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低温泵再生

冰箱低温泵再生

一、制冷机低温泵的再生(论文文献综述)

冯欣宇,邓家良,曾环,韩雨松[1](2019)在《制冷机低温泵控制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冷机低温泵产品配置专用控制器,其目的是实现自动完全再生、获取运行状态信息、提供远程监控接口与操作,提高低温泵产品的自动化水平。在充分研究主流制冷机低温泵产品的基础上,针对12英寸以下口径低温泵,设计了专用控制器,介绍了器件选型、人机界面、软、硬件结构等内容。经过24个月不间断运行测试,验证了低温泵控制器设计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丁配之[2](2019)在《中性束系统低温吸附机理与性能测试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性束注入器(Neutral Beam Injector,NBI)是一套产生高能中性粒子束用以加热聚变等离子体并可驱动等离子体电流的复杂系统。真空系统是NBI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离子束的生成、中性化与束流传输效率。随着聚变研究的不断深入,NBI真空系统设计采用低温泵已成为必然选择。当前主流NBI大多采用低温冷凝泵,而与低温冷凝相比,低温吸附具有极限真空度高、稳定性好、能抽氦等典型优点,更适合未来聚变堆NBI使用。故为适合聚变发展需求开展低温吸附机理及其性能测试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调研了低温抽气技术及其在中性束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低温吸附的抽气机理,描述了低温吸附作用的吸附等温线以及低温吸附理论模型。其次,比对了几种应用于低温真空环境的吸附剂材料,并选取六种椰壳活性炭吸附剂。利用低温氮吸附容量法进行实验研究。基于吸附理论模型计算分析了吸附剂的结构性能参数,结果表明AC1与AC2的比表面积与比孔容积最大但微孔占比不同,故选取该两种活性炭作为后续性能实验探究的吸附剂。然后,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平台,以探究不同因素对吸附剂的低温吸附抽气性能的影响。该平台以测试室为主体结构,配有低温、真空、供气、测量控制及活化再生五大系统,实现了降温、控温、抽真空、进气、测量数据等功能。针对平台的冷阵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降温特性,模拟了降温的稳态温度分布及降温时间。结果表明低温系统满足实验所需要求,降温时间与实测结果较符且在合理范围内。最后,基于搭建的测试平台实验研究了不同气体负载、吸附面温度及不同吸附质对两种吸附剂抽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10-2 Pa气载范围和4 K-10 K温区范围内,两种吸附剂对氢的抽速随气体负载与温度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且对氢的抽速略大于对氦抽速。微孔型吸附剂的抽气性能优于中微孔型吸附剂,利用残余气体分析仪研究了氢/氦1:1混合气体的低温吸附抽气行为,发现微孔型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氢/氦混合气体的吸附具有选择性。

卢少波,王承章,张吉峰[3](2017)在《低温泵在超高真空炉中的应用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多年前开始在真空电子技术相关工艺设备中应用低温泵、干泵无油系统来获得超高真空,效果满意。这次尝试将低温泵快速、洁净和可靠的独特优势应用到真空炉中。将低温泵并入真空系统中,达到清洁的超高真空环境。本文以实例介绍了低温泵在超高真空炉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低温泵真空系统的设计思路,真空系统的主要配置和注意事项,低温泵的选型计算,并用图示方法详细介绍了低温泵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等环节。对同类真空炉的研发和低温泵的应用都有参考价值。通过严格把关各研发环节,按照超高真空规范进行清洗,除气和烘烤,最后真空炉的极限压力达到了2×10-7Pa,将常规的真空炉极限压力延伸了近一个数量级。

蔡阿宁[4](2016)在《低温泵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文中研究表明低温泵主要用于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尤其在载人航天、运载火箭、大型加速器、空间有效载荷等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提供所需的真空环境。在长期使用低温泵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低温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分析加以排除。对低温泵在运行中的故障分析和排除以及设备的维护提供参考。

陈俊奇[5](2013)在《稳定可靠、高性价比低温泵系统研发与技术特点》文中研究说明1关于低温泵低温抽气是获得洁净真空环境的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它是利用低温表面将被抽气体冷凝+吸附,从而获得并维持真空状态的抽气装置。低温泵系统的核心是小型制冷机,它是一种小型闭循环氦气膨胀制冷机。目前制冷机(适用于T=

张以忱[6](2010)在《第十六讲 真空系统的操作与维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接2010年第4期112页)6.5.2.4制冷单元的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如果制冷机系统的故障不是在气体压缩单元、连接管道和真空系统,则问题一定在制冷单元。与制冷单元有关的故障有:1)机械零件的磨损;2)密封元件的老化;3)工作氦气的泄漏;4)供气气流所引起的污染;5)超负荷运行。

张以忱[7](2010)在《第十六讲 真空系统的操作与维护》文中指出(上接2010年第2期88页)系统操作时,可先用粗抽泵将真空室抽到200 Pa左右,然后启动低温泵的压缩机进行冷却,如果泵体是用氮气吹除过的,那么开始时聚集在吸附剂上的水蒸气是不多的。待泵冷却后及系统达到转换压力后,关闭粗抽阀并打开高真空阀,低温泵开始工作。

武义锋,徐中堂,陈家富[8](2009)在《一种大口径液氮低温泵的研制》文中认为介绍了一种大口径液氮低温泵的研制。该低温泵是靠低温制冷机和液氮同时提供冷量来进行低温冷凝和低温吸附的,是为航天某所的环境模拟设备配套的抽真空设备。该泵已经应用于环境模拟设备上了,其降温时间、抽气速度、抽气容量、真空度等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要求。文中主要论述了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热负荷计算、性能测试结果等。

张建明,汪政富[9](2008)在《G-M低温泵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Gifford-McMahon(G-M)制冷循环的低温泵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分析方法,提出了低温泵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并结合实例详细描述了解决故障的方法、工具和诊断过程。本文的方法可以为低温泵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提供实际的指导作用。

刘杰[10](2008)在《HL-2M环形低温泵的概念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偏滤器抽气系统是托卡马克装置重要组成部件,其作用是排除氦灰、未反应的燃料气体及杂质粒子,提高偏滤器性能。目前,世界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偏滤器抽气系统大多数使用低温泵,其大大提高偏滤器的性能,并使等离子体密度得到更有效的控制。HL-2A装置将进行改造(HL-2M),需要设计一套内置式环形低温泵。本文给出了环形低温泵结构设计、热力计算、供冷系统、电磁场及结构应力的有限元分析。HL-2M环形低温泵是特殊抽气面的制冷机低温泵,由一系列的圆管组成,根据狭窄通道沸腾理论,采用内外套管形式来增强气液两相氦的换热,外管的外表面为低温冷凝面,液氦在内外管中间进行沸腾换热,冷却冷凝面。为了减小冷凝面的温差,提高抽气性能,在内管的顶部设置一些小切缝。对低温泵的换热系数、挡板流导以及低温泵有效抽速等进行计算及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泵的有效抽速可以满足要求。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是液氦系统热负荷的计算,环形低温泵所在的真空室内设置许多线圈,这些线圈及等离子体电流是变化的,因此,将在泵上产生感应电流,从而生成焦耳热,通过简化模型,给出了焦耳热的具体计算。为了进一步验证低温泵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有限元法对低温泵在等离子体放电时的电磁场及温度场进行分析。由于等离子体破裂时,在低温泵上产生很大的感应电流,对泵造成很大的电动力,该力主要作用在泵的支撑结构上。文中首先计算泵的电动力,然后通过电磁场与结构的耦合,得到支撑的结构应力在许用应力范围内。最后,给出了低温泵供冷系统的设计,设计一套带有透平膨胀机的氦制冷循环,经过两次压缩、两次膨胀后通过透平膨胀机的节流获得4.3K液氦。

二、制冷机低温泵的再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冷机低温泵的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制冷机低温泵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低温泵结构
3 控制器设计
    3.1 控制器硬件设计
        3.1.1 系统组成
        3.1.2 主处理器选型
        3.1.3 温度采集
        3.1.4 制冷机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1.5 电磁兼容与可制造性设计
    3.2 再生加热功率计算
    3.3 控制器软件设计
        3.3.1 再生流程
        3.3.2 手操器界面与远程监控接口设计
4 结束语

(2)中性束系统低温吸附机理与性能测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与核聚变
        1.1.2 中性束注入系统
    1.2 低温抽气技术的发展及在中性束系统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吸附机理及理论
    2.1 吸附现象及概念
    2.2 固-气相吸附
    2.3 低温吸附抽气机理
    2.4 吸附等温线
    2.5 吸附理论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吸附剂材料及结构测试实验分析
    3.1 吸附剂材料与选取
        3.1.1 沸石分子筛
        3.1.2 碳纳米管
        3.1.3 气体霜
        3.1.4 活性炭
        3.1.5 吸附剂的选取
    3.2 活性炭的宏观物理性质及表征
    3.3 椰壳活性炭结构测试实验及分析
        3.3.1 实验原理与分析方法
        3.3.2 实验测试系统
        3.3.3 实验步骤
        3.3.4 结果分析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平台的设计搭建
    4.1 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平台构成与测试原理
        4.1.1 平台的构成
        4.1.2 抽速测试原理
    4.2 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平台结构与热负荷设计
        4.2.1 测试室真空壳体的结构设计
        4.2.2 一级与二级冷阵的设计
        4.2.3 一级与二级冷阵热负荷计算
    4.3 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平台降温特性仿真分析
        4.3.1 一级与二级冷阵的几何模型
        4.3.2 控制方程与模型假设
        4.3.3 结果分析及讨论
    4.4 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平台搭建与降温测试
        4.4.1 平台的设备选型
        4.4.2 平台的搭建
        4.4.3 平台的降温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吸附抽气性能的实验研究
    5.1 低温吸附抽气性能实验的校准与检漏
    5.2 最低工作压力
    5.3 气体负载对氢的抽速影响
    5.4 吸附面温度对氢的抽气性能影响
        5.4.1 吸附面温度对抽速的影响
        5.4.2 吸附面温度对抽气容量的影响
    5.5 杂质气体的抽气性能实验
        5.5.1 气体负载对氦的抽速影响
        5.5.2 吸附面温度对氦的抽速影响
        5.5.3 氢氦混合气体的抽气性能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低温泵在超高真空炉中的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系统的设计
2 低温泵的选型
3 低温泵和压缩机的安装
4 真空系统运行
5 低温泵的再生
6 油污染后的处理
7 压缩机的使用
8结论

(4)低温泵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低温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 低温泵系统在运行中的故障分析
    2.1 压缩机故障对抽气性能的影响
        2.1.1 压缩机氦气压差对抽气性能的影响
        2.1.2 压缩机的超温运行对抽气性能的影响
        2.1.3 压缩机的泄漏对抽气性能的影响
    2.2 制冷机故障对抽气性能的影响
        2.2.1 制冷机零件的磨损对性能的影响
        2.2.2 制冷机污染对抽气性能的影响
        2.2.3 制冷机密封件的老化与损坏抽气性能的影响
    2.3 真空度的破坏对低温泵抽气性能的影响
3 低温泵系统故障的排除
    3.1 压缩机故障的排除
    3.2 真空抽气系统故障的排除
4 低温泵系统的维护
5 总结

(6)第十六讲 真空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6.5.2.4 制冷单元的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6.5.3 低温泵抽气系统故障的排除
6.6 制冷机低温泵的维护
    6.6.1 定期维护
    6.6.2 日常运行维护
        6.6.2.1 补气
        6.6.2.2 冷捕集的应用
        6.6.2.3 低温吸附器的更换
6.7 制冷机低温泵的再生
    6.7.1 低温泵的再生方式
    6.7.2 低温泵再生的判断方法与条件

(7)第十六讲 真空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6.3系统操作注意事项
6.4低温抽气超高真空系统的烘烤
6.5制冷机低温泵抽气系统的故障及排除
    6.5.1制冷机低温泵的结构原理

(10)HL-2M环形低温泵的概念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托卡马克装置中的偏滤器
    1.2 偏滤器抽气
    1.3 低温泵在偏滤器抽气中的应用
    1.4 HL-2M 中的环形低温泵
2 低温泵的基本原理及设计要求
    2.1 低温冷凝泵的原理及发展
    2.2 环形低温泵的特点
    2.3 HL-2M 环形低温泵的设计要求
3 HL-2M 环形低温泵参数指标的确定
    3.1 冷源和工作温度的确定
    3.2 抽速的计算
    3.3 极限真空度
    3.4 泵的排气容量
    3.5 泵的再生系统
4 HL-2M 低温泵的结构设计
    4.1 HL-2M 环形低温泵的总体设计考虑
    4.2 冷凝面的设计及计算
    4.3 挡板及热屏障的设计
    4.4 泵体的支撑及连接结构的设计
    4.5 泵的材料选择
5 HL-2M 环形低温泵的结构分析计算及热负荷计算
    5.1 液氦在管内的换热
    5.2 低温泵流导及有效抽速的计算
    5.3 低温泵热负荷的计算及分析
6 低温泵的电磁场及应力分析
    6.1 低温泵稳态运行时的电磁场和温度场分析
    6.2 等离子体破裂
    6.3 电动力
    6.4 破裂时低温泵支撑的应力分析
7 泵的供冷系统
    7.1 低温泵的供冷系统
    7.2 供冷系统的热负荷
    7.3 制冷循环系统的设计及计算
8 总结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制冷机低温泵的再生(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冷机低温泵控制器设计[J]. 冯欣宇,邓家良,曾环,韩雨松. 低温与超导, 2019(07)
  • [2]中性束系统低温吸附机理与性能测试实验研究[D]. 丁配之.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低温泵在超高真空炉中的应用实例[J]. 卢少波,王承章,张吉峰.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7(02)
  • [4]低温泵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J]. 蔡阿宁. 真空与低温, 2016(04)
  • [5]稳定可靠、高性价比低温泵系统研发与技术特点[A]. 陈俊奇. 2013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6]第十六讲 真空系统的操作与维护[J]. 张以忱. 真空, 2010(05)
  • [7]第十六讲 真空系统的操作与维护[J]. 张以忱. 真空, 2010(03)
  • [8]一种大口径液氮低温泵的研制[A]. 武义锋,徐中堂,陈家富. 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 2009
  • [9]G-M低温泵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分析[J]. 张建明,汪政富. 真空, 2008(03)
  • [10]HL-2M环形低温泵的概念设计[D]. 刘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冰箱低温泵再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