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研究

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研究

一、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航[1](2021)在《初冷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及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含蜡原油易受剪切和热历史因素影响而呈现纷繁复杂的流变性表现,使其输送和储存中更易于发生胶凝事故。因此,对含蜡原油在复杂历史因素作用下的流变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工程上对其进行热处理改性输送的基础。目前,相关领域研究普遍认可内相颗粒的微观动力学行为和相互作用在多相体系宏观流变性上发挥着直接而决定性作用,但在含蜡原油流变性研究方面,对有剪切等外力作用下蜡晶动态聚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以热历史因素中的初始冷却温度为研究切入点,以流变测量方法和创新性构建的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技术对耦合降温速率和剪切作用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和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并尝试以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分析作为新的视角,对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含蜡原油复杂流变性产生的微观机制进行深度剖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系统,加之改进的多角度复合型光源,首次实现了对含蜡原油经受剪切的流动状态下,蜡晶动态聚集过程和动力学行为的原位观测,并可同步获取流变数据,从而构建了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与含蜡原油宏观流变性间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控制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基本方程,明确了含蜡原油冷却过程中,蜡晶动力学行为和微观聚集行为的6个不同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主导作用力进行了阐释,并证明蜡晶空间分布、空间密度和边缘间距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其次,采用流变测量技术对静态和动态冷却中,非牛顿含蜡原油剪切稀释性表现和胶凝结构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静冷条件下存在令含蜡原油流变性恶化、改善和平稳变化的不同初始冷却温度区间,阐明不同区间内含蜡原油内部结构的本质差异性表现。进一步对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含蜡原油流变性和胶凝结构行为对剪切作用的响应表现进行深度剖析,明晰了动冷条件下,含蜡原油流变性受初始冷却温度的影响规律和原因。最后,从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形貌、动力学行为演变和恒温剪切下的蜡晶动力学行为三个方面对初始冷却温度影响含蜡原油流变性的作用机制进行综合分析。以微观形貌、空间分布、动力学行为和相互作用力的特异性表现为依据,辨析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形成蜡晶的本质差异性并将其聚类为两种不同类型,进一步阐释了其对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机制。此外,基于恒温剪切作用下的蜡晶动力学行为,对含蜡原油剪切稀释性产生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细化分析,并对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因蜡晶絮凝倾向和结构属性不同造成的剪切稀释性差异进行剖析,进一步论证了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机制。总体来说,本文研究成果不但有助于加深对含蜡原油复杂流变性和应对热历史等因素变化产生的流变响应规律和机理的认识,也能为含蜡原油复杂流动和传热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马千里[2](2020)在《蜡晶与油水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沉积的影响》文中指出油水两相混输技术在管道输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原油中存在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如胶质、沥青质等,以及油田的注水、注聚合物等开采工艺的运用,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不可避免。受低温环境的影响,乳状液中的蜡结晶析出,沉积在管壁上,造成了管道输送能力的下降,这给油田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关于油水乳化体系蜡沉积的研究开展得十分有限,对蜡沉积的机理以及沉积过程的描述尚不充分。本文从蜡晶与油水界面相互作用角度入手,研究蜡晶与水滴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蜡沉积的影响。首先,利用偏光显微镜和界面流变仪等装置,研究了混合蜡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含蜡油包水乳状液的显微观察和流变测试,发现混合蜡本身不具有界面活性。当表面活性剂加入到乳状液中,蜡晶则会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同时,吸附作用还使得油水界面层的结构强度得到增强。这些都表明了蜡晶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该作用使蜡晶能够吸附到油水界面上。其次,对不同组分构成的石蜡的界面活性进行了研究。石蜡主要是由长链烷烃组成,有些还会含有酯基、聚酯或者羧基等基团。选用正二十四烷、二十四烷酸甲酯为代表,研究不同组分的单晶蜡的界面活性。通过对采用单晶蜡制备的乳状液稳定性的观察,发现正二十四烷无法吸附在油水界面,不具有界面活性,进而无法稳定乳状液。而二十四烷酸甲酯晶体则可以吸附在油水界面,稳定乳状液。实验表明由长链烷烃组成的混合蜡的蜡晶无界面活性,而包含有酯基的蜡晶则具有界面活性。再次,结合蜡晶界面吸附的发现,探究了含蜡油包水乳状液的蜡沉积的过程。通过冷指蜡沉积实验,发现乳状液蜡沉积层中的蜡晶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并且沉积层中油相比例升高,而高于临界碳数的蜡的比例则降低。分析认为,被蜡晶吸附的水滴会与周围的蜡晶相互作用,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相比较单相蜡沉积仅有蜡晶构成的空间网状结构,蜡晶-水滴的网状结构的尺寸更大,增加了沉积层包裹油相的能力,这使得沉积组成发生变化,油相的比例增大,宏观上导致了含蜡油水乳状液的蜡沉积层变得松软。包裹油相的蜡晶与水滴共同形成的网状结构,体现了胶凝在油水乳化体系蜡沉积中的作用。最后,结合乳状液蜡沉积中的胶凝作用,采用含蜡原油乳状液,进行了不同温度区间条件下的蜡沉积实验。通过对比沉积层和原油中的碳数分布,阐述了胶凝作用对沉积的影响,给出了胶凝沉积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综合蜡的分子扩散和胶凝作用,建立了含蜡原油乳状液的蜡沉积模型。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沉积初始阶段的快速增长过程。

薛慧勇[3](2020)在《沥青质和胶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蜡结晶析出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是导致含蜡油胶凝的根本原因。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原油中最主要的两种极性组分,它们可以与蜡分子作用,参与蜡的结晶过程,改变析蜡特性,从而影响含蜡油的胶凝行为。目前关于沥青质和胶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影响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宏观流变特性、介观(微米尺度)蜡晶形态这两个层面。本文通过配制含沥青质/胶质的含蜡模拟油,深入分析了沥青质和胶质对蜡晶微观晶体结构(纳米尺度)和蜡晶表面电性质的影响,并且考察了极性溶剂邻二甲苯含量和石蜡组分多分散性变化对胶凝特性的影响,深化了对含蜡油胶凝特性及其机理的认识。关于沥青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从宏观流变性看,沥青质可以降低含蜡油的析蜡点、累计析蜡量、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因为沥青质的存在导致一部分蜡晶缺陷较多、表现出非晶体的性质,导致结晶度下降,并且小于同一温度的累计析蜡量。基于标度理论,发现模拟油的胶凝结构随累计析蜡量的增加从强连接机制向弱连接机制转变,并且转变处对应的累计析蜡量随沥青质含量的升高而增大。从介观尺度的蜡晶形态看,随着沥青质含量的升高,蜡晶尺寸逐渐减小,构成蜡晶的基本单元晶粒的尺寸同样呈现减小的趋势。从微观的蜡晶晶体结构看,随着沥青质含量升高,晶胞参数a和b几乎不变,而晶胞参数c明显增大,并且代表蜡晶结构无序程度的△n也增大,表明蜡晶构象无序性增强,导致结构强度下降,表现为屈服应力降低,显示晶胞参数c和△n与含蜡油胶凝结构强度具有密切相关性。此外,随着沥青质含量升高,蜡晶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单调升高,蜡晶界面性质发生显着变化,蜡晶表面吸附了更多的电荷,双电层作用导致蜡晶之间存在较高的静电斥力能,从而阻碍了蜡晶的生长和聚集,表现为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降低,即蜡晶表面zeta电位是影响胶凝特性的另一主要因素。关于胶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胶质含量在0.0~5.0 wt%时,胶质对含蜡油的析蜡点、累计析蜡量、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影响均是先降低后升高,极小值均位于胶质含量为1.0 wt%时。结晶度同样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且要小于相同温度时的累计析蜡量。晶胞参数c和△n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明蜡晶构象无序性先增强后减弱,对应于屈服应力的先降低后升高。蜡晶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单调升高,双电层作用导致蜡晶之间存在较高的静电斥力能。而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结果呈现非单调性变化,说明蜡晶表面电性质的变化对胶凝特性的影响程度要逊于蜡晶晶体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改变极性溶剂邻二甲苯的含量,发现邻二甲苯含量的升高导致胶质颗粒变小,并且分散程度变大,使得蜡晶形态从聚集成团逐渐转变为分布均匀的状态,蜡晶的晶胞参数c和△n都减小,对应于屈服应力的显着增大。最后研究了沥青质对不同多分散性正构烷烃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随着正构烷烃多分散性的增强,模拟油的析蜡点和胶凝温度先降低后升高,极小值均在碳数分布方差为2.0时,而屈服应力单调降低。在添加沥青质之后,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降幅随正构烷烃多分散性的增强而增大,表明在正构烷烃多分散性越强的模拟油中,沥青质对胶凝的抑制作用也越强。蜡晶的平均粒径和平均晶粒尺寸随正构烷烃多分散性的增强同时呈现减小的趋势,蜡晶形态由粗大的长棒状逐渐转变为细小的针状。添加沥青质前后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正构烷烃多分散性的增强,晶胞参数c的增幅越来越大,而屈服应力的降幅也越来越大,进一步说明代表蜡晶微观结构性质的晶胞参数c与含蜡油宏观胶凝结构强度具有密切相关性。

严美容[4](2020)在《含蜡原油乳状液微观特征对蜡沉积的影响规律》文中认为高含蜡原油在我国分布众多,且多数油田已处于中高含水期,井筒中多为油水两相或油气水三相混输。高含蜡原油在油水混输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油包水乳状液,使得析蜡过程及蜡沉积有效预测变得更加复杂。本文以华北油田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原油组分重组研究了原油组分对析蜡点的影响、原油乳状液的析蜡前后微观特征和流变性;自制了新的蜡沉积实验装置,模拟了不同沉积条件下蜡沉积速率。具体如下:(1)通过构建模拟原油,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了原油四组分对原油析蜡点影响,芳烃含量从17.42%增加到40%,析蜡点降低7.0℃,析蜡高峰温度降低10.0℃,并且可能造成沥青质析出;含蜡量从19.78%增加到40%,析蜡点升高4.2℃,而析蜡高峰温度则升高17.6℃。(2)通过制备不同系列的油包水乳状液,对乳状液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取了乳状液微观结构表征参数。结果表明,当含水率为10%~50%时,索特平均粒径分布范围为4.01μm~8.65μm;相较原油,当含水率达到50%时乳状液凝点增大11.5℃,析蜡点增大1.38℃;通过引入活化能和蜡结晶速率的关系,研究了乳状液的微观特性与流变特性(粘度、屈服应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拟合,平均拟合误差分别为10.11%,6.91%;流变参数的拟合结果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3)应用油蜡密度差原理自主设计了新型动态蜡沉积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和油壁温差对蜡沉积参数的影响规律。综合设计装置参数和实验数据,根据原油蜡分子扩散机理,在Burger提出的蜡沉积速率模型中引入粘度、屈服应力和含水率等乳状液参数,推导了蜡沉积速率模型,模型计算误差平均为13.27%,最后结合剪切弥散和布朗运动机理下沉积速率,得到乳状液蜡沉积计算综合表达式。

徐颖[5](2020)在《基于宽相界面分区的含蜡原油相变传热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蜡原油的液固相变涵盖了潜热吸收或释放、液-固/固-液转化、相界面移动、流固耦合、传热方式变换等多物理现象,其传热传质过程异常复杂,这与蜡的存在及其成分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如何紧密结合相变过程中蜡晶的聚集行为、相态变化等微观特性,准确描述不同阶段含蜡原油的相变传热特点,一直是油气储运领域中合理控制停输时间、科学制定再启动方案、优化管道保温结构设计的关键。鉴于此,本文针对长输管道含蜡原油停输过程,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着眼含蜡原油析蜡微观特性,剖析蜡晶相态演化过程对传热方式的影响,从而构建全新分区的“宽相界面分区”传热模型,开展原油凝固及融化传热机理研究。采用偏光显微镜开展含蜡原油降温析蜡微观实验,利用统计学原理表征蜡晶颗粒数、颗粒面积、平均蜡径等微观参数变化,结合析蜡微观图片及蜡晶参数变化特点,提出“聚结点”概念,分析蜡晶相态变化对相变传热方式的影响。建立含蜡原油停输管道“宽相界面分区”传热物理模型,以聚结点及凝点为分区依据,将管道内的含蜡原油分为液相区、液固混合多孔介质模糊区及固相区,并分区建立控制方程。利用等价瞬时比热容处理原油相变过程中的潜热问题,采用焓法表征液相率随温度的非线性变化。搭建架空管道停输实验台,测试管道内5个典型位置处的温度变化,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最大相对误差3.87%,验证模型及求解方法正确。利用所建“宽相界面分区”传热模型,针对实验架空管道、埋地管道等典型管道,开展原油凝固演化规律及传热机理研究。剖析了不同敷设方式下管道内原油温度场、流场、凝油层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架空管道,埋地管道在停输初期,管内原油未形成由对流导致的显着涡流区,故其温度场、流场分布更加均匀。由于自然对流作用,导致凝油层最先出现在管道底部,故停输过程,可采用追踪管道底部温度的方法判断管道凝油层的出现;根据Φ219×6mm及Φ820×6mm两架空管道内Ra数变化可知,停输初期的剧烈自然对流运动处于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区;利用管道内原油最高温度点变化轨迹,明确划分管道内整体原油相变传热的主要四个阶段:强烈自然对流换热阶段、自然对流换热削弱阶段、潜热释放阶段及凝油层增长阶段。研究了停输管道含蜡原油相变传热多因素交叉影响作用机制。分别探讨含蜡原油多孔介质特性、原油物性及其外部因素(如大气环境、土壤物性、停输初始温度等)对原油相变传热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法,以管道内原油全凝时间为判断依据,针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分类开展各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原油呈现出多孔介质特性后,显着减慢了温降速率。聚结点越高,初期液相率下降越快,后期反而减慢;对于停输管道,不同种类原油粘度差别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对于长输管道停输工况下影响传热的外部因素,原油初始温度的影响最为显着。利用所建停输管道含蜡原油宽相界面分区传热模型,模拟定壁温加热凝固管道原油融化过程。针对全凝管道及部分凝固管道,着重分析管道内原油融化过程中液相率、温度场、流场、凝油层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凝固过程管道内形成大的涡流不同,加热融化过程,当管道内原油全部融化后在管道底部形成小涡流区;由于多孔介质的渗透性,导致融化过程中的温升曲线存在陡增区间。

陈朝辉[6](2020)在《含蜡油电场改性机理之带电胶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环境温度下含蜡原油流动性较差,给长距离管道输送带来了诸多流动保障难题。改善流动性是解决含蜡原油管道输送流动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原油高压电场改性是近年国际研究热点,但目前关于电场改性机理的认识存疑颇多。本文通过研究电场作用下含蜡油阻抗谱的变化,认识到带电胶粒(沥青质、胶质)在电场改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蜡晶界面极化是含蜡油改性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除蜡晶之外,含蜡油中带电胶粒的存在是电场发挥改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含带电胶粒而不含蜡的模拟油没有电场改性效果;即使在蜡晶颗粒存在的条件下,不含带电胶粒的含蜡模拟油依然没有电场改性效果;含带电胶粒的含蜡油在析蜡点以下温度才表现出电场降黏效果。自主研发了原油阻抗测试装置。研究发现,电场作用后含蜡油的阻抗增大,电导率减小,说明电场作用使得含蜡油中可以定向迁移的带电胶粒减少,意味着部分带电胶粒被束缚于蜡晶表面。另外,研究发现,虽然降凝剂与电场处理综合作用可以获得比单独处理更好的改性效果,但降凝剂的加入其实弱化了电场效应。究其原因是降凝剂使得蜡晶带电,对电场作用下含蜡油中的带电胶粒在蜡晶表面聚集起阻碍作用。基于对电场作用后阻抗谱变化的发现,提出离子极化、电子极化和取向极化均不是原油组分对电场作用的关键响应形式,界面极化才是电场改性的关键所在,即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聚集于蜡晶表面。蜡晶的界面极化增大了蜡晶间的双电层排斥作用,从而减弱了蜡晶之间的范德华引力,宏观表现为原油低温流动性得到改善。撤消电场后,聚集于蜡晶表面的带电胶粒在热运动作用下逐渐扩散回体相,原油黏度逐渐恢复到电场作用前的状态。实验表明,电场作用前后的阻抗变化率越大(说明界面极化效应越强),电场降黏效果越好;定量上,电场降黏率Δη和阻抗增加率ΔR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Δη=0.00682ΔR2+0.56205ΔR。此外,研究发现7种SiO2纳米颗粒对电场效应没有影响,这是由于SiO2纳米颗粒不改变蜡晶界面极化效应。

戴志鹏[7](2019)在《混合含蜡原油粘弹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原油的管道输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停输工况,在之后的再启动过程中,为了保证管道启动的顺利进行,管内压力须达到破坏原油结构所需求的最低压力,这个压力的大小与原油的粘弹特性息息相关。针对东北管网某新建保温原油管道输送庆吉混合原油的实际状况,本文应用DHR流变仪进行了粘弹性特性试验。通过显微成像系统分析了微观特征参数随温度变化趋势。最后,针对影响含蜡原油析蜡量的因素较多、关系复杂的特点,建立了含蜡原油微观特性与宏观流变性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多功能低温试验器、DSC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DHR旋转流变仪测量了原油的物性。包括原油的基础物性、热力学参数以及流变特性。通过测量得到庆吉混合原油凝点为31°C,倾点为34°C,原油35°C-45°C的密度分别为851kg/m3-848kg/m3,析蜡点温度为44.38°C,含蜡量为25.76%,绘制了粘温曲线、流变性曲线,通过小振幅震荡试验测试,对油样进行温度扫描、频率扫描、时间扫描等。(2)通过小振幅震荡实验对不同沉积物含量原油的储能模量随温度变化规律,发现随着沉积物含量的增加,原油胶凝温度升高以及结构稳定性增强。并对粘弹特性参数进行拟合,得到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随温度变化趋势的经验公式(3)通过显微成像系统对不同沉积物下的原油进行细致研究,分析了析蜡面积、盒维数、长径比随温度变化关系。对比了不同降温速率对微观参数的影响。最后建立了含蜡原油微观特性与宏观流变性间的定量关系

林新宇[8](2019)在《考虑乳化水影响的含蜡原油胶凝过程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含蜡原油在开采、储存及运输过程中,随着体系温度的降低会引起蜡晶的析出、聚集、沉淀,这不仅会影响含蜡原油体系的流变性质,还会使其出现胶凝现象。当水相存在于含蜡原油体系中时,由于油水两相之间乳化作用的发生,非牛顿型油水两相体系的胶凝行为在具备含蜡原油胶凝特性的同时,必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对石油生产加工中油水混输工艺的优化设计与安全运行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本文结合节能降耗形势下油水两相低温集输工程实际,以油包水型(W/O)含蜡原油乳状液为对象,考虑乳化水的影响,综合识别含蜡原油的胶凝特征参数及界限,并利用颗粒录影显微结构分析和分形表征的方法描述其胶凝过程及胶凝聚集结构,进而基于胶凝成核的机理和热分析理论,推导建立乳化胶凝成核速率数学模型,同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DSC)系列实验数据,研究降温胶凝过程特性及其动力学。流变特性测试结果表明,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胶凝温度界限随乳化水分数的升高呈现增大趋势,相应胶凝过程中形成凝胶体的结构强度增大,且在恒应力作用下,温降速率增大,胶凝温度界限呈升高特征,而胶凝结构强度则逐渐减弱。乳化水存在下蜡晶胶凝聚集结构的分形维数随着乳化水分数的升高逐渐增大,且其共存形态由分散颗粒状向聚集胶团状转变,使得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胶凝聚集被促进,并贡献于更高强度胶凝结构的形成。在胶凝特征温度区间内,经历相同剪切作用的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其胶凝成核速率随乳化水分数的上升而逐渐加快,同一含水率的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其胶凝成核速率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加和乳化水滴半径的减小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对于丰富和拓展含蜡原油胶凝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对于矿场油水混输工艺优化设计及其安全运行保障措施与参数的制定具有指导价值。

代佳林[9](2019)在《胶质和沥青质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含蜡油中石蜡的析出会对其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而析出的蜡晶形成胶凝结构则会使其失去流动性,给安全输送带来严重威胁。胶质和沥青质作为原油中的两种重要非烃化合物,会对含蜡油的析蜡和胶凝特性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胶质影响含蜡油胶凝特性的机理研究不足,关于沥青质对胶凝的影响也有分歧。本文从胶质和沥青质对含蜡模拟油析蜡和蜡晶结构强度影响两个维度出发,针对混合石蜡(石蜡A)和正二十四烷(石蜡B)配制含蜡模拟油(分别称为模拟油A和模拟油B),研究了胶质含量和沥青质含量、以及胶质不同极性亚组分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影响的机理,并考察了蜡的组成对胶质、沥青质作用的影响。首先研究了胶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在胶质浓度0.0%~7.0%的研究范围内,随胶质含量增加,含蜡模拟油的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单调下降,胶质含量7.0%时,模拟油A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降幅分别达8.0℃和70%,模拟油B的降幅达4.5℃和85%。胶质抑制析蜡、降低蜡晶网络结构强度共同作用,导致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降低。胶质引起的蜡晶形态变化不是模拟油蜡晶网络结构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胶质引起的蜡晶晶体缺陷与蜡晶网络结构强度降低有一定关系。进一步研究了胶质极性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胶质被分成了三个不同极性的亚组分,并与石蜡A与B配制成模拟油。随着极性增强,胶质亚组分的不饱和度上升,但聚集状态没有单调变化。在浓度0.0%~7.0%的研究范围内,随胶质亚组分含量增加和极性降低,含蜡模拟油的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单调下降,亚组分含量7.0%时,极性最小的亚组分1(主要由稠合了三个芳环的N1、N1O1、N1S1类化合物组成)降低模拟油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能力最强,由亚组分1与石蜡A配制的模拟油A1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降幅分别达9.4℃和66%,模拟油B1(亚组分1-石蜡B)的相应降幅达6.4℃和89%。不同极性胶质亚组分降低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的能力存在差异,源于其抑制析蜡、降低蜡晶结构强度两方面能力的差异,模拟油蜡晶形态的差异不是不同极性亚组分影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亚组分的不饱和度与不同极性亚组分降低胶凝温度、屈服应力和析蜡点的能力存在差异有一定关系,而化合物类型和聚集状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亚组分的化合物类型、不饱和度和聚集状态都不是模拟油蜡晶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考察了沥青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在沥青质浓度0.000%~0.070%的研究范围内,沥青质对模拟油A胶凝温度基本没有影响、但使模拟油B胶凝温度显着上升。沥青质既有促进析蜡作用,也有降低胶凝温度下蜡晶结构强度的作用,但前者占主导,导致模拟油B胶凝温度上升。沥青质使得两种模拟油所测试的8℃屈服应力显着上升。沥青质促进析蜡、增加蜡晶结构强度共同作用,导致了该屈服应力上升。模拟油蜡晶形态、颗粒大小和蜡晶晶体结构都不是沥青质改变蜡晶网络结构强度的主要原因。胶质及沥青质的作用在两种模拟油中的表现具有显着差异。

刘意[10](2019)在《庆吉混合原油触变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原油的管道输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停输工况,在之后的再启动过程中,为了保证管道启动的顺利进行,管内压力须达到破坏原油结构所需求的最低压力,这个压力的大小与原油的触变特性息息相关。针对东北管网某新建保温原油管道输送庆吉混合原油的实际状况,本文应用旋转流变仪进行了原油的稳态测试、循环测试以及动态测试,分析了实验结果对原油触变性的影响;对Houska模型回归方法进行比较,同时运用Matlab对模型参数回归;最后研究了原油老化对触变性的影响,为管道停输再启动的水力计算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多功能低温试验器、DSC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DHR旋转流变仪测量了原油的物性。包括原油的基础物性、热力学参数以及流变特性。通过测量得到庆吉混合原油凝点为31℃,倾点为34℃,原油35℃45℃密度分别为851 kg·m-3848 kg·m-3,析蜡点温度为44.38℃,含蜡量为25.76%。绘制了粘温曲线,流变性曲线,利用Matlab回归出原油流变物性参数,通过粘弹性测试,对油样的流变性做了详细分析。(2)通过对Houska模型的回归可知,庆吉混合原油在失流点温度到反常点温度范围内,原油温度越低,拟合率越高,剪切速率越大,拟合效果越好。(3)通过冷指实验以及循环剪切滞回环实验可知,随沉积时间的增加,冷指和热浴间温差的增大,沉积物样品的触变性增强。蜡含量的增加使滞回环面积呈波动趋势并不是增加现象,通过沉积时间为7天的现场管道清理出沉积物与冷指实验对比可知,当管道沉积物中含蜡量增加时触变性增强,且相同含蜡量下不同沉积时间对触变性影响也不同。由老化机理可知,蜡晶中高碳数烷烃蜡分子的含量对触变性也有影响。

二、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初冷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及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历史影响含蜡原油流变性研究现状
        1.2.2 含蜡原油中的蜡晶微观结构形态
        1.2.3 复杂多相体系流变性与内相颗粒动力学行为的关联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样品
        2.1.1 实验油样的基本性质
        2.1.2 实验油样的全烃碳数分布
        2.1.3 实验油样的析蜡特性参数
    2.2 流变测量方法
        2.2.1 实验油样的黏度和粘温特性测试
        2.2.2 实验油样的黏弹性测试
    2.3 静态冷却过程的显微观测方法
        2.3.1 偏光显微成像系统
        2.3.2 实验方法及内容
        2.3.3 图像处理及定量识别方法
    2.4 动态冷却过程的显微观测方法
        2.4.1 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系统
        2.4.2 实验方法和内容
        2.4.3 多角度复合型光源的实施效果
        2.4.4 图像处理及定量识别方法
        2.4.5 蜡晶微观特征参数
        2.4.6 测量结果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3.1 剪切流场的构建
    3.2 剪切流场中的蜡晶动力学模型
        3.2.1 蜡晶运动控制方程
        3.2.2 液态烃对蜡晶的作用力及力矩模型
        3.2.3 蜡晶间作用力模型
    3.3 蜡晶聚集过程及其动力学行为
        3.3.1 蜡晶以单体颗粒形式沿流场滚动前进
        3.3.2 蜡晶以短时稳定的团聚体结构沿流场滚动前进
        3.3.3 蜡晶团聚体结构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3.3.4 蜡晶以稳定的絮凝体结构沿流场前进
        3.3.5 蜡晶以二维网状絮凝结构在流场中滑移前进
        3.3.6 蜡晶以三维网状絮凝结构终止体系流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影响规律
    4.1 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非牛顿流变性的影响规律
    4.2 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胶凝结构行为的影响规律
        4.2.1 胶凝含蜡原油温度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4.2.2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4.2.3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变形行为规律
        4.2.4 胶凝含蜡原油结构破坏过程的黏弹性表现
        4.2.5 结构恢复时的触变性表现
    4.3 不同降温速率下初始冷却温度对胶凝含蜡原油结构行为的影响
        4.3.1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4.3.2 胶凝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变形行为规律
        4.3.3 胶凝含蜡原油结构破坏过程的黏弹性表现
        4.3.4 结构恢复时的触变性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影响规律
    5.1 动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粘温特性的影响规律
        5.1.1 不同剪切强度下含蜡原油粘温特性与初始冷却温度的关系
        5.1.2 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下含蜡原油粘温特性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5.2 动冷条件下初始冷却温度对含蜡原油胶凝结构行为的影响
        5.2.1 动冷条件下含蜡原油时间依赖的黏弹性行为
        5.2.2 动冷条件下胶凝含蜡原油结构破坏过程的黏弹性表现
        5.2.3 动冷条件下胶凝含蜡原油结构恢复过程的触变性规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初始冷却温度影响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微观作用机制
    6.1 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形貌演变
        6.1.1 静态冷却条件下的蜡晶微观形貌演变
        6.1.2 动态冷却条件下的蜡晶微观形貌演变
    6.2 冷却胶凝过程中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6.2.1 恶化初始冷却温度时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6.2.2 改善初始冷却温度时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6.3 恒温剪切作用下的蜡晶微观动力学行为
        6.3.1 恒温剪切作用下含蜡原油流变-显微同步实验结果
        6.3.2 恒温剪切作用下流变-显微同步实验结果定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致谢

(2)蜡晶与油水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概况
        1.2.1 蜡晶与油水界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乳状液的影响
        1.2.2 油包水乳状液蜡沉积层内分散相组成的研究
        1.2.3 蜡沉积过程中的胶凝作用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混合蜡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2.1 研究回顾
    2.2 实验介质物性与乳状液制备
        2.2.1 实验介质和实验装置
        2.2.2 含蜡模拟油和乳状液的制备
    2.3 混合蜡与表面活性剂在油相中的相互作用
        2.3.1 表面活性剂对含蜡模拟油析蜡点的影响
        2.3.2 表面活性剂对含蜡模拟油粘度的影响
    2.4 混合蜡与表面活性剂在油包水乳状液中的相互作用
        2.4.1 蜡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
        2.4.2 蜡晶吸附对界面流变的影响
        2.4.3 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对蜡晶界面吸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晶蜡与油水界面的相互作用
    3.1 研究回顾
    3.2 单晶蜡的相图曲线
        3.2.1 实验介质的选取
        3.2.2 单晶蜡油相析蜡点、熔蜡点和倾点测定
    3.3 乳状液的制备
        3.3.1 乳状液制备的实验装置与步骤
        3.3.2 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判定
    3.4 正二十四烷的界面活性
        3.4.1 不同浓度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3.4.2 不同温度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3.5 二十四烷酸甲酯的界面活性
        3.5.1 不同浓度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3.5.2 不同温度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蜡油包水乳状液分散相参与蜡沉积的过程
    4.1 研究回顾
    4.2 含蜡油包水乳状液的冷指蜡沉积实验
        4.2.1 乳状液制备的实验装置与步骤
        4.2.2 乳状液的稳定性及粒径分布
        4.2.3 冷指蜡沉积实验装置和步骤
    4.3 蜡沉积结果分析
        4.3.1 蜡沉积厚度随时间的变化
        4.3.2 蜡沉积层的含水率
        4.3.3 蜡沉积层的碳数分布
        4.3.4 蜡沉积层结构的显微观察
    4.4 分散相参与沉积过程的描述
        4.4.1 水滴参与乳状液蜡沉积的过程
        4.4.2 蜡晶和油相参与乳状液蜡沉积的过程
        4.4.3 乳状液沉积结构的变化
        4.4.4 油水乳化体系蜡沉积中胶凝粘附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蜡原油乳状液的蜡沉积研究及模型预测
    5.1 研究回顾
    5.2 含蜡原油乳状液的物性
        5.2.1 乳状液含水率、粘度和凝点
        5.2.2 乳状液的析蜡点及原油的碳数分布
        5.2.3 含蜡原油的其他组分
    5.3 含蜡原油乳状液的冷指蜡沉积实验
        5.3.1 冷指蜡沉积实验设计和步骤
        5.3.2 蜡沉积厚度随时间的变化
        5.3.3 沉积层的含水率及碳数分布
    5.4 胶凝作用在乳状液蜡沉积中的模型预测
        5.4.1 蜡沉积模型的回顾
        5.4.2 乳状液蜡沉积模型的建立
        5.4.3 胶凝系数的计算
        5.4.4 温度和沉积物物性的计算
        5.4.5 含蜡油包水乳状液蜡沉积预测程序流程图
        5.4.6 预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6.1.1 蜡晶与油水界面相互作用及吸附机理的探究
        6.1.2 基于蜡晶界面吸附对油包水乳状液蜡沉积过程的描述
        6.1.3 含蜡原油乳状液蜡沉积过程中胶凝作用的研究及模型预测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6.2.1 蜡晶中烷烃链长与表面活性剂组成对蜡晶界面吸附的影响
        6.2.2 剪切剥离对含蜡油水乳状液蜡沉积的影响
        6.2.3 选用表面活性剂调控含蜡原油及乳状液的蜡沉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沥青质和胶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正构烷烃的结晶特性
        1.2.2 正构烷烃多分散性对含蜡油析蜡特性和胶凝行为的影响
        1.2.3 沥青质对含蜡油析蜡特性和胶凝行为的影响
        1.2.4 胶质对含蜡油析蜡特性和胶凝行为的影响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沥青质和胶质的获取
        2.1.1 沥青质的获取
        2.1.2 胶质的获取
    2.2 石蜡、沥青质和胶质的分析
        2.2.1 高温气相色谱分析
        2.2.2 元素分析
        2.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 模拟油的配制
    2.4 模拟油析蜡特性分析
        2.4.1 析蜡点
        2.4.2 累计析蜡量
    2.5 模拟油胶凝特性分析
        2.5.1 胶凝温度
        2.5.2 屈服应力
        2.5.3 线性黏弹性区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变
    2.6 蜡晶、沥青质和胶质的显微观察与分析
    2.7 蜡晶微观晶体结构分析
    2.8 模拟油相对介电常数测定
    2.9 模拟油蜡晶表面zeta电位测定
第3章 沥青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3.1 研究回顾
    3.2 沥青质-含蜡模拟油体系的组成
    3.3 沥青质对含蜡油析蜡特性的影响
        3.3.1 析蜡点
        3.3.2 累计析蜡量与结晶度
    3.4 沥青质对含蜡油胶凝行为的影响
        3.4.1 胶凝温度
        3.4.2 屈服应力
        3.4.3 胶凝结构强、弱连接机制分析
    3.5 沥青质对蜡晶形态和粒度的影响分析
        3.5.1 介观层面分析
        3.5.2 晶粒尺寸
    3.6 沥青质对蜡晶微观晶体结构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3.6.1 晶面间距与晶胞参数
        3.6.2 其他微观晶体结构参数
    3.7 沥青质对蜡晶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胶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4.1 研究回顾
    4.2 胶质-含蜡模拟油体系的组成
    4.3 胶质对含蜡油析蜡特性的影响
        4.3.1 析蜡点
        4.3.2 累计析蜡量与结晶度
    4.4 胶质对含蜡油胶凝行为的影响
        4.4.1 胶凝温度
        4.4.2 屈服应力与储能模量
    4.5 胶质对蜡晶形态和粒度的影响及胶质形态分析
        4.5.1 蜡晶形态、粒度和晶粒尺寸
        4.5.2 蜡晶升温观察
        4.5.3 胶质形态
    4.6 胶质对蜡晶微观晶体结构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6.1 晶面间距与晶胞参数
        4.6.2 其他微观晶体结构参数
    4.7 胶质对蜡晶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8 邻二甲苯含量对含蜡油胶凝行为和蜡晶结构的影响
        4.8.1 模拟油体系的组成
        4.8.2 析蜡点、胶凝温度和屈服应力
        4.8.3 对胶质含量3.0 wt%模拟油具体分析
    4.9 胶质和沥青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对比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沥青质对不同多分散性正构烷烃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5.1 研究回顾
    5.2 沥青质-正构烷烃模拟油体系的组成
    5.3 沥青质对不同正构烷烃模拟油析蜡特性的影响
        5.3.1 析蜡点
        5.3.2 累计析蜡量与结晶度
    5.4 沥青质对不同正构烷烃模拟油胶凝行为的影响
        5.4.1 胶凝温度
        5.4.2 屈服应力
    5.5 沥青质对不同正构烷烃模拟油蜡晶形态和粒度的影响分析
        5.5.1 介观层面分析
        5.5.2 晶粒尺寸
    5.6 沥青质对不同正构烷烃模拟油蜡晶微观晶体结构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正构烷烃多分散性对模拟油累计析蜡量影响的实验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含蜡原油乳状液微观特征对蜡沉积的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蜡沉积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2.2 乳状液微观特征研究现状
        1.2.3 蜡沉积实验装置(模型)及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含蜡原油基本物性及组分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原油及模拟原油基本物性测量实验方法
    2.2 原油物性结果分析
        2.2.1 原油粘温曲线分析
        2.2.2 原油四组分分析
        2.2.3 原油析出蜡的高温气相色谱分析
        2.2.4 原油析蜡点分析
        2.2.5 原油物性
    2.3 模拟原油中组分对析蜡特征的影响规律
        2.3.1 胶质和沥青质对原油析蜡的影响
        2.3.2 芳香烃对原油析蜡点的影响
        2.3.3 含蜡量对原油析蜡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蜡原油乳状液微观特征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乳状液制备和性质测量方法
        3.1.3 原油乳状液显微观察法
        3.1.4 乳状液显微图像处理过程
        3.1.5 乳状液流变性模拟方法
        3.1.6 蜡晶微观特征分析方法
    3.2 不同系列乳状液性质分析
        3.2.1 W/O乳状液稳定性测试分析
        3.2.2 W/O乳状液凝点分析
        3.2.3 W/O乳状液析蜡点分析
        3.2.4 W/O乳状液液滴大小分布特征分析
        3.2.5 W/O乳状液流变性分析
    3.3 乳状液微观析蜡特征分析
        3.3.1 乳状液蜡晶微观图像
        3.3.2 蜡晶微观结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包水乳状液蜡沉积规律研究
    4.1 蜡沉积实验装置设计
        4.1.1 现有蜡沉积实验装置分析
        4.1.2 新型蜡沉积实验装置设计
    4.2 W/O乳状液蜡沉积实验方法
    4.3 乳状液蜡沉积影响因素与规律
        4.3.1 液壁温差对蜡沉积的影响
        4.3.2 含水率对蜡沉积的影响
        4.3.3 蜡沉积模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基于宽相界面分区的含蜡原油相变传热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含蜡原油停输相变传热研究现状
        1.2.1 停输管道相变传热实验研究
        1.2.2 含蜡原油相变传热模型研究
        1.2.3 相变传热问题数值求解方法研究
    1.3 含蜡原油相变特性研究
        1.3.1 热特性研究
        1.3.2 流变特性研究
        1.3.3 蜡晶形态结构研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含蜡原油物性及析蜡特性研究
    2.1 原油蜡组分测试与分析
        2.1.1 原油蜡分离
        2.1.2 蜡碳数分布确定
    2.2 原油物性测试
        2.2.1 凝点测试
        2.2.2 原油密度测试
        2.2.3 原油流变特性测试
        2.2.4 原油导热系数测试
        2.2.5 相变热测试
    2.3 原油析蜡微观实验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过程
        2.3.3 蜡晶图像采集
        2.3.4 析蜡过程主要参数表征
    2.4 含蜡原油聚结点概念与意义
        2.4.1 聚结点的提出
        2.4.2 聚结点的确定
        2.4.3 聚结点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停输管道含蜡原油“宽相界面分区”传热模型
    3.1 含蜡原油相变传热特性分析
        3.1.1 含蜡原油析蜡过程传热方式转化分析
        3.1.2 停输管道内含蜡原油相变过程分析
    3.2 “宽相界面分区”物理模型
    3.3 流体动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3.3.1 流体连续方程
        3.3.2 动量守恒方程
        3.3.3 能量守恒方程
    3.4 基于原油“宽相界面分区”的停输管道物理及数学模型
        3.4.1 埋地停输管道传热物理及数学模型
        3.4.2 架空停输管道传热物理及数学模型
    3.5 控制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3.5.1 有限体积计算区域的离散
        3.5.2 有限体积法控制方程的离散
    3.6 数值预测与验证
        3.6.1 架空停输管道传热实验
        3.6.2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停输管道原油凝固演化规律及传热机理研究
    4.1 含蜡原油降温相变物理现象分析
        4.1.1 流场与温度场变化规律
        4.1.2 温降过程凝油层生长规律
    4.2 含蜡原油降温相变传热特点分析
        4.2.1 管道典型位置处热流密度变化特点
        4.2.2 管道内最大流速变化特点
        4.2.3 管内典型位置原油温降变化特点
    4.3 含蜡原油相变演化过程分析
        4.3.1 基于最高温度点位置变化规律的相变过程分析
        4.3.2 基于Ra数变化的自然对流作用演化过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停输管道内含蜡原油相变传热多因素交叉作用机制研究
    5.1 宽相变区间原油多孔介质特性对传热的影响
        5.1.1 不同聚结点的影响
        5.1.2 不同渗透率系数C的影响
    5.2 原油物性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5.2.1 原油定物性与变物性对传热过程的影响
        5.2.2 原油物性对传热影响的敏感性
    5.3 外部因素对传热过程影响
        5.3.1 架空管道外部因素的影响
        5.3.2 埋地管道外部因素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停输管道内凝固原油融化传热规律研究
    6.1 停输管道加热融化模型及验证
        6.1.1 融化物理及数学模型
        6.1.2 模型验证
    6.2 融化传热规律研究
        6.2.1 融化过程管道内液相率变化
        6.2.2 融化过程管道内流场变化
        6.2.3 融化过程原油温度变化
    6.3 原油多孔介质特性对融化过程的影响
        6.3.1 不同聚结点对液相率变化的影响
        6.3.2 不同渗流率系数对液相率变化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含蜡油电场改性机理之带电胶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场改性装置及作用条件
        1.2.1 电场改性装置
        1.2.2 电场改性效果
        1.2.3 电场改性方法特点
    1.3 电场改性机理
        1.3.1 颗粒聚集成串
        1.3.2 蜡晶聚集变大
        1.3.3 蜡晶分散变小
    1.4 负电流变效应及机理
    1.5 其他改性输送技术
        1.5.1 降凝剂改性处理
        1.5.2 热处理改性
    1.6 含蜡原油流变特性
    1.7 阻抗谱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
    1.8 研究思路与成果概述
第2章 原油中的组分对电场效应的影响
    2.1 研究回顾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模拟油配制方法
        2.2.3 电场处理装置
    2.3 胶质和沥青质在电场改性中的作用
    2.4 胶质和沥青质浓度对电场效应的影响
        2.4.1 胶质浓度
        2.4.2 沥青质浓度
    2.5 胶质、沥青质极性对电场效应的影响
        2.5.1 胶质极性
        2.5.2 沥青质极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场改性对含蜡油阻抗谱的影响
    3.1 研究回顾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2 阻抗测试装置与方法
    3.3 析蜡对含蜡油阻抗谱的影响
        3.3.1 等效电路模型
        3.3.2 温度和析蜡量对电路参数的影响
        3.3.3 等效电路参数与黏度之间的关系
        3.3.4 小结
    3.4 电场改性含蜡油的阻抗谱
        3.4.1 析蜡点以上温度
        3.4.2 析蜡点以下温度
        3.4.3 等效电路参数与电场降黏率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添加剂对电场改性效果的影响
    4.1 降凝剂的影响
    4.2 降凝剂弱化电场改性效果的机理
        4.2.1 降凝剂改性油的阻抗谱
        4.2.2 降凝剂弱化电场改性效果的机理
    4.3 SiO_2纳米颗粒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蜡油电场改性机理探讨
    5.1 界面极化
    5.2 现有机理说法的分析
        5.2.1 取向极化
        5.2.2 电子极化
        5.2.3 电传导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降凝剂改性前后Nyquist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混合含蜡原油粘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含蜡原油的蜡晶结构现状
    1.4 含蜡原油粘弹性研究进展
    1.5 含蜡原油的屈服值
2 原油基础物性
    2.1 油样选取及处理
        2.1.1 油样选取
        2.1.2 油样预处理
    2.2 倾点、凝点及密度测定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步原理
        2.2.3 试验步骤
        2.2.4 原油密度测量及结果
    2.3 流变特性
        2.3.1 试验仪器
        2.3.2 粘温曲线
        2.3.3 流变曲线
    2.4 粘弹特性
        2.4.1 震荡频率的影响
        2.4.2 温度的影响
        2.4.3 时间的影响
    2.5 析蜡特性
        2.5.1 实验仪器
    2.6 本章小结
3 小振幅震荡剪切实验
    3.1 原油粘弹性分析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方案
    3.2 小幅动态降温条件下的胶凝过程特性
    3.3 大幅动态降温条件下的胶凝过特性
    3.4 降温速率对胶凝过程特性的影响
        3.4.1 胶凝温度界限
        3.4.2 胶凝强度
    3.5 本章小结
4 原油粘弹性及其微观特征
    4.1 含蜡原油结晶过程研究
        4.1.1 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4.1.2 粗大误差判定准则选取
        4.1.3 批量计算程序实现
    4.2 蜡晶微观参数分析
        4.2.1 含蜡面积分析
        4.2.2 长径比分析
        4.2.3 盒维数分析
    4.3 不同降温速率对含蜡原油微观特征影响
    4.4 不同沉积物率的影响
    4.5 微观参数与粘弹性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考虑乳化水影响的含蜡原油胶凝过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蜡原油及其乳状液特性
        1.2.2 含蜡原油及其乳状液胶凝行为
        1.2.3 含蜡原油及其乳状液胶凝淤积机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胶凝特征参数测定
    2.1 实验原理及方法
        2.1.1 流体的粘度特性
        2.1.2 流体的粘弹特性
        2.1.3 胶凝特征识别方法
    2.2 实验条件及方案
        2.2.1 实验条件
        2.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小幅动态降温条件下的胶凝特征
        2.3.2 大幅动态降温条件下的胶凝特征
        2.3.3 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胶凝温度界限
        2.3.4 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胶凝强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化水-蜡晶聚集行为与胶凝结构的分形表征
    3.1 分形几何理论及方法
        3.1.1 分形几何基础理论
        3.1.2 分形维数估算方法
    3.2 乳化水-蜡晶胶凝结构的分形表征方法构建
    3.3 乳化水-蜡晶聚集、胶凝追踪实验
        3.3.1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2 实验方案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乳化水-蜡晶聚集行为与胶凝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胶凝成核动力学研究
    4.1 乳化水环境下含蜡原油体系的胶凝成核过程
    4.2 胶凝成核动力学模型建立
        4.2.1 特征温度界限内的成核速率模型推导
        4.2.2 分散相水滴半径确定方法建立
    4.3 含蜡原油乳状液DSC测试实验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条件及方案
        4.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胶凝成核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4.1 含水率的影响
        4.4.2 剪切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胶质和沥青质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胶质对含蜡油流变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沥青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和析蜡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沥青质、胶质的分离
        2.1.1 沥青质的分离
        2.1.2 胶质的分离
        2.1.3 胶质亚组分的分离
    2.2 胶质亚组分和石蜡的分析
        2.2.1 不同极性胶质亚组分的分析
        2.2.2 石蜡的烷烃结构和碳数分布分析
    2.3 含蜡模拟油的配制
    2.4 油样胶凝特性的确定
        2.4.1 胶凝温度的确定
        2.4.2 屈服应力的确定
    2.5 油样析蜡特性的确定
        2.5.1 析蜡点的确定
        2.5.2 累计析蜡量的确定
    2.6 胶质、胶质亚组分、沥青质和蜡晶的显微观察
    2.7 胶质、沥青质和蜡晶晶体结构的确定
        2.7.1 胶质、沥青质晶体结构的确定
        2.7.2 蜡晶晶体结构的确定
第3章 胶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
    3.1 胶质-含蜡模拟油体系的组成及基本物性
    3.2 胶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胶凝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3.2.1 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3.2.2 对胶凝温度影响机理的研究
        3.2.3 小结
    3.3 胶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屈服应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3.3.1 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3.3.2 对屈服应力影响机理的研究
        3.3.3 小结
    3.4 胶质的聚集状态对胶凝温度和析蜡点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胶质极性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
    4.1 混合胶质不同极性亚组分-含蜡模拟油体系的组成
    4.2 混合胶质不同极性亚组分的分子结构和聚集状态
        4.2.1 分子结构
        4.2.2 聚集状态
        4.2.3 小结
    4.3 混合胶质不同极性亚组分对含蜡模拟油胶凝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4.3.1 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4.3.2 对胶凝温度影响机理的研究
        4.3.3 小结
    4.4 混合胶质的不同极性亚组分对含蜡模拟油屈服应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4.4.1 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4.4.2 对屈服应力影响机理的研究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沥青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
    5.1 沥青质-含蜡模拟油体系的组成
    5.2 沥青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屈服应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5.2.1 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5.2.2 对屈服应力影响机理的研究
        5.2.3 小结
    5.3 沥青质含量对含蜡模拟油胶凝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5.3.1 对胶凝温度的影响
        5.3.2 对胶凝温度影响的机理研究
        5.3.3 小结
    5.4 沥青质聚集状态对胶凝温度、屈服应力和析蜡点的影响
    5.5 本研究关于沥青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影响的结果与文献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胶质对模拟油析蜡影响的实验结果
附录 B 沥青质对模拟油析蜡量影响的实验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庆吉混合原油触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触变性的发展过程
        1.2.2 触变机理及测试方法
        1.2.3 触变性数学模型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庆吉混合原油基础物性实验
    2.1 油样选取及处理
        2.1.1 油样选取
        2.1.2 油样处理
    2.2 原油基础物性测量
        2.2.1 测量仪器以及实验原理
        2.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热力学实验分析及参数的测定
        2.3.1 试验仪器及操作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4 流变特性分析及参数测定
        2.4.1 粘温曲线测定
        2.4.2 流变曲线测定
        2.4.3 粘弹性实验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触变性实验及方程回归
    3.1 测试方法介绍
    3.2 稳态测试实验
        3.2.1 恒定剪切速率实验探究
        3.2.2 剪切速率阶跃上升实验探究
    3.3 循环测试
    3.4 动态测试
    3.5 触变性回归方法及模型回归
        3.5.1 Houska模型
        3.5.2 Houska模型参数的拟合方法
        3.5.3 模型回归
    3.6 本章小结
4 老化对触变性的影响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
        4.1.1 冷指实验
        4.1.2 滞回环实验
    4.2 实验结果
        4.2.1 时间的影响
        4.2.2 冷指温度影响
        4.2.3 热浴温度影响
    4.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3.1 沉积时间对触变性影响
        4.3.2 温差对触变性的影响
        4.3.3 含蜡量对触变性的影响
    4.4 现场实验分析
        4.4.1 实验方法及油样配制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冷温度对含蜡原油流变性及蜡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D]. 董航.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蜡晶与油水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沉积的影响[D]. 马千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沥青质和胶质对含蜡油胶凝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薛慧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4]含蜡原油乳状液微观特征对蜡沉积的影响规律[D]. 严美容. 燕山大学, 2020(01)
  • [5]基于宽相界面分区的含蜡原油相变传热机理研究[D]. 徐颖.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含蜡油电场改性机理之带电胶粒作用研究[D]. 陈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7]混合含蜡原油粘弹特性研究[D]. 戴志鹏.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8]考虑乳化水影响的含蜡原油胶凝过程特性研究[D]. 林新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胶质和沥青质对含蜡模拟油胶凝特性影响的研究[D]. 代佳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10]庆吉混合原油触变特性研究[D]. 刘意.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含蜡原油结构形成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