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利息税后农业银行应该怎么做?

征收利息税后农业银行应该怎么做?

一、开征利息所得税后农行应该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彦[1](2019)在《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今中外,财税一直是维持国家政权运行的支柱。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基层国税的征收日益困难,税收征管水平的下降标志着国家有效治理的缺失。本文以绍兴地区的国家税征管为核心命题,通过对组织与人事、稽征与管理、流失与防治等税收现象的观察,试图分析税收的权力分配、制度实践、征纳关系和税务工作效率,以探究国家的税收治理问题,揭示民国晚期基层税政失灵的多重原因。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家税的基层组织和人事管理经历急剧变革。1945年12月,财政部在绍兴地区建立分局,恢复直货两税在基层的征收。随着两税收入的不断增加,税局表现出良好的征收业绩。特别是货物税局的征收成本逐年下降,其效益明显优于同期的直接税局。1948年8月,两税合并为国税稽征局,组织的员额配置和职员结构出现小幅度的优化。然而,面对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机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国税局不仅难以完成预算任务,而且因经费短缺还出现截留税款、摊派加征的问题。随着税务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荐举与考试成为两种主要的任用途径,并且铨叙部对录用职员的年资、学历进行严格审查。为保障职员利益,税务机关实行官职分离的调遣原则,且现职非因过失不得任意撤免。然而受官僚文化的影响,税务机关的人事管理也存在任人唯亲、更迭频繁等缺陷。货物税是绍兴地区最重要的国税收入,政府十分重视征管制度的改良。首先,为严密控制税源,税局对卷烟厂的机器、产销、闭歇实行严格登记,且对历年绍酒酿缸的数额也进行详细编查。其次,税收的征课技术也实现长足地进步。例如,财政部设计多种国税征解的方法,给予商人灵活选择的便利;历年旺季督征计划的演进,也极大地推动基层税务手续的规范,以及中央政令执行的效率。最后,完税照证种类逐渐由繁到简,统一化的趋势十分显着。通过分析上述三项内容,发现货物税征管制度的实践过程明显受到地方利益团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围绕锡箔税收入的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法团产生长期地争夺;酒税是分期匀缴还是随销随税,这在征税机关与纳税商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当处理照证遗失、注销等问题时,税局的行政管理更是受到来自上级机关和纳税人团体的监督。在政府不断强化征收之时,货物税出现欠税和逃税的问题。酒税拖欠的规模逐年扩大,分局追缴工作却是收效甚微;因武装军人和投机商人的走私,锡箔逃税之风始终未能被彻底遏制。为保障国家收入、维护正当商人经营,政府也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税收流失,但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统一稽征与查验工作以后,税务机构与交通部门、地方组织进行密切协作,但分局依旧存在把控不严、阻碍运输的弊病;对于违章行为的处罚,政府虽然提高了惩治力度,并完善司法介入程序,但“私酿私售”、“漏税”、“未税私运”、“印照重用”、“未报验”等违章行为依然屡禁不绝。税收流失与纳税人的不遵从密切相关,而绍兴地区商人的减税和免税运动更是此起彼伏。因税收负担沉重,酒商频繁以各种理由向政府请愿,要求减免税额。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虽然也免除部分商品的税收,但围绕土酒和茶叶的免征还是产生持久的对抗。所利得税和印花税是本地直接税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征管政策的落实遇到很大阻力。为减少征收手续的苛扰,政府对营利事业所利得税进行简化稽征的改革,但政策在税理与现实之间不断摇摆,这极大地损害税收的公平性。对于政府的简化稽征而言,纳税商人团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他一方面协助税局查核账册,另一方面也团结商人进行请愿和抗争。此外,印花税政策也出现因时适变和执行困难的现象。印花税票的销售包括税局自售、机关代售、商号领销三种方法。通过订立合同,绍兴中国银行以委托代理的形式销售印花税票,且每年的管理模式、权利义务均有发生改变。发货票是诸多贴花凭证的一种,商号规避开票很容易造成税收流失。然而受长期以来商业习惯的客观限制,政府不得不对商人消极避税的行为进行妥协。总的来说,民国晚期绍兴地区的国税征管存在许多问题,从中可以管窥国家税收治理的失灵。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基层税局很难发挥自主能动性,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特权组织的渗透和冲击。一旦中央权威有所放松,组织便有失控的风险,基层税局的行政效率和征收信誉势必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不可否认,国家税征管制度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这种制度并不能快速而有效地解决基层征管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政策缺乏试错的条件,且中央决策目标与现实环境渐行渐远,上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很容易出现脱节。税收负担不均和产业救济匮乏,更是加深纳税人对政府征管的不信任。随着违章治理的逐渐失效,纳税人遵从的政治压力愈加难以支撑。政府单纯以财政目的进行征税,明显忽视税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基层税局的高效征管是建立在牺牲公平的基础之上,而政治环境的动乱与恶化使它很难长久持续下去。

盛京京[2](2014)在《税收负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产业,其经营状况对于国家经济进步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银行业的税收政策经过了多次改革,但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现行税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无论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过重的税收负担都影响了其经营绩效的提高,并削弱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税收负担水平的研究以及对于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分析迫在眉睫。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研究目的和内容框架,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第二章为税收负担概况,包括银行业税收负担的含义、中国银行业税制的发展历程、税收负担现状和国际比较;第三章为理论分析,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和经济模型分析税收负担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途径,包括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第四章为实证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1年至2011年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银行业的实际税负水平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第五章为结论和建议,以研究结论为依据为中国银行业税制改革和优化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中国银行业的税收负担较重,在营业税上表现为税基广税率高,所得税上表现为税前抵扣限制较严格,并存在两税的重复征税现象;第二,税收负担通过银行业的盈利、运营、发展和风险四个途径制约了其经营绩效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降低了税后净利率、缩小了存贷利润差、提高了投融资的资本成本、提高了不良贷款率以及降低了资本充足率;第三,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实际税负与经营绩效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实际税负较少程度的降低就会显着地增强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税收负担对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最为显着:第四,对于银行业税制的优化改革,在营业税上短期内应调整税基和税率,长期上应逐步将银行业纳入增值税的纳税范围,在所得税上应从改革税前抵扣政策方面着手进行。

伍操[3](2011)在《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深远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全国性民族战争,在战争中,国民政府依法实施金融统制,集全国金融之力以支持抗战,成为确保战争军需,夯实抗战基础的基本保障。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紧急金融法律制度,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而又灵活方便的国家统制金融体制,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战时金融统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二是战时金融统制的领域性专门法律;三是临时性、执行性的战时金融统制的条令、条例和制度等规定。以上各类立法的相互协调、完整配套,全面而有效的调动了国统区财力和物力支援抗战,同时又因时而动、因地制宜,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了战时金融统制能够持续、稳定、有效的推进。这个相对健全、统一、高效(相对近代中国法制而言是健全、统一、高效的,但较同时期的西方法制却仍显稚嫩)的战时金融法律制度,为金融动员准备与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和保证,使战时国民政府能组织实施高效的金融动员和保障,支撑长达八年的抗战,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通过影响国统区经济而影响到战争的整个进程和结局。连作为敌人的日本人也坦言:中国抗战能够长期坚持,金融巩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从法律制定和运行的角度来看,抗战时期战时金融法律的制度变迁史同时也为现实中国法治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教科书意义的历史范本,其成败得失能够为现实中国完善紧急状态立法和推进金融制度现代化提供极具意义的启示。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关于该论题的系统性研究与论述,在我国的法学领域尚属空白。而本文研究的旨趣则在于通过对战时国民政府金融立法的考辩,揭示战时金融法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引经验和教训为鉴,以为当世之借鉴。基于以上目的而进行的本文研究,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史贵言实,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还原战时金融立法实践之原貌。通过对战时金融机构统制、银行业统制和非银行业统制(包括证券业和保险业)等基本制度的深入研究,还原“中日两国虽然远离战场血肉厮杀,但同样充斥刀光剑影的经济领域的斗争”的基本史实。古人云,“治史如断狱”,而法律史学作为法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对法律历史现象的重大断语,应当客观理性,力求有相应的史实和史料依据,故笔者寄望于本文并非简单重复已有的结论或随意褒贬、剪裁历史,然百密或有一疏,如有如史实不符者,仍望诸师友有以教我。立论公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客观评价战时金融法律制度之利弊。从立法技术上看,抗战时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管理立法基本完备,涵盖抗战之特殊时期国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战备之所需,也确实起到支持八年抗战、最终取得战争全面胜利的积极作用。同时,笔者也无意避讳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欲借丰富的史料,从法律文本本身、法律价值选择、法律功能发挥三个角度,论述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的诸多缺陷,揭露制度之弊。经世致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分析抗战时期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供应——需求”及其均衡方式,衡量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对国统区经济、政治目标反哺的实现情况,总结战争背景下金融法律制度的成因与变迁,从而窥探金融法律制度的发展规律。通过笔者对战时金融制度史进行理性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刺探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金融立法的利弊,而且能总结经验,用被实践证明了的合理规律形成科学的方法论,这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紧急状态立法与金融立法的改革与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或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围绕战时金融法律制度这一极具价值的论题,为实现笔者寄以重望的以上目的,本文在广泛收集和整理战时金融制度的史料的基础上,以法学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法(交叉研究法)、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战时金融制度变迁这一历史课题做一些初涉性的研究。笔者以为,作为法学领域一个极具开创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其一,弥补紧急状态立法研究之不足。人类社会是在平时状态与紧急状态的不断交织更迭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国家虽然可以尽量预防,但绝不可能完全避免紧急状态的发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古人云,“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法律应当也必须为所有可能发生的社会现象提供规范性的解决方案,但实行紧急状态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伤害都会很大,是不得已采取的断然措施。这就需要法学界提前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有效预防、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少紧急状态的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我国法学界对“常态”法律制度研究较多,对“紧急”状态法律制度思考不足。而战争状态作为一种最典型的紧急状态,战争状态下的法律运行规律应该是法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进行的战时金融立法与实践,正为本文开展这种创新性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其二,弥补近代制度史研究之不足。以前学界对近代法制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宪政、刑民制度的研究,对经济制度史,尤其是金融制度史的研究稍显不足。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战时金融法律制度,是国民政府出于支持持久抗战之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干预经济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立法实践,对于如此重要的研究领域,法学界却鲜有涉及。半个多世纪来,仅有经济史学界出版少量资料汇编性和史实介绍性的书籍,而且其中从法律角度研究这段历史制度的着作尚付阙如。据本人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我国法律史学界对相关制度的专门研究基本是空白。本文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抗战金融法律制度,可以弥补中国近代法史和部门法制史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结构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研究三段论逻辑,首先介绍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的立法背景、基本演进轨迹与基本特征,继而具体分析具体统制制度的文本与实践效果,最后在对整个制度进行辩证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探求历史存在制度之现实启示。全文总共十二章,基于三段论的研究逻辑,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为战时金融法律制度总论,介绍该制度的深刻历史背景和法律继承性特征,简要描述了立法传承与历史动因,并在纵向时间维度简要研究战时各阶段的金融制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其法律关系构成与法律特征。第三至十章为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分论,从横向业务维度划分为金融组织管理制度和金融业务制度:金融组织管理制度主要对战时金融机构内迁制度、战时金融决策协调机制的完善和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业务制度涉及货币、贴放、汇兑、储蓄、金银、保险、证券、票据法等几个方面,列举式介绍战时金融法律制度的各项具体规定,必要之处也对相应制度进行简单评价。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为战时金融法律制度评价与启示,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时期金融制度立法与实践活动进行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制度的得失,继而从现实紧急状态立法与金融立法两个维度提出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舒敏[4](2011)在《现行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处在国内外大银行夹缝中的中小商业银行又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支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盈利能力低下、流动性不足、资本安全性低等问题。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银行内部自身的原因。在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中,银行业税收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值得我们共同关注。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及银行税制的发展概况,然后运用实证检验方法分析现行税制与中小商业银行“三性”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银行税制的政策建议。通过对各中小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其盈利性、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安全性无论是与国内的大型银行相比还是与国外的银行相比,都不够理想;而我国银行业的税负无论是与国内的其他行业还是和国外的银行业相比,都比较重;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的税收在增长的同时其净利润反而是下降的。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对税制与中小商业银行“三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营业税的征收会扭曲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税负会对银行的盈利性、资产流动性、资本安全性产生负效应,且银行的规模越小,企业所得税的负效应越显着。基于以上结论,在借鉴国外银行税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的建议,即在效率原则、适度原则的指导下,在近期内逐步降低营业税税率,逐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在具体制度设计时制定专门用于扶持中小商业银行的税收优惠措施;在条件成熟后,全面取消银行业的营业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规定,完善贷款损失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资产税收体系等。

梅迪[5](2006)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种经济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证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必然要求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化发展。这种演进过程的先决条件是逐步加强城乡关系的协调性。为此,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命题,并将其列入“五个统筹”之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这表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乡差距比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统筹中共同前进。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城乡发展的种种不协调成为阻碍这一进程的核心问题。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凸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决定了财政与统筹城乡发展存在必然的密切关系。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资金引导作用和宏观调控功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扶持力度。这是当前各级财税部门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财税政策的角度入手,探讨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在各个领域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财税对策,通过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基本国情的结合,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希望在学术研究层面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文共分十章,在结构上作如下安排:第一章是绪论,从宏观上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并对学术界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概述。这是全文研究的基础工作。统筹城乡发展,财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推动要素,它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鉴于前人在这方面研究尚属不足,笔者选择了财税政策这一切入点,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力图在学术上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另外,在统筹城乡发展财税政策的相关成果中,对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教育制度建设、公共品供给等方面的研究显得有些薄弱,笔者选择本课题,从一定程度上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三种方法。创新方面则表现为:研究视角上,把财税政策作为考察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这是个崭新而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上,围绕财税政策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以往研究未曾着笔或探讨不够的方面;学术观点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第二章从我国近代历史、改革后城乡关系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这是全文研究的铺垫工作。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特定的经济发展道路。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09年间,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一直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资本原始积累不足,资本主义大生产有限,广大的农村经济处于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必然会形成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统筹城乡关系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5年,国家对城乡发展政策进行调整,财税政策重点向农民倾斜;1985—1990年,国家以治理“三乱”为重心,力图协调城乡发展矛盾;1990—2002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国家采取了规范农民税收、“费改税”等措施,试图调整不和谐的城乡关系;2002—2006年,国家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等政策措施,逐步缓解了城乡矛盾。随着我国加入WTO,城乡关系的不协调面临着巨大挑战,农业经济和农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这也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第三章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财政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关于城乡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必然要求。财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而城乡发展的进一步统筹反过来也会促进财政的更加强大和稳定,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关系。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将城乡关系的理论探讨和二元结构理论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二元结构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论述了二元结构的性质、产生原因及消除二元结构的途径,提出了多种二元结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也先后出现了“城乡协调配套改革”、“城乡良性互动”等主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探讨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国际上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经验,这两章为分析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作了准备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财税部门积极行动,采取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财政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看,城乡统筹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重新扩大,农民仍是弱势群体;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和储蓄差距明显;城乡居民承受着不公平的负担;城乡公共品供给不平等;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悬殊。从国际上看,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诸如: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差别;支持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立法化;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给予农业税收优惠政策,使农业能够轻装上阵;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信贷支持。第六章至第十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从五个层面分析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包括: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财税对策;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建议;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财税对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财政政策。在各章中,一般都首先描述我国统筹城乡在各个领域的现状、存在问题,然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这些政策建议的基本点如下:(1)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坚持公共支出的原则,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任务。(2)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着力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财政资金,对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高新技术农业企业进行直接扶持,推动农业工业化进程。(3)坚持城乡统一税制的改革方向,使农民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在农村的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实行城乡同等待遇,为城乡税制统一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统一税制下对农民有所优惠。(4)坚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教育事业上,着力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强化自身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责任。同时强调县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县级财政主要保障农村中小学日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上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资助。社会保障事业上,着重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所有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制,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不断完善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

杨海军,阮红新[6](2005)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困境的成因分析:市场、管理与政策》文中提出本文深入分析了导致我国农村信用社陷入经营困境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原因 :市场因素、管理因素和政策因素 ,提出了农村信用社突破经营困境的具体对策 ,并就结算渠道和信息化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付功伟[7](2004)在《中国税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其中1994年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当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1994年税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在这十年中,国内国际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基本转型、新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世界各国税制发展出现新的趋势和改革发展不均衡,现行税制与之已有许多不适应之处:流转税缺陷不利于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所得税制缺陷造成分配不公,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农业税制缺陷不利于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中央提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即一个基本原则,两个步骤和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指明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本文在分析了现行税制的缺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本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现行税制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税制改革的方向;二是对具体税种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农业银行天门市支行课题组,闵小明[8](2002)在《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县(市)域负债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农行业务经营的根基在县(市)支行,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农行负债经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寻拓展负债的方式、方法及策略,对于推动全行业务经营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县(市)农行负债经营面临的新形势(一)农行负债经营面临的挑战1、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如连续七次调低人民币存款利率、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国债发行和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规模、允许商业保险资金以基金的形式投入股市,直接导致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分流,农行负债来源呈衰减趋势。2、尽管农行在县(市)域内存款总量和增量市场份额均居领先地位,但与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还不匹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9](2001)在《关于“九五”时期广西储蓄存款结构和增长变动状况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肖海鹏[10](2001)在《县级农行推进业务城市化的战略思考》文中认为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营层次的不断提高,城市业务已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而县级农行受过去粗放经营的影响,在加快城市化业务上仍存在资源配置倾斜不到位,突破口不准,思路欠畅,目标欠科学等问题。因此,必须从调整经营战略的高度,找准突破口,抢占制高点,使城市化业务有一个快速的推进。 一、实现集约经营,增强竞争力

二、开征利息所得税后农行应该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征利息所得税后农行应该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对象与问题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与框架
第一章 基层税局的组织与人事
    第一节 绍兴分局的重建过程与组织调整
        一 战后基层税务机构的重建
        二 国税合并以后的组织变化
    第二节 绍兴分局职员的任免与管理
        一 任职的来源与途径
        二 职员的铨叙与审查
        三 职员的任期与更调
    第三节 绍兴分局税收稽征的效率
        一 货物税分局的征纳额度与行政费用
        二 直接税分局的征纳额度与行政费用
        三 国税稽征局成立后的收支困境
    小结
第二章 货物税的稽征与改良
    第一节 税源的整顿与控制
        一 中央与地方对箔税的争夺
        二 卷烟的登记与控制
        三 土酒酿缸的编查
    第二节 稽征方法与手续的改进
        一 征解的制度安排
        二 税务督察方法的实行
        三 已税货物分运的办理
        四 酒税分期匀缴的实施争议
    第三节 完税照证的管理
        一 照证的填发与缴验
        二 票照管理的问题及治理
    小结
第三章 货物税的流失与治理
    第一节 货物税的拖欠与偷漏
        一 土酒欠税的扩大及追缴
        二 锡箔的走私与查缉
    第二节 货物查验与违章处理
        一 查验的实施及困境
        二 纳税人的违章与处理
    第三节 税收减免中官商纷争
        一 税额的调整与核减
        二 免税的实施与角力
    小结
第四章 直接税的征管及因应
    第一节 征收所利得税的利益博弈
        一 1946年简化稽征的困境
        二 查账过程的商会参与
        三 估缴制的实施及弊病
    第二节 印花税票的代销与规避
        一 中国银行绍兴支行代销印花税票
        二 商号规避发票贴花问题的治理
    小结
结论
    一 “均权”体制下基层权力的流失
    二 制度建设与征管实践的脱节
    三 官商博弈下纳税人的不遵从
    四 税收功能与征管绩效的下降
参考文献

(2)税收负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写作框架和创新点
        1.4.1 论文写作框架
        1.4.2 论文创新点
2 中国银行业税收负担概况
    2.1 银行业税收负担的含义
        2.1.1 税收负担的概念
        2.1.2 银行业税收负担的特征
    2.2 衡量银行业税收负担的指标体系
    2.3 中国银行业的税制发展概述
        2.3.1 中国银行业税制发展历程
        2.3.2 中国银行业现行税收体系
    2.4 中国银行业税收负担现状
    2.5 银行业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
        2.5.1 国内外银行业流转税的比较
        2.5.2 国内外银行业所得税的比较
        2.5.3 国外银行业税收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税制发展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税收负担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途径
    3.1 税收负担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3.1.1 绝对量指标角度
        3.1.2 相对量指标角度
        3.1.3 结论
    3.2 税收负担对运营能力的影响
        3.2.1 基本模型构建
        3.2.2 征税后银行运营能力的变化
        3.2.3 结论
    3.3 税收负担对发展能力的影响
        3.3.1 融资能力角度
        3.3.2 投资能力角度
        3.3.3 结论
    3.4 税收负担对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
        3.4.1 税收负担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3.4.2 税收负担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银行业税收负担与其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研究的设计
        4.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1.2 实证模型变量选取
        4.1.3 实证模型构建
    4.2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 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政策建议
        5.2.1 营业税制的优化
        5.2.2 所得税制的优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历史背景及选题来源
    二、研究成果及选题意义
    三、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国金融法制之肇始
        一、清末修律进程中的金融立法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立法
    第二节 战前国民政府金融法制发展
        一、战前国民政府主要金融立法
        二、战前国民政府金融立法特征
    第三节 战时金融制度形成的历史动因
        一、客观需求——适应持久战争外围环境
        二、内在驱动——强化国家垄断金融体系
        三、现实需要——粉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小结
第二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立法轨迹与基本性质
    第一节 战时统制金融立法的发展轨迹
        一、前期:紧急应对,快速搭建制度框架
        二、中期:金融对抗,全面构建法制体系
        三、后期:实力抗衡,巩固完善立法成果
    第二节 战时金融法律关系
        一、战时金融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战时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战时金融法律关系的内容
    第三节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基本特征
        一、立法时机选择上的强制性与适时性
        二、代表阶级利益上的垄断性与特权性
        三、具体措施选择上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四、立法形式上的多样性与零散性
        五、立法程序上的随意性与无序性
    小结
第三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机构管理制度
    第一节 金融机构迁移整合与现银货币内迁
        一、白银与货币的紧急转运
        二、引导金融机构战时内迁
        三、建构国统区地方金融网
    第二节 战时统制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
        一、四联总处最高权威的确立
        二、四联总处权力体系的变迁
        三、推进“四行”职能专业化
    第三节 金融中央集权化体系的形成
        一、强化央行职能为抗战环境必须
        二、促进央行转型为“政府的银行”
        三、赋予中央银行一定金融监管权
    小结
第四章 战时国民政府货币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统一货币发行
        一、管制货币发行的现实要求
        二、统一货币发行的实施情况
        三、统一货币发行之利弊得失
    第二节 调整辅币发行
        一、战争初期:授权并鼓励地方发行辅币
        二、战争中期:加强战时辅币发行的监管
        三、战争后期:限制地方银行辅币的发行
    第三节 干预货币流通
        一、严禁日伪钞票流通
        二、打击偷运法币资敌
    小结
第五章 战时国民政府存储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健全储蓄机构
        一、节储运动机构的建立
        二、国统区储蓄网的完善
    第二节 节约建国储蓄运动
        一、节约建国储蓄相关法令
        二、节约建国储蓄实施效果
    第三节 强化存款保证金制度
        一、战争初期:存款准备金范围和标准的确立
        二、战争中后期:存款准备金收存机构的统一
    小结
第六章 战时国民政府信贷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明确信贷重点
        一、成立信贷管制之机构
        二、明确信贷发放之重点
        三、加强贷款利率之调控
    第二节 促进工矿贷款
        一、积极发放工矿贷款制度概述
        二、工矿贷款对后方经济之推动
    第三节 鼓励农业贷款
        一、扩大发放农业贷款制度概述
        二、农业贷款对后方经济之推动
    小结
第七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银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统一金银经营权力
        一、中央金融机构垄断收兑
        二、设立专门机构管制金银
    第二节 前期统制金银收储
        一、管制金银开采与冶炼
        二、禁止携带金银出边境
    第三节 后期放松金银管制
        一、恢复黄金自由买卖
        二、开办两类黄金存款
    小结
第八章 战时国民政府汇兑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外汇管制
        一、加强战时外汇管制必要性分析
        二、战时外汇管制制度措施及特征
        三、战时外汇管制制度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内汇管理
        一、太平洋战争之前:鼓励物资内运、控制汇出汇款
        二、太平洋战争之后:放松流通管制,购取沦陷区物资
    第三节 侨汇吸收
        一、增设国外分支机构
        二、奖励侨资回国投资
        三、限制侨汇汇往敌占区
    小结
第九章 战时国民政府保险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保险机构管理制度
        一、《战时保险业管理办法》等制度概况
        二、《战时保险业管理办法》等制度特征
        三、制度实施对各类保险机构的影响
    第二节 战时兵险制度
        一、战时环境的兵险需求
        二、战时兵险制度的特征
    第三节 简易人寿保险制度
        一、简易寿险制度的运行
        二、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十章 战时国民政府有价证券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公债发行制度
        一、公债发行十分频繁
        二、公债募集举步维艰
        三、经营权力高度垄断
    第二节 股票交易制度
        一、战争爆发:股票市场被暂时停止
        二、战争中期:“孤岛”股票市场的发展
        三、战争后期:股票市场复市之论争
    第三节 票据交换制度
        一、抗战前期:强化中央银行管控权力
        二、抗战中期:设置票据交换业务规则
        三、抗战后期:巩固央行结算中心地位
    小结
第十一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立法评述
    第一节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
        一、推进金融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二、支持长期抗战所取得的成就
        三、粉碎敌伪金融经济侵略图谋
    第二节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之弊失分析
        一、文本缺陷:制度因袭外国成例,非银行业立法发展缓慢
        二、价值缺陷:法律价值体系混乱,国民权利未得有效保障
        三、功能缺陷:立法目的未能落实,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小结
第十二章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对现代法治建构的启示
    第一节 对现实中国紧急状态立法的启示
        一、紧急状态立法,须珍视法治的一些基本价值
        二、确保立法成效,应保障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三、危机因素消除,必终止紧急状态立法的适用
    第二节 对完善现实中国金融法制的启示
        一、金融立法应尊重社会文化传统
        二、金融立法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金融立法应以金融安全为核心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现行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概况
    一、 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二、 中小商业银行的成长分析
        (一) 起步阶段:1986-1995 年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2 年
        (三) 国际化阶段:2002-至今
    三、 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一) 盈利性分析
        (二) 流动性分析
        (三) 资本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中外银行税制的概况
    一、 我国银行税制的历史沿革
        (一) 1978 年以前的银行税制
        (二) 1978-1994 年的银行税制
        (三)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的银行税制
    二、 我国银行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一) 银行流转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二) 银行所得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三) 银行其他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三、 国外银行税制的概况
        (一) 以所得税为主体
        (二) 基本征收增值税
        (三) 有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税务处理方法
    四、 小结
第四章 现行税制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简介、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 Panel-Data 模型简介
        (二) 样本选取
        (三) 数据来源
    二、 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二) 模型分析
    三、 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二) 模型分析
    四、 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安全性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二) 模型分析
    五、 实证结论
第五章 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税制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税制的指导原则
        (一) 效率原则
        (二) 适度原则
    二、 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税制的整体思路
    三、 具体政策建议
        (一) 流转税方面
        (二) 所得税方面
        (三) 衍生金融工具方面
总结与展望
    一、 全文总结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校科研成果

(5)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现状概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
    2.1 二元格局的历史由来
    2.2 改革开放以后统筹城乡关系的历程
    2.3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
第三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
    3.1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
    3.2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3.3 财政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3.4 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综述
第四章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就
    4.2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4.3 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财税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国际经验及启示
    5.1 国外财税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
    5.2 国外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分析
    6.1 我国农民增收的历程与特点
    6.2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3 财税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国际经验
    6.4 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建议
第七章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对策
    7.1 财税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为
    7.2 财税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7.3 财税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建议
    8.1 我国城乡税制存在的问题
    8.2 学术界对于统一城乡税制的认识
    8.3 国外城乡统一税制的做法及主要经验
    8.4 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财税对策
    9.1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现存问题
    9.2 国外基础教育投入的经验
    9.3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财税对策
第十章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财政政策
    10.1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10.2 我国城乡社会福利状况与农村贫困
    10.3 财政支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0.4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财政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农村信用社经营困境的成因分析:市场、管理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 市场——从农村走向城市, 进城容易出城难。
    (二) 管理——体制摇摆不定, 管理错过了良机。
    (三) 政策——没有体现特色, 缺乏应有的扶持。
        1、农信社支农任务重, 成本高, 税赋重。
        2、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沉重。
        (1) 保值贴补息包袱。
        (2) 不良贷款包袱。
        (3) 亏损挂账包袱。
        (4) 并入农金会包袱。
        (5) 并入城信社包袱。
        (6) 高息揽储包袱。
        (7) 农行转嫁包袱。
        (8) 三峡移民包袱。
        (9) 助学贷款包袱。
        (10) 机构、人员包袱。
        3、利率倒挂。
        4、企业改制逃废债务。
        5、歧视性政策。
二、农村信用社突破经营困境的对策
    (一) 抓住机遇, 积极支持农信社改革。
    (二) 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 农信社系统要加强管理, 做到稳健经营。
        1、立足“三农”。
        2、加强管理。
        3、精兵简政。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7)中国税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中国税制改革研究报告
    1.1 中国税制的发展
    1.2 中国现行税制体系
        1.2.1 税种设置
        1.2.2 税收立法
    1.3 世界各国税制的发展
    1.4 中国现行税制的总体缺陷
        1.4.1 客观形势对税制改革的要求
        1.4.2 现行税制的主要缺陷
        1.4.3 税种设置缺陷
        1.4.4 税制缺陷的具体表现
    1.5 税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及方向
        1.5.1 税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1.5.2 税制改革总体部署
        1.5.3 税制改革的方向
    1.6 增值税改革
        1.6.1 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弊端
        1.6.2 消费型增值税的优点
        1.6.3 增值税在转型中应采取的建议
    1.7 消费税改革
        1.7.1 现行消费税制的主要缺陷
        1.7.2 我国消费税制改革的远期目标
        1.7.3 近期消费税制改革的建议
    1.8 企业所得税改革
        1.8.1 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差异
        1.8.2 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制的建议
    1.9 个人所得税改革
        1.9.1 税制设计上存在的缺陷
        1.9.2 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建议
    1.10 农业税改革
        1.10.1 农业税制的主要缺陷
        1.10.2 农业税制改革措施
        1.10.32004 年农业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1.10.4 推进农业税制改革的建议
    1.11 设立遗产税和赠与税
        1.11.1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功能
        1.11.2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设立建议
    1.12 开征社会保障税
        1.12.1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
        1.12.2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1.12.3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
    1.13 城镇建设税费改革
        1.13.1 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1.13.2 物业税改革的建议
    1.14 设立中国生态税
    1.15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1.15.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1.15.2 改革的主要内容
        1.15.3 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积极效应
        1.15.4 对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补充建议
    1.16 中国地方税体系的完善
        1.16.1 市场经济国家的地方税制
        1.16.2 我国目前地方税制存在的问题
        1.16.3 规范地方税制体系
    1.17 税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1.17.1 税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1.17.2 关于税制改革实施的建议
    1.18 结束语
第二篇 亚信公司现金流分析
    2.1 亚信公司简介
    2.2 亚信现金状况
    2.3 亚信近年现金流总体状况
    2.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2.5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2.6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2.7 现金流量财务比率分析
        2.7.1 获利能力品质分析
        2.7.2 现金流动性分析
        2.7.3 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2.7.4 财务弹性分析
        2.7.5 收益质量分析
    2.8 亚信现金流预测
        2.8.1 近期分析
        2.8.2 远期分析
    2.9 结论
    附录
第三篇 我国电力集团公司绩效评价系统
    3.1 企业集团绩效评价系统的作用和地位
        3.1.1 企业集团
        3.1.2 绩效评价系统的作用和地位
    3.2 我国电力行业简况
    3.3 我国电力集团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
    3.4 电力企业集团公司绩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3.5 需求分析
    3.6 我国电力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和思考
    3.7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成方法
        3.7.1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内涵
        3.7.2 财务评价指标标准的设定
        3.7.3 财务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
        3.7.4 财务评价综合评价结果的形成方法
    3.8 湖南省电力集团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分析
    3.9 结论
第四篇 一汽轿车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4.1 行业分析
        4.1.1 公司背景及简介
        4.1.2 汽车行业分析
        4.1.3 一汽战略分析
        4.1.4 一汽的战略应对
    4.2 会计分析
    4.3 财务分析
    4.4 前景分析
        4.4.1 财务预测基本假设
        4.4.2 财务预测结果
    4.5 估值分析
        4.5.1 一汽轿车的权益资本成本
        4.5.2 根据报表数据进行估值
参考文献
致谢及声明
个人简历

(8)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县(市)域负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市)农行负债经营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行负债经营面临的挑战
    (二)农行负债经营面临的机遇
二、县(市)农行应对挑战与机遇的负债策略

四、开征利息所得税后农行应该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D]. 刘伟彦. 厦门大学, 2019
  • [2]税收负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D]. 盛京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3]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研究(1937-1945)[D]. 伍操.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9)
  • [4]现行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D]. 舒敏. 福州大学, 2011(06)
  • [5]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梅迪.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6]农村信用社经营困境的成因分析:市场、管理与政策[J]. 杨海军,阮红新.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5(02)
  • [7]中国税制改革研究[D]. 付功伟. 清华大学, 2004(03)
  • [8]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县(市)域负债策略研究[J]. 农业银行天门市支行课题组,闵小明.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2(02)
  • [9]关于“九五”时期广西储蓄存款结构和增长变动状况的分析[J].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 广西金融研究, 2001(07)
  • [10]县级农行推进业务城市化的战略思考[J]. 肖海鹏. 现代金融, 2001(03)

标签:;  ;  ;  ;  ;  

征收利息税后农业银行应该怎么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