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课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小双[1](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潘金林[2](2021)在《在投身学习中打造顶峰体验——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课程团队确立了遵循产出导向、注重学习投入、打造顶峰体验的指导思想,通过将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有机融合、实施开放式项目制考核、探索教学方法创新、实行成绩动态管理等举措,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学习主动性显着增强,课堂生态明显改善,毕业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学习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宣勇[3](2021)在《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治理: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文中认为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顽瘴痼疾是自上而下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中梗阻"现象,由上层制定的政策并未能有效地传导到基层,以改变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导致改革的效用递减,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的碎片化,因而提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是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未来的着力点。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从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视角,借助于工程学的思维、系统论的理念、控制论的方法,建构人才培养质量治理体系,通过精准施策,明晰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
冯晓民,李秋萍,于晨苗,戴姗[4](2021)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1.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1.1选题的理论意义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源泉与动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因此,在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紧迫性的同时,我们应该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和自信心,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实践,不断创新,探索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之路。
刘合荣,廖兆慧[5](2021)在《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历程、特征与经验》文中研究说明七十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静水流深。从纵向考察,1949—1978年间主要发生的是局部的教学法改革经验积累;1979—1998年间聚焦于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的探索;1999—2019年间开始拓展、深化和升华教学改革主题,孕育教学思想。从横断面看,学生发展中心地位的确立实现了教学价值观的转变,对教学系统各实体要素及其间复杂关系的认识解放了教学生产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使教学充满生机,信息技术加速了教学改革的节奏并倒逼着教学现代化。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理论的充分互动则升华了教学及其改革的理性水平。总之,任何一个视角或者侧面的挖掘和回顾均有益于总结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改现代化,累积教改道路自信,这对谋划和深化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娟[6](2021)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混合式教学推动教法改革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创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核心是"三教"改革。文章以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职业院校基于线上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基础,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入手,分析了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教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学生主体、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五个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建议。
张丽,王海英,徐鑫[7](2021)在《OBE理念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本研究将OBE教育理念应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需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迈向实践的第一步,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针对各教学实习的目的,对实习内容、实习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实习质量。此外,还应优化对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
王伟,李阳[8](2021)在《基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以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为例》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使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有效地增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通过吸取已有设计类课程翻转课堂改革优秀经验,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块设计",将设计实践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支持""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5大模块,并细化5个模块的教学、功能设计,同时以模块设计教学思想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课程改革,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因此基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提升了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于基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周华从,白杰,杨柯利,洪海龙,丁大千[9](2021)在《研究生“催化原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依托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催化原理"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分析了研究生多学科、薄基础、偏工科的实际学情和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催化原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建设思路,并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总结了实际教学中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基于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实际教学效果,客观分析了不同改革措施的改革成效。最后基于现存问题,分析并指明了未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有望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研究生培养实践提供有利借鉴和参考。
郑元[10](2021)在《日本“高大衔接”一体化改革的研究》文中指出
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课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课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
2.1.4 批判与反思 |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
2.2.4 本节小结 |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
2.3.3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3.1.1 研究问题 |
3.1.2 分析框架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
3.3 研究场域 |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
3.3.2 H项目概述 |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
3.4 研究对象 |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
3.5 数据收集过程 |
3.5.1 访谈 |
3.5.2 观察 |
3.5.3 反思日志 |
3.5.4 实物资料 |
3.5.5 研究日志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
3.6.2 数据分析 |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
(2)在投身学习中打造顶峰体验——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局 |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
1.遵循产出导向理念 |
2.注重学习投入 |
3.打造顶峰体验 |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举措 |
1.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有机融合 |
2.探索教学方法创新 |
(1)研究性教与学。 |
(2)小组合作学习。 |
(3)体验式学习。 |
3.实施开放式项目制考核 |
4.实行成绩动态管理 |
四、问题与思考 |
1.学生学业评价的整体区分度不明显 |
2.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受到考验 |
3.两个教师团队需要进一步协同 |
(3)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治理: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借鉴与启示 |
二、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的专业建设与系统集成 |
(一)教育目标的设计 |
1. 高校定位同质化的倾向。 |
2. 面向行业的需求了解不够。 |
3. 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需要缺乏关注。 |
(二)课程体系的建立 |
(三)培养模式的选择 |
三、本科教育质量内部治理体系中的主体责任与协同高效 |
(一)学校的质量治理责任 |
(二)学院的质量治理责任 |
(三)基层学术组织的质量治理责任 |
(四)教师的质量治理责任 |
(五)学生在质量治理中的主体参与 |
(4)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 选题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
2.1 课题研究思路 |
2.2 课题研究目标 |
2.3 课题研究内容 |
(1)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分析 |
(2)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
3. 课题研究成果 |
4. 几点思考 |
(5)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历程、特征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七十余年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
(一)教学法改革经验积累期(1949—1978年) |
(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探索期(1979—1998年) |
(三)教学思想流派孕育期(1999—2019年) |
二、教学改革与当代教学实践的融合与推进 |
(一)确立学生发展的中心地位,转变了教学价值观 |
(二)激活教学系统各要素,解放了教学生产力 |
(三)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活力 |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步,倒逼了教学现代化进程 |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在互动中发展 |
(一)互动推动了教学哲学理论的构建 |
(二)互动促进了教学过程理论进化 |
四、七十余年教学改革经验反思 |
(一)走与课程改革一体化推进的道路,开辟了教学改革广阔天地 |
(二)走本土化和国际化相融的道路,不但有根而且枝繁叶茂 |
(三)走中国教育学派构建的道路,顶天立地并行走于其间 |
结语 |
(6)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混合式教学推动教法改革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 |
(一)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
(二)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
(三)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
(四)形成高质量可推广经验成果。 |
二、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教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不足 |
(二)教学设计针对性不强 |
(三)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 |
(四)教学管理难度增大 |
(五)缺乏职业教育专属线上教学平台 |
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建议 |
(一)转变教学理念 |
(二)重构教学内容 |
(三)合理设计教学 |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五)提高团队教师综合能力 |
(7)OBE理念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1. 实践教学课程系统性不强。 |
2. 教学实习对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不够。 |
3. 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 |
二、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
1.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
2. 教学实习的改革。 |
3. 毕业设计的改革。 |
(8)基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以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转课堂在设计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 |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二)设计实践类课程的翻转课堂改革研究 |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
(一)理论知识教学模块 |
1. 理论知识预习 |
2. 线上单元知识测试 |
3. 课堂知识体系梳理 |
4. 小组自学、探讨理论热点 |
(二)实践能力教学模块 |
1. 符合章节特点的快题设计题目 |
2. 注重快题设计教学过程控制 |
3. 区分课题的类型、难易程度 |
4. 设计综合大作业 |
5. 大作业的深化 |
(三)教学支持模块 |
1. 建立课程扩展资料库 |
2. 建立产品体验、实践中心 |
3. 组建多学科教师团队 |
(四)课程评价模块 |
1. 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
2. 重视小组评价 |
3. 重视过程评价 |
(五)课程管理模块 |
1. 挖掘教学系统功能 |
2. 教师团队参与课程管理 |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产品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产品设计网络课程建设 |
(二)翻转课堂支持模块建设 |
(三)产品设计课堂教学改革 |
1. 理论教学内容优化 |
2. 增加“学生课堂”和“课堂快题设计”环节 |
(四)基于PBL教学的课堂快题设计改革 |
1. 基于真实课题的快题设计 |
2. 课堂快题设计的教学过程设计 |
(五)大作业精细化管理 |
1. 具有跨学科研究基础的大作业题目 |
2. 大作业设计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
四、结语 |
(9)研究生“催化原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学情分析 |
二、核心课程建设理念与建设思路 |
三、课程改革具体举措及成效 |
(一)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多学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需求 |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研究式学习和以学促研 |
(三)优化考核方案和内容,强化了研究生过程学习及学习效果 |
(四)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促进了知识育人、课程育人和专业育人 |
四、现存问题及进一步改革方向 |
(一)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力争实现学院研究生催化相关课题“全覆盖” |
(二)进一步提升课程工业催化比例,引入工程案例,增加课程的“工程味” |
(三)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持续提升教学效果 |
五、结语 |
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课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在投身学习中打造顶峰体验——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改革为例[J]. 潘金林.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1)
- [3]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治理: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J]. 宣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0)
- [4]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讨[A]. 冯晓民,李秋萍,于晨苗,戴姗. 首届"何以为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5]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历程、特征与经验[J]. 刘合荣,廖兆慧.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1(04)
- [6]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混合式教学推动教法改革的实践研究[J]. 李娟. 山西青年, 2021(14)
- [7]OBE理念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 张丽,王海英,徐鑫. 新课程研究, 2021(21)
- [8]基于翻转课堂的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以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为例[J]. 王伟,李阳. 美与时代(上), 2021(07)
- [9]研究生“催化原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 周华从,白杰,杨柯利,洪海龙,丁大千. 教育教学论坛, 2021(27)
- [10]日本“高大衔接”一体化改革的研究[D]. 郑元.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