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分子机理的研究V:有氧运动上调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R-BⅠ基因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刘蓓蓓[2](2021)在《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内膜黄色粥样脂质沉淀为特征的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病理基础。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渐渐受到关注。发生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即可造成脑血流量减少、微血管损伤增加、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加剧、白质病变和脑代谢异常等一系列脑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从而诱发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损害。我们推测脑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突触可塑性下降、认知功能受损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机制,而AMPK、SIRT1、mTOR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代谢紊乱和认知损害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平衡的有效手段,也可参与脑代谢的调节。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探究动脉粥样硬化对海马代谢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讨论海马代谢异常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受损的关系,并揭示有氧运动的干预效应。研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N=10)和高脂组(HFD,N=32)。高脂组大鼠进行10周的高脂膳食联合维生素D3腹腔注射,实验第10周末,对照组和高脂膳食组大鼠均禁食不禁水12h过夜后尾静脉采血2ml/只,用于检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判定HFD组中患有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大鼠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n=18),并随机抽取模型组2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麻醉处死后取主动脉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将其余M组大鼠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n=8)和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TAS,n=8)。TAS组大鼠在小动物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运动3天,随后进行为期4周、每周5天的有氧运动。运动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均通过Y迷宫进行行为学实验,次日经麻醉后取脑组织,快速分离出海马组织备检。通过GC-MS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内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能源底物转运体FATP-1/GLUT-1/MCT1/MCT2,代谢关键酶AR/G6PD/SCOT/FASN/P-ACC/ACC/SDHA/DHCR24,突触可塑蛋白SY38/Homer/PSD95/NMDAR/GABAR,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AMPK、SIRT1、mTOR-raptor/rictor-P70S6K/4EBP和NF-κB/NLRP3/IL-1β等蛋白的表达或活性。研究结果:(1)有氧运动干预前,AS组大鼠的TC、TG、LDL升高,且与TAS组大鼠水平相近。4周的有氧运动后,AS组大鼠TC、LDL水平仍高于C组大鼠,而TAS组LDL水平较AS组显着下降。(2)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异常,与对照组相比,AS组大鼠海马内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产物如3-磷酸甘油酸、5-磷酸木酮糖和5-磷酸核糖,某些氨基酸如苏氨酸、吡啶甲酸、4-羟基脯氨酸,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琥珀酸和壬酸等游离脂肪酸均显着增加,而花生四烯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则明显减少。(3)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的调节作用:TAS组大鼠海马内琥珀酸、支链氨基酸、壬酸和desmosterol水平显着下降,而花生四烯酸甲酯、硬脂酸甲酯、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升高。(4)AS组大鼠海马FATP-1表达升高而MCT2表达下降,海马GLUT-1表达下降而MCT1表达上调,而TAS组海马内GLUT1表达上调。(5)AS组大鼠在空间识别实验中进入新异臂次数减少、新异臂停留时间缩短。TAS组上述指标较AS组均表现出上升趋势。(6)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SY38、GABAR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T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和SY38表达有上升趋势。(7)AS组大鼠的海马内AR、G6PD和SCOT表达上调的同时FASN和ACC表达下调;TAS组大鼠海马内AR含量减少。(8)AS组大鼠海马p-AMPK升高,TAS组海马p-AMPK有下降趋势。(9)AS组大鼠海马胞浆SIRT1蛋白显着下降而TAS组显着升高。(10)AS组大鼠海马RAGE均明显升高,NF-κB-NLRP3-L-1β信号激活。TAS组大鼠海马内IL-1β减少。(11)AS组大鼠海马mTOR、Raptor、Rictor、4EBP蛋白含量均显着减少。TAS组大鼠海马内4EBP表现出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异常,表现为糖酵解减少,三羧酸循环受阻,磷酸戊糖途径激活,脂肪酸氧化障碍,胆固醇合成和氨基酸代谢受阻。这一过程伴随海马内AMPK信号和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mTOR信号通路抑制,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使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和空间识别能力受损。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外周血脂异常和海马代谢异常,缓解海马内炎症反应,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海马突触可塑蛋白表达受损。
王雪冰[3](2021)在《miR-27/PPARγ和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模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能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人口的剧增是一个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干预主要通过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两种方式。其中,低氧训练较常氧训练具有抑制食欲、减重见效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新型肥胖干预方式。低氧训练的肥胖干预作用与其促进脂代谢密切相关。低氧训练对脂代谢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转录因子、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micro RNA转录后水平等途径调控脂代谢相关因子来实现。其中,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由于可在多组织发挥调控作用,成为肥胖干预的治疗靶点和研究焦点。骨骼肌不仅是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脂代谢的重要场所。肥胖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骨骼肌脂肪氧化失衡,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骨骼肌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长期低氧训练可促进骨骼肌脂肪酸利用的增加。由于骨骼肌并非脂肪储存器官,其脂肪酸主要来自肌外组织如脂肪组织的分解,所以骨骼肌脂肪酸利用的增加可能对机体整体脂代谢产生影响。但低氧训练后骨骼肌脂代谢的变化是否有助于改善肥胖个体体成分和血脂水平,尚不明确。前期研究发现,低氧训练可通过mi R-27/PPARγ和mi R-122/PPARβ调控脂代谢。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控制骨骼肌中脂代谢相关micro RNA(mi R-27和mi R-122)表达量来系统研究低氧训练对机体体成分、血脂水平、mi R-27/PPARγ和mi R-122/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为低氧训练减重、减脂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目的(1)探索mi R-27和mi R-122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血脂以及骨骼肌PPARγ、PPARβ、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2)阐明mi R-27/PPARγ和mi 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机理。3研究方法首先,建立肥胖大鼠模型。150只普通SPF级3周龄SD大鼠适应性膳食一周后,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组,n=20,普通饲料喂养)和高脂饲料组(HFD组,n=130,高脂饲料喂养)。10周后肥胖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其次,将肥胖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及病毒注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6组:低氧安静组(H组,n=10)、病毒空载对照组(CE组,n=10)、mi R-27过表达组(OE1组,n=10)、mi R-27抑制表达组(IE1组,n=10)、mi R-122过表达组(OE2组,n=10)、mi R-122抑制表达组(IE2组,n=10),各组继续高脂膳食喂养。分组后,H组不注射AAV9病毒,其他五组大鼠进行腓肠肌病毒注射,通过AAV9病毒转染肌细胞增加或抑制mi R-27和mi R-122表达。CE组大鼠腓肠肌注射的病毒载体为不含目的基因的空载病毒AAV9-Zs Green,OE1组、IE1组、OE2组和IE2组分别注射AAV9-Zs Green-mi R-27b、AAV9-Zs Green-mi R-27b-3p inhibitor、AAV9-Zs Green-mi R-122和AAV9-Zs Green-mi R-122-5p inhibitor。随后,肥胖大鼠进行四周低氧生活或低氧训练。H组在13.6%氧浓度环境生活不进行训练;CE组、OE1组、IE1组、OE2组和IE2组为低氧训练组,在水平跑台进行耐力训练,训练强度为20m/min,每天训练1小时,每周训练5天,共4周。最后,进行取材及指标测试。四周后,所有训练组均在最后一次训练后恢复24小时,然后与H组一起禁食12小时后取材。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骨骼肌AAV9病毒转染效率,利用试剂盒测试血脂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试mi R-27、mi R-122、PPARβ、PPARγ和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PPARβ、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4研究结果4.1 mi R-27表达量变化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血脂水平、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1)体成分: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体重、BMI、Lee’s指数、体脂、肢体比均下降(P<0.01);mi R-27表达量不同的三组(对照CE组、过表达OE1组和抑制表达IE1组)肥胖大鼠体成分指标无显着性差异。(2)血脂水平: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血清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和P<0.01),HDL-C水平升高(P<0.01);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血清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和P<0.05);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血清TG和LDL-C(P<0.05和P<0.01)水平升高;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C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升高(P<0.01);与H组和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C、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P<0.05和P<0.01;P<0.01、P<0.01、P<0.01和P<0.01),HDL-C水平升高(P<0.01和P<0.01)。(3)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a.PPARγ: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γm 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γm RNA表达量减少(P<0.01),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γ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5)。b.胆固醇代谢:四周低氧训练后,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BCA1m RNA表达量增加(P<0.01),CYP7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CYP7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BCA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BC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CYP7A1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1);与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BCA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CYP7A1m 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c.脂肪酸合成: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DD1m 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DD1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与H组和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DD1m RNA表达量减少(P<0.05和P<0.01);与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DD1m RNA表达量减少(P<0.0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d.脂肪代谢: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TGLm RNA表达量增加(P<0.01),LPLm 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TGL和LPLm RNA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LPLm RNA表达量增加(P<0.05)、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TGLm RNA表达量减少(P<0.01),ATGL和LPL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和P<0.01);与OE1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TGL和LPLm RNA表达量减少(P<0.01和P<0.05)、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e.脂肪酸转运: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CD36m RNA表达量增加(P<0.05),H-FABP和FATP表达量无明显变化,A-FABP 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H组比,肥胖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CD36m RNA表达量增加(P<0.01);与CE组比,mi R-27过表达大鼠骨骼肌FATP和H-FABPm RNA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A-FABPm RNA表达量减少(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27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CD36m RNA、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1),A-FABP和FATPm RNA表达量均减少(P<0.01和P<0.01)。4.2 mi R-122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血脂水平、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1)体成分:四周低氧训练后,mi R-122表达量不同的三组(对照CE组、过表达OE2组和抑制表达IE2组)肥胖大鼠体成分指标无差异。(2)血脂水平:与H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血清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和P<0.05);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血清TG和LDL-C水平升高(P<0.05和P<0.01),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G水平下降(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H组和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血清TC、TG、LDL-C和FFA水平下降(P<0.01、P<0.01、P<0.01和P<0.01;P<0.01、P<0.01、P<0.01和P<0.05),HDL-C水平升高(P<0.01和P<0.01)。(3)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a.PPARβ: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βm RNA表达量有增加趋势(P>0.05);与H组和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βm RNA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与H组、CE组和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PPARβm 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和P<0.01;P<0.01和P<0.01;P<0.01和P<0.01)。b.胆固醇代谢: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HMGR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和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HMGR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c.脂肪酸合成: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ACCm RNA表达量增加(P<0.05),FASm RNA表达量减少(P<0.05);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骨骼肌ACC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FASm RNA表达量增加(P<0.01);与CE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CC、FAS 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和P<0.01;P<0.05和P<0.01);与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ACCm RNA表达量增加(P<0.01)、蛋白表达量下降(P<0.01),FAS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d.脂肪酸氧化:与H组比,CE组肥胖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CE组比,肥胖mi R-122过表达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表达量增加(P<0.01),蛋白表达量有增加趋势(P<0.05);与OE2组比,肥胖mi R-122抑制表达大鼠骨骼肌CPT1m RNA表达量增加(P<0.01)。5主要结论(1)mi R-27/PPARγ通过调控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CYP7A1表达有助于促进胆固醇代谢以及降低血清TC、LDL-C水平;mi R-27/PPARγ通过调控CD36表达促进脂肪酸转运,有助于增加骨骼肌脂肪酸摄入以及降低血清TG、FFA水平,但不影响肥胖大鼠体成分;(2)mi R-122/PPARβ通过调控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ACC、FAS和CPT1表达,有助于促进脂肪酸代谢以及降低血清TG、FFA水平,但不影响肥胖大鼠体成分。
谭旺[4](2021)在《Irisin缓解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MAFLD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目前MAFLD仍然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运动被认为是MAFLD低成本且疗效显着的干预措施,但是运动改善MAFLD机制尚不明确。Irisin是运动时骨骼肌大量生成与分泌的一种肌肉因子,参与运动对多种代谢性疾病保护性调整,但是irisin在运动改善MAFLD中作用尚不明确。因此irisin是否参与运动改善MAFLD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这将有助于确立irisin在MAFLD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运动对MAFLD的缓解与改善效果,探讨运动对irisin的表达调控作用,并充分证明irisin是否介导了运动对MAFLD的改善作用,深入剖析irisin抑制肝脏脂肪变性的潜在调控信号通路。研究方法:首先采用db/db小鼠自发性脂肪肝模型,利用跑台干预,观察运动是否能调控肝脏irisin的分泌而改善MAFLD。选取8周龄10只m/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2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脂肪肝模型组(MC组,n=10)、脂肪肝运动组(ME组,n=10),其中ME组小鼠进行为期8周跑台运动干预。运动干预8周后处死各组小鼠取材,收集血清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irisin表达水平,收集肝脏,检测肝脏TG、TC、ALT、AST含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评估肝脏中脂肪沉积,Western Blot检测肝脏AMPK、p-AMPK、PGC-1α及irisin蛋白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irisin对运动缓解MAFLD的作用与潜在的机制,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建立肥胖相关脂肪肝大鼠模型,利用外源性irisin腹腔注射干预,探讨irisin对MAFLD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选取8周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2组,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给予正常饮食,余下20只大鼠给予高脂饲料(HFD)喂养9周以建立肥胖相关脂肪肝模型,随后将高脂饲养大鼠再随机分为2组:脂肪肝模型组(FL组)和脂肪肝irisin腹腔注射组(FI组),每组各10只。FI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外源性irisin 5周。外源性irisin注射5周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血清,ELISA检测血清irisin表达;收集肝脏,检测血清和肝脏TG、TC、ALT、AST、SOD、MDA含量;HE和油红O染色检测大鼠肝脏脂质蓄积;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脂肪合成相关蛋白(SREBP1、ACC1)、脂解相关蛋白(HSL、ATGL)、脂肪酸氧化相关蛋白(PGC-1α、PPARα、PPARγ)及SIRT1/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Akt、p-Akt)、自噬相关蛋白(LC3、p62、Beclin1)、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8、Cleaved-Caspase-3)、炎症相关蛋白(NF-κB、TNF-α、IL-6)的表达以探讨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运动诱导irisin缓解肝脏脂肪变性:与NC组小鼠相比,MC组小鼠血清和肝脏irisin表达明显低下(P<0.05,P<0.01),然而跑台运动可以诱导db/db小鼠肝脏irisin的表达(P<0.001),增加血清irisin水平(P<0.05),从而逆转其肥胖所致的db/db小鼠irisin水平的低下;与NC组小鼠相比,MC组小鼠体重增长速度、空腹血糖明显增加(P<0.05,P<0.01),跑台运动可以显着降低db/db小鼠体重增长速度、空腹血糖变化幅度(P<0.05,P<0.001);与NC组小鼠相比,MC组小鼠肝脏TG、TC、ALT、AST的含量增加(P<0.0001,P<0.01,P<0.01,P<0.0001),而跑台运动可以显着减少db/db小鼠肝脏TG、TC、ALT、AST的含量(P<0.05,P<0.05,P<0.05,P<0.05),改善其血脂和减轻肝脏损伤;HE和油红O染色显示,与NC组小鼠相比,MC组小鼠肝脏脂滴显着增加(P<0.01),形成大泡性脂肪变,变性程度达到了63%,伴有肝细胞肿胀和小叶炎症,肝脏NASH评分明显增加(P<0.0001),而跑台运动可以显着减轻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浸润,NASH评分明显减少(P<0.0001);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小鼠相比,MC组小鼠肝脏p-AMPK和PGC-1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P<0.001),而跑台运动能显着增加p-AMPK和PGC-1α表达水平(P<0.001,P<0.001)。2、外源性irisin改善肝脏脂肪变性:与NC组大鼠相比,HFD饲养9周可诱导大鼠体重显着增加(P<0.01),在高脂饲养9周的条件下可成功构建肥胖相关脂肪肝模型。与NC组大鼠相比,FL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P<0.01)、空腹血糖明显增加(P<0.01),糖耐量异常,血清和肝脏组织TG(P<0.01)、TC(P<0.01)、ALT(P<0.01)、AST(P<0.01)显着增加,肉眼观察、HE和油红O染色显示肝脏表面粗糙,呈淡黄色,脂质空泡弥漫性堆积,NASH评分明显增加(P<0.0001),而经过irisin干预可以显着降低脂肪肝大鼠体重增长速度和空腹血糖(P<0.01),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和肝脏组织TG(P<0.01)、TC(P<0.01)、ALT(P<0.01)、AST(P<0.05),改善血脂和肝脏功能,大体观和染色结果提示irisin可以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炎症浸润,NASH评分显着降低(P<0.0001)。3、外源性irisin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的相关机制:与NC组大鼠相比,FL组大鼠血清和肝脏SOD下降、MDA升高,而经irisin治疗显着提高了其SOD和降低了其MDA,缓解脂肪肝大鼠肝脏氧化应激;与NC组大鼠相比,FL组大鼠肝脏SREBP1和ACC1表达显着上升(P<0.05,P<0.001),HSL和ATGL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1),PGC-1α、PPARα、PPARγ表达显着减少(P<0.001,P<0.001,P<0.001),然而irisin治疗后可以显着抑制SREBP1和ACC1的表达(P<0.05,P<0.001),增加HSL和ATGL表达(P<0.01,P<0.01),增加PGC-1α、PPARα、PPARγ的表达(P<0.01,P<0.0001,P<0.001),表明irisin能减少肝脏脂质合成、增加肝脏脂质分解和氧化而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与NC组大鼠相比,FL组大鼠肝脏SIRT1和p-AMPK水平低下(P<0.01,P<0.001),p-mTOR显着增加(P<0.001),与之相反,irisin显着上调SIRT1和p-AMPK(P<0.0001,P<0.01),下调p-mTOR(P<0.0001),表明irisin的降脂作用可能与激活SIRT1/AMPK有关,也可以通过抑制mTOR从而抑制脂肪合成;与NC组大鼠相比,FL组大鼠肝脏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表达明显减少(P<0.01,P<0.01),p62表达明显增加(P<0.01),但是irisin可显着增加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的表达(P<0.01,P<0.01),降低p62的表达(P<0.0001),表明irisin可以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引起的自噬活性减弱;与NC组相比,FL组大鼠肝脏Bax、Cleaved-Caspase-3、Caspase-8表达和Bax/Bcl2比值显着增加(P<0.001,P<0.0001,P<0.0001,P<0.01),Bcl2表达显着减少(P<0.001),irisin显着减少Bax、cleaved-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和Bax/Bcl2比值(P<0.01,P<0.01,P<0.001,P<0.01),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01),表明irisin可以抑制HFD所致的肝细胞凋亡;与NC组相比,FL组大鼠肝脏PI3K和p-Akt蛋白减少(P<0.001,P<0.0001),而irisin显着增加PI3K和p-Akt(P<0.01,P<0.001),表明irisin可以激活PI3K/Akt途径提高HFD所致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与NC组大鼠相比,FL组大鼠肝内TNF-α、IL-6和NF-κB表达显着增加(P<0.001,P<0.0001,P<0.001),而irisin显着下调TNF-α、IL-6和NF-κB的表达(P<0.01,P<0.001,P<0.01),表明irisin可以通过抑制NF-κB炎症信号改善HFD所致的肝脏炎症状态。研究结论:1、跑台运动可以诱导db/db小鼠肝脏irisin表达,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db/db小鼠代谢相关性脂肪肝,可能主要是运动干预通过激活肝脏组织AMPK及其下游PGC-1α上调irisin表达,促进机体能量代谢而缓解或改善肝脏脂肪变性。2、外源性irisin腹腔注射5周能有效改善HFD诱导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3、Irisin部分介导了运动对MAFLD的改善调整,初步的机制研究表明,irisin可以通过激活SIRT1/AMPK信号通路和抑制mTOR来抑制脂肪的初始合成,并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同时,irisin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状态,且能够促进肝脏细胞自噬和抑制肝脏细胞凋亡,从而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和保护肝脏。
欧阳里知[5](2021)在《基于Wnt-SREBP/HMGR通路研究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脂的调节机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高胆固醇、高脂饮食喂养法制备HLP模型的成模特点,以及隔药饼灸对HLP模型兔的血脂调节作用。2、观察隔药饼灸对HL P模型兔的影响是否有Wnt-SREBP/HMG R相关通路的参与。3、观察隔药饼灸对HLP模型兔脂质组代谢的影响。方法:1、72只雄性新西兰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西药组、抑制剂组和生理盐水组六组。造模各组予高胆固醇、高脂配方饲料喂养8周后,按被试因素分别对相应组别进行固定捆绑,隔药饼灸,喂食阿托伐他汀钙,隔药饼灸+腹腔注射阿霉素或注射生理盐水操作,干预持续8周;分别在造模前、造模4周、8周后,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兔血脂水平。2、干预8周后,取各组兔血清、肝组织及心肌组织样本,采用ELISA、WB、RT-PCR等技术检测相关通路指标。3、干预8周后,取正常组、模型组和隔药饼灸组兔血浆,LC/MS法分析组间脂质组代谢物差异。结果:1、造模前,各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8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西药组血清TC含量升高(P<0.01,P<0.01,P<0.001),LDL含量上升(P<0.01,P<0.001,P<0.05),TG含量上升(P<0.001,P<0.01,P<0.01);造模各组血清中TC、LDL、T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血清TC、LDL、TG含量下降(P<0.001,P<0.01,P<0.001),西药组血清TC、LDL、TG含量下降(P<0.001,P<0.05,P<0.001)。隔药饼灸组与西药组血清TC、LDL、T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抑制剂组血清中IGF、Sp1含量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西药组、生理盐水组血清中IGF、Sp1含量下降(P<0.01);与隔药饼灸组比较,抑制剂组血清中IGF含量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西药组和生理盐水组肝组织中HMGR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SREBP-1c的mRNA表达量上升(P<0.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生理盐水组表达量下降(P<0.001),西药组表达量下降(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抑制剂组表达量上升(P<0.05)。3、正常组、模型组和隔药饼灸组之间脂质代谢差异大,前15位差异代谢物,均属于磷脂类,主要为PC、SM、LPC类,代谢物浓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模型组>隔药饼灸组>正常组。结论:1、高胆固醇、高脂饮食制备HLP兔模型可在4周成模,8周相对稳定,隔药饼灸能下调HLP模型兔的血脂水平,以血清TG、TC水平为主。2、隔药饼灸下调肝组织SREBP-1c和HMGR含量,可能经此途径调节HLP模型兔的脂肪(TG)和胆固醇(TC)合成。3、隔药饼灸对肝组织SREBP-1c的下调作用可能通过对PC类磷脂代谢物的下调引起。
邹菲[6](2021)在《精灵颗粒对高脂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管形态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精灵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气阴两虚、痰热瘀阻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流变、炎症因子、血管形态功能等变化,对精灵颗粒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进一步探究精灵颗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对照组予西药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精灵颗粒,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流变、炎症因子、血管形态功能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总有效率: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②血脂:治疗后,两组TC、LDL-C、非HDL-C均有显着下降(P<0.01),而试验组TG也有显着下降(P<0.01),且HDL-C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C、非HDL-C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LDL-C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ASCVD低危人群血脂达标例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中、低危风险人群总体相比,血脂达标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③炎症因子:治疗后,两组IL-6、IL-8均有改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IL-6改善有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④血流变:治疗后,两组除全血高切粘度[200/s]外,全血中切粘度[30/s]、全血低切粘度[5/s]、全血低切粘度[1/s]、血浆粘度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全血低切粘度[1/s]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管形态:两组治疗前后,双侧cIMT无明显差异(P>0.05);⑥血管弹性功能:治疗后,两组双侧颈总动脉PWV-BS、ES下降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⑦安全性指标:治疗后,两组肝肾功能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灵颗粒在西药调脂的基础上能改善气阴两虚、痰热瘀阻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TC、LDL-C、TG、非HDL-C及HDL-C、炎症因子IL-6、IL-8、全血中切粘度[30/s]、全血低切粘度[5/s]、全血低切粘度[1/s]、血浆粘滞度指标以及动脉弹性功能,且使10年ASCVD风险人群血脂达标效果显着,具有良好安全性,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徐路[7](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王俐钧[8](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王蕊[9](2020)在《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选题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的行动意见”倡议合理膳食和实施全民健身是干预健康的两个重要行动(2)。目前,过度饮食或/和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肥胖症和相关代谢性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严峻健康问题,定期进行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超重/肥胖及相关的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如何科学地选择运动方案及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学者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全民健身行动和运动处方制订的核心问题。HIIT指“短时间高强度训练之间穿插低强度训练或休息”,其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相比,在改善机体血糖、心肺耐力和减脂方面存在优势。HIIT和MICT在减脂效果方面有部位差异性,HIIT减少腹部内脏脂肪堆积更为有效。解偶联蛋白1(UCP1)介导脂肪组织以产热方式消耗能量是减脂的研究方向,HIIT与MICT减脂的差异性是否与UCP1有关?其中,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影响UCP1蛋白产生,HIIT和MICT是否差异性诱导巨噬细胞变化?研究目的:UCP1是脂肪组织产热的标志性蛋白,也是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重要标志。通过观察高脂膳食雌性小鼠腹股沟皮下、子宫周围内脏白色脂肪组织和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学及UCP1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究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蛋白的影响;选取高脂膳食超重小鼠结合HIIT或MICT运动干预,比较两种运动方案对各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蛋白表达影响的差异,探究其是否与HIIT和MICT差异性诱导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变化有关。以改善UCP1蛋白表达为切入点,从局部免疫学层面分析HIIT与MICT对其影响的不同,为减肥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可选择的运动方案。研究方法:(1)3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9.62±1.04g)100只,随机分为高脂膳食组(90只)和普通膳食组(CON,10只),自然光照,自由饮水,饲养温度26±2℃。15周后,从高脂膳食组筛选出体重超过CON组均值10%的小鼠作为高脂对照组(HFD,10只),继续高脂膳食12周,通过观测体重、体脂、脂肪和肝组织的形态学指标,及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产热能力的影响。(2)从高脂膳食15周雌性C57BL/6J小鼠中,选择体重超过CON组均值10%的小鼠30只,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高脂对照组(HFD,10只)、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ICT,10只)、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10只)持续高脂膳食。运动干预为跑台运动,坡度25°,MICT采用5070%VO2peak的运动强度,每次持续运动45min;HIIT为1min高强度90100%VO2peak+2min低强度5070%VO2peak,每次跑动距离与MICT组相等。5次/周,共12周。最后一次运动结束48小时后,取小鼠腹股沟皮下和子宫周围内脏白色脂肪组织、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通过观测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雌性小鼠持续高脂膳食结合HIIT或MICT训练后,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产热能力的差异。(3)研究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差异性。采用脂肪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 PCR检测、流式细胞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小鼠皮下和内脏部位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及相关蛋白TNF-α、IL-10和IL-6表达的变化,分析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UCP1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高脂膳食影响雌性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变化和UCP1产热蛋白表达。与CON组相比,(1)HFD小鼠腹股沟皮下脂肪、子宫周围内脏脂肪重量明显增加(P<0.01),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重量无统计学差异(P=0.20);脂肪组织HE染色显示,HFD小鼠皮下和内脏白色脂肪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横截面积显着性增加(P<0.01),棕色脂肪组织内大脂滴空泡明显增多。(2)HFD小鼠血清TC和LDL-C显着升高(P<0.05);肝脏内TG和TC含量显着增加(P<0.01),HE染色显示肝细胞胞质疏松或空泡状,油红O染色显示肝组织内红色脂滴明显增多。(3)HFD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内脏白色脂肪组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脂膳食增加雌性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和肝组织的储脂量,降低脂肪组织产热蛋白UCP1表达,脂肪组织产热下降。2.运动改善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产热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HFD组相比,MICT小鼠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重量显着减少(P<0.05),HIIT减少更为显着(P<0.01),其中内脏脂肪重量在HIIT和MICT组间有差异(P<0.05),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重量在组间无差异。脂肪组织HE染色显示,MICT和HIIT小鼠皮下和内脏脂肪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横截面积显着减小(P<0.01),HIIT减小更为明显,与MICT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MICT和HIIT减少棕色脂肪组织内大脂滴形成,HIIT效果更好。(2)与HFD组相比,高脂膳食不变的情况下,血浆LDL-C在MICT组有下降趋势,在HIIT组显着下降(P<0.01),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脏TG含量,在MIC T组有减少趋势,在HIIT组显着下降(P<0.01),HE染色显示运动改善肝细胞内空泡状现象,HIIT比MICT明显,油红O染色显示MICT和HIIT组肝内红色脂滴明显减少,HIIT优于MICT。(3)与HFD组相比,内脏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在MICT组有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在HIIT组显着升高,且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皮下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在MICT和HIIT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棕色脂肪组织蛋白UCP1表达在MICT和HIIT组有升高现象,HIIT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T和HIIT组间无差异。提示运动减少高脂膳食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和肝组织的储脂量,相同运动距离的HIIT比MICT效果更好,HIIT明显增加内脏和肩胛下脂肪组织产热蛋白UCP1的表达,脂肪组织产热增加。3.HIIT与MICT差异性诱导巨噬细胞调控UCP1蛋白表达。(1)内脏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的变化。与HFD组相比,(1)MICT和HIIT显着减少组织炎性CLS数量(P<0.01),HIIT减少更明显,与MICT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用CD11c标记M1巨噬细胞,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结果显示MICT和HIIT显着减少组织内M1巨噬细胞数量(P<0.01),HIIT效果更明显,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MICT和HIIT增加M2型巨噬细胞数量(P<0.01),但MICT和HIIT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Real-time PCR分析M1和M2表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M1型: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与MICT有差异(P<0.05);i NOS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M2型:Arg1 m RNA和YM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显着升高,HIIT与MICT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4)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用F4/80和CD11c标记M1巨噬细胞,用F4/80和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在MICT组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下降非常显着(P<0.01),与MICT组有差异(P<0.05);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在MICT和HIIT组有升高现象,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HIIT与MICT减少内脏脂肪组织M1型巨噬细胞数量,增加M2型;HIIT与MICT相比,对M1型巨噬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2)皮下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的变化。与HFD组相比,(1)MICT和HIIT明显减少组织CLS数量(P<0.01),但HIIT与MICT组间无差异。(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用CD11c标记M1巨噬细胞,CD206标记M2型巨噬细胞,MICT和HIIT明显减少巨噬细胞M1型数量(P<0.01),增加M2型数量(P<0.01),但HIIT与MICT组间无显着性差异。(3)Real-time PCR分析M1和M2表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M1型: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中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i NOS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内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M2型:Arg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内均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YM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和HIIT组间变化不明显。提示HIIT与MICT改变皮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变化,M1表型减少,M2表型增加,HIIT与MICT组间无差异。(3)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调控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与HFD组相比,内脏脂肪组织TNF-αm 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明显下降(P<0.05),在HIIT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且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MIC T组明显上升(P<0.05),HIIT组上升更明显(P<0.01),且与MICT组有显着差异(P<0.05),IL-10蛋白表达在MICT组和HIIT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IL-6 m RNA相对表达量在HIIT与MICT组均明显降低(P<0.01),但HIIT与MIC T组间无显着性差异,IL-6蛋白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明显减少(P<0.05),在HIIT组变化不明显,但HIIT与MICT相比,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提示,HIIT与MICT相比,能显着降低脂肪组织TNF-αm RNA和蛋白表达量,减少其对UCP1蛋白表达的抑制,有助于内脏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与HFD组相比,皮下脂肪组织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在MICT组显着下降(P<0.05),在HIIT组变化不明显,TNF-α蛋白表达在MICT和HIIT组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IL-10 m RNA相对表达量在HIIT与MICT组升高非常显着(P<0.01),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IL-10蛋白表达在MICT组显着上升(P<0.05),HIIT组上升更为明显(P<0.01),但与MICT也无显着性差异;IL-6 m 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HIIT和MICT组无显着性变化。提示,HIIT和MICT显着增加皮下脂肪组织IL-10蛋白表达,可能抑制UCP1蛋白表达,不利于皮下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研究结论:1.高脂膳食增加雌性小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肝脏储脂量,影响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UCP1表达,减少组织产热生成。与同等运动距离的MICT相比,HIIT明显减少高脂膳食雌性小鼠内脏部位脂肪组织和肝脏储脂量,增加内脏白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2.相对于MICT,HIIT明显减少雌性小鼠内脏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M1表型,降低内脏脂肪组织TNF-α表达,减少对UCP1蛋白表达的抑制;HIIT和MICT均增加雌性小鼠皮下脂肪组织内巨噬细胞M2表型和IL-10蛋白表达。3.12周MICT和HIIT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雌性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结果有部位性差异。运动强度较高的HIIT,对雌性小鼠内脏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的影响较为明显,为制订精准化减肥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王亚鑫[10](2020)在《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靶基因表达改善高脂血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有氧运动影响miRNA水平是调节脂质代谢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miR-21a是参与维持脂质稳态的重要靶点。通过生物信息预测分析发现FABP7,HMGCR,PPARα,PTEN,ACAT1和OLR1是miR-21a的靶基因,并且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因此设计实验验证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其靶基因的表达来改善高脂血症。方法:将SPF级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组(High fat/high cholesteol group,HH),高脂/高胆固醇加有氧运动组(High fat/high cholesteol plus aerobic exercise group,HHE),其中NC组进行正常饮食,HH组和HHE组进行高脂/高胆固醇饮食,HHE组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进行8周的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为:18m/min×45min,6%坡度,6天/周。最后一次运动结束后,注射麻醉剂,眼眶取血,收集肝脏组织。分离血浆,分光光度计检测血脂水平;HE染色肝脏组织,检查肝脏脂肪变性等级;qPCR检测miR-21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组小鼠体重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然而,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8周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明显减轻高脂血症小鼠的体重(P<0.05)。2、与NC组相比,HH组血清TG、TC、LDL-C、HDL-C含量明显升高,脂质积累明显。在有氧运动干预8周后,HHE组小鼠血脂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3、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脂滴增多,出现了炎性细胞浸润。有氧运动干预后,通过肉眼观察或染色HHE组小鼠的肝脏,发现与正常小鼠的肝脏组织形态相似,肝细胞中脂滴减少,肝细胞排列整齐。4、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小鼠的miR-21a水平显着降低,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和OLR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PPARα、PTEN表达降低(P<0.05)。有氧运动干预后,miR-21a的表达显着升高,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和OLR1mRNA水平降低,PPARα、PTEN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5、在miR-21a KD小鼠中,体重及血脂水平升高。肝脏中miR-21a的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及OLR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PPARα,PTEN无显着性变化。6、MiR-21a KD小鼠进行4周的有氧运动后,miR-21a的表达水平升高,靶基因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血脂水平明显下降。结论:1、有氧运动可以调节脂质平衡,减轻体重,改善高脂血症。2、miR-21a可以通过调节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和OLR1的表达来影响脂质代谢。3、有氧运动可以通过miR-21a介导的相关脂质代谢靶基因的改变来改善高脂血症。
二、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分子机理的研究V:有氧运动上调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R-BⅠ基因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分子机理的研究V:有氧运动上调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R-BⅠ基因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问题的提出 |
2.学术思路 |
3.实验流程与技术路线 |
3.1 实验流程 |
3.2 实验技术路线 |
文献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病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引言 |
1 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 |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1.2 血管性认知损害概述 |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认知损害的独立风险因素 |
2 动脉粥样硬化与突触可塑性下降 |
2.1 突触可塑性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 |
2.2 动脉粥样硬化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3 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 |
3.1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流量减少 |
3.2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炎症反应加剧 |
3.3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氧化应激加剧 |
3.4 动脉粥样硬化与白质病变 |
3.5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代谢异常 |
3.5.1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代谢异常 |
3.5.2 脑代谢异常对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
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 |
4.1 运动能够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
4.2 运动促进海马神经发生,改善认知功能 |
4.3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突触可塑性和认知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实验对象 |
1.1.4 饲料配方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建模与分组 |
1.2.2 运动干预 |
1.2.3 实验动物相关指标测量和组织样品收集 |
1.2.4 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
1.2.5 主动脉油红O染色和HE染色 |
1.2.6 动物组织代谢组学检测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和血管形态学改变 |
2.2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
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改变 |
2.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代谢改变 |
3.1.1 糖代谢 |
3.1.2 脂肪酸代谢 |
3.1.3 胆固醇代谢 |
3.1.4 氨基酸代谢 |
3.2 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的异常代谢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海马代谢紊乱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可能机制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构建和有氧运动方案 |
2.2 行为学测试 |
2.3 海马组织样本采集 |
2.4 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4.1 SDS-PAGE蛋白质电泳试剂的配置 |
2.4.2 分离胶与浓缩胶的配制 |
2.4.3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糖脂转运体表达 |
3.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代谢调节酶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
3.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AMPK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6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SIRT1 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7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炎症信号通路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
3.8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4 讨论 |
4.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降低 |
4.2 动脉粥样硬化诱发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和空间记忆的可能机制 |
4.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能源底物供给不足和代谢紊乱 |
4.2.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抑制 |
4.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AMPK信号途径激活 |
4.2.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SIRT1 表达改变 |
4.2.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 |
4.3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研究创新点 |
局限性与展望 |
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3)miR-27/PPARγ和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模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
文献综述 |
1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代谢的影响 |
1.1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肪合成代谢的影响 |
1.2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肪分解代谢的影响 |
1.3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脂肪酸转运的影响 |
1.4 小结 |
2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PPARs的影响 |
2.1 PPARs |
2.2 低氧训练与骨骼肌PPARs |
2.3 小结 |
3 低氧训练与脂代谢相关miRNA |
3.1 脂代谢相关miRNA与脂代谢 |
3.2 低氧训练对脂代谢相关miRNA表达的影响 |
3.3 小结 |
4 AAV概述 |
第一部分 miR-27/PPARγ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构建肥胖大鼠模型 |
1.2 低氧干预动物分组 |
1.3 AA9 腺相关病毒包装与纯化 |
1.4 肥胖大鼠骨骼肌注射AAV9 病毒 |
1.5 低氧训练模型 |
1.6 实验取材 |
1.7 测试方法 |
1.8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肥胖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
2.2 低氧训练肥胖大鼠AAV9 病毒转染情况 |
2.3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
2.4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
2.5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肥胖大鼠模型建立情况分析 |
3.2 AAV9 介导miR-27 表达实验病毒转染情况分析 |
3.3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
3.4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
3.5 miR-27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γ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建立肥胖大鼠模型 |
1.2 低氧干预动物分组 |
1.3 AA9 腺相关病毒包装与纯化 |
1.4 肥胖大鼠骨骼肌注射AAV9 病毒 |
1.5 低氧训练模型 |
1.6 实验取材 |
1.7 测试方法 |
1.8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低氧训练肥胖大鼠AAV9 病毒转染情况 |
2.2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
2.3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
2.4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3.1 AAV9 介导miR-122 表达实验病毒转染情况分析 |
3.2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体成分的影响 |
3.3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血脂的影响 |
3.4 miR-122 表达对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PPARβ及下游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3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设想 |
4 miR-27/PPARγ和 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中的调控机理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材料 |
(4)Irisin缓解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引言 |
2.文献综述 |
2.1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 |
2.1.1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现状 |
2.1.2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发病机制 |
2.1.3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治疗 |
2.2 Irisin |
2.2.1 Irisin合成、分泌及受体 |
2.2.2 Irisin生理作用 |
2.2.3 Irisin与运动 |
2.2.4 Irisin与炎症 |
2.2.5 Irisin与代谢 |
2.3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3.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3.1.2 主要一抗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4 主要溶液配制 |
3.2 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干预及处理 |
3.2.2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
3.2.3 血清和组织的生化分析 |
3.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2.5 Western Blot实验 |
3.3 统计分析 |
4.运动诱导irisin缓解肝脏脂肪变性实验结果 |
4.1 运动上调db/db小鼠肝脏irisin的表达 |
4.2 运动降低db/db小鼠体重增长速度 |
4.3 运动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变化幅度 |
4.4 运动减轻db/db小鼠肝脏脂肪变性 |
4.5 运动抑制db/db小鼠肝脏脂滴的沉积 |
4.6 运动降低db/db小鼠肝脏TG、TC的含量 |
4.7 运动减轻db/db小鼠肝脏损伤 |
4.8 运动增强db/db小鼠肝脏AMPK/PGC-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5.外源性irisin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实验结果 |
5.1 外源性irisin在脂肪肝大鼠中的有效表达 |
5.2 Irisin降低脂肪肝大鼠体重增长速度 |
5.3 Irisin改善脂肪肝大鼠空腹血糖和糖耐量 |
5.4 Irisin改善脂肪肝大鼠肝脏大体形态 |
5.5 Irisin减轻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肪变性 |
5.6 Irisin减少脂肪肝大鼠肝脏脂滴沉积 |
5.7 Irisin降低脂肪肝大鼠血清和肝脏TG、TC的含量 |
5.8 Irisin改善脂肪肝大鼠肝脏功能 |
6.外源性irisin改善肝脏脂肪变性机制相关结果 |
6.1 Irisin减轻脂肪肝大鼠肝脏氧化应激 |
6.2 Irisin减少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生成,增加脂质分解 |
6.3 Irisin增加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氧化 |
6.4 Irisin上调脂肪肝大鼠肝脏SIRT1/AMPK信号通路 |
6.5 Irisin增加脂肪肝大鼠肝脏细胞自噬 |
6.6 Irisin抑制脂肪肝大鼠肝细胞凋亡 |
6.7 Irisin上调脂肪肝大鼠肝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 |
6.8 Irisin抑制NF-κB通路减轻脂肪肝大鼠肝内炎症反应 |
7.讨论 |
7.1 运动诱导irisin改善肝脏脂肪变性 |
7.2 外源性 irisin改善肝脏脂肪变性 |
7.3 Irisin缓解脂肪肝大鼠肝脏氧化应激 |
7.4 Irisin抑制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生成,促进脂质分解 |
7.5 Irisin促进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氧化 |
7.6 Irisin激活脂肪肝大鼠肝脏SIRT1/AMPK信号通路 |
7.7 Irisin激活脂肪肝大鼠肝脏细胞自噬 |
7.8 Irisin抑制脂肪肝大鼠肝细胞凋亡 |
7.9 Irisin激活脂肪肝大鼠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 |
7.10 Irisin改善脂肪肝大鼠肝内炎症 |
7.11 小结 |
8.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缺陷与不足 |
8.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Wnt-SREBP/HMGR通路研究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脂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课题资助 |
第一部分 隔药饼灸对HLP模型兔的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兔一般情况 |
2.2 造模前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
2.3 造模4 周后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
2.4 造模8 周后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
2.5 造模4 周和8 周后各组血脂水平变化 |
2.6 干预8 周后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
2.7 干预前后(造模8周后和干预8周后)各组血脂水平变化 |
3 讨论 |
3.1 动物的筛选与HLP模型制备 |
3.2 隔药饼灸对HLP模型兔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二部分 隔药饼灸对Wnt-SREBP/HMGR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兔一般情况 |
2. 2 造模前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
2.3 造模8 周后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
2.4 干预8 周后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
2.5 血清中IGF-1, Sp1 蛋白含量比较 |
2.6 肝组织HMGR蛋白相对含量比较 |
2.7 肝组织SREBP-1c的 mRNA表达量比较 |
2.8 肝组织Wnt1的mRNA表达量比较 |
2.9 肝组织β -catenin的 mRNA表达量比较 |
2.10 心肌组织LRP6的mRNA表达量比较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隔药饼灸对脂质组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A得分图 |
2.2 PLS-DA得分图 |
2.3 差异代谢物分析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
1 HLP的中医研究现状 |
1.1 中医对HLP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HLP的研究概况 |
1.3 隔药饼灸对HLP的调脂作用 |
1.4 隔药饼灸治疗HLP的处方选穴依据 |
2 HLP的现代医学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HLP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治疗HLP的研究概况 |
3 通路与脂质组代谢调节HLP血脂水平 |
3.1 Wnt信号通路参与HLP形成的多个环节 |
3.2 SREBPs:调节脂肪酸与胆固醇的合成 |
3.3 HMGR: 催化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他汀类药的靶标 |
3.4 脂质组学从系统水平调节HLP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和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精灵颗粒对高脂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管形态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
2.1 高脂血症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高脂血症病因 |
2.3 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
2.4 高脂血症的分类 |
2.5 高脂血症的治疗 |
3. 高脂血症与炎症因子 |
4. 高脂血症与血管形态功能 |
4.1 高脂血症与血管形态功能的变化 |
4.2 血管形态功能的检测手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分组与治疗方案 |
2.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8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血脂情况比较 |
3.5 炎症因子结果比较 |
3.6 血流变结果比较 |
3.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比较 |
3.8 动脉弹性功能结果比较 |
3.9 安全性指标监测结果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理论探讨 |
2. 精灵颗粒分析 |
2.1 组方分析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3. 临床结果分析 |
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2 血脂变化分析 |
3.3 炎症因子变化分析 |
3.4 血流变变化分析 |
3.5 血管形态功能分析 |
3.6 安全性分析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5.1 问题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
1.3.1 饮食运动治疗 |
1.3.2 药物治疗 |
1.4 胆汁酸代谢 |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
2.1 膏脂的含义 |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
3.2.1 过食肥甘厚味 |
3.2.2 过逸少劳 |
3.2.3 体质因素 |
3.2.4 情志因素 |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
3.3.1 脾运失健 |
3.3.2 脾胃气虚 |
3.3.3 肝失疏泄 |
3.3.4 肾失气化 |
3.3.5 肝肾阴虚 |
3.3.6 痰瘀互结 |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3.5.1 饮食疗法 |
3.5.2 适量运动 |
3.5.3 针灸治疗 |
3.5.4 中药复方 |
3.5.5 其他 |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
4.1 理论基础 |
4.2 临床经验 |
4.3 实验研究 |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中药煎剂制备 |
2.2 高脂饲料制备 |
2.3 动物分组 |
2.4 给药方法 |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
2.6.1 行为体征观察 |
2.6.2 血浆检测 |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
2.6.7 胆汁酸谱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
3.7.1 总RNA质量检测 |
3.7.2 溶解曲线 |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
3.9.2 质控样本评价 |
3.9.3 胆汁酸成分 |
3.9.4 标准曲线结果 |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3.9.6 差异胆汁酸 |
讨论 |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4.1.2 差异胆汁酸 |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
4.3 肝脏FXR |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1 历史渊源 |
2.2 肝郁生浊概论 |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不良事件 |
1.9 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疗效比较 |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4 讨论 |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3 疗效探讨 |
5 结论 |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5 结论 |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9)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UCP1 介导的脂肪组织产热在对抗肥胖中的作用 |
1.2 运动诱导脂肪组织UCP1 产生 |
1.3 运动诱导巨噬细胞调控UCP1 表达 |
1.3.1 巨噬细胞对脂肪组织UCP1 表达的影响 |
1.3.2 运动对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的影响 |
1.4 HIIT减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
1.4.1 基于Citespace的 HIIT减脂的可视化分析 |
1.4.2 HIIT减脂研究的演进分析 |
1.5 HIIT和 MICT减脂效果的比较 |
1.6 问题的提出 |
1.7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
2.高脂膳食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及UCP1 表达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动物与分组 |
2.1.2 样本采集 |
2.1.3 指标与测试方法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高脂膳食对小鼠形态学和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
2.2.2 高脂膳食对脂肪组织UC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分析 |
2.3.1 高脂膳食对雌性小鼠体重、体脂量及脂代谢水平的改变 |
2.3.2 高脂膳食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和UC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小结 |
3 HIIT和 MICT对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及UCP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动物与分组 |
3.1.2 运动干预方案 |
3.1.3 样本采集 |
3.1.4 指标与测试方法 |
3.1.5 统计学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HIIT和 MICT对高脂膳食小鼠身体形态和脂代谢的影响的差异性 |
3.2.2 HIIT和 MICT上调脂肪组织产热能力的比较 |
3.3 讨论分析 |
3.3.1 HIIT和 MICT改善高脂膳食小鼠形态和脂代谢指标的差异 |
3.3.2 HIIT和 MICT上调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产热能力的差异 |
3.4 小结 |
4 HIIT与 MICT调控巨噬细胞影响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 蛋白的表达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动物与分组 |
4.1.2 运动干预方案 |
4.1.3 样本采集 |
4.1.4 指标与测试方法 |
4.1.5 统计学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HIIT和 MICT改善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差异 |
4.2.1.1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性CLS分析 |
4.2.1.2 巨噬细胞M1和M2 数量变化的比较 |
4.2.1.3 巨噬细胞M1和M2 表型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对比 |
4.2.1.4 内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比例变化 |
4.2.2 HIIT和 MICT影响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调节UCP1 表达 |
4.2.2.1 脂肪组织TNF-α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
4.2.2.2 脂肪组织IL-10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
4.2.2.3 脂肪组织IL-6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
4.3 讨论分析 |
4.3.1 HIIT和 MICT对白色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改善作用 |
4.3.1.1 内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 |
4.3.1.2 皮下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表型的变化 |
4.3.2 HIIT和 MICT差异性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调控UCP1 蛋白表达 |
4.3.2.1 两种运动方案影响不同部位脂肪组织TNF-α表达的差异分析 |
4.3.2.2 两种运动方案影响不同部位脂肪组织IL-10 表达的差异分析 |
4.3.2.3 两种运动方案影响不同部位脂肪组织IL-6 表达的差异分析 |
4.3.2.4 两种运动方案对棕色脂肪组织微环境的比较分析 |
4.4 小结 |
5.全文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靶基因表达改善高脂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高脂血症的危害 |
2.2 MiRNA研究现状 |
2.3 MiR-21a研究现状 |
2.3.1 癌症 |
2.3.2 纤维化 |
2.3.3 代谢综合征 |
2.4 与脂质代谢相关的miR-21a靶基因 |
2.4.1 FABP7 |
2.4.2 HMGCR |
2.4.3 PPARα |
2.4.4 PTEN |
2.4.5 ACAT1 |
2.4.6 OLR1 |
2.5 有氧运动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5.1 有氧运动 |
2.5.2 有氧运动对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3 有氧运动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造模 |
3.2.2 运动方式及强度 |
3.2.3 样本收集 |
3.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3.2.5 HE染色 |
3.2.6 小RNA提取及反转录 |
3.2.7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3.2.8 实时荧光定量RCR |
3.2.9 蛋白免疫印迹法 |
3.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体重 |
4.2 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水平 |
4.3 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 |
4.4 有氧运动显着上调miR-21a的表达水平 |
4.5 有氧运动调控miR-21a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
4.6 miR-21a敲弱后体内血脂水平升高 |
4.7 miR-21a调控与脂质代谢相关靶基因的表达 |
4.8 有氧运动对miR-21a KD小鼠血脂异常的改善作用 |
5 讨论 |
5.1 有氧运动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5.2 有氧运动对miRNA的影响 |
5.3 影响miRNA上游的机制研究 |
5.4 miRNA影响下游靶基因的机制研究 |
5.5 有氧运动影响脂质代谢的机制研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分子机理的研究V:有氧运动上调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SR-BⅠ基因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D]. 刘蓓蓓.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miR-27/PPARγ和miR-122/PPARβ在低氧训练肥胖大鼠骨骼肌脂代谢模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 王雪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Irisin缓解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谭旺.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5]基于Wnt-SREBP/HMGR通路研究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脂的调节机制[D]. 欧阳里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精灵颗粒对高脂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管形态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邹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HIIT与MICT诱导巨噬细胞调控高脂膳食小鼠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作用的研究[D]. 王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靶基因表达改善高脂血症[D]. 王亚鑫. 山西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