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铝业: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1](2020)在《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状态预知维修模式》文中认为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从投产初期便以宝钢和国际上先进的同行企业为示范,追求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与本企业相结合,开发应用了EAM设备管理系统,20多年的设备点检制和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深化,逐步总结完善,研究、提炼形成与本单位生产相适应的"以点检制为核心的经济型状态预知维修管理"全员设备管理模式。在公司层面成立有装备能源部,生产单位成立设备能源管理业务(科室),生产车间设立管设备的主管和技术员;分三级点检,即精密点检、专业点检员和日常点检,分别由装备能源部、各生产单位设备能源管理业务(科室)和岗位人员实施。随着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等的提升,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的设备管理得到显着提升。
笪耀文[2](2020)在《中国铝业债转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难以继续,有色金属行业杠杆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问题特别突出。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许多企业通过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来应对行业的竞争,顺应市场要求,以此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的长期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中国铝业为研究对象,把债转股前后实际资本结构与债转股前后最优资本结构进行对比找出其两次差距以及原因,以此方式分析债转股对资本结构带来的影响,并且提出相关建议。首先梳理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然后简要阐述了中国铝业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与资本结构现状。针对债转股前实际资本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过高、股东权益比例与行业相差过大与负债结构不合理。利用最优资本结构定量分析方程测算公司债转股前后最佳静态资本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可定量的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出中国铝业债转股前后动态最优资本结构区间[46.32%,66.20%],债转股之后[47.68%,61.90%],外部环境与盈利能力变化使得债转股后实际与最佳资本结构差距有效缩小,债转股有效的促进中国铝业资本结构的改善。通过动态资本结构测算的权重,为深化债转股对资本结构产生的优化影响,提出抵御外部环境变化风险、提高盈利能力与合理规划退出渠道等建议。进一步帮助中国铝业通过财务杠杆实现节税效应,降低高负债率引起的财务风险,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能为其他同类型公司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刘辉[3](2020)在《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常态经济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的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现象;另外,最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也一直在不断升高,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系统风险,削减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新一轮的债转股,随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银行等机构都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市场化债转股的有序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企业去产能和去杠杆,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自从市场化债转股政策提出以来,根据央行报道消息,截至2019年末,市场化债转股投资规模已超1.4万亿元,预计2020年会有更多企业实施债转股,该政策已成为企业“去产能”和“去杠杆”的优质选择之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有助于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不同于上一轮的政策性债转股,是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原则,政府的作用由主导变为引导和监督。根据本轮债转股的相关政策,和上轮债转股相比,转股对象的范围更加广泛,民营企业也可以作为标的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方面增加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银行附属机构等;资金来源也更加丰富,允许信托资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债转股;退出渠道更加多元化,除了回购、转让股权和上市,增加了并购重组、协商约定等方式。企业和投资者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依据不同行业特点和标的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更为有效地设计债转股流程,确保债转股的成功实施。本文选取的案例企业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铝业”),目前是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产能过剩严重。因此,2017年9月,中国铝业选择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由于中国铝业为大型国有企业,债转股的规模为百亿级别,对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有助于为其他国有企业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市场化债转股的文献进行了搜集、整理、评析和总结;然后对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特征、模式、实施动因、风险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梳理了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本文的基本逻辑架构;接着介绍了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情况,主要包括企业简介、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以及从确定标的企业、确定战略投资者、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和通过发行股份购买子公司股权实现股权退出四个方面介绍了债转股的实施流程;最后,对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一是对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的经济效果进行了总结,包括降低了企业债务成本、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了内部治理结构和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对其实现原因和教训进行了分析,实现原因包括债转股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合理挑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实施机构、实施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债转股流程、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股权退出机制、竭力保护企业股东的权益,教训则包括削弱了利息抵税作用、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结构问题和无法根治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可知,中国铝业通过本次实施债转股共计减少标的企业债务126亿元,对于企业降低杠杆率、优化资本结构和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化债转股有利于企业去产能去杠杆;二是企业应慎重选择市场化债转股;三是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市场化债转股流程。根据这些结论对中国其他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优化企业选择,真正服务于供给侧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股权退出机制;三是完善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机制;四是加强对市场化债转股的监管。
陈清华[4](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支柱,凭借深厚的基础韬光养晦,实现稳步发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放眼国际市场,进一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其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跨国并购。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但是也迎来了许多发展契机——人民币成功加入SDR为对外直接投资注入了新的活力;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不断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新的并购热点和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其探索新的发展之道。在这些时代背景下,分析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体现出了尤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的撰写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绪论,接着笔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状况、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跨国并购的绩效、跨国并购具体路径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根据最新的并购数据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做出了阐述,分别是从热度发生转移、关注的行业领域、主体角色变化、跨国并购目标区域四个方面入手,目的在于厘清当前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重点、特点和难点。在第三部分中,笔者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并购模式的影响、被并购方的所有制及企业性质的影响、东道国经济基础的影响、被并购方行业敏感度的影响、并购后经营整合策略的影响等五个方面,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的并购目标选择提供一定的方向。第四部分是关于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的预期绩效分析,包括技术转让升级效应、知识产权的增加效应、避税和隐藏风险的预期效应、战略性资产的获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等五种效应的分析论证。第五部分中,笔者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分别是从并购成本、政治风险、新媒体、并购主体差异、外部竞争、技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限制等六个角度做出了阐述。基于此,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能更加谨慎地做好风险应对策略。最后一部分,笔者主要从谋求利益共同点、政府的贡献、他国并购成功案例的借鉴、并购融资新思路、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角度出发,对未来跨国并购的方向和策略给出了拙见。
冯施佳[5](2020)在《中国铝业债转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债转股在许多国家都曾实施过,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债转股被再次提出,此次债转股与上轮最大不同点是给予了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实践债转股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也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铝业为案例,对其债转股操作步骤、转股绩效以及转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中国铝业作为大型央企,其实施债转股的路径与中国重工极为相似,本文对其市场化债转股这一举措进行深入分析,为其他企业提供指导借鉴作用。首先,本文就案例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以及方法展开介绍,同时梳理了债转股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其次,重点介绍了中国铝业债转股过程,主要从实施主体及对象、操作步骤、转股价格以及退出机制进行详细介绍。再次,分析了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的原因,这章主要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角度进行讨论。然后,对实施债转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市场反应、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总结出中国铝业债转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关建议。研究发现债转股的确有利于企业减少债务压力,改善资本结构,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希望通过研究这些案例,能够提供相关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助力更多的企业降低杠杆,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孙丽姿[6](2020)在《中国铝业债转股财务绩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开始了结构性改革,降低了经济增速并进入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许多企业面临着债务规模负担过重、杠杆率逐渐升高、企业营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解决我国企业杠杆率高的问题,降低由银行不良贷款率带来的银行风险,防止金融系统性风险,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随之展开。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去产能、降杠杆、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何种效果,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以中国铝业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整理大量文献、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中国铝业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了国家调整结构的号召,承担了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及义务,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坚持“市场化、合法化”制定了“债转股两步走”的方案积极实施债转股,为其他企业后续进行债转股提供了参考样本。本文应用案例分析法和财务指标对比分析法对中国铝业公司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债转股的内外部因素,债转股实施前后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债转股对中国铝业经营财务绩效等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铝业债转股完成后可能会面临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除了对中国铝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进行了传统的财务指标研究,还通过结合EVA理论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不仅考虑了债务成本,还考虑到了债转股在资本成本方面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对会计信息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调整,消除了传统财务指标由于其稳健性原则所导致的财务数据部分不合理的情况,使调整后的数据更接近真实的现金流,同传统数据相比更能真实反映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后公司的财务情况。通过对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铝业本次债转股的实施,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四家标的企业尤其是中铝矿业的杠杆率得到大幅度下降,其资产负债率由债转股前的90.95%下降到25.99%,下降了64.96%,去杠杆效果显着,四家标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中国铝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到了70%警戒线以下,企业的杠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缓解了企业的财务压力,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两步走”方案,该方案有效减少了中国铝业的有息贷款,共计126亿元,该笔贷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的财务费用,减轻了一定的财务负担,该笔贷款的减少可每年有效节约7亿元的利息费用,由此公司的财务情况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本次债转股对公司的经营效率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变动,同时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也未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变。中国铝业债转股“两步走”方案在子公司标的选择、股票定价方案制定、退出机制的选择制定等方面坚持“市场化”原则值得其他企业按照自身情况借鉴一二,虽然本次债转股方案的实施使得中国铝业在去杠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依旧面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无法改善、再举债及股东权利无法保障的风险。因此,后续进行债转股的企业应正确把握债转股的目标,将债转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坚持法制化与市场化的基础上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同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防止企业再举债,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对中国铝业案例的针对性研究为今后其他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胡柳青[7](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开始逐步放缓,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已不再适合企业发展,过高的债务规模抑制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给处于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的稳步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推动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杠杆率,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发布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我国市场化债转股由此开启,市场化债转股以降低企业债务负担为契机,为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我国铝行业在前期通过银行借款扩大企业规模,杠杆率快速攀升并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中国铝业作为我国铝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经营的困境,在2017年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有效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本文选取中国铝业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其他拟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参考。论文首先明确了案例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整理归纳了国内外供给侧改革和债转股的相关资料,其次对相关理论进行界定,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随后对中国铝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其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交易方案,运用财务比率对比分析法对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前后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前后的企业价值进行分析,然后对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的经营治理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从中国铝业成功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中获得启示。本文研究了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交易方案,通过财务比率对比分析,发现市场化债转股增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对企业价值的计算,发现市场化债转股能够提升企业价值,促进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对企业经营治理情况的分析,发现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企业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经营效率,可以完善公司治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因此,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可以为其他拟进行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借鉴经验。
侯奕辰[8](2020)在《中铝利益相关者压力、适应型环境战略与绿色创新绩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要求,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资源的索取者、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之一。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要求企业发展不能只看营业利润、市场规模,还要注重质量管理、绿色创新、履行社会责任。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将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将绿色创新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从现有研究看,学术界大多数集中于利益相关者压力、环境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研究,对于影响机理的研究尚有欠缺,并且特别缺乏案例研究。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在环境战略的选择上还处于被动反应的阶段,适应型环境战略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选择,中国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也是其中之一。由此,本文通过梳理与利益相关者压力、环境战略与绿色创新绩效相关的文献,以“外部压力-企业行为-市场反应”为理论分析起点,对中铝面临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压力进行全面详细的剖析,介绍实施适应型环境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而分析战略实施前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选择适应型环境战略有正面影响。具体表现为:政府带来的环境规制压力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的建设;非政府环保组织、大众媒体等社会公众带来的压力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贡献社会等;消费者、客户、员工等行业压力诱导企业进行绿色产品全流程管理、公平运营、保护员工权益等。(2)实施适应型环境战略对提高绿色创新绩效有正面的影响。对经济绩效的大部分指标产生了正面影响,其中对环保项目补助指标的影响在时间上有滞后性;对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都产生了正面影响。(3)中铝实施适应型环境战略,为我国重污染企业正确对待利益相关者诉求,合理选择环境战略提供了借鉴意义。
刘希文[9](2020)在《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以锡业股份与中国铝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提出了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去杠杆”的重要措施之一,市场化债转股在2016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我国钢铁、煤炭开采及有色金属等负债率过高的行业纷纷通过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来化解潜在的债务风险。在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整个推进过程并不顺利,普遍存在“签约多,落地少”的问题。债转股实施的过程关乎着各参与主体的相关利益,存在着多种潜在风险,债转股模式的选择决定着债转股交易过程是否顺畅以及能否最大限度的保障各方利益,这对于市场化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尤为关键。本文将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设立基金”模式与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发现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少的主要原因是“募集资金难”、“股权退出难”、“债转股经营管理难度大”、“企业转股意愿低”以及“项目风险大”这五个方面。其次,本文对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以及锡业股份与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方案进行简要介绍,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然后,本文从目前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少的主要原因出发,对锡业股份与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中的资金募集方式、股权退出方式及公司治理方式这三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债转股中参与主体的利益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对两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由于目前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落地少,最重要的原因是“股权退出难”,而中国铝业“两步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为投资机构提供了明确的股权退出渠道,所以中国铝业“两步走”模式更适合在当下的债转股市场中进行推广。同时,本文也希望为其他企业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时,对债转股的模式选择与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李秋香[10](2019)在《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债转股的指导意见,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就此展开。与上一轮主要以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率为目的开展的债转股有所区别的是,此次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市场化的特征,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脱困。由于距离此次政策发布的时间不长,因此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的深入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的案例为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的龙头企业中国铝业,由于其成功落地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复制性,本文就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其他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在汇总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铝业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前企业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并分析了其市场化债转股的具体运作及潜在的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启示。研究表明,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在于其有增强盈利能力、减轻财务负担、调整股权结构的需要。通过分析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在市场绩效、财务比率、股权结构等方面的表现,表明市场化债转股完善了中国铝业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短期效果的改善比较显着,对长期效果有积极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避免潜在风险对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的影响,投资者要加强风险防范,政府要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中国铝业: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铝业: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状态预知维修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企业概况 |
一、应用背景 |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及中铝股份部署要求的具体行动 |
(二)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
(三)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抓手 |
二、推进与运行 |
(一)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设备管理机制发展历程 |
(二)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设备管理体系创建 |
1.构建科学的组织结构 |
2.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
3.以信息化手段搭建设备管理平台 |
4.设置合理的设备管理指标 |
5.管理流程化、标准化 |
(三)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设备管理体系运行 |
1.坚持、强化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制 |
2.强化日常维护工作 |
3.推行跑冒滴漏治理,创建绿色工厂 |
4.强化检修管理,优质高效恢复设备技术状况 |
5.扎实抓好能效管理 |
6.以EAM资产管理系统为基础,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 |
7.强化设备管理检查机制,持续改进,巩固取得的成果 |
三、实施效果 |
1.实施点检标准化,大幅提升设备性能和企业效益 |
2.实施跑冒滴漏治理,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 |
3.电气设备隐患排查,为稳定生产保驾护航 |
4.强化设备大修管理,确保设备稳定高效运行 |
5.规范管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
(2)中国铝业债转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债转股的相关文献研究 |
1.3.2 关于资本结构的相关文献研究 |
1.3.3 关于债转股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债转股 |
2.1.2 资本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理论 |
2.2.2 最优资本结构静态评价理论 |
2.2.3 最优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理论 |
3 中国铝业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铝业概况 |
3.1.1 中国铝业基本情况 |
3.1.2 中国铝业经营现状 |
3.2 中国铝业债转股方案的相关介绍 |
3.2.1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背景 |
3.2.2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动因 |
3.2.3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方案 |
3.3 中国铝业资本结构现状 |
3.3.1 中国铝业财务状况 |
3.3.2 中国铝业负债融资状况 |
3.3.3 中国铝业的资本结构特征 |
4 中国铝业债转股对资本结构影响的案例分析 |
4.1 中国铝业债转股前资本结构分析 |
4.1.1 中国铝业债转股前实际资本结构分析 |
4.1.2 中国铝业债转股前最优资本结构 |
4.1.2.1 中国铝业债转股前静态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
4.1.2.2 中国铝业债转股前动态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
4.1.3 中国铝债转股前最优资本结构与实际资本结构的差异分析 |
4.2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资本结构分析 |
4.2.1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实际资本结构分析 |
4.2.2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最优资本结构 |
4.2.2.1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静态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
4.2.2.2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动态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
4.2.3 中国铝业债转股后最优资本结构与实际资本结构的差异分析 |
4.3 债转股前后资本结构差异评价及原因分析 |
4.3.1 差异评价 |
4.3.2 原因分析 |
5 中国铝业以债转股优化资本结构的相关建议 |
5.1 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 |
5.1.1 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
5.1.2 坚决遵循“市场化、法制化”原则 |
5.2 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
5.2.1 改善治理机制 |
5.2.2 融资渠道多元化 |
5.3 合理规划退出渠道 |
5.3.1 退出机制需要完善 |
5.3.2 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市场化债转股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市场化债转股模式的研究 |
1.2.3 关于市场化债转股效果的研究 |
1.2.4 关于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基本框架 |
2 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概述 |
2.1 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特征及模式 |
2.1.1 市场化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 |
2.2 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 |
2.2.1 降低企业债务成本 |
2.2.2 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
2.2.3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
2.2.4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风险 |
2.3.1 企业选择错误,无法激活企业 |
2.3.2 转股后实施机构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
2.3.3 股权可能无法退出 |
2.4 市场化债转股理论基础 |
2.4.1 权衡理论 |
2.4.2 代理成本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2.4.4 MM理论 |
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中国铝业简介 |
3.2 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 |
3.2.1 铝行业市场竞争激烈 |
3.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增大 |
3.2.3 部分重要企业债务负担过重 |
3.2.4 企业急需转型升级 |
3.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过程 |
3.3.1 确定市场化债转股标的企业 |
3.3.2 确定市场化债转股的战略投资者 |
3.3.3 引入战略投资者对标的企业增资扩股 |
3.3.4 中国铝业发行股份购买子公司股权 |
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后的经济效果、实现原因及其教训 |
4.1 市场化债转股后的经济效果分析 |
4.1.1 降低了企业债务成本 |
4.1.2 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
4.1.3 优化了内部治理结构 |
4.1.4 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
4.2 中国铝业达成经济效果的原因分析 |
4.2.1 债转股过程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
4.2.2 合理挑选符合条件的标的企业和实施机构 |
4.2.3 实施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债转股流程 |
4.2.4 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股权退出机制 |
4.2.5 竭力保护企业股东的权益 |
4.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教训 |
4.3.1 削弱了利息抵税作用 |
4.3.2 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结构问题 |
4.3.3 无法根治内部治理结构问题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市场化债转股有利于企业去产能去杠杆 |
5.1.2 企业应慎重选择市场化债转股 |
5.1.3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市场化债转股流程 |
5.2 对中国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建议 |
5.2.1 优化企业选择,真正服务于供给侧改革 |
5.2.2 进一步完善股权退出机制 |
5.2.3 完善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机制 |
5.2.4 加强对市场化债转股的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情况 |
1.2.2 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 |
1.2.3 跨国并购的绩效 |
1.2.4 跨国并购的具体路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2.1 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热度发生转移 |
2.2 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关注的行业领域更加多样 |
2.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角色变化 |
2.4 中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目标区域构成 |
第3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因素 |
3.1 并购模式对跨国并购的影响 |
3.1.1 现金并购 |
3.1.2 股权并购 |
3.2 被并购方的所有制及企业性质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3.2.1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
3.2.2 股份制企业与有限责任企业 |
3.3 东道国经济现状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3.3.1 科技水平和知识密集度 |
3.3.2 资本金融项目政策的相关规定 |
3.3.3 薪资福利水平 |
3.4 被并购方的行业敏感度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3.5 并购后经营整合策略对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的影响 |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的预期绩效 |
4.1 技术转让升级效应 |
4.2 知识产权的增加效应 |
4.3 避税和隐藏风险的预期效应 |
4.4 战略性资产的获得 |
4.4.1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
4.4.2 能源性需求的补充效应 |
4.5 达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 |
第5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5.1 并购成本的日益增加 |
5.1.1 对冲金融风险带来的成本 |
5.1.2 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雇佣的成本 |
5.2 政治色彩的日渐浓郁和多元 |
5.3 日渐发达的网络传媒造成舆论风险 |
5.4 东道国与母国的诸多差异阻碍跨国并购 |
5.4.1 法律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
5.4.2 制度上的鸿沟 |
5.4.3 工会强劲的主体性 |
5.5 来自外部的竞争行为阻碍着并购的开展和后续成果 |
5.6 技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限制削弱跨国并购预期效果 |
第6章 中国国有企业“逆梯度”跨国并购的未来展望及路径选择 |
6.1 中国国有企业应当谋求双方利益共同点 |
6.2 中国国有企业需坚持“以人为本” |
6.3 中国国有企业应当抓住时代机遇 |
6.4 中国国有企业要善于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 |
6.5 中国国有企业需丰富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 |
6.5.1 形成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辛迪加”贷款 |
6.5.2 各并购方共同联合开展并购 |
6.6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铝业债转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1.2.1 基础理论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铝业公司债转股案例介绍 |
2.1 中国铝业基本情况 |
2.1.1 公司的基本状况 |
2.1.2 中国铝业股权结构 |
2.2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方案 |
2.2.1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主体及对象 |
2.2.2 中国铝业债转股具体操作步骤 |
2.2.3 中国铝业债转的转股价格 |
2.2.4 中国铝业债转股的退出机制 |
第三章 中国铝业债转股原因分析 |
3.1 实施债转股外部原因 |
3.1.1 经济下滑,铝价下跌 |
3.1.2 有色金属行业周期性困境 |
3.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
3.2 实施债转股内部原因 |
3.2.1 资产收益率低,资产获利能力差 |
3.2.2 资产负债率高,偿债能力弱 |
3.2.3 现金流压力大,财务风险大 |
第四章 中国铝业债转股绩效分析 |
4.1 债转股前后市场绩效分析 |
4.1.1 事件研究法简介 |
4.1.2 中国铝业债转股市场反应 |
4.2 债转股后财务绩效分析 |
4.2.1 盈利水平提升,分散经营风险 |
4.2.2 资产负债率下降,偿债能力改善 |
4.2.3 经济增加值回升 |
4.3 债转股对公司治理和非财务绩效影响 |
4.3.1 股权结构的变化 |
4.3.2 企业创新能力 |
第五章 中国铝业债转股过程中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
5.1 债转股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5.1.1 债转股的定价问题 |
5.1.2 投资者股权效力弱化问题 |
5.1.3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
5.1.4 股权退出机制问题 |
5.2 相关对策建议 |
5.2.1 建立合理谨慎的定价机制 |
5.2.2 保护投资者股东权力 |
5.2.3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
5.2.4 建立多样化退股方式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铝业债转股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意义 |
2.1.1 债转股概念 |
2.1.2 债转股发生的意义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MM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3 我国两次债转股浪潮概况 |
2.3.1 债转股的背景 |
2.3.2 债转股的方式 |
2.3.3 债转股的目标 |
2.3.4 债转股的风险 |
第三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3.1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况 |
3.1.1 基本情况介绍 |
3.1.2 股权结构介绍 |
3.1.3 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
3.2 中国铝业债转股的外在动因分析 |
3.2.1 国家政策方面 |
3.2.2 行业环境方面 |
3.3 中国铝业债转股的内在动因分析 |
3.3.1 营业收入持续下降 |
3.3.2 资产负债率过高 |
3.3.3 公司经营效益不佳 |
3.3.4 股权结构单一 |
3.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 |
3.4.1 子公司层面实施债转股方式增资扩股 |
3.4.2 中国铝业层面实施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资产 |
第四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财务分析 |
4.1 财务指标分析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4.1.2 盈利能力分析 |
4.1.3 发展能力分析 |
4.2 基于EVA理论对中国铝业债转股的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
4.2.1 中国铝业EVA相关科目的调整 |
4.2.2 中国铝业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
4.2.3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前后EVA值的确定 |
4.2.4 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前后EVA的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潜在风险及建议 |
5.1 债转股实施后的潜在风险 |
5.1.1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得不到真正的改善 |
5.1.2 企业过度再举债风险 |
5.1.3 投资机构的股东权利得不到保障 |
5.2 本文建议 |
5.2.1 完善债转股交易方案 |
5.2.2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
5.2.3 形成利益共同体,预防过度再举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3.2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3.3 供给侧改革与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给侧改革 |
2.1.2 债转股 |
2.1.3 市场化债转股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MM理论 |
2.2.3 权衡理论 |
2.2.4 有效供给理论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与方案设计 |
3.1 参与方基本情况 |
3.1.1 中国铝业简介 |
3.1.2 华融瑞通等其他投资者简介 |
3.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 |
3.2.1 摆脱企业经营困境 |
3.2.2 改善公司治理问题 |
3.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方案 |
3.3.1 流程简介 |
3.3.2 实施主体 |
3.3.3 定价机制 |
3.3.4 退出方式 |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
4.1 财务比率对比分析 |
4.1.1 偿债能力对比分析 |
4.1.2 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4.1.3 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
4.2 企业价值分析 |
4.2.1 税后净营业利润计算 |
4.2.2 资本总额计算 |
4.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
4.2.4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
4.3 市场化债转股对中国铝业经营及治理的影响 |
4.3.1 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 |
4.3.2 完善了公司治理 |
5 研究结论与案例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企业摆脱经营困境 |
5.1.2 市场化债转股可以完善公司治理 |
5.1.3 市场化债转股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
5.2 案例启示 |
5.2.1 坚持债转股的市场化导向 |
5.2.2 探索多样化的市场化债转股交易方案 |
5.2.3 引入多元化战略投资者参与市场化债转股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中铝利益相关者压力、适应型环境战略与绿色创新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构想与方法 |
1.3.1 研究构想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利益相关者压力 |
2.1.1 利益相关者压力的概念 |
2.1.2 利益相关者压力的维度 |
2.2 适应型环境战略 |
2.2.1 环境战略的分类及其内容 |
2.2.2 适应型环境战略概念 |
2.3 绿色创新绩效 |
2.3.1 绿色创新的涵义 |
2.3.2 绿色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 |
2.4 利益相关者压力与环境战略 |
2.5 利益相关者压力与企业绩效 |
2.6 适应型环境战略与绿色创新绩效 |
2.7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3 基础理论及理论分析框架 |
3.1 基础理论 |
3.1.1 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 理论分析框架 |
3.2.1 适应型环境战略概念界定 |
3.2.2 利益相关者压力对适应型环境战略的影响路径 |
3.2.3 适应型环境战略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
3.2.4 绿色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 |
4 中铝概况 |
4.1 中铝简介 |
4.2 数据来源 |
5 案例分析 |
5.1 中铝利益相关者压力分析 |
5.1.1 政府压力 |
5.1.2 社会压力 |
5.1.3 行业压力 |
5.2 中铝利益相关者压力下适应型环境战略的确立 |
5.2.1 适应型环境战略的确立 |
5.2.2 适应型环境战略的SWOT分析 |
5.2.3 适应型环境战略的配套措施 |
5.3 中铝适应型环境战略的实施 |
5.3.1 绿色运营管理 |
5.3.2 绿色产品管理 |
5.3.3 绿色污染防治 |
5.3.4 绿色可持续发展 |
5.4 中铝适应型环境战略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
5.4.1 适应型环境战略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分析 |
5.4.2 适应型环境战略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分析 |
5.4.3 适应型环境战略对社会绩效的影响分析 |
5.5 研究结论 |
6 启示与展望 |
6.1 启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以锡业股份与中国铝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操作模式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对比研究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发展现状 |
2.1 我国债转股发展现状 |
2.1.1 债转股一般概述 |
2.1.2 我国市场化债转股发展现状 |
2.2 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发展现状 |
2.2.1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 |
2.2.2 有色金属企业债转股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介绍 |
3.1 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3.2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设立基金”模式 |
3.2.1 锡业股份基本情况 |
3.2.2 锡业股份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介绍 |
3.3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两步走”模式 |
3.3.1 中国铝业基本情况 |
3.3.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介绍 |
第四章 锡业股份与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
4.1 实施方案分析 |
4.1.1 资金募集方式分析 |
4.1.2 股权退出方式分析 |
4.1.3 公司治理方式分析 |
4.2 参与主体利益分析 |
4.2.1 债转股企业利益分析 |
4.2.2 实施机构利益分析 |
4.3 “设立基金”模式与“两步走”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
4.3.1 锡业股份“设立基金”模式的优缺点 |
4.3.2 中国铝业“两步走”模式的优缺点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加强基金的应用,大力吸收社会资本 |
5.2.2 注重发挥优质资产的推动效应 |
5.2.3 健全股权退出机制,保障投资者利益 |
5.2.4 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债转股的动因研究 |
1.2.2 债转股的实施效应研究 |
1.2.3 债转股对股价的影响研究 |
1.2.4 债转股的相关风险研究 |
1.2.5 债转股的退出机制研究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债转股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债转股 |
2.1.2 市场化债转股与行政化债转股 |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1.4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基础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MM资本结构理论 |
2.2.3 权衡理论 |
2.2.4 绩效评价方法 |
第三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背景 |
3.1 政策背景 |
3.2 铝行业发展背景 |
3.3 中国铝业的基本概况 |
3.3.1 中国铝业公司简介 |
3.3.2 中国铝业的经营状况 |
3.3.3 中国铝业的财务状况 |
3.3.4 中国铝业的股权结构情况 |
第四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实施过程 |
4.1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4.1.1 去杠杆政策的引导 |
4.1.2 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 |
4.1.3 增强盈利能力 |
4.1.4 调整股权结构 |
4.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4.2.1 标的资产及交易对方 |
4.2.2 “两步走”的实施步骤 |
4.2.3 市场化的定价方式 |
4.2.4 二级市场转让退出 |
第五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5.1 债转股的市场绩效分析 |
5.1.1 事件研究法简介 |
5.1.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市场绩效 |
5.2 债转股对财务比率的影响 |
5.2.1 偿债营运能力分析 |
5.2.2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
5.3 债转股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5.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潜在的风险 |
5.4.1 股价波动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
5.4.2 投资者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管理 |
5.4.3 难以根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2.1 投资者加强风险防范 |
6.2.2 政府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
6.2.3 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铝业: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状态预知维修模式[J].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中国设备工程, 2020(S1)
- [2]中国铝业债转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D]. 笪耀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刘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的“逆梯度”跨国并购[D]. 陈清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中国铝业债转股问题研究[D]. 冯施佳.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6]中国铝业债转股财务绩效研究[D]. 孙丽姿.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研究[D]. 胡柳青.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中铝利益相关者压力、适应型环境战略与绿色创新绩效研究[D]. 侯奕辰.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9]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以锡业股份与中国铝业为例[D]. 刘希文. 河北大学, 2020(08)
- [10]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效果研究[D]. 李秋香.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