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农村市场启而难动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秦晓娟[1](2017)在《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开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消费问题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便已存在,但这并不意味关于这一命题的理论已经成熟,恰恰相反,迄今为止,学术界仍然正在理解和研究各类消费问题。在中国,如何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消费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以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消费指标为重要表征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依然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发展目标。且农村居民消费关联经济增长、关联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供需相匹配目标实现,因此对其消费,尤其是消费潜能的测度和评价就成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命题。2015年,西部农村居民总数占中国城乡居民总规模的13.85%,其消费支出额仅占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6.09%,且西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高,所以西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扩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具有迫切性。鉴于此,本项研究以消费潜能为研究视角,构建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研究理论框架,并结合相关数据测度和评价西部农村居民蕴藏的消费潜能,研究其消费潜能变动规律,设计消费潜能开发对策,以促使消费潜能向消费需求转化,实现西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以消费拉动西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项研究遵循“消费潜能内涵界定—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与评价—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的研究思路,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和西方主流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石,在科学界定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相对消费潜能测度模型、绝对消费潜能测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1991-2015年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相关数据,采用状态空间时变参数模型测度1991-2025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相对消费潜能和绝对消费潜能水平及1993-2025年相对消费潜能和绝对消费潜能结构等情况;结合2014年中国农村居民相关消费数据,测算出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潜能指数,比较了西部省域之间及西部省域与中、东部省域消费潜能指数差异。据此,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内涵界定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潜能为蕴藏在农村居民身上尚未释放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一种已沉淀消费需求,而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消费需求。依据参照对象不同,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消费潜能;依据时间发生与否可分为已沉淀消费潜能和未来消费潜能。第二,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方面。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相对和绝对消费潜能水平在1991-2015年呈正负波动变化,表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政策发挥实质效应;在2018-2025年呈逐年扩大趋势,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约束下的城镇居民。第三,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结构方面。西部农村居民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潜能水平在1993-2015年呈正负波动变化,在2018-2025年均呈逐年扩大趋势。从绝对消费潜能结构上判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1993-2015年实现由生存型向享受型优化,发展型消费意愿受“抑制”;2018-2025年消费结构优化难点仍在发展型消费。第四,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评价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消费能力、消费需要及消费条件三个子系统。消费潜能指数及聚类结果表明,西部区域内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高;广西、重庆、四川等六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居中;贵州、云南、甘肃等三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低。与中、东部省域相比,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较差,受限因素主要是消费需要和消费条件。第五,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目标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不应是消费需要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单一过程,而应是包括消费潜能培育的可持续过程。因此,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应包括已沉淀消费潜能的释放、未来消费潜能的释放及培育等三个目标。而与中、东部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相比,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较差,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培育是消费潜能开发目标的重点。第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对策方面。需要从提升消费能力、拓展消费需求和改善消费条件等方面,具有省域差异性地思考开发对策。同时协调消费潜能培育和消费潜能释放的适度比例,以建立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本项研究贡献了消费潜能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对消费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对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结构的测度及综合评价,有助于摸清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有助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弥合城乡消费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科学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发挥正向消费关联效应,拉动西部经济的新常态发展。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2](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认为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李亚彤[3](2011)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展一直是党、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研究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充实民族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必将成为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二十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很多。但以往的研究只注重某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新疆地区作为一个个体,并与财政政策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专着和文章则不多。本文对新疆地区的财政政策作系统研究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对新疆地区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建立较完善的财政制度亦有抛砖引玉之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央在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疆地区的经济正在稳步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二是新疆地区资本形成能力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这些因素都抑制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现实,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突出难点。本文从民族理论和地区差距理论的分析中,抽象出了新疆地区落后的一般原因和财政政策因素,首先强调劳动力、资本形成能力、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及制度因素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其次围绕财政政策说明了制度变迁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主要从财政体制、税收政策及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加以阐明。目前,我国新疆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已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缩小新疆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成为民族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论证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后,回顾了发达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实践,并从这个共性中抽象出一般性结论,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鉴于对论文研究意义的认识,笔者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等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本章首先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基于此,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进一步阐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认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地位,最后深入阐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地域自然条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商业用银行的实际运作不利于企业融资以及在国外的利润返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共同构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落后的原因。第三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历史,然后论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最后从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现状进行了论述。第四章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思路。本章首先对国外的经验进行了分析论述,然后进一步阐述了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接着深入论述了合理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的依据,最后从财政政策的对策与财政配套政策对财政政策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实现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促进新疆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聂小平[4](2010)在《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策略浅探——以宜春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宜春市农村消费市场的调查分析,发现收入水平低、消费环境不佳、消费观念滞后以及金融支持不足是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农民消费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从提高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增加有效金融供给等方面入手。
柳思维[5](2003)在《关于农村消费品市场比重下降趋势及开拓消费品市场战略重点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缉川[6](2003)在《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消费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对江西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与规律性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从供给方面看,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稳定)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民经济大幅度地波动;从结构方面看,消费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因,可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江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在波动中提高的,从历年江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较中,发现其属于滞后的消费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尽快使之过渡到同步型消费模式。 江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纵向上考察,明显改善,而从横向上进行考察,发现其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正在显着扩大,但是最高与最低收入组的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并不像其它类商品那样明显;第二,城乡居民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食品类、交通通讯类的消费差异较大;第三,平原、丘陵、山区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与结构方面的差异很小;第四,不同家庭规模中,4-6人家庭规模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在许多消费品上表现出较高的消费水平;第五,与浙江比较,浙江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与结构上明显高于江西,但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上,江西农村居民明显大于浙江,反映出江西农村居民在此类消费上的负担较重。总的来看,江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结构尚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 为了深入地了解江西城乡居民的消费投向、基本消费需求、收入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本文采用可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利用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横截面的数据,对江西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进行了数量分析。纵向时间序列(1990~2000年)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江西农村居民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城镇居民;第二,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它等方面大于1,反映出他们对这些类商品的需求旺盛。横截面数据(2000年)的分析显示出:第一,2000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其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其在居住、医疗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地低于其它类项目;第二,2000年江西城镇更低收入组(约占城镇人口的6.75%)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年城镇的基本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低于农村基本消费支出的户数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为18%,表明这些居民需要社会救济。第三,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其中农村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表明开拓农村耐用工业品市场的难度较大;第四,农村居民在交通通讯、居住、衣着、文教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而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居住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城镇居民,反映出农村居民对住房投资的偏好仍未改变;第五,对城乡居民价格弹性的分析表明,城镇居民在各大类商品上对价格的反应都要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对交通通讯、食品、衣着、文教娱乐等方面的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第六,对互价格弹性的计算表明,城乡居民的食品价格变动后对其他七大类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最大,说明稳定食品(或农产品)的价格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本文借鉴了西方消费经济理论与方法,实证分析了收入、利率、价格预期等因素对江西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江西城乡居民的消费对现期收入的敏感性很强,说明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但从分时期来看,现期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力相对下降了许多;第二,城乡居民的消费对持久收入的敏感性强,且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力高于城镇居民近10个百分点,计算结果还显示出近5年来江西城乡居民持久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呈递减态势,这表明增加城乡居民持久收入,对于增加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对消费的扩张效果更为明显;第三,农村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增强且大于城镇居民;第四,江西城乡居民的消费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很弱,这说明试图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将是不明显的;第五,江西城乡居民的消费具有明显的适应性价格预期,这可以解释这几年我国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而城乡居民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购买行为的现象。 制度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亦很大,本文着重从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定性分析表明农村城镇化具有收入、消费、资源配置效应,定量分析则表明城镇化的消费效应是显着的,这表明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有着积极意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消费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它
李晖[7](2003)在《对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农民收入、城市化水平、市场建设等方面对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民收入不足是其根本原因。
曾幸福[8](2001)在《启动我国农村市场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启动农村市场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门论题,但它并非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市场问题的症结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因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消除的过程就是启动农村市场的过程。启动农村市场既是治理通缩的现实需要,又是我国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增长道路的需要。启动农村市场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战略与短期策略相结合。长期战略包括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短期策略包括把握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工商企业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等。农村工业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发展。客观上存在的经济技术梯度是工业化的侧重点不同的原因。户籍制度是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制度性因素,推进城市化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我国城市化的重点是城镇化,通过城镇的“增长极”效应和扩散效应,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姚婧,王全兴[9](2001)在《扩大农村需求的法律对策》文中认为农村需求在国内总需求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扩大农村需求可以启动城市需求。针对农村需求不足的诸多原因 ,应当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投资和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法律对策 ,以扩大农村需求。
刘永红,郑娅[10](2000)在《乡村城镇化:农村市场开拓的新视角》文中研究说明 农村市场以其巨大的潜力,而成为众目关注的焦点。农村市场需求不旺,城乡消费断层,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乏力,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乡村城镇化滞后所造成的。只有积极推进乡村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市场的对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市场开拓的问题。 1 农村市场开拓的难点 1.1 农村居民分散居住与消费的自给性特点,使得农村市场的开拓缺乏必要的进入渠道
二、关于农村市场启而难动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农村市场启而难动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理论假设及分析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理论假设 |
1.3.3 分析框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外消费理论研究动态 |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
2.1.2 西方主流消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
2.1.3 发展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
2.1.4 制度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
2.1.5 经济心理学的消费理论 |
2.1.6 经济社会学的消费理论 |
2.2 国内消费潜能研究动态 |
2.2.1 消费潜能的开发主体 |
2.2.2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的测算与评价 |
2.2.3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的释放路径 |
2.3 研究评价及本项研究切入点 |
2.3.1 研究评价 |
2.3.2 本项研究的切入点 |
第3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内涵界定 |
3.1 消费潜能内涵及分类 |
3.1.1 消费潜能内涵 |
3.1.2 消费潜能分类 |
3.2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研究前提 |
3.2.1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以人均水平为衡量尺度 |
3.2.2 农村居民消费受消费能力的硬性约束 |
3.2.3 农村居民相对消费潜能研究以城镇居民消费为参照 |
3.3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界定 |
3.3.1 相对消费潜能和绝对消费潜能 |
3.3.2 已沉淀消费潜能与未来消费潜能 |
第4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测度及分析 |
4.1 相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构建及测度 |
4.1.1 相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 |
4.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1.3 相对消费潜能测度 |
4.2 绝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构建及测度 |
4.2.1 绝对消费潜能水平测算模型 |
4.2.2 绝对消费潜能水平测度 |
4.3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水平分析 |
4.3.1 已沉淀消费潜能正负波动原因 |
4.3.2 未来消费潜能释放方向判断 |
4.3.3 对“消费市场的潜能在农村”观点的修正 |
第5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结构测度及分析 |
5.1 相对消费潜能结构模型构建及测度 |
5.1.1 相对消费潜能结构测度模型构建 |
5.1.2 数据处理及说明 |
5.1.3 相对消费潜能结构测度 |
5.2 绝对消费潜能结构模型构建及测度 |
5.2.1 绝对消费潜能结构预测模型构建 |
5.2.2 绝对消费潜能结构测度 |
5.3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结构分析 |
5.3.1 已沉淀消费潜能结构优化空间及原因 |
5.3.2 未来消费潜能释放的结构特征判断 |
第6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6.1 消费潜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
6.1.1 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6.1.2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 |
6.1.3 指标设计及筛选方法 |
6.2 消费潜能指标体系构建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6.3 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综合评价目标及方法 |
6.3.1 综合评价目标 |
6.3.2 综合评价方法 |
6.3.3 消费指数计算 |
6.4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评价 |
6.4.1 消费能力评价 |
6.4.2 消费需要评价 |
6.4.3 消费条件评价 |
6.4.4 消费潜能评价 |
6.5 西部与中、东部省域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比较分析 |
6.5.1 消费潜能评价指标及消费指数计算 |
6.5.2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与东中部省域差异剖析 |
第7章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对策 |
7.1 消费潜能开发方向 |
7.1.1 消费潜能释放与培育 |
7.1.2 消费潜能释放及培育的辩证关系 |
7.2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的省域目标 |
7.2.1 已沉淀消费潜能释放 |
7.2.2 未来消费潜能释放 |
7.2.3 未来消费潜能培育 |
7.3 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开发对策 |
7.3.1 提升消费能力的对策 |
7.3.2 扩展消费需要的对策 |
7.3.3 满足消费条件的对策 |
7.3.4 协调消费潜能释放与培育的比例关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三、主要内容及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
一、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二、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派别 |
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
第二节 财政政策相关理论 |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
二、财政政策理论的主要派别 |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
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
一、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 |
二、稳定与增长 |
三、所得分配与增长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 |
一、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二、新疆经济发展的特点 |
三、当前新疆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
一、人均收入差距 |
二、经济增长速度差距 |
三、经济实力差距 |
四、"十一五"以来,新疆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主要省区 |
第四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 |
一、地域自然条件环境恶劣 |
二、经济发展基础脆弱 |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
四、民族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三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及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历史回顾 |
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则政优惠政策 |
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财政优惠政策 |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思想观念落后和意识不强是发展差距拉大的根源所在 |
二、结构调整缓慢和工业化发展落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新疆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问题 |
二、新疆地区税收政策的主要问题 |
三、新疆地区投资政策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
一、新疆财政收支与新疆经济发展 |
二、财政收支规模与新疆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运用财政政策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
一、国外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 |
二、对我国财政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
一、宏观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 |
二、地区经济繁荣的要求 |
三、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要求 |
第三节 合理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政策的依据 |
一、理论上的依据 |
二、法律范围的依据 |
三、现实发展的依据 |
第四节 财政政策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
一、财政政策对策 |
二、财政配套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策略浅探——以宜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启而难动:宜春市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
(一) 农村消费市场增长缓慢。 |
(二) 农民消费层次较低, 消费质量不高。 |
二、多重掣肘:影响农村消费的原因分析 |
(一)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增长缓慢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
(二)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消费意愿。 |
(三)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
(四) 农民传统消费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需求出现断层。 |
(五) 金融撬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杠杆作用发挥不足。 |
三、统筹着力: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几点建议 |
(一) 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
(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
(三) 健全市场流通网络,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
(四)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
(五) 改进金融服务, 推动金融创新。 |
(6)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消费经济理论的简要回顾 |
2.1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理论 |
2.1.1 消费和生产的一般关系原理 |
2.1.2 经济危机与消费不足理论 |
2.1.3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4 消费结构理论 |
2.1.5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
2.1.6 消费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
2.1.7 适度消费观 |
2.2 西方消费经济理论 |
2.2.1 以现期或过去收入为基础的消费理论 |
2.2.2 以预期收入为基础的消费理论 |
2.2.3 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 |
3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3.1 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
3.1.1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
3.1.2 消费对人力资本的创造作用 |
3.1.3 消费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 |
3.2 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 |
3.2.1 消费结构变动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机理 |
3.2.2 消费结构变动成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原因 |
4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分析 |
4.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过程 |
4.1.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阶段性变化 |
4.1.2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 |
4.1.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
4.1.4 农村居民实物消费量和劳务消费量的变化 |
4.1.5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
4.2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评价 |
4.2.1 消费水平的三种模式 |
4.2.2 消费水平三种模式评价的标准 |
4.3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演变 |
4.3.1 吃穿住用等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 |
4.3.2 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 |
4.3.3 自给性消费和货币性消费的变动 |
4.3.4 精神生活消费比重上升,物质生活消费比重下降 |
4.4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 |
4.4.1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 |
4.4.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
4.4.3 不同类型地区的消费结构差异 |
4.4.4 家庭规模不同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
4.4.5 江西与浙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
4.5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的综合评价: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分析 |
4.5.1 小康内涵 |
4.5.2 江西农村小康实现程度 |
5 江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数量模型分析 |
5.1 线性支出系统 |
5.1.1 线性支出系统的基本形式 |
5.1.2 线性支出系统的评价 |
5.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
5.2.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基本形式 |
5.2.2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参数估计 |
5.2.3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评价 |
5.3 江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
5.3.1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
5.3.2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横截面数据分析 |
6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
6.1 农村居民收入与其消费行为 |
6.1.1 农村居民的消费与现期收入 |
6.1.2 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持久收入 |
6.1.3 农村居民的消费与相对收入 |
6.2 农村居民消费与利率 |
6.3 农村居民消费与价格预期 |
7 农村居民消费的制度性问题分析 |
7.1 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居民消费 |
7.1.1 城镇化的收入效应 |
7.1.2 城镇化的消费效应 |
7.1.3 城镇化的资源配置效应 |
7.2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农村居民消费 |
7.2.1 农村公共产品的含义及范围 |
7.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负面效应 |
8 启动江西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
8.1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 |
8.1.1 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
8.1.2 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
8.1.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 |
8.2 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消费需求 |
8.2.1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
8.2.2 将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 |
8.2.3 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
8.3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
8.3.1 实行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一体化政策 |
8.3.2 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 |
8.3.3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与供给机制的转变 |
8.4 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 |
8.4.1 启动农村市场应由开拓转向培育 |
8.4.2 加快农村市场培育的措施 |
8.5 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产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
8.5.1 国合农产品流通组织要发挥已有优势 |
8.5.2 农村专业协会、公司+农产要与农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
8.5.3 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要实现规模化经营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对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低下是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
2 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将广大农民排斥在市场之外 |
3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发展先天不足 |
(8)启动我国农村市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中国农村市场的理论分析 |
1.1 有关启动农村市场的观点 |
1.1.1 当前关于启动农村市场的主要观点介绍 |
1.1.2 启动农村市场观点的剖析 |
1.2 我国农村市场的特殊性 |
1.2.1 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特殊性 |
1.2.2 我国农民收入的波动性 |
1.2.3 我国农村市场环境条件的欠缺性 |
1.3 分析我国农村市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
1.3.1 二元经济理论 |
1.3.2 营销理论 |
1.3.3 其它理论 |
1.4 启动农村市场的基本思路 |
2 启动农村市场的战略性对策 |
2.1 推进农业产业化 |
2.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2.1.2 农业产业化的思路 |
2.2 推进工业化 |
2.2.1 农村工业化是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发展 |
2.2.2 工业化的思路 |
2.3 推进城市化 |
2.3.1 城市化的内涵 |
2.3.2 城市化的客观必然性 |
2.3.3 户籍制度改革是城市化的前提 |
2.3.4 我国城市化的重点 |
2.3.5 合理设计全国城市体系的布局 |
2.4 启动农村市场战略性对策的相互关系 |
3 启动农村市场的策略性对策 |
3.1 把握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
3.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
3.3 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
3.4 工商企业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 |
结论 |
(9)扩大农村需求的法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扩大农村需求对我国扩大内需的意义 |
二、农村需求不足的原因 |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2.农村投资和消费环境欠佳 |
3.农村社会保障落后 |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法律对策 |
(一)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
1.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建立农地使用权制度 |
2.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
(二) 完善农村市场主体制度 |
(三) 用法律手段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
(四) 用法律手段保障农业科技化 |
(五) 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法》 |
(六)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保障农产品价值正常实现 |
1.大力培植和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 |
2.组建农产品流通协会 |
(七) 尽快取消城乡户籍分割制度,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
四、改善农村投资和消费环境的法律对策 |
(一)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同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
(二) 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 制定《农业信贷法》, 建立土地金融制度 |
(三) 完善农村市场法制建设,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
(四) 完善村规民约, 优化村民自治秩序 |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对策 |
(一)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二)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三) 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
(四)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
四、关于农村市场启而难动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开发对策研究[D]. 秦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3]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D]. 李亚彤.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4]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策略浅探——以宜春为例[J]. 聂小平. 金融与经济, 2010(02)
- [5]关于农村消费品市场比重下降趋势及开拓消费品市场战略重点的思考[J]. 柳思维. 消费经济, 2003(03)
- [6]江西农村居民消费研究[D]. 刘缉川. 浙江大学, 2003(04)
- [7]对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思考[J]. 李晖.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 [8]启动我国农村市场的探讨[D]. 曾幸福. 暨南大学, 2001(01)
- [9]扩大农村需求的法律对策[J]. 姚婧,王全兴.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1(03)
- [10]乡村城镇化:农村市场开拓的新视角[J]. 刘永红,郑娅. 陕西农业科学(农村经济版),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