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种电话卡业务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安亚峰[1](2021)在《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侦查与防范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治理能力带来新挑战,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案件频繁发生,犯罪形式多样。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整治涉"两卡"的违法犯罪活动是新形势下治理新型网络犯罪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基于对"两卡"概述进行剖析,根据犯罪现状、发展趋势、犯罪手段,分析犯罪特点,总结案件侦查中的打击防范经验和侦防困境,提出加强行业信息共享、构建合成作战模式、提升软件能力、改善硬件设施、创新宣传方式、制定规章制度、加大惩处力度等方面的侦防对策。
张洋[2](2021)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N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为例》文中提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自2000年之后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并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强大而不断演进升级,已经成为主要的侵犯财产类犯罪类型。因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引发被害人抑郁、死亡等个人极端事件屡有发生,此类犯罪已经发展为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难点之一,必须从严打击、从严治理以遏制此类犯罪的发展态势,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类型与危害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虚构事实,设置骗局,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诈骗手段多样性、犯罪组织专业性、犯罪程度高科技性、犯罪方式隐蔽性和被害人选择随机性等五大特点。网络兼职刷单类诈骗、“杀猪盘”类诈骗、冒充熟人类诈骗、代办信用卡类诈骗、网络购物交易类诈骗和冒充公检法类诈骗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身心造成严重损害、引发不良价值取向、衍生其他犯罪和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等方面。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N市2017年至2019年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立案数量、同期所有诈骗案件的立案数量、同期所有刑事案件的立案数量、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案数量和此类案件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等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进而展现出对此类犯罪的治理效果并不容乐观。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案数量持续上升,已经成为诈骗犯罪中最主要的犯罪类型;而破案率却持续走低,与立案数量形成巨大反差;每年此类犯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都在上升,且造成经济损失的增速明显超过此类案件的立案数量。随着政府各部门加大治理力度,犯罪分子通过变换作案手段、升级作案工具等方法来逃避抓捕,使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诈骗方式由随机诈骗向精准诈骗演变,主要犯罪地由国内逐渐向国外转移,诈骗资金的转移方式逐渐转变为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为主。文章第三部分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指出当前治理此类犯罪过程中的主要困境。通过人民群众的防诈识骗能力没有得到显着提升;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电子数据取证难和境外犯罪分子抓捕难而导致侦查破案难;黑灰色产业是犯罪的“重要帮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章第四部分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困境的原因加以分析,具体来说包括反诈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人心;传统的办案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办;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不足导致在治理黑灰色产业时法律依据不足,电信部门、银行等相关行业部门在实名制登记和事中监管中存在缺失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文章第五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新举措。通过丰富反诈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全民反诈的良好社会氛围,并在此基础上由公安机关的社区民警联合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组建本社区的警务便民服务微信群来织密反诈宣传网,让反诈工作的宣传者与被宣传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防诈识骗能力。从公安机关办案民警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和寻求其他警种或者外部单位帮助等多种途径补齐业务短板,改变传统“各自为战”的办案模式为公安部统一指挥下的“全国一盘棋”;对外尽快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构建有效的联合打击机制,对内严防境内人员出境作案从而缩短办案时间,提高打击成效。最后从完善黑灰色产业犯罪活动中关于“对公账户”犯罪行为和共同犯罪中“事前通谋”的认定标准,落实电信企业和银行业事前、事中监管职责来铲除黑灰色产业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而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能够收效良好。
丁一鹤[3](2020)在《飓风行动之破局(长篇纪实连载)》文中提出(上接2020年第11期)第八章两线广东"徐玉玉"2016年8月26日,梁瑞国接到公安部指令:"立即组织人员,带队到亚美尼亚押解电诈团伙回国。"这是公安部督办案件,定为"820"专案。按照飓风行动的编号,这个案件在广东被编为"飓风20号"。朱嘉伟在与林欢沟通具体情况时,林欢说:"亚美尼亚那边帮我们端掉了六个诈骗团伙,共有129名犯罪嫌疑人,其中大陆51名、台湾78名。上次在肯尼亚,虽然我们抓住了很多台湾嫌疑人,但金主和诈骗教师爷都漏网了。这次,他们会不会在亚美尼亚出现,暂时还不能确定,你一定要特别注意查找他们的踪迹,他们才是这个诈骗蜂巢里的蜂王。"
宋晓辉,罗勇健[4](2020)在《多元共治视域下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研究》文中指出电信诈骗作为通信信息技术与传统诈骗相结合的新型犯罪,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发案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侵财型犯罪。电信诈骗犯罪涉及的诸多环节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日常运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的反电信诈骗机制,对多元主体在以往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进行填补,在各自领域内被赋予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的主体角色,配合公安部门对电信诈骗实施全链条打击治理,从而开创多元治理电信诈骗犯罪的新格局。
汤显铮[5](2016)在《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业务管理越来越多的采用了信息化的方法进行管理。本研究所涉及的是一家专业经营网络通讯的公司,主营业务为长途电话业务。到目前为止,该企业还没有采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上的管理,采用的仍然是半自动化的业务处理方式。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甚至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该企业希望开发一套量身定制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用以解决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同行业其他企业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发现这些企业为了解决这些需求往往采用电子表格方式、单机版应用程序、WEB应用、相似度高的通用软件等不同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尽管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任何一种方案都不能完全满足该企业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基于该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综合分析以上各种解决方案的特点,研究能够满足该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开发一款应用在网络通讯公司中的业务管理系统为目标,为了实现研究目标分别围绕数据共享与数据一致性问题、业务自动化问题、套打凭证方法、电话自动拨号问题做了研究,对于数据共享与数据一致性问题和业务自动化问题提出基于集中式中央数据库的办法,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相结合的方案。套打凭证考虑采用office的excel打印插件自动化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套打,以解决打印扩展性问题。而对于电话自动拨号问题将采用MSCOMM控件的仿真终端来编写AT指令操作调制解调器,使得调制解调器可以接入电话网络进行拨号。本研究在认真分析了该通讯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相结合的方案,利用Visual Basic 6.0、ASP、ASP.NET等开发工具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分为业务员信息管理子系统、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子系统、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软件工程的管理方法分别对这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将企业中原有的一些历史数据完好地整合到新的系统数据库中,通过集中数据库管理实现了各种不同数据的共享,同时方便了各种数据的管理与维护。目前本系统已经通过企业的验证开始正式上线使用,企业方使用后反馈认为该系统通过集中化和自动化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过去需要使用一周完成的许多工作,现在只需要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使企业运营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文华[6](2008)在《电话卡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电信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电话卡设计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为必然。但从结合传统文化,平面艺术及设计应用的角度出发,对电话卡设计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电话卡的设计理论和专着也非常匮乏。本课题从解析电话卡的文化根基、追寻我国电话卡的审美性出发,用电话卡的设计语言,对特殊视觉要素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其设计规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设计思维及其在电话卡设计中的运用,同时通过分析发现现代审美情趣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影响了中西文化在现代电话卡设计中的融合运用。2、分析了电话卡的文字、图形、色彩、材料四项基本视觉元素在电话卡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阐述了运营商标识等特殊视觉元素的设计技巧和方法,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感性理解、悟性把握,为设计出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收藏魅力的电话卡奠定基础。3、从方寸之间的空间性、统一关联的系统性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并总结了电话卡设计的特殊性。4、以电话卡的主题关系为线索,对电话卡进行分类,并就各个类型的电话卡设计方式进行解析,为如何运用设计语言贴切地表现各类电话卡的主题提供指导意义。5、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电话卡的制作材料与视觉感受,发现并解决电话卡设计中的环保性和视觉污染性绿色设计问题。通过以上理论研究,结合部分实践经验,分析电话卡设计有别于其他平面设计的理论原理,得出电话卡设计的各种特性,详细探索并总结了电话卡现代设计的特点与规律。
罗晓风[7](2008)在《广州电信个人客户中心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信市场十几年改革发展过程中,整个电信行业高速发展,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移动通信商之间、固网通信商之间、移动通信商与固网通信商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国内电信市场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国电信广州个人客户中心是中国电信下属的一个客户管理机构,负责经营中国电信在广州个人客户的各项电信业务。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既定的中心外部环境下,如何结合中心内部的资源确定营销战略。本文首先综述了企业战略、营销战略及其研究技术等用于课题研究的理论。其次,通过PEST分析方法剖析了个人客户中心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外部环境,并重点对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在内部环境方面,着重从中心的人力资源、组织架构、技术与设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角度对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第三,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剖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综合分析了影响中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后,结合中心既要面对广州电信即将获得移动业务经营许可的重大战略背景,又要直接面临网通、铁通、移动、联通等公司的竞争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形成个人客户中心的营销战略体系,并结合电信产品特征归纳出一系列战略指导思想,然后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支撑等方面提出适合中心的营销战略。
周旭[8](2007)在《湖南电信电信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湖南省电信有限公司现有电信卡管理流程进行分析,结合相关市场营销知识,提出电信卡信息化管理的思想,并形成湖南电信电信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方案,探索建立、健全电信卡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为湖南电信公司以及其他电信企业制定一个完整、较现代化、可操作的电信卡信息化管理模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首先,对信息系统、通讯行业和湖南电信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其次,本人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性,用时约1年对国内外电话卡发展情况和湖南电信电信卡管理现状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走访了全省14个市州分公司和部分县级分公司,与各市州分公司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基本摸清了现有管理流程和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将原有十个流程整合成八个流程,并对征订流程、新卡入库流程、调拨出库流程、退赔出库流程、销毁出库流程、销售出库流程、转库流程、盘点流程以流程图的形式详尽描述,并指出了现有方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宏观方面对系统需求总体概述和从具体功能需求方面逐一分析。宏观方面概述系统需求分析的目的,整体需求及对整体功能的要求;具体功能需求分析方面提出八大功能需求,并明确了相关报表、单据需求。本文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湖南电信电信卡管理系统需求进行了认真分析,如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和市场营销方面知识在本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本文对在当前形式下,通讯企业如何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电话、充值、缴费等卡类业务的管理提供了开发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张小静[9](2005)在《海安电信农村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文中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解决“三农”问题呼声的进一步加强,农村通信市场正逐步吸引着电信运营商的关注的目光。研究农村通信市场的开发与营销,可以寻找到电信行业的新增值点,拓展电信企业发展空间,提高电信企业综合竞争力。本论文从市场营销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海安电信分公司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提出海安电信农村通信市场的营销战略。根据海安电信多业务、多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营销策略,着重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如何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业务,提供给农民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如何引导农民电信消费,解决热装冷用问题,提高单机产出率;如何策反与反策反,抢占农村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如何抓住有效市场,减少投资,增加收入,提高效益;如何在农村打开重点产品或业务的销路,开拓新业务的营销市场。文中指出海安电信分公司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林憬辉[10](2005)在《调查显示:电话卡礼品市场需求强劲》文中研究表明电话卡因为使用方便,一出现就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各种类型的IP卡、IC卡和充值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发展过程中,运营商看到了电话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优势,并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电话卡文化”。现阶段,消费者对电话卡有何需求?电话卡文化内涵应该怎样体现?本期指南针网络调查针对消费者对电话卡的消费习惯和电话卡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卡文化,设计了网络问卷。调查显示:电话卡可以当作礼品, 而且消费市场需求强劲。
二、各种电话卡业务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种电话卡业务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侦查与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概述 |
(一)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由来 |
(二)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现状 |
1. 涉案“两卡”数量大 |
2. 涉案资金金额大 |
3. 犯罪惩处力度大 |
二、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与特点分析 |
(一)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 |
1.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两卡”信息 |
2. 组织专业团伙发布广告收购“两卡” |
3. 利用“两卡”、第三方、第四方支付账户实施诈骗转款 |
4. 通过专门取钱的“车手”提取赃款 |
5. 利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帮助洗钱转账 |
(二)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特点 |
1. 跨区域、无接触式犯罪 |
2. 成本小、收益大 |
3. 犯罪团伙有组织、分工明确 |
4. 涉及罪名多样 |
5. 资金流复杂、社会危害大 |
三、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侦查和防范的困境 |
(一)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侦查难点 |
1. 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强,案件取证难 |
2. 涉卡数量大,案件跨地区,追踪难 |
3.“两卡”随意开办,侦查线索查询难 |
4. 跨境犯罪,侦查抓捕难 |
(二)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防范难点 |
1. 公民法律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
2. 法律法规有欠缺,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不完善 |
3. 行业管理机制有漏洞,违规问题诱发“黑卡”风险 |
四、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侦查和防范的对策分析 |
(一)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侦查对策 |
1. 加强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 |
2. 构建各警种合成作战模式,建立专业的侦查队伍 |
3. 加大警务科技支撑,引进最新侦查设备 |
4. 建立健全国际警务执法协作机制,为刑事案件侦查提供便利与配合 |
(二)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防范对策 |
1. 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
2. 强化行业监管,落实主体责任 |
3. 加大普法宣传,创新宣传方式 |
五、结语 |
(2)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N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述评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小结 |
(四)研究方法 |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概述 |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
1.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
2.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 |
1.网络兼职刷单类诈骗 |
2.“杀猪盘”类诈骗 |
3.冒充熟人类诈骗 |
4.代办信用卡类诈骗 |
5.网络购物交易类诈骗 |
6.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性 |
1.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
2.引导不良价值取向 |
3.衍生其他犯罪 |
4.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 |
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 |
(一)立案数量和所占比重都持续上升 |
(二)破案率持续走低 |
(三)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攀升 |
(四)诈骗方式由随机诈骗向精准诈骗演变 |
(五)主要犯罪地由国内向国外转移 |
(六)诈骗资金的转移方式逐渐转变为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为主 |
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困境 |
(一)人民群众的防诈识骗能力没有得到显着提升 |
(二)公安机关侦查破案难 |
1.电子数据取证难 |
2.境外犯罪分子抓捕难 |
(三)黑灰色产业是犯罪的“重要帮凶” |
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反诈宣传工作不够深入人心 |
(二)传统的办案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侦办新型犯罪 |
1.公安机关的取证能力不足 |
2.跨境打击机制不够完善 |
(三)相关法律依据不足,行业监管不力 |
1.相关法律依据不足 |
2.行业监管不力 |
五、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对策 |
(一)丰富反诈宣传形式,织密宣传网 |
1.丰富反诈宣传的形式和内容 |
2.织密反诈宣传网 |
(二)创新办案思路,健全打击机制 |
1.创新办案思路 |
2.加强国际警务合作,完善人员管控机制 |
(三)细化相关司法认定标准,健全行业监管 |
1.细化相关司法认定标准 |
2.健全行业监管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飓风行动之破局(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八章两线 |
广东“徐玉玉” |
海南四昼夜 |
亚美尼亚撵兔子 |
第九章攻防 |
智慧新警务 |
网络攻防 |
血染警旗 |
第十章破局 |
汕头连环案 |
“金三角”窝点 |
诈骗孵化器 |
围点打援 |
归途如虹 |
断卡行动 |
无处遁形 |
(4)多元共治视域下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共治理论概述 |
(一)多元共治理论起源及内涵 |
(二)多元共治理论与电信诈骗犯罪治理 |
二、电信诈骗多元共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一)电信诈骗多元共治的必要性分析 |
(二)电信诈骗多元共治的可行性分析 |
三、电信诈骗多元共治机制中各主体的职责 |
(一)电信运营商的参与治理 |
1. 落实电话卡实名制 |
2. 整治网络改号软件 |
3. 强化电信技术拦截 |
4. 强化电信设备使用的监管 |
5. 对转发诈骗信息的电话卡进行关停 |
(二)金融机构的参与治理 |
1. 内部监督发现异常银行卡 |
2. 实施延迟支付机制 |
3. 推行转账资金紧急止付机制 |
4.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堵塞办卡漏洞 |
5. 对涉嫌洗钱的银行卡主体降低征信 |
6. 银行自助业务与现代科技结合防止犯罪 |
(三)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治理 |
四、结语 |
(5)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系统架构相关技术 |
2.1.1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风格 |
2.1.2 三层架构风格 |
2.2 电话自动拨号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业务员信息管理功能需求 |
3.1.2 客户信息管理功能需求 |
3.1.3 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功能需求 |
3.1.4 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功能需求 |
3.2 非功能性需求 |
3.2.1 性能需求 |
3.2.2 可靠性需求 |
3.2.3 易用性需求 |
3.2.4 安全性需求 |
3.2.5 移植性需求 |
3.2.6 其它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1 客户端应用程序架构设计 |
4.1.2 WEB页面架构设计 |
4.2 详细设计 |
4.2.1 业务员信息管理子系统设计 |
4.2.2 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设计 |
4.2.3 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子系统设计 |
4.2.4 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子系统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1.1 开发工具 |
5.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5.1.3 数据访问组件 |
5.1.4 虚拟终端组件 |
5.2 系统实现 |
5.2.1 业务员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 |
5.2.2 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 |
5.2.3 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子系统实现 |
5.2.4 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子系统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应用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1.1 企业基础架构 |
6.1.2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内容 |
6.3.1 功能性测试 |
6.3.2 非功能性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电话卡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和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本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电话卡及其发展概况 |
2.1 卡的起源 |
2.2 电话卡概述 |
2.2.1 电话卡的诞生 |
2.2.2 电话卡的种类 |
2.2.3 电话卡的定义 |
2.2.4 电话卡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3章 电话卡的文化根基及审美意义 |
3.1 中西文化的应用 |
3.1.1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设计思维 |
3.1.2 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设计思维 |
3.2 中西电话卡审美融合 |
第4章 电话卡设计探索 |
4.1 电话卡视觉要素 |
4.1.1 文字 |
4.1.2 图形 |
4.1.3 色彩 |
4.1.4 材料 |
4.2 电话卡设计的特殊元素 |
4.2.1 运营商标识 |
4.2.2 品牌标志 |
4.2.3 面值、发行志号及发行期 |
4.2.4 芯片(移动电话卡芯片) |
4.2.5 凸码烫金、磁条 |
4.2.6 打码、密码保护膜 |
4.3 电话卡设计的特殊性 |
4.3.1 方寸之间的空间性 |
4.3.2 统一关联的系列性 |
4.4 不同类型的电话卡设计 |
4.4.1 宣传类电话卡设计 |
4.4.2 艺术类电话卡设计 |
4.4.3 主题类电话卡设计 |
第5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电话卡设计中的应用 |
5.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5.2 绿色设计中的产品与环境 |
5.3 绿色设计中的绿色视觉与公益主题 |
5.4 设计师对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7)广州电信个人客户中心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 |
2.2 营销战略 |
2.3 战略研究技术 |
2.4 国内外电信企业战略研究及实践概况 |
3 广州电信个人客户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
3.1 政治法律环境 |
3.2 经济环境 |
3.3 社会环境 |
3.4 技术环境 |
3.5 产业及竞争环境 |
4 广州电信个人客户中心内部环境分析 |
4.1 人力资源现状 |
4.2 组织架构现状 |
4.3 技术和设备现状 |
4.4 产品分析 |
4.5 价格分析 |
4.6 渠道分析 |
4.7 促销分析 |
5 广州电信个人客户中心SWOT 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2 劣势分析 |
5.3 机会分析 |
5.4 威胁分析 |
5.5 战略匹配 |
6 广州电信个人客户中心营销战略选择 |
6.1 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 |
6.2 战略指导思想 |
6.3 产品战略 |
6.4 价格战略 |
6.5 渠道战略 |
6.6 促销战略 |
6.7 支撑战略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湖南电信电信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概述 |
1.2.1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
1.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电话卡业务发展情况 |
2.1 电话卡业务发展历史 |
2.1.1 世界电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
2.1.2 电话卡业务的发展历史 |
2.2 国内电话卡业务发展情况 |
2.2.1 国内电话卡市场现状 |
2.2.2 国内电话卡市场的竞争格局 |
2.2.3 国内电话卡业务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湖南电信电信卡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湖南电信公司背景 |
3.2 电信卡管理的现状分析 |
3.2.1 管理组织架构 |
3.2.2 电信卡业务种类 |
3.2.3 信息系统参与情况 |
3.3 管理流程 |
3.3.1 电信卡的入库 |
3.3.2 电信卡的保管 |
3.3.3 电信卡的出库 |
3.3.4 电信卡的退库 |
3.3.5 电信卡的清查盘点 |
3.3.6 账账核对 |
3.3.7 过期电信卡的处置 |
3.3.8 相关的账务处理 |
3.4 电信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内部管理流程不适应市场需求 |
3.4.2 人工操作缺陷明显 |
第四章 系统需求的任务和总体功能概述 |
4.1 任务概述 |
4.1.1 系统需求分析目的 |
4.1.2 整体需求概述 |
4.2 总体功能概述 |
4.2.1 整体系统结构需求 |
4.2.2 整体系统功能需求 |
第五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1 数据维护功能 |
5.1.1 电信卡信息维护 |
5.1.2 用户基本数据资料信息维护 |
5.2 业务流程管理功能 |
5.2.1 征订流程 |
5.2.2 新卡入库流程 |
5.2.3 调拨出库流程 |
5.2.4 退赔出库流程 |
5.2.5 销毁出库流程 |
5.2.6 销售出库流程 |
5.2.7 转库流程 |
5.2.8 盘点流程 |
5.3 主要报表、使用单据需求 |
5.3.1 电信卡库存月报表 |
5.3.2 征订单位(即各市州分公司)电信卡成本结算表 |
5.3.3 库存到(过)期电信卡余额季度汇总表 |
5.3.4 库存电信卡盘点盈亏报表 |
5.3.5 电信卡销售日/月报表 |
5.3.6 主要使用单据 |
5.4 软硬件支撑需求 |
5.4.1 设备需求 |
5.4.2 支持软件需求 |
5.4.3 运行环境要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海安电信农村市场的开发与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动因 |
1.1.1 农村通信市场的状况 |
1.1.2 农村通信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
1.1.3 农村通信发展的潜力 |
1.2 研究主体和方法 |
1.3 本论文研究的视角与结构 |
2 海安县电信分公司农村市场外部环境分析 |
2.1 中国通信业与国际通信业的差距 |
2.2 政治环境分析 |
2.2.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通信行业的发展 |
2.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农村通信发展的契机 |
2.2.3 “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中国电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2.2.4 信息产业部为农村通信发展保驾护航 |
2.3 海安其它外部宏观环境要素 |
2.3.1 人口环境 |
2.3.2 经济环境 |
2.3.3 社会与文化环境 |
2.4 竞争对手分析 |
2.4.1 行业竞争环境 |
2.4.2 竞争对手的调查 |
2.5 消费者的分析 |
3 海安电信分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竞争能力分析 |
3.2 用户满意率调查 |
3.3 存在问题 |
4 海安电信分公司农村市场营销战略 |
4.1 海安电信开发农村市场能力的SWOT归纳 |
4.2 市场细分 |
4.3 目标市场的选择 |
4.3.1 目标市场 |
4.3.2 有效市场 |
4.4 市场定位 |
5 海安电信农村市场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核心产品——话务量的营销 |
5.1.1.1 话务营销策略 |
5.1.1.2 话务量的“雪崩效应” |
5.1.1.3 话务营销的主打产品 |
5.1.2 重点产品或业务在农村市场的营销 |
5.1.2.1 公话 |
5.1.2.2 电话卡 |
5.1.2.3 小灵通 |
5.1.2.4 宽带 |
5.1.2.5 增值业务 |
5.1.3 期望产品 |
5.1.4 附加产品 |
5.2 价格策略 |
5.2.1 集团优惠 |
5.2.2 预付费优惠 |
5.2.2.1 现金折扣 |
5.2.2.2 数量折扣 |
5.2.3 套餐组合 |
5.3 营销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广告促销 |
5.4.2 公共关系与宣传报道 |
5.4.3 人员推销 |
5.4.3.1 内部员工 |
5.4.3.2 村干部 |
5.4.3.3 社会代办 |
5.4.4 营业推广(也称销售促进) |
5.5 人 |
5.6 有形展示 |
5.7 服务过程 |
5.7.1 服务过程的管理 |
5.7.2 提高服务质量 |
5.8 整合营销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各种电话卡业务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涉“两卡”信息网络犯罪的侦查与防范对策研究[J]. 安亚峰. 中国防伪报道, 2021(11)
- [2]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N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为例[D]. 张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飓风行动之破局(长篇纪实连载)[J]. 丁一鹤. 啄木鸟, 2020(12)
- [4]多元共治视域下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研究[J]. 宋晓辉,罗勇健.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0(04)
- [5]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汤显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电话卡设计与应用研究[D]. 文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7]广州电信个人客户中心营销战略研究[D]. 罗晓风.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 [8]湖南电信电信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D]. 周旭.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5)
- [9]海安电信农村市场的开发与营销[D]. 张小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10]调查显示:电话卡礼品市场需求强劲[J]. 林憬辉. 金卡工程,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