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椎间盘退变?

如何治疗椎间盘退变?

一、椎间盘变性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朱芳洁[1](2021)在《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可撑开型Cage手术(经后路单侧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椎间撑开型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脊柱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行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可撑开型Cage组32例,Mis-TLIF组32例(经后路单侧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术)。收集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PT)、冠状位平衡差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面骨盆倾斜角(Coronal Pelvic Tilt Angle,C-PT)、冠状面Cobb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数)和手术相关情况进行前瞻性分析。两组手术分别由两名主刀医生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均由笔者一人完成,统一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完成随访60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了6个月的随访,年龄20-73岁,平均(44.83±12.12)岁,女性27例,男性33例。可撑开型Cage组30例,年龄20-73岁,平均(44.70±12.79)岁,女性13例,男性17例,病变节段:L5-S1有16例,L4-L5有11例,L3-L4有2例,L2-L3有1例;Mis-TLIF组30例,年龄22-67岁,平均(44.97±11.64)岁,女性14例,男性16例,病变节段:L5-S1有18例,L4-L5有11例,L3-L4有0例,L2-L3有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手术相关情况:可撑开型Cage组和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87±19.28)分钟和(167.90±21.07)分钟,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5.88±0.93)cm和(2.53±0.13)cm,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4.00±30.69)ml和(396.63±24.12)ml,平均手术费用分别为(4.52±0.13)万元和(5.26±0.15)万元,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4.67±3.31)天和(12.73±2.35)天,可撑开型Cage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方面均少于Mis-TLIF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短于可撑开型Cage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参数:术后半年两组患者SVA、CBD、冠状面Cobb角均明显小于术前,LL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大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大于术前、PT小于术前,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T小于术前,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is-TLIF组在术后、术后3月、术后半年3个时间点减小SVA优于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术后增大LL、减小PT优于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L、SS各时间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Mis-TLIF组减小CBD较可撑开型Cage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P>0.05),故组间各时间点冠状面Cobb角变化不具有可比性,两组C-PT各时间点的变化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术后半年两组ODI指数、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可撑开型Cage组和Mis-TLIF组的ODI指数分别由术前(32.27±7.72)分、(35.47±6.24)分降至术后半年(2.57±1.19)分、(2.23±0.86)分,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7.47±0.68)分、(7.83±0.87)分降至术后半年(0.60±0.62)分、(0.30±0.47)分,术后、术后1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半年Mis-TLIF组低于可撑开型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通过减小SVA、CBD、冠状面Cobb角、增大LL、SS、PT来改善和维持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临床应用价值高。2.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术后脊柱平衡性与Mis-TLIF手术无显着差异,但可撑开型Cage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更低,临床综合效益更高。

宋华[2](2021)在《FGF2通过调节Caspase-3、bcl-2表达在改善软骨终板退行性变的代谢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种影响腰椎间盘形态和正常生理功能的常见疾病,并最终导致脊柱承受压缩载荷的能力下降。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其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明确,其中遗传倾向、年龄、生活方式(肥胖、吸烟、抑郁症状)和非生理性机械负荷等多种因素,都是导致其进展的原因。研究表明,IVDD是诱发腰痛(LBP)的主要原因,约8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症状。据估计,美国LBP引发的直接成本每年可高达900亿美元,同时因LBP引发的劳动能力下降对于整体社会经济影响造成了显着的挑战。多项研究指出,IVDD中的病理变化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其中细胞外基质降解、炎症产生和细胞损伤凋亡为最主要的原因。细胞外基质(ECM)在椎间盘的机械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提供拉伸强度,蛋白多糖参与形成间盘组织结构,然而位于椎间盘中心区域的髓核(NP)细胞合成ECM成分的能力降低,同时ECM降解分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泌明显增多,导致间盘组织水结合能力持续降低,最终导致结构和功能损伤。研究证实,退行性变首先出现在髓核,随后损伤进一步扩展至椎间盘外部区域的纤维环(AF),并引发两种不同组织间界限消失。在此过程中,细胞丢失以及密度降低是椎间盘退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进一步增强了ECM的降解。多数研究指出,细胞丢失可由程序性细胞凋亡引发,并因细胞衰老、机械应力等潜在因素增加凋亡的发生。除ECM降解和细胞丢失外,炎症也在IVDD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区分无症状性椎间盘退变和有症状性椎间盘退变的一个重要因素。NP细胞在损伤过程中可导致多项炎症因子异常募集,并促进基质降解、激活宿主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免疫细胞在神经纤维中浸润,从而诱发退行性变进行性加重,而神经浸润则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疼痛的主要原因。多数研究证实,ECM降解、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被称为IVDD的标志,且三种病理反应相互关联并彼此依赖。促炎细胞因子可通过上调ECM降解酶的表达和降低ECM结构成分而导致代谢失调,同时ECM的大量固有降解导致ECM碎片在细胞外积聚,并作为自身免疫抗原进一步刺激NP细胞的炎症反应。此外,椎间盘组织中较高的细胞凋亡率和衰老率以及较低的ECM产生能力均与炎症密切相关。近年来,机械生物学指出,机械应力在IVDD的诱发因素中存在重要作用,且椎间盘的非生理机械负荷已被证明与基质降解和细胞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现阶段,多数研究学者发现机械应力、ECM降解、细胞丢失以及炎症反应在IVDD的发生和进展中存在相互依赖性,但对于各损伤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尚缺乏共识。Ⅱ型胶原是ECM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软骨细胞分泌,对维持终板软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Ⅱ型胶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软骨细胞合成代谢的能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可对ECM中Ⅱ型胶原进行降解,是终板软骨中关键的分解代谢的酶之一。MMPs组织抑制物4(TIMP-4)为MMPs的特异性抑制因子,在代谢调控中可表现为MMP抑制作用,并降低ECM分解水平,因此TIMP-4也可作为软骨细胞合成代谢的关键标志物。现阶段,非甾体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方式为IVDD的常规治疗方案,外科侵入性手术行脊柱融合或关节成型可作为常规治疗难以缓解的二线治疗方案。尽管目前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治疗过程中手术费用高昂、术后疼痛以及生活质量降低的局限性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案用以改善治疗现状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外源性生长因子应用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前景,并且在安全性和可行性方面得到证实。多数研究表明,生长因子治疗作为一种促进椎间盘组织再生的治疗方案,通过典型生长因子组合应用方式具有改善IVDD恢复能力的效果,并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调节合成代谢和抑制分解代谢作用的潜力。既往研究指出,增加ECM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对于维持ECM稳定性、缓解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长因子治疗有可能成为一种缓解和治疗IVDD的新方案。近年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以其具有促进有丝分裂和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修复。有研究表明,FGF在骨骼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与FGF受体结合而启动的,并在缓解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研究表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的FGF-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情况下的FGF-2含量,认为高FGF2含量可能引起软骨老化。有研究表明FGF的受体FGFR1及FGFR3在软骨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既往研究分析,FGF-2在人类软骨细胞(CHs)中发挥的作用是双向的,对OA患者有加速疾病发生作用。然而,有研究人员发现,FGF-2基因敲除小鼠比正常小鼠更容易发生OA,皮下注射FGF-2可以减缓这种效应。以上研究均指出,FGF2有可能在IVDD延缓病理过程和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分子生物学作用,而目前对于其具体作用机制尚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FGF2在改善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代谢调控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FGF2在不同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软骨终板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外源性FGF2对体外培养正常软骨细胞、退行性变性软骨细胞,探讨FGF2在软骨终板细胞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间的调控作用。在本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分析FGF2在改善代谢反应过程中对Caspase-3、bcl-2表达的调控作用,深入探讨FGF2对于促进软骨终板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阐明FGF2在缓解软骨终板细胞退行性变中的生物学意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FGF2在不同程度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软骨终板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间在我院骨科行脊柱融合术的8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按照MRI影像学结果评估腰椎退行性病变等级分为轻度IVDD组和重度IVDD组,每组4人。对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观察病变椎间盘形态,取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行HE染色。将手术获取软骨终板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采用 RT-qPCR 分析细胞中 FGF2、FGFR1、FGFR3 以及 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体外培养0、24、48、72h,采用CCK-8法检测软骨终板细胞增殖活力,分析细胞代谢状态。第二部分外源性FGF2对正常软骨终板细胞的代谢调控影响选用正常人软骨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和传代,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加入不同浓度(5ng/mL和10ng/mL)外源性FGF2进行培养。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未加FGF2蛋白处理。采用RT-qPCR分析细胞中FGF2、FGFR1、FGFR3以及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细胞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在培养后0、12、24、48、72h,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活力水平。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软骨细胞培养后0、12、24、48、72h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水平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体外诱导软骨终板细胞退行性变性中的代谢调控及Caspase-3、bcl-2表达的机制研究选用正常人软骨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和传代,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应用IL-1β诱导退行性变性。采用RT-qPCR分析细胞中FGF2、FGFR1、FGFR以及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细胞Ⅱ型胶原表达。在培养后0、12、24、48、72h,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活力水平。采用蛋白印迹定量分析检测细胞中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水平。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软骨细胞培养后0、12、24、48、72h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水平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外源性FGF2联合FGFR1阻断剂对于延迟软骨终板细胞变性的影响选用正常人软骨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和传代,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应用IL-1β诱导退行性变性。取外源性人重组FGF2蛋白对软骨细胞进行处理并分为两组:FGF2组和FGF2+PD(FGFR1抑制剂)组;另选取一空白组作为对照,其中未加FGF2、PD蛋白进行处理。采用RT-qPCR分析细胞中FGF2、FGFR1、FGFR3以及MMP-13、TIMP-4和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各组细胞Ⅱ型胶原表达。在培养后0、12、24、48、72h,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活力水平。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培养后0、12、24、48、72h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严重退变的相邻椎体间的位置高度较轻度退变降低,且MRI图像中水分程度亦较轻度病变减低。HE染色发现软骨终板组织比髓核组织质地更硬、分布更密集,软骨终板细胞的分布位置比髓核细胞更近。椎间盘重度退变的软骨终板细胞中FGF2、FGFR1、MMP-3表达水平较椎间盘轻度退变表达显着增加(P<0.001);但在两种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中,FGFR3的表达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椎间盘退变中Ⅱ型胶原和TIMP-4表达水平较轻度椎间盘退变降低(P<0.05)。2、外源性FGF2蛋白处理72h后,三组细胞中FGF2 mR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2处理组FGFR1和FGFR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FGFR1表达水平进行分析,5ng/mL组与10ng/mL组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FGFR3表达水平进行分析,1Ong/mL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5ng/mL组(P<0.001)。外源性FGF2蛋白处理72h后,两组细胞TIMP-4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且10ng/mL组表达水平高于5ng/mL组(P<0.05);三组细胞MMP-13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Ⅱ型胶原荧光定量进行分析,10ng/mL组细胞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ng/mL组(P<0.001);对照组和5ng/mL组间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细胞72h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P<0.05)。三组间相同时间点增殖活力比较,提示:①培养0h时,三组细胞增殖活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12h时,三组细胞增殖活力不相同,10ng/mL组增殖水平较5ng/mL组和对照组升高(P<0.05),但5ng/mL组和对照组增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培养24h时,1Ong/mL组和5ng/mL组增殖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10ng/mL组和5ng/mL组增殖活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培养48h、72h后,10ng/mL组水平较5ng/mL组和对照组升高,且5ng/mL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不全相同(P<0.05),且培养后Oh,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12h,10ng/mL组凋亡率高于5ng/mL组和对照组,且5ng/mL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后24h、48h、72h,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L-1 β处理后24h,FGF2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IL-1 β处理后48、72h,退行性变细胞FGF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IL-1 β处理后72h水平高于IL-1β处理后48h(P<0.05)。IL-1 β处理后24、48、72h,处理组退行性变细胞FGFR1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处理组细胞FGFR1水平随时间推移呈持续增高趋势(P.<0.05)。IL-1β处理后24h,处理组退行性变细胞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48、72h,处理组细胞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IL-1 β处理后48h与处理后72h,退行性变细胞FGFR3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IL-1 β处理后72h,处理组退行性变细胞Ⅱ型胶原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同时,IL-1 β处理后细胞MMP-13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01);两组细胞TIMP-4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72h内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不全相同,增殖活力水平均呈表现为持续降低(P<0.05),且培养Oh,两组细胞增殖活力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2、24、48、72h,IL-1 β处理后细胞增殖活力低于对照组细胞(P<0.05)。IL-1 β处理组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强,但IL-1 β处理组细胞bcl-2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间72h内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不全相同,IL-1 β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呈先降低后缓慢升高趋势(P<0.05)。对两处理组细胞相同时间点凋亡率进行对比分析,提示:①培养Oh,两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后12、24、48、72h,IL-1 β处理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4、三组细胞中FGF2 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FGFR1、FGFR3 mRNA表达水平不全相同(P<0.05)。对FGFR1进行分析,IL-1β+FGF2处理组细胞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IL-1 β+FGF2+PD组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IL-1β+FGF2组(P<0.05)。对FGFR3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PD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L-1 β+FGF2组和对照组,且IL-1 β+FGF2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三组细胞MMP-13、TIMP-4、Ⅱ型胶原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MP-13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组结果较IL-1 β+FGF2+PD组和IL-1 β组升高,且IL-1 β+FGF2+PD组表达水平高于IL-1 β组(P<0.05)。对TIMP-4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PD组表达水平较IL-1 β+FGF2组和IL-1 β组升高,IL-1 β+FGF2组和IL-1 β组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Ⅱ型胶原表达进行分析,IL-1 β+FGF2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L-1 β+FGF2+PD组和IL-1 β组,IL-1 β+FGF2+PD组表达较IL-1β组升高(P<0.05)。三种方案处理组细胞72h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P<0.05)。三组间相同时间点增殖活力比较,提示:①培养Oh时,三组细胞增殖活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12h时,IL-1 β+FGF2组与IL-1 β+FGF2+PD组增殖活力均高于IL-1 β组,而IL-1 β+FGF2组和IL-1β+FGF2+PD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培养24、48、72h时,IL-1β+FGF2+PD组水平均明显高于IL-1 β+FGF2组和IL-1 β组,且IL-1 β+FGF2组水平较IL-1β组升高。Annexin V-FITC/PI双染后发现,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不全相同,且呈现持续降低(P<0.05)。三组间相同时间点凋亡率比较,提示:①培养后0、12h,三组细胞凋亡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培养后 24、48、72h,IL-1 β+FGF2+PD 组水平低于 IL-1 β+FGF2 组和 IL-1 β 组,且IL-1 β+FGF2组凋亡率水平较IL-1β组降低(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阐明FGF2在软骨细胞退变中的作用,FGF2在椎间盘内稳态中的多种作用取决于退行性变的阶段和疾病过程的类型。在退变早期软骨细胞中,FGF2可能作用一种合成代谢介质,刺激TIMP-4和Ⅱ型胶原表达增加,下调MMP-13含量,诱导细胞增殖及降低细胞凋亡。对于退变晚期的软骨细胞,FGF2可能作为一种分解代谢介质,刺激MMP-13的表达,抑制蛋白多糖的合成,诱导Caspase-3表达上调,并下调bcl-2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效应并加剧椎间盘退变。此病理过程中FGFR1的异常激活可能为促进分解代谢的主要因素,靶向阻断FGFR1的表达可有效降低ECM分解,在改善椎间盘软骨退行性变治疗中存在积极意义,因此联合应用FGF2/FGFR1拮抗剂有望成为预防椎间盘软骨退变和促进终板软骨再生和修复的潜在治疗新方案。

关伟[3](2021)在《足三里穴位注射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行后路椎管探查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出现腹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不仅会增加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本研究旨在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临床疗效。用更安全、更简便、更有效的方式缓解患者术后腹胀的症状,为临床治疗腰椎术后并发腹胀提供新的治疗方式。方法:选自界首市中医院骨伤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的46例DLS术后腹胀的患者,采用随机的原则把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DLS术后护理常规,持续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护理,治疗上西医予以抗炎镇痛补液等对症治疗,中医予以舒筋通络,补气活血等治疗,同时对腹部进行热敷,按摩缓解腹胀;治疗组除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和治疗外分别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收集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腹胀程度的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客观评价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对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排气时间上,治疗组的用时均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组腹胀程度的评分比较中治疗组在首次穴位注射后与对照组的比较中腹胀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二天开始治疗组的腹胀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的治疗有效率的评价上,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5.65%和86.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对DLS术后腹胀患者能够提早恢复肠鸣音,早期排气排便,对腹胀缓解较为明显,是一种疗效显着,安全简便的治疗方式。

郑越生[4](2020)在《三种不同植骨方法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指一系列因腰椎间盘及关节突软骨和周围韧带退变性病变引起的,以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脊柱外科疾病的总称。腰椎融合术在退变性疾病治疗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脊柱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融合术,其在保留脊柱后侧韧带复合结构的同时,又不会损伤椎管内神经组织。其临床采用的椎间融合方法有所不同,主要有自体髂骨+融合器、自体椎板关节突骨+融合器、同种异体骨+融合器,关于这几种植骨来源对疗效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植骨方法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TLIF手术治疗109例单一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植骨方法不同分为:自体髂骨+融合器(A组,42例)、自体椎板、关节突骨+融合器(B组,38例)、同种异体骨+融合器(C组,29例)。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椎间融合率、疼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A组椎间融合率均高于B组、C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三组患者的VAS、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6、12个月,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12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6、12个月,三组患者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组内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种不同植骨方法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为有效的手术方式,三者近期疗效满意。术后3个月自体髂骨融合组的椎间融合率高于自体椎板关节突骨融合组、同种异体骨融合组,6个月后三组间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

李磊本[5](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背景腰椎是支撑人体正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在长期的受压与摩擦之下,腰椎成为人体退化较早较快的器官之一。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对广大老年群众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而言,手术是最佳选择。临床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较多,但尚未有统一标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减压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手术方案,其中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微创技术的代表,但其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疗效对比研究,这也制约了对该疾病最佳微创手术方案的选择,本研究拟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目的本研究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PELIF)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完善手术过程,更好的服务老年患者。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原新乡市第三七一医院)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共70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要求手术治疗,按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PELIF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PE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MIS-TLIF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节段(L4/5、L5/S1)、身高、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保守治疗时间;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判定两组手术效果;通过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观察不同固定融合技术对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于术前、术后1天、1周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评分:分值范围为0~10分,从无疼痛~最严重的疼痛。并将疼痛分为三个等级:无痛、轻微疼痛、剧烈疼痛,0~3、4~7、>7分;JOA评分:包括下腰痛、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膀胱功能等几项,总分0-29分,分值越低,功能障碍越显着。ODI评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显着。上述指标分别于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评估。统计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出血、损伤神经、撕裂硬膜、手术节段错误、器械断裂;术后并发症:神经损伤、感染、突出物摘除残留、髓核再突出、椎管内血肿、腰大肌血肿、终板炎、术后腰椎不稳、术后腰背痛、肌筋膜炎。记录各组治疗总有效率。通过随访调查对比两组功能远期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L4/5、L5/S1)、身高、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保守治疗时间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PE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MIS-TLIF组,但PELIF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费用对比PELIF组高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沉、CRP上,两组研究对象在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PELIF组患者的血沉、CRP在术后1天、1周均比MIS-TLIF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PELIF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JOA评分与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JOA评分与ODI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PELIF组JOA评分明显高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与MIS-TL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发现,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ELIF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同期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ELIF能够取得与MIS-TLIF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但PELIF能降低出血量,减少腰痛情况,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岗[6](2020)在《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MRI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分析口服消髓化核汤联合西药与单纯口服西药两种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MRI变化。(2)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图像与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研究,总结其MRI表现与临床症状指标的相关性。(3)观察患者的MRI图像,探究病程、Modic改变、椎间盘变性及牛眼征等因素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率的影响。方法:(1)对2018年01月~2019年06月期间于苏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5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治疗,每组25例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口服消髓化核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口服消髓化核汤加西药为治疗组,单纯经西药治疗为对照组。通过随访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指标为VAS评分、NDI指数、SF-36评分等。(2)通过将中西药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的MR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在颈椎范围内的临床特点,评价指标采用突出率、吸收率。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改善率、SF-36改善率行独立性t检验,NDI改善率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完成随访后的吸收率进行独立性t检验: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吸收率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促进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VAS改善率与吸收率的相关性,r0.01=0.137,P=0.344,P>0.05,两者没有明显相关性;分析NDI改善率、SF-36改善率与吸收率之间关系,r0.01=0.454/0.519,P<0.05,两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性。(4)利用Kruskal-Willas秩和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病程、Modic改变、椎间盘变性等因素对吸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吸收率在不同病程、椎间盘变性与否之间的吸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有无Modic改变之间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Modic改变的患者更易发生重吸收;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治疗组患者牛眼征边缘厚度与吸收率的相关性,r0.01=0.975,P=0.005,两者存在显着正相关,牛眼征边缘厚度越大,越有利于重吸收的发生。结论:(1)消髓化核汤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消髓化核汤对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的促进重吸收效果,吸收率越高的患者NDI指数、SF-36评分的改善往往越明显。(3)存在牛眼征、无Modic改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重吸收。(4)病程、椎间盘变性等因素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曾奇[7](2020)在《补肝健腰方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组织MMP-1及OP-1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肝健腰方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组织MMP-1及OP-1表达的影响,从细胞生物学水平上探讨其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随机从66只3-4月龄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中选取34只采用腰椎纤维环全层穿刺法造模,在评估造模成功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补肝健腰方组以及模型组,各12只,补肝健腰方组给与补肝健腰方(含生药2.412g)喂养,模型组给与生理盐水喂养,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予造模,仅予生理盐水喂养,假手术组仅暴露椎间盘,不予造模,同样予生理盐水喂养,每组分别于给药后2周、4周、6周时间点各处死4只大鼠,取L4/5、L5/6椎间盘髓核组织,HE染色后,对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4/5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MMP-1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L5/6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OP-1的含量。结果:1.造模后的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组织镜下观察在药物干预前呈现髓核细胞减少,纤维环增生等改变,补肝健腰方药物干预后造模大鼠腰椎间盘组织损坏的髓核结构明显改善;2.造模后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MMP-1的含量表达有所提升、OP-1的含量表达较前下降,使用补肝健腰方药物干预后大鼠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MMP-1的含量表达出现降低、OP-1的含量表达较前上升。结论:1.通过腰椎纤维环全层穿刺法可成功复制腰椎间盘退变模型。2.实验中造模组中MMP-1、OP-1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改变,证明腰椎间盘退变与MMP-1、OP-1的表达相关。3.补肝健腰方能下调腰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MMP-1 m RNA表达,促进OP-1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机制。

赵小艳[8](2020)在《推拿对椎间盘退变白兔TGF-β1与炎性、自噬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前已有研究从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方面致力于揭示推拿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科学内涵,但大多数研究以临床观察、疗效评价为主,基础研究较少,并且多集中于力学机制的研究,因此推拿治疗的作用机制仍有待阐明。本次实验通过建立白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检测退变椎间盘中TGF-β1与炎性因子、自噬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推拿干预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推拿对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实验由两部分组成。(1)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对比研究。先随机选取一只白兔观察腰椎间盘的结构,再将实验白兔分为空白组、穿刺组和直立组,穿刺组采用穿刺纤维环进行造模,直立组采用将白兔直立于圆管的方式造模。4周后观察白兔一般情况、椎间盘解剖结构、HE染色中椎间盘组织学变化,并根据实验结果确认造模方法以进行后续实验。(2)造模方法确定后,30只白兔被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推拿组,每组10只。再将模型组和推拿组白兔进行椎间盘退变造模,造模后推拿组进行为期6周的推拿干预,每日一次,每次10min。空白组不进行特殊处理。实验白兔在6周后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取材椎间盘。最后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和PCR的方法检测各组白兔椎间盘中TGF-β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以及炎性因子IL-6、TNF-α的蛋白表达和自噬因子Beclin1、LC3的基因表达。结果:1.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实验显示穿刺组椎间盘组织学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椎间盘中TGF-β1的蛋白表达与基因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椎间盘中炎性因子IL-6、TNF-α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椎间盘中自噬基因Beclin1、LC3的m RNA含量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推拿组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椎间盘中TGF-β1与IL-6、TNF-α、Beclin1的表达均显示下降趋势,其中TGF-β1与TNF-α、Beclin1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穿刺椎间盘纤维环促使了白兔腰椎间盘的退变。2.TGF-β1与炎性因子IL-6、TNF-α,自噬基因Beclin1、LC3参与了椎间盘退变。3.推拿可能通过调节TGF-β1与炎性因子、自噬基因的表达来参与椎间盘退变的过程。

尚子琨[9](2020)在《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目的: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凸的疗效存在争议。传统的椎板成形术对于颈椎后凸的矫形效率较低,退变的颈椎容易产生小关节的骨赘形成或者局部韧带增厚,而颈椎椎板切除术有两大缺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粘连严重和术后融合率低导致曲度丢失。本文介绍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及有效性。对于成功的颈椎矫形术来说,一定要在解除颈椎后凸畸形造成脊髓压迫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回复颈椎前凸是手术目的中最关键的。这给外科医生控制力量和密切监视手术范围带来了不便。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患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并在术后完成至少12个月的临床随访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43-7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C2-7 7例;C3-7 6例;C2-6 4例)。并且接受过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采用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骨性融合情况,以及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及C2-C7 Cobb角。所有患者均接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 JOA)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17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均进行最少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4个月(13个月至2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5.3min(120-210 min)、出血量289.4m L(200-500 m L),术后10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患者在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时VAS、NDI、m JOA分别由术前7.8±1.7、37.7±5.4、7.4±2.4改善为4.7±1.4、27.2±7.2、10.4±2.1。术后CT显示手术节段均获融合,复位未丢失。C2-C7 Cobb角由16.0°±5.7°改变为-1.4°±5.8°;C2-C7矢状面垂直轴(C-SVA)由57.5±10.2mm改变为24.6±7.9mm。结论:使用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操作者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术前软组织松解,术中安全的,有控制的复位与密切监测的外科手术。该技术可能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为颈椎矫正截骨术提供稳定的三维复位。第二部分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wedge osteotomy decompression and vertebral fusion,ACWODF)技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收集分析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共26例因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合并颈椎病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技术(ACWODF)进行畸形矫形,并在术后完成至少1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4-67岁。共有52节段进行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3/4 10例;C4/5 20例;C5/6 17例;C6/7 5例)。这些患者接受中单节段手术融合6例,双节段融合14例,三节段融合6例。通过颈椎前方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椎间盘切除,并且进行楔形截骨,两侧切除部分钩椎关节骨质并进行软组织松解,楔形截除椎间隙上下椎体的部分终板及骨质,潜行截除上下椎体椎体后缘,保留上下椎体的部分终板,彻底切除椎体后缘的增生骨质,彻底切除后纵韧带。术中使用Caspar型颈椎撑开器、带角度Peek椎间融合器(Cage)、麻醉完成后通过X线透视调整颈椎位置及角度等方法,预先矫形并为手术减压提供更好的体位。椎间融合器内填充患者自体骨,椎体前缘植入钛板固定。术中使用超薄椎板咬骨钳和气动磨钻进行辅助截骨操作。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采用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后骨性融合情况,以及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及C2-C7 Cobb角。所有患者均接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 JOA)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均进行最少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4个月(14个月至2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1.9min(50-150 min)、出血量111.1 m L(50-220 m L),术后15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末次随访时VAS、NDI、m JOA分别由术前3.3±2.1、34.3±7.6、8.6±2.7改善为3.1±1.4、14.6±7.7、13.1±2.1。术后CT显示手术节段均获融合。C2-C7 Cobb角由10.6°±4.1°改变为-1.6°±5.6°;C2-C7矢状面垂直轴(C-SVA)由52.0±9.3mm改变为24.0±9.0mm。结论:对于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采用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椎后凸畸形,矫正整体颈椎的曲度,有效地预防颈椎后凸加重的进一步发生,但术后接受该手术方式的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等轴性症状。通过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可以有效的解除脊髓压迫,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可应用多节段联合楔形截骨术,提高矫形效果,适用于由椎间盘退变,颈椎前柱出现骨性增生等原因导致的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第三部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分析的回顾性研究目的:这是一项关于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DR)与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skip”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SCS)的长期随访(48个月以上的)观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的相关研究。方法:采用Bryan颈椎ADR(18例)和ACDF(31例)治疗49例SCS。在术前和术后48个月以上使用m JOA、NDI和VAS对每个病例进行评估。评估颈椎矢状面曲率、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和中间节段运动程度。MRI用于评估邻近节段退变(ASD)、脊髓压迫和信号改变。结果:两组术后m JOA、NDI、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在最后一次随访中,Bryan组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1.1%和45.2%)、VAS、ROM和运动中段程度方面均优于ACDF组。Bryan组ROM为38.2±4.6°;ACDF组ROM为25.3±4.6°。Bryan组运动中段为8.4±2.0°;ACDF组为12.2±2.2°。Bryan组无ASD患者。ACDF组1例内固定器脱位,2例邻近节段椎间盘变性,但无需二次手术。结论:对于治疗多节段跳跃型颈椎病,人工间盘置换术能有效改善SCS的神经功能,保持颈椎的整体活动,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和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第四部分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同时该术式对及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矫正效率较低。我们设计使用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矫正,可以扩大颈椎椎管容积,并且有效的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通过对颈椎后凸畸形山羊颈椎标本的术前术后手术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压力的改变,来研究该术式对手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研究。方法:将6只公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实验组山羊颈椎标本被给予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山羊颈椎标本采用的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对新鲜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各组三只山羊分别进行两个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比较各组手术节段上下两个间盘术前术后的的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的应力变化。在手术前和手术后,X线片检查两种术式对于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的影响。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在山羊颈椎后凸畸形模型的手术治疗效果上较为满意。颈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较于颈前路常规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颈椎整体曲度和手术节段曲度的恢复上有显着的优势(P<0.01),在大部分方向上的应力改变,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常规融合术相比,可以恢复一定程度生理曲度,但由于使用了较大的椎间融合器,邻近节段间盘的应力较常规减压明显增大。结论: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为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手术方式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供了更多的术式选择,但有证据表明该手术方式并不能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张洧蓝[10](2020)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及下腰痛的多模态定量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全球患病的人口数量日渐增多。腰椎间盘变性会导致下腰痛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日常生活造成困扰,严重者会影响日常生活、睡眠甚至导致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在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常规MR序列的主观性较强,更依赖设备条件和医生的个人水平,缺乏量化标准,更无法提示组织生化结构的改变。近年来,定量磁共振已经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疾病的诊断,并有研究结果显示其对于椎间盘变性的精准诊断具有很大临床价值,对椎间盘早期变性敏感性高。据大量文献报道,不同定量磁共振序列在椎间盘变性中的诊断价值不一致。为了对椎间盘变性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很多研究选择联合多定量序列进行共同研究。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增加多个定量序列会明显增加扫描时间,这阻碍了多定量序列在评估腰椎间盘变性中的临床应用。因此,我们需要更优越的定量磁共振序列来同时满足扫描时间和临床诊断。合成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多模态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一次扫描可以生成多个定量序列和常规加权序列,缩短整个扫描时间,提高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根据原始数据能计算代表组织自身物理特性的定量数值,即纵向弛豫时间(T1值)、横向弛豫时间(T2值)和质子密度(PD值)。根据得到的T1、T2及PD值我们可以计算每个像素的信号强度,从而生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常规加权序列。既满足了多模态定量磁共振成像,又节省了扫描时间,具备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目前,对于合成磁共振成像在腰椎方面的诊断价值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比较合成磁共振与常规磁共振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疾病检测率一致性,探讨合成磁共振成像在腰椎中应用的可行性,旨在为腰椎合成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探讨了合成磁共振成像的多定量序列在腰椎间盘变性中的诊断价值,并尝试建立一个基于Pfirrmann分级的量化标准,为客观评价腰椎间盘变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急性下腰痛(ALBP)、慢性下腰痛(CLBP)的多定量参数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急慢性下腰痛进行组间分析,明确与急慢性下腰痛相关的定量指标,为探索下腰痛的发生机制、急慢性下腰痛的病理变化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依据。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共纳入84名患者,采用GE Signa Pioneer 3.0T磁共振机进行扫描,所有受试者行常规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图像序列(STIR)及合成磁共振成像扫描。使用扫描磁共振操作台的图像编辑模块进行合成磁共振序列的图像后处理,生成合成T1WI、合成T2WI及合成STIR序列。两组序列对以下方面进行比较:(1)客观图像质量,包括信号强度、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2)主观图像质量,包括伪影,空间分辨率,对比度,液体信号强度及脂肪抑制度;(3)病变诊断的一致性。本研究第二部分共纳入85名患者,使用GE Signa Pioneer 3.0T磁共振机进行矢状位T2WI,轴位T2WI序列及矢状位合成磁共振成像扫描,合成磁共振序列经后处理生成T1、T2及PD mapping三组定量序列。测量L1-2至L5-S1腰椎间盘前后纤维环及髓核的T1、T2、PD值,同时对各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之后进行以下分析:(1)年龄、腰椎节段与Pfirrmann分级及椎间盘T1、T2和PD值的相关性;(2)分别评估T1、T2及PD值对腰椎间盘Pfirrmann各级别的鉴别价值,之后进行综合评估。(3)计算各定量值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得到临界值及p值,并比较有效值的曲线下面积(AUCs)。本研究第三部分共纳入51名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分析,使用GE Signa Pioneer 3.0T磁共振机进行矢状位T2WI,矢状位及轴位合成磁共振成像扫描。对各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在生成的T1、T2及PD mapping上测量各椎间盘、双侧椎旁肌肉的相应定量值及椎旁肌肉的横截面积。分析如下:(1)ALBP组与CLBP组间临床资料及VAS、ODI量表的差异;(2)分别分析两组的VAS、ODI量表与临床资料及各定量值之间的相关性;(3)比较两组各定量值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1、常规及合成加权序列的客观图像质量比较结果显示合成序列的信号强度、噪声均高于常规序列组;前者的椎管及脂肪的信噪比要高于后者,而椎体及椎间盘则相反;对比噪声比两组差别不大。主观评分方面合成加权序列的伪影和空间分辨率均低于常规序列组,尤其是在STIR图像上。但前者的液体信号强度及脂肪抑制度要优于后者。对疾病的检测率方面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2、年龄与椎间盘Pfirrmann级别呈负相关,与前纤维环PD值,髓核T1、T2及PD值,后纤维环T2及PD值呈负相关。除前纤维环的T2值以外,椎间盘其他部位的T1、T2及PD值与Pfirrmann分级均呈负相关。腰椎节段在各级别上的分布不同,在重度变性的椎间盘中,下腰椎(L4-S1)所占比例更大。3、对腰椎间盘Pfirrmann各级别有鉴别价值的定量参数为:髓核的T1、T2及PD值,后纤维环的T1及PD值。而在综合评估这些指标时,只有髓核的T2和PD值有统计学意义。T2和PD的ROC曲线比较结果显示表明T2值在II-III和IV-V级的AUCs要高于PD值。在I-II和III-IV级之间,T2及PD值的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4、ALBP组和CLBP组的临床资料及VAS、ODI量表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的前纤维环T1值及髓核T1、T2值有统计学差异,CLBP组的值明显高于ALBP组。而ALBP组的腰大肌T2值则明显高于CLBP组。5、在VAS方面,ALBP组与Pfirrmann级别呈正相关;CLBP组与身高呈正相关。在ODI方面,ALBP组与BMI呈正相关;CLBP组与年龄及Pfirrmann级别呈正相关。6、ALBP组的VAS与腰大肌横截面积呈负相关,与多裂肌T2值呈正相关;ODI与髓核T1、T2、PD值呈负相关,与后纤维环T2值呈正相关。CLBP组的VAS与后纤维环T1、PD值呈正相关;ODI与后纤维环T2值呈正相关。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常规和合成磁共振序列的图像质量的主观、客观评估,证明了合成磁共振生成的加权序列图像质量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在腰椎病变的检出率方面与常规磁共振有良好的一致性。我们的研究为腰椎合成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合成磁共振成像对腰椎相关疾病中的进一步应用的基础。2.本研究应用合成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变性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年龄、腰椎节段、椎间盘变性级别与T1、T2及PD mappin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合成磁共振成像能准确检测腰椎间盘变性的早期改变,是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进展程度的有效检查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并为进一步统一量化标准提供依据。3、本研究应用合成磁共振成像对青壮年急慢性下腰痛进行定量分析,评估腰椎合成磁共振成像的多定量序列与临床疼痛及功能障碍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急慢性下腰痛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现椎间盘及椎旁肌肉的定量值与下腰痛及功能障碍有关,对探索下腰痛的发生机制、急慢性下腰痛进展过程中的病理性变化及选择相应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椎间盘变性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间盘变性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制研究进展
        2.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2.1.2 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理
        2.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机理的研究进展
        2.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2.2.1 开放手术
        2.2.2 微创手术
        2.2.3 腰椎融合术
        2.2.4 腰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2.2.5 动态内固定术
    2.3 脊柱平衡研究进展
        2.3.1 脊柱平衡参数研究现状
        2.3.2 腰椎融合术与脊柱平衡关系研究进展
    2.4 创新之处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中止及脱落标准
        3.1.5 一般资料
        3.1.6 主要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
    3.2 手术方法和技术要求
        3.2.1 手术指征
        3.2.2 术前准备
        3.2.3 术前责任节段明确
        3.2.4 手术方法
        3.2.5 术后处理
        3.2.6 内固定器材
    3.3 影像学参数观察
        3.3.1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性参数
        3.3.2 脊柱-骨盆冠状面平衡性参数
        3.3.3 测量方法
    3.4 疗效评定
    3.5 手术相关情况
    3.6 随访方法
    3.7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情况与分析
    4.2 手术相关情况与分析
    4.3 脊柱平衡性参数数据与分析
        4.3.1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分析
        4.3.2 脊柱-骨盆冠状面参数与分析
    4.4 疗效数据与分析
5 讨论
    5.1 脊柱平衡的意义
    5.2 融合手术对脊柱平衡性的影响
    5.3 两种手术比较
        5.3.1 手术方式
        5.3.2 临床观察
        5.3.3 影像学观察
    5.4 不足之处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件

(2)FGF2通过调节Caspase-3、bcl-2表达在改善软骨终板退行性变的代谢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FGF2在不同程度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软骨终板组织标本中的表达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外源性FGF2对正常软骨终板细胞的代谢调控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体外诱导软骨终板细胞变性中的代谢调控及Caspase-3、bcl-2表达的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外源性FGF2联合FGFR1阻断剂对于延迟软骨终板细胞变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生长因子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3)足三里穴位注射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实验设计
    1.2 病例来源
    1.3 一般资料
    1.4 病例选择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出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详见表4)
    3.2 两组首次排气时间比较(详见表5)
    3.3 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比较(详见表6)
    3.4 两组术后腹胀评分比较(详见表7)
    3.5 两组腹胀恢复评价比较:详见表8
4.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认识
    4.2 DLS的发病机制
    4.3 DLS手术治疗
    4.4 DLS术后并发腹胀的病因病机
    4.5 现代医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治疗
    4.6 中医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文献研究
    4.7 中医对腰椎术后腹胀的治疗
    4.8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DLS术后腹胀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4.9 选穴足三里的依据
    4.10 穴位注射维生素B1 的作用机制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患者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介
致谢

(4)三种不同植骨方法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非手术治疗
    二、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三组患者的术后椎间融合率比较
    2.3 三组患者的预后广义估计方程检验结果
    2.4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2.5 典型病例
讨论
    3.1 脊柱内固定器械的选择
    3.2 椎体间融合术入路的选择
    3.3 椎间融合器的选择
    3.4 椎间植骨方法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LIF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5)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MRI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颈椎间盘突出症现代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分型
        1.4 颈椎病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1.5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1.6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估方法
    2.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
        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3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进展
        3.1 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成果
        3.2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文献报道
        3.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周期
        1.9 观察指标
        1.10 影像学观察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2.3 消髓化核汤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影响
        2.4 吸收率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5 中医药促进颈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3. 讨论
        3.1 中医药保守治疗在颈椎病诊治方面的应用
        3.2 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3.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意义与思考
        3.4 不足与展望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病例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补肝健腰方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组织MMP-1及OP-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实验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制作模型
        2.3 造模成功的判定
        2.4 动物分组
        2.5 实验实施
        2.6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二、实验结果
    1.光镜下观察椎间盘髓核组织形态学改变
    2.MMP-1检测结果及分析
    3.OP-1检测结果及分析
三、讨论
    1.现代医学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认识
    2.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与MMP-1、OP-1的关系
    3.腰椎纤维环全层穿刺法造模的复制
    4.中医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认识
    5.对补肝健腰方的认识
    6.结果分析
    7.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HE染色主要步骤
附录 2 RT-PCR主要步骤
附录 3 ELISA法主要步骤
综述 细胞因子对椎间盘退变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推拿对椎间盘退变白兔TGF-β1与炎性、自噬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腰椎间盘退变发生率高,而有效的模型建立是研究的良好载体
    2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显着,具有独特优势
    3 TGF-β1、炎性因子、自噬因子与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
实验第一部分 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器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兔腰椎解剖
        2.2 分组造模
        2.3 标本采集
        2.4 观察与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3.2 兔解剖结果
        3.3 组织学观察结果
    4 实验小结
实验第二部分 推拿干预椎间盘退变的效应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实验干预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与检测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组织学观察结果
        3.3 各组椎间盘中TGF-β1与TNF-α、IL-6 蛋白表达量
        3.4 各组椎间盘中TGF-β1与Beclin1、LC3 基因相对表达量
        3.5 TGF-β1与IL-6、TNF-α、Beclin1、LC3 的相关性分析
    4 实验小结
讨论
    1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椎间盘结构特点
        1.2 腰椎间退变及其影响
        1.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病名的追溯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3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
        3.1 中医对推拿手法机制的阐述
        3.2 西医对推拿手法机制的阐述
        3.3 推拿治疗方法的选择
    4 动物模型的建立
        4.1 实验动物的选择
        4.2 造模方法的选择
    5 实验相关指标的选择
        5.1 炎性因子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5.2 自噬因子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5.3 TGF-β1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6 实验结果讨论
        6.1 推拿与炎性因子
        6.2 推拿与自噬因子
        6.3 推拿与TGF-β1
        6.4 TGF-β1与炎性反应、细胞死亡的关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基因检测的绘制图
    附件二:文献综述 TGF-β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三: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9)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术前牵引+颈后路椎板减压关节突松解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椎前路楔形截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资料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颈椎前路楔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颈椎后凸畸形手术策略的临床研究和影像学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及下腰痛的多模态定量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应用合成磁共振诊断腰椎病变的可行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MR数据采集
        2.3 MR图像数据处理和分析
        2.3.1 合成磁共振图像后处理
        2.3.2 客观图像质量评估
        2.3.3 主观图像质量评估
        2.3.4 病变诊断的一致性评估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客观图像质量评估结果
        3.3 主观图像质量评估结果
        3.4 病变诊断的一致性评估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合成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MR数据采集
        2.3 MR图像数据处理和分析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椎间盘定量值的可重复度评估
        3.3 年龄与椎间盘变性的相关性
        3.4 腰椎节段与椎间盘变性的相关性
        3.5 腰椎间盘前后纤维环的定量值分析
        3.6 椎间盘定量值对Pfirrmann分级的诊断价值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合成磁共振成像在青壮年下腰痛人群中的临床诊断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量表评估
        2.3 MR数据采集
        2.4 MR图像数据处理和分析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VAS、ODI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3.3 VAS、ODI与椎间盘定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3.4 VAS、ODI与椎旁肌肉各定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3.5 急慢性下腰痛组间各定量值的对比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椎间盘变性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撑开型Cage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平衡的影响研究[D]. 朱芳洁.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FGF2通过调节Caspase-3、bcl-2表达在改善软骨终板退行性变的代谢调控及相关机制研究[D]. 宋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3]足三里穴位注射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腹胀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关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三种不同植骨方法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郑越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5]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D]. 李磊本.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6]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MRI评估[D]. 马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补肝健腰方对腰椎间盘退变大鼠髓核组织MMP-1及OP-1表达的影响[D]. 曾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推拿对椎间盘退变白兔TGF-β1与炎性、自噬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D]. 赵小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9]不同手术策略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和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研究[D]. 尚子琨.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10]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及下腰痛的多模态定量磁共振研究[D]. 张洧蓝.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如何治疗椎间盘退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