确定 |
4.2.3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3 小结 |
第五章 汽车覆盖件模具案例的分析及系统的运行 |
5.1 汽车覆盖件模具主要参数案例分析 |
5.1.1 冲压方向的确定 |
5.1.2 工艺补充面的设定 |
5.1.3 压料面的设定 |
5.1.4 拉延筋的设定 |
5.1.5 中顺牌 SZS6430 旅行车顶盖模具型面 |
5.2 系统的实现及运行 |
5.2.1 汽车覆盖件模具工艺信息获取模块 |
5.2.2 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工艺流程图编辑模块 |
5.2.3 汽车覆盖件模具工艺信息汇总模块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3)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背景 |
1.1.1 离散制造业及其特点 |
1.1.2 当代汽车制造企业的特点 |
1.1.3 汽车生产数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
1.2.2 生产数据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
1.3.1 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
1.3.2 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需求分析 |
2.1 冲压生产数据流程分析 |
2.1.1 冲压流程及生产特点 |
2.1.2 现有管理方式概述 |
2.1.3 现有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2.2 生产数据管理需求 |
2.2.1 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总体流程改进 |
2.2.2 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基本假设和面临的挑战 |
2.2.3 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
2.2.4 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用例图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架构 |
3.1.1 系统架构考虑的因素 |
3.1.2 系统的总体架构模型 |
3.1.3 系统架构示例 |
3.2 系统设计和实现的策略 |
3.2.1 原型法 |
3.2.2 系统实现策略 |
3.2.3 系统源代码版本控制 |
3.3 系统测试的策略 |
3.3.1 Web工程 |
3.3.2 本文采用的测试策略 |
4 系统详细设计 |
4.1 数据模型设计 |
4.2 数据库表设计 |
4.3 系统数据流图 |
4.4 系统功能详细说明 |
4.4.1 生产数据管理 |
4.4.2 模具管理 |
4.4.3 系统管理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的工具和平台 |
5.2 系统主要的界面截图 |
5.3 系统使用效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线框图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北方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适宜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村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村镇住宅能耗攀升 |
1.2.2 村镇住宅数量快速增长,能源浪费明显 |
1.2.3 能源短缺现象突出 |
1.2.4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落后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适宜技术的研究 |
2.2.1 适宜技术的含义 |
2.2.2 适宜技术的特性 |
2.3 技术评价研究 |
2.3.1 评价技术的发展 |
2.3.2 技术评价的程序 |
2.3.3 技术评价的基本方法 |
第三章 北方寒冷地区村镇聚类分析 |
3.1 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特点 |
3.1.1 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
3.1.2 北方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特征分析 |
3.2 北方寒冷地区村镇类别划分 |
3.2.1 村镇类别划分的研究方法及原理 |
3.2.2 天津市域典型村镇聚类分析 |
3.2.3 基于聚类分析的北方寒冷地区村镇类别划分 |
3.2.4 小结 |
第四章 北方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分析 |
4.1 整体设计节能技术 |
4.1.1 场地优选技术 |
4.1.2 住宅体型控制技术 |
4.2 采暖空调及通风节能技术 |
4.2.1 火炕、吊炕技术 |
4.2.2 空调技术 |
4.2.3 村镇住宅通风技术 |
4.3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
4.3.1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
4.3.2 新型墙体材料技术 |
4.3.3 门窗节能技术 |
4.3.4 屋顶保温节能技术 |
4.4 住宅照明节能技术 |
4.4.1 村镇住宅照明灯具节能技术 |
4.4.2 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技术 |
4.5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4.5.1 生物热制气技术 |
4.5.2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压缩技术 |
4.5.3 沼气技术 |
4.5.4 太阳能利用技术 |
4.5.5 风能利用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1 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
5.1.1 系统理论 |
5.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5.1.3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
5.1.4 层次分析评价理论 |
5.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结构模型 |
5.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5.2.2 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
5.2.3 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
5.3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及编码 |
5.3.1 整体设计节能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5.3.3 采暖、空调及通风节能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5.3.4 照明系统节能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5.3.5 可再生能源节能评价指标体系 |
5.4 评价指标权重 |
5.4.1 评价指标权重设立的方法和原则 |
5.4.2 指标、因素、分因素权重 |
第六章 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适宜度综合评价模型 |
6.1 评价方法选择 |
6.2 评价模型构建 |
6.2.1 评价步骤 |
6.2.2 评价过程 |
6.3 评价方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技术适宜度评价的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研究 |
7.1 技术适宜度评价与集成创新 |
7.1.1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涵义 |
7.1.2 技术适宜度评价与集成创新的关系 |
7.2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
7.2.1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客观需要 |
7.2.2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主观动机 |
7.3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
7.4 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的评价 |
7.5 促进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
7.5.1 建立与村镇住宅节能技术评价相适应的制度 |
7.5.2 完善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
7.5.3 建立与村镇节能技术集成创新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实证研究 |
8.1 案例背景 |
8.2 技术适宜度评价 |
8.2.1 毛家峪村住宅节能技术分析 |
8.2.2 相关评价要素的确定 |
8.2.3 模糊综合评价 |
8.2.4 评价结果 |
8.3 基于技术适宜度评价的住宅节能技术集成创新 |
8.4 结论与展望 |
8.4.1 主要结论 |
8.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KBE的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KBE 的关键技术 |
2.1 KBE 的定义 |
2.2 知识的获取与繁衍 |
2.3 知识表示与推理 |
2.4 知识库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KBE 的工艺设计智能主模型 |
3.1 工艺设计智能主模型 |
3.2 基于KBE 的工艺设计主模型关键技术 |
3.3 基于KBE 的冲压工艺设计集成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型复杂冲压件产品 |
4.1 冲压件产品模型概述 |
4.2 基于特征的大型复杂冲压件产品/工艺知识模型 |
4.3 大型复杂冲压件的形状特征 |
4.4 工艺特征的获取与知识集成 |
4.5 产品/工艺知识模型中知识的表达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 KBE 的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方案设计 |
5.1 工艺决策方法 |
5.2 基于模型和规则的工艺性分析 |
5.3 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方案多元混合决策 |
5.4 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方案的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知识的拉延工序件设计 |
6.1 基于知识的拉延件设计过程 |
6.2 拉延件设计准则 |
6.3 拉延件设计知识的表达 |
6.4 基于知识的拉延件要领设计 |
6.5 拉延件设计的二级模糊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数值模拟的拉延件自适应设计 |
7.1 基于知识发现的设计评价与模型修改 |
7.2 基于数值模拟的知识发现 |
7.3 拉延件自适应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8 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系统及其应用 |
8.1 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系统 |
8.2 应用实例 |
8.3 本章小结 |
9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基于网格的车身冲压件模具设计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发展改变制造企业的设计模式 |
1.1.2 知识经济和知识获取 |
1.1.3 现代企业设计的一般过程 |
1.1.4 网格技术发展与趋势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CAx 技术发展 |
1.2.2 虚拟制造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文工作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1.6 小结 |
第二章 基础技术 |
2.1 PDM 技术 |
2.1.1 PDM 概述 |
2.1.2 PDM 应用对象与范围 |
2.1.3 PDM 的体系结构及发展趋势 |
2.2 智能 CAD 技术 |
2.2.1 模具 CAD 技术 |
2.2.2 智能 CAD 技术概述 |
2.2.3 智能 CAD 技术的应用与 CBD 方法 |
2.3 分布式、网络与网格 |
2.3.1 网格与分布式系统 |
2.3.2 网格与互联网 |
2.3.3 网格技术正在成为主流技术 |
2.4 网格体系结构 |
2.4.1 五层沙漏结构 |
2.4.2 开放网格体系结构 |
2.4.3 网格计算和 Web Service 的关系 |
2.4.4 网格应用与分类 |
2.5 小结 |
第三章 模具设计平台总体设计 |
3.1 网格技术 |
3.1.1 Legion |
3.1.2 Condor |
3.1.3 Globus |
3.2 总体设计 |
3.2.1 网络环境设计 |
3.2.2 扩展 B/S 三层结构 |
3.2.3 系统架构 |
3.3 设计平台 AAA 安全方案 |
3.3.1 认证 |
3.3.2 授权 |
3.3.3 记帐 |
3.4 设计平台上的应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网格平台计算应用 |
4.1 计算应用总体设计 |
4.2 客户端 |
4.3 应答中心 |
4.3.1 消息订阅机制 |
4.3.2 结果池 |
4.4 资源管理中心 |
4.4.1 RMC 功能 |
4.4.2 注册资源和服务 |
4.5 资源调度中心 |
4.5.1 经济型调度 |
4.5.2 预约算法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格的事例库应用 |
5.1 事例库需求 |
5.1.1 集成化需求 |
5.1.2 智能化的需求 |
5.2 事例库应用总体设计 |
5.3 事例库设计 |
5.3.1 事例库分类 |
5.3.2 模具事例库特点 |
5.3.3 事例库组织 |
5.3.4 事例库实现 |
5.4 事例服务 |
5.4.1 事例库检索 |
5.4.2 事例发布服务 |
5.4.3 事例注册服务 |
5.4.4 Web Server |
5.4.5 客户端显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四、基于Lotus Notes冲压技术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后金融危机下伊萨中国发展战略研究[D]. 王定宣. 兰州理工大学, 2013(01)
- [2]汽车覆盖件模具参数化CAPP的研究与开发[D]. 王梅霞. 济南大学, 2013(06)
- [3]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 刚铎.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4]北方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技术适宜度评价研究[D]. 肖忠钰.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2008(06)
- [5]基于KBE的大型复杂冲压件工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郑金桥.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6]基于网格的车身冲压件模具设计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王德民. 吉林大学, 2005(06)
- [7]基于Lotus Notes冲压技术信息管理系统[J]. 孙小捞,常家东.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