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凡人生的精神剖析——谈鲁迅小说的选材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连[1](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吴凡[2](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小人物是语文教材人物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推崇英雄人物,对小人物身上的一些美好品质不够重视。教材中的很多小人物对苦难的突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小人物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教学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概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指的是被编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大多生存状况艰难,平凡是他们的标签,但他们又有着优秀的品格,也可能存在一些人性的弱点。小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有审美价值、德育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课文共有33篇。根据身份属性可将小人物划分为六种类型:普通的劳动者形象、封建小知识分子形象、勇于抗争的强者形象、仗势凌弱的小人形象、感人暖心的真情形象、无力反抗的卑微形象。小人物这一群体有着品性勤劳淳朴、人生命运悲惨、生存愿望强烈等共同特点。第二章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与分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发现初中小人物形象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难以与小人物产生共鸣、教师对小人物的解读不够全面、缺乏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等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语文教学没有真正回归文本、传统心理影响下的审美偏误等。第三章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为了解决初中小人物形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层面应整合课程资源以丰富语文课堂,重视艺术手法分析以提升文本的理解深度,通过解析小人物形象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了将理论研究真正落到实处,笔者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有关小人物的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
马亮[3](2021)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研究 ——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为中心》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作出明确指示。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对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语文教材作为官方权威文本,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而劳动者形象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教材编者的观念意识与国家劳动价值取向,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劳动者形象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其教育意义深远,不容小觑。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调查法,将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作为研究样本,以其中呈现的劳动者形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寻找一条通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本研究认为,只有完善教材对劳动者形象的选编,优化教师对劳动者形象的解读和教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形象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发挥其劳动教育价值。基于此,本研究将梳理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劳动者形象的选编情况、了解一线教师和学生对劳动者形象的认知情况、挖掘劳动者形象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如何更好地呈现劳动者形象、教师如何更好地解读劳动者形象以及如何更好地教学提出建议。首先,本文勾勒出劳动者形象在教材中呈现的现状,对劳动者形象进行统计分析、类型分析和特点分析。分析发现,劳动者形象按照其突出特征可分为勤劳淳朴劳动型、善于发现创造型、精益求精工匠型、勇于献身事业型、征服自然力量型。劳动者形象群体呈现出男女比例失衡、新兴职业缺乏、时代特征不足、未系统化呈现等问题。其次,从国家课程到教师和学生理解与实施的课程,调查教师和学生对劳动者形象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劳动者形象在教材选编方面存在时代性不足、刻板化倾向、少数民族劳动者数量不足等问题;教师教材解读方面存在对劳动者形象关注度不足、解读依据单一、精神内涵挖掘不足、教育价值认知偏狭等问题;教学方面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化、补充拓展内容浅表化等问题。再次,分析劳动者形象在应然层面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分析发现,劳动者形象在有关自身、有关他人、有关社会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形象具有其突出的劳育价值。最后,结合以上对劳动者形象应然与实然的分析,对其教材选编、教材解读和教学提出优化建议。在教材选编方面,本研究提出,应建构劳动者形象的多元呈现、增强劳动者形象的时代特性、推进劳动者形象的结构完善;在教师教材解读方面,应适当补充教师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综合考量劳动者形象的解读依据、深入挖掘劳动者形象的劳育价值、多元解读劳动者形象的精神内涵、重新组合劳动者形象的主题单元;在教学方面,教师应多角度补充劳动者形象教学素材、多途径开发劳动者形象课程资源、多策略推进劳动者形象精神传承。三方面协同发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张海姣[4](2020)在《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鲁迅小说是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当前鲁迅小说阅读教学似乎不尽如人意,存在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学生怕学、教师怕教以及教学中的“新瓶装旧酒”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学内容的随意或相对陈旧等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对鲁迅小说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调查与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对鲁迅小说教学内容的设计展开系统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五章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第一章分析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本章依循案例的研读和分析来发现相关问题。它们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缺少具体分析,比较机械地套用小说三要素;主题思想偏于高远,一定程度地超出了学生生活经验;推理论证不够充分,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第二章阐述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本章从课标、教材理念、学情三个层面,来阐述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分别是:以课标为导向,确立科学的教学内容设计理念;以教材编排为指标,设计教学重点;以学情分析为起点,设计教学难点。第三章论述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故事情节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与“微观”两方面入手,具体探讨鲁迅小说故事情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整体感知小说,梳理与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的基本内容;拆解小说情节,探究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第四章论述初中语文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情感体验、思想意蕴、人物群像三个方面来设计人物形象的教学。具体做法包括:拓宽教学渠道,强化小说人物的情感体验;依据特定语境,探究人物形象的思想意蕴;拓展阅读,建构指向明确的人物群像。第五章论述初中语文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教学设计。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入手,通过选择契合的教学方式、依托多样的学习渠道,发掘自然环境的核心要旨和社会环境的丰富意蕴。
赵晓芳[5](2020)在《《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文学经典是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内容,教科书是传播与普及经典的重要途径,而选文作为教科书的重要核心部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在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文学作品所占篇目最多,其中有不少篇目被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选做课文,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版本的更迭中,这些课文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经典化”历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对工具性的重视大于人文性,甚至教学内容陈旧、单一,致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尤其是一些经典选文的教学。为此,本文以鲁迅的小说《故乡》为个案,从文学史、教材史和教学史三个维度,梳理《故乡》自诞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界的阐释状况,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状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状况,探索其经典化的历程,希望对理解语文教科书,理解文学经典,理解文学作品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提供某些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故乡》的经典化提供一些史料。本论文以史述为线,加以分析,对不同时期关于《故乡》在文学、教材和教学三方面的历史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正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明确研究价值,分析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法,界定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是从经典与经典化、文学经典与教科书经典选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对理解语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分析框架进行阐述。第三章概述了《故乡》第一次入选语文教科书中的状况,标志着经典化历程的开始。首先追溯了《故乡》的诞生过程,然后分析了《故乡》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后文学界对其阐释和评价,最后从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探寻《故乡》何以入选教科书。第四、五、六、七章依次是民国时期(1923-1949)、“十七年”时期(1949-1966)、新时期(1978-2000)、新世纪以来(2001年以后)四个时期,从文学史、教材史、教学史三个维度,厘清《故乡》的经典化历程,重点分析语文教材史和教学史的发展流变,以期丰富当前语文教学材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第八章从《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中得出启示,主要归纳了文学研究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政治思潮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和教科书经典选文的一般特征,以肯定经典选文的教学价值。
孙书辉[6](2019)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语文教材是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教师通过教材中各类文章的教学,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小人物”形象选文在其中占有一定比例。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选文和“小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教学的价值,提出教学策略。本论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分三章论述。引言:包含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四方面。第一章:“小人物”形象概述。首先从教材出发,界定“小人物”概念;然后梳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过程中必修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选文,统计选文选编情况,总结特点;最后梳理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归纳其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小人物”形象教学的价值。从语文课程特点、意志教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三个方面阐述“小人物”形象教学的价值。“小人物”形象教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渗透意志教育,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第三章:“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以前文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课例,从教师备教、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三方面,提出“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结语:总结研究结果及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余成威[7](2019)在《论王富仁鲁迅研究中的“立人”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精神文化发展历程中,王富仁鲁迅研究的“立人”思想,更多地带有桥梁的意味,架构起当代中国人与鲁迅在精神领域对话的渠道。它形成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又有个体生命的缘由,包含着王富仁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精神体悟,对社会变革和生命成长的独立思考和对俄罗斯文学以及中国农村的深刻理解等。它熔铸于王富仁鲁迅研究作品之中,从方法论和文化观两个层面向外延伸,形成思想的网格,重新观照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突出表现为重塑劳苦群众的形象和重建知识分子的价值,彰显着王富仁对改造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主体意识。它的主要特点来源于王富仁对中华文化整体发展的深入分析,主要归纳为在思想进化领域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和在历史发展方面以众数为本位的个性主义,并且注重在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分析,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王富仁为摆脱凌驾于自我和鲁迅之上的权威性话语所做的努力。王富仁借助“立人”思想来说说自己,以生命体验实现和鲁迅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对话,重新“点燃”思想家的鲁迅,认识独立“边沿”的自我,确认中国文化发展中知识分子的价值主体,从而为鲁迅研究的再深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另辟蹊径。通过文本解读和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要考察王富仁的鲁迅研究作品,把握相关的史料和研究文献,主要从中国精神文化发展历程的视角,分析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以期实现王富仁学术思想研究的再出发。
葛英芬[8](2018)在《论鲁迅小说《伤逝》的图像与影剧改编》文中指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也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开拓者。鲁迅的小说犹如一棵大树矗立文坛,它的存在,连文史家们也不得不承认小说创作的成就在诗歌戏剧之上了1。鲁迅的小说“给青年作者以极大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去试验”2。很多现当代作家如巴金、萧红、陈映真的创作都曾受到鲁迅的影响。可以说,鲁迅的作品以及思想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既反映了知识分子当时的心路历程,又揭示了经济自主权在妇女解放之路上的重要性。正因为它的独特与经典,《伤逝》的图像改编必然在整个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改编领域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为此,本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分为四个章节。引言部分阐述《伤逝》屡次被改编的现象,说明文学作品被转换成图像,成为当代文学表现的热点问题。第一章是以《伤逝》的文学文本作为研究的起点,进行详细的文本梳理,说明文学作品所拥有的艺术特征以及值得改编之处,同时介绍《伤逝》的图像改编概况;第二章是对历代《伤逝》图像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人物塑造、场景选取、情节改编等方面研读程十发、姚有信、顾寄徐版连环画,并将《伤逝》的相关插图进行分类比较,重点研读赵延年、范曾、丁聪所作插图,从小说与图像文本对比、观照的角度去挖掘改编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价值;第三章是阐述《伤逝》的影剧改编分析,以电影、歌剧的改编为例,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改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伤逝》的影剧改编;第四章是关于《伤逝》改编的思考和建议,在综合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藉以扩展鲁迅小说研究的内涵与维度,试图演绎出《伤逝》的文学改编在发展中形成的一般规律,为鲁迅着作的改编、普及和传播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寇雅丽[9](2017)在《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丛书”从1973年到1991年共出书三十八种,主要编者是王平凡和姜民生,为这部丛书撰稿的包括当时的一些老中青鲁迅研究专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鲁迅着作、思想、生平史料等方面。不少着作都填补了前人所未涉及或未曾详加阐述的空白,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这一丛书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套丛书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挖掘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文绪论首先对鲁迅研究史进行了大致的梳理,然后回顾了陕西鲁迅研究的历史,阐明了选题目的和意义,指出研究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概观,包括丛书的出版背景、丛书的编者及其作者群,以及丛书中所涉及的主要论题。第二章探讨了丛书的学术价值,包括单篇以及整个丛书在鲁迅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指出其不足并对之进行反思。第三章研究丛书的意义及影响,包括丛书与其他地区鲁迅研究丛书的比较,学术界对它的综合评价,它的发行状况等。结语部分,将这套“鲁迅研究丛书”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把握和审视,阐释它在鲁迅研究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李坤丽[10](2017)在《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选题站在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的视角,对新疆鲁迅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文学理论批评观点进行检视,从而挖掘、梳理新疆鲁迅研究在新疆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建构中的重要贡献,探讨新疆鲁迅研究在新疆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研究重、难点及研究方法,以及本选题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以时间分期的方式对新疆鲁迅研究的历程进行概述,梳理出新疆鲁迅研究的脉络。其在进程上可分为五个时期,即奠基期、形成期、观望期、发展期、深化期。第三章探讨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关于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的论述,主要从创作题材、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等方面对其论述进行评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一,参与、滋养着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其二,丰富、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作品的艺术表达。其三,指导、推动着新疆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第四章探讨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关于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论述,主要从文学批评的作用、批评家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批评的方法进行着力,从而挖掘新疆鲁迅研究在新疆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建构中的重要贡献,梳理新疆鲁迅研究在新疆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五章是结语,对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进行总体评价,进而提出建议。
二、平凡人生的精神剖析——谈鲁迅小说的选材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凡人生的精神剖析——谈鲁迅小说的选材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概述 |
第一节 小人物界定 |
一、小人物概念的起源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小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 |
一、小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 |
二、小人物形象的德育价值 |
三、小人物形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
第三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概况 |
一、小人物形象课文统计 |
二、小人物形象的类型 |
三、小人物形象的特点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小人物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
三、小人物形象教学存在问题之原因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
一、扩充教学内容,全面认识人物 |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单元教学 |
三、以表演促阅读,由入情到入境 |
第二节 重视艺术手法分析,提升文本理解深度 |
一、对比感悟 |
二、细节品味 |
第三节 解析人物形象,彰显育人功能 |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三、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
第四节 小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人物”形象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研究 ——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政策之势: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 |
2.理论之要:弥补劳动者形象研究的不足 |
3.实践之需:新时代教材建设和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劳动者形象 |
2.语文教材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语文教材的人物形象研究 |
2.关于劳动者形象的研究 |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深描 |
(一)劳动者形象的统计 |
1.统计说明 |
2.统计情况 |
(二)劳动者形象的分类 |
1.勤劳淳朴劳动型 |
2.勇于献身事业型 |
3.善于发现创造型 |
4.精益求精工匠型 |
5.征服自然力量型 |
(三)劳动者形象的特点 |
1.性别差异明显,男女比例失衡 |
2.职业角色丰富,新兴职业缺乏 |
3.体裁类型多样,未系统化呈现 |
4.人物跨越古今,缺乏时代特征 |
三、我眼中的劳动者:劳动者形象认知现状调查 |
(一)学生对劳动者形象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 |
1.调查概括 |
2.问卷结果分析与思考 |
(二)教师对劳动者形象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 |
1.调查概况 |
2.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
四、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解读 |
(一)劳动者形象的精神内涵 |
1.有关自身层面的精神内涵 |
2.有关他人层面的精神内涵 |
3.有关社会层面的精神内涵 |
(二)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
1.勤劳淳朴劳动型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
2.勇于献身事业型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
3.善于发现创造型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
4.精益求精工匠型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
5.征服自然力量型劳动者形象的教育价值 |
五、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劳动者形象选文的选编和教学建议 |
(一)对教材选编的建议 |
1.建构劳动者形象的多元呈现 |
2.增强劳动者形象的时代特性 |
3.推进劳动者形象的结构完善 |
(二)对教材解读的建议 |
1.适当补充教师劳动教育相关理论 |
2.综合考量劳动者形象的解读依据 |
3.多元解读劳动者形象的精神内涵 |
4.深入挖掘劳动者形象的劳育价值 |
5.重新组合劳动者形象的主题单元 |
(三)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1.多角度补充劳动者形象教学素材 |
2.多途径开发劳动者形象课程资源 |
3.多策略推进劳动者形象精神传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小学生对教材中劳动者形象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生对教材中劳动者形象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语文教师对教材中劳动者形象认知情况的访谈提纲 |
(4)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案例的分析 |
第一节 缺少分析,比较机械地套用小说三要素 |
一、孤立分析人物,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深刻 |
二、情节梳理流于形式,对情节意义的解读不够 |
三、片面引用背景资料,淡化了环境描写分析 |
第二节 主题思想偏于高远,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
一、脱离文本介绍作者,对作家的生活经验讲解不多 |
二、政治与历史话语较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偏少 |
三、对小说中的精彩语段缺少结合学情的赏析 |
第三节 推理论证不够,习惯于灌输式教学 |
一、缺少生成,过度依赖预设的答案 |
二、忽视过程,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
三、不分文体,盲目套用教学模板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
第一节 以课标为导向,确立科学的设计理念 |
一、定位阅读目标 |
二、注重文体特征 |
第二节 以教材编写为指标,设计教学重点 |
一、强化单元整体意识,凸显单元重点 |
二、重视作业系统,巩固教学重点 |
三、关注知识系统 |
第三节 以学情分析为起点,设计教学难点 |
一、设置预学案,确定教学起点 |
二、认识学生心理特点,确立教学难点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故事情节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整体感知,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基本内容 |
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脉络 |
二、巧借人称视角,从不同角度复述故事情节 |
三、合理想象故事情节,填补小说情节的留白点 |
第二节 拆解小说情节,探究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 |
一、解析小说的“摇曳美”,探究《社戏》的“一波三折”结构 |
二、依据现实与回忆地转换,分析《故乡》的“归乡模式” |
三、透视典型的“横断面”,探究《孔乙己》的“看与被看”结构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拓宽教学渠道,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情感体验 |
一、放大人物对话,交流人物语言背后的情感 |
二、排演剧本,体验具体情境下的人物心理 |
三、举办演讲比赛,分享对人物形象的情感认知 |
第二节 转换角度,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蕴 |
一、制作人物名片,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 |
二、联系现实,探究人物形象的当代意义 |
第三节 拓展阅读,构建指向明确的人物群像教学 |
一、引入鲁迅传记,辨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
二、《呐喊》整本书阅读,探究鲁迅笔下的“同一类”人物 |
三、互文阅读,聚焦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形象 |
第五章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环境描写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选择契合的教学方式,讲解自然环境描写的核心要旨 |
一、依托朗读,感受自然环境描写奠定的情感基调 |
二、对比阅读,捕捉自然环境描写的语言特色 |
三、合作学习,交流自然环境与情节、人物的关系 |
第二节 依托多种学习渠道,发掘小说社会环境描写中的丰富意蕴 |
一、结合创作背景,体悟社会环境描写中的思想内涵 |
二、借助自主学习,揣摩社会环境描写中的地方特色 |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坏境描写的个性化感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 |
1.5 研究方法 |
2 语文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分析框架 |
2.1 经典与经典化 |
2.2 文学经典与教科书经典选文 |
2.3 教科书选文经典化的影响因素 |
2.3.1 较高水准的艺术价值 |
2.3.2 批评家的阐释与评价 |
2.3.3 教科书的选收与阐释 |
3 第一次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故乡》 |
3.1 《故乡》的诞生 |
3.1.1 《故乡》的创作背景 |
3.1.2 《故乡》的创作渊源 |
3.2 《故乡》发表后文学界的评价 |
3.3 《故乡》何以入选语文教科书 |
3.3.1 作者视角 |
3.3.2 作品视角 |
3.3.3 读者视角 |
4 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故乡》(1923~1949) |
4.1 民国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阐释 |
4.1.1 事实文学视域下的《故乡》 |
4.1.2 情感文学视域下的《故乡》 |
4.2 民国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4.2.1 民国时期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概述 |
4.2.2 民国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4.2.3 民国时期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4.3 民国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4.3.1 从回忆中看国语教学中的《故乡》 |
4.3.2 从助读和练习系统看国语教学中的《故乡》 |
5 “十七年”时期教科书中的《故乡》(1949~1966) |
5.1 “十七年”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
5.1.1 基于典型人物的“农民问题说” |
5.1.2 基于社会批判的“社会反映说” |
5.2 “十七年”时期语文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
5.2.1 “十七年”时期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
5.2.2 “十七年”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5.2.3 “十七年”时期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5.3 “十七年”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5.3.1 从助读和练习系统探析《故乡》的课堂教学 |
5.3.2 从教学参考书中探析《故乡》的课堂教学 |
6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中的《故乡》(1978~2000) |
6.1 新时期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
6.1.1 为人生之“隔膜” |
6.1.2 为社会之“反帝反封建” |
6.1.3 为叙事模式之“艺术” |
6.2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
6.2.1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概述 |
6.2.2 新时期《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6.2.3 新时期语文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6.3 新时期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6.3.1 《故乡》课例之教学过程分析 |
6.3.2 《故乡》课例之教学内容分析 |
7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中的《故乡》(2001 年以后) |
7.1 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对《故乡》的评价 |
7.2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对《故乡》的选编 |
7.2.1 新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
7.2.2 新世纪以来《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选编 |
7.2.3 新世纪以来教科书经典选文的特征 |
7.3 新世纪以来各版教科书对《故乡》的设计 |
7.3.1 《故乡》教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
7.3.2 《故乡》教学语言艺术的品读鉴赏 |
8 《故乡》经典化历程的启示 |
8.1 文学研究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1.1 多元化的个性解读,提升文学审美空间 |
8.1.2 渗透人文精神内涵,建构文学价值体系 |
8.2 政治思潮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2.1 思想道德取向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2.2 政治文化取向对课文经典化的影响 |
8.3 历久弥新:教科书经典选文的一般特征 |
8.3.1 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和经典性 |
8.3.2 常读常新,具有永恒性和时代性 |
8.3.3 适做课文,具有向生性和教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小人物”形象概述 |
(一)“小人物”概念界定 |
(二)“小人物”形象选文 |
(三)“小人物”形象类型 |
二、“小人物”形象教学的价值 |
(一)体现语文课程特点 |
(二)渗透学生意志教育 |
(三)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
三、“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 |
(一)教师备教策略 |
(二)教师施教策略 |
(三)学生学习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论王富仁鲁迅研究中的“立人”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王富仁鲁迅研究思想形成阶段的研究 |
二、关于王富仁鲁迅研究思想发展阶段的研究 |
三、关于王富仁鲁迅研究思想成熟阶段的研究 |
第一章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逻辑起点 |
第一节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社会背景 |
(一)关于“鲁迅”的窘境 |
(二)中国人的激情与彷徨 |
(三)对文学价值的重新确认 |
第二节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个体背景 |
(一)王富仁的“生命体验” |
(二)王富仁的“泥土气息” |
(三)王富仁的“边沿意识” |
第二章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文本层析 |
第一节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王富仁对“立人”的方法论思考 |
(二)王富仁对“立人”的文化观思考 |
第二节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
(一)对中国劳苦群众的形象重塑 |
(二)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重建 |
第三章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精神指向 |
第一节 王富仁与鲁迅的心灵契合 |
第二节 在思想发展基于“个人”的爱 |
第三节 在现实领域考虑“众数”的人 |
第四章 王富仁鲁迅研究“立人”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从文化批判的层面达成现代化 |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 |
(二)鲁迅之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
第二节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实现启蒙 |
(一)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意识主体 |
(二)鲁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尺度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论鲁迅小说《伤逝》的图像与影剧改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从小说文本到《伤逝》的图像化 |
第一节 《伤逝》的文本解读 |
第二节 《伤逝》的图像叙事 |
第三节 《伤逝》的改编概述 |
第二章 《伤逝》的图像改编 |
第一节 顾寄徐的黑白连环画 |
第二节 姚有信的彩墨连环画 |
第三节 程十发的彩墨连环画 |
第四节 唐民皓的摄影连环画 |
第五节 关于《伤逝》的插图以及其他 |
第三章 《伤逝》的影剧改编 |
第一节 电影《伤逝》的改编 |
第二节 歌剧《伤逝》的改编 |
第四章 《伤逝》图像改编的意义与思考 |
第一节 《伤逝》图像改编的叙事特征 |
第二节 “读图时代”的文学改编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综述 |
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一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概观 |
1.1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出版概况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地域背景 |
1.1.3 从雏形到全貌 |
1.1.4 出版状况 |
1.1.5 封面设计 |
1.2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编者 |
1.3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作者群 |
1.4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主要论题 |
第二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学术价值 |
2.1 对鲁迅生平资料的重新发掘和补充 |
2.2 鲁迅着作的再解读 |
2.3 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 |
2.4 思想艺术研究的再深入 |
2.5 鲁迅研究之研究 |
2.6 存在的不足和反思 |
第三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意义及影响 |
3.1 与其他地区鲁迅研究出版物的比较—以广东地区为例 |
3.2 对“鲁迅研究丛书”的综合评价 |
3.3 丛书的发行状况及其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阎庆生老师关于“鲁迅研究丛书”的答问 |
附录2: 张华老师访谈录: |
附录3: 陕西人民出版社“鲁迅研究丛书”目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新疆鲁迅研究历程回顾概述 |
2.1 新疆鲁迅研究的奠基期(1920 年-1949 年) |
2.2 新疆鲁迅研究的形成期(1949 年-1966 年) |
2.3 新疆鲁迅研究的观望期(1967 年-1977 年) |
2.4 新疆鲁迅研究的发展期(1978 年-1999 年) |
2.5 新疆鲁迅研究的深化期(2000 年-至今) |
3.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关于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的论述 |
3.1 对鲁迅题材理论之认同 |
3.2 对鲁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认同 |
3.3 对鲁迅讽刺风格之认同 |
4.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关于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论述 |
4.1 文学批评的作用 |
4.2 批评家应有的科学态度 |
4.3 批评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平凡人生的精神剖析——谈鲁迅小说的选材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张春连.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吴凡.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者形象研究 ——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为中心[D]. 马亮.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学内容设计研究[D]. 张海姣.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D]. 赵晓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孙书辉. 宁夏师范学院, 2019(07)
- [7]论王富仁鲁迅研究中的“立人”思想[D]. 余成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论鲁迅小说《伤逝》的图像与影剧改编[D]. 葛英芬.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D]. 寇雅丽. 西北大学, 2017(02)
- [10]多民族文学理论批评视域下的新疆鲁迅研究[D]. 李坤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