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保存期限改革的对策与效果

高校档案保存期限改革的对策与效果

一、论高校档案保管期限改革对策及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黄晶云[1](2021)在《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研究 ——以我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例》文中认为

张西蒙[2](2021)在《和宝荣先生档案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紫楠[3](2021)在《高校档案利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档案机构是我国档案事业中的中坚力量,为校园文化甚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完善高校档案部门的工作和丰富其业务内容,对提升档案部门的服务质量、科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高校档案的利用现状展开具体分析,并且根据调研统计的数据总结出高校档案利用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对高校档案利用工作进行概述,对高校档案的构成、特点及价值,以及高校档案利用规律探索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第二章对高校档案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且针对调查情况对高校档案利用的规律展开具体的分析。第三章结合具体的高校档案利用规律以及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建议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创新思维下高校档案利用服务应该何去何从。

李海涛,张蕴怡[4](2020)在《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基于调研访谈系统梳理了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监管效力不足、市场准入条件低、行业竞争无序化、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及成因。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家政策,提出了提升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的监管效力、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市场、定向培育行业专业人才等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对策。

李昂[5](2020)在《北京市测绘院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传递效率得到显着提升,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逐渐增多。当信息技术实现迅猛发展后,测绘行业也开始实施转型发展,地理信息服务成为一项重要业务。地理信息服务工作对于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了解地理景观变化、研究和分析人文活动、设计和实施关键性工程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过去的档案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测绘档案馆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确保档案信息服务能够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业务发展相统一。本文以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测院)为例,搜集了国内外关于档案信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相关的论文,提炼总结相关观点。首先介绍了北测院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而阐述在大测绘背景下,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档案信息服务的必要性。接下来,根据北测院近几年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问卷调查,介绍目前档案信息服务存在以下不足:馆藏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服务方式单一、缺乏反馈机制。并进一步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剖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档案专业化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少;管理制度不够精细,管理方式落后。最后,从服务对象角度出发,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难点,从资料档案馆基础建设、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建设、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适合北测院的信息服务模式和优化策略。本文通过对北测院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发现,在测绘行业转型发展和大测绘背景下,北测院档案信息服务应更具有针对性,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必须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加以调整,进一步提升北测院档案信息服务效率。

张胜博[6](2020)在《向单轨制转变 ——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已经建成了各式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电子数据,由于技术单方面快速发展,而管理手段和相关标准规范的更新相对滞后,使得企业对这些具有保留价值的电子数据——电子文件的管理仍然要依靠实体的纸,这违背了企业想要提升效率和效能的初衷。同时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也纳入了国家战略,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成为电子文件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模式走到了从双轨制、双套制管理向单轨制管理转型的“关口”,此时对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的转型方案进行研究,可谓是恰逢时机。本文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对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进行了阐释和提炼,吸取了京东集团“智慧财税”、江苏核电文档信息化创新的实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剖析出实现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的“痛点”及解决方案,并总结出企业进行单轨制管理流程优化的具体原则。立足实际,对科技型生产制造企业—河冶科技进行调研,对档案部门负责人和信息部相关负责人进行多次访谈,了解现有档案及电子文件管理情况与水平,分析其电子文件管理现状,指出其现有流程存在的不足。以流程的角度切入,根据ESIA法提出完善、清除、简化、均衡和自动化升级五个流程优化方向,并对流程优化需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做了梳理,包括相关参考类表和规范的制定。根据该企业的机构性质、业务特点,对河冶科技现有电子文件形成流程和归档流程进行了再造和优化,设计出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流程,对流程中的数据流和信息流进行了图形描绘,对所有作业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解释了其中一些关键性转变的作用和操作方法。最后总结了此次方案优化的相关经验和不足,为今后其他企业进行电子文件管理向单轨制转型提供了借鉴。

郑子涵[7](2020)在《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档案”的背景下,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当前各级档案部门大力开展档案数字化、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档案开发利用、档案服务已经成为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入和服务社会化成为追逐的目标。而在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必然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现今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引发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问题:个人信息受到篡改、泄露、非法买卖。因此保护个人信息成为各国在发展中必须直面的急切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在学术领域还未厘清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边界,这也给档案工作部门、档案利用者或者档案中涉及的个人信息主体带来困扰。当前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仍属于摸索中阶段,把握好基本的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在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多方面的边界问题,本文从法律边界和现实边界这两个方面入手。法律法规作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开展的依据,它规范我们档案工作部门具体的工作内容。笔者对法律法规的条文梳理,了解档案在开发利用中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的依据,但遗憾的是,至今我国没有一部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法律之间的衔接性也较弱。而现实边界的研究,笔者选取了H省档案局(馆)作为调研对象,该局(馆)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代表性,在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调研了该局(馆)在档案流转、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利用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分析了在现实边界中,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保护意识不到位、缺乏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多方利益冲突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边界完善建议,提出了多维度提升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引进个人信息保护官制度、平衡各主体利益关系的建议。

罗斌[8](2020)在《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由以往的固定终身制向聘用制转变,高校的人才流动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档案管理需要更加灵活的模式。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传统人事档案制度亦露出诸多弊端:“档案重建”时有发生;档案收集欠完整;档案利用率低下;档案管理缺乏社会服务性等。本论文采取文献法、案例法、比较借鉴法,运用协同管理理论、库克曲线理论,以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为研究视角,重点以Y学院为例,对档案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由点及面,总结出当前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困境。参考国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议与对策。第一,树立高校公共人事档案理念,发挥其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第二,建立人事档案社会服务化管理模式,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加强,小单位的自行管理人事档案模式将被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服务化管理模式取代。第三,政府成立公益型区域性高校人事档案中心,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公益型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服务性等特点。第四,构建人事档案“电子化”和“法制化”。“电子化”,就是要求把传统的纸质型档案转换成电子型档案,通过电子手段建立个人信用系统;“法制化”,就是必须按照《宪法》《公务员法》《劳动法》《保密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法律监督及监管机制。本论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结合人事档案工作具体特征,期望能拓宽人事档案服务社会化的视野,为同类型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雷洁[9](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数据时代和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科研档案管理需要新方法和新手段。针对目前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科研知识关联度差、科研档案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从知识层面将科研档案资源中的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人员等要素与项目任务书、合同、研究报告中抽取的知识单元进行关联和融合,丰富科研档案的语义关系,推进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提档升级,对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支撑科研单位管理决策、科研档案智能管理、档案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理论等,对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收集、加工以及存储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凝练科研档案管理深层次加工、多元化关联以及决策支撑等需求,为基于知识图谱开展科研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支持。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研究了用于科研档案管理的知识图谱构建过程。通过对知识图谱的构建要素(知识单元与语义关系)的综合分析,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总结了知识图谱的适用领域,为科研档案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科研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2)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通过数据解析、深层次揭示以及实体抽取过程实现科研档案细粒度实体识别。结合Nanopublication与CERIF模型,设计科研档案资源描述体系,构建了科研档案多维度关联模型。基于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使用资源描述框架RDF和OWL语言,继承利用EAD、DCMI等现有较为通用的元数据构建科研档案知识图谱模型,将人员、机构、成果等实体与科研档案资源知识层面的研究任务、实施方案等实体语义串联在一起。通过深层次知识融合与推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研档案语义关联。(3)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原型。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构建了一个覆盖档案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包括数据解析层、智能识别层、语义关联层以及智能管理层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原型。以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为数据源,实现智能化采集与归档、自动抽取与关联以及语义增强等功能,提高了科研档案资源语义关联性,提升了科研档案管理效率。(4)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分析。为验证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用性,从知识识别粒度、知识多维关联度以及知识融合与利用程度等方面将基于知识谱图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与传统的档案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应用效果表明基于知识图谱科研档案管理的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燕[10](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二、论高校档案保管期限改革对策及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档案保管期限改革对策及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3)高校档案利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知识概述
    第一节 高校档案的构成、利用特点及价值
        一、高校档案的构成
        二、高校档案利用特点
        三、高校档案的价值
    第二节 探索高校档案利用规律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校档案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二、掌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动权
        三、把握用户潜在的利用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档案利用情况调查统计及规律分析
    第一节 高校档案利用情况统计
        一、利用量统计
        二、目的及内容统计
        三、高校档案利用主体统计
        四、利用方式统计
        五、利用时间及持续时间统计
    第二节 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一、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成绩
        二、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不足
    第三节 高校档案利用规律分析
        一、利用工作发展与客观环境变化的互动性
        二、用户利用需求的层次化
        三、利用工作的智能化发展
        四、利用工作的周期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基础建设
        一、更新思想观念
        二、加强对高利用率档案的科学整合
        三、构建科学的利用工作体系
        四、建立健全用户反馈机制
    第二节 完善利用工作
        一、处理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
        二、加强动态分析掌握利用趋势
        三、利用峰谷差进行工作协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国外档案保管外包服务企业进入并规模化融入国内市场阶段
    2.2 国内外档案保管外包服务机构共生时期
        2.2.1 外资企业收购兼并期(2006—2009年)
        2.2.2 国内档案保管外包服务企业独立发展期(2010—2019年)
3 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特点
    3.1 源于国外,呈现中后期独立发展的模式
    3.2 基于主营业务支撑,具有稳定的市场业务
    3.3 保持原有市场份额,同时跨领域拓展市场
    3.4 服务以纸质档案存管为主,数字化业务不多
    3.5 服务企业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南部,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向外发散
4 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监管效力不足
    4.2 市场准入条件低,行业竞争无序化
    4.3 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5 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对策
    5.1 提升行业监管效力
    5.2 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市场
    5.3 定向培育行业专业人才

(5)北京市测绘院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2.1.2 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
        2.1.3 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2.2.3 信息资源共享
第3章 北测院档案信息服务现状及问题
    3.1 北测院基本情况概况
    3.2 北测院档案信息服务现状
        3.2.1 馆藏基本情况
        3.2.2 提供利用情况
    3.3 北测院档案信息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3.3.1 问卷内容设计
        3.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3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3.3.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4章 档案信息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1 档案专业化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4.1.1 人员岗位认同度有待提升
        4.1.2 人员档案专业化程度不高
    4.2 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少
        4.2.1 投入经费少,基础建设薄弱
        4.2.2 软硬件落后,数据共享困难
    4.3 管理制度不够精细,管理方式落后
        4.3.1 电子档案归档制度不完善
        4.3.2 网络平台建设欠佳,宣传工作不到位
        4.3.3 信息服务反馈工作亟待加强
第5章 档案信息服务优化策略
    5.1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馆藏环境和软硬件条件
    5.2 构建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5.2.1 开展档案馆信息定制服务
        5.2.2 推进档案馆信息咨询服务
    5.3 加强地理信息业务档案的建设
        5.3.1 做好地理信息业务档案的深度开发
        5.3.2 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5.4 加强档案馆网站建设
    5.5 提高档案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5.5.1 人才引进
        5.5.2 加强档案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5.5.3 合理配置档案工作人员
    5.6 建立档案用户反馈机制
        5.6.1 档案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方法
        5.6.2 根据反馈结果使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向单轨制转变 ——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己纳入国家战略
        1.1.2 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成为电子文件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电子文件+单轨制”
        1.3.2 “电子文件管理流程”
    1.4 国外研究综述
        1.4.1 电子文件单轨制
        1.4.2 业务流程重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1.6 创新点和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
2 本文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
        2.1.2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2.1.3 双套制、双轨制、单套制和单轨制概念辨析
        2.1.4 流程与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流程
    2.2 电子文件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2.2.2 前端控制
        2.2.3 全程管理
        2.2.4 集成管理
        2.2.5 业务流程重组
    2.3 国内实践介绍
        2.3.1 京东集团“智慧财税”
        2.3.2 江苏核电文档信息化创新
3 企业电子文件实现单轨制管理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3.1 影响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实现的因素
    3.2 重点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3.2.1 电子文件元数据管理
        3.2.2 电子文件归档
        3.2.3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
        3.2.4 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3.3 单轨制管理流程优化的原则
        3.3.1 立足企业实际情况,以满意原则为标准进行工作优化
        3.3.2 建立符合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优化程序
        3.3.3 制定符合国家文件及标准要求且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程序
        3.3.4 倡导合作原则,企业部门分工协作
4 河冶科技现有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分析
    4.1 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2 河冶科技电子文件管理情况分析
        4.2.1 分析内容
        4.2.2 分析结果
    4.3 河冶科技档案管理流程分析
    4.4 河冶科技现有文件管理流程评价
5 优化方案的设计
    5.1 流程优化的方法
    5.2 流程优化准备
        5.2.1 相关参考类表和规范的制定
        5.2.2 实现全局系统管理
    5.3 流程再造
        5.3.1 形成流程再造
        5.3.2 归档流程再造
6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学理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个人信息
        2.1.2 个人信息、个人数据与个人隐私的辨析
        2.1.3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
    2.2 涉及个人信息的主要档案类型
        2.2.1 婚姻档案
        2.2.2 人事档案
        2.2.3 医疗档案
        2.2.4 诉讼档案
        2.2.5 其他档案
    2.3 档案开发利用中涉及个人信息特点
        2.3.1 分散性广
        2.3.2 界定性难
        2.3.3 内容多样
        2.3.4 关联度强
    2.4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理论
        2.4.1 人格权
        2.4.2 个人信息权
    2.5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
        2.5.1 知情-同意原则
        2.5.2 最小必要原则
        2.5.3 安全保障原则
        2.5.4 责任明确原则
第3章 我国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边界
    3.1 法律法规的内容
        3.1.1 法律
        3.1.2 行政法规
        3.1.3 部门规章
    3.2 法律法规的特点
        3.2.1 保护方式多间接
        3.2.2 明确个人信息罪
        3.2.3 萌发个人信息权
        3.2.4 重视档案借阅制度
    3.3 存在不足
        3.3.1 立法保护意识不强
        3.3.2 立法上缺乏上位法
        3.3.3 法律之间衔接性弱
        3.3.4 个人信息权不到位
第4章 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边界
    4.1 调研对象及其说明
        4.1.1 代表性
        4.1.2 参考性
    4.2 调研结果
        4.2.1 个人信息流转有序
        4.2.2 档案数字化高效
        4.2.3 档案管理系统严密
        4.2.4 档案利用制度规范
    4.3 存在不足
        4.3.1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
        4.3.2 缺乏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4.3.3 流转过程多方利益冲突
第5章 我国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完善建议
    5.1 多维度提升保护意识
        5.1.1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5.1.2 加强立法保护意识
    5.2 制定专门个人信息保护法
        5.2.1 厘清保护的范围
        5.2.2 确定个人信息权
    5.3 引进个人信息保护官
        5.3.1 设置个人信息官
        5.3.2 监管把控全过程
    5.4 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
        5.4.1 满足多主体利益
        5.4.2 协调个人与公共利益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校
        2.1.2 聘用制
        2.1.3 人事档案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管理理论
        2.2.2 库克曲线
第3章 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3.1 问题表现
        3.1.1 “档案重建”时有发生
        3.1.2 档案收集欠完整
        3.1.3 档案利用率低下
        3.1.4 档案管理缺乏公共服务性
    3.2 成因分析
        3.2.1 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3.2.2 管理制度滞后
        3.2.3 管理制度欠规范
        3.2.4 管理方法欠更新
        3.2.5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第4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国外经验借鉴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法国
        4.1.4 发达国家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4.2 国外经验启示
        4.2.1 充分利用和按权限开放相结合
        4.2.2 人事档案集中管理
        4.2.3 重视人事档案的利用与社会服务功能
第5章 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5.1 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5.1.1 调整收集范围,完善收集制度
        5.1.2 确保档案材料真实性与及时性
        5.1.3 确保档案材料收集的规范性
        5.1.4 强化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的工作制度
        5.1.5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利用范围
        5.1.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积极性
    5.2 建立高校人事档案社会服务化管理模式
        5.2.1 树立高校公共人事档案理念
        5.2.2 建立人事档案社会服务化管理模式
        5.2.3 政府成立公益型区域性高校人事档案中心
        5.2.4 构建人事档案“电子化”和“法制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研档案管理方式变革
        1.1.2 科研档案价值驱动
        1.1.3 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条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研档案
        2.1.2 科研档案管理
        2.1.3 知识图谱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档案管理研究进展
        2.2.1 档案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2.2.2 档案信息化标准研究进展
        2.2.3 数字化科研研究进展
        2.2.4 档案语义化研究进展
        2.2.5 相关管理模型对比与分析
    2.3 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和主要应用综述
        2.3.1 构建过程
        2.3.2 构建要素
        2.3.3 关键方法和技术
        2.3.4 主要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科研档案管理调研对象选取
    3.2 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3.2.1 科研档案的管理模式
        3.2.2 科研档案收集与归档
        3.2.3 科研档案加工与组织
        3.2.4 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
    3.3 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科研档案资源完整性缺失
        3.3.2 科研档案资源组织关联方式单一
        3.3.3 科研档案资源融合与利用程度不高
    3.4 科研档案管理需求调研与分析
        3.4.1 深层次加工需求
        3.4.2 多元化关联需求
        3.4.3 决策支撑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构建
    4.1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型设计思路
    4.2 科研档案细粒度实体识别
        4.2.1 科研档案数据解析
        4.2.2 科研档案深层次揭示
        4.2.3 科研档案实体抽取
    4.3 科研档案多维度关联模型构建
        4.3.1 科研档案知识组织方式选择
        4.3.2 科研档案资源描述体系设计
    4.4 科研档案深层次知识融合
        4.4.1 科研档案知识图谱模型构建
        4.4.2 科研档案知识融合与推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原型构建
    5.1 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5.1.1 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5.1.2 农业信息研究所科研档案管理需求分析
    5.2 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5.3 构建基础与总体架构
        5.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基础
        5.3.2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5.4 主要功能与关键技术
        5.4.1 智能采集与归档
        5.4.2 语义加工与智能解析
        5.4.3 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
        5.4.4 语义增强与知识更新
        5.4.5 智能审核与个性化推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6.1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
        6.1.1 助力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
        6.1.2 推动中国农科院档案管理方式变革
        6.1.3 增强科研档案语义关联与利用程度
    6.2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6.2.1 知识识别粒度对比
        6.2.2 知识多维关联度对比
        6.2.3 知识融合与利用程度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10)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四、论高校档案保管期限改革对策及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名人档案建设研究 ——以我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例[D]. 黄晶云. 安徽大学, 2021
  • [2]和宝荣先生档案学思想研究[D]. 张西蒙. 安徽大学, 2021
  • [3]高校档案利用规律研究[D]. 李紫楠.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我国档案保管外包服务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李海涛,张蕴怡. 档案学通讯, 2020(04)
  • [5]北京市测绘院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D]. 李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5)
  • [6]向单轨制转变 ——企业电子文件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张胜博. 山东大学, 2020(10)
  • [7]档案开发利用中个人信息保护边界研究[D]. 郑子涵. 湘潭大学, 2020(02)
  • [8]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学院为例[D]. 罗斌. 扬州大学, 2020(05)
  • [9]基于知识图谱的科研档案管理研究[D]. 雷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校档案保存期限改革的对策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