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竞走运动员选材与训练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誉霖,龙继琳,任贵[1](2022)在《贵州高校竞走项目的竞技现状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近年贵州高校学生运动员参与的省内外多个竞赛竞走项目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了解贵州高校竞走项目的竞技现状,以此分析培养竞走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特点、高校运动员竞技能力、运动员选材方法以及制约发展因素,总结出促进贵州高校竞走运动发展的可行路径,提高贵州高校竞走项目竞技水平,为贵州高校培养竞走运动员提供理论依据。
徐鹏宇[2](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文中提出拥有“运动之母”美称的田径运动,是世界历史中最悠久、最基础、最普及的运动项目。走、跑、跳、掷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还是田径运动中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高低受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决定。严格而科学的训练可以强化技能、战术、精神等可控因素,抑制体能、裁判、对手表现、赛程赛制、场地器材等不可控因素,最终表现为竞技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田径竞技实力。田径竞技实力不断提升并可持续发展,必须抓好一线田径队伍的训练和竞赛,以及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材和培养。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中国四大高原中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严格科学的竞训体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的田径运动人才,其中竞走、中长跑等耐力性项目的整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8-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田径、竞走锦标赛各项目冠军成绩和前八名平均成绩纵向对比,以项群为单位分类进行研究,同时,与2019年全国少年(U16)田径锦标赛、2019年全国少年(U18)田径锦标赛、2019年全国青少年竞走锦标赛(少年组)以及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三届世界青奥会冠军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另外,对内蒙古自治区10所田径后备人才基地的教练员、运动员的基本情况、选材、训练、竞赛、经费、文化学习和器械食宿等诸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评估内蒙古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厘清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对症施策,精准发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竞技实力位于全国中等偏下0.25个百分点,田径项目奖牌贡献率较低,所占比重均未超过20%。2.内蒙古自治区男子优势项目:马拉松、竞走和中长跑;女子优势项目:马拉松、投掷和中长跑。3.内蒙古自治区十三支代表队田径竞技实力差异化明显、呈梯状分布。4.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运动等级偏低,大部分项目冠军成绩与同年龄段全国冠军、青奥会冠军存在一定差距,提升空间较大;并且全年参赛次数较少、参赛等级偏低以及三个项群间发展不协调。5.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各项目后备人才储备不充足,运动员性别结构失衡。6.内蒙古自治区田径教练员队伍整体偏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均衡,科研意识淡薄,岗位培训机会较少,培训层级主要以短期普通培训为主。7.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选材范围狭窄,选材途径单一,经费投入较少,对政府过度依赖;并且训练器械和医疗器械的数量不足、维修保养能力较差。8.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数量较少,重点项目(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和田径项目布局结构失衡。建议:1.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树立先进科学的赛训思想,做好田径项目顶层设计,全面提升田径地位。2.适当调整高考体育术科项目,增加支撑内蒙古优势项目的测试内容,保障田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人才储备,给予田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3.推广成功的赛训模式或经验,补齐落后地区场馆改扩建短板,增加多功能训练房和医疗器械等硬件设施,改善后备人才训练和学习条件。打破多极化格局,促进各盟市均衡协调发展。4.实施“内引、外联”等不同竞训策略。提高与外省市竞赛交流频率,平衡资源分布,缩小项群间发展差距。5.建立全区田径后备人才数据资源库,形成共享机制。扩大女运动员招生规模,确保男女运动员各项目分布的均衡性和科学性。6.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降低人才引进标准。提高教练员科研意识,增加全年岗位培训次数和等级,提升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综合水平。7.提升科学选材水平,以及结合本地体育市场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争取体育赞助的成功经验,优化资本运作结构,确保资金渠道多元化,逐步减轻政府压力。8.平衡重点项目(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和田径各类项目的比重,支持更多学校申报自治区级甚至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刘翠玲[3](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要求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积极性。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最后集结地,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建设是必要的。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调查现状、发现困境、优化路径的逻辑学思路,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及分布、竞赛成绩、制度建设、日常训练、福利待遇、后勤保障、教练员配备等现状的调查分析,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学习、训练、比赛、文化等建设管理优势,从而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合理性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目前有6支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整体运动成绩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校能够按专业分班,耽误的文化课部分也能及时安排补课;训练次数一般为4天,每天能达1-2个小时;大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经费补助;场地器材、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教练员学历较高但培训相对较少。(2)江西省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困境有:招收的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有待提高;制度管理不严格,运动员较散漫;部分教练员缺少带队经验,缺乏较专业的培训;运动员训练及参赛次数较少,缺少训练补助,身体素质有待加强;缺少训练场地,专业训练设施准备不充分;学校提供就业机会较少。(3)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在田径高水平建设中招生范围更广,招收条件较好;在学习上,文化学习与竞赛成绩相挂钩,设立考核机制,深入促进体教融合;训练次数与时间较为充足,每人能按不同的运动等级得到训练补贴;设置入学奖励以及参赛奖励,提供保研政策;教练员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享受折算论文、课题的待遇,也能根据所指导运动员参赛名次获得相应奖金;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办队理念,为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做努力。(4)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江西省的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需加强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优秀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完善管理制度,采纳管理建议,做好招生政策;采用学分制管理,加大保研比例,提升教练员知识储备;做好详细训练计划,发挥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增加餐补,做好再生恢复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增加参赛次数,加大奖励力度;引领运动员通过喊口号、设计队旗、起队名、张贴海报、收集代表物等方式来激励自身,增强团队凝聚力。
徐玉婷[4](2020)在《山东省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田径成绩差异性与致因分析》文中提出田径作为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其实力强弱是竞技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应该重视田径项目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山东省的整体竞技水平[1]。高校运动队为推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普通高校开展体育竞技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近几年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水平较低,作为大多数项目基础的田径运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人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山东省高校田径项目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近三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进行分析,总结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的优势与劣势,总结与全国其他省份高校成绩的差异性。之后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的因素,并对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通过优序图的方法对最后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计算。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近三年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的总结与分析,得知现阶段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田径水平较低。2、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有关本研究的4个一级指标,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练员因素和运动员因素,四个一级指标共包含20个与之相关的二级指标。3、通过优序图法计算出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根据最后的权重得出二级指标影响程度排名前10的为: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带队经验、执教水平、心理素质、资金保障、田经理论知识、教练员待遇、入学前水平、职业素养。
张元梁[5](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李阳[6](2020)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竞技水平区域分布特征 ——以第15-19届甲A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从2015年100多所高校1000余人参赛到2019年300多所高校3000多人参赛,逐渐发展成为参赛学校最多,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经历时间最长,感染力最大的年度田径赛事,是显示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较量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验证各个高校田径教学成果和训练水平的重要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积极参赛,众多普通高校也有了与重点院校争夺奖牌的能力,田径竞技水平越来越高。通过对近五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竞技状况进行研究,掌握和分析我国高校田径总体水平以及各项群最高竞技水平的地理分布格局。运用Arc GIS地理绘图软件制作版图,呈现出第15-19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甲A组速度类、耐力类、快速力量类和全能类项目的最高竞技水平域化特征,同时对前十六名高校的总分获得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各项群最高竞技水平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我国高校田径总体水平,总结较强区域的经验,为促进高校田径的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对高校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第15-19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项目区域化态势明显,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特征。竞技水平表现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实力较强;华中和华南地区实力次之;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竞技水平较弱。(2)第15-19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不同的项群在最高竞技水平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出区域化特征,华北地区的北京市,华中地区的湖南省水平表现较为突出,在大学生田径比赛各项目中发挥出色;东北地区竞技水平表现平稳;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最高竞技水平表现出下降趋势。(3)第15-19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项目最高竞技水平区域化明显,速度类项目中华东地区较强;耐力类项目中表现为华北和西北地区水平较强;快速力量类项目华北、华东、华中地区水平突出;在全能类项目中表现出华东地区水平较强。(4)第15-19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项目最高竞技水平区域化同样明显,速度类项目中华东地区位居第一;耐力类项目中表现为华北地区力压其他地区;快速力量类项目与全能类项目则呈现出华中地区竞技水平较强。
张凌阁[7](2020)在《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文中提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是未来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分析、诊断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展态势,一是需要对其进行纵向比较,评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规律和趋势;二是对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揭示其真实性和差异性,对竞技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析,这都需要通过比赛成绩来进行,而运动训练则是提升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保障机制。本文以成绩分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通过对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的分析,探寻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在不同时期,以及与全国和其它省份高校竞技水平的差异情况,进一步深入调查其课余运动训练运行体制与保障机制,分析影响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与建议如下:1.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发展不均衡,项目特征明显;运动员人数分布不均衡,差异性较大,男、女运动员比例严重失调。2.从纵向比较来看短跨类项目群中男女100米、200米和400米;中长(竞走项目群)男子组10000米竞走和20000米竞走、女子5000米、10000米和10000米竞走;男子跳跃类项目群中跳远和三级跳远;投掷类项目群男子组中,铅球、铁饼、标枪和女子组铁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余均有所下降。3.与全国同期水平横向比较,男子100米最佳和平均成绩均超过全国同期水平;女子5000米最佳成绩为同期最高;男子标枪最佳成绩可位于全国第三名;除110米栏和1500米外,男子短跨类、中长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女子短跨类、投掷类项目群最佳成绩可位列全国同期第四至第八名水平;男子110米栏、1500米、三级跳远、铅球和女子1500米、跳跃类项目群最佳成绩未能进入到全国前八名,且差距较大。4.甘肃省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比赛间隔周期长、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训练经费不足是影响课余训练的主要因素。5.甘肃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呈现出“应急式”和“突击性”的训练方式。影响竞技能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员选材困难、训练时间短、学训矛盾突出。6.“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在个别高校、个别项目取得显着成效,有效提升了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但涉及高校面小、项目单一。7.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水平的横向对比,是基于同期比赛成绩之间的一种评析,不是同一赛次的竞技水平比较,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确立“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未来学校体育发展机制理念,尤其是将“竞赛是关键”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课余运动训练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9.进一步探索构建“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新机制,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操作程序,使其成为一种制度性和长效性的操作机制。10.参照篮排足球比赛运作模式,适当缩短田径比赛间隔周期,增加比赛频次。针对目前比赛条件下,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是解决甘肃省田径比赛少、周期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安昕雅[8](2019)在《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径作为基础大项,在各大综合性比赛中都占有较大的奖牌比重,所以田径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各市级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则更是肩负着重要使命。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地级市体校办学效益低、成材率低、出路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甘肃省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省队、国家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然而若要在田径竞赛中保持竞争力,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为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找准方向,以期全面提高甘肃省各基层体校的田径竞技水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兰州市体校14名田径教练员和33名教师以及160名田径运动员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了解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找出影响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得出如下结论:1.兰州市体校田径项目设置不全面,竞走、中长跑项目参训人员居多。通过分析省十四运会比赛成绩,发现兰州市体校田径运动队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竞技实力,为兰州市夺得了15枚金牌占60%。但在本省优势耐力性项群中竞技实力薄弱,仅获得女乙竞走3枚金牌。2.兰州市体校田径教练员运动经历丰富,92.8%具备国家一级及以上等级。但队伍男女比例失调,年龄结构老化,41岁及以上占64.3%。田径教练员职称结构合理,但年均培训次数较少。今后应增加年轻教练的引进,加大对基层教练培训的重视,保持田径教练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3.兰州市体校教师队伍建设较好。男女比例均衡,学历水平较好,年龄结构合理,对科研的重视度较高。但66.7%的教师年均无参与培训。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提高对文化课的重视。4.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队伍需继续完善。田径后备人才男女比例不均衡,独生子女男女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8.1%来自于农村地区。田径后备人才“赛练结合”不紧密,有69.4%的田径运动员未达到二级运动等级。今后学校田径队应多承办、联办相关赛事,重视培养运动员参赛经验的积累。5.兰州市体校田径教练员选材依据和初期训练内容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选材途径单一,跨项转项认知欠缺,虽然大部分教练认为跨项可行,但未尝试过。田径后备人才运动负荷时间合理,但教练员多年训练计划制定与日常监测方面实施较为松懈。往后应加大科学选材力度,提升跨项转项认知水平,注重人才流动。6.兰州市体校田径队伍输送方向较为多样化。整体输送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近5年高校升学率仍不理想。田径后备人才学习时间不充分,比赛耽误文化课的现象常有发生,但学校并未制定相关的补课计划,造成“学训矛盾”日益凸显。学校应加强文化课教育重视度,实行“体教产”三结合培养模式,拓宽后备人才发展道路。7.完善的保障体系是后备人才发展的基础。运动员表示伙食和医疗很不好的分别达到52.5%和21.2%,可见学校在这两方面都亟待改进与完善。教职人员工资待遇不满,运动员奖金奖励较低,导致部分人才外流现象需引起重视。本文调查分析了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教练员、教师、田径运动员的现状。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甘肃省田径队伍的培养、训练及其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雨佳[9](2018)在《我国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给当前的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首要分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对它的竞争也已经转为后备人才资源的争夺。田径是各国竞技体育竞争的焦点,因此要加强该项目后备人才的科学培养,以期承担起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责任。本文运用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以全国154个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各地区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为创我国田径项目的辉煌和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运用提供宝贵的经验。论文研究结果为:我国田径基地教练员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且学历水平较高,但还需积累更多实战经验,并加强对多年训练计划重要性的认识。运动员培养状况也不太理想,训练水平还不太高,学训矛盾较为突出,但是由于参训动机良好,只要多加引导仍然是可造之材。各基地领导对基地建设都有良好的目标定位,并积极探索不同开展形式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制约,大多数措施仍然只流于形式,这在长远来说是不利于基地快速成长的,应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监管力度。基地开展体教结合的模式主要包括“体主教辅”配合型、“体教合作”共管型、“教主体辅”共建型、市队校办、社会化、学校自办这6种模式,其中“体教合作”共管型模式、“体主教辅”配合型模式运用最广泛。我国田径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是联合体、教两个系统共同培养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较好的保障了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劣势是由于我国训练体制上的缺陷,学训矛盾仍旧存在,应该引起各方重视。通过对我国田径基地“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调查,发现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家长不支持、学训矛盾突出、生源不足、奖励机制不健全这五个因素是影响我国田径基地“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黄珂[10](2016)在《新时期对竞走运动员选材的再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竞走运动在我国的起步相对其他项目要晚一些,不过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女子项目还是男子项目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进一步适应高、精、尖运竞技体育的发展形势所需,充分发挥并保持我国竞走项目传统优势,除了需要加强竞走运动的宣传与普及工作之外,还需重视对竞走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本文通过对竞走项目的选材实施分析,提出一系列运动员选材的方法与手段,目的为挖掘运动员潜力,提升其运动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二、普通高校竞走运动员选材与训练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竞走运动员选材与训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高校竞走项目的竞技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高校竞走项目取得的成绩 |
二、贵州高校竞走项目成绩分析 |
三、贵州高校竞走水平与全国高校的差距 |
四、贵州高校竞走项目现状分析 |
五、结束语 |
(2)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内蒙田径运动发展需要 |
1.1.2 中国田径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 |
2.2.2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帕累托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田径项目竞技实力分析 |
4.1.1 内蒙古田径项目奖牌分布分析 |
4.1.2 内蒙古田径项目4-8 名分布分析 |
4.1.3 内蒙古田径优势、潜优势和弱势项目分布 |
4.2 内蒙古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情况分析 |
4.2.1 青少年锦标赛参赛情况分析 |
4.2.2 青少年锦标赛竞赛情况分析 |
4.2.3 青少年锦标赛达级情况分析 |
4.3 内蒙古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分析 |
4.3.1 青少年锦标赛项群亚类分布特征 |
4.3.2 2018-2020 年青少年锦标赛最高竞技水平纵向比较分析 |
4.3.3 2018-2020 年青少年锦标赛整体竞技水平纵向比较分析 |
4.3.4 2018-2020 年青少年锦标赛竞技水平态势分析 |
4.3.5 内蒙古、全国和青奥会最高竞技水平横向比较分析 |
4.4 内蒙古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田径后备人才教练因素分析 |
4.4.2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因素分析 |
4.4.3 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参考文献 |
第7章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3)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
2.2.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
2.2.3 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
4.1.1 数量及分布 |
4.1.2 竞赛成绩情况 |
4.1.3 制度建设情况 |
4.1.4 日常训练情况 |
4.1.5 福利待遇情况 |
4.1.6 后勤保障情况 |
4.1.7 教练员配备情况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
4.2.1 招生政策方面 |
4.2.2 制度建设方面 |
4.2.3 教练员方面 |
4.2.4 运动员训练方面 |
4.2.5 后勤保障 |
4.2.6 就业方面 |
4.3 国内部分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借鉴 |
4.3.1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 |
4.3.2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 |
4.3.3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管理 |
4.3.4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管理 |
4.3.5 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建设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 |
4.4.1 校领导重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保障 |
4.4.2 制度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骨骼 |
4.4.3 学习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生命 |
4.4.4 训练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魂灵 |
4.4.5 比赛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鹄的 |
4.4.6 文化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营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山东省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田径成绩差异性与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山东省高校田径成绩的相关研究 |
2.2 全国高校田径成绩的相关研究 |
2.3 田径成绩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4 文献综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斐法(Delphi) |
3.2.4 数据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分析 |
4.1.1 全国高校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分析 |
4.1.2 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各省总体成绩分析 |
4.1.3 山东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分析 |
4.2 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
4.2.1 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体系构建的流程 |
4.2.3 评价的理论遴选 |
4.2.4 影响因素的筛选与修订 |
4.3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
4.3.1 优序图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 |
4.3.2 影响因素权重表 |
4.4 影响因素的讨论与分析 |
4.4.1 社会因素的分析 |
4.4.2 学校因素的分析 |
4.4.3 教练员因素的分析 |
4.4.4 运动员因素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
2.1.2 竞技体育 |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
2.4 小结 |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
5.3 小结 |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6)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竞技水平区域分布特征 ——以第15-19届甲A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田径项目竞技水平区域分布研究 |
2.2 田径项目竞技水平研究 |
2.3 关于大学生田径发展建议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Arc GIS软件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第15-19 届“大田赛”区域划分及项目分类情况 |
4.1.1 “大田赛”区域划分 |
4.1.2 “大田赛”项目分类 |
4.2 第15-19 届“大田赛”甲A组团体竞技水平区域特征分析 |
4.2.1 男子团体水平分布情况 |
4.2.2 女子团体水平分布情况 |
4.3 “大田赛”甲A组各项目竞技水平区域特征分析 |
4.3.1 速度类项目竞技水平区域化特征分析 |
4.3.2 耐力类项目竞技水平区域化特征分析 |
4.3.3 快速力量类项目竞技水平区域化特征分析 |
4.3.4 全能类项目竞技水平区域化特征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个人简况 |
(7)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问卷法 |
2.2.2.1 问卷的设计 |
2.2.2.2 问卷的检验 |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比较法 |
2.2.6 归纳演绎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甘肃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主要现状 |
3.1.1 运动队基本情况 |
3.1.1.1 运动队个数及参赛人数 |
3.1.1.2 运动员基本情况 |
3.1.1.3 教练员基本情况 |
3.1.2 课余训练基本情况 |
3.1.2.1 训练计划与训练频次 |
3.1.2.2 运动员选材与学训问题 |
3.1.2.3 训练补助标准与受重视程度 |
3.2 甘肃省第二~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与技术等级达标情况 |
3.2.1 男子甲组 |
3.2.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
3.2.1.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
3.2.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
3.2.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
3.2.1.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男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
3.2.2 女子甲组 |
3.2.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
3.2.2.2 中长(竞走)类运动项目群 |
3.2.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
3.2.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
3.2.2.5 第二~第四届大运会女子甲组运动技术等级达标人数与项目分布情况 |
3.3 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及全国与其他省份田径比赛同期成绩比较分析 |
3.3.1 男子甲组 |
3.3.1.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
3.3.1.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
3.3.1.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
3.3.1.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
3.3.2 女子甲组 |
3.3.2.1 短跨类运动项目群 |
3.3.2.2 中长类运动项目群 |
3.3.2.3 跳跃类运动项目群 |
3.3.2.4 投掷类运动项目群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附件 |
附件1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
附件2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
附件3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田径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件4 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课余训练因素运动员调查问卷 |
(8)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概念界定 |
2.2.1 体育运动学校 |
2.2.2 后备人才 |
2.2.3 田径后备人才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历程 |
4.1.1 初建发展阶段 |
4.1.2 艰苦过渡阶段 |
4.1.3 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
4.2 兰州市体校田径运动队伍基本情况 |
4.2.1 田径运动队项目设置 |
4.2.2 田径教练员队伍结构 |
4.2.3 教师队伍结构 |
4.2.4 田径后备人才队伍结构 |
4.3 兰州市体校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分析 |
4.3.1 田径教练员选材情况 |
4.3.2 田径后备人才训练状况 |
4.3.3 田径运动队伍输送概况 |
4.3.4 运动员体教结合开展情况 |
4.3.5 田径运动队管理现状 |
4.4 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竞赛成绩状况 |
4.4.1 参加甘肃省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分析 |
4.4.2 兰州市体校田径优劣势项目分布 |
4.5 兰州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
4.5.1 社会因素 |
4.5.2 家庭因素 |
4.5.3 教练员因素 |
4.5.5 运动员因素 |
4.5.6 综合因素 |
4.6 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
4.6.1 利用地域优势,突出重点项目,适当调整项目布局 |
4.6.2 提高教职人员综合素质,完善学校奖励机制 |
4.6.3 注重科学选材,拓宽选材渠道,重视人才流动 |
4.6.4 贯穿多年训练计划,加强后备人才全面身体素质发展 |
4.6.5 扩大经费渠道,优化竞赛体制多样化 |
4.6.6 实行“体教产”三结合培养模式,拓宽后备人才发展道路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我国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时代潮流 |
1.1.2 我国田径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教结合 |
1.3.2 人才培养模式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的研究 |
2.1.1 美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
2.1.2 德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
2.1.3 俄罗斯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 |
2.2 我国“体教结合”研究综述 |
2.2.1 关于“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 |
2.2.2 关于“体教结合”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
2.2.3 关于“体教结合”开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 |
2.3 我国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
2.3.1 关于后备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方面研究 |
2.3.2 关于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研究 |
2.3.3 关于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基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发展状况 |
4.1.1 基地评估情况与各项目基地数量所占比重 |
4.1.2 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状况 |
4.2 基地“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4.2.1 基地“体教结合”教练员队伍基本情况 |
4.2.2 基地“体教结合”运动员队伍基本情况 |
4.2.3 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和组织管理结构 |
4.2.4 基地招生选材与人才输送机制 |
4.2.5 经费、科研、保障情况 |
4.2.6 基地“体教结合”运动员学、训、竞赛安排情况 |
4.3 基地“体教结合”模式的具体开展形式与典型案例分析 |
4.3.1 “体主教辅”配合型模式 |
4.3.2 “体教合作”共管型模式 |
4.3.3 “教主体辅”共建型模式 |
4.3.4 市队校办模式 |
4.3.5 社会化模式 |
4.3.6 学校自办模式 |
4.4 基地“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其优化完善 |
4.4.1 基地“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
4.4.2 基地“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完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我国田径单项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录B:我国田径单项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教练员问卷 |
附录C:我国田径单项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运动员问卷 |
附录D:我国田径单项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新时期对竞走运动员选材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竞走运动员的选材项目及方法分析 |
2.1 体型 |
2.2 年龄 |
2.3 心肺功能 |
2.4 神经类型及意志品质 |
2.5 专项能力 |
2.6 遗传 |
3 结束语 |
四、普通高校竞走运动员选材与训练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高校竞走项目的竞技现状分析[J]. 王誉霖,龙继琳,任贵. 田径, 2022(02)
- [2]内蒙古自治区田径后备人才竞技水平研究[D]. 徐鹏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D]. 刘翠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山东省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田径成绩差异性与致因分析[D]. 徐玉婷.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5]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竞技水平区域分布特征 ——以第15-19届甲A组为例[D]. 李阳. 山西大学, 2020(01)
- [7]甘肃省大学生田径运动竞技能力比较研究 ——以第二~四届大运会甲组成绩为例[D]. 张凌阁.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8]兰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安昕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9]我国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D]. 吴雨佳.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新时期对竞走运动员选材的再思考[J]. 黄珂. 西部皮革,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