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蟹育苗敌害生物的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储兰璐[1](2021)在《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动物之一。然而,在集约化人工饲养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多次爆发由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的多种疾病,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制约着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护和胁迫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的基础上防止应激和减轻应激的危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EM菌是一种以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等通过发酵工艺培养的复合菌剂,能够利用有益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竞争排斥使得有益菌占优势,改善养殖环境,降低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率。目前,尽管EM菌在水产养殖中已有较多的应用,但是鲜有关于EM菌对中华绒螯蟹养殖影响效果的报道,而EM菌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力影响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试验对象,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EM菌,从酶活和基因表达层面评估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检验“EM菌的使用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力”的假说,分析EM菌调控中华绒螯蟹免疫力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EM菌在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EM菌对中华绒鳌蟹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本实验旨在分析EM菌对中华绒螯蟹各类血细胞数量、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系统及免疫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半颗粒细胞(SGC)是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主要类群,具有吞噬、包囊病原微生物的作用;EM菌诱导下,中华绒螯蟹SGC细胞略有升高,增强了其细胞免疫防御能力。EM菌能提高特定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强中华绒螯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EM菌组较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表明较低的器官损伤;同时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意味着免疫解毒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水体中添加EM菌有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并能通过改变血细胞的数目和相关酶活性,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2.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EM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中华绒螯蟹肝胰腺Toll样受体基因及HSP90 m RNA表达量,分析了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EM菌能够诱导上调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Toll2、Tube、Dorsal的表达,表明EM菌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机体对异物的识别能力,进而实现免疫机能的提高。此外,雄蟹肝胰腺中Toll2、Tube、HSP90的表达量均高于雌蟹,并且雄蟹和雌蟹对于EM菌的敏感度不同,雄蟹对EM菌的添加做出更为积极的响应,这表明EM菌对雄蟹的免疫力的激活作用高于雌蟹。EM菌组雄蟹HSP90的表达量显着上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这与溶菌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HSP90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高温导致的氧化应激引起的,HSP90表达的上调进一步促进了中华绒螯蟹体内各种酶活发生变化,调节防御应激损伤的能力,进而实现免疫机能的提高。3.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为研究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在水体中添加0、1g/L EM菌,用浓度为500μg/kg的脂多糖进行攻毒,于3、6、12、24、48h进行采样,检测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免疫酶活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注射脂多糖后,EM菌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肝胰腺CAT、GPX活性,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起到抗脂多糖毒性的作用。EM菌能够提高AKP、ACP活性,对注射的脂多糖具有解毒作用,保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组织,降低中华绒螯蟹患病的风险。在注射脂多糖后,中华绒螯蟹的免疫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通过上调中华绒螯蟹免疫识别基因、免疫传导基因、免疫效应基因的表达,EM菌的添加对Toll通路和酚氧化酶原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组织。综上,本研究发现EM菌对中华绒螯蟹的先天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高CAT、GPX等抗氧化酶,ALP、ACP等免疫酶活性,以及上调Toll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中华绒螯蟹抗应激抗氧化等非特异性免疫力。因此,本研究建议推广EM菌作为一种有益复合菌剂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李鑫[2](2019)在《关联理论视域下课堂交替传译中的连贯加强》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笔者本人于农业农村部主办的水产培训班中的交替传译经历为研究对象,研究课堂教学场景提高交替传译连贯的策略。笔者首先回顾了连贯研究的历史,介绍了关联理论重点内容,并分析了关联理论对连贯的解释力。之后,结合关联理论,笔者分析了本次埃及培训班交替传译录音的转写内容。基于关联理论的框架,笔者首先归纳了影响交替传译连贯的因素,随后结合本次口译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了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所产生的不连贯问题,最后基于对本次口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思,将关联理论的两大关联原则和课堂场景中交替传译的特点纳入考虑后,提出应对前文所述不连贯问题的应对策略。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讲者因素和和听众因素两类因素共同影响了讲者话语与听众认知语境间关联的强度,决定了语境效果,从而影响了译入语的连贯。其中,讲者因素主要包括讲者话语的信息结构和信息量。听众因素主要包括听众对前文的理解、对课程主题和跨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听众的注意力焦点。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出现三种不连贯问题:(1)话语信息结构不合理,与听众注意力焦点不协调。结果听众可能失去兴趣或不能调动合适语境建立恰当关联;(2)话语信息不足。相对于听众认知语境,讲者话语信息量不足,结果听众认知语境中存在空缺,关联无法建立;(3)话语信息赘余。相对于听众认知语境,无关信息或弱关联信息过多,干扰听众建立恰当关联,占用过多听众认知资源,或造成听众建立错误关联。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基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和最大关联原则,在课堂交替传译中,译员应注意采取三类口译策略:话语结构调整,话语显化及话语隐化,以吸引听众注意力,减少听众认知精力付出,强化语境效果,加强话语与听众关联,从而提高口译连贯性。
王璞[3](2019)在《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育苗胚后发育温度及多年份水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目前市场上颇受欢迎的水生甲壳类经济动物。其不仅味鲜肉美,且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还有药用价值。21世纪以来,随着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普及推广,苗种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苗种产量逐年提升,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全国中华绒螯蟹苗种产量中,土池生态育苗生产的苗种约占养殖用苗总需求量的95%以上。中华绒螯蟹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胚前、胚胎和胚后三个发育阶段,其中胚后发育阶段又包括幼体、仔蟹、幼蟹和成蟹四个时期,幼体期(包括I-V期溞状幼体和M期大眼幼体)是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的起始,对整个胚后阶段的健康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育苗温度研究方面,应对中华绒螯蟹育苗的胚后发育阶段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重点研究。有效积温法则是温度与发育关系的直观体现,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是甲壳动物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不仅可衡量水产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而且可为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调控温度、发育历期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采用室内水族箱培育和室外温度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观察、记录温度和发育历期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探讨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实验以射阳地区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良种“江海21”幼体为实验对象,设计室内单因素三处理三重复恒温试验(三个处理组分别设置恒温为20℃,22℃,24℃),定期监测发育温度和历期。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对试验数据和当地五年历史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试验数据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均无显着差异(p>0.05),可以确定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为6.91℃,有效积温为274.18℃·d。(2)在试验温度范围内,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目前关于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培育阶段试验和报告都是集中于研究生产技术流程和室内工厂化育苗水质控制方面。而关于室外土池生态育苗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多数都是单个因子对幼苗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关全面系统对中华绒鳌蟹生态育苗池塘各种因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和对溞状幼体生态育苗水质多年变化规律全面系统报告的试验文章。为了研究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生态育苗水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2015年-2016年的4-5月育苗期,每四天一次在江苏射阳地区中华绒螯蟹育苗基地进行水质监测,记录数据并分析其水质变化情况。检测项目有水温T、盐度S、溶解氧DO、氮营养盐、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等。并同时取本实验室2013-2014年育苗期的历史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四年的水质因子变化规律。四年监测结果表明,2014年育苗池平均水温较低为17.0℃,2015年为17.4℃,2013和2016年均在18℃以上。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0m,可以有效保持水温稳定性。温度的高低和稳定性影响到育苗的时间,平均温度低的年份,发育到大眼幼体要晚2-3天,但对育苗产量影响不大。育苗池中溶氧一直高于5mg/L。pH值变化范围在8.34-8.68之间,整个监测期育苗池的变化幅度为0.3左右,变化非常稳定。盐度基本稳定,变化范围为23.2-26.5,符合中华绒螯蟹育苗水质标准。育苗池的盐度始终略高于蓄水池,但二者差异均不显着(p>0.05)。育苗池氨氮均随育苗时间延长有增长趋势,但仍远低于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规范的水质要求。亚硝态氮含量随育苗时间延长稍有增长,但远低于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规范规定的含量。蓄水池和育苗池硝态氮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0.110 mg/L。硝态氮是硝化反应的最终产物,结合前面指标来看,水体硝化反应效果较好。2013-2016年育苗期,蓄水池和育苗池总氮变化范围分别为0.209-0.273 mg/L和0.218-0.514 mg/L;0.220-0.280 mg/L和0.224-0.564 mg/L;0.260-0.345 mg/L和0.261-0.750 mg/L;0.278-0.387 mg/L和0.280-0.860 mg/L。总氮均呈上升趋势,最高监测值和最高平均值出现在2016年,达到0.860 mg/L和0.554 mg/L,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总氮呈逐渐增长趋势,然而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的监测数值较低,说明育苗池中的总氮,主要成分为可溶解性的有机氮。育苗池无机磷浓度变化,2013、2014年上升趋势较之2015、2016年无机磷平缓。四年均随育苗时间增加而升高。四年中COD变化趋势一致,均为随着育苗时间延长而升高(图11)。四年中育苗池COD前中期均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COD<2 mg/L),2016后期最高2.793 mg/L,但仍符合海水二类水质标准(COD<3 mg/L)。总磷变化趋势与无机磷相近。通过四年监测结果分析,射阳中华绒螯蟹育苗基地天然海水pH值、盐度、水温适宜,氮磷营养盐和COD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趋势,但2013年-2016年试验监测池平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升。2016年试验监测池每667 m2达到47.80 kg。从我们对育苗基地生产记录调查得知,2016年产量最高的两个育苗池每667 m2分别达到了84 kg和104.5 kg。证明了射阳育苗基地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尚有提高育苗池产量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河蟹生态育苗技术完善和近海湿地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促进河蟹土池生态育苗合理健康发展。
尚俊峰[4](2019)在《轮虫流水培育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但在轮虫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轮虫流水培育技术,针对轮虫流水培育过程中的池塘条件、培育方式、接种、培育管理、收获方式给予详细讲述,以期对轮虫生产起到借鉴指导作用。
肖楚康[5](2019)在《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1.不同底质处理方法对投放螺蛳前河蟹养殖池塘水质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在养殖实践的基础下,通过塘口实践检测的方式检测记录菊酯类或者杀虫剂类农药消毒清塘、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用生石灰泡塘三种不同的底质改良方法对于养殖塘口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及养殖产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亚硝酸盐、氨态氮指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pH值和D.O值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使用菊酯类、农药类清塘的试验组的产量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处理组情况下,普通消毒剂(漂白粉或三氯制剂)清塘的养殖条件中投放螺蛳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产量均要优于其他两个试验处理组。2.放养密度对于成蟹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800只/667 m2、1000只/667 m2、1200只/667 m2三种不同密度组对于养殖产量、养殖成本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单位667 m2面积中三种不同的密度试验组的养殖产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养殖产量以及养殖成本最高的为1200只/667 m2密度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养殖成本、产量等可分析出1000只/667 m2密度试验组的养殖效益最佳。3.水草种植对于成蟹池塘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的情况下,研究了全塘伊乐藻、全塘轮叶黑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且环沟种植伊乐藻三种不同试验组对于河蟹池塘水质指标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养殖结果表明:1.全塘伊乐藻试验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均和其它两个试验组显着不同(P<0.05);2.全塘伊乐藻试验组养殖存活率和养殖产量均和其他两个试验组有显着不同(P<0.05)。研究结果表明:环沟种植伊乐藻、坂田种植轮叶黑藻的水草模式河蟹上坂田前水质指标和最终养殖效益均要优于其它水草种植模式。4.螺蛳投放对河蟹池塘水质与水草长势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下,研究了3月中旬(3月15日-3月17日)、4月初(4月4日-4月7日)、四月中旬(4月17日-4月18日)三种不同时间段投放螺蛳对于池塘水草长势以及有益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养殖结果表示:1.三月中旬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氨氮、亚硝酸盐均值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pH、DO值4月中下旬投放螺蛳试验组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2.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4月下旬试验组在试验期间的均有益浮游生物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3.3月中旬投放螺蛳试验组水草增速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3月中旬投螺试验组的养殖产量显着低于其他两个试验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螺蛳投放时间对于河蟹养殖最大的影响是水草的生长情况,固城湖围垦地区河蟹养殖的投螺时间不宜过早,4月中旬左右投放螺蛳的试验组水草以及水质情况明显优于其它试验组。5.不同增氧方式对池塘溶氧与河蟹养殖成活的影响基于相同养殖环境,研究了水泵增氧、微孔增氧机增氧、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三种不同增氧方式对于蟹塘不良天气溶解氧变化以及抗应激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高浓度的10%聚维酮碘刺激下,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死亡数量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2.不良天气中水泵增氧试验组的早晚溶解氧差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试验组。研究结果表明:水泵增氧是无法满足池塘增氧要求的,其造成的低溶氧胁迫最大;微孔增氧设备一定程度能够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但是其增氧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恶劣天气的池塘溶氧需要;水车式增氧机能够有效的保证水体溶解氧的稳定性,减少养殖动物受到应激的胁迫。
尚俊峰[6](2019)在《轮虫流水培育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特别是河蟹溞状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应用广泛。轮虫培育的数量是否满足蟹苗生长需求,将直接影响蟹苗的
闵云艺[7](2017)在《江汉地区虾蟹养殖模式效益比较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俗称淡水小龙虾,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俗称河蟹,大闸蟹,两者在生物分类上都属节肢动物门。世界养殖的淡水虾中,小龙虾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品种,它在全部螯虾产量中所占百分比约为75%-85%。南美洲是小龙虾原产地,它开始主要出现在墨西哥的东北地区和美国的中南地区,这之后逐步扩大到美国大约14个州,而且现在在非洲、欧洲和南美洲都有出现。小龙虾分布地区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跟气候有关系。在欧洲一些气候温暖适宜的地区,像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区域,小龙虾量多;而对于比较冷的地方,像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地小龙虾数量则比较少。而且在欧洲气候比较寒冷的地方,例如北欧面积较大的湖泊中,小龙虾的敌害生物比较多,因此小龙虾多生活在小水体中。20世纪三十年代,小龙虾从日本带入到南京、滁县地区,由于它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繁衍速度迅速,在中国大部分都适合其生活和传播,加上人为的传播,小龙虾快速在我国分布开来,然后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方,非常快的分布到几乎各个地方,变成我国天然水域的一个常见养殖品种,也是我国关键的水产养殖的财富。近些年来,螯虾种群的成长非常快速,它们已经成为地方上的优势物种,如在一些湖汊和养殖区域。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小龙虾的存在,自北向南从辽宁地区到广东和云南,自东到西有台湾到四川和甘肃,然而其主要生产地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如江苏、湖北等地)的江河、湖汊、池塘养殖水域里。中华绒螯蟹(河蟹)属于方蟹科中的绒螯蟹属,该蟹属共4种,而河蟹是其中一个小属。我国是河蟹的原产地,河蟹一直是独有的名特水生产品,自北到南各个海河中都有发现。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河流和湖泊为其生活栖居的较好环境,所以其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的省份。由于产业的扩展,在史上不生产河蟹并且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目前也是河蟹生产区域。河蟹在国外也有分布,在亚洲地区除了我们国家,就只出现在朝鲜的黄海靠岸地域。在欧洲,欧洲北部的平原大部分水域都有出现河蟹,它的分布的总面积有110万km2。近几年来,江汉地区研究水产科技的有关人员在对养殖河蟹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怎样提高河蟹的品质、形成一套无公害养殖体系、研究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以及熟悉掌握其药用价值等,目前己经做出了许多成果,但是养殖河蟹的相关技术仍然处于总体水平不高、科技成果偏少的这样一种阶段,在地区的一些主导单位目前还普遍存在着自主研发水平不高的现象;在对养殖生产河蟹所用的新方法上、投喂的饲料以及研究治疗河蟹疾病所需药物等几个方面,在整个河蟹产业中依然非常滞后,在河蟹产业发展上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由于方法的滞后没有很好地普及生产养殖技术,使得在技术研发方面与生产量期望上没有很好的匹配,产生脱节。在大范围推广时,资源分配不均,分配产生畸形,而且推广人员的科研水平也不高,在养殖技术推广上,所实施的策略不全面,而且资金匮乏等,各种状况对养殖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阻碍,对河蟹高科技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形成很大的阻力。为比较江汉地区虾蟹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笔者对江汉地区虾蟹养殖主要区域进行了调查,从技术层面和模式层面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对江汉地区虾蟹养殖者的养殖技术和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据动物学分类标准,克氏原螯虾和河蟹在都属于甲壳类动物,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自然条件下,拥有清新水质和茂盛的水草以及饵料生物充足的湖泊、河沟等浅水水域通常是它们栖息的场所。因其具有摄取有机碎屑的习性,在一些腐殖质较多,水质环境较差的水域,它们也能栖息生存,但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优良的水域生态条件可以确保小龙虾和河蟹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虽然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均可以养殖克氏原螯虾和河蟹,但养殖产量与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池塘苗种投放的数据包括以下几种:养殖种类、初均重(初始平均体重)、初总重(初始总重量)、养殖品种单价;池塘中,收获的养殖品种数据有收获均重(收获平均体重)、收获总重量和销售价格。投喂饲料的总量和饲料单价属于每个池塘是需要获取的饲料方面数据。池塘租金(塘租)、人工费用(如资、餐费等)、电费和药物费用应归于养殖管理的资金投入数据,而资金利息等数据属于其他类。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江汉地区虾蟹养殖模式主要有小龙虾池塘养殖模式、小龙虾稻田养殖模式、河蟹池塘养殖模式、虾蟹混养模式等。稻虾连作亩平均纯利润1120元,虾稻共作亩平均纯利润4170元,池塘养虾一亩平均纯效益4900元,河蟹专养池塘亩纯收益为1000-3000元之间,虾蟹混养池塘亩纯收益为500-8000元之间。不同养殖模式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均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彼此之间投入产出存在差异。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模式亩均的综合效益最高可达8000元,其次是小龙虾稻田养殖模式,由于河蟹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其效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龙虾和河蟹养殖历史虽短,但发展速度较快,其养殖技术水平也正在得到提高和完善,养殖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地的具体生态条件和资金投入情况而定,事实证明唯有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选择才是最佳的和正确的选择。
汪建国[8](2016)在《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5)——河蟹疾病(一)》文中指出(一)病毒性疾病颤抖病河蟹的病毒性疾病是近年来随着对"颤抖病"深入研究而发现的传染性疾病。在此之前,国内严隽箕(1995)报道,在对虾养殖池的死蟹体内发现对虾杆状病毒,姜静颖等(1996)在辽宁池养河蟹体内观察到一种球状病毒粒子。美国曾在饲养的蓝蟹体内发现疮疹病毒和呼肠孤病毒。以下就河蟹"颤抖病"的病原、症
何俊,谷孝鸿,刘国锋,殷文健[9](2016)在《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存在问题以及控制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该文综合分析了目前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河蟹种质资源、养殖管理、病害防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并提出了网围养蟹业可持续发展的控制对策。
刘泓泉[10](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指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二、河蟹育苗敌害生物的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蟹育苗敌害生物的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中华绒螯蟹的概况 |
1.1.1 生物学特征 |
1.1.2 我国河蟹养殖现状 |
1.1.3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的主要因素 |
1.1.4 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2 中华绒螯蟹的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
1.2.1 免疫防御系统 |
1.2.2 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 |
1.3 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
1.3.1 微生态制剂定义与分类 |
1.3.2 常见微生态制剂的功能 |
1.3.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1.3.4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4 EM菌的研究进展 |
1.4.1 定义 |
1.4.2 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EM菌对中华绒鳌蟹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分组 |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4 指标检测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
2.2.2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3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2.4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
2.3.2 EM菌对中华绒螯蟹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3.4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分组 |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4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3.1.5 数据处理 |
3.2 实验结果 |
3.2.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EM菌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脂多糖毒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用蟹 |
4.1.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4.1.3 酶活测定 |
4.1.4 肝胰腺基因表达分析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
4.2.2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酶活的影响 |
4.2.3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
4.3.2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酶活的影响 |
4.3.3 EM菌对脂多糖注射后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关联理论视域下课堂交替传译中的连贯加强(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
1.2 OBJECT AND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
1.3 RESEARCH QUESTIONS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COHERENCE |
2.2 RELEVANCE THEORY |
2.2.1 Major Concepts of Relevance Theory |
2.2.2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
2.2.3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Relevance Theory for Coherence |
CHAPTER 3 TASK DESCRIPTION |
3.1 BACKGROUND |
3.2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
3.2.1 Vocabulary |
3.2.2 Background Knowledge |
3.3 INTERPRETING PROCESS |
3.3.1 General Description |
3.3.2 On-Site Factors |
3.3.3 Unexpected Occurrences |
CHAPTER 4 TASK ANALYSIS |
4.1 FACTORS INFLUENCING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 |
4.1.1 The Speaker Factors |
4.1.2 The Audience Factors |
4.2 PROBLEMS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THE FACTORS |
4.2.1 Unreasonable Information Structure |
4.2.2 Information Deficiency |
4.2.3 Information Redundancy |
4.3 COPING STRATEGIES |
4.3.1 Adjusting Discourse Structure |
4.3.2 Explicitation |
4.3.3 Implicitation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1.1 Factors Influencing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 for Training |
5.1.2 Problems Leading to Incoherence |
5.1.3 Coping Strategies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附件 |
(3)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育苗胚后发育温度及多年份水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与环境因子研究综述 |
1.1 水环境因子对幼体培育的影响 |
1.1.1 温度和盐度 |
1.1.2 溶解氧、pH值 |
1.1.3 氮、磷、COD |
1.2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方式沿革 |
1.2.1 工厂化育苗 |
1.2.2 天然海水土池生态育苗 |
1.3 历年对水质因子研究概况 |
1.4 中华绒螯蟹繁育温度研究 |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生物学零度及其有效积温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供试幼体 |
2.1.3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试验设计 |
2.1.4 历史监测数据 |
2.1.5 监测指标 |
2.1.6 数据计算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与其他相近研究的异同点 |
2.3.2 幼体阶段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和发育历期特点 |
2.3.3 幼体阶段影响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的其他因素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生态育苗水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地点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设计 |
3.1.4 育苗水质评价参照标准 |
3.1.5 采样方法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育苗池产量 |
3.2.2 水温 |
3.2.3 溶解氧、pH值、盐度 |
3.2.4 氮 |
3.2.5 磷 |
3.2.6 COD |
3.3 讨论 |
3.3.1 温度 |
3.3.2 溶解氧、pH值和盐度 |
3.3.3 氮、磷 |
3.3.4 COD |
3.3.5 结论 |
3.3.6 研究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4)轮虫流水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培育池准备 |
1.1 池塘条件 |
1.2 清池进水 |
1.3 肥水繁殖饵料生物 |
2 轮虫接种 |
3 培育管理 |
3.1 施肥 |
3.2 水质调控 |
3.3 饵料投喂 |
3.4 日常检测 |
3.5 敌害防治 |
3.5.1 食害生物 |
3.5.2 敌害生物 |
4 培育方式 |
5 收获 |
(5)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 生物学特征及其习性 |
1.2 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及苗种发展 |
1.2.1 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 |
1.2.2 苗种发展 |
1.3 我国中华绒螯蟹的发展史 |
1.4 影响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效益的若干重要因素 |
1.4.1 底质 |
1.4.2 放养密度 |
1.4.3 水草 |
1.4.4 螺蛳投放 |
1.4.5 水位及溶解氧 |
1.4.6 青苔与蓝藻 |
1.4.7 饲料投喂 |
1.4.8 适当混养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不同底质处理方法对投放螺蛳前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指标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
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采集 |
2.4 结果分析 |
2.5 讨论 |
第3章 放养密度对成蟹养殖效益的影响 |
3.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3.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采集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4章 水草种植对成蟹池塘水质与养殖效益的影响 |
4.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4.2 试验方法 |
4.3 数据采集 |
4.4 结果 |
4.5 讨论 |
第5章 螺蛳投放对河蟹池塘水质与水草长势的影响 |
5.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5.2 试验方法 |
5.3 数据采集 |
5.4 结果 |
5.5 讨论 |
第6章 不同增氧方式对河蟹养殖成活与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
6.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6.2 试验方法 |
6.3 数据采集 |
6.4 结果 |
6.5 讨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轮虫流水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培育池准备 |
1.1 池塘条件 |
1.2 清池进水 |
1.3 肥水繁殖饵料生物 |
2 轮虫接种 |
3 培育管理 |
3.1 施肥 |
3.2 水质调控 |
3.3 饵料投喂 |
3.4 日常检查 |
3.5 敌害防治 |
3.5.1 食害生物 |
3.5.2 敌害生物 |
4 培养方式 |
5 收获 |
(7)江汉地区虾蟹养殖模式效益比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特性概述 |
1.1.1 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
1.1.2 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特性 |
1.2 江汉地区虾蟹产业发展概况 |
1.2.1 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概况 |
1.2.2 中华绒螯蟹产业发展概况 |
1.3 江汉地区虾蟹养殖的主要模式及其共性技术 |
1.3.1 主要模式 |
1.3.2 共性技术 |
1.4 江汉地区虾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1 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2 河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5 本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不同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
2.1 前言 |
2.2 生态条件及养殖关键技术 |
2.2.1 稻田养殖生态条件及养殖关键技术 |
2.2.2 池塘养殖生态条件及养殖关键技术 |
2.3 材料与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章 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
3.1 前言 |
3.2 池塘生态条件及养殖关键技术 |
3.2.1 养蟹池的条件 |
3.2.2 防逃设施 |
3.2.3 蟹种放养 |
3.3 材料与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章 虾蟹混养池塘养殖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
4.1 池塘生态条件及关键养殖技术 |
4.1.1 池塘条件 |
4.1.2 水源水质要求 |
4.1.3 设置防逃设施 |
4.1.4 池塘的清整消毒 |
4.1.5 种植水草、放养螺蛳 |
4.1.6 设置蟹种暂养区 |
4.1.7 苗种放养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总结—不同虾蟹养殖模式的效益比较 |
5.1 克氏原螯虾和河蟹养殖模式的适应性 |
5.2 不同虾蟹养殖模式的效益对比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5)——河蟹疾病(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毒性疾病 |
(二)细菌性疾病 |
1. 黑鳃病 |
2. 腐壳病 |
3. 烂肢病 |
4. 水肿病 |
5. 甲壳溃疡病 |
6. 弧菌病 |
7. 水霉病 |
(9)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存在问题以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湖泊、外荡网围养蟹业存在的问题 |
1.1 苗种资源存在的问题 |
1.1.1 优质种质资源遭到破坏,种质资源退化 |
1.1.2 蟹苗生产管理缺失,蟹苗种质混杂 |
1.1.3 蟹种培育方式不科学,造成性早熟 |
1.2 河蟹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
1.2.2 饵料质量安全以及投饵方式问题 |
1.2.3 日常管理不到位 |
1.3 病害防治问题 |
1.4 过度养殖产生的环境问题 |
1.4.1 对水生植物造成影响 |
1.4.2 饵料和药物的投入影响水质 |
2 我国湖泊网围养蟹可持续发展对策 |
2.1 保持长江水系河蟹品质 |
2.2 加大河蟹苗种生产和市场管理力度 |
2.3 采用科学的蟹种培育方式 |
2.4 提倡科学的养殖方式,加强管理 |
2.5 做好病害防治 |
2.6 控制养殖规模 |
(10)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四、河蟹育苗敌害生物的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EM菌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脂多糖毒性的研究[D]. 储兰璐.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关联理论视域下课堂交替传译中的连贯加强[D]. 李鑫. 外交学院, 2019(01)
- [3]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土池育苗胚后发育温度及多年份水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D]. 王璞.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轮虫流水培育技术[J]. 尚俊峰. 农家参谋, 2019(07)
- [5]固城湖围垦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生态条件优化研究[D]. 肖楚康. 长江大学, 2019(10)
- [6]轮虫流水培育技术[J]. 尚俊峰. 渔业致富指南, 2019(05)
- [7]江汉地区虾蟹养殖模式效益比较的初步研究[D]. 闵云艺. 长江大学, 2017(02)
- [8]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5)——河蟹疾病(一)[J]. 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18)
- [9]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存在问题以及控制对策[J]. 何俊,谷孝鸿,刘国锋,殷文健. 水产养殖, 2016(01)
- [10]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