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翠玲[1](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要求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积极性。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最后集结地,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建设是必要的。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调查现状、发现困境、优化路径的逻辑学思路,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及分布、竞赛成绩、制度建设、日常训练、福利待遇、后勤保障、教练员配备等现状的调查分析,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学习、训练、比赛、文化等建设管理优势,从而对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合理性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目前有6支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整体运动成绩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校能够按专业分班,耽误的文化课部分也能及时安排补课;训练次数一般为4天,每天能达1-2个小时;大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经费补助;场地器材、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教练员学历较高但培训相对较少。(2)江西省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困境有:招收的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有待提高;制度管理不严格,运动员较散漫;部分教练员缺少带队经验,缺乏较专业的培训;运动员训练及参赛次数较少,缺少训练补助,身体素质有待加强;缺少训练场地,专业训练设施准备不充分;学校提供就业机会较少。(3)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在田径高水平建设中招生范围更广,招收条件较好;在学习上,文化学习与竞赛成绩相挂钩,设立考核机制,深入促进体教融合;训练次数与时间较为充足,每人能按不同的运动等级得到训练补贴;设置入学奖励以及参赛奖励,提供保研政策;教练员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享受折算论文、课题的待遇,也能根据所指导运动员参赛名次获得相应奖金;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办队理念,为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做努力。(4)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江西省的田径高水平运动队需加强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优秀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完善管理制度,采纳管理建议,做好招生政策;采用学分制管理,加大保研比例,提升教练员知识储备;做好详细训练计划,发挥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增加餐补,做好再生恢复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增加参赛次数,加大奖励力度;引领运动员通过喊口号、设计队旗、起队名、张贴海报、收集代表物等方式来激励自身,增强团队凝聚力。
童牧[2](2021)在《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羽毛球运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各项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巅峰,竞技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它的影响扩大到社会各界,自此羽毛球在中国各个社会阶层得到飞速的发展。在我国各大高校内的开展和普及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高校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并且各大高校的参与人数也不断增加,借助如此的发展势头,高校羽毛球队的组建成为必然的趋势,也不断的推动高校羽毛球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长沙市8所高校的羽毛球运动队展开调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进行查询分析,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别对球队主管领导、领队、教练员和队员进行调查,通过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找出了影响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发展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结论如下:长沙市高校在羽毛球运动员培养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运动员选材应该更加科学细致,后备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队伍新老交替的速度;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的管理制度不成熟,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沙市高校场馆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目前能够满足基本的日常训练,但是维护和保障力度不够,学校场馆设施使用分配不均匀;高校羽毛球运动队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校的固定拨款,无法满足训练时的庞大消耗和外出比赛的费用,成为影响长沙市高校羽毛球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训练时的内容单一,缺乏全面的大强度训练;竞技运动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需要前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难免会对文化课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学”与“训”的关系成为长沙市高校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发展对策:各高校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做好运动员选材工作,提高队伍的质量;加大力度经营校企合作,借助外力完善学校的场馆设施;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对运动队实行系统的管理;增加教练员的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注重体能训练和技战术相结合的训练形式,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各高校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教练员和学生的训练热情;高校联合举办交流比赛,增加学生的比赛机会,在比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丘文俊[3](2020)在《广东省普通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现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篮球运动文化在我国不断深入发展与推广,篮球运动在我国已经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篮球推广进校园也已发展成熟,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和热情都十分高涨。许多高校都有组建成熟专业的大学生篮球队,而无论是校园内还是高校之间举办的篮球比赛也是大学生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例如全国性的篮球联赛CUBA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同时对于高校来说,发展高校篮球队伍既有向上培养和输送职业篮球运动员的作用,也有通过运动员去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光,提高学校篮球氛围,甚至可以提到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作用,而在这其中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是校园篮球中最主要的发展队伍。但是,目前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队伍的发展,在训练、竞赛到学习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篮球队竞技水平的提升。而目前对于高校高水平队的管理与发展,特别是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发展方面都缺乏具体的研究与探讨。因此本文以广东省9所高校男子篮球校队为研究对象,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深入了解球队的管理情况、运动员训练与学习情况、教练员的执教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竞赛情况和学校设施与保障情况等,分析和提出目前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访谈、观察以及案例借鉴等提出合理可行的改进措施与建议,从而推动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通过研究得出结果有:1.学生运动员在学习与训练之间平衡的矛盾一直存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不仅仅承担着积极训练,参加比赛,取得成绩的任务,同时作为高校学生,需要注重文化专业课的学习与自我素质的提高。2.运动员的日常训练量虽然能基本保证,但是由于训练都针对参加的比赛形式去进行,在休赛期就有所懈怠,因此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训练计划,导致训练不够系统。3.参赛次数少且比赛时间较为集中,比赛经验不够丰富。目前广东省的高校除了参加一年一度的省大学生联赛和CUBA广东地区赛以及四年一度的省大运动会,许多高校都没有别的参赛途径,缺乏对队伍的比赛训练。4.教练员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教练员一职多为兼职形式,教学与训练任务繁重且补助待遇不高。同时参加相关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与高校中教练员学习先进训练方法以及最新理论知识机会不多,业务能力较为有限。而总体高水平队伍由于训练经费少,来源单一,也基本无法支持教练员及学生运动员进行更高要求的发展与进一步深造。5.高校的基本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基本的训练需求,但高标准的设施比较少。随着高水平队伍的训练标准和训练计划越来越完善,而硬件设施是基本,需要提高相关辅助设施的运用,从而帮助训练效果达到高水平高标准。6.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伍的重视程度会对队伍的竞赛成绩高低以及团队建设的总体发展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高校对于高水平队伍的管理模式方面问题主要在于政策单一、缺乏针对学生运动员、教练员的切身考虑。甚至是对整体训练团队、运作模式乃至相应的管理政策等方面,比如取得成绩后的奖励及保障等缺乏考虑。
曹天宇[4](2020)在《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是一种在我国高校中可进行常态化运动和体育训练的高层次组织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我国高校业余体育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发现和鼓励学校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和体育技术人才。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发展的通知》,确定了51所试办招收跆拳道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体育试点高校和大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020年教育部又重新调整了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截至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仅剩10支,其中北京市有3支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分别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其余分散在其他各省份。对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有序发展跆拳道运动。本论文以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队伍的现状、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分析并依据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不仅可以优化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还可以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近几年的发展较快,成绩较好。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北京地区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中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总体成绩最好。2.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教练员专业水平高,实施训练计划性强,但存在业务培训少,科研积极性不高的现象。3.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名额较少,三支队伍中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招生名额多,且呈现高水平运动员的倒三角型;北京交通大学名额居中且分布在三类招生政策中呈现金字塔型;北京科技大学运动员只能享受B类招生政策且名额最少。4.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本科专业选择局限性大,尽管各校为了保证高水平运动员顺利完成学业给予学业成绩认定优惠政策,但运动员学业压力仍然较大。此外,学校对学训双优的运动员给予保送研究生政策,但符合要求的运动员较少。5.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频率高,赛前训练强度大,比赛成绩较好。6.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场馆和设施条件较差,训练补助和比赛奖金的学校间差异性大,导致不同学校的比赛侧重策略不同,北京科技大学注重北京市比赛成绩,北京交通大学各种级别参赛最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运动成绩最好。7.由于跆拳道项目在国内起步较晚,导致其影响力较小,社会关注程度较小,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校由于近两年成绩较好而开始受重视外,另外两所学校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薛俊[5](2020)在《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定向运动是一项体能与智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今深受各大高校学生的喜爱。虽然定向运动在高校中得以广泛发展,定向运动队竞技水平大幅度提升,但运动队在发展过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影响着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提高普通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促进定向运动在高校中健康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本文以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运动队后勤保障及相关管理制度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员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入校前专业定向知识接触少,基础较差;参训动机主要是个人爱好和获得荣誉为校争光,运动员训练激情较高;运动员选拔方式较多但选材制度不够完善。2.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员基本能解决学训矛盾问题,但在训练时间安排上并不太合理;大部分运动员可参加高水平赛事只有固定的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省大学生定向赛和省定向锦标赛。3.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职称结构就较为合理,只有少数教练员是定向运动专业出生,且教练员执教年限短;大部分教练员参与定向相关专业培训学习少,科研水平有待提高。4.普通高校领导对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重视程度不足;多数定向运动队全凭经验管理,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5.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相关场地器材设施基本满足,运动队经费比较紧张,大部分依靠学校拨款;运动员和教练员激励措施有待提高。建议:1.提高运动员定向运动基础,完善非高水平定向运动员选拔制度。2.合理安排运动员训练时间,相关部门积极举办定向运动比赛,增加运动员参赛机会,以此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3.普通高校应该积极引进专业定向教练员,增加教练员定向相关培训学习次数,提升教练员专业技术能力;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创作,将科研成果与实际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运动队竞技水平。4.提高对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运动队相关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促进运动队健康发展。5.加大对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的经费投入力度,拓展运动队经费来源。
卢天宝[6](2021)在《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展高水平及竞技体育的基本理念是发挥大学的综合优势。体教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新型发展模式,所追求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并实现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大运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为奥运金牌战略服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7所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对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开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影响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广东省或全国各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1.广东省各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吸引到出色网球选手不多,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总体良好。2.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青年教练员职称不高,教练高水平运动经历良好,教练学习培训较少,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尚需完善。3.广东省高校领导对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程度不够,面临着资金不足和经费来源渠道短缺。4.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员运动等级总体良好、文化基础薄弱、学训矛盾问题、参加比赛少。5.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室内场馆和器械设备不完善等问题。
赵海玲[7](2019)在《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学生学训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排球后备力量的缺乏日益引起重视,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学训矛盾一直缺乏改善,学生运动员既无法达到训练目标,也难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困难。本文选取北京市高校重点排球队学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以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情况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北京市高校重点排球队伍里学生运动员培养过程专业学习和训练情况,得出结论如下:1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学生平均年龄21岁,符合高等教育年龄段,男排排球专项训练年限平均7年,女排9年,大多数学生的运动等级达到国家一级及以上水平。北京高校重点排球队学生运动员选择的专业分布广泛,主要有法学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2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较少,逐渐实行统一编班方式。学习动机以取得文凭,就业为主,学习态度主要以积极努力和适度努力为主,自主每天学习主要在3小时以内,大多数排球学生运动员学习成绩处于良好水平,一半学生没有挂科,部分学生取得英语、计算机、科研等证书,较少人获得过奖学金。3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在周训练计划中,一周至少训练6天,每天大约训练三小时,一周两次体能训练。训练态度以积极和一般为主。各校在训练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4目前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专业考核要求全面且高,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提高学习效果;排球特长生生源不足,训练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训练计划安排上需要合理规划时间,提高训练水平,部分学生存在学训矛盾。
李琳[8](2019)在《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87年河南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开始,所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均进入河南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律专业,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2002年到目前河南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均进入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河南大学以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掌握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教体结合”的办学思想。其动因是解决好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薄弱和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学校管理层没有树立正确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到高水平运动队的建队目标,因此,探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非常重要。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一个艰巨、复杂的项目工程,其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运动员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合、专业课程考试方面存在问题等,造成专业课程知识薄弱,专业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就业的需求,同时,这种状况也直接影响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水平和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从这一视角与研究目的出发,以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课程学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整体了解与分析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有效缓解“教训矛盾”提升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提升专业能力的对策,为高水平运动员未来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奠定基础,研究结论如下:1、有很大比例的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从而影响了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效果。2、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符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知识水平,课时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合理性。3、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课堂管理不严格,需要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基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4、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学习评价方式单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真正的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缺乏公平公开性,不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受重训练、轻学习的环境影响大,对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的认识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兴趣普遍不高。6、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训练缺乏科学性,对专业课程学习和训练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1、明确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加强日常学习管理。2、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基础,制定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课程教材,合理安排课时,培养其自信心。3、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水平运动员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4、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提高考核质量。5、要端正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6、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时间,训练要科学合理,从根本上解决学训矛盾,确保学习精力与训练质量得到保证。
苏凯莉[9](2019)在《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校于1986年开始纷纷招收优秀的学生运动员,组建各自的高水平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自组建以来,不断完善训练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积累了丰富训练经验,取得了优异比赛成绩,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全国体育运动队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本研究对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完善对策,这为沈阳及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优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深入分析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及问题,系统阐释其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结合影响因素针对问题提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对策。研究主要结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现状:(1)目前各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较合理,管理组织体系较完善;教练员基本情况与执教经历基本满足目前运动队的需求,运动员来源渠道多元化,整体竞技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性。(2)训练过程有较严格的训练计划、训练时间与次数,采用在校全年训练的方式,但参赛次数较少。(3)运动队针对运动员制定了相关的奖惩措施,而教练员的奖惩制度仍然空白;运动训练经费来源与支出两者不匹配;高校具有优势资源,训练场馆设施基本满足需要。(4)医务监督手段有待完善,训练管理效果主要依靠取得成绩来评定。2.目前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1)运动队训练管理目标定位与运动员目标存在冲突。(2)参与训练人员层次水平不高。(3)运动员自身学训矛盾依然突出。(4)运动队训练管理保障条件不完善。(5)训练管理的监督评价反馈不合理。3.沈阳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影响因素:(1)从教练员的角度讲,包括目标导向因素、制度保障因素、主体人员因素。(2)从运动员的角度讲,包括条件保障因素、目标态度因素、沟通反馈因素、知识技能因素。4.针对训练管理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1)完善供给制度,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保障体系。(2)调整目标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发挥高校优势资源,构建合理信息反馈评价体系。(4)激励全员参与训练管理,有效缓解“学训矛盾”。
欧健昌[10](2019)在《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文中认为围绕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大学体育改革的工作重心之一,也是高校众多学者长期以来一直研究的课题。伴随推动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实行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体育事业当中的大学体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首当其冲。为实现大学体育目标,依托竞技项目开展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成为重要的环节,其作用在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经历几次重要变化中,存在价值取向不明确、项目布局不均匀、设置项目差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效益。2018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布局迎来新的变化,为增强学生体质,大力普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项目,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引领和示范作用,确定了279所承办竞技项目的高校。本研究以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家设置和安排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及大学体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2018年具有承办资格的高校、项目数量、招生人数等内容统计分析,勾勒出2018年普通高校竞技项目布局的整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办高水平运动队目标、项目结构以及体育人才后备力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共有30个地区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全国覆盖程度高,呈现一般性普及。华东地区布局运动队伍总数最高,华南地区布局运动队伍总数最低,各地区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数量有差异。(2)具有承办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校办学层次高,覆盖全国重点院校。(3)布局项目基本上覆盖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设置项目,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设置项目缺少高尔夫、滑轮溜冰、举重、水球、桌球项目,与大体协设置项目缺少体育舞蹈、自行车、空手道、登山、荷球、毽球项目,重要赛事项目覆盖率高。(4)田径、乒乓球、游泳、射击、跆拳道、武术是我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优势项目。(5)布局项目结构稳定,布局重点发展足球、田径、排球、篮球项目。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
2.2.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
2.2.3 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
4.1.1 数量及分布 |
4.1.2 竞赛成绩情况 |
4.1.3 制度建设情况 |
4.1.4 日常训练情况 |
4.1.5 福利待遇情况 |
4.1.6 后勤保障情况 |
4.1.7 教练员配备情况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
4.2.1 招生政策方面 |
4.2.2 制度建设方面 |
4.2.3 教练员方面 |
4.2.4 运动员训练方面 |
4.2.5 后勤保障 |
4.2.6 就业方面 |
4.3 国内部分知名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借鉴 |
4.3.1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 |
4.3.2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 |
4.3.3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管理 |
4.3.4 田径高水平运动员比赛管理 |
4.3.5 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建设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 |
4.4.1 校领导重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保障 |
4.4.2 制度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骨骼 |
4.4.3 学习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生命 |
4.4.4 训练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魂灵 |
4.4.5 比赛管理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鹄的 |
4.4.6 文化建设是江西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营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理论意义 |
1.4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
2.1.2 高校运动队建设研究 |
2.1.3 高校运动队管理研究 |
2.1.4 高校运动队教练员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队员基本情况 |
4.1.1 长沙市高校运动员生源及技术等级分析 |
4.1.2 长沙市高校运动员羽毛球训练时长 |
4.1.3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情况分析 |
4.1.4 长沙市高校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
4.1.5 长沙市高校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训练情况分析 |
4.1.6 长沙市高校高校羽毛球队训练安排情况 |
4.1.7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队参赛情况 |
4.2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教练员基本情况 |
4.2.1 长沙市高校教练员年龄和执教年限 |
4.2.2 长沙市高校教练员职称及学历 |
4.2.3 长沙市高校教练员外出学习与岗位培训情况分析 |
4.2.4 长沙市高校教练员球队任教形式 |
4.3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分析 |
4.3.1 长沙市高校学校领导对羽毛球运动队的重视程度 |
4.3.2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的训练经费来源 |
4.3.3 长沙市高校学校羽毛球场馆设施情况 |
4.3.4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管理情况 |
4.4 影响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发展的问题 |
4.4.1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队员具有流动性,后备人才匮乏 |
4.4.2 长沙市高校高校羽毛球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场馆使用分配不合理 |
4.4.3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队的管理体系和队员的日常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
4.4.4 长沙市高校高校羽毛球运动队经费短缺,后勤保障力度不够 |
4.4.5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训练形式单一,教练员再学习机会少 |
4.4.6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学训矛盾阻碍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发展 |
4.4.7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队队员缺乏比赛和对抗的机会 |
4.5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发展对策 |
4.5.1 优化选材指标,培养多梯队、多层次的立体化队伍 |
4.5.2 完善羽毛球基础设施,科学合理进行现有资源分配 |
4.5.3 建立健全的运动队管理模式,规范管理 |
4.5.4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后勤保障,促进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发展 |
4.5.5 建立多元训练模式,加强高水平教练员的引进与培养 |
4.5.6 建立奖惩机制,提供优惠政策解决学训矛盾 |
4.5.7 创造羽毛球竞赛机会,增加交流学习,促进高校队伍竞争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B 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教练员问卷) |
附录C 访谈提纲 |
个人简介 |
(3)广东省普通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的相关概念 |
1.3.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发展现状 |
1.3.3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发展现状 |
1.3.4 广东省高校篮球高水平队伍的发展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3.1 研究难点 |
2.3.2 创新点 |
3 广东省各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队伍发展现状调查 |
3.1 广东省各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总体发展情况与竞赛水平分析 |
3.1.1 广东省高水平队伍高校分布概况 |
3.1.2 广东省男子篮球高水平队伍的竞赛概况分析 |
3.2 广东省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基本情况 |
3.2.1 运动员生源分析 |
3.2.2 运动员身体条件情况 |
3.2.3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
3.3 广东省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训练现状 |
3.3.1 运动员的参赛情况 |
3.3.2 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
3.3.3 关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
3.4 广东省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学习现状 |
3.4.1 运动员的专业选择 |
3.4.2 运动员的学习压力 |
3.5 广东省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现状 |
3.5.1 教练员年龄分布 |
3.5.2 教练员职称履历 |
3.5.3 教练员执教情况 |
3.6 广东省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 |
3.6.1 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管理现状 |
3.6.2 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管理现状 |
3.7 广东省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队伍发展现状分析 |
3.7.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
3.7.2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与职业发展 |
3.7.3 各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队伍发展与建设 |
4 广东省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队伍发展对策 |
4.1 合理安排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生活,提高训练量 |
4.2 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水平 |
4.3 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篮球队发展目标及运动员培养观念 |
4.4 加强校际合作,提倡与俱乐部、教育机构等外部合作交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4)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的意义 |
1.3.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3.2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跆拳道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1.5.2 跆拳道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开展现状 |
1.5.3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 |
1.5.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管理与改革 |
1.5.5 文献综述评述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地考察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的概况 |
3.2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队伍的调查分析 |
3.2.1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师资力量 |
3.2.2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情况 |
3.3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员“学训”情况调查分析 |
3.3.1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习情况 |
3.3.2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情况 |
3.4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后勤监督管理情况 |
3.4.1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 |
3.4.2 北京市普通高校对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程度 |
3.4.3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场馆设施情况 |
3.4.4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 |
3.4.5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情况 |
3.4.6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远动员参赛情况 |
3.5 关于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5.1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师资力量存在短板 |
3.5.2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模及力度不够 |
3.5.3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 |
3.5.4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单一 |
3.5.5 北京市普通高校对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程度不够 |
3.5.6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场馆设施不完善 |
3.5.7 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政策投入不够 |
3.6 关于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的优化对策 |
3.6.1 明确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 |
3.6.2 规范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扩大招生规模 |
3.6.3 提供多种专业选择,提高运动员学业水平 |
3.6.4 科学合理解决“学训矛盾”,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和学业成绩 |
3.6.5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和执教水平 |
3.6.6 改善和加强跆拳道高水运动队的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 |
3.6.7 加大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的奖惩措施 |
3.6.8 加强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 |
3.6.9 加大经费投入及后勤保障工作,提高运动队队伍保障效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普通高校 |
2.1.2 非高水平运动队的概念 |
2.1.3 定向运动队的概念 |
2.2 关于普通高校定向运动的研究 |
2.3 关于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现状相关研究 |
2.3.1 关于普通高校运动员建设现状研究 |
2.3.2 关于高校运动队教练员建设存在问题研究 |
2.3.3 关于高校运动队管理及后勤保障建设存在问题相关研究 |
2.4 普通高校定向运动队建设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目标分析 |
4.2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1 运动员来源及运动经历 |
4.2.2 运动员选拔方式 |
4.2.3 参训年限与运动员等级 |
4.2.4 运动员参训动机 |
4.2.5 运动员学训矛盾情况 |
4.2.6 运动员训练与竞赛 |
4.3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教练员情况分析 |
4.3.1 教练员年龄、专业、职称 |
4.3.2 执教年限 |
4.3.3 执教动机 |
4.3.4 培训学习及科研能力 |
4.4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管理及后勤保障情况分析 |
4.4.1 领导的重视程度 |
4.4.2 运动队管理制度 |
4.4.3 场地器材设施 |
4.4.4 经费保障 |
4.4.5 激励措施 |
4.5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运动员定向运动基础较差,选拔制度不完善 |
4.5.2 训练时间不合理,参赛机会较少 |
4.5.3 教练员专业水平不高,科研水平有待提升 |
4.5.4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足,运动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4.5.5 运动队经费紧张且来源单一 |
4.6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发展对策分析 |
4.6.1 提高运动员定向基础,完善运动员选材制度 |
4.6.2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增加参赛机会 |
4.6.3 提高教练员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水平 |
4.6.4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
4.6.5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拓展经费来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究(运动员问卷) |
附录二 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究(教练员问卷) |
致谢 |
(6)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队运动队的现状 |
4.1.1 广东省网球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地域分布情况 |
4.1.2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4.1.3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
4.1.4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情况 |
4.1.5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后勤保障情况 |
4.2 影响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1 招生生源差异和缺乏网球后备人才培养 |
4.2.2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基础较差 |
4.2.3 训练时间较缺乏 |
4.2.4 参赛机会较缺乏 |
4.2.5 教练员缺乏科学化和系统专业的训练,再学习意识不足 |
4.2.6 运动队缺乏科学管理 |
4.2.7 运动队经费来源渠道匮乏,经费短缺 |
4.2.8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完善 |
4.3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对策 |
4.3.1 拓宽招生渠道,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4.3.2 明确目标定位,探索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多途径培养模式 |
4.3.3 加强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科学处理“学训矛盾” |
4.3.4 丰富网球运动队的竞赛机制,增加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大赛的次数 |
4.3.5 加强网球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 |
4.3.6 拓宽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渠道 |
4.3.7 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场地器材等硬件措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教练员问卷) |
附录2 广东省高校网球运动队发展现状与策研究(运动员问卷) |
附录3 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队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4 专家问卷效度检测 |
个人简介 |
(7)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学生学训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历史沿革 |
2.1.1 对普通高校运动队的相关研究 |
2.1.2 对体校运动队的相关研究 |
2.2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解决的相关研究 |
2.3 世界排球强国高水平运动队学训情况的研究现状 |
2.4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北京高校重点排球校代表队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入学方式与入学成绩 |
4.1.2 高校代表队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 |
4.1.3 代表队学生运动等级与训练年限 |
4.1.4 专业分布 |
4.2 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学生的学习情况 |
4.2.1 专业选择 |
4.2.2 学习动机 |
4.2.3 学习时间 |
4.2.4 学习组织形式及课程考核 |
4.2.5 学习成绩 |
4.2.6 专业设置满意度 |
4.3 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学生的训练情况 |
4.3.1 训练动机与训练态度 |
4.3.2 训练时间 |
4.3.3 训练的自我评价 |
4.3.4 校队组织管理情况及满意度 |
4.3.5 训练的激励机制 |
4.4 学训矛盾的表现 |
4.4.1 学习基础与学业要求的矛盾 |
4.4.2 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矛盾 |
4.4.3 招生情况与训练安排的矛盾 |
4.5 提高学训效果的路径 |
4.5.1 学习方面 |
4.5.2 训练方面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北京高校排球校队学生培养情况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有关国内、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研究 |
1.3.3 有关国内、外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 |
1.3.4 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问题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
3.1.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所属院系专业的基本情况 |
3.1.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3.1.3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安排 |
3.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的分析 |
3.2.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学习目标的认知情况 |
3.2.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性 |
3.2.3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 |
3.2.4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授课方式 |
3.2.5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学习方式 |
3.2.6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自主学习调查 |
3.2.7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
3.2.8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学习评价调查 |
3.2.9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对于体育能力的提升 |
3.2.10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
3.3 影响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的因素分析 |
3.3.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设置 |
3.3.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与训练比赛安排 |
3.3.3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要求 |
3.3.4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状况 |
3.3.5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审视 |
3.3.6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价值实现 |
3.4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对策研究 |
3.4.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制的完善 |
3.4.2 加强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 |
3.4.3 高水平运动员端正学习态度 |
3.4.4 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要统筹安排 |
3.4.5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指导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在校生调查卷 |
附录B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毕业生调查卷 |
附录C 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专业课程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E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研究与述评 |
1.2.2 关于国内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研究与述评 |
1.2.3 管理理论研究综述与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访谈法 |
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现状 |
3.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组织现状 |
3.1.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机构职责 |
3.1.2 沈阳市普通高校运动队总体项目分布情况 |
3.1.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目标定位 |
3.1.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人员情况 |
3.2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过程管理现状 |
3.2.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训练目标定位 |
3.2.2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计划制定 |
3.2.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方式 |
3.2.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次数与时间安排 |
3.2.5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目前训练面临的主要困难 |
3.2.6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入校之后专项竞技水平情况 |
3.2.7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过程负荷监控情况 |
3.2.8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赛类型与次数 |
3.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条件保障现状 |
3.3.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物质保障 |
3.3.2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制度保障 |
3.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监督评价现状 |
3.4.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医务监督 |
3.4.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监督训练恢复依据 |
3.4.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效益评价 |
4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训练管理目标定位与运动员目标定位冲突 |
4.2 参与训练人员层次水平不高 |
4.2.1 教练员水平与培养不足 |
4.2.2 运动员质量参差不齐 |
4.3 运动员自身学训矛盾依然突出 |
4.4 运动队训练管理保障条件不完善 |
4.4.1 物质保障经费不足 |
4.4.2 制度保障存在缺失 |
4.5 训练管理的监督评价反馈不合理 |
5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5.1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影响因素指标的确立 |
5.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5.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5.3.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3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 |
5.3.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对训练管理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
6 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对策 |
6.1 完善供给制度,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保障体系 |
6.2 调整目标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6.3 发挥高校优势资源,构建合理信息反馈评价体系 |
6.4 激励全员参与训练管理,有效缓解“学训矛盾”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10)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普通高校 |
2.1.2 高水平运动队 |
2.1.3 高校竞技项目布局 |
2.2 国内关于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的研究 |
2.2.1 有关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的研究 |
2.2.2 有关以行政区域布局方面的研究 |
2.2.3 有关以竞技项目布局方面的研究 |
2.2.4 有关项目布局顶层设计方面的研究 |
2.2.5 有关项目布局解决对策方面的研究 |
2.3 国外关于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的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比较分析法 |
3.2.6 案例分析法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地区布局 |
4.1.1 各地区办队高校数量分布 |
4.1.2 高水平运动队地区分布比例 |
4.1.3 承办高水平运动队办学层次 |
4.2 布局高校及项目数量分布 |
4.2.1 布局项目数量变化 |
4.2.2 布局高校数量变化 |
4.2.3 布局项目结构 |
4.2.4 布局项目覆盖程度 |
4.2.5 世大运会奖牌分析 |
4.2.6 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审批管理 |
4.3 承办项目高校招生现状 |
4.3.1 有项目建设未招生高校分布状况 |
4.3.2 各地区招生分布 |
4.3.3 运动员等级证书分布 |
4.3.4 计划招生人数分析 |
4.3.5 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目标 |
4.4 个案分析 |
4.4.1 布局项目现状 |
4.4.2 布局项目竞技成绩分析 |
4.4.3 布局项目招生分析 |
4.4.4 缺少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 |
4.5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思考 |
4.5.1 重视项目发展质量 |
4.5.2 以人为本促进布局效益 |
4.5.3 重视体育人力资源因素 |
4.5.4 以联赛为突破口促进布局效益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普通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D]. 刘翠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长沙市高校羽毛球运动队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童牧.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广东省普通高校男子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现状研究[D]. 丘文俊.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北京市普通高校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研究[D]. 曹天宇.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5]普通高校非高水平定向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究[D]. 薛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广东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卢天宝.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北京高校重点排球代表队学生学训情况的调查研究[D]. 赵海玲.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琳. 河南大学, 2019(01)
- [9]沈阳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 苏凯莉.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9)
- [10]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研究[D]. 欧健昌.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高水平运动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