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小学及专业教学中渗透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教育在小学及专业教学中渗透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小教专科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1](2021)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下发以来,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师范院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农村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师资,推进了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但针对目前的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教师教育情怀缺失、数量配备不齐、综合素质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仍然需要调整与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完善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扎根农村、长期从教”教育情怀;具备“文理兼修、多科多能”综合素养;具备“教学育人、综合管理”师范技能的音乐教师。本研究主要围绕“提出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扫描——农村学校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设想”的基本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现实状况,且较为系统、深入、科学的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提供了一套能够支撑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达成;符合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符合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实践方案。绪论部分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定向培养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概述;对“农村学校”“人才培养”“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四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对“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述;对研究问题、研究思路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研究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归纳;对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初步预测。第一章是对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进行全面扫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结合,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研究的具体内容,系统分析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存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第二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本章节全面阐述了“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三种模式的政策出台背景、具体实施以及音乐师范生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三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指出三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紧迫性与关键点。第三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毕业要求进行综合构建。本章节通过对构建定向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进行系统梳理,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教师《办法》”作为主要政策依据,系统阐述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综合开展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第四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归纳两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共同性,总结定向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构想,并就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第五章是对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进行合理设想。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注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通过贯穿实践应用理念、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对口支教机制等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来建立健全U-G-S协同育人机制。结语部分概括了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研究的有关结论与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是推进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于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培养,我们要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师范生的毕业要求,从通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构建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设置;从注重教育情怀培养、强化教育实践环境、建立U-G-S协调育人机制等方面完善课程实施。

张燕飞[2](2021)在《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研究 ——以四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是实施生存教育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生存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各种生存体验,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而言,受自然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生存教育的实施还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小学生的生存意识与能力令人担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研究。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生存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四所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的实施现状,针对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探讨解决策略。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生存教育的理论基础并对生存教育内容进行界定。理论基础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实践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三方面进行论述;生存教育内容从个体及社会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其中个体生存教育主要从自理能力、身体素质、生命价值、安全、心理健康五方面进行论述;社会生存教育内容主要从人际交往、生态环境、法制、集体主义四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分析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实施现状。具体从调查目的与对象、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调查结果四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分析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家校层面、家校合作层面、社会层面对农村小学生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分析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具体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家校合作、社会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存教育问题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生存教育理念;改革学校生存教育;加强家庭生存教育;利用家校合作,优化生存教育;社会保障实施生存教育五方面进行阐释。

胡艳妮[3](2021)在《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模式,社会对新型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中、高等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复合性、综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早已脱节。据统计,虽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急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与专业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反差。要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需要加强对应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具体行动上要落实到加强专业建设上来。通过确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是核心,课程体系交叉融合是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实践共享资源库是重要助推器”的新商科专业建设理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卓越电子商务人才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革新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模式,优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本文主要以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对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就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当今新商科社会需求下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优化现有的专业建设方案,之后通过在广西案例校——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中实施优化后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开展实践研究。最后综合现状调查及实践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通过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升级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融合教学,优化我国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路径,从而培养更具有业务融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性、综合性人才,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应用型学科教育的育人水平和教学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一章是对新商科背景及其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新商科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案确定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施的影响及对电子商务专业评估的影响。第二章是对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包括对广西区内多所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教学融合研究及校企合作教学项目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师生及校领导进行问卷调研及访谈,通过采访多位企业管理者及毕业生了解目前产教融合现状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所收集的教学实例等。通过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的综合分析得出目前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开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根据现状调研分析优化设计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以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例,实施设计方案流程,并进行教学评估及专业评估,为优化对策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章是基于前几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提出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优化对策及建议,使之更利于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满足新商科提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最后为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战红岩[4](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程思远[5](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高中阶段是人生抉择的关键期,高中生面临着升学、就业的人生抉择,但高中生自我认识与规划能力较弱,需要生涯教育的指引。与此同时,面对新高考改革引发的选科、选考等系列问题,高中生更加需要生涯教育的指导。基于此,本研究调查了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对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改进生涯教育、推动新高考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东省两所普通高中的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有效学生问卷484份,并对7名学生及4名生涯教育教师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对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认识、当下生涯教育的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效果。研究发现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生涯教育实践过程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生涯教育目标不科学,功利性较强且生活性较弱;生涯教育内容不系统,新高考改革相关内容多而求职与生活辅导内容较少;生涯教育实施人员不健全,专业师资及学科教师力量未发挥;生涯教育实施途径不完善,专门课程与校外实践等活动较少;生涯教育评价匮乏,评价频次低且评价主体单一。其次,生涯教育实践效果不均衡,具体表现在高中生生涯成熟度总体发展的不均衡;人口统计学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成熟度的不均衡,涉及性别、年级、学习成绩、选科组合、家庭年收入、父母文化水平几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完善生涯教育体系,规范生涯教育实践过程。具体为转变思想并建立生涯教育目标框架,提高生涯教育目标的科学性;研发生涯教育指南,增强生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加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培养,强化生涯教育师资力量;拓宽生涯教育实施途径,增强实施途径的多元性;健全生涯教育评价机制,将评价环节落至实处。其次,采取针对举措,改善生涯教育实践效果。具体为重视生涯决策态度等较低维度的发展、弱化人口统计学因素对高中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周丽威[6](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李丽君[7](2020)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台县小规模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保障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孩子受教育权利,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各国都高度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也落实了许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农村小规模学校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学校的德育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情况,笔者参考大量文献,以四川省三台县小规模学校为研究对象,从德育管理目标、德育管理组织、德育管理制度、德育管理过程、德育管理队伍、德育管理效果等六个方面对三台县小规模学校校长、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针对德育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探寻德育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不足,并找寻其中原因,思考其对策。结合相关实证数据可知,国内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获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学校德育管理机构健全,学校德育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二是比较重视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三是越来越注重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四是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五是采用“学校即家”的管理模式。虽然农村小规模学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旧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三台县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目标脱离生活实际,德育管理组织不得力,德育管理队伍配备不均衡,德育管理过程不科学,学科教学育人效果不显着等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二是对乡土文化缺乏内在认同,三是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德育资源缺少深入挖掘和利用,四是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一是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二是构建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系统;三是树立乡土化的德育管理目标;四是因地制宜地开展乡土化的德育活动;五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六是吸引家庭、社会加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申奕丽[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TZ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刚要(2010-2020)》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高考改革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便是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生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如何利用生涯教育为高中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帮助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促进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我国高中教育的追求之一。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上层行政制度不明确,学校课程、管理、师资等软硬件方面存在问题,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的学校相对较少,生涯教育实施举步维艰。本研究旨在通过对TZ中学生涯教育状况的调查,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生涯教育水平;了解教师的生涯教育意识、对新高考的了解以及学校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存在自我认知不足、生涯知识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教师存在生涯意识薄弱、生涯师资短缺、生涯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结合TZ中学的具体情况,论文进行了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改进策略研究,政府层面要构建行政制度、加强资金投入;学校层面,构建生涯教育体制、完善生涯课程体系、加强生涯教育师资建设、依托项目申报提升生涯教育软硬件建设;学生层面,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制、拓展生涯信息渠道;家长和社会层面,家校共育,建立多方合作关系。这样多维度促进生涯教育在普通高中范围内有效实施,为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合理科学选科助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邹群霞[9](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韦林翠[10](2020)在《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师专业化理念思潮的兴起以及教育变革中对教师质量提升的需要,不少国家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门槛提升至硕士学历,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硕士学历的小学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学历未必等同于专业的能力,教师职业胜任的过程中,往往还受到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上存在不少问题,行业内外对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程度也“褒贬不一”,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胜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去深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以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为核心问题,探讨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胜任中有何特征?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硕士学习经历对其职业胜任而言意味着什么?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以全日制就读方式并获得硕士学历的小学教师(且在其正式到学校任教前无正式的从教经历),选取了10名不同地区与专业的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深入访谈来获取教师职业胜任的相关资料,辅以文本和文献来获取其他相关资料。在对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主要有几点发现:首先,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中呈现出几对尤为明显的张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张力、“精专”与“广博”之间的张力,其中“理论”与“实践”的张力最为深刻,并影响着其他两对关系;其次,研究还发现在教师职业胜任中,这几对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关系,更非“谁优谁劣”的关系,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能够较好胜任其职业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用自身的特质“压倒”学校固有的工作特质,而是教师如何能够让这几对关系达成相对均衡的状态。最后,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职业胜任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上,其中,课堂教学部分是教师出现矛盾与冲突较多的部分,该问题与我国中小学当前教师业绩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的评价制度有关;在班级管理上教师遇到的问题常常较为复杂,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教育科研上,虽然高校的科学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存在着差异,但是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上的矛盾冲突较少,反而,教育科研往往成为其解决许多矛盾的重要手段。最后,本研究基于研究的结果,一方面,研究结合教师实践反思的“ALACT”模式,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教师专业实践提升的“GST”模式,提出若干如何提高全日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度的相关建议。另一方面,从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出发,在学校与国家层面提出若干提高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为无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教师提供可选择的职前实习;根据高学历教师表现给予相应的入职教育。

二、在小教专科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小教专科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家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
        (二)农村学校美育工作相对薄弱
        (三)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配备困难
        (四)“一师模式”的启示与困惑
        (五)本人的学习研究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农村学校
        (二)人才培养
        (三)音乐教师教育
        (四)课程设置与实施
    四、研究综述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二)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研究
        (三)农村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的基本现状扫描
    第一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配备不齐
        二、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素质不高
    第二节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
        二、访谈数据的整理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地域与文化归因
        二、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现存问题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归因
    第四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必要性
        一、缓解农村学校音乐师资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提高农村学校音乐师资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
    第一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三种模式
        一、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
        二、地方学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三、地方全科师范生公费教育
    第二节 三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理念:“学科导向”与“农村导向”
        二、素质要求:“专科专能”“多科多能”与“一专多能”
        三、培养方式:“开放化培养”与“本土化培养”
    第三节 三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一、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二、改革创新的关键点
第三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构建
    第一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现实需求
        一、学生未来就业定位的特殊性
        二、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特殊性
    第二节 构建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学理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政策依据
    第三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与模型构建
        一、毕业要求的基本内涵
        二、毕业要求的模型构建
第四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研究
    第一节 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对比分析
        一、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情况
        二、三种定向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三、三种定向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第二节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优化构想
        一、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三节 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情况分析
        一、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二、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音乐专业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四、实践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
第五章 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的课程实施重点
    第一节 注重教育情怀培养
        一、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一、贯穿实践应用理念
        二、丰富教育实践活动
        三、建立对口支教机制
    第三节 建立U-G-S协同育人机制
        一、完善由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的招生就业制度
        二、深化以高校为主导农村学校协同的课程教学改革
        三、加强以农村学校为基地的农村从教主题实践活动
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局限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内容的局限与不足
    三、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访谈结果的整理
    附录四 在校科研成果
后记

(2)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研究 ——以四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生存教育已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教育主题
        2.国内小学生生存能力不高
        3.农村小学生存教育重视程度低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生存教育研究现状
        2.国内生存教育研究现状
        3.生存教育研究总体概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1.生存
        2.生存教育
        3.小学生存教育
一、理论基础与生存教育内容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实践论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生存教育内容
        1.个体生存教育内容
        2.社会生存教育内容
二、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2.访谈提纲设计
    (三)调查实施
        1.问卷调查实施
        2.访谈实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小学生自身生存素养现状
        2.学校实施生存教育现状
        3.家长对生存教育的关注情况
        4.家校合作在小学生存教育方面的实施现状
        5.社会在小学生存教育方面的实施现状
三、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小学忽视学生生存素质的培养
        1.小学生对生存教育认识不明确
        2.小学生相关生存技能匮乏
        3.小学生生存价值观模糊
    (二)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缺乏系统性
        1.学校生存教育目标未明确
        2.学校缺乏胜任生存教育的教师
        3.学校教学形式单一
        4.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作用
    (三)家校合作边缘化
        1.家校合作意识淡薄
        2.家校缺乏合作实践
        3.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
        4.家长对生存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之间差距较大
    (四)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缺少社会的支持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2.社区支持以及舆论宣传程度不够
四、农村小学生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探寻
        1.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无充足时间学习生存知识
        2.小学生缺乏相关生存实践活动及锻炼
        3.小学生的习俗发展水平制约着对生存教育的认知
    (二)学校教育原因分析
        1.学校重智育轻生存教育
        2.农村学校经济发展受限
        3.学校未意识到少先队活动的价值
    (三)家庭教育原因分析
        1.家长的文化水平低
        2.“唯成绩论”错误思想
        3.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四)家校合作方面原因分析
        1.家庭与学校对生存教育的漠视
        2.生存教育的内隐性制约了家校合作
    (五)社会教育原因分析
        1.缺乏保障条件
        2.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生存教育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五、解决农村小学生存教育问题的实施建议
    (一)生存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1.增强生存知识的可接受性
        2.丰富小学生的生存体验
        3.明确生存价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二)改革学校生存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生存教育
        2.优化教师队伍,丰富课程资源
        3.完善课程体系
        4.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
    (三)加强家庭生存教育
        1.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
        2.家长要对孩子的生存教育进行有效的干预
    (四)利用家校合作,优化生存教育
        1.开辟多样化的家校交流平台,建立家校合作网络
        2.家校共同开发生存教育内容
        3.学校指导家长意识到生存教育的显性作用
    (五)社会保障实施生存教育
        1.完善生存教育实施纲要,加大财政收入
        2.借助舆论的力量,引起公众对生存教育的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五、核心概念
        (一)新商科
        (二)电子商务专业
        (三)专业建设
        (四)专业交叉融合
    六、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新商科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影响
        (一)企业人才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三大“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商科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一)对专业融合通识课程体系的需求
        (二)对课程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新商科对师生教学组织实施的影响
        (一)对教学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二)对师生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
    四、新商科对专业评估核心要素的影响
        (一)增加多维复合能力评估指标点
        (二)增加地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标准
第二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访谈设计
        (四)访谈结果分析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育未契合新商科需求
        (二)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三)融合教学组织实施有待深化
        (四)缺乏专业融合质量评估体系
第三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设计
        (一)专业培养定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三)教学组织实施
        (四)考核评估方式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
        (一)案例学校介绍
        (二)方案实施过程
        (三)方案实施评估
    三、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存在问题
        (一)缺少集群式课程体系建设
        (二)教学组织实施存在盲点
        (三)缺少新商科专业评估点
第四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对策
    一、找准专业定位培育“新”人才
        (一)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新”定位
        (二)多措并举提升专业“新”能力
    二、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一)构建双创通识融合课程体系
        (二)多模块深化课程实施融合度
    三、校企联合提升课程组织实施效率
        (一)共享共建多态互补专业教学资源
        (二)内培外引,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四、建立多元立体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教学评估
        (二)专业评估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高中阶段是人生抉择的关键期
        2.新高考改革亟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支持
        3.当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亟需改善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新高考
        2.生涯
        3.生涯教育
        4.生涯成熟度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工具
        1.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二)调查实施
        1.调查对象
        2.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认识
        2.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实践过程
        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实践效果
二、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生涯教育实践过程不合理
        1.生涯教育目标功利性较强且生活性较弱
        2.新高考改革相关内容多而求职与生活辅导内容较少
        3.生涯教育专业师资及学科教师力量未发挥
        4.生涯教育专门课程与校外实践等活动较少
        5.生涯教育评价匮乏、频次低且评价主体单一
    (二)生涯教育实践效果不均衡
        1.高中生生涯成熟度总体发展的不均衡
        2.人口统计学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成熟度的不均衡
三、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生涯教育体系,规范生涯教育实践过程
        1.转变思想并建立生涯教育目标框架
        2.研发生涯教育指南
        3.加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培养
        4.拓宽生涯教育实施途径
        5.健全生涯教育评价机制
    (二)采取针对举措,改善生涯教育实践效果
        1.重视生涯决策态度等较低维度的发展
        2.弱化人口统计学因素对高中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农村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台县小规模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基于深化课改的必然要求
        1.1.2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1.1.3 基于四川省三台县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小规模学校研究现状
        1.3.2 学校德育管理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规模学校
        1.4.2 德育
        1.4.3 德育管理
    1.5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三台县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
    2.1 三台县小规模学校概况
    2.2 三台县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情况的调查
        2.2.1 问卷设计
        2.2.2 问卷调查
3 三台县秋林镇J学校德育管理案例分析
    3.1 秋林镇J校德育管理目标分析
    3.2 秋林镇J校德育管理组织机构
    3.3 秋林镇J校德育管理制度建设
    3.4 秋林镇J校德育管理过程
    3.5 秋林镇J校德育管理效果
4 三台县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三台县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德育管理目标脱离生活实际
        4.1.2 德育管理组织不得力
        4.1.3 德育管理队伍配备不均衡
        4.1.4 德育管理过程不科学
        4.1.5 学科教学育人效果不显着
    4.2 三台县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
        4.2.2 对乡土文化缺乏内在认同
        4.2.3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德育资源缺少深入挖掘和利用
        4.2.4 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5 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5.1 呼吁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5.1.1 增加教育资源的有效投入
        5.1.2 结合实际进行布局调整
        5.1.3 降低农村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
    5.2 构建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系统
    5.3 树立乡土化的德育管理目标
    5.4 因地制宜地开展乡土化的德育活动
    5.5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5.1 建立有效的学科评价体系
        5.5.2 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
        5.5.3 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
    5.6 吸引家庭、社会加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TZ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依据
        2.1.1 特质因素论
        2.1.2 职业兴趣理论
        2.1.3 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思考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新高考
        2.3.2 普通高中
        2.3.3 生涯
        2.3.4 生涯教育
第三章 TZ中学生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调查
    3.2 访谈设计与实施
        3.2.1 访谈设计
        3.2.2 访谈实施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3.3.2 学生生涯教育知识缺乏
        3.3.3 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3.3.4 高中生生涯规划能力欠缺
    3.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1 教师有很强的生涯教育必要性认识
        3.4.2 部分教师生涯教育意识欠缺
        3.4.3 高中生涯教育师资短缺
        3.4.4 教师生涯教育专业知识不足
    3.5 新高考改革实施状况分析
        3.5.1 教师普遍支持对新高考改革
        3.5.2 新高考改革能促进学生发展
        3.5.3 新高考改革能促进教学变革
        3.5.4 新高考改革能促进课程管理变革
    3.6 生涯教育课程状况分析
        3.6.1 生涯教育课程宣传力度不够
        3.6.2 生涯教育课程评价尚可
        3.6.3 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单一
        3.6.4 三方合作有限
第四章 普通高中生涯教育问题成因
    4.1 政府方面原因
        4.1.1 缺乏顶层设计,无实施标准
        4.1.2 信息途径缺失
        4.1.3 财政资金缺乏
    4.2 学校方面的原因
        4.2.1 教育观念陈旧阻碍生涯教育开展
        4.2.2 师资力量缺乏影响课程开发和实施
        4.2.3 生涯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4.3 家庭方面的原因
        4.3.0 父母学历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
        4.3.1 父母职业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
        4.3.2 家庭文化氛围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
    4.4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4.4.1 学生对生涯教育缺乏主动参与
        4.4.2 学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
        4.4.3 少数学生缺乏自主决定的能力
第五章 生涯教育改进策略研究
    5.1 政府层面
        5.1.1 行政制度构建
        5.1.2 资金投入
    5.2 学校层面
        5.2.1 构建生涯教育体制
        5.2.2 完善生涯课程体系
        5.2.3 加强生涯教育师资建设
        5.2.4 依托项目,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
    5.3 学生层面
        5.3.1 增强自我认知和生涯认知
        5.3.2 多渠道了解职业信息
        5.3.3 学生成长导师制
    5.4 家庭、社会层面
        5.4.1 以家校共育为桥梁,共同助力学生生涯规划
        5.4.2 拓展校外资源,建立多方合作关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高中生生涯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2:关于高级中学教师对高中生生涯教育了解状况调查
附录3:访谈提纲
    (一)学生访谈提纲
    (二)教师访谈提纲
    (三)学校领导

(9)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一、促进教育公平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一、文本呈现形式
        二、文本编排体例
        三、文字表述形式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一、组成要素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一、框架的性质
        二、一体化的衔接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一、引言的内容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硕士学历特别是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群体的关注
        (二)基于当前学历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三)个人经历与体验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职业胜任概念及溯源
        (二)教师职业胜任相关研究综述
        (三)高学历中小学教师
    四、分析思路
第二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获取方法
    五、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一)研究步骤
        (二)资料处理与编码方式
        (三)教师职业胜任基本状况描述
第三章 教师职业胜任:“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一)教学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二)班级管理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三)教育科研胜任中“理论”与“实践”之张力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职业胜任:“传统”与“革新”的张力
    一、教育“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一)教学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二)班级管理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三)教育科研胜任中“传统”与“革新”之张力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职业胜任:“精专”与“广博”的张力
    一、教育中“精专”与“广博”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一)教学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二)班级管理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三)教育科研胜任中“精专”与“广博”之张力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一)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的职业胜任: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的特殊性:充满张力
        (三)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中的思考:制度与自主
    二、建议
        (一)理论中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二)部分国家地区实践经验的借鉴与思考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在小教专科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校定向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D]. 刘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农村小学生存教育研究 ——以四所农村小学为例[D]. 张燕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D]. 胡艳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程思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7]农村小规模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台县小规模学校为例[D]. 李丽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8]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TZ中学为例[D]. 申奕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9]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全日制硕士学历小学教师职业胜任研究[D]. 韦林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创新教育在小学及专业教学中渗透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