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物理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张卫卫,尹家林,郝媛媛,裴晨晨,蔡西国,胡利杰,方政[1](2021)在《手法联合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手法联合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TMD)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TM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超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手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 W及治疗6 W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包括:①检测患者开口度;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③采用下颌功能受损问卷(MFIQ)评定患者下颌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等。结果治疗3 W及治疗6 W后2组患者开口度、疼痛VAS评分及MFIQ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观察组开口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6±1.67)分和(3.07±1.33分)]、MFIQ评分[分别为(16.4±4.2)分和(8.8±2.2)分]、疼痛缓解起效时间[(11.38±2.15)d]及显效时间[(15.74±3.55)d]均显着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76.67%)亦显着优于对照组水平(53.34%)。结论联合手法及超短波治疗TMD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开口度及下颌功能,加速疼痛缓解,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薛钟骋[2](2020)在《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TMD病例共64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针刺下关组33例与手法组31例,分别予以针刺双侧下关穴+手法治疗、手法治疗。1次/隔日,3次/周,4周1个疗程,1个疗程后以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为观察指标。结果:①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针刺下关组总有效率高于手法组(P<0.05)。②VAS评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针刺下关组VAS评分的降低程度优于手法组(P<0.05)。③Fricton指数:两组治疗后DI(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关节压诊JP)、PI(肌肉压诊MP)、CMI(DI+PI)均较前降低(P<0.05),且针刺下关组DI、PI、CMI的降低程度均优于手法组(P<0.05)。两组治疗后DI中下颌运动MM、JN、JP均较前降低,其中针刺下关组MM、JP的降低程度均优于手法组(P<0.05),JN的降低程度与手法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双侧下关穴对TM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针刺双侧下关穴能降低TMD患者VAS评分,改善疼痛;(3)针刺双侧下关穴能降低TMD患者的DI、PI、CMI水平,通过改善下颌运动(MM)、减少肌肉关节压痛(JP、MP)从而恢复颞颌关节的整体功能情况,但在改善关节杂音(JN)方面不具优势。
王振[3](2020)在《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研究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为基础,观察推拿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改善情况,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探寻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使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通过推拿治疗能够消除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随机选取云南省中医医院推拿科和口腔科中符合试验要求的60例研究对象,按照每组30人的数量随机划分成2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端旋法治疗,对照组参考范炳华主编的《推拿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按照15分钟1次的时间进行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总疗程完成后分别评估VAS视觉模拟评分和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数值差,汇总数据信息整合归纳录入资料库中,通过软件SPSS24.0展开数据分析,科学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治疗成效。结果:1.两组病人的基本情况和治疗开始前VAS数值和Fricton数值的差距值分别进行对比,结果未体现出统计学价值(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完成后分别进行组内对比:2.1试验组: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2.54±1.47)与治疗前VAS评分(5.83±1.14)相比较,分数较前降低,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疗程完成后的Fricton评分(DI(0.269±0.112)、PI(0.032±0.039)、CMI(0.151±0.072))与治疗前的Fricton评分(DI(0.377±0.10)、PI(0.106±0.048)、CMI(0.241±0.056))相比较,分值较前减少,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对照组:治疗完成后的VAS评分(3.34±1.31)与治疗前VAS评分(5.68±1.09)相比较,评分较前降低,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疗程结束后的Fricton评分(DI(0.335±0.076)、PI(0.075±0.053)、CMI(0.206±0.053))与治疗前的Fricton评分(DI(0.355±0.090)、PI(0.104±0.041)、CMI(0.229±0.058))相比较,分值较前较少,结果有明显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两种推拿治疗方法对VAS评分及Fricton评分均有改善作用。3.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试验组VAS评分(2.54±1.47)与对照组VAS评分(3.34±1.31)相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ricton评分(DI(0.269±0.112)、PI(0.032±0.039)、CMI(0.151±0.072))与对照组Fricton评分(DI(0.335±0.076)、PI(0.075±0.053)、CMI(0.206±0.053))比较,结果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通过VAS评分及Fricton评分的疗效评价,说明试验组推拿手法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4.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效果稳定,未出现不良反应,试验组愈显率为63.34%,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愈显率为36.66%,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Z=-2.24,P=0.0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端旋法与常规推拿法进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疾病情况,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2.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异常情况,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端旋法更具治疗优势,能够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刘晓阳[4](2020)在《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非手术方法有很多,其中电针具备针灸刺激和电刺激双重作用,本文旨在观察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北医大第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60例,依据RDC/TMD(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MD)标准及颞颌关节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 R)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 R)。2.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穴位采用平补平泄法,刺入深度约0.5-1寸,针刺得气后留针,连接G6805.I电针仪(鑫升实业有限公司),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30min/次,1次/d,连续10d为一疗程。治疗过程贯穿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复查颞颌关节MRI。3.治疗过程中记录:(1)不同时点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3次、6次、10次后);治疗前后短式Mc Gill疼痛调查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2)Friction指数评估TMJ(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相关功能;(3)治疗前后总体疗效;(4)治疗前后无痛最大张口度;(5)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情况。4.统计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Wilcoxon和Mann-Whitney U检验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S评分在两组内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疼痛症状均在治疗第3次后较治疗前开始明显缓解(P<0.05),第6次后疼痛缓解更加明显(P<0.05),治疗6次与治疗10次后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在治疗3次后疼痛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别(P=0.584),但在治疗6次及治疗结束后显示ADDw R组疼痛改善更明显(P<0.05)。2.两组Mc Gill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490),治疗后下降(P<0.05);ADDw R组改善更明显(P=0.008)。3.两组关节障碍指数、肌肉压诊指数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ADDw R组肌肉压诊指数改善较ADDwo R组更明显(P=0.037)。4.两组总体疗效均达到90%以上;但两组总体疗效差异不大(P=0.165)。5.两组患者的无痛开口度在治疗后均变大(P<0.05),但ADDw R组增大更明显(P=0.000)。6.治疗后两组的颞下颌关节盘均没有复位。结论:1.电针对两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改善优于不可复性前移位组;两组均在电针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次数尽可能达到6次以后。2.电针治疗后,Friction指数显示两组关节功能状况均发生改善,但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肌肉压痛改善较不可复性前移位组更明显。3.两组的总体疗效均具有较明显的改善,组间无明显差异。4.电针对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组的无痛张口度的改善较不可复前移位组更明显。5.电针对病程6个月以上关节盘前移患者的关节盘复位疗效不明显。
丁文芳[5](2019)在《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探求一种针对性强、效果相对全面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本课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0例),手法组(36例),针刺+手法组(42例);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针刺组予针刺治疗,取患侧下关、颊车、上关、听宫、翳风、颧髎、合谷等穴,采用提插、捻转的手法,平补平泻以泻法为主,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手法组予“三步康复法”,包括软组织松解、动态关节松动术和关节协调性训练;针刺+手法组予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治疗,针刺方法同针刺组,“三步康复法”同手法组,三组均为3次/周,2周为1疗程,视患者病情治疗1-2疗程;以临床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关节弹响度、最大主动开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为观察指标。结果:(1)针刺组治愈率63%、手法组治愈率75%,针刺+手法组治愈率83%,针刺组+手法组治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和手法组;(2)治疗后三组自身比较VAS均降低(P<0.01),三组组间治疗前后VAS差值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针刺组和针刺+手法组VAS差值极显着高于手法组(P<0.01),针刺组和针刺+手法组VAS差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自身比较弹响程度均降低(P<0.01),三组组间治疗前后弹响度差值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手法组和针刺+手法组弹响程度差值极显着高于针刺组(P<0.01),手法组和针刺+手法组弹响程度差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自身比较MMO均增加(P<0.01),组间治疗前后MMO差值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3)Friction指数:治疗后三组自身比较DI、PI、CMI均降低(P<0.01),三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DI差异极显着(P<0.01),PI、CMI差异显着(P<0.05)。针刺+手法组和手法组DI差值极显着高于针刺组(P<0.01),针刺+手法组和手法组的DI差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手法组的PI差值极显着高于手法组(P<0.01),与针刺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的PI差值显着高于手法组(P<0.05);针刺+手法组的CMI差值极显着高于针刺组(P<0.01),显着高于手法组(P<0.05),针刺组和手法组的CMI差值显着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三步康复法”、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均有临床疗效,三者均能改善疼痛、弹响和张口受限,降低Fricton指数(DI、PI、CMI),但对上述症状和功能的改善各有侧重;针刺改善弹响、降低DI无优势,“三步康复法”改善疼痛、降低PI无优势,而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不仅能同时改善疼痛、关节弹响、张口受限,降低DI、PI,且改善CMI更具优势,能从临床症状及功能上更为全面地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值得推广。
罗诗雨[6](2018)在《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但就诊率相对较低,其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有诸多针灸治疗TMD的相关临床报道,但现有对其的研究证据质量不高,因此目前针灸治疗T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制作方法,对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旨在为今后针灸治疗TMD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提供循证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预设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制定出合理的文献检索策略,之后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WF、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和ScienceDirect等中英文数据库,通过手工检索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相关纸质文献,纳入所有语言为中英文的针灸治疗TMD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后,两位评价员严格遵循本研究的文献筛选标准分别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通过筛选获得的所有文献,根据偏倚风险表,进行偏倚风险评价。然后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对所有纳入文献的结果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最后运用GRADE profiler 3.6软件对各个结局指标证据质量进行评级。结果 本研究总共纳入32篇文献,共2461例患者。系统评价结果显示:1.针刺后VAS评分差值显着优于安慰针[SMD=0.53,95%CI[0.16,0.90],P=0.005]。2.针刺治疗有效率优于常规疗法[OR=4.03,95%CI[2.36,6.90],P<0.00001],治愈率同样优于常规疗法[OR=2.19,95%CI[1.59,3.02],P<0.00001]。3.针刺联合常规疗法的有效率优于常规疗法[OR=5.26,95%CI[3.28,8.45],P<0.00001],治愈率也优于常规疗法[OR=2.49,95%CI[1.87,3.33],P<0.00001]。4.灸法治疗有效率优于常规疗法[OR=5.19,95%CI[2.49,10.85],P<0.0001],治愈率同样优于常规疗法[OR=2.17,95%CI[1.22,3.88],P=0.008]。5.灸法联合常规疗法的有效率优于常规疗法[OR=4.77,95%CI[2.06,11.06],P<0.00001],治愈率也优于常规疗法[OR=2.73,95%CI[1.79,4.18],P<0.00001],治疗后VAS评分同样优于常规疗法[MD=-3.30,95%CI[-3.54,3.05],P<0.00001]。GRADE证据质量评级:1.针刺对照安慰针组中,VAS评分证据质量级别为“中等”。2.针刺对照常规疗法组中,以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极低”,以治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低”。3.(针刺+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组中,以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极低”,以治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低”。4.灸法对照常规疗法组中,以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极低”,以治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低”。5.(灸法+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组中,以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极低”,以治愈率为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级别为“低”,VAS评分证据质量级别为“中等”。所有文献中仅有3篇将不良反应纳入结局指标,且报道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普通针刺治疗TMD疗效较好,且优于安慰针,其VAS评分的证据质量评级为“中等”,但由于本组纳入研究较少,因此仍需审慎看待本结论,同时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真实可靠;2.普通针刺及电针治疗TMD疗效较好,且优于常规疗法,其有效率、治愈率证据质量评级分别为“极低”、“低”,同时由于本组纳入研究较少,因此需审慎看待本结论,同时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进行疗效证明;3.针刺联合常规疗法治疗TMD的疗效较好,其有效率、治愈率的证据质量评级分别为“极低”和“低”,同时由于本组纳入研究较少,因此需审慎看待本结论,同时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的可靠性;4.温针灸相比常规疗法治疗TMD的疗效更好,其有效率、治愈率的证据质量评级分别为“极低”和“低”,同时由于本组纳入研究较少,因此需审慎看待本结论,同时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进行疗效证明;5.温针灸联合常规疗法治疗TMD的疗效较好,其有效率、治愈率和VAS评分的证据质量评级分别为“极低”、“低”和“中等”,同时由于本组纳入研究较少,因此需审慎看待本结论,同时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进行疗效证明;6.雷火灸治疗TMD的疗效尚不能确定,期待更多临床试验研究证据支持;7.因纳入研究对不良反应的描述甚少,所以本研究无法客观、可靠地评价针灸治疗TMD的安全性,还需要今后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对其加以证实。
李泫珠(LEE HYUNJOO)[7](2017)在《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搜集现代文献中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腧穴主治病症论述的相关文献,归纳统计各个腧穴的临床应用情况,总结足阳明胃经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规律特点,从而为足阳明胃经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文献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等检索方式,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为检索源,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以及45个“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检索时间均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发现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各腧穴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本研究涉及相关文献55720篇,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关键词或主题词可检索到的文献共25984篇,以经脉为检索词可纳入的文献为5614篇,以45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按纳入标准可被采用的文献数量为16103篇。通过统计处理后发现主治病症涉及:内科病症(内科杂病、脾胃系病症、呼吸系统病症、泌尿系统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妇儿科病症、皮外伤科病症、五官科病症及其他病症,其中胃肠脾胃病症数量最多,为2019篇,占36%;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丰隆、天枢,其中足三里涉及176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5.60%,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尿潴留、便秘、呃逆、呕吐、腹泻;丰隆涉及13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6.67%。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高脂血症、肥胖、哮喘、气管炎、高血压病;天枢涉及8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0.29%,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便秘、腹泻、肥胖、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论:足阳明胃经经脉及经穴应用规律广泛,主治病症繁多,临床疗效确切,其中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主要集中在脾胃等内科病症;腧穴主治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及头面躯体痛症等方面,二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续雅芳,高爱芳[8](2014)在《针刺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针刺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36例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观察组),与单纯采用五官超短波治疗32例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对照组)作临床观察。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2%,对照组有效率78.1%;观察组治愈率69.4%,对照组治愈率43.8%。两组有效率、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较满意。
王秀玲[9](2013)在《加味羌活汤及其衍化方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加味羌活汤及其衍化方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在实验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羌活汤及其衍生方剂,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痊愈36例(70.59%),好转13例(25.49%),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痊愈38例(54.90%),好转15例(29.41%),总有效率84.31%。实验组治疗后总体健康88.42±5.49分,疼痛与不适33.45±6.12分,咀嚼功能87.79±6.48分;对照组总体健康71.86±6.43分,疼痛与不适91.53±5.24分,咀嚼功能69.08±5.49分,上述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加味羌活汤及其衍化方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患者总体健康得到提升、疼痛减少,咀嚼功能得到改善。
石银珠[10](2013)在《点穴松解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章是通过点穴松解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证明其点穴松解法的优越性。方法:研究对象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门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共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疗法-点穴松解法,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超短波疗法,同样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CMI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功能紊乱和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显着疗效。结论:点穴松解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在改善关节活动与减轻疼痛方面疗效明显。其止痛效果持久,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物理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物理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2)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3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2 治疗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Fricton指数变化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 |
1.1 中医诊断及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 |
2.1 概念与命名 |
2.2 现代医学对 TMD 发病机制的研究 |
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 选题依据 |
3.1 针刺治疗依据 |
3.2 下关穴选穴依据 |
3.3 双侧取穴依据 |
3.4 观察指标应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VAS评分分析 |
4.3 Fricton指数分析 |
4.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二、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
三、基本资料 |
四、治疗方法 |
五、疗程 |
六、观察指标 |
七、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患者DI、PI、CMI及 VAS评分比较 |
二、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 |
三、不良反应报告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一般情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3 本研究注意事项 |
4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可行性分析 |
2 治疗前各指数比较 |
3 治疗前后组内各指数比较 |
3.1 针刺+手法组治疗前后组内各指数比较 |
3.2 针刺组治疗前后组内各指数比较 |
3.3 手法组治疗前后组内各指数比较 |
4 组间各指数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
5 临床疗效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 |
1.1 概念、分类及命名 |
1.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 |
2.1 中医诊断及描述 |
2.2 中医学对本病的特色疗法 |
3 选题依据 |
3.1 针刺治疗和取穴的选择依据 |
3.2 “三步康复法”的选择依据 |
3.3 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的选择依据 |
3.4 疗效评价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术语及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文献检索(检索策略及检索词) |
2.1 检索语言 |
2.2 检索数据库 |
2.3 检索时间 |
2.4 检索策略 |
2.5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3 文献质量评价 |
4 数据分析 |
4.1 定性分析 |
4.2 定量分析(meta-分析) |
5 证据等级评定 |
5.1 五个可能降低证据等级的因素 |
5.2 三个可使证据质量提升的因素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
2.1 研究对象特点 |
2.2 诊断标准 |
2.3 干预措施 |
2.4 结局指标 |
3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针刺VS安慰针 |
4.2 针刺VS常规疗法 |
4.3 (针刺+常规疗法)VS常规疗法 |
4.4 灸法VS常规疗法 |
4.5 (灸法+常规疗法)VS常规疗法 |
5 定性分析 |
5.1 (针刺+常规疗法)VS常规疗法 |
5.2 灸法VS常规疗法 |
5.3 安全性分析 |
6 GRADE证据质量分级 |
6.1 针刺VS安慰针 |
6.2 针刺VS常规疗法 |
6.3 (针刺+常规疗法)VS常规疗法 |
6.4 灸法VS常规疗法 |
6.5 (灸法+常规疗法)VS常规疗法 |
讨论 |
1 方法学评价 |
1.1 随机分配方案不完善 |
1.2 分配方案隐藏不详 |
1.3 盲法实施与否不清楚 |
1.4 缺少样本量的估算 |
1.5 缺少退出、脱落及随访 |
1.6 诊断标准不统一 |
1.7 纳入排除标准不完善 |
1.8 结局指标不统一 |
1.9 文献证据质量等级偏低 |
1.10 小结 |
2 针灸治疗TMD的有效性分析 |
2.1 meta-分析 |
2.2 定性分析 |
2.3 小结 |
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数据提取表 |
附录2 综述 |
近十年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4 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 |
现代文献研究 |
1. 纳入文献年份的情况统计 |
2. 文献研究类型分析 |
3. 干预方法情况分析 |
4. 足阳明胃经主治规律的统计分析 |
4.1 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4.2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4.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部主治规律情况统计 |
讨论 |
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
1.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基础 |
1.2 足阳明胃经的脏腑基础 |
2.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2.1 足阳明胃经的解剖形态学研究 |
2.2 足阳明胃经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
3. 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分析 |
3.1 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布主治规律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8)针刺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2-5] |
1.3.1 观察组: |
1.3.2 对照组: |
1.4 判定标准: |
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9)加味羌活汤及其衍化方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西药治疗 |
1.2.2 中药治疗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比较 |
2.2 生活质量评价 |
3 讨论 |
(10)点穴松解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3 目前的治疗研究进展 |
4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 |
5 统计分析 |
6 结果分析 |
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治疗依据 |
2 机理讨论 |
3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物理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法联合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患者的疗效观察[J]. 杨阳,张卫卫,尹家林,郝媛媛,裴晨晨,蔡西国,胡利杰,方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05)
- [2]针刺双侧下关穴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薛钟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端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D]. 王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分析[D]. 刘晓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D]. 丁文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罗诗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D]. 李泫珠(LEE HYUNJOO).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
- [8]针刺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J]. 续雅芳,高爱芳. 内蒙古中医药, 2014(17)
- [9]加味羌活汤及其衍化方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J]. 王秀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10)
- [10]点穴松解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石银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