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大铜厂表生硫化物铜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栾燕,王瑞廷,钱壮志,孙晓辉,郑崔勇,张天运,丁坤[1](2022)在《勉略宁矿集区铜厂铜-铁矿床成因:黄铜矿Re-Os定年和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制约》文中指出铜厂铜-铁矿床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其成矿模式的建立以及进一步的找矿实践.利用黄铜矿Re-Os同位素对该矿床进行定年,并利用LA-MC-ICP-MS技术对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5件黄铜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84±34 Ma(MSWD=8.7),表明铜厂铜-铁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铜厂铜-铁矿床上部铜矿床中黄铜矿(+9.75‰~+13.1‰)和黄铁矿(+9.22‰~+13.9‰)的δ34S值略高于下部铁矿床中黄铜矿(+8.66‰~+10.9‰)、黄铁矿(+8.85‰~+11.0‰)和磁黄铁矿(+7.93‰~+9.28‰).计算得到早期成矿热液的δ34S∑S值约为+10.6‰,晚期成矿热液的δ34S∑S值约为+12.3‰,说明矿床硫是地幔硫混染海水硫形成的,热化学还原在海水硫酸盐还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铜厂铜-铁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期:新元古代晋宁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导致勉略宁地区发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富含Fe、Cu的初始矿源层;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大陆边缘持续的裂解和裂陷形成勉略海槽并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富含挥发分及硫的岩浆热液混合海水硫,并从细碧岩中萃取Fe、Cu等成矿物质,早期成矿热液在铜厂地区深部形成铁矿床,随着磁铁矿和硫化物的沉淀,成矿热液演化到晚期阶段并沿断裂构造带向上运移,在铜厂地区浅部形成铜矿床.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2](2021)在《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地处特提斯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将铅、锌、铜、锡、钨、金、银、磷、钛、稀土金属(16种)、稀有金属(9种)和分散元素(8种)列为云南优势关键矿产,总结其资源特征,并针对这些矿产开展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全省共可划分出8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其中与以上优势关键矿产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48个,共118个矿床式;以成矿省为单元,华南(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8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6个矿床式;上扬子(陆块)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6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35个矿床式;三江(造山带)成矿省(云南部分)有19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57个矿床式;腾冲(造山带)成矿省有5个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10个矿床式。按成矿时代,新生代矿床成矿系列或亚系列有16个、中生代12个、古生代12个、前寒武纪5个和跨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矿强度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
李灿明[3](2021)在《滇中禄丰和尚洞铜矿床Ⅰ号矿体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文中认为黄铁矿热电性是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深部找矿预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指示意义和应用效果明显。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该方法是否能应用于热液型铜矿床的成矿过程和勘查实例尚较缺乏,原位测试黄铁矿热电性仍需探索,以及黄铁矿热电性数据离散的量化处理等。滇中禄丰和尚洞铜矿床是滇中铜多金属成矿带的代表矿床之一,显示出构造控制热液脉型矿化、存在宏观地质条件差异小的特点,致使深部找矿难度大,勘查效果差等问题突出。为此,本文在对和尚洞铜矿床Ⅰ号矿体进行系统地地质调查、勘探工程编录的基础上,利用黄铁矿热电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方法,查明了黄铁矿热电性与Cu矿化的空间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估算了矿体的成矿温度及空间变化,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演化特点,进而结合矿体地质特征开展深部找矿预测。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滇中和尚洞铜矿Ⅰ矿体为该矿床主要矿体之一,呈透镜状产于昆阳群落雪组(Pt2l)地层中,为白云岩中热液型脉状铜矿。铜矿体热液成矿作用可分为热液成矿期(分为黄铁矿阶段、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石英+白云岩+方解石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和表生氧化期。(2)围岩和含铜矿石的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演化;含铜矿石中黄铁矿各导型空间演化特征明显。(3)利用黄铁矿热电系数估算出的矿床成矿温度为260℃~340℃,中高温矿床,并表现出越往深部温度越低、由矿体中上部的高温区向四周递减的特点。(4)铜矿化富集程度与黄铁矿颗粒数、P-N型黄铁矿出现率、P-N型黄铁矿离散度、整组样品黄铁矿热电系数离散度关系密切。(5)通过对矿体热电性特征总结,推测1580中段1#、2#勘探线中部仍赋存有工业矿体,但深部延伸小,深部找矿前景较差,这已被后期的探矿所证实。同时,表明黄铁矿的热电性可应用于热液型铜矿床的成矿过程研究和找矿预测。
邓家方[4](2020)在《云南省金平县长安冲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长安冲矿床坐落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境内,矿区位于哀牢山构造带南段,地处杨子准地台丽江台缘褶皱带点苍山-哀牢山断褶束金平断块中部,北东为哀牢山地体,西南为藤条河断裂。矿区内地层以奥陶系和志留系白云岩、灰岩为主,岩浆岩主要出露新生代的正长岩、正长斑岩以及正长/二长花岗岩类,区内构造以NW向为主。矿区出露的典型岩体有6个,其中以Ⅱ号岩体石英正长岩和铜钼矿化的关系最为密切,Ⅱ号岩体东南侧接触蚀变带具有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蚀变分带特征,此处交代作用强烈,矽卡岩化、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广泛发育,可分为内接触蚀变带、矽卡岩化带和外接触蚀变带,其中铜矿化主要发生于矽卡岩化带,钼矿化主要发生于内蚀变带,矿床金属硫化物(如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等)大量发育。对各个矿化阶段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矿床成矿流体总体上具有中高温、中低密度、低盐度的特点,和钼矿化最为密切的辉钼矿-磁黄铁矿阶段流体温度总体上高于和铜矿化最为密切的黄铜-黄铁矿阶段流体温度。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后期可能有部分大气水混入。S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的S来源于岩浆,岩浆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而Pb具有造山带铅的特点,它来源于深部并经受了一定程度地壳混染。对成矿岩体石英正长岩中的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进行的的电子探针矿物学分析表明,成矿岩浆具有中等以上的氧逸度(黑云母和角闪石均指示氧逸度大于NNO),利用角闪石计算得到岩浆在角闪石结晶时水含量大约为4%,属于富水岩浆体系,这有利于金属在结晶晚期充分分异到流体中。和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Ⅱ号岩体石英正长岩形成时代为34.5±0.3Ma,此外矿床表现出典型的同生成矿特点,因此成矿时代与成岩时代基本相同,矿床形成于早渐新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长安冲和铜厂成矿岩体均具有高硅、高碱、富钾、富钙的特点,与地区广泛出露的钾质/超钾质岩浆具有相似的特征,哈克图解揭示了长安冲和铜厂成矿岩体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地区钾质/钾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后又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在矿床形成时,地区构造动力体制已经由碰撞作用为主转变为以剪切作用为主,由剪切作用而形成的沿哀牢山断裂的一系列次级走滑断裂系统为岩浆的上涌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总之,综合来看长安冲矿床为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环境下的矽卡岩型铜钼复合矿床。
丁金金[5](2020)在《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狮子山铜矿床位于昆阳裂谷滇中地区易门裂陷盆地中,是易门矿田典型铜矿床之一。基于对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应用大比列尺构造-岩相填图方法,开展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分析控矿构造特征,建立矿区深部构造控矿模式;通过辉绿岩锆石U-Pb年代学和脉状矿石黄铜矿-斑铜矿Re-Os同位素定年,厘定矿区辉绿岩侵入时代和矿床成矿时代;综合以上研究,建立找矿预测模型,进行深部找矿预测。论文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该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通过对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分析,矿体的形成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晚期受NW向断裂破坏。在狮子山背斜NW翼发育有刺穿构造,刺穿构造和层间断裂(Fl4)交汇部位控制了1号主矿体和8号矿体的展布。在18-20中段,矿体被NWW向的Fy2断裂错断。(2)矿区发育有侵入的辉绿岩,通过对十八中段钻孔(ZK1835-1)127.25米处揭露的辉绿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研究,发现锆石年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35.3~114.7Ma和1770.6~2373.5Ma,其中35.3~114.7Ma是辉绿岩的侵入年龄,1770.6~2373.5Ma为辉绿岩侵入时携带地层碎屑岩中的锆石年龄,表明该辉绿岩的侵入时代在35.3~114.7Ma之间,碎屑锆石的物源区年龄在1770.6~2373.5Ma之间,同时表明该碎屑沉积岩最大沉积时限在~1770Ma。(3)应用Re-Os同位素测试技术对矿区落雪组热液脉状黄铜矿-斑铜矿进行同位素定年,确定落雪组热液脉中黄铜矿-斑铜矿的成矿时代至少有三期,分别为~1755?220Ma、~1538?130Ma和449.4?4.7Ma,其中1538?130Ma是矿区主要成矿期,另外两期成矿事件分别在1755?220Ma、449.4?4.7Ma,为矿区小规模成矿事件。(4)综合以上研究,建立找矿预测模型,成功预测了深部隐伏1号、8号矿体分布范围,通过工程验证,升级和新增332+333铜金属资源量4.2万吨。
张筌豇[6](2020)在《四川石棉地区碲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首例碲独立矿床—大水沟碲矿床打破了碲元素不能形成独立矿床的传统认识。Te在某些条件下,不仅能形成伴生矿床,还能形成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独立碲矿床。大水沟碲矿床从偶然发现至今,一直受到众多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并展开多角度研究。先后对其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及矿床成因等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相应的研究成果。但在大水沟碲矿床之外的邻区还有没有可能存在类似碲矿床?值得我们深入展开碲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尤其是区域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研究。目前,在大水沟碲矿床之外的邻区,类似碲矿床找矿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碲矿的地球化学找矿理论与方法。本文在碲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碲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大水沟碲矿区及整个石棉地区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各时代地层与侵入岩碲及其共生元素的演化规律、划分出石棉地区地球化学子区,以及解析了元素与断裂构造关系。从众多碲共生元素中遴选出碲矿的水系沉积物找矿指示元素,运用指示元素比值提取出碲矿异常信息,同时建立碲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式。通过碲成矿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建立碲矿的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由此形成了一套碲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理论,为类似大水沟碲矿床的找矿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石棉地区处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上。区域地质背景较为复杂,既有深部岩浆的多期次侵入活动,也有区域性深大断裂的继承性活动,断裂构造广泛发育。热事件与变质事件作用强烈,地层均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在地球物理学特征上,石棉地区处于主要环状剩余重力正异常区内部,航空磁测正负异常过渡区域,线性构造与环形构造发育,具有极好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2)石棉地区主要富集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亲铁元素Co、Cr、Cu、Ni、Fe。Te、Bi成矿元素的整体含量不高,Te为背景-强分异型元素,Bi为低背景-极强分异型元素。Te在二叠系、志留系通化岩组、奥陶系大河边组、震旦系及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中有较好的局部富集和成矿潜力。将石棉地区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子区,各子区具有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足富—七龙洞地球化学子区是石棉地区寻找碲矿的最主要区域,具有潜在的碲矿找矿前景。(3)大水沟碲矿床处,水系沉积物Te、Bi、Au、Ag的含量均不高,Te、Bi、Au大致呈低缓正异常,Ag大致呈低缓的负异常。在通化岩组一段变基性火山岩地层中,Bi-Te含量较高,有可能为碲矿床的矿源层。事实上,大水沟碲矿床并没有产在Te-Bi较高背景值的地球化学区域,而是产于背景值或低背景值的地球化学区域,大面积Te、Bi含量趋于背景或低背景,局部富集成矿,并且Te、Bi主成矿元素均存在较明显的后期叠加富集。也就是说,碲矿床的形成是在后期发生成矿作用Te-Bi富集而成的。(4)水系沉积物As、Sb、Hg组合能指示断裂构造的空间位置。Co、Cr、Ni、Fe2O3组合反映断裂构造提供的成矿流体热液运移通道,是成矿流体沉淀富集的有利场所与部位。主成矿元素Te、Bi、Au、Ag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5)碲矿石、矿物(磁黄铁矿、黄铁矿)铅同位素组成主要为异常铅,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硫同位素的δ34S值大多为较小的正值,变化范围小,具有明显的岩浆硫同位素组成的特征,硫来源于深部,主要属于幔源硫,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同位素显示碲与硫、碳等矿化剂可能同源,均来自于深部。(6)从水系沉积物元素中遴选出主成矿元素(Te、Bi)、伴生元素(Ag、Au)及中高温热液元素(Cd、Cu、Pb、Sn、W、Zn)作为大水沟式碲矿的指示元素,石棉地区的碲矿更趋向形成于中偏高温的热液环境。累乘元素比值(w(Te×Bi)/w(Pb×Zn))可初步判断碲矿异常强弱信息。以累加元素比值(w(Te+Bi)/w(Au+Ag))作为碲矿化异常的直接指示信息,能有效地凸显Te、Bi矿致异常,提取碲矿化异常信息,为碲矿的找矿预测提供新的地球化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7)根据石棉地区及碲矿区碲成矿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碲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式等地、物、化综合信息,建立碲矿的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筛选出了大水沟、七龙洞东北、庙坪、七龙洞、江官山及江官山西北最具潜力的碲找矿靶区,部分靶区发现有碲矿体与矿化。
苏岩[7](2020)在《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永平青羊厂Cu-Co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兰坪盆地南部,是盆地南部最新的找矿突破,其Cu矿石品位较高,且伴生有稀缺资源Co,地质特征与典型的砂岩型Cu矿床存在差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次研究通过对矿物学特征、构造期次划分、流体包裹体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以矿区构造、成矿流体与成矿作用间的耦合关系为主线,探讨了青羊厂矿区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理等科学问题,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和成果:(1)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NE向张性断裂中,角砾状、块状、脉状、网脉状、条带状及晶洞状矿石为主要矿石类型,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Ⅰ-Ⅳ)成矿阶段,Cu矿化主体形成于阶段Ⅱ与阶段Ⅲ;(2)通过对Ⅰ、Ⅳ阶段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表明,初始成矿流体具中高温(280.8~364.4℃)、中高盐度(2%~16%Na Cleqv)及富含挥发份等特征,晚阶段温度(120~183℃)及盐度(2%~10%Na Cleqv)明显降低;初始流体中各类型包裹体混杂,且较小,具明显流体沸腾特征。因此,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主要为流体降温沸腾;(3)青羊厂矿床主要硫化物砷黝铜矿、黄铜矿及黄铁矿的δ34S集中,分别为(3.13‰~6.47‰)、(3.00‰~6.24‰)与(3.83‰~4.03‰),且S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考虑矿区重晶石广泛发育,以相邻矿区重晶石δ34S(16‰)为参考,根据大本模式,推测δ34S约为15‰,该值与盆地蒸发岩中的石膏的δ34S值相近;(4)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矿区内硫化物In、Se及Te含量都极低或低于检出限,且Sb/Bi的比值较大,故成矿温度不属于高温;不同阶段重晶石稀土总量低(∑REE=3.94×10-6)、富集中稀土元素及明显Ce负异常Eu正异常的特征,暗示成矿流体来自于盆地热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尤其是含膏盐地层);综上所述,认为青羊厂矿床的形成与兰坪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的逆冲推覆构造密切相关,是陆-陆碰撞造山事件所引发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尤其是含膏盐地层),成矿机制主要为流体的降温沸腾,属低温热液矿床范畴。
辛存林,刘海博,徐明儒,安国堡,胡菊英[8](2019)在《四川省冕宁庙顶铜金矿床地质与矿物学特征及成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庙顶铜金矿床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交界部位,处于多个成矿远景区的交汇地带,成矿条件优越。矿体赋存于泥盆系碳酸盐化凝灰岩、泥质粉砂质板岩、碳酸盐化泥晶灰岩与二叠系变质玄武岩地层中。岩相学表明:矿床的矿石类型有铜金矿化碳酸盐石英脉型、铜金矿化变质岩型和铜矿化钠长石岩型。矿相学研究表明:铜矿物以硫化型为主,其次为氧化型,主要为黄铜矿,其次是斑铜矿及铜蓝;金赋存以含银自然金为主,其次为银金矿,游离金为主要的回收对象。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为:磁铁矿→黄铁矿→自然金、银金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铜蓝、蓝辉铜矿→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氯铜矿。矿床形成经历了变质期、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分为3个阶段:钠长石-云母-黄铁矿阶段(Ⅰ)、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碳酸盐-石英-重晶石阶段(Ⅲ)。电子探针结果表明,矿床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成因类型应属岩浆热液矿床。
辛未[9](2019)在《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三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金沙江-哀牢山岩浆-构造-成矿带的南段。其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新生代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爆发性金铜钼成矿作用。目前区内已经发现并开采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经济价值金铜钼矿床。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把南段研究程度较低的长安金矿、长安冲铜钼矿、铜厂铜钼矿、以及具有很大代表性的大坪金矿和规模最大的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以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石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手段(方法),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铜钼金成矿模式,还原了控制成矿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丰富了非弧金铜钼成矿理论。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对北衙、长安、铜厂、长安冲典型矿床研究表明:1)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金铜矿体主要赋于富碱二长花岗斑岩与上三叠统北衙组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其次在斑岩体中以细网脉状出现,金多金属矿体在外围地层中以脉状或似层状出现;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岩浆流体为主,中低密度流体在矿质运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而非重卤水,流体冷却降温与沸腾作用在主成矿阶段铜金沉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作用,大气水的加入在晚阶段的金银铅锌沉淀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以上特征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为斑岩-矽卡岩型复合金多金属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单一的矽卡岩型矿床。2)长安冲-铜厂铜钼(金)矿床的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似斑状富碱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接触带的镁矽卡岩中,钼矿体则主要呈稀疏浸染状赋存于岩体边缘的内蚀变带中,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高温岩浆流体;综上长安冲-铜厂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3)本论文认为长安金矿床矿体主要受控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和奥陶系向阳组粉砂岩交界附近的隐爆角砾岩构造,而非前人认为的受控于断裂构造。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OH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大气水与岩浆水混合的特点,成因类型应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造山型或卡林型金矿。通过矿体与脉岩间的穿插关系,厘定长安金矿主成矿时代约为35.3 Ma。4)大坪金矿产于新元古代闪长岩中,受控于北西向断裂群,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H2O-CO2-NaCl体系,围岩蚀变以硅化,绢英岩化和碳酸盐化为主,与前人认识一致,认为其成因类型应为造山型金矿;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不同的是,其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通过本次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矿化作用可划分为两个成矿系列:1.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铜钼金成矿系列,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两个成矿子系列。2.造山型金成矿系列,二者都受控于喜山运动引发的与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相关的后碰撞伸展背景中。与金铜钼成矿作用相关的富碱斑岩属于高水含量高氧逸度岩体,为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在自由水存在下的部分熔融产物。底侵幔源钾质岩浆为部分熔融和随后的成矿作用提供了足够的流体。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下地壳成矿斑岩源区存在二种端元组分:1).新元古代镁铁质低REE下地壳(端元I),形成机制为新古元代原始弧岩浆底侵与堆晶作用;2).钾/超钾质新生代新生镁铁质高REE下地壳源区(端元II),由底侵的钾/超钾质镁铁质火成岩凝固而成。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次论文认为长安冲-铜厂、马厂箐成矿斑岩、小龙潭、姚安金矿成矿岩体主要来源于端元II部分熔融,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哈播铜钼矿成矿岩体则来源于端元I部分熔融。通过综述他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在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不同于经典造山型金矿,并与同时代岩浆活动无成因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的认识:华南地体金的上地幔源区形成于自古元古代以来多次地幔小比例熔融作用,自元古代以来多次古俯冲事件改造了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形成了大量含水矿物交代域;新生代岩石圈拆沉引发的软流圈上涌使地幔交代域流体释放,同时将地幔金萃取出来沿断裂向上运移成矿。认为古俯冲事件改造的岩石圈地幔为新生代非弧金铜钼成矿作用提供了潜在的流体和部分金属来源,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则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力学条件。
张超[10](2019)在《四川会理拉拉铜矿红泥坡矿段变质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拉拉铜矿红泥坡矿段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康滇地轴中段,属金沙江构造带与川滇攀西大裂谷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矿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变质岩同时作为围岩及赋矿岩石,前人对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是否为同一过程认识存在争议。本文在系统收集总结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手段进行红泥坡矿段变质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旨在深化矿床成因认识,为外围及深部找矿方向提供参考。1)红泥坡矿段的控矿构造为红泥坡复式向斜,矿体主要赋存于前震旦系河口群天生坝组(Pt1t),含矿建造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方解石,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钠化、云母化等为主;变质岩主要类型有白云钠长片岩、黑云钠长片岩及二云钠长片岩,镜下可见明显的热液成矿及多期次性特征。2)对红泥坡矿段变质围岩进行原岩恢复,判别原岩主要为正常碎屑沉积岩类的泥质钙质粉砂岩和铁页岩类,另有部分火山沉积岩类。3)在后太古代澳大利亚页岩(PAAS)标准化图解上,非矿化变质围岩SiO2、Al2O3和Mg O值与PAAS值接近,Na2O和K2O表现明显亏损,CaO、MnO、P2O5和TiO2强烈波动;矿化变质岩Fe2O3、MnO、CaO表现明显富集,其它氧化物表现不同程度亏损。4)在微量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上,非矿化变质围岩的Sr接近球粒陨石值,P明显亏损,其它元素表现不同程度富集;矿化变质岩中Rb和K值在亏损与富集之间强烈波动,高场强元素含量较稳定,Ti接近球粒陨石值,P值处于强烈亏损状态,其它元素表现不同程度富集。5)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上,非矿化变质围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极大,(La/Yb)N均值为21.65,呈明显的右倾型,正铕异常明显;矿化变质岩稀土元素则更加富集,(La/Yb)N均值为25.92,呈明显的右倾型,负铕异常明显。表明:非矿化变质围岩主要经历了伴随富钠质深源高温流体参与的区域变质作用,而矿化变质岩主要经历了壳幔混染含矿流体作用的成矿叠加,其作用过程具有相对低温缓慢并伴随成分分异特征。6)根据K2O/Na2O-SiO2、Th-Sc-Zr/10及Th/Sc-εNd(t)构造判别图解,表明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大陆岛弧体系下的弧后沉积盆地环境;通过化学蚀变指数(CIA)、成分变化指数(ICV)、K2O/Al2O3、Al2O3/TiO2、Cr/Zr、LREE/HREE、Th/Sc等一系列参数分析对比得出:红泥坡矿段变质岩物源区处于不稳定的构造环境,物质成熟度低,含粘土矿物极少,化学风化程度中等,成分以上地壳长英质为主,少量碱性长石、铁镁质组分,另外可能含少量古老地壳物质。7)通过对比分析红泥坡矿段非矿化与矿化变质岩的系列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变质成岩与成矿年龄讨论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变质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不是同一因果作用过程:变质成岩年龄为1747~1656Ma,原始火山—沉积岩形成以后,在区域变质结合富钠质高温流体的共同作用下,使沉积岩改造成为区域变质岩类、火山岩改造为钠长岩类或变质细碧角斑岩类;成矿年龄分为1200~1000Ma、1000~800Ma两个阶段,主要由壳幔混染含矿流体沿断层通道上升,通过流体自身携带矿质和萃取矿源层中矿质形成含矿热液作用于变质岩类叠加成矿,分别形成以条纹状和脉状为主的矿石。
二、四川大铜厂表生硫化物铜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大铜厂表生硫化物铜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勉略宁矿集区铜厂铜-铁矿床成因:黄铜矿Re-Os定年和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铜厂铜?铁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及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黄铜矿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 讨论 |
5.1 成矿时代 |
5.2 成矿流体的δ34S∑S |
5.3 硫的来源 |
5.4 成矿物质来源 |
5.5 成矿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
5.5.1 新元古代晋宁期 |
5.5.2 早古生代加里东期 |
6 结论 |
(2)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关键矿产基本特征 |
1.1 铅锌矿产基本特征 |
1.2 铜钼矿产基本特征 |
1.3 锡钨矿产基本特征 |
1.4 金银矿产基本特征 |
1.5 钛矿产基本特征 |
1.6 磷矿产基本特征 |
1.7 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基本特征 |
2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 |
3 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基本特征 |
3.1 滇东南地区与燕山期构造旋回岩浆作用有关的锡、钨、铅锌、银、铜、金、铟、铍、脉石英、祖母绿、水晶矿矿床成矿系列(Mz-y-1) |
3.2 新平-元谋地区与古元古代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5) |
3.3 滇中地区与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铜、铁矿床成矿系列(Pt-y-4) |
3.4 滇中-滇东北地区与寒武纪沉积作用有关的磷块岩、稀土金属、岩盐、石膏、钒、钼、镍、页岩气矿床成矿系列(Pz-c-7) |
3.5 昭通-会泽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金、重晶石、萤石矿床成矿系列(Mz-h-4) |
3.6 滇中地区与白垩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红层砂页岩型铜矿床成矿系列(Mz-h-3) |
3.7 扬子陆块西缘与古近纪“富碱斑岩”有关的金、银、铜、钼、铅锌、铁矿床成矿系列(Cz-y-5) |
3.8 扬子陆块西缘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铁矿、钛铁矿、稀土及稀有金属、磷、高岭土、陶瓷土、重晶石、砂锡、砂金、水晶、玛瑙、碧石等宝玉石矿床成矿系列(Cz-f-2) |
3.9 三江(造山带)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镍、锰、高岭土、稀土及稀有金属、玛瑙、菱锌矿、石英质玉、砂金矿矿床成矿系列(Cz-f-6) |
3.1 0 兰坪-普洱盆地与古近纪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铅锌、银、铜、钴、金、锑、砷、汞、锶(天青石)矿矿床成矿系列(Cz-h-11) |
3.11三江(造山带)之剪切带与喜马拉雅期含矿流体作用有关的金矿成矿亚系列(Cz-h-10a) |
3.12三江(造山带)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铅、锌、银、钼、铜、金、锑矿床成矿系列(Cz-y-9) |
3.13香格里拉(陆块)与印支期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银、铁矿矿床成矿系列(Mz-y-6)及香格里拉休瓦促-热林-铜厂沟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钨、钼、铜、铅、锌、锑、铁矿床成矿系列(Mz-y-5) |
3.14三江(造山带)与印支期-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铜、钨、锡、铁、铅、锌、银、铜、锑、汞、金、脉石英、宝石、白云母、稀土、稀有金属、石英质玉、绿柱石矿矿床成矿系列(Mz-y-7) |
3.15腾冲-陇川地区与第四纪表生作用有关的稀土及稀有金属、高岭土、锰、砂锡矿矿床成矿系列(Cz-f-12) |
3.16腾冲-贡山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锡、钨、铅、锌、铁、铜、金、银、硫铁矿、硅灰石、红柱石、萤石、宝石、云母、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Mz-y-9) |
4 结语 |
(3)滇中禄丰和尚洞铜矿床Ⅰ号矿体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矿物热电性标型研究 |
1.2.2 黄铁矿热电性研究 |
1.2.3 铜矿床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及围岩蚀变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2.1 矿体地质特征 |
3.2.2 矿床成因 |
3.3 成矿期次、成阶段划分 |
第四章 Ⅰ号矿体的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
4.1 实验设计及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实验设计 |
4.1.3 实验方法 |
4.2 黄铁矿的热电性分析及温度估算结果 |
4.2.1 黄铁矿热电性导型分类方案 |
4.2.2 黄铁矿热电性特征 |
4.2.3 黄铁矿的形成温度特征 |
4.3 黄铁矿热电性与铜矿化关系 |
4.4 黄铁矿热电性的影响因素 |
4.5 黄铁矿热电性与成矿流体演化 |
4.5.1 黄铁矿来源分析 |
4.5.2 黄铁矿热电性与成矿流体演化 |
第五章 深部找矿预测 |
5.1 成矿主阶段黄铁矿热电性变化特点 |
5.2 矿体延伸规模 |
5.3 深部找矿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版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4)云南省金平县长安冲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2.1 区域地质调查 |
0.2.2 矿产勘查与勘探 |
0.2.3 科学研究工作及存在问题 |
0.3 论文选题 |
0.4 实验技术及分析方法 |
0.4.1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0.4.2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0.4.3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 |
0.4.4 稳定同位素测试 |
0.4.5 电子探针 |
0.5 工作进度及完成工作量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区域构造及演化 |
1.2 区域地层 |
1.2.1 元古界 |
1.2.2 古生界 |
1.2.3 中生界 |
1.2.4 新生界 |
1.3 区域岩浆岩 |
1.3.1 元古代大陆弧作用岩浆岩 |
1.3.2 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 |
1.3.3 新生代岩浆岩 |
1.4 区域矿产 |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层 |
2.2 矿区构造 |
2.3 矿区岩浆岩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3.1.1 Ⅰ号岩体 |
3.1.2 Ⅱ号岩体 |
3.1.3 Ⅲ号岩体 |
3.2 接触蚀变带特征 |
3.2.1 Ⅱ号岩体南东侧接触蚀变带 |
3.2.2 Ⅱ号岩体南北侧接触蚀变带 |
3.2.3 Ⅲ号岩体南东侧接触蚀变带 |
3.3 矿体地质特征 |
3.3.1 1号铜矿体 |
3.3.2 2 、3、4、5 号铜矿体及1 号铁矿体 |
3.3.3 6 、7、8、9、10 号氧化铜矿体 |
3.3.4 1号钼矿体 |
3.3.5 2 、3、4、5、6、7、8、9、10 号钼矿体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组成 |
3.4.2 矿石结构与构造 |
3.4.3 矿石类型 |
3.4.4 主要元素的赋存状态 |
3.5 成矿期次及划分 |
第4章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1 成矿流体研究 |
4.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 |
4.1.3 成矿压力与深度估算 |
4.1.4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2.1 硫同位素 |
4.2.2 铅同位素 |
4.3 矿物学研究对成矿条件的揭示 |
4.3.1 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
4.3.2 测试结果探讨 |
第5章 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
5.1 锆石U-Pb定年 |
5.2 成矿时代探讨 |
5.3 地球化学特征 |
5.3.1 主量元素特征 |
5.3.2 微量元素特征 |
5.3.3 岩浆源区探讨 |
5.3.4 构造环境探讨 |
第6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1 矿床成因机制 |
6.2 成矿模式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
1.1.1 交通位置 |
1.1.2 自然地理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易门狮子山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2 刺穿构造研究现状 |
1.3.3 成矿年代学研究现状 |
1.3.4 主要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岩浆岩 |
2.5 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4.1 矿体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组分特征 |
3.4.3 矿石组构特征 |
3.5 围岩蚀变 |
3.6 矿床成因 |
3.7 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构造控矿规律 |
4.1 矿区主要断裂、节理构造特征 |
4.2 矿区构造的宏观、微观特征 |
4.2.1 矿区构造的宏观特征 |
4.2.2 矿区构造的微观特征 |
4.3 控矿构造特征 |
4.3.1 成矿前构造特征 |
4.3.2 成矿期构造特征 |
4.3.3 成矿后构造特征 |
4.4 构造-蚀变分带特征 |
4.4.1 16中段(1187m)构造-蚀变分带特征 |
4.4.2 16 中段(1187m)构造蚀变分带规律 |
4.5 构造控矿规律 |
4.5.1 区域性构造单元决定矿床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
4.5.2 矿区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区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展布 |
4.6 构造控矿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5.1.1 辉绿岩锆石U-Pb测年分析方法 |
5.1.2 黄铜矿-斑铜矿Re-Os测年及硫同位素分析方法 |
5.2 分析结果 |
5.2.1 锆石U-Pb年龄结果 |
5.2.2 锆石微量元素结果 |
5.2.3 Re-Os同位素测试结果 |
5.2.4 S同位素测试结果 |
5.3 讨论 |
5.3.1 辉绿岩U-Pb锆石年代学讨论 |
5.3.2 Re-Os同位素年代学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找矿预测及应用效果 |
6.1 狮子山深部找矿预测 |
6.1.1 矿体的时空关系 |
6.1.2 找矿预测模型主要内容 |
6.2 矿体空间定位 |
6.3 找矿预测 |
6.4 深部找矿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会议 |
(6)四川石棉地区碲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碲成矿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2.1 研究区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变质岩 |
2.3 构造 |
2.4 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特征 |
2.4.1 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2 遥感地质特征 |
2.5 大水沟碲矿床地质特征 |
2.5.1 大水沟碲矿区地层 |
2.5.2 大水沟碲矿区构造 |
2.5.3 矿体特征 |
2.5.4 矿物和矿石特征 |
2.5.5 围岩蚀变 |
第3章 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 |
3.1 样品的采集 |
3.2 样品的处理 |
3.3 样品的分析测试 |
第4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4.2 石棉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元素的富集规律 |
4.2.2 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
4.2.3 三大构造岩片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4 主要地层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5 侵入岩分布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6 元素地球化学分区 |
4.3 碲矿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元素的富集规律 |
4.3.2 地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3 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
4.4 元素与断裂构造关系解析 |
4.5 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4.5.1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3 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碲矿指示元素与异常信息 |
5.1 碲矿指示元素 |
5.1.1 元素的相关性 |
5.1.2 碲矿床的矿床类型 |
5.1.3 碲矿指示元素 |
5.2 碲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模式 |
5.2.1 矿床特征 |
5.2.2 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
5.2.3 成矿模式 |
5.3 碲矿异常分析 |
5.3.1 指示元素组合异常分析 |
5.3.2 碲矿异常强弱信息初判 |
5.3.3 碲矿异常信息提取 |
第6章 碲矿地球化学模型与找矿预测 |
6.1 碲矿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 |
6.1.1 模型的建立 |
6.1.2 碲矿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 |
6.2 找矿预测 |
6.2.1 碲异常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 |
6.2.2 碲矿找矿靶区与方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2 微区地球化学示踪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
1.2.1 原位S同位素的应用与进展 |
1.2.2 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应用进展 |
1.2.3 流体包裹体的应用与进展 |
1.3 兰坪盆地西矿带脉状Cu矿床研究现状 |
1.3.1 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来源与演化 |
1.3.2 成矿年龄 |
1.3.3 矿床成因 |
1.3.4 青羊厂矿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与取得的主要认识 |
1.5.1 进度安排及完成工作量 |
1.5.2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主要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分布与成矿分带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 |
3.5.1 矿物共生组合 |
3.5.2 矿石组构 |
3.6 围岩蚀变 |
3.7 主要矿物特征 |
3.8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
3.9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1 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 |
4.4 成矿压力及深度估算 |
4.5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5.2 分析方法 |
5.3 S同位素特征 |
5.4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5.4.1 微量元素特征 |
5.4.2 稀土元素特征 |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
6.1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
6.2 矿化剂S的来源 |
6.3 成矿金属元素的迁移与沉淀 |
6.3.1 成矿元素的迁移 |
6.3.2 成矿元素的沉淀 |
6.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6.4.1 成矿温度 |
6.4.2 成矿环境 |
6.5 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初探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四川省冕宁庙顶铜金矿床地质与矿物学特征及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体特征 |
2.2 矿石特征 |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 金属矿物特征 |
4.1 矿相学 |
4.1.1 载金矿物与铜矿物 |
4.1.2 金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
4.1.3 铜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
4.2 矿物的交代关系与生成顺序 |
5 硫化物组成特征及微量元素分析 |
6 讨论 |
6.1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6.1.1 变质期 |
6.1.2 热液期 |
6.1.3 表生期 |
6.2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
6.3 金属元素沉淀机制 |
7 结论 |
(9)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概况 |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所属领域 |
1.2.2 选题来源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斑岩型成矿体系研究现状 |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3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4 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1.5.1 典型矿床研究 |
1.5.2 成矿系列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1.5.3 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金铜钼成矿作用—深部地质过程 |
1.5.4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金的上地幔源区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2.1.1 华南地体 |
2.1.2 印支地体 |
2.1.3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元古宙 |
2.2.2 中元古宙 |
2.2.3 新元古宙 |
2.2.4 显生宙 |
2.3 岩浆岩 |
2.3.1 新元古代弧火成岩 |
2.3.2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N-MORB和 E-MORB型蛇绿岩 |
2.3.3 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 |
2.3.4 二叠纪-早三叠纪弧火成岩 |
2.3.5 中三叠世同碰撞淡色花岗岩 |
2.3.6 晚三叠世后碰撞花岗质和镁铁质火成岩 |
2.3.7 中始新世至早渐新世钾质/超钾质火成岩带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
3.1 太古代古陆核形成 |
3.2 古元古代—哥伦比亚大陆形成与裂解的影响 |
3.3 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大陆聚合与边缘俯冲作用 |
3.4 早古生代—陆内裂谷演化 |
3.5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质演化 |
3.5.1 古特提斯洋演化史 |
3.5.2 晚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在研究区的地质记录 |
3.6 侏罗-白垩纪—陆内演化阶段 |
3.7 新生代-喜山运动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矿化期次及阶段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1.7 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 |
4.1.8 成因探讨 |
4.2 金平地区典型矿床 |
4.2.1 金平地区地质概况 |
4.2.2 铜厂铜钼矿 |
4.2.3 长安冲铜钼矿 |
4.2.4 长安金矿 |
4.3 大坪金矿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体特征 |
4.3.3 矿石特征和成矿阶段划分 |
4.3.4 围岩蚀变 |
4.3.5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 |
4.3.6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3.7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
4.3.8 成因类型 |
第5章 与成矿相关的钾质火成岩深入研究 |
5.1 长安金矿煌斑岩 |
5.1.1 岩相学特征 |
5.1.2 年代学研究 |
5.1.3 主微量特征 |
5.1.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1.5 源区讨论 |
5.2 长安金矿花岗斑岩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年代学研究 |
5.2.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5.2.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2.5 成因岩石学 |
5.3 长安正长斑岩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年代学研究 |
5.3.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5.3.4 成因岩石学 |
5.4 长安冲与铜厂铜钼(金)矿床成矿斑岩 |
5.4.1 野外露头情况和岩相学特征 |
5.4.2 年代学研究 |
5.4.3 地球化学特征 |
5.4.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4.5 成因岩石学 |
5.5 成岩构造背景研究 |
第6章 区域金铜钼成矿作用 |
6.1 成矿系列划分 |
6.1.1 与钾质-超钾质富碱斑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 |
6.1.2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 |
6.2 成矿时代—同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 |
6.3 与钾质-超钾质侵入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成矿模式 |
6.3.1 成矿岩体物理化学条件 |
6.3.2 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对下地壳火成岩源区岩石的改造作用 |
6.3.3 金属来源启示 |
6.3.4 成矿模式 |
6.4 造山型金矿—金的上地幔源区 |
6.4.1 造山型金矿经典成矿模式的局限性 |
6.4.2 成矿物质来自于岩浆脱挥发分的不合理性 |
6.4.3 金的上地幔源区概念 |
6.4.4 金的上地幔源区的形成机制 |
6.4.5 地幔金的易活化运移特性 |
6.4.6 俯冲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再活化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条件 |
6.4.7 地幔成矿流体来源与地球化学特点 |
6.4.8 新生代华南地体西南缘幔源金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 |
第7章 结论 |
图版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四川会理拉拉铜矿红泥坡矿段变质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拉拉铜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1.3 红泥坡矿段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概述 |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
2.2 构造地质特征 |
2.2.1 断层 |
2.2.2 褶皱 |
2.3 地层概况 |
2.4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概况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4.3 脉岩 |
2.5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概况 |
2.5.1 变质作用 |
2.5.2 变质岩概况 |
2.6 成矿地质演化与区域矿产 |
2.6.1 成矿地质演化 |
2.6.2 区域矿产 |
第3章 红泥坡矿段地质特征 |
3.1 地层概况 |
3.2 控矿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赋矿层位及岩性 |
3.5 矿体特征 |
3.5.1 矿石类型 |
3.5.2 矿石组构 |
3.5.3 矿物共生组合 |
3.6 围岩蚀变特征 |
3.7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
第4章 变质岩岩石学特征 |
4.1 地质特征 |
4.2 主要岩石的宏观及显微岩相学特征 |
第5章 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
5.1 常量元素 |
5.2 微量元素 |
5.3 稀土元素 |
5.4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5.5 变质原岩恢复 |
第6章 变质成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6.1 变质成岩与成矿年龄讨论 |
6.1.1 变质成岩年龄 |
6.1.2 成矿年龄 |
6.2 变质成岩作用与构造环境 |
6.2.1 源区性质分析 |
6.2.2 构造环境判别 |
6.3 成岩演化与成矿关系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四川大铜厂表生硫化物铜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勉略宁矿集区铜厂铜-铁矿床成因:黄铜矿Re-Os定年和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制约[J]. 栾燕,王瑞廷,钱壮志,孙晓辉,郑崔勇,张天运,丁坤. 地球科学, 2022(01)
- [2]云南关键矿产重要矿床成矿系列[J]. 卢映祥,施玉北,孙涛,曾妍,李蓉,曹晓民,程胜辉.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3]滇中禄丰和尚洞铜矿床Ⅰ号矿体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D]. 李灿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云南省金平县长安冲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邓家方. 吉林大学, 2020(08)
- [5]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年代学研究[D]. 丁金金.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6]四川石棉地区碲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型研究[D]. 张筌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苏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8]四川省冕宁庙顶铜金矿床地质与矿物学特征及成矿意义[J]. 辛存林,刘海博,徐明儒,安国堡,胡菊英. 地质学报, 2019(12)
- [9]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D]. 辛未. 吉林大学, 2019(02)
- [10]四川会理拉拉铜矿红泥坡矿段变质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D]. 张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