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业[1](2021)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月至2019-01月天津医院急诊复位室和肢体矫形一病区骨质疏松型Colles骨折患者共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运用中医骨伤三期辨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用药对骨质疏松和骨折进行中医药的系统治疗;同时骨折经指套悬吊牵引及中医手法整复后,试验组用夹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用石膏进行外固定,骨折愈合后均择机拆除外固定。记录并统计治疗前及辨证三期用药11周后骨密度,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即时、两周复查、四周复查、以及两组患者拆除外固定两周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测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基线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VAS评分、骨折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骨密度对比分析结果:三期辨证用药后试验组骨密度值:-1.96±0.25,对照组:-1.97±0.19,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期辨证用药完成后组间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掌倾角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是p<0.05,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两周组内对比统计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桡骨高度拆除固定两周后实验组为:1.33±0.28,对照组:1.36±0.27,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周):实验组为:11.81±4.91,对照组为:12.89±3.32,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周试验组VAS评分组间对比p<0.05,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统计结果为p<0.05;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VAS评分组内对比统计:试验组为p<0.05,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四周两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对骨质疏松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对骨折部位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综上所述,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何柯睿[2](2021)在《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明确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CooneyⅠ型、CooneyⅡ型、CooneyⅢ型)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疼痛与肿胀的影响,证明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为今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20年4月25日至2021年2月11日的Colles骨折拟行手法复位固定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根据病人的收治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复位成功满意后试验组局部缠绕浸润有花椒新伤油剂的纱布,对照组局部涂抹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并对两组都用小夹板固定。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压痛积分、肿胀积分、瘀斑积分,7天的试验周期结束后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总体疗效评估,将以上得出数据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效应。结果:(1)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压痛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压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肿胀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瘀斑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较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总体疗效评价:组间比较发现7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花椒新伤油剂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于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疼痛、肿胀的总体疗效相当。(2)花椒新伤油剂短期改善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的痛感以及肢体局部肿胀、瘀斑的效果优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
刘子文[3](2020)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此研究观察两者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以探索出更好的治疗Colles骨折的方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4例Colles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配合常规抗炎止痛、早期功能锻炼治疗47例;试验组即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予常规治疗上加用新伤续断汤47例。通过对比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各影像学指标等,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及对比。所有数据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伤侧、VAS评分、肿胀评分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各项影像学指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术后1周、2周、4周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及肿胀均较前改善;三个时间节点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缓解疼痛及消肿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好。3.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8周、12周对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加有效。4.临床愈合时间:两组临床愈合时间经t检验,结果显示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所用方药具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5.影像学指标:通过对比术后1周、4周、8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式对于影像学改变无明显差异;各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认为术后解剖位置有少许丢失,但丢失不明显,仍在允许范围内,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可靠。结论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显着,相比单纯抗炎止痛及功能锻炼的常规术后处理更具优势;能更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腕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劳动力。
廖才杰[4](2020)在《关节扭挫伤洗剂对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关节扭挫伤洗剂对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骨伤科门急诊就诊的Colles骨折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所有病例均予以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定治疗,固定6周后拆除石膏托,然后对照组患者予以为期6周的温水熏洗配合腕关节功能锻炼,试验组予以为期6周的关节扭挫伤洗剂熏洗配合腕关节功能锻炼。在熏洗前、熏洗第2周、第4周、第6周分别比较两组VAS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和肿胀评分,并在熏洗6周后进行总体优良率的比较。所有数据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龄61.16±4.81岁,右侧17例、左侧28例;试验组男性13例、女性32例,年龄60.64±4.30岁,右侧15例、左侧30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熏洗前,对照组VAS评分与试验组比较,P=0.89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熏洗2周后,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熏洗4周后,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熏洗6周后,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熏洗2周、4周、6周后,试验组VAS评分结果更优。3、Gartland-Werley评分:熏洗前,对照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与试验组比较,P=0.6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熏洗2周后,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熏洗4周后,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熏洗6周后,P=0.00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熏洗2周、4周、6周后,试验组Gartland-Werley评分均更优。4、肿胀评分:熏洗前,对照组肿胀评分与试验组比较,P=0.15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熏洗2周后,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熏洗4周后,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熏洗6周后,P=0.00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熏洗2周、4周、6周后,试验组肿胀评分更优。5、末次总体优良率:经熏洗6周治疗后,对照组总体优良率66.60%,小于试验组91.10%,Z值为-2.852,P=0.004<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关节扭挫伤洗剂能够有效促进Colles骨折患者在手法复位外固定后腕关节功能的康复,在缓解患者腕关节疼痛、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作用显着,同时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深入推广。
曾益龙[5](2020)在《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对恢复colles骨折解剖结构疗效及比较分析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整复后colles骨折的疗效差异,为组合式外固定架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30例:男8例,女22例,左侧colles骨折22例,右侧colles骨折8例,年龄52-73岁,平均61.90岁;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30例:男10例,女20例,左侧colles骨折18例,右侧colles骨折12例,年龄51-74岁,平均61.20岁。分析统计各例外固定架固定所用的手术时间;据手术前,术后即时、2周、6周及12周分别查患侧腕关节正侧位片,进行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指标方面的比较,详细记录结果;记录各例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解剖学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以上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侧别及年龄方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手术时间对比: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所用时间少于运用单臂外固定架固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方面的对比:手法整复对两组colles骨折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的恢复均疗效满意,手法整复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整复后,不论是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还是单臂外固定架,均能很好地维持复位后的掌倾角和尺偏角,但桡骨长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丢失。4.桡骨短缩丢失量的对比:手法整复后行组合式外固定架桡骨短缩丢失量(术后6周桡骨短缩值-术后即时桡骨短缩值)少于单臂外固定架桡骨短缩丢失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解剖学评分对比: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在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解剖学评分优良率高于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在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其他并发症: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发生钉道感染2例(6.67%,2/30),单臂外固定架固定发生钉道感染1例(3.33%,1/30),两组钉道感染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发生钉道感染的患者经换药和应用抗生素治疗均治愈,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钉道骨髓炎及固定钉松动。结论:手法整复对恢复colles骨折解剖结构疗效肯定;与单臂外固定架相比,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整复后colles骨折在手术时间、维持桡骨长度方面更优,且解剖学评分优良率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刘金清[6](2020)在《3D个性化压垫对维持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后稳定性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3D个性化压垫对维持Colles骨折患者复位后稳定性的疗效观察以及在患肢疼痛、肿胀评分和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住院部住院治疗的60例Colles骨折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骨折后的手法复位治疗,分别予常规组使用小夹板棉花压垫固定,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联合使用3D打印压垫取代棉花压垫进行固定,对比两组患者复位前、复位后、复位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和第6周骨折复位后稳定性情况,查看腕关节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远端高度变化,VAS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以及腕关节评分等并记录分析。结果:1.入组研究的患者共计60例,研究组、常规组分别各30例,两研究组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以及患侧肢体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复位前以及复位后,研究组与常规组之间、组内之间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远端高度、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数据无统计学意义。3.复位后,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开始逐渐丢失,桡骨远端高度开始逐渐缩短;但研究组患者在复位之后更换了压垫的治疗过程中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高度均大于常规组患者,研究组的在各项角度及高度的数据上丢失要小于常规组,其稳定性要明显好于常规组。通过影像学资料表明,复位前与复位后在第1周、第2周、第4周和第6周时间段,研究组与常规组在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高度,研究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更为良好,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别较为明显,P<0.0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与复位后相比,角度与高度丢失少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两组患者复位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结束第1周和常规组相比,患肢的疼痛症状更轻,评分更低,P<0.05,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在复位后第2周、第4周和第6周两组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在复位后第1周和第2周的肿胀评分和常规组患者相比,肿胀程度更低,P<0.05,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第4周和第6周,两组之间的肿胀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患者的腕关节评分发现,研究组患者第6周拆除夹板后的腕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病率为3.3%,常规组中不良反应发病率为6.6%,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90.0%,P>0.05,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传统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压垫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能够使患肢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Colles骨折经过中医传统手法复位治疗后,在传统小夹板固定的基础上联合应用3D个性化压垫的固定方法临床效果要显着优于使用传统小夹板联合棉垫固定的固定方法,不仅能够同时有效提高手法复位后骨折断端间的稳定性,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因此不论对患者还是医疗机构,均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临床推广意义重大。
罗昇日[7](2019)在《手法复位结合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Colles骨折是一种发生在桡骨远端距离腕关节面3CM处的一种多发性的骨折,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和桡侧移位,向掌侧成角,背侧可以有嵌入。这是人体多发的骨折之一,伤后腕部疼痛,通常手和前臂远端1/3可见明显肿胀和淤血,骨折移位明显者可见典型的“餐叉状”畸形。中老年、儿童的比例较高,女性居多。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老年和女性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更容易受到损伤。因此针对这种骨折,如何选择适合的治疗,如何依据解剖和生理特性,研究Colles骨折的治疗和恢复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本论文对此进行了论述。目的:评价手法复位后,同时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与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实习期间从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手法整复后同时口服龙血竭片,且小夹板固定和石膏固定治疗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复位满意,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70.9岁。石膏固定同时服用龙血竭片组15例(对照组),小夹板固定同时服用龙血竭片组15例(治疗组)。每组患者接受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测量体征以及并发症情况。根据情况进行评定,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Gartland and Wer1ey腕关节功能的评价标准(优:腕关节功能评分为02分,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良:腕关节功能评分在38分,各项指标均具有改善;可:腕关节功能评分为920分,部分指标得到改善;差:腕关节功能评分≥21分,各项评价指标改善不够明显)对两组病例样本随机研究,通过治疗前后,对照设计分析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观察明显改善。治疗后30例Colles骨折患者均有明显愈合,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Gartland and Werlkey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统计表明两种固定方法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治疗组(小夹板固定)相比对照组(石膏固定)改善程度更满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固定方法临床研究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经过手法复位后,并服用龙血竭片,及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按Gartland and Wer1key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分析对比,Colles骨折经手法整复后服用龙血竭片条件下,小夹板固定患者(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石膏固定患者(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疼痛或恢复程度,腕关节活动度,愈合时间等更有利于对照组。
曾焘[8](2019)在《小夹板结合3D打印支具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配合3D打印腕关节支具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以及支具的使用优势。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Colles骨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0例。所有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13例男,17例女;年龄16~66(49.46±12.63)岁;损伤至就诊时间3~18(6.86±3.15)h。试验组30例,12例男,18例女;年龄14~68(46.73±14.40)岁;损伤至就诊时间3~19(7.06±3.45)h。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由同一医师手法整复骨折,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予以小夹板外固定。待骨折整复后1~2周,试验组拆除小夹板,更换3D打印支具维持固定至骨折愈合;对照组维持小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后拆除。两组患者分别在整复前后、复位后4周摄腕关节X线片,观察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并比较;同时记录复位前后,复位1、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肿胀程度评分;复位6~8周解除外固定后比较两组腕关节Cooney及PRWE评分。结果复位2周VAS评分试验组2.40±0.49,对照组2.43±0.50,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364>0.05);肿胀程度评分试验组0.50±0.50,对照组0.53±0.50,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746)。复位6~8周后试验组Cooney及PRW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掌倾角、桡骨短缩、尺偏角等解剖学特征情况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支具轻巧透气、舒适美观、方便敷药,结合小夹板分时段应用于Colles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丰富了外固定治疗的手段,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3D打印支具设计和材料的进步,其在未来医疗的应用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原凯南[9](2018)在《中药内服治疗Colles骨折外固定架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在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理论指导下中药内服对Colles骨折外固定架术后患腕疼痛、肿胀、骨折愈合以及功能活动障碍的改善情况,验证中药在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从而寻找出一种治疗Colles骨折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能够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Colles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为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实验组为外固定架固定联合中药治疗,通过对肿胀程度及消肿时间、疼痛程度及止痛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将所记录数据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比较,经X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年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符合实验要求。2.两组患者在肿胀消退时间上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知实验组的消肿时间要短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止痛方面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4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知实验组的疼痛消失时间时间要短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00<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较,经X2检验,术后8周时,P=0.02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时,P=0.71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患者腕关节的功能康复明显早于对照组,但经过12周的治疗及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在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应用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理论,合理使用中药,对Colles骨折外固定架术后早期的止痛、消肿,中后期骨折的愈合以及腕关节功能活动的恢复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王征[10](2017)在《中药“和伤散”熏洗对Colles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和伤散"熏洗对Colles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更好地发扬传统中医药在骨折创伤治疗以及康复方面的特色。方法:根据无锡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入院行手术治疗病人的手术先后顺序,筛选满足试验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即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功能康复锻炼30例,对照组即应用同等温度的热水浸浴配合相同功能锻炼30例。在患者术后3周时,测量患者治疗前Cooney腕关节评分(腕关节活动度、握力、疼痛评分)及腕围(手指伸直与前臂呈直线,准确测量腕横纹水平处腕周大小),同时开始进行"和伤散"熏洗及热水浴的不同对照康复治疗方案,参照相同的功能训练方法,于熏洗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进行随访,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和伤散"熏洗以及热水浴两组在康复治疗前后Cooney评分及腕围等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及对照组间Cooney评分及腕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组内治疗前后Cooney评分及腕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Cooney评分及腕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试验组Coone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试验组在临床中对于促进腕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腕围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4周、第8周试验组腕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一段时间治疗后,"和伤散"对腕关节肿胀消退有更好的促进效果。(2)30例试验组病人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及全身症状,说明"和伤散"在临床熏洗应用中是安全的。结论:(1)"和伤散"熏洗配合适当的腕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能够有效加快Colles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进程。(2)"和伤散"临床熏洗应用效果肯定,安全无不良反应。
二、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Colles骨折病因病机 |
2 中医骨折治疗原则 |
3 中医骨伤科骨折的治法 |
4 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病例来源 |
2 实验设计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康复锻炼 |
3 临床疗效观察及评定 |
4 数据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
2 患者治疗指标分析 |
2.1 骨密度的分析 |
2.2 掌倾角和尺偏角分析 |
2.3 桡骨高度分析 |
2.4 骨折愈合时间分析 |
2.5 腕关节Gartland和 Werley功能评分组间对比 |
2.6 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2.7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分析 |
讨论 |
1 Colles骨折流行病学及分型 |
2 中医药治疗Colles骨折的历史沿革 |
3 夹板治疗Colles骨折的优势与研究方向 |
4 中医骨伤三期辨证的优势 |
5 指套悬吊牵引的临床优势与禁忌症 |
6 利用网络药理学对部分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初探 |
7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Colles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诊断 |
2 中医和西医的分型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2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康复方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现代医学对于DRFs及 Colles骨折的认识 |
2.1.1 一般认识 |
2.1.2 流行病学相关 |
2.1.3 解剖及生物力学相关 |
2.1.4 DRFs的分型 |
2.1.5 Colles骨折的治疗要求 |
2.1.6 手法复位治疗方式 |
2.1.7 手法复位后再次位移的原因研究 |
2.1.8 手术治疗方式 |
2.2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现状 |
2.2.1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研究现状 |
2.2.2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
2.3 传统医学对于骨折早期的一般认识 |
2.3.1 传统医学骨折后的手法复位与固定 |
2.3.2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思路 |
2.3.3 传统医学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 |
2.3.4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
2.4 花椒新伤油剂及相关研究进展 |
2.4.1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成药物 |
2.4.2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方功效 |
2.4.3 花椒新伤油剂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来源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1 西医诊断标准 |
3.2.2 骨折分型标准 |
3.2.3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
3.2.4 纳入标准 |
3.2.5 排除标准 |
3.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2.7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标准 |
3.2.8 终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
3.3 临床研究方法 |
3.3.1 样本量的设计 |
3.3.2 随机的方法 |
3.3.3 对照的方法 |
3.3.4 盲法的实施 |
3.4 治疗方法 |
3.4.1 骨折复位前的必要准备 |
3.4.2 手法整复 |
3.4.3 小夹板固定 |
3.4.4 试验组处理 |
3.4.5 对照组处理 |
3.5 外敷药物制剂 |
3.6 试验周期内的要求 |
3.7 观察指标 |
3.7.1 一般资料情况 |
3.7.2 疗效性评价 |
3.7.3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 |
3.9 依从性评价 |
3.10 不良事件处理 |
3.11 伦理学处理原则 |
3.12 统计分析 |
3.13 技术研究路线 |
4 临床研究结果 |
4.1 研究完成情况 |
4.2 基线资料对比情况 |
4.2.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 |
4.2.2 两组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情况 |
4.3 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对比情况 |
4.3.1 两组疼痛VAS评分情况 |
4.3.2 两组压痛积分情况 |
4.3.3 两组肿胀积分情况 |
4.3.4 两组瘀斑积分情况 |
4.3.5 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
4.4 安全性评价 |
4.5 依从性评价 |
5 讨论 |
5.1 试验结果的讨论 |
5.1.1 治疗前的两组基线资料情况 |
5.1.2 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情况 |
5.1.3 总体疗效情况 |
5.2 骨折分型方式的选择依据 |
5.3 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5.4 花椒新伤油剂改善疼痛、肿胀机制的可能原因分析 |
5.5 关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的讨论 |
6 研究结论 |
7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1 附录 |
附表1 疼痛VAS评分 |
附表2 压痛积分 |
附表3 肿胀积分 |
附表4 瘀斑积分 |
附表5 总体疗效评价 |
(3)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法复位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VAS评分(主观指标) |
3.2 腕关节肿胀评分 |
3.3 临床愈合时间 |
3.4 腕关节功能评分 |
3.5 影像学指标 |
3.6 安全性检测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一般情况分析 |
3 两组患者VAS、腕关节肿胀评分 |
4 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6 两组患者影像学各指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1.2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 |
2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
3 Colles骨折治疗进展 |
3.1 手法复位 |
3.2 保守治疗 |
3.3 手术治疗 |
4 腕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
4.1 桡骨短缩 |
4.2 掌倾角 |
4.3 尺偏角 |
4.4 断端软组织 |
5 Colles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 |
6 Colles骨折的中药治疗措施 |
6.1 中药内服 |
6.2 中药外治法 |
6.3 其他疗法 |
7 新伤续断汤组方方药探讨 |
7.1 君药 |
7.2 臣药 |
7.3 佐药 |
7.4 使药 |
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9 结果分析 |
9.1 VAS评分比较 |
9.2 腕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
9.3 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9.4 临床愈合时间对比 |
9.5 影像学指标对比 |
10 安全性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关节扭挫伤洗剂对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VAS评分 |
3.2 Gartland-Werley评分 |
3.3 肿胀评分 |
3.4 总体优良率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结果分析 |
2.1 一般情况分析 |
2.2 VAS评分比较 |
2.3 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 |
2.4 肿胀评分比较 |
2.5 末次总体优良率比较 |
讨论 |
1 桡骨远端的局部解剖 |
2 Colles骨折的流行病学介绍 |
3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3.1 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分析 |
3.2 Colles骨折的手术治疗 |
3.3 Colles骨折的康复训练 |
4 传统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4.1 病因病机 |
4.2 治疗方法 |
4.3 中医综合康复 |
5 关节扭挫伤洗剂的组方分析 |
6 关节扭挫伤洗剂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6.1 君药 |
6.2 臣药 |
6.3 佐药 |
6.4 使药 |
7 结果分析 |
7.1 VAS评分结果分析 |
7.2 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分析 |
7.3 肿胀评分结果分析 |
7.4 末次总体优良率分析 |
8 安全性分析 |
9 剔除及脱落情况分析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Colles骨折的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一般临床资料 |
第二部分 方法 |
1 试验组治疗方案 |
1.1 手法整复 |
1.2 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 |
1.3 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处理方案 |
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1 治疗前准备及手法整复同试验组 |
2.2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
2.3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手术时间 |
3.2 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值治疗前后情况 |
3.3 解剖学评分 |
3.4 腕关节功能评分 |
3.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手术时间比较 |
2 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比较 |
3 桡骨短缩丢失量比较 |
4 解剖学评分比较 |
5 腕关节功能比较 |
6 其他并发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三柱理论 |
2 Colles骨折分型 |
3 手法整复 |
4 colles骨折的治疗方式 |
4.1 小夹板固定 |
4.2 石膏固定 |
4.3 外固定架固定 |
4.4 经皮克氏针固定 |
4.5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4.6 髓内钉内固定 |
4.7 植骨 |
4.8 人工腕关节置换 |
4.9 腕关节镜技术 |
5 外固定架固定在治疗colles骨折中的优势 |
6 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单臂外固定架运用及疗效对比 |
7 本研究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架的创新之处 |
8 不足与展望 |
9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录A |
2 附录B |
3 附录C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3D个性化压垫对维持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后稳定性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Colles骨折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1.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1.5 研究对象剔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6.1 常规骨折手法复位 |
1.6.2 研究组和常规组的夹板治疗方法 |
1.7 3D打印压垫制作程序 |
1.7.1 Mimics软件处理 |
1.7.2 3-Matic软件处理 |
1.8 观察指标 |
1.8.1 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 |
1.8.2 记录VAS评分 |
1.8.3 记录肿胀程度 |
1.8.4 记录骨折愈合后腕关节评分 |
1.8.5 不良反应观察 |
1.8.6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 |
1.9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统计数据分析 |
2.1 观察两组患者复位后和各治疗阶段的影像学检查参数 |
2.1.1 观察两组患者复位后的影像学检查参数 |
2.1.2 观察两组患者复位后各治疗时间段的掌倾角的变化 |
2.1.3 观察两组患者复位后各治疗时间段的尺偏角的变化 |
2.1.4 观察两组患者复位后各治疗时间段的桡骨高度的变化 |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 |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患肢的肿胀评分 |
2.4 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后腕关节评分 |
2.5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病率 |
2.6 对比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祖国传统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见解 |
3.2 Colles骨折的主要特征及治疗分析 |
3.3 小夹板与压垫在维持骨折复位稳定性中的作用 |
3.4 3D打印技术在治疗中的运用 |
3.5 统计结果分析 |
3.5.1 一般研究资料 |
3.5.2 稳定性观察 |
3.5.3 VAS疼痛评分的改善情况 |
3.5.4 患肢肿胀程度的缓解 |
3.5.5 患肢腕关节功能恢复及优良率、治愈率 |
3.5.6 不同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3.6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文献综述 |
1 3D打印技术在骨科医疗领域的应用 |
1.1 制作术前实物模型 |
1.2 打印手术导向模板 |
1.3 制作内植物和假体 |
1.4 打印骨科康复器械、支具 |
1.5 骨骼肌肉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1.6 3D打印技术在外固定支具中的应用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优点 |
2.1 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 |
2.2 技术实现快 |
3 3D打印技术的瓶颈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1 论文发表情况 |
2 出版着作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
1 主持课题情况 |
2 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手法复位结合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2.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4.治疗判断标准 |
5.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分析 |
2.安全性观察及分析 |
讨论 |
1.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 |
2.桡骨远端的生理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
3.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 |
4.龙血竭片的组成及功效 |
5.结论讨论 |
结语 |
1.结论 |
2.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3.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资料 |
(8)小夹板结合3D打印支具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Colles骨折的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Colles骨折的病机研究 |
1.1.2 中医学对Colles骨折的治疗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及研究 |
1.2.1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损伤机制的探讨 |
1.2.2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临床治疗 |
1.3 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二章 小夹板结合3D打印支具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诊断标准 |
2.1.3 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2.1.7 手法复位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分组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资料与结果分析 |
2.3.1 一般临床资料 |
2.3.2 临床结果分析 |
2.3.3 不良反应记录 |
2.4 典型病例 |
2.4.1 病例一 |
2.4.2 病例二 |
2.4.3 病例三 |
第三章 讨论 |
3.1 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 |
3.2 并发症 |
3.3 关于本课题的分析 |
3.3.1 治疗方式 |
3.3.2 中医正骨手法 |
3.3.3 小夹板固定方式 |
3.3.4 腕关节支具固定 |
3.3.5 功能锻炼 |
3.3.6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中药内服治疗Colles骨折外固定架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和方法 |
4.疗效评价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药“和伤散”熏洗对Colles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1.1 桡骨远端解剖 |
1.2 Colles骨折的受伤机制 |
1.3 Colles骨折的症状、体征及诊断 |
1.4 Colles骨折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2.1 Colles骨折的病因病机 |
2.2 Colles骨折的治疗 |
3 中药熏洗的研究 |
3.1 历史沿革 |
3.2 中药熏洗的作用机制 |
3.3 中药熏洗在骨科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试验病例的终止 |
1.6 病例脱落的处理 |
2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试验设计 |
3 研究方法 |
3.1 功能锻炼方法 |
3.2 熏洗方法 |
3.3 观察药物 |
3.4 随访观察及数据录入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
4.2 腕关节功能评分的统计学分析 |
4.3 腕围的统计学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腕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
2 "和伤散"方药分析 |
2.1 "和伤散"组成 |
2.2 "和伤散"组方分析 |
2.3 "和伤散"配伍分析 |
3 Colles骨折功能康复的认识 |
3.1 Colles骨折功能康复的时间 |
3.2 Colles骨折功能康复的原则及方法 |
3.3 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
4 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
4.1 两组间腕关节功能治疗前后分析 |
4.2 两组间肿胀情况治疗前后分析 |
4.3 中药熏洗安全性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表 |
附录二: 治疗前后腕关节活动度对比图 |
附录三: 病例病案号 |
致谢 |
四、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D]. 张伟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D]. 何柯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D]. 刘子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关节扭挫伤洗剂对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D]. 廖才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D]. 曾益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3D个性化压垫对维持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后稳定性的疗效观察[D]. 刘金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手法复位结合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D]. 罗昇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小夹板结合3D打印支具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研究[D]. 曾焘.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中药内服治疗Colles骨折外固定架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原凯南.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中药“和伤散”熏洗对Colles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观察[D]. 王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标签:colles骨折论文; 腕关节论文; 骨折的症状论文; 骨折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