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坨塌滑堆积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坨坨塌滑堆积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一、作揖沱崩滑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林[1](2020)在《三峡库区涉水滑坡对库水位变动的变形响应及其自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河流岸坡两侧普遍会存在一些古滑坡和老滑坡。三峡库区一直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目前已查明库岸涉水古老滑坡达2600余处。2003年水库蓄水后,大量滑坡发生复活,对滑坡体上道路、房屋建筑等造成破坏,威胁河道航运。目前整个库区的涉水滑坡对于库水位变动的复活变形响应规律缺乏全面系统分析。在水库第三期175m蓄水结束距今的10余年间,滑坡未再大量爆发,变形强度逐年减弱,这种变形自适应、稳定性自恢复特性目前也并未得到较好研究,这关系到滑坡对于加大水位扰动的承载力评价,以及能否通过提高库水位升降速率以解决水库综合效益提高和库区地质灾害降低两者间的矛盾。论文收集了三峡库区大量涉水滑坡相关资料,运用GIS分析了整个三峡库区的涉水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及关键控制因素。基于滑坡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研究了古老滑坡的成因模式及其形成的工程地质结构特征,建立相关地质概念模型,进而研究不同类型滑坡对于库水位变动的复活变形响应规律。根据对滑坡长期变形演化特征分析,提出了三峡库区涉水滑坡的变形自适应现象,通过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地表位移变形与地下水监测数据等,从应力条件和渗透性揭示了滑坡变形自适应机理,对水库滑坡长期演化预测、灾害防治以及水库调度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整个三峡库区涉水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在宏观上呈显着区域差异性和分带性特征,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为地层岩性。库区地层单元可划分为4类工程地质岩组,砂泥岩夹页岩岩组与泥灰岩岩组分别是库区内发育滑坡数量最多和密度最高的岩组。在相同岩组岸坡中,顺向坡与逆向坡中滑坡发育密度差异较大,是造成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呈显着局部差异性的最主要原因。(2)在顺向坡中,缓倾斜坡主要以滑移—拉裂和滑移—剪切型破坏为主,而中陡倾角斜坡多为滑移—弯曲型破坏模式。在中陡倾角的逆向岸坡中,巴东组地层的斜坡易发育弯曲—拉裂型滑坡,而缓倾内的砂泥岩薄层状逆向坡则发育蠕滑—拉裂型滑坡。据此提出了库区滑坡4种典型滑动面形态,即弧形、直线形、靠椅形和折线形,并对其滑坡发育条件、代表性案例和主要分布范围进行了总结。(3)对木鱼包滑坡(浮托减重型滑坡)和八字门滑坡(动水压力型滑坡)两个典型案例的变形特征分析显示,木鱼包滑坡变形的最主要诱发因素是高水位蓄水,但其也并非总是受浮托减重效应影响,由于不同高程段的坡体结构差异导致渗透性不同,在160m水位以下,渗流压力占主导作用,受动水压力影响较大,而在160m水位以上,浮托力占主导作用。降雨对八字门滑坡变形影响显着,一般在降雨后3天便会发生变形响应,库水作用不仅与库水位下降速率有关,也与下降时长有关,如库水下降速率为0.2m/d需30天才诱发滑坡变形,0.65m/d仅需14天就诱发变形,下降速率与变形启动的最少天数呈负相关性。(4)水库自2003年蓄水至2017年的14年间发生显着变形的滑坡526处,蓄水内3年为滑坡复活高发期,蓄水后滑坡变形数量与程度均逐年减少减弱。弧形滑面滑坡和直线形滑面滑坡数量最多,主要为动水压力型滑坡,靠椅形滑坡次之,折线形滑坡数量最少,后两者主要为浮托减重型滑坡或复合型滑坡。库区滑坡的渗透系数大多分布于0.1m/d~2.6m/d之间,动水压力型滑坡的渗透性低于浮托减重型滑坡,主要集中于0.01~2m/d,浮托型滑坡集中在0.5~5m/d之间,复合型渗透特性主要分布区间跨度较大,为0.01~4m/d。(5)以直线形滑面滑坡为例,通过库水循环升降条件下大型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水位上升时静水反压作用与渗流作用会提高滑坡稳定性。水位下降是导致滑坡变形的最主要原因,滑坡呈典型牵引式破坏,变形对库水位下降存在一定滞后性,同时库水渗流对坡体结构具有一定的侵蚀效应。水位首次下降时,滑坡变形模式为前部以水平向位移为主,同时牵引中后部产生变形,但中后部是以竖直向的固结压密变形为主。第二次水位下降时,滑坡前部沿原破裂带继续下滑,呈坡脚塌滑的变形模式,而中后部滑体无明显变形,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其与奉节、云阳等地该类滑坡原型的变形特征吻合。(6)三峡库区涉水滑坡均表现为经历一定时长的变形后逐渐达到变形自适应,大多数滑坡自适应的调整时长在2~4年,浮托减重型滑坡调整时间最短。直线形滑面滑坡的未涉水滑体区域在蠕滑过程中的竖直固结压密是其变形自适应的主要机制;弧形滑面滑坡的自适应机制主要是后部滑体下滑,推挤中前部滑体导致滑体的压密和下滑势能的释放;滑体受库水位循环升降导致坡体渗透系数增大,是某些渗透性本来较好的滑坡逐渐达到变形自适应的主要机制。

龚超[2](2019)在《开挖作用下大礼溪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长江三峡地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质构造发育、岩性组合复杂多样、暴雨频繁,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区内广泛分布三叠系巴东组和侏罗系沙溪庙组易滑地层,容易形成大型顺层岩质滑坡,其形成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害。大礼溪滑坡是发育于该区的顺层岩质滑坡,行政区划属兴山县昭君镇大礼村3组,主滑方向225°,总方量约1465×104m3,属特大型滑坡。该滑坡是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老滑坡,经长期应力调整,坡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因兴山县生态工业园大礼溪片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于2015年10月对坡脚进行开挖,受开挖及汛期强降雨影响,2017年该滑坡出现复活变形,给灾区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因此,以大礼溪滑坡为典型案例,研究其复活变形演化规律及内在机理,可为该类滑坡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以大礼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滑坡变形特征记录,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和监测数据,开展了滑坡宏观变形时空分布特征、复活变形机理及开挖作用下稳定性演化规律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因大礼溪滑坡具有椅状地貌、大面积碎裂岩体及层面擦痕等特征,且坡体结构具有软硬相间节理发育的特点。因此,认为该滑坡为发育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老滑坡,且其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弯曲”。2)根据滑坡地表裂缝时空分布特征,对大礼溪滑坡地表裂缝进行分期配套特性研究,并对滑坡各监测点累计位移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其复活变形具有由前缘向后部发展的渐进后退式特征,其滑动模式为由浅层向深部扩展的“多层剪切滑移式”。3)通过对滑坡的宏观变形特征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大礼溪滑坡发生复活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工开挖坡脚,降雨是促使滑坡发生复活变形的次要因素,其主要作用是缩短了滑坡在开挖作用下应力调整所需的时间。因此,将大礼溪滑坡的地质力学模式总结为:“开挖诱发含软层顺层岩质复活型滑坡”。4)通过模拟滑坡开挖作用下应力应变及位移场变化特征,发现坡顶由表及里开挖对滑坡的整体扰动小于坡脚由外及内的开挖,尤其在开挖进行至中后期。结合滑坡各部位观察点变形来看,滑坡前缘、中部和后缘观察点累计位移分别达到了575.37mm、270.77 mm、106.52 mm,与模拟实际开挖条件下各观察点累计位移相比,滑坡前缘、中部和后缘观察点位移量分别减小255.97 mm、204.57 mm和91.51 mm。说明坡脚由外及内的开挖对滑坡产生的扰动更大,其变形破坏程度更严重,特别是滑坡中后部。因此,对于顺层斜坡开挖坡顶由表及里的开挖顺序更为合理。本文创新点:1)通过对大礼溪滑坡基本特征、复活变形演化规律及内在机理的研究,提出该滑坡的地质力学模式为:“开挖诱发含软层顺层岩质复活型滑坡”。其变形破坏特征表现为:(1)具有由前缘向后部发展的“渐进后退式”变形破坏特征;(2)由于层间软弱带的存在,使其发生由浅层向深部扩展的“多层剪切滑移式”的破坏。2)通过模拟大礼溪滑坡开挖作用下应力应变及位移场变化特征,比较了滑坡坡顶由表及里和坡脚由外及内两种开挖顺序条件下的变形,提出了坡顶由表及里边开挖边治理的最优开挖方案,能有效避免滑坡的复活。

马新建[3](2018)在《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库区自蓄水以来,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在水位变化过程中坡体渗透性的异同乃是滑坡产生变形的一大重要因素,决定坡体渗透性强弱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物源岩性、物质结构组成等;此外库水位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渗流场的变化,由之而带来地下水滞后、渗透压力等问题,对滑坡稳定性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数不胜数,滑坡灾害的预防迫在眉睫,因此对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外试验、数据分析统计、数值模拟等方法以求对库区滑坡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进行全面的剖析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库区涉水滑坡秭归、巫山、奉节数量最多,达50%以上;滑坡体积类型以大型、中型为主,占样本总数达88%;滑坡岩性以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库区滑坡体多以渗透性中等和良性为主,奉节、巫溪和忠县的滑坡体多以渗透性中等为主,涪陵、云阳、巫山等县区的滑坡体以良渗透性为主;库区滑坡体饱和渗透系数平均值为2.32m/d,最大值为21m/d,最小值为0.01m/d。经过野外单双环试验发现,渗透曲线分为非饱和和饱和入渗两个阶段。2、库区滑坡体巴东平均渗透系数值最大为5.92m/d,单体滑坡最大渗透系数值在涪陵境内为21m/d,最小值在云阳为0.01m/d;各区县单体滑坡最小渗透系数值大部分皆小于1m/d;将库区岩性组合分为四类:灰岩及白云岩组、粉砂岩与泥岩组、泥灰岩组、砂岩组,四类岩性组合中以粉砂岩与泥岩组为主,滑坡个数为247,占滑坡总数的62.37%;库区滑坡坡体物质结构分为以下类:细粒土、土含碎块石、土夹碎块石、碎块石夹土(碎裂岩)、块裂状岩体5类,五种类型滑坡中单体滑坡渗透系数最大值范围为2.5—21m/d,单体滑坡渗透系数最小值的范围为0.01—2.3m/d。3、结合野外、室内试验,对库区红层区域滑坡有如下认知:坡体细颗粒含量越多,饱和渗透系数越小;渗透系数与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的相关性较弱,与土体碎石含量、初始含水率、孔隙比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库区红层区域坡体土细粒土的渗透系数公式:K=4.775-5.515X1+19.405X2-23.628X3建立库区红层区域坡体土土石混合物的渗透系数公式:(?)4、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库水位以1m/d、1.2m/d的速率上升,坡体渗透系数越大,库水补给坡体的时间越短,即渗流曲线前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小,反之则时间越久,夹角越大;渗透系数越小,渗流曲线弯曲度越大,地下水位与库水位持平所需的时间就越久,渗透系数越大,则相反。库水位以1m/d、1.2m/d的速率下降,渗透系数越大,其渗流曲线前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小,其渗流曲线与库水位持平所需的时间越短,其曲线前端弯曲现象越不明显,渗透系数越小则相反。5、库水位以1m/d的速率上升,百换坪滑坡、曹家沱滑坡、卧沙溪滑坡稳定性系数值都是增大到某一点,然后减小,直到稳定为止;渗透系数越大的滑坡体,坡体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越短;坡体渗透系数越小的滑坡体其稳定性系数值上升的越快且最大值越大,下降的幅度也越大,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越长。库水位以1m/d的速率下降,三个滑坡稳定性系数值都是减小到某一点,然后增大,直到稳定为止;渗透系数越小的滑坡体,其稳定性系数值减小的幅度越大,最小值越小,达到稳态所需时间越长。6、渗透系数越大的坡体,实行多阶段间歇性下降相比较持续性下降、不同间歇期下降,更有利于坡体内部地下水的排出,渗透压力的降低,坡体最终稳定性的提高也更加明显。

董骁[4](2016)在《崩滑堵江灾害链成灾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山区铁路崩塌、滑坡堵江沟谷灾害链类型及成灾模式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防灾减灾选线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支持,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减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丰富和发展崩塌滑坡沟谷灾害链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文以拉月大滑坡为主要依托工程,并通过其他典型崩滑灾害的调研和资料收集,揭示崩塌滑坡堵江机理,提出崩滑堵江灾害链成灾类型与模式。在野外现场调查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灾害链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并通过“链式结构原理”及“灾源破坏机理”对拉月崩滑灾害的灾害链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论文基于灾变链式理论,对崩滑堵江灾害成灾模式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崩滑灾害链的总体规律及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滑坡灾害、泥石流(碎屑流)灾害、崩塌灾害及复合地质灾害的链式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研究总结,对崩滑堵江灾害链的灾源进行了分类:(1)按滑坡堵江程度可将崩滑堵江灾害分为完全堵江和不完全堵江,将堵江历时超过1年界定为长期堵江,不超过1年为短暂堵江。(2)按崩滑堵江灾害的成因,可将其分为滑坡堵江、崩塌堵江、滑坡→碎屑流堵江、崩滑-泥石流堵江四种类型。(3)按崩滑堵江灾害的诱发因素,可将其分为地震诱发、暴雨诱发、融雪诱发和人类活动诱发四种崩滑堵江灾害类型。(4)按物质组成可将崩滑堵江灾害分为岩质滑坡堵江和土质滑坡堵江。(2)基于灾害的链式结构,总结和提出了六种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即:(1)“崩塌→滑坡→碎屑流→堵江”模式,(2)“滑坡→碎屑流→堵江”模式,(3)“滑坡→堵江”模式,(4)“崩塌→堵江”模式,(5)“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堵江”模式,(6)“崩塌→泥石流→堵江”模式。从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及溃坝分析等方面,结合典型实例,对六种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3)基于灾害源破坏机理,提出了四种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1)溃决破坏灾害链模式;(2)倾倒破坏灾害链模式;(3)滑移破坏灾害链模式;(4)平推破坏灾害链模式。同样,从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及溃坝分析等方面,对四种灾害链模式进行了分析。(4)论文详细论述了崩滑堵江堰塞坝溃决破坏的影响因素,提出堰塞坝的三种自然溃决模式:坝顶溢流模式、管涌、坝顶失稳,以及堰塞坝的溃决方式:瞬间全溃、瞬间部分溃(含瞬间垂向部分溃和瞬间竖向部分溃)和逐渐溃。从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崩滑产生的堰塞坝的风险评估方法。(5)针对“拉月崩滑灾害链典型案例”,在野外现场调查基础上,采用离散元(UDEC)数值模拟技术,对灾害由变形累积到破坏滑动进而堰塞堵江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以研究地震作用下反倾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并通过“链式结构原理”及“灾源破坏机理”对拉月崩滑灾害的灾害链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从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方面对拉月崩滑产生的堰塞坝进行了风险评估。

赵瑞欣[5](2016)在《三峡工程库水变动下堆积层滑坡成灾风险研究 ——以凉水井滑坡为例》文中指出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三峡库区历史上曾因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多次阻断长江航道,如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新滩滑坡,造成千年古镇全部被毁、长江主航道断航十余天的重大灾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总库容393亿m3,水库全长600余km,水库面积1084km2。水库淹没陆地面积632km2,涉及重庆市、湖北省的20个县(市)。三峡工程水库淹没涉及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安置移民120余万。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水位抬升百米,每年水库调度形成30m的水位涨落。巨大水位变化和城镇就地后靠迁建等人工因素的叠加,扰动了库区的地质环境,使得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问题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蓄水后三峡库岸的基本状态、是否会引起大规模岸坡失稳、是否严重危害航道和沿岸城镇居民安全,甚至威胁大坝的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开展相应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论文收集分析了三峡库区175m试验性蓄水以来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和降雨情况,统计了库水位每年在145m到175m的循环变化引起的库区滑坡灾害,从分析结果来看,2008年175m水位试验性蓄水后,库区地质灾害发生达到峰值,为333处,随后库区每年的新生地质灾害数量有了显着减少。2.论文以凉水井滑坡为例,开展相关研究。凉水井滑坡位于长江右岸,为典型的水库型滑坡。受到库水位变动影响,滑坡变形与水位变化对应关系明显,每年的水位波动凉水井滑坡都会出现一次位移的阶跃。以水位变化5日累计和10日累计时间窗口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库水位上升和下降阶段,凉水井滑坡都发生位移显着变形。每年56月库水位下降速率最大(0.30.4m/d),而每年67月滑坡位移变化速率也将到年度最大值,出现波峰特征。每年1011月,库水位平均上升速率达到最大而滑坡位移速率变化较小。3.论文通过应用饱和-非饱和理论对凉水井滑坡进行了稳定-非稳定流渗流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库水位变动对滑坡地下水渗流场及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文中采用GeoStudio Seep/W软件进行饱和-非饱和渗流模拟,地下渗流场孔隙水压力结果叠加到Slope/W中进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多场耦合的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分析认为:(1)库水位从145m上升至175m过程中,滑坡安全系数曲线呈上升趋势,即随着库水位的上升,稳定系数在增加,说明滑体内部水位上升滞后于库水位变化,从而导致滑坡内低外高的压力差出现,形成“加固效应”(stabilizing effect),使得滑坡更为稳定;(2)库水位上升速度越快,滑坡稳定系数上升也就越快,其安全系数也越高;(3)当库水位上升至175m稳定水位后,随着时间变化,滑坡内部水位逐渐也上升到稳定水位,滑坡内外压力差逐渐消散,从而导致滑坡安全系数降低;(4)若库水位上升至175m稳定水位后足够长的时间,滑坡安全系数会低于145m稳定水位的对应值;(5)库水位从175m下降至145m过程中,安全系数的曲线呈下降趋势,即随着库水位的下降,安全系数在降低,说明滑坡内部水位下降滞后于库水位,从而形成的内高外低压力差使得滑坡更为不稳定;(6)库水位下降速度越快,滑坡安全系数下降的也就越快,其值也就越低;(7)当库水位下降至145m稳定水位后,随着时间变化,滑坡内部水位逐渐也下降到稳定水位,滑坡内外压力差逐渐消散,从而导致滑坡安全系数略有增高;(8)若库水位下降至145m稳定水位后足够长的时间,滑坡安全系数会高于175m稳定水位的对应值。4.通过对0.2、0.4、0.6、0.8、1.0、1.2、1.4、1.6、1.8、2.0 m/day共10种水位变化速率下的滑坡稳定性的深入分析认为:水位变化速率v=0.8m/d作为快速下降(rapid drawdown)的定义数值具有显着的代表意义。当水位降速大于0.8m/d时,水库型滑坡的安全系数有较显着降低,成灾风险随即上升。结合数值模拟与库区多年实际运行曲线,论文建立了水库运行与滑坡成灾可接受风险的关系,提出了三峡工程满足当前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可接受风险变幅范围,即v小于0.6m/d,低风险;0.6m/d≤v≤0.8m/d,中风险;v大于0.8 m/d,高风险。这一取值范围为水库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此,可对库区堆积层滑坡可接受风险的库水运行方案进行优化与建议。5.将长期安全过程安全曲线与地质灾害风险等级结合,给出了凉水井滑坡多年的风险曲线。6.根据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对非稳定渗流状态下影响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K、c、φ以及库水位变幅v进行了模拟分析,认为K值对滑坡的安全系数Fos影响显着;v=0.8m/d可作为水库运行合理变幅。7.针对2009-2012年凉水井滑坡监测数据等资料,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演过规律,提出基于LURR理论的库水升降联合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预测模型。8.论文通过分析凉水井滑坡的影响因素,结合现场不同坡面段实际情况以及经济性、施工难易程度、工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治理方案,为“削方减载(分期实施+监测预警)+排水工程”的优化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治理,滑坡安全系数有了较大提高。该方案可推广至库区堆积层滑坡的防治工程中去。论文具有以下创新点:1.本研究通过应用饱和-非饱和理论对水库型滑坡进行了稳定-非稳定流渗流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库水位变动对滑坡地下水渗流场及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2.根据不同库水降速条件下堆积层滑坡的风险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水库安全运行日变幅的可接受风险,为水库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持。3.系统分析了库水位变化与降雨条件下滑坡安全系数变化,首次提出了堆积层滑坡多年全过程安全系数曲线。

任俊谦[6](2016)在《三峡库区不同成因类型老滑坡体渗透特性及水位升降速率对其稳定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电事业发展蓬勃,但库区蓄水后水位抬升,大量老滑坡因水位变动复活变形。严重影响了水库的安全运行以及航道的正常通行。老滑坡产生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水位变动引起滑体地下水状体的改变,而滑坡体地下水状态的变化又与滑体滑体渗透系数K与库水升速率△V存在着直接联系。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三峡库区具有代表性的369处涉水老滑坡,通过现场调查、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三峡库区老滑坡的发育成因、地下水变动与稳定性变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三峡库区滑坡多由老滑坡、老崩塌堆积体复活而形成,前缘涉水后其可能发生整体变形复活也可能仅是局部变形复活。J2s与T2b地层对老滑坡贡献率最高,各占样本总量的29%与40%。(2)老滑坡渗透系数最小值为0.003m/d,最大值为9.2m/d。渗透系数平均值为1.64m/d。88%的老滑坡渗透系数位于0.05m/d5m/d之间。对老滑坡成因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比较每一类成因类型滑坡体渗透系数特性。滑移-弯曲型、崩塌型与弯曲-拉裂型三种成因类型更易发育渗透性较好的老滑坡体。平推型、滑移-拉裂型成因老滑坡渗透性往往较差。(3)库水变动在力学状态上,通过改变滑坡体内基质吸力、产生浮托减重效应与动水压力对滑坡体稳定性产生影响。动水压力效应在上升阶段有利于滑坡体稳定性,下降阶段不利于滑坡稳定性。浮托减重效应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其作用于滑坡体抗滑段还是促滑段,若作用于抗滑段则不利于滑坡稳定性,作用与促滑段则有利于滑坡稳定性。通过滑面形态判断库水作用类型,关键在于库水变动段所对应滑面区间的形态。(4)库区老滑坡的变形与水位升降有着直接联系。产生过明显变形的堆积体滑坡中,动水压力型滑坡共96处,总量的68%;复合型滑坡37处,占变形量的26%;浮托减重型滑坡9处,占总量的6%。(5)统计分析发现,动水压力型滑坡渗透性以半透水(0.05m/d≤K<1.5m/d)为主,在库区水位升降条件下,这一渗透性区间内的滑坡体最有利于动水压力的产生;浮托减重型滑坡以良透水性(1.5m/d≤K<5m/d)为主,在此区间内的滑坡产生的动水压力较小,在水位上升阶段无法抵消浮托效应的影响。(6)水位上升阶段,滑体内由于渗透系数差异,可能出现两种饱和-非饱和状态。当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1时,地下水浸润线呈一条倾向坡内的直线,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越小浸润线倾角越大,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越小则浸润线越接近于水平。地下水总体由下至上缓慢抬升,滑体呈“上干下湿”型。(7)库水抬升阶段,动水压力型滑坡稳定性随之抬升,抬升停止后稳定性随之回落。稳定性系数曲线呈现出一个凸起的波峰,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越大则波峰越明显,当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100时,地下水变动与水位变动相同,则稳定性曲线无波峰产生。(8)水位下降阶段,并非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越小则产生指向坡外的动水压力就越小。当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0.25时,浸润线呈指向坡外的直线,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越小则倾角越大,水头差越大;当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0.25,地下水未来得及抬升达最高水位便已经开始下降,因而坡体内外水头差相对较小。(9)当渗透系数/库水升降速率(K/△V)在0.2550这一区间范围内时,滑坡受到水位升降所产生的动水压力的影响。但这一区间受滑体厚度的改变而产生浮动,因滑体厚度的变化会引起渗流路径大小的改变。

雷东[7](2016)在《巴东黄家大沟弃碴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三峡库区移民城镇建设和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大规模挖方或者削方工程,将会产生大量的弃碴弃土。本文以库区移民城市巴东县城黄家大沟拟建弃碴堆积体为例,针对该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堆积体岩土特性,推测出弃碴堆积体可能的破坏模式,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回填后堆积体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弃碴场堆方前后在天然状态下整体均处于稳定状态,在天然状况+30年一遇的暴雨时,堆方前,弃碴场处于不稳定状态;堆方后土石分界面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弃填土内部存在的潜在滑动面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弃碴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何潇[8](2015)在《长江巫峡望霞危岩形成机制与危险性评价》文中指出危岩崩塌是三峡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长江河道航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三峡深切河谷在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控制下,碳酸岩与泥岩、页岩组成的软硬互层结构出露地表。由于软弱岩体抗风化能力弱,容易向临空面塑性流动和不均匀沉降,在降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基座强度降低强烈,易引发上部灰岩失稳。本文以长江三峡巫峡岸坡望霞危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貌学、地质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能量原理、离散元、集对等方法,深入研究了三峡巫峡层状灰岩河谷危岩形成机制,变形破坏机理,以及崩塌后效行为与危险性评价,属于地理学、应用力学与航道岸坡防灾减灾交叉的边缘科学问题。本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对长江三峡巫峡河谷重庆段地质灾害集中区域实地调查,将灾害科学划分为破碎岩体崩滑、崩积-残坡积滑坡与软弱基座危岩崩塌三类,结合灾害实例分析了巫峡崩、滑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发生机理和破坏方式;从河谷边坡演化的地质-力学动态角度,阐明了三峡地区层状岩溶地貌崩滑灾害孕育发展过程与河谷边坡自下而上分别显现表生改造、时效变形和失稳破坏的边坡垂直分带性特征;总结了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2)建立了长江三峡碳酸盐岩结构分类与力学特征体系,分析了该地区常见表生构造层理、岩层面、褶皱和溶蚀断层表生构造对层状岩质边坡改造作用;将三峡典型层状岩质边坡分为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顺层层状岩质边坡、反倾层状岩质边坡三大类,结合层面、软弱夹层、软弱结构面等岩体结构的组合关系,通过边坡发育过程塑流-拉裂、蠕滑-拉裂、滑移-拉裂、滑移-弯曲、弯曲-拉裂、滑移-压致拉裂六大类力学机制分析,明确了边坡最终失稳的破坏模式。(3)以长江三峡巫峡望霞危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光粉晶衍射试验、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手段分析发现,软弱基座矿物成分石英含量较高,占60%以上,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约为11.2%,层状硅酸盐矿物绿泥石、云母、蒙脱石等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滑动,易沿主控结构面方向形成潜在破坏面;使用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不同围压下炭质页岩三轴压缩试验,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绘制了三轴试验强度曲线和莫尔圆包络线,获取了炭质页岩强度参数,建立了不同围压下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线性关系。(4)建立了巫峡望霞W1座倾破坏危岩和W2座滑破坏危岩地质模型与力学模型;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理论基础,建立了望霞W1危岩系统能量转化状态函数与危岩解体能量释放和能量耗散体系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望霞危岩W2危岩体主控结构面锁固段两种介质材料的本构模型,基于能量原理构建了危岩破坏尖点突变模型,求解获得了危岩破坏瞬间弹冲加速度与弹冲速度计算公式,二维颗粒流PFC2D软件对望霞W2危岩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望霞危岩W2危岩体破坏瞬间危岩体顶部和底部较大的速度差异可使危岩体呈后倾座滑破坏,与实情相符。(5)建立了危岩崩塌后效落石运动轨迹方程,系统分析了坡形、坡度、坡高、下垫面状况和落石岩性、质量、形状七个因素对落石运动轨迹和致灾范围大小的影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法,建立了危岩崩塌危险性评价模型,对望霞危岩崩塌计算结果表明,落石最远运动1180 m后最终停积在边坡上,距长江航道687 m,不直接对长江航道造成影响。

汪传智,魏立新[9](2015)在《重庆忠县吊钟坝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工程区区域地质环境、滑坡所在山体基本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该滑坡的成因机制,认为吊钟坝滑坡体的形成历史与钟坝河的发育过程紧密联系,特殊的岩性组合造就了该区特殊的河谷形态,并提供了广阔的第四系物质赋存空间,进而演化形成了现有的崩塌体空间形态和变形表象。在深入分析该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地形地貌、变形迹象及物质组成差异性为依据,对该滑坡变形机理进行论述,重点评价影响堆积体稳定性的诱发因素。结果表明,堆积体滑坡的变形机制是受黏土层的控制,堆积体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产生蠕滑-拉裂变形,并具有牵引式破坏的典型特征。最后采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堆积体整体及局部的稳定性,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整体基本稳定,暴雨工况下,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变形破坏。

曾胜,胡甜,赵健,林琳,李卫[10](2012)在《基于Fuzzy-AHP的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为快速评价运营期高速公路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性养护对策,在现场调查湖南省多条高速公路堆积体边坡的基础上,考虑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公路边坡养护的可操作性,总结现有国内外堆积体边坡研究成果,并根据堆积体边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边坡稳定性指标,建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层次模型由2级5类17项评价指标组成,包括:(1)堆积体结构特征(基岩岩性、接触面特性、碎石含量、堆积体土厚度、堆积体胶结程度);(2)边坡断面特征(坡度、坡高、坡向与岩层产状的关系);(3)水力特征(排水系统、降雨量、地下水);(4)工程防护及绿化(防护结构、加固结构、植被覆盖率);(5)其他因素(边坡破坏历史、地震烈度、开挖方法)。此模型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及层次分析方法,通过AHP方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结合Fuzzy方法(模糊数学方法)计算相对隶属度向量,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对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边坡稳定性分级。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型可以使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公路边坡工程实际。该方法简便可行,结论可靠,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为高速公路边坡养护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二、作揖沱崩滑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揖沱崩滑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涉水滑坡对库水位变动的变形响应及其自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空间发育规律与成因模式
        1.2.2 水库滑坡的复活变形响应规律
        1.2.3 水库滑坡的长期变形演化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4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三峡库区工程地质环境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5 岸坡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三峡库区滑坡空间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
    3.1 三峡库区滑坡发育规律
    3.2 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
        3.2.1 地层岩性
        3.2.2 斜坡结构
        3.2.3 地形地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成因模式
    4.1 概述
    4.2 典型滑坡实例及其成因模式
        4.2.1 木鱼包滑坡
        4.2.2 石榴树包滑坡
        4.2.3 长屋滑坡
        4.2.4 白衣庵滑坡
        4.2.5 白家包滑坡
        4.2.6 向家湾滑坡
        4.2.7 草街子滑坡
    4.3 不同成因模式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及其诱发机理
    5.1 概述
    5.2 木鱼包滑坡复活变形响应特征与变形机理
        5.2.1 滑坡专业监测网络与工程地质结构
        5.2.2 滑坡宏观变形特征
        5.2.3 滑坡变形监测结果
        5.2.4 变形影响因素与复活机制
    5.3 八字门滑坡复活变形响应特征与变形机理
        5.3.1 八字门滑坡概括
        5.3.2 滑坡复活变形演化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峡库区滑坡复活对库水位变动的响应规律
    6.1 概述
    6.2 三峡库区滑坡复活的时空分布规律
    6.3 库水作用下滑坡复活变形类型
    6.4 不同滑面形态滑坡复活变形规律
        6.4.1 不同滑面形态滑坡分布特征
        6.4.2 不同滑面形态滑坡复活规律
        6.4.3 不同滑面滑坡对库水位升降的变形响应机制
    6.5 不同渗透特性的滑坡复活变形规律
        6.5.1 滑坡现场渗透试验
        6.5.2 三峡库区滑坡渗透特性
        6.5.3 渗透性对三峡水库水位下降速率调控的影响
        6.5.4 不同渗透特性滑坡复活规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大型离心模型试验的滑坡变形演化研究
    7.1 概述
    7.2 岸坡原型
    7.3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7.3.1 试验原理
        7.3.2 试验设备与装置
        7.3.3 试验模型设计
        7.3.4 试验材料与模型制备
        7.3.5 试验监测方案
        7.3.6 试验工况条件
    7.4 试验结果及分析
        7.4.1 滑坡宏观变形演化特征
        7.4.2 位移量变化
        7.4.3 孔压变化
        7.4.4 土压变化
        7.4.5 含水率分布特征
        7.4.6 渗流侵蚀效应分析
        7.4.7 变形演化模式
    7.5 试验结果与原型的对比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三峡库区滑坡对库水位变动的变形自适应性研究
    8.1 概述
    8.2 三峡库区滑坡变形自适应特征分析
        8.2.1 库区滑坡变形演化趋势类型
        8.2.2 库区滑坡变形自适应调整时长
    8.3 滑坡体固结压密对变形自适应的影响
        8.3.1 滑体在竖直方向的压密变形
        8.3.2 滑体在滑动方向上的压密变形行为
    8.4 滑坡体渗透系数逐步增大
        8.4.1 溪沟湾滑坡工程地质概况
        8.4.2 溪沟湾滑坡地下水位变化特征
        8.4.3 滑坡渗透性变化分析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开挖作用下大礼溪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滑坡区地理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环境
3 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3.1 滑坡基本特征
    3.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4 滑坡复活变形特征及机制分析
    4.1 滑坡复活变形特征分析
    4.2 滑坡复活机制分析
    4.3 滑坡复活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5 不同开挖条件下滑坡稳定性对比分析
    5.1 模型建立
    5.2 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3)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渗透性的研究
        1.2.2 关于渗流规律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交通位置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
    2.4 气象水文
    2.5 地质构造
    2.6 库水位运行状况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参数分析
    3.1 滑坡堆积体样本
        3.1.1 滑坡堆积体样本采集
        3.1.2 滑坡堆积体分布情况
    3.2 单双环法渗透试验
        3.2.1 实验原理及操作流程
        3.2.2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3 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渗透性强弱具有区域分布特征
        3.3.2 渗透性与滑坡体物源岩性的关系
        3.3.3 渗透性与滑坡体组成结构的关系
    3.4 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3.4.1 滑坡体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3.4.2 不同类型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红层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计算
    4.1 典型滑坡的概况
        4.1.1 滑坡的选取
        4.1.2 滑坡的基本特征
    4.2 典型滑坡试验
        4.2.1 室外试验流程
        4.2.2 室内参数测取
    4.3 颗粒含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1 细颗粒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2 颗粒级配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4 碎石含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5 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6 含水率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7 红层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堆积体渗流规律分析
    5.1 卧沙溪滑坡
    5.2 分析原理、模型及方案
        5.2.1 渗流分析原理介绍
        5.2.2 滑坡堆积体计算模型
        5.2.3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确定
        5.2.4 计算工况选取
    5.3 堆积体渗流规律分析
        5.3.1 库水位上升分析
        5.3.2 库水位下降分析
    5.4 渗透系数对典型堆积体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4.1 库水位以1m/d速率上升
        5.4.2 库水位以1m/d速率下降
    5.5 库水间歇下降对滑坡渗流及稳定性的影响
        5.5.1 间歇下降方式
        5.5.2 同一速率不同间歇期下降分析
        5.5.3 同一速率多阶段间歇性下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崩滑堵江灾害链成灾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崩滑堵江灾害链研究
        1.2.2 崩滑堵江及溃坝研究
        1.2.3 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研究
        1.2.4 崩滑堵江风险评估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崩滑堵江灾害链的规律表征
    2.1 崩滑堵江灾害链的定义
        2.1.1 灾害链的定义
        2.1.2 崩滑堵江灾害链定义
    2.2 崩滑堵江灾害链的基本特征
        2.2.1 崩滑堵江灾害典型案例及概况
        2.2.2 崩滑灾害链基本特征
        2.2.3 崩滑堵江灾害链式规律的载体反映
        2.2.4 崩滑灾害链式阶段的划分
    2.3 崩滑堵江灾害分类
        2.3.1 按堵江程度分类
        2.3.2 按灾害成因分类
        2.3.3 按诱发因素分类
        2.3.4 按物质组成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链式结构的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
    3.1 崩滑堵江灾害的链式结构
        3.1.1 滑坡灾害的链式结构
        3.1.2 崩塌灾害的链式结构
        3.1.3 复合灾害的链式结构
    3.2“崩塌→滑坡→碎屑流→堵江”模式
        3.2.1 模式特征
        3.2.2 形成过程
        3.2.3 形成机理
        3.2.4 溃坝分析
    3.3“滑坡→碎屑流→堵江”模式
        3.3.1 模式特征
        3.3.2 形成过程
        3.3.3 形成机理
        3.3.4 溃坝分析
    3.4“滑坡→堵江”模式
        3.4.1 模式特征
        3.4.2 形成过程
        3.4.3 形成机理
        3.4.4 溃坝分析
    3.5“崩塌→堵江”模式
        3.5.1 模式特征
        3.5.2 形成过程
        3.5.3 形成机理
        3.5.4 溃坝分析
    3.6“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堵江”模式
        3.6.1 模式特征
        3.6.2 形成过程
        3.6.3 形成机理
        3.6.4 溃坝分析
    3.7“崩塌→泥石流→堵江”模式
        3.7.1 模式特征
        3.7.2 形成过程
        3.7.3 形成机理
        3.7.4 溃坝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灾害源破坏机理的崩滑堵江灾害链模式
    4.1 溃决破坏灾害链模式
        4.1.1 锁固段溃决模式
        4.1.2 弯曲段溃决模式
        4.1.3 溃坝分析
    4.2 倾倒破坏灾害链模式
        4.2.1 模式特征
        4.2.2 模式过程
        4.2.3 模式机理
        4.2.4 溃坝分析
    4.3 滑移破坏灾害链模式
        4.3.1 模式特征和机理
        4.3.2 溃坝分析
    4.4 平推破坏灾害链模式
        4.4.1 模式特征
        4.4.2 模式过程
        4.4.3 模式机理
        4.4.4 溃坝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崩滑堵江堰塞体破坏分析及风险评估
    5.1 崩滑堵江堰塞坝溃决破坏的影响因素
        5.1.1 坝体的几何形态和规模
        5.1.2 坝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5.1.3 堰塞坝的形成模式
        5.1.4 堰塞湖的容积和形状
        5.1.5 堰塞湖湖水的影响
    5.2 崩滑堵江堰塞坝体破坏方式与模式
        5.2.1 堰塞坝溃决模式
        5.2.2 堰塞坝溃决的方式
    5.3 崩滑堵江堰塞坝风险评估
        5.3.1 风险评估方法
        5.3.2 危险性评估
        5.3.3 易损性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拉月崩滑堵江灾害链综合案例分析
    6.1 灾害体的基本特征
        6.1.1 灾害体的地理位置
        6.1.2 灾害体的基本特征
    6.2 灾害链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6.2.1 计算分析方法
        6.2.2 UDEC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
        6.2.3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6.2.4 数值模拟计算边界条件
        6.2.5 数值模拟成果分析
    6.3 崩滑灾害链分析
        6.3.1 拉月滑坡失稳机制
        6.3.2 基于链式结构的灾害链模式
        6.3.3 基于灾害源破坏机理的模式
    6.4 拉月堰塞湖风险评估
        6.4.1 拉月堰塞湖危险性评估
        6.4.2 拉月堰塞湖易损性评估
        6.4.3 拉月堰塞湖风险评估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三峡工程库水变动下堆积层滑坡成灾风险研究 ——以凉水井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型滑坡研究现状
        1.2.2 堆积层滑坡研究现状
        1.2.3 滑坡防治工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灾害特征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及地震
        2.1.5 水文地质条件
        2.1.6 三峡库区库水位变化
        2.1.7 三峡库区滑坡分布特征
    2.2 堆积层滑坡基本特征——以凉水井滑坡为例
        2.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2 滑坡基本特征
        2.2.3 滑坡空间形态
        2.2.4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2.2.5 滑坡水文地质
    2.3 库水位波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响应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典型堆积层滑坡坡体物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3.1 典型堆积层滑坡的渗透特性
        3.1.1 试验仪器及方法
        3.1.2 试验成果及分析
    3.2 滑坡土石体击实特性
    3.3 含水率对堆积层滑坡坡体物质强度变形特性的影响
        3.3.1 试验仪器及控制方法
        3.3.2 试验成果
    3.4 密度对堆积层滑坡坡体物质强度变形特性的影响
        3.4.1 试验仪器及控制方法
        3.4.2 试验成果
    3.5 试样级配对堆积层滑坡坡体物质强度变形特性的影响
        3.5.1 试验仪器及控制方法
        3.5.2 试验成果
    3.6 本章小结
4. 堆积层滑坡渗流-稳定分析
    4.1 滑坡土体饱和与非饱和渗流理论
        4.1.1 饱和与非饱和渗流理论
        4.1.2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4.2 凉水井滑坡渗流模拟分析
        4.2.1 凉水井滑坡渗流分析计算模型
        4.2.2 不同水位变速时滑坡渗流模拟分析
    4.3 凉水井滑坡稳定性模拟分析
        4.3.1 库水位上升时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分析
        4.3.2 库水位下降时堆积层滑坡稳定性分析
        4.3.4 库水升降速率与滑坡风险估计
    4.4 库水变动下凉水井滑坡风险过程曲线
        4.4.1 凉水井滑坡的全程安全系数曲线
        4.4.2 凉水井滑坡的凉水井滑坡风险过程曲线
    4.5 本章小结
5.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风险评价模型
    5.1 堆积层滑坡风险评价模型
    5.2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滑坡中的应用
        5.2.1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5.2.2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滑坡中的应用
    5.3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风险评价模型
        5.3.1 库水位加卸载相应比模型
        5.3.2 降雨加卸载相应比模型
        5.3.3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防治工程分析
    6.1 堆积层滑坡防治主要措施
        6.1.1 地表和地下截排水
        6.1.2 削坡减载及回填压脚
        6.1.3 抗滑桩墙
        6.1.4 预应力锚固
        6.1.5 格构锚固
        6.1.6 注浆改良技术
        6.1.7 植物防护工程
    6.2 凉水井滑坡防治工程
        6.2.1 滑坡影响因素
        6.2.2 防治方案设计
    6.3 工程监测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三峡库区不同成因类型老滑坡体渗透特性及水位升降速率对其稳定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水位变动下岩土体相互作用
        1.2.2 涉水滑坡变形破坏机理
        1.2.3 水位变动库岸浸润线与渗流场变化特征
        1.2.4 水位变动对涉水滑坡稳定性影响及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水文气象特征
        2.1.1 长江干、支流域概况
        2.1.2 气象、水文特征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三峡库区运行条件
第3章 不同成因类型老滑坡体渗透系数特征
    3.1 涉水老滑坡发育发展特征
    3.2 滑坡样本收集及分布情况
        3.2.1 滑坡样本收集与选取
        3.2.2 滑坡分布特征
    3.3 双环法渗透试验
        3.3.1 试验原理及过程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三峡库区不同成因类型老滑坡渗透系数特征
        3.4.1 库区老滑坡渗透系数特征
        3.4.2 不同成因类型滑体渗透系数特征
        3.4.3 单体滑坡渗透性的分异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渗透性对涉水老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1 典型滑坡变形模式分析
        4.1.1 木鱼包滑坡
        4.1.2 树坪滑坡
    4.2 涉水老滑坡变形机理
        4.2.1 涉水滑坡库水作用类型
        4.2.2 库水作用类型的判定
    4.3 渗透系数对三峡库区涉水老滑坡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4.3.1 产生变形涉水老滑坡库水作用类型分类
        4.3.2 产生变形涉水老滑坡渗透系数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库水升降速率及渗透性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1 滑坡物理模型试验
        5.1.1 模型建立与试验
        5.1.2 试验结果分析
    5.2 数值模拟分析
        5.2.1 库水升降速率及渗透系数对渗流场的影响
        5.2.2 升降速率及渗透性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巴东黄家大沟弃碴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
    1.1刚体极限平衡法的基本原理[1]
    1.2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工程实例分析
    2.1工程地质条件
    2.2稳定性分析
        2.2.1失稳模式分析
        2.2.2计算工况
        2.2.3计算参数选取
        2.2.4计算结果
3结论

(8)长江巫峡望霞危岩形成机制与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坡地剖面发育经典理论
        1.2.2 坡地失稳机制研究
        1.2.3 危岩稳定性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巫峡河谷主要地质灾害特征与演化研究
    2.1 引言
    2.2 巫峡崩滑灾害特征
    2.3 巫峡崩滑灾害类型与实例
        2.3.1 破碎岩体崩滑
        2.3.2 崩积-残坡积滑坡
    2.4 喀斯特河谷区地质灾害链
        2.4.1 地质灾害链定义
        2.4.2 地质灾害链基本类型
        2.4.3 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
    2.5 长江巫峡地质灾害的地貌学解译
        2.5.1 望霞陡崖发育的地貌过程
        2.5.2 危岩发育模式演绎
        2.5.3 河谷边坡发育与地质灾害
    2.6 小结
第三章 三峡岩溶区层状岩质边坡研究
    3.1 引言
    3.2 三峡岩溶区碳酸盐岩特征研究
        3.2.1 岩溶作用基本原理
        3.2.2 长江三峡岩溶区主要碳酸盐岩分类
        3.2.3 表生构造对灰岩边坡稳定性影响
    3.3 层状岩质边坡结构分类
        3.3.1 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
        3.3.2 顺层层状岩质边坡
        3.3.3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
    3.4 层状岩体边坡破坏形式
        3.4.1 局部断裂平滑
        3.4.2 顺层滑动
        3.4.3 倾倒破坏
        3.4.4 楔体破坏
    3.5 层状岩质边坡破坏地质力学机制
        3.5.1 塑流-拉裂
        3.5.2 蠕滑-拉裂
        3.5.3 滑移-拉裂
        3.5.4 滑移-弯曲
        3.5.5 弯曲-拉裂
        3.5.6 滑移-压致拉裂
    3.6 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6.1 地形地貌
        3.6.2 岩性
        3.6.3 断裂构造
        3.6.4 气候条件与地下水
        3.6.5 地应力与震动作用
    3.7 小结
第四章 长江巫峡望霞危岩软弱基座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软弱基座基本特征
    4.3 软弱基座矿物成分研究
        4.3.1 X光粉晶衍射试验(XRD)
        4.3.2 扫描电镜矿物分析
        4.3.3 偏光显微镜矿物分析
    4.4 软弱基座岩芯三轴抗压试验
        4.4.1 试件制备
        4.4.2 试验设备与方法
        4.4.3 试验结果
        4.4.4 炭质页岩应力-应变曲线
    4.5 水与软岩的相互作用
        4.5.1 岩体软化
        4.5.2 水的化学作用
        4.5.3 水的力学作用
    4.6 温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4.6.1 不同热荷载下的物理性质对比
        4.6.2 单轴压缩试验
        4.6.3 温度对峰值应力、应变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4.7 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三峡巫峡望霞危岩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望霞危岩地质模型
        5.2.1 望霞危岩概况
        5.2.2 危岩体地质模型
        5.2.3 新构造应力场对望霞危岩发育控制规律
    5.3 近水平软硬互层高边坡危岩演化机理
        5.3.1 座滑破坏型危岩
        5.3.2 座倾破坏型危岩
    5.4 基于突变理论座滑式危岩本构关系研究
        5.4.1 突变理论与突变模型
        5.4.2 尖点突变理论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思路
        5.4.3 座滑式危岩力学模型
        5.4.4 座滑式危岩动力破坏过程
    5.5 基于PFC~(2D)望霞W2危岩数值模拟
        5.5.1 颗粒流方法特点与假设
        5.5.2 颗粒流物理模型
        5.5.3 望霞W2危岩颗粒流数值模型
        5.5.4 参数设定
        5.5.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6 座倾式危岩稳定性研究
        5.6.1 座倾式危岩破坏地质特征
        5.6.2 座倾式危岩力学模型
        5.6.3 望霞W1危岩失稳过程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危岩崩塌后效行为及危险性评价
    6.1 引言
    6.2 危岩崩塌岩块运动过程研究
        6.2.1 基本假设
        6.2.2 初始位移阶段
        6.2.3 碰撞阶段
        6.2.4 滚动与滑移阶段
    6.3 成灾区影响因子分析
        6.3.1 边坡形态
        6.3.2 岩块形状
        6.3.3 岩块质量与大小
        6.3.4 岩块强度
        6.3.5 坡表状况
    6.4 危岩崩塌危险性评价
        6.4.1 致灾危险性因子
        6.4.2 基于集对分析法崩塌区危险性评价
        6.4.3 望霞危岩算例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重庆忠县吊钟坝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滑坡的基本特征
    1.1 地貌特征
    1.2 岩体结构特征
    1.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 滑坡体形成演化机制分析
    2.1 滑坡的形成机制
    2.2 滑坡的变形机制分析与破坏模式
3 滑坡体稳定性评价
4 结论

(10)基于Fuzzy-AHP的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Fuzzy-AHP评价模型
    2.1 方法及步骤
    2.2 堆积体边坡评价指标体系
    2.3 指标评价
        2.3.1 隶属度计算
        2.3.2 确定权向量
        2.3.3 各指标评分准则及边坡质量准则确定
        2.3.4 计算指标对等级隶属度向量
    2.4 Fuzzy-AHP综合评价
3 工程应用
    3.1 相对隶属度计算
    3.2 确定权向量
    3.3 确定指标对等级的相对隶属度向量
    3.4 模糊综合评判
4 结论

四、作揖沱崩滑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涉水滑坡对库水位变动的变形响应及其自适应性研究[D]. 李松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开挖作用下大礼溪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 龚超. 三峡大学, 2019(06)
  • [3]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D]. 马新建.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4]崩滑堵江灾害链成灾模式及风险评估研究[D]. 董骁.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4)
  • [5]三峡工程库水变动下堆积层滑坡成灾风险研究 ——以凉水井滑坡为例[D]. 赵瑞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6]三峡库区不同成因类型老滑坡体渗透特性及水位升降速率对其稳定性影响[D]. 任俊谦.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7]巴东黄家大沟弃碴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J]. 雷东. 科技视界, 2016(10)
  • [8]长江巫峡望霞危岩形成机制与危险性评价[D]. 何潇.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7)
  • [9]重庆忠县吊钟坝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J]. 汪传智,魏立新.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08)
  • [10]基于Fuzzy-AHP的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J]. 曾胜,胡甜,赵健,林琳,李卫. 工程地质学报, 2012(06)

标签:;  ;  ;  ;  ;  

坨坨塌滑堆积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