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分析棱镜透射率随转角周期“抖动”的理论分析

泰勒分析棱镜透射率随转角周期“抖动”的理论分析

一、泰勒检偏棱镜透射比随旋转角周期“抖动”的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淼[1](2021)在《像素偏振片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偏振成像探测技术为特殊环境下提高对目标的探测能力提供了新的成像手段。根据偏振信息收集方式以及观测成像场景的不同,常用的偏振探测方法主要有分时偏振探测、分振幅偏振探测、分孔径偏振探测和分焦平面偏振探测。分焦平面型偏振探测方法是将不同偏振方向的4个像素级亚波长金属光栅组成的微偏振片阵列集成到相机的像元上,实现偏振成像探测系统的微型化。该方法具有系统稳定、结构简单、体积小、偏振性能好、能够实时偏振成像等优点。但是受到像元尺寸以及光栅的周期、线宽和制备工艺等约束,其消光比以及偏振探测的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分焦平面型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制备及偏振性能进行了研究,在模拟仿真上,建立了不同结构参数的金属光栅模型,对金属光栅不同周期、高度、线宽以及氧化层厚度的透过率和消光比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了结构参数和氧化层厚度对偏振性能的影响。在光栅制备上,分别采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和激光干涉光刻技术对像素级亚波长金属光栅偏振片阵列制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超透镜增强激光干涉光刻技术制备像素级光栅阵列的方法,研究了网栅结构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制备过程中曝光参数对结构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在性能测试上,针对制备的像素偏振片阵列在可见光波段设计并搭建了偏振性能测试系统,为分焦平面型亚波长金属光栅阵列的偏振性能提供了测试方法,测试并分析了制备得到的不同光栅方向像素偏振片阵列的偏振性能。论文研究了亚波长金属光栅偏振片选择透过性机理,利用FDTD Solutions数值仿真软件建立了Al金属光栅模型,研究了Al金属光栅不同结构参数(周期、高度、线宽)以及氧化层厚度的偏振特性。在300-700 nm波长范围内,仿真了光栅不同周期(100/140/170/200 nm)和高度(50/100/150/200 nm)的透过率和消光比,发现周期越小,TM透过率越高,消光比越大。考虑制备工艺条件,本文将针对周期为170 nm的亚波长Al金属光栅阵列进行研究。在170 nm周期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光栅高度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TM透过率和消光比的趋势,确定光栅高度为150 nm。研究了纯Al光栅不同线宽(60-110 nm和110.6-125.7 nm)的TM、TE透过率和消光比,结果表明,线宽越宽,TM透过率越低,消光比越大。当相邻线宽的差值为3-7 nm时,其透过率和消光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了光栅不同氧化层厚度(4-12 nm)的透过率和消光比,发现与纯Al光栅相比,表层被氧化的Al金属光栅的偏振性能下降,并且偏振性能与氧化层厚度成反比。采用电子束曝光与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石英基底上制备得到了像素级分焦平面型亚波长Al金属光栅阵列。光栅方向分别为0°、45°、90°和135°,像元尺寸为6.4μm×6.4μm。研究了电子束曝光过程中邻近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实验中采用剂量校正和图形尺寸补偿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邻近效应导致的光栅结构过曝、粘连以及曝光不足等问题。研究了电子束曝光剂量变化对光栅结构特征尺寸的影响,发现电子束曝光剂量改变10μC/cm2,Al金属光栅结构的线宽发生3-7 nm的变化。另外,提出了一种超透镜增强激光干涉光刻技术高效制备Si光栅的方法。研究了网栅结构的形成机理,以及双光束直接激光干涉光刻不同曝光剂量和干涉光强对比度对结构形貌和特征尺寸的影响,通过单次曝光制备得到了Pt纳米网光栅、Pt光栅以及Si光栅结构。采用双光束直接激光干涉光刻技术,利用掩膜版制备得到了分焦平面型0°、45°、90°和135°方向Si光栅结构,可以应用在THz偏振探测系统中。针对制备得到的像素级亚波长金属光栅阵列,在可见光波段设计并搭建了偏振性能测试系统。由于本文中所制备的分焦平面型金属光栅的像元尺寸较小,并且同时存在4个方向的像素级亚波长金属光栅阵列,所以需要对各个像素单元不同方向的光栅结构分别进行测试。文中介绍了测试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测试方法,并且基于偏振性能测试系统搭建了Do LP和Ao P的测试光路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经过起偏器起偏的入射光的线偏振性非常好,可以认为是完全线偏振光。应用搭建的系统对制备的光栅结构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氧化时间对消光比的影响,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分析了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王凤,彭扞东,孙山山,孙丹,宋连科[2](2017)在《干涉因素对偏光棱镜消光比测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消除不同角度入射格兰-泰勒棱镜时透射光谱曲线波动干扰产生的影响,提高消光比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以偏光棱镜作为检偏器,采用二次曲线拟合的方法,对透射曲线的极值点实现了精确判定。并采用二次光强测量方法,对棱镜入射端、出射端、胶合层反射及透射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用不同角度入射时棱镜透射谱线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其干扰发生的程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消除了波动干扰影响,提高了测量棱镜消光比的精度。这一结果解决了空气隙型偏光棱镜消光比测量精度问题,同时对偏光棱镜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参考建议。

王凤[3](2016)在《材料特性对偏光棱镜消光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激光偏光技术的发展,偏光器件已经成为偏光技术发展的重要器件,也是目前国内外激光偏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重要器件,其在光纤通讯、激光调制、光信息处理、生物组织研究以及其他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偏光器件通常由天然晶体或人工晶体加工而成,尤其是高精度偏光器件,其中自然界中生长的晶体占有有很大比重,人工晶体技术还无法满足器件数量和质量的性能要求,这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自然界中能达到光学高品质的晶体非常少,价格比较昂贵,一般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杂质及荧光现象,这是我们科研和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存在缺陷的天然晶体利用上。本文通过对棱镜消光比这一重要偏光器件性能参量的研究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甄别判断材料可利用的实验依据。论文通过分析干涉因素对偏光棱镜极大光强的影响及精确测定消光比系统的改进,从理论上分析并在实验上验证了散射晶体对消光比的影响情况,给人们使用散射晶体时提供一些建议。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就精确测定消光比方面做了提高,就晶体的散射从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两个方面给予分析,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精确测定消光比的意义及具有散射特性的晶体对消光比的影响。第二章给出了冰洲石晶体材料的性能的概念,棱镜的设计原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智能化消光比的测量方法,这章内容是随后研究的基础部分,相关内容大多是公开的资料和手段。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独立完成。第三章解决了空气隙型偏光棱镜消光比测量精度问题。高消光比测量系统中待测偏光棱镜是作为检偏器使用的,由它输出的光强并不是完全按照马吕斯规律变化,在曲线上出现了附加波动情况,它干扰了最大光强透射系数的精确取值,进而影响到消光比的测量精度。通过对棱镜入射端、出射端、胶合层反射及透射情况的分析,采用不同角度入射时Glan-Taylor棱镜透射谱线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其干扰发生的程度,并采用二次曲线拟合方法对透射光强最大点进行判断,结合二次光强测量,消除了波动干扰影响,提高了测量棱镜消光比的精度,同时结合实验分析对偏光棱镜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参考建议。第四章对四种类型的具有散射特性的材料(红线疖瘤晶体、红线散射晶体、绿线疖瘤晶体及绿线散射晶体)制作的空气隙型Glan-Taylor棱镜,理论上分析了其Mueller矩阵的测量方法,并在实验上给出了测量结果,利用公式?=(1-p)/(1+p)计算出其消光比。然后利用第三章中介绍的方法--优化的智能化消光比测量系统,对上述四种棱镜及正常晶体制作的棱镜的消光比进行了实验测定,对比两种方法测得的消光比及和正常晶体对比,消光比的数量级都为10-5,说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针对这四种具有散射特性的材料制作的棱镜,分析了影响待测器件散射光强的因素,结合大量实验验证,我们认为散射对消光比影响是有限的,由其制作的棱镜消光比的数量级仍为10-5。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在于:1、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智能化消光比测量系统进行了改进。2、用Mueller矩阵的方法对具有散射特性的材料制作的Glan-Taylor棱镜消光比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通过对4种不同类型带有散射介质的棱镜进行了Mueller矩阵和消光比测量的实验,从而明确了散射对消光比的影响程度。

朱化凤,李代林,宋连科,王秀民,展凯云,王宁,云茂金[4](2013)在《格兰-泰勒棱镜光强透射比波动的成因及抑制方法精确分析》文中提出格兰-泰勒棱镜的光强透射比随着空间入射角的改变会出现波动。借助共点三轴系统和多光束干涉公式,得到了偏光棱镜的光强透射比的精确表达式。根据马吕斯定律,利用数值模拟实验,给出了格兰-泰勒棱镜作为检偏镜在光学系统中的光强透射比表达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波动的产生来源于平行空气隙间的多光束干涉,波动幅度的大小及出现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空气隙的平行程度及检偏镜在光学系统中的相对位置。令棱镜的转轴和系统的光轴之间的夹角β=0°,可以实现光强透射比曲线上波动的完全抑制。给空气隙一个小的胶合误差角可以有效抑制光强透射比随空间入射角的波动。抑制波动的临界胶合误差角随入射光束横截面的增大而减小。

马丽丽[5](2013)在《介质旋光特性的光谱分析法研究》文中指出介质的旋光性指的是线偏振光通过该介质后,偏振面会旋转一个角度,具有旋光性的介质称为旋光介质,主要包括石英晶体、液晶以及光学活性物质。介质的旋光特性主要由介质的旋光率的色散特性、旋光率的温度特性以及左旋、右旋属性给出。介质旋光特性的传统测量方法是在某一温度下,使特定波长的线偏振光照射旋光介质,通过旋转检偏器测量旋光率并判断左旋、右旋属性;通过更换入射光波长,得到旋光率的色散特性;通过改变介质温度,得到旋光率色散的温度特性。这种测量方法费时费力,不利于实际工程应用,实验过程中需要反复旋转检偏器,容易引进较大的机械误差。旋光率色散特性测量中,由于每改变一次入射光波长,就需要从新旋转检偏器,测量旋转角,这使得色散特性的测量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长时间的测量过程中介质温度很难保持恒定,介质温度变化会引起旋光率的变化,进而增大测量误差。针对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分析法快速、准确测量介质旋光特性的新方法,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设计了相关的测量装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分析法的旋光率色散测量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偏光干涉的理论,借助矩阵光学的分析方法,对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旋光率色散特性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用转动检偏器,仅仅依靠光谱扫描,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即可完成对旋光率色散特性的测量,由于该方法不需要旋转检偏器,因而大幅度节省了测量时间,同时避免了由于机械转动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由于测量时间短,介质温度易于保持恒定,从而进一步减小由于温度波动引起的测量误差。依据理论分析的结果,借助分光光度计,设计了相应的实验验证光路,对石英晶体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和工程上常用的Lowry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2.提出了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旋光率温度特性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在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旋光率色散特性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旋光率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光谱分析法,可以快速测量某一波长范围内,任意波长的光对应的旋光率温度特性,测量过程中同样不需要旋转检偏器,只需要在设定的温度下进行光谱扫描即可。依据理论分析的结果,设计了相关的验证实验,实验中以石英晶体作为测试样品,测量可见光范围内(400nm-800nm)任意波长的光在温度变化范围为25℃165℃,间隔为20℃的温度特性,并与已报道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介质旋光率温度特性的准确性。3.提出了基于光谱分析法判断介质左旋、右旋属性的方法。采用斯托克斯矢量和米勒矩阵对光路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找出了利用光谱分析法判断介质左旋、右旋属性的途径,并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设计验证性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较,具有操作简单、测量快速的优点。4.针对测量装置的需要,设计了剪切差可调谐平行分束偏光镜,从理论上对该偏光镜内部的光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理论分析结果,优化了棱镜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参数,设计出了剪切差可调谐的平行分束偏光镜,剪切差可调谐范围为40180mm,两束偏振光的光强比值小于1.2。5.依据所设计的剪切差可调谐平行分束偏光镜,提出了利用光谱分析法研究介质旋光特性的仪器结构,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及初步实验,为下一步相应仪器的设计奠定基础。本工作的创新点有:(1)基于光谱分析法,提出了一种旋光率色散特性测量的全新方法;(2)基于光谱分析法,提出了一种旋光率温度特性测量的全新方法;(3)基于光谱分析法,提出了一种判断旋光介质左旋、右旋属性的新方法;(4)设计了复合式剪切差可调谐平行分束偏光镜;(5)基于所设计的剪切差可调谐平行分束偏光镜,提出了利用光谱分析法研究介质旋光特性的仪器结构。

蔡生景[6](2010)在《棱镜偏光镜消光比的光谱效应》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60年代激光问世以来,激光就以其特有性能在科学技术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偏光技术和偏光器件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偏光技术已成为光学检测、光学计量、光信息处理中的一种专门化手段,在与光学应用技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偏光技术的发展关键是偏光器件,自60年代起,新型偏光器件,尤其是激光偏光器件发展尤为迅速,在短短的数年中,国际上通用的激光偏光器件就由几种发展到几十种,且有不少专用激光偏光器件问世。随着激光技术和偏光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棱镜型偏光器件得到了广泛应用,逐渐成为现代光学技术,如激光调制、光纤传输、偏光信息处理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光学元件,是当前获取偏振光和改变偏振态的最主要的手段。棱镜型偏光器件大都由具有双折射性质的晶体材料制作而成,目前,最常用的以天然冰洲石晶体为主。由于光的色散现象,棱镜偏光镜的技术参量,如透射比,消光比等要随入射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消光比是表征棱镜偏光镜光学性能的重要技术参量之一,它与偏光镜的透射比密切相关,以往的工作大多围绕如何获得高的消光比,而对其随波长的变化研究较少。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棱镜偏光镜的消光比为重点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了可见光范围内消光比随波长的变化关系,利用高消光比实验系统,对冰洲石格兰·泰勒棱镜消光比进行了实验研究。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章是绪论,讲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偏振光的获取和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也是棱镜偏光镜设计的理论依据,并简要介绍了棱镜偏光镜的主要技术参量;然后简述了偏光棱镜和偏光分束镜典型的设计类型,并对常用的偏光棱镜与偏光分束镜进行了详述。第三章对冰洲石晶体进行了介绍,并考虑到光的色散现象,给出了冰洲石晶体中e光线的Sellmeier方程;并根据菲涅尔方程,对偏光棱镜的光强透射比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了两切割斜面间的多光束干涉的作用,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光强透射比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曲线。第四章介绍了透射比和消光比的测量原理以及消光比的测量方法,并在智能化高消光测试系统基础上,建立了消光比实验测量系统,对格兰·泰勒棱镜的消光比进行了实验测量,得到了可见光区的消光比随入射光波长变化的实验曲线,考虑到各种误差因素,实验结果能够反映透射比和消光比变化的理论趋势。为了更为全面地分析偏光棱镜的消光比,第四章给出了除波长外影响偏光棱镜透射比和消光比的其它因素。主要是材料和胶合剂材料的吸收和散射、加工工艺、外场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透射比理论的基础上,对偏光棱镜的消光比进行了理论分析;改进了高消光比测量系统,实现了对可见光区所有波长的消光比的连续测量;在高消光比测量系统上,得到了透射比的随波长而变化的实验曲线。

王璞,陈凯旋[7](2009)在《入射角对格兰-泰勒棱镜透射光强的非线性扰动分析》文中认为格兰-泰勒(Glan-Taylor)棱镜(GTP)旋转一周时的透射光强曲线通常会产生非线性误差而偏离马吕斯定律,主要表现为周期性扰动和透射光强曲线2个波峰不等高.以菲涅耳公式和多光束干涉理论为基础,借助几何模型,得到了格兰-泰勒棱镜的光强透射比公式,讨论了光束入射角对透射光强曲线2个波峰等高性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实验中的非线性误差,给出了改进方向.

贾朋,李国华,彭扞东[8](2008)在《格兰-汤普森棱镜透射光强扰动的温度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线偏振光正入射的情况下,格兰-汤普森棱镜的透射光强随入射光方位角的变化出现周期性增强的扰动,影响了透射偏振光的质量。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扰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保证棱镜使用过程中透射偏振光的质量,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扰动因子的变化分析得到了:透射光强对入射角敏感的依赖关系。实验中,格兰-汤普森棱镜的振动引起入射角在棱镜的结构角大小附近作微小变化,从而导致了透射光强的扰动,选取合适的结构角可以减小扰动。对于特定波长的入射光而言,应在允许范围内尽量减小胶合层厚度;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选取结构角为平均值温度所对应的极大值点也可以减小扰动所造成的影响。

王涛[9](2008)在《晶体偏光棱镜对激光光束的影响》文中指出偏光棱镜由天然光学晶体冰洲石制成,由于天然冰洲石晶体的光学性能稳定,透射光谱范围宽(240~2800nm),双折射率大,不潮解等优点,所以由其制成的偏光棱镜在当前激光应用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激光应用技术,特别是强激光及激光在信息光学领域内的快速发展,对激光光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常规的单模高斯光束、厄米—高斯光束和拉盖尔—高斯光束外,一些新型的光束也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厄米-双曲余弦-高斯光束、平顶-高斯光束、余弦-高斯光束、椭圆-高斯光束、超高斯光束等,但这些光束大都可以通过基本的光束乘以相应的因子得到。除此之外,J.Durnin在1987年提出的贝塞尔光束,由于这种光束传播时光强分布不会随距离改变而改变,或是变化很小,即具有“非衍射”特性,因而引起了相关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目前,对于各种激光光束通过光学系统、各类介质的传输和变换规律,已有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研究方法,即从ABCD光线变换矩阵和ABCD定律出发,通过Collins公式讨论光束的传输问题。但是,当研究激光光束通过组合的晶体偏光棱镜的传输问题时,由于组合偏光棱镜的空气隙或胶合层中存在光的干涉现象,所以不能直接写出.组合偏光器件的ABCD光线变换矩阵,所以无法直接利用Collins公式讨论光束的传输问题。当然,这种干涉现象也不同于光学谐振腔的干涉,不能直接利用光束在谐振腔中的传输理论来解决光束通过空气隙或胶合层的传输问题。本文从基本的干涉理论出发,结合常用各种晶体偏光棱镜的结构特点,深入剖析了激光光束在棱镜各组成部分的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情况,以及由此在棱镜内引起的干涉现象,最终给出了各种常见晶体偏光棱镜(包括格兰-泰勒棱镜、格兰-傅科棱镜、马普-赫斯棱镜、格兰-汤姆逊棱镜、李普奇棱镜和渥拉斯顿棱镜)对常用激光光束(包括单模高斯光束、厄米—高斯光束、拉盖尔—高斯光束和零阶贝赛尔光束)光强分布影响的数学表达式。本文还进一步给出了各种棱镜对各种激光光束的影响与棱镜结构参数(包括棱镜结构角、胶合层厚度和胶合层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关系的计算机仿真结果,并且对格兰-泰勒棱镜、格兰-傅科棱镜以及格兰-汤姆逊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影响的理论分析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另外,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当棱镜结构参数或激光光束在棱镜端面上的入射角发生改变时,透射光束会呈现周期性振荡,且振荡的幅度和频率会有所变化,相比较而言,空气隙棱镜对激光光束的影响要大于光学胶胶合棱镜,而在空气隙晶体偏光棱镜中,对激光光束光强分布影响最大的是格兰-傅科棱镜。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各种常用晶体偏光棱镜结构的分析,给出了激光光束在棱镜各个组成部分的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特性,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激光光束在棱镜内部的干涉特性,从而最终得出常用晶体偏光棱镜对常用激光光束光强分布影响的数学表达式;并且,根据表达式模拟绘出了棱镜对各种激光光束的影响随棱镜结构参数变化的图形。另外,设计了实验,对三种棱镜对激光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赵廷生,李国华,彭扞东,贾朋[10](2007)在《格兰-泰勒棱镜的改进设计及其特性》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消除格兰-泰勒(Glan-Taylor)棱镜(GTP)空气隙造成的干涉并提高透射比,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改进型格兰-泰勒棱镜。在设计中应用了菲涅耳理论、布儒斯特定律。新棱镜改变了第二劈的结构角使e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第二劈入射面。为了尽量减小新棱镜的偏离角,还设计了补偿角。理论和实验均证明相对于原格兰-泰勒棱镜,新棱镜在宽光谱范围内有更高的透射比。由于新棱镜中空气隙尖角较大,达12.65°,并且e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第二劈,所以无干涉现象。实验证明,新棱镜旋转时透射曲线无明显抖动,入射光波长在540670 nm频谱范围内变化时,新棱镜透射光束的偏离角小于5′。

二、泰勒检偏棱镜透射比随旋转角周期“抖动”的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勒检偏棱镜透射比随旋转角周期“抖动”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像素偏振片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偏振探测简介
    1.3 像素偏振片亚波长金属光栅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3.1 模拟仿真技术
        1.3.2 像素偏振片亚波长金属光栅制备技术
        1.3.3 像素偏振片亚波长金属光栅制备研究现状
        1.3.4 图像校正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偏振成像的基本理论
    2.1 光的偏振理论
        2.1.1 光的偏振
        2.1.2 光偏振态的描述方法
        2.1.3 光的偏振矩阵
    2.2 亚波长金属光栅的基本原理
    2.3 表面等离子激元原理
        2.3.1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激发
        2.3.2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色散关系
        2.3.3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特征长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波长金属光栅偏振性能仿真
    3.1 亚波长金属光栅仿真模型建立
        3.1.1 亚波长金属光栅仿真方法简介
        3.1.2 金属光栅设计和仿真参数设定
    3.2 纯Al光栅线宽对偏振性能的影响
    3.3 Al光栅氧化层厚度及线宽对偏振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像素偏振片阵列的制备研究
    4.1 电子束光刻技术制备像素光栅阵列
        4.1.1 电子束光刻技术简介
        4.1.2 像素级亚波长金属光栅制备工艺
        4.1.3 电子束曝光剂量对金属光栅线宽的影响
    4.2 超透镜增强激光干涉光刻技术制备像素光栅阵列
        4.2.1 激光干涉光刻简介
        4.2.2 超透镜增强激光干涉光刻工艺研究
        4.2.3 像素级Si光栅阵列的制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像素偏振片光栅阵列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偏振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与搭建
        5.1.1 测试系统的设计
        5.1.2 测试系统的搭建
        5.1.3 测试系统DoLP和 AoP的测量
    5.2 像素偏振片光栅阵列偏振性能测试
        5.2.1 数据采集方法
        5.2.2 偏振性能测试
    5.3 像素偏振片光栅偏振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不同线宽像素级亚波长金属光栅偏振性能测试结果
        5.3.2 氧化时间对偏振性能的影响
        5.3.3 偏振性能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干涉因素对偏光棱镜消光比测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空气隙偏光棱镜的消光比
2 数据采集处理
3 结论

(3)材料特性对偏光棱镜消光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Glan-taylor棱镜及消光比测量
    2.1 冰洲石晶体材料的性能
    2.2 空气隙型棱镜的设计原理
        2.2.1 偏光棱镜的设计原理
        2.2.2 空气隙型Glan-taylor棱镜
    2.3 智能化测定消光比
第3章 提高测量消光比精度新方法的设计
    3.1 Glan-taylor棱镜透射比的分析
        3.1.1 斜入射时F对光强透射的影响
        3.1.2 斜入射时N对光强透射的影响
        3.1.3 斜入射时M对光强透射率的影响
        3.1.4 透射比曲线与入射角的关系
    3.2 Glan-taylor棱镜的光强透射比的实验测量
        3.2.1 实验测试装置与光路
        3.2.2 实验数据采样
    3.3 实验数据的处理
        3.3.1 数据拟合原理
        3.3.2 数据拟合
    3.4 误差分析
第4章 散射材料对棱镜消光比的影响
    4.1 棱镜中的散射理论分析
    4.2 散射棱镜密勒矩阵的理论分析
    4.3 偏振度和消光比测量实验
    4.4 消光比及偏振度的测量数据
        4.4.1 偏振度及消光比的测量数据
        4.4.2 智能化消光比测量系统下测定的消光比
        4.4.3 实验误差来源分析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格兰-泰勒棱镜光强透射比波动的成因及抑制方法精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格兰-泰勒棱镜的光强透射比
    2.1 共点三轴模型
    2.2 平面自然光入射时格兰-泰勒棱镜的光强透射比
3 实 验
    3.1 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
    3.2 马吕斯定律修正公式
    3.3 数值模拟实验
    3.4 光斑尺寸与临界夹角的关系
4 结 论

(5)介质旋光特性的光谱分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旋光现象的规律
    1.4 光谱分析法
        1.4.1 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4.2 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1.5 石英晶体简介
        1.5.1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1.5.2 石英晶体的旋光特性
        1.5.3 石英晶体的特点
    1.6 介质旋光特性测量仪器
        1.6.1 手动旋光仪
        1.6.2 自动旋光仪
    1.7 旋光率的色散方程
    1.8 测量介质旋光特性的传统方法
    1.9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介质旋光特性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偏振光的分类
        2.2.1 自然光和部分偏振光
        2.2.2 完全偏振光
        2.2.3 椭圆偏振光
        2.2.4 圆偏振光
        2.2.5 线偏振光
    2.3 偏振光的表示方法
        2.3.1 三角函数表示
        2.3.2 琼斯(Jones)矩阵表示
        2.3.3 斯托克斯(Stokes)矢量表示
    2.4 线偏振光的产生
        2.4.1 尼科耳(Nical)棱镜
        2.4.2 李普奇(Lippich)棱镜
        2.4.3 格兰-泰勒(Glan-Taylor)棱镜
        2.4.4 格兰-傅科(Glan-Foucault)棱镜
        2.4.5 沃拉斯顿(Wollaston)棱镜
        2.4.6 平行分束偏光镜
    2.5 线偏振光的检验
    2.6 光在晶体中传播
        2.6.1 晶体中的光波
        2.6.2 光在单轴晶体中传播
        2.6.2.1 主折射率
        2.6.2.2 光波的偏振方向
    2.7 旋光现象的菲涅耳解释
    2.8 偏光干涉理论
        2.8.1 起偏器P1 和检偏器P2 的透振方向相互正交
        2.8.2 起偏器P1 和检偏器P2 的透振方向相互平行
    2.9 小结
第三章 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介质的旋光率色散特性
    3.1 引言
    3.2 测量原理
    3.3 实验测试方法及结果
    3.4 误差分析
        3.4.1 光强测量误差的影响
        3.4.2 石英晶体厚度误差的影响
        3.4.3 偏光棱镜透振方向不平行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介质旋光率温度特性
    4.1 引言
    4.2 利用光谱分析法测量介质旋光率温度特性的原理
    4.3 实验装置
    4.4 旋光率温度变化率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利用光谱分析法判断旋光介质的左旋、右旋属性
    5.1 引言
    5.2 旋光介质左旋、右旋属性的判断原理
    5.3 计算机数值仿真
    5.4 测试方法及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光谱分析法研究介质旋光特性的实验装置设计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设计
    6.3 剪切差可调谐平行分束偏光镜设计
        6.3.1 设计原理
        6.3.2 计算机仿真
        6.3.3 实验验证及误差分析
        6.3.3.1 实验装置及数据测量
        6.3.3.2 误差分析
    6.4 实验装置可行性验证
    6.5 实验验证结果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棱镜偏光镜消光比的光谱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棱镜偏光镜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偏振光的获取
        §2.1.2 光在介质间的传播
        §2.1.3 棱镜偏光镜的技术参量
    §2.2 典型的偏光棱镜
        §2.2.1 Nicol型偏光棱镜
        §2.2.2 Glan型偏光棱镜
    §2.3 典型的偏光分束镜
        §2.3.1 Rochon棱镜
        §2.3.2 Sanarmont棱镜
        §2.3.3 Wollaston棱镜
        §2.3.4 可调分束角棱镜
第三章 棱镜偏光镜透射比和消光比理论
    §3.1 冰洲石晶体
    §3.2 冰洲石晶体的Sellmeier方程
        §3.2.1 光的色散
        §3.2.2 冰洲石晶体e光折射率的Sellmeier方程
    §3.3 棱镜的光强透射比
        §3.3.1 通光面上的光强透射比
        §3.3.2 棱镜的光强透射比
        §3.3.3 棱镜的光强透射比随波长的变化
    §3.4 棱镜的消光比随波长的变化
第四章 棱镜偏光镜消光比的实验分析
    §4.1 透射比和消光比
        §4.1.1 透射比
        §4.1.2 消光比
    §4.2 消光比的测试方法
        §4.2.1 双棱镜法一
        §4.2.2 双棱镜法二
        §4.2.3 高消光比测试技术
    §4.3 消光比随波长变化的实验测试
        §4.3.1 实验装置及光路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影响消光比的其它因素及存在问题
        §4.4.1 影响消光比的其它因素
        §4.4.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写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格兰-汤普森棱镜透射光强扰动的温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 验
3 理论分析
    3.1 扰动产生原因
    3.2 温度变化对扰动的影响
4 结 论

(9)晶体偏光棱镜对激光光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目的及所做工作
    1.3 意义
第二章 棱镜型偏光器件及激光光束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菲涅耳(Fresnel)公式
        2.1.2 布儒斯特角和临界角
        2.1.3 棱镜型偏光器件的性能参量
    2.2 空气隙偏光棱镜
        2.2.1 格兰-泰勒棱镜
        2.2.2 格兰-傅科棱镜
        2.2.3 马普-赫斯棱镜
    2.3 胶合层偏光棱镜
        2.3.1 光学胶胶合起偏棱镜
        2.3.2 偏光分束镜
    2.4 冰洲石晶体偏光棱镜设计概要
    2.5 激光光束概述
        2.5.1 高斯光束
        2.5.2 贝塞尔光束
第三章 晶体偏光棱镜对激光光束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空气隙偏光镜对激光光束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格兰-泰勒棱镜和格兰-傅科棱镜
        3.1.2 马普-赫斯棱镜
    3.2 光学胶胶合偏光镜对激光光束影响的理论分析
        3.2.1 格兰-汤姆逊棱镜和李普奇棱镜
        3.2.2 Wollaston棱镜
第四章 计算机仿真与实验验证
    4.1 棱镜结构对激光光束影响的计算机仿真
        4.1.1 格兰-泰勒棱镜和格兰-傅科棱镜对激光光束的影响
        4.1.2 马普-赫斯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的影响
        4.1.3 格兰-汤姆逊棱镜和李普奇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的影响
        4.1.4 Wollaston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的影响
    4.2 棱镜对激光光束影响的实验验证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结果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已完成的论文
致谢

(10)格兰-泰勒棱镜的改进设计及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改进设计及理论分析
3 实验与测试
    3.1 透射比的对比测试
    3.2 抖动现象的对比测试
    3.3 偏离角的测试
4 结 论

四、泰勒检偏棱镜透射比随旋转角周期“抖动”的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像素偏振片阵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于淼.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干涉因素对偏光棱镜消光比测量的影响[J]. 王凤,彭扞东,孙山山,孙丹,宋连科. 激光技术, 2017(01)
  • [3]材料特性对偏光棱镜消光性能的影响[D]. 王凤.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4]格兰-泰勒棱镜光强透射比波动的成因及抑制方法精确分析[J]. 朱化凤,李代林,宋连科,王秀民,展凯云,王宁,云茂金.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3(05)
  • [5]介质旋光特性的光谱分析法研究[D]. 马丽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13(10)
  • [6]棱镜偏光镜消光比的光谱效应[D]. 蔡生景. 曲阜师范大学, 2010(12)
  • [7]入射角对格兰-泰勒棱镜透射光强的非线性扰动分析[J]. 王璞,陈凯旋. 物理实验, 2009(10)
  • [8]格兰-汤普森棱镜透射光强扰动的温度效应[J]. 贾朋,李国华,彭扞东. 光学学报, 2008(03)
  • [9]晶体偏光棱镜对激光光束的影响[D]. 王涛. 曲阜师范大学, 2008(11)
  • [10]格兰-泰勒棱镜的改进设计及其特性[J]. 赵廷生,李国华,彭扞东,贾朋. 中国激光, 2007(10)

标签:;  ;  ;  ;  ;  

泰勒分析棱镜透射率随转角周期“抖动”的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