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C管桩动态测量和桩身倾角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PHC管桩动态测量和桩身倾角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一、PHC管桩动测及桩身倾斜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侯振坤,唐孟雄,胡贺松,刘春林,苏定立[1](2022)在《考虑塌孔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钻跟管桩(DPC桩)是一种新型的非挤土管桩基础,在钻进—成孔—沉桩的过程中桩侧塌孔会影响桩侧注浆液的流动路径和注浆效果,最终影响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开展了DPC桩桩侧塌孔条件下的注浆及静载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塌孔对DPC桩承载性能、荷载传递特性、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定量表征了注浆体的三维几何尺寸和空间点位信息,揭示了塌孔影响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原因。得到如下结论:(1)桩端未嵌岩的条件下DPC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均为陡降型,DPC桩的承载本质属性为端承摩擦桩。(2)注浆后塌孔所形成的孔洞被浆液充填从而引起桩侧摩阻力增大,坍塌渣土填充桩土–间隙引起注浆液的绕流易造成桩侧摩阻力下降。(3)塌孔影响了桩–土间隙中浆液的流动规律,改变了桩侧注浆体覆盖桩身的面积和厚度,这是其影响桩侧摩阻力发挥的重要原因;桩侧注浆体的面积与厚度是影响桩侧摩阻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桩侧摩阻力与注浆体体积具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

何稼超[2](2021)在《倾斜PHC管桩的处理方法及剩余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已完成施打的PHC管桩,由于疏于保护等因素,使桩承受了非能预见的水平荷载,桩身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倾斜,它会使PHC管桩桩身产生裂缝、断裂、弯曲或倾斜,使PHC管桩承载力降低或者失效,对工程质量及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某工程的PHC管桩受基坑滑坡影响造成倾斜处理实例,从现有理论分析成果出发,结合工程实际处理的对策,得出对于工程实际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为类似工程缺陷桩的处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案。

侯振坤,唐孟雄,胡贺松,黎剑华,张树文,徐晓斌,刘春林[3](2021)在《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原位试验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钻跟管桩(简称DPC桩)是一种钻孔-沉桩-排土同步进行的无泥浆排放的节能环保型大直径(800~1 400 mm)新型非挤土PHC管桩。开展了现场原位试验、理论计算分析及物理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这种新桩型的承载性能优势、桩侧摩阻力分布特征、荷载传递特性。得到如下结论:(1)原位静载试验中,DPC桩是一种以发挥桩侧摩阻力为主的摩擦端承桩,桩侧摩阻力占比高达67.84%~72.85%,DPC桩的承载性能与注浆效果密切相关,相对于同等条件下的钻孔灌注桩、锤击法管桩,其竖向承载力分别提高了33.42%、23.16%,DPC桩的桩底沉渣厚度较小时,其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形(1号桩),否则为陡降形(2号桩);(2)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中,各桩型均未嵌岩条件下,DPC桩、钻孔灌注桩、锤击法管桩3种桩型的荷载-位移曲线均为陡降形,DPC桩的承载力相对于钻孔灌注桩提高了18.60%;(3)不同的成桩工艺下桩的摩阻力差距较大,随钻跟管桩的桩侧摩阻力最大,钻孔灌注桩次之,锤击法管桩最小,这与物理试验钻孔灌注桩桩侧模拟泥皮密切相关;所有桩型桩侧摩阻力沿桩身深度分布规律均表现出了两头小中间大的规律;随着荷载增加,桩侧摩阻力逐渐下移,直至桩基破坏;(4)模型试验中随钻跟管桩桩侧摩阻力为6 061.65 N,占其极限承载力(8 147.62 N)的74.40%,模型试验同样得出随钻跟管桩是一种以发挥桩侧摩阻力为主的摩擦端承桩。

巴军涛[4](2020)在《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桩基承载力主要通过传统静载试验和自平衡试桩法来确定,前者是桩承载能力确定最可靠的方法,但受到施工场地以及试桩吨位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该方法难以满足特殊场地和大吨位基桩承载能力的测试,后者尽管不需要静载法的反力架或堆载,突破了试桩吨位的限制,可以测试较高的桩基承载力,但自平衡测试结果应用时,需要引入一个很难准确确定的正负摩阻力转换系数,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为了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完善单桩承载力测试技术,本文针对一种单桩承载力反向自平衡试桩法,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开展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的试验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法,分析了嵌岩桩和非嵌岩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阐述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中桩土作用机理。依托工程桩,建立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检测嵌岩桩承载力的有限元模型,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以有限元模型为原型,按照一定的相似比,设计了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室内模型试验,并与传统经典参数法确定的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验证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检测桩基承载力的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机理进行分析,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可以克服自平衡试桩法需要正负摩阻力转换的问题,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测得桩的抗压承载力的同时还可以测得抗拔承载力。(2)建立了反向自平衡以及传统静载试桩法数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确定桩基承载力是可行的。(3)建立了反向自平衡检测桩基承载力的室内模型实验,并与经典参数法计算的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比较,结果一致性较好,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检测桩基承载力在应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范一丁[5](2020)在《纵向振动荷载下土塞—管桩耦合计算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开口管桩因其承载能力高、稳定性好、造价低、施工便捷等优势被大量应用于公路、桥梁和高层建筑中。开口管桩的施工过程中,土壤涌入管桩,在管桩内部形成一个土塞,而目前对于动荷载作用下土塞-管桩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完善,特别是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欠缺更加简单、合理、精度较高的管桩-土塞动相互作用模型,因此进行土塞-管桩动力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以及试验研究,对于纵向荷载作用下的土塞-管桩耦合计算做出了研究。本文主要的内容和成果是:1、基于饱和多孔介质理论,针对双向非均质土中平面应变体土塞模型,考虑土塞与管桩的纵向振动展开研究。首先通过Novak薄层理法、饱和土多孔介质理论以及一维波动理论建立管桩和土体的耦合方程。再通过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得到双向非均质土中管桩桩顶频域解析解和时域半解析解。最后通过改变土塞水体积分数、土塞高度和土塞剪切波速等参数,分析平面应变体土塞与管桩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2、将土塞对管桩内壁的作用等效为由弹簧和阻尼器并联的Voigt体,利用Novak薄层理论和饱和土多孔介质理论获得管桩侧土体复刚度以及管桩内壁土塞复刚度,再利用一维波动理论建立起管桩和土的耦合动力方程。通过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求解得出饱和土中桩顶频域解析解和时域半解析解,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最后以土塞高度为变量参数,进行了混凝土管桩桩顶动力响应试验研究,得到动力响应曲线,与理论曲线进行对比,验证理论解的正确性。3、基于室内模拟试验,在控制土塞高度为0m、0.6m和1m三种工况,展开了模型桩反射波曲线的试验,得到管桩的桩顶速度时域反射波曲线,得到了土塞高度影响规律,同时将模拟试验所得的曲线与理论曲线进行比较,进行理论模型的验证研究。

方正中[6](2020)在《大直径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直径桩和中小直径桩相比,在其施工过程、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作用程度以及桩身刚度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对大直径桩进行桩基静载试验检测到极限状态并不现实,仅通过不完整的Q-s曲线,不能很好的了解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规律以及极限承载力,因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直径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FLAC3D模拟软件,依托合安高速改扩建01标中派河特大桥工程相关桩基设计资料对大直径灌注桩与管桩竖向承载特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为验证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对模拟过程中FLAC3D软件的收敛标准进行相关分析和调整,对比10-5、10-6、10-7、10-8四种收敛标准和相关数据,选取本次模拟的收敛标准为10-6;并验证了长平高速公路K94+920.9通道桥改扩建工程中场地试桩的相关数据和中派河大桥改扩建中掘法试桩ZJ1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利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2)通过分析长径比、桩端土层性质、桩身混凝土强度和缩颈的影响,对大直径灌注桩竖向承载特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直径桩长径比的增加可以有效的提高单桩的极限承载力,桩身的压缩值随着长径比的提高有明显增加;桩端土层的性质对静载试验Q-s曲线的变化形式和竖向承载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桩端土层软弱Q-s曲线表现为陡变型,土层坚硬Q-s曲线则表现为缓变型;桩身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对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较小;且桩身中部发生缩颈会明显减弱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施工质量。(3)选取250mm、350mm、450mm、550mm四种不同壁厚的大直径空心管桩静载试验模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壁厚较小(250mm)时在极限状态会造成桩端土层不均匀沉降,而随着壁厚的继续增大,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并没有一直增大,对于本次模拟桩径为3.5m的大直径空心管桩,建议选取壁厚为350mm更为经济。(4)两种不同大直径桩在受荷过程中荷载传递规律,均表现为侧摩阻力先发挥作用到达极限后,继续增大的荷载增量由桩端阻力承担。在受荷过程中,其桩周土体塑性区域均自上而下延伸,桩端土体最后进入塑性状态。大直径空心管所受桩侧摩阻力的作用效果高于大直径灌注桩,且能够有效的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图[60]表[21]参[53]

瞿立明[7](2020)在《倾斜地层中桩基竖向动力响应模型试验与计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桩基础具有强度高、沉降小、可跨越复杂地质条件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路基和桥梁的下部基础,其工作性能主要依赖于桩-土相互作用。倾斜地层中桩周土的应力场不再呈轴对称分布,且同一承台下不同位置的桩基会出现桩-土摩擦长度不同的情况;在交通动荷载作用下,倾斜地层中的振动波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在斜边界处还可能引起反射波。已有研究中,桩基动力响应研究多针对水平成层场地展开,关于倾斜地层条件下桩基动力特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倾斜地层中桩基动力响应特性、动荷载传递机理、波传播特性及桩-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与群桩动响应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讨论了地层倾斜对动力响应的影响和机理,并提出了倾斜地层条件桩基动力响应简化计算方法。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开展了循环动荷载作用下水平地层,斜坡和倾斜基岩场地中的单桩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倾斜地层桩基在不同中值荷载,不同动力幅值,以及不同加载频率的组合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机理,分析了桩顶动位移,桩身动应变,桩底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倾斜边界对桩身动位移幅值影响较小,但会明显改变土场地的动响应,使得桩周土响应出现方向性差异,且斜坡和基岩面倾斜边界对土响应的影响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倾斜基岩条件下,位于倾斜上侧的土位移大于同深度处倾斜下侧的位移,倾斜基岩边界的影响随土体深度增加而变大;斜坡场地条件对土体位移的影响主要在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弱,位移响应的方向性差异与土体到桩轴的径向距离有关,径向距离较小时,位于坡脚一侧的土体位移更大,而径向距离超出一定范围后,坡顶一侧的土体位移会超过坡脚。(2)开展了倾斜地层条件下群桩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发现,地层倾斜条件下承台不同位置的振动有所区别,斜坡群桩承台下坡一侧振动较上坡侧剧烈,承台坡底方向的动位移出现“放大效应”,振动呈非对称分布。随后,针对试验观察到的倾斜地层群桩承台差异振动现象,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差异振动的原因,揭示了倾斜地层群桩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倾斜地层条件下群桩承台的差异振动是由下部桩基的差异振动引起,而倾斜地层群桩中出现差异振动原因是不同位置处的桩身自由段,摩擦段和桩底土厚度三者的数值和比例不同,导致同一承台下不同桩基的荷载传递和位移变形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桩长和不同桩土模量比条件下倾斜基岩场地和斜坡场地的动位移和轴力随深度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倾斜边界对桩基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3)开展了斜坡场地振动波传播特性和桩-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出振动桩周围土场地不同深度处的位移峰值和到达时间,并将上述两各物理量转换为振动问题常用的幅值和相位,与水平场地振动波衰减的三维解析公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斜坡地层振动波传播路径的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场地振动波传播路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上坡方向振动波衰减快于下坡方向;总体上,朝上坡方向的振动波以水平传播为主,对土场地的影响也接近水平地层中的情况,而部分朝下坡方向振动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偏折,不再沿水平方向。进一步地,开展了斜坡场地主动桩和被动桩双桩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动桩引起的波发散不可忽略,且斜坡场地桩基受周围振动桩基的影响程度仍主要由该桩与土的接触面积决定。(4)展开交通动荷载下倾斜基岩面条件对群桩动响应特性,荷载传递规律和群桩相互作用机理的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受嵌岩深度变化的影响,倾斜基岩面群桩承台出现明显的差异振动现象,位于倾斜面下侧的承台响应大于倾斜上侧。另外,倾斜基岩条件下,振动波向倾斜上侧传播与下侧传播时对被动桩的影响程度不同:倾斜下侧被动桩中的位移与水平基岩面中较为接近;振动波向倾斜上侧传递时,部分振动能量会被动阻抗更大的基岩吸收,使得振动减弱,故倾斜上侧被动桩的位移略小于水平基岩。(5)分别开展了基岩边界对单桩动力响应影响的计算方法研究,以及斜坡场地条件下的群桩动力响应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发现,桩基竖向阻抗会以水平无限地层条件下的桩基阻抗曲线为基线发生波动,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与桩基到基岩边界的距离关系密切,桩基距离基岩越近,波动频率越小,但波幅越大。另外,还基于结论(3)揭示的斜坡桩-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斜坡双桩动力相互作用计算模型,推导了考虑地形效应的桩-桩相互作用因子,得到了斜坡群桩竖向动力阻抗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地形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坡顶方向和坡底方向传播的桩-桩相互作用因子不同,坡顶方向略大于坡底方向;二是不同斜坡角度下的桩-桩相互作用因子也不同,坡角越大,地形效应越显着;三是斜坡角度对动阻抗频率曲线峰值影响明显,且桩间距越大,地形影响越显着。

陈昱锦[8](2019)在《楔形管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对比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楔形桩优缺点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一种新型桩基础——楔形管桩。本文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楔形管桩的工作形状,主要研究工作有:(1)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得到等截面管桩、楔形管桩、楔形桩共计四根模型桩的荷载–沉降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四根模型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得出桩基结构形式、楔角变化以及材料用量对荷载-沉降规律、极限承载力及荷载传递规律的影响。(2)基于模型桩的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固结龄期、接触面的粗糙度、界面的法向应力对剪切强度的影响。基于对试验结果的总结分析,为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参照。(3)基于ADINA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室内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桩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得到了楔形管桩对地基土的影响规律。基于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相同平均直径条件下,混凝土楔形管桩的土塞较等截面管桩在较早情况下达到土塞闭塞状态;相同楔角条件下,桩端直径越小的楔形管桩,其最终的土塞高度越小;相同桩端直径条件下,增大楔形管桩的楔角,其最终土塞高度有一定增大。2、结构形式的变化可显着改变荷载–沉降曲线的变化趋势,楔形管桩的极限承载力更大,增大楔角可显着提高承载力,增大材料用量并不能提高其极限承载力。3、在低法向应力的作用下,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对所接触的土体破坏更大,有显着的软化现象;当法向应力显着增加,法向应力对于剪切位移的影响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剪切位移曲线变化的影响。

安文强[9](2019)在《沈阳市桩基础选型的统计对比研究 ——以沈阳市ZHC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前提下,桩基工程在设计软件、作业方法、桩基检测、生态影响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推进。目前在我市市场上静压管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及旋挖钻孔灌注桩已成为主要趋势,相对来说,施工工艺成熟,应用广泛。本课题结合沈阳地区工程实际,从施工工艺、适用条件、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基于此背景,选取沈阳地区使用桩基础的工程实例,详细研究了静压管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和旋挖钻孔灌注桩的优缺点及分类,分析了桩基础设计进行各个方面比选的关键问题,并分析了比选的主要步骤。特别是从工程地质条件、桩基础承载力、工程造价、施工因素及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桩基检测结果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进行基础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重要性和一般程序、桩型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施工工艺,能够明确在选择桩基础类型时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本文特别通过使用三种桩型的工程实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在施工过程中静压管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及旋挖钻孔灌注桩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对沈阳地区三种桩型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徐杰[10](2019)在《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广泛应用于建筑桩基工程中。在深厚软土场地管桩施工完成后受到地质条件、基坑土方开挖、地下水等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原已施工的垂直管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斜,这种现象在珠三角地区屡见不鲜;而目前对于深厚软土地区偏斜管桩的单桩和群桩承载力的性能研究却很少,如何准确的判定不同程度偏斜管桩的承载力大小并加以合理利用以确保上部建筑结构的安全是目前基础工程中一个需要解决并存在困难的热门问题。本文首先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对偏斜管桩工作性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偏斜管桩的竖向荷载传递形式和破坏形式,建立了不同偏斜程度管桩有效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其次,通过选择土体和管桩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本构模型、单元类型、接触单元、边界条件、单元网格属性、定义施工阶段和施工工况,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不同程度偏斜管桩承载性状的力学模型,展开对偏斜管桩有效承载力的计算模拟,以佛山智城项目管桩现场静载试验结果为验证基础,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细化对比,两者结果吻合度较好,说明用Madis GTS NX软件建立的偏斜管桩有效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和所选计算参数等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深厚软土场地影响偏斜管桩承载力的不同因素,结果表明偏斜管桩的实际有效承载力不仅与偏斜角度有关,还与淤泥软土的深度、管桩直径相关,从而进一步确认了不同偏斜角度下管桩的承载力与垂直管桩的承载力实用性等效换算关系,为后期事故工程的处理补桩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本文通过佛山某实际已发生大量不同偏斜程度管桩的事故工程为案例,不仅详细分析了造成在深厚软土场地管桩偏斜的原因,而且对管桩基础事故工程的补桩加固处理给出具有指导和措施。所处理的工程项目目前已经全部装修完成并使用,其监测和监测资料表明按照本文的研究成果确定的处理方案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偏斜预应力管桩基础的事故处理具有工程应用的指导意义。

二、PHC管桩动测及桩身倾斜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HC管桩动测及桩身倾斜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塌孔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室内物理模拟试验
    1.1 试验设备
    1.2 试验用砂土参数
    1.3 模型桩制作及施工过程
    1.4 试验方案
    1.5 加载方式及注浆体三维扫描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分析
    2.2 各级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分布规律
    2.3 各级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
    2.4 塌(4)孔影响桩侧摩阻力的本质探讨
    2.5 桩侧注浆体的定量表征
3 随钻跟管桩的现场试验
4 结论

(2)倾斜PHC管桩的处理方法及剩余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及地质概况
2 工程桩实施情况
3 工程桩偏位分析
4 检测结果
    4.1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
    4.2 桩身垂直度检测结果
    4.3 检测结果分析
5 处理思路
6 桩身倾斜角与基桩承载力关系的理论分析
7 工程倾斜桩处理对策
    7.1 理论上的结论
    7.2 相应的处理对策
8 处理结果验证
9 结论

(4)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统单桩承载力测试方法及存在问题
        1.2.1 动力测桩法
        1.2.2 静动测桩法
        1.2.3 静载试验
    1.3 自平衡试桩法研究现状
        1.3.1 自平衡试桩法的发展和应用
        1.3.2 自平衡试桩法研究热点
    1.4 问题提出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反向自平衡测试技术
    2.1 桩基承载力反向自平衡测试原理
        2.1.1 自平衡试桩法原理
        2.1.2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原理
    2.2 桩基承载力反向自平衡测试方法
        2.2.1 反向自平衡测试装置
        2.2.2 反向自平衡测试步骤
        2.2.3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加载方式
        2.2.4 反向自平衡试验沉降观测方法
        2.2.5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桩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3.1 竖向抗压桩受力性状
        3.1.1 非嵌岩桩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3.1.2 非嵌岩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3.1.3 嵌岩桩荷载传递规律
        3.1.4 嵌岩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3.2 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荷载传递规律
    3.3 桩基承载力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的数值分析
        3.3.1 模型假设
        3.3.2 有限元整体模型
        3.3.3 边界条件
        3.3.4 作用荷载
        3.3.5 桩土相互作用
        3.3.6 分析步与初始地应力平衡
        3.3.7 极限承载力确定
        3.3.8 Q-S曲线
        3.3.9 轴力及摩阻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向自平衡法嵌岩桩室内模型试验
    4.1 相似原理
        4.1.1 几何相似
        4.1.2 材料属性相似关系
        4.1.3 材料强度相似
    4.2 模型装置选取
        4.2.1 自平衡模型试验装置
        4.2.2 静载模型试验装置
    4.3 模型设计
        4.3.1 模型桩
        4.3.2 基岩及土制备
        4.3.3 模型桩
        4.3.4 封堵板
        4.3.5 反力锚固系统
        4.3.6 加载系统
        4.3.7 量测系统
    4.4 试验方法及关键问题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关键问题
    4.5 试验检测
        4.5.1 光纤检测
        4.5.2 模型试验装置
    4.6 承载力确定
        4.6.1 模型试验确定
        4.6.2 经典参数法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纵向振动荷载下土塞—管桩耦合计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管桩计算的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数值模拟研究
        1.2.3 模型试验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面应变体土塞模型的管桩纵向振动研究
    2.1 引言
    2.2 径向非均质土中平面应变体土塞模型的管桩纵向振动研究
        2.2.1 计算模型与基本假定
        2.2.2 饱和土体的动力响应
        2.2.3 管桩动力响应
        2.2.4 土塞影响分析
        2.2.4.1 土塞中水的体积分数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2.2.4.2 土塞剪切波速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2.2.4.3 土塞高度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2.2.5 结论
    2.3 双向非均质土中平面应变体土塞模型的管桩纵向振动研究
        2.3.1 数学模型与基本假定
        2.3.2 饱和土体的动力响应
        2.3.3 管桩动力响应
        2.3.4 土塞影响分析
        2.3.4.1 水的体积分数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2.3.4.2 土塞剪切波速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2.3.4.3 土塞高度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2.3.5 结论
第三章 voigt体土塞模型的管桩纵向振动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与基本假定
    3.3 桩周饱和土体的动力响应方程推导
    3.4 土塞-虚土桩模型
    3.5 管桩动力响应
    3.6 土塞影响分析
        3.6.1 土塞剪切波速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3.6.2 土塞高度与桩顶动力响应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土振动室内模型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
    4.3 试验准备
    4.4 试验方案
    4.5 试验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大直径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直径桩基础的发展概述及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FLAC~(3D)有限差分模拟软件相关参数介绍
    2.1 FLAC~(3D)理论基础
    2.2 计算原理
    2.3 本构模型
    2.4 大直径桩的模拟验证
        2.4.1 收敛标准选取
        2.4.2 模型对比验证
第三章 大直径灌注桩有限差分模拟
    3.1 工程概况
    3.2 大直径灌注桩模型建立
    3.3 大直径灌注桩承载特性分析
    3.4 不同参数选取对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3.4.1 桩长对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3.4.2 桩端土体性质对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3.4.3 混凝土强度对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3.4.4 桩身缩颈对单桩承载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大直径空心管桩有限差分模拟
    4.1 大直径空心管桩模型建立
    4.2 大直径空心管桩合理壁厚分析
    4.3 大直径空心管桩承载特性分析
第五章 两种不同大直径桩承载特性与经济效益分析
    5.1 承载特性分析
    5.2 经济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倾斜地层中桩基竖向动力响应模型试验与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单桩振动响应理论研究
        1.2.2 群桩振动响应理论研究
        1.2.3 桩-土耦合振动响应试验及数值研究
        1.2.4 近场波动中的地层边界效应
        1.2.5 倾斜地层条件下桩-土相互作用静力学特性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桩-土竖向耦合振动响应模型试验系统与测试
    2.1 引言
    2.2 模型槽动力加载系统
        2.2.1 试验加载系统
        2.2.2 模型槽反力架
    2.3 试验方法
        2.3.1 几何模型及材料准备
        2.3.2 动力加载方案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桩顶位移时域响应
        2.4.2 动位移幅值
        2.4.3 桩底动土压力
    2.5 本章小结
3 倾斜地层中单桩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与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准备
        3.2.1 试验场地及设备
        3.2.2 几何模型与相似关系
        3.2.3 复杂地形地质边界条件
        3.2.4 试验材料及试验步骤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桩基静极限承载力
        3.3.2 振动位移
        3.3.3 动应变
        3.3.4 动土压力
    3.4 单桩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3.4.1 模型描述和验证
        3.4.2 地形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倾斜地层中群桩动力响应模型试验与荷载传递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和试验方法
    4.3 承台动位移试验分析
    4.4 群桩振动响应数值分析研究
        4.4.1 模型描述和验证
        4.4.2 承台非对称位移
        4.4.3 承台模量及荷载作用面积的影响
    4.5 下卧基岩面倾斜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4.6 地表倾斜对群桩动力响应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斜坡地形下桩-土耦合动力相互作用机理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描述及验证
    5.3 水平地形中端承桩振动特性
        5.3.1 完全埋入桩周土体振动衰减规律
        5.3.2 未埋入桩段对土体振动衰减的影响
        5.3.3 水平地形中桩-土-桩相互作用
    5.4 斜坡场地土体振动衰减和波传播
        5.4.1 斜坡表面土体振动位移衰减
        5.4.2 地形倾斜对土位移的影响范围
    5.5 斜坡场地上的桩桩相互作用
    5.6 本章小结
6 倾斜基岩面桩基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倾斜基岩面场地单桩动力响应
    6.3 倾斜基岩面场地桩基动力相互作用
    6.4 倾斜基岩面场地群桩动力响应
    6.5 本章小结
7 复杂地层条件下桩基竖向动力响应简化计算方法
    7.1 引言
    7.2 考虑基岩边界影响的桩基竖向动力响应简化计算方法
        7.2.1 计算模型和基本假设
        7.2.2 土体控制方程及求解过程
        7.2.3 桩身振动控制方程及求解过程
        7.2.4 结果验证
        7.2.5 刚性边界距离的影响
        7.2.6 桩长的影响
    7.3 斜坡地形下桩基振动响应简化计算方法
        7.3.1 部分埋入桩单桩竖向振动响应
        7.3.2 斜坡场地振动波向坡脚方向传播时的影响因子
        7.3.3 斜坡场地振动波向坡顶方向传播时影响因子
        7.3.4 斜坡场地桩-桩相互作用因子简化方法验证
        7.3.5 地形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7.3.6 斜坡场地群桩动力响应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等成果目录
        A1 论文
        A2 专利
        A3 软件着作权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获奖情况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楔形管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桩研究现状
        1.2.2 楔形桩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楔形管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模型试验
        2.3.1 试验概况
        2.3.2 地基模型的制作流程
        2.3.3 模型桩材质的选用与制作
        2.3.4 加载装置
        2.3.5 试验测量方案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静力压桩贯入阻力的变化规律
        2.4.2 荷载–沉降分析
        2.4.3 楔形管桩土塞效应分析
        2.4.4 桩身轴力分布
        2.4.5 桩侧摩阻力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楔形桩–土接触面工作性状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设备
        3.2.2 法向应力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3.2.3 固结龄期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3.2.4 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楔形管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ADINA简介
    4.3 数值模拟的基本假定
    4.4 模型桩体的建模过程
        4.4.1 几何模型建立
        4.4.2 边界条件的定义
        4.4.3 选用材料本构模型
        4.4.4 单元划分
        4.4.5 施加荷载
        4.4.6 定义接触条件
        4.4.7 求解过程控制
        4.4.8 模型可靠性验证
    4.5 计算结果分析
        4.5.1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4.5.2 地基土径向位移分析
        4.5.3 各级荷载下土体径向位移分析
        4.5.4 地基土竖向位移分析
        4.5.5 各级荷载下土体竖向位移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沈阳市桩基础选型的统计对比研究 ——以沈阳市ZHC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各类桩基概述
    2.1 桩基础的分类及选型的基本原则
        2.1.1 沈阳市常用桩型现状
        2.1.2 桩基础的分类及选型的基本原则
    2.2 各种桩基础类型的概念及施工工艺研究
        2.2.1 各种桩基础类型的概念及分类
        2.2.2 各类型桩基础的施工工艺研究
        2.2.3 各类型桩基础的优缺点研究
    2.3 桩基选型步骤及管理要求分析
        2.3.1 桩基选型步骤
        2.3.2 桩基选型管理要求分析
3 各类型桩基础实际应用的差异性对比研究
    3.1 土层适用性的对比研究
    3.2 桩身承载力对比分析
    3.3 经济性对比分析
    3.4 桩体质量控制对比分析
    3.5 施工设备对比分析
    3.6 施工效率比分析
    3.7 对施工环境的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3.8 各类型桩基础的的施工难点
        3.8.1 静压管桩的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3.8.2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3.8.3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4 沈阳地区ZHC项目桩基础选型分析
    4.1 ZHC项目工程概况
        4.1.1 工程概况
        4.1.2 桩基础概况
        4.1.3 桩基检测
    4.2 各类型桩基础的对比分析
        4.2.1 工程地质条件
        4.2.2 荷载设计要求的条件
        4.2.3 对比分析
        4.2.4 分析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偏斜基桩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偏斜桩承载力性能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偏斜桩承载力性能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机理
    2.1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的荷载传递机理与破坏模式
        2.1.1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1.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的破坏形式
    2.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垂直桩承载力确定及常见的Q~s曲线
        2.2.1 垂直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2.2.2 垂直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Q~s曲线
    2.3 偏斜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传递形式与破坏类型
        2.3.1 竖向荷载作用下偏斜桩的荷载传递
        2.3.2 偏斜桩的破坏形式类型
    2.4 偏斜桩在竖向荷载作时的承载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见岩土本构模型及基桩承载力试验方法
    3.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3.2 常用本构模型介绍
        3.2.1 弹性Elastic
        3.2.2 邓肯张模型Duncan-Chang
        3.2.3 摩尔-库伦模型Mohr-Coulomb
        3.2.4 修正摩尔-库伦模型Modified Mohr-Coulomb
        3.2.5 修正剑桥模型Modified Cam Clay
        3.2.6 德鲁克模型Drucker-Prager
    3.3 不同本构模型下的桩基承载力数值模拟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
        3.3.1 工程概况
        3.3.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3.3.3 水文地质条件
        3.3.4 管桩现场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3.3.5 不同本构模型下对管桩静载试验的模拟
    3.4 承载力确定的试验方法-静载试验法
        3.4.1 基本原理
        3.4.2 试验步骤
        3.4.3 试验方法分类
        3.4.4 静载试验的优缺点
    3.5 承载力确定的试验方法-高应变动测法
        3.5.1 基本原理
        3.5.2 试验步骤
        3.5.3 承载力计算方法分类
        3.5.4 高应变检测试验的优缺点
    3.6 桩身完整性试验方法-低应变反射波法
        3.6.1 基本原理
        3.6.2 常见桩基缺陷类型
        3.6.3 桩基缺陷典型曲线特征
        3.6.4 低应变反射波法优缺点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斜管桩承载力的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
    4.1 现场试验工程项目概况
        4.1.1 工程简介
        4.1.2 水文地质条件
        4.1.3 工程地质条件
        4.1.4 桩基偏斜情况
    4.2 偏斜管桩现场试验分析
        4.2.1 低应变试验分析
        4.2.2 高应变试验分析
    4.3 偏斜管桩的承载力数值模拟方案
        4.3.1 桩-土界面单元
        4.3.2 模型的建立
        4.3.3 不同偏斜情况下单桩承载力分析
        4.3.4 不同偏斜情况下单桩轴力分析
        4.3.5 不同偏斜情况下单桩弯矩分析
    4.4 竖向荷载作用下不同偏斜管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不同淤泥深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4.4.2 不同管桩直径对承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厚软土场地管桩偏斜原因分析与防控加固措施
    5.1 深厚软土场地管桩偏斜原因分析
        5.1.1 场地地质条件复杂
        5.1.2 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5.1.3 基坑设计方案不合理
        5.1.4 基坑开挖的影响
        5.1.5 桩基施工相互影响
    5.2 深厚软土地区桩基偏斜的风险防控
        5.2.1 重视地质勘察工作
        5.2.2 桩基选型和设计需综合考量
        5.2.3 施工规范化
        5.2.4 施工管理信息化
    5.3 偏斜管桩处理措施
        5.3.1 偏斜管桩插筋填芯处理
        5.3.2 偏斜管桩纠偏加固处理
        5.3.3 偏斜管桩补桩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类项目
致谢

四、PHC管桩动测及桩身倾斜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塌孔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 侯振坤,唐孟雄,胡贺松,刘春林,苏定立. 岩土工程学报, 2022(01)
  • [2]倾斜PHC管桩的处理方法及剩余承载力研究[J]. 何稼超.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1(04)
  • [3]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原位试验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对比研究[J]. 侯振坤,唐孟雄,胡贺松,黎剑华,张树文,徐晓斌,刘春林. 岩土力学, 2021(02)
  • [4]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测试单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D]. 巴军涛.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5]纵向振动荷载下土塞—管桩耦合计算模型研究[D]. 范一丁.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6]大直径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D]. 方正中.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7]倾斜地层中桩基竖向动力响应模型试验与计算分析[D]. 瞿立明. 重庆大学, 2020(02)
  • [8]楔形管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D]. 陈昱锦.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9]沈阳市桩基础选型的统计对比研究 ——以沈阳市ZHC项目为例[D]. 安文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深厚软土场地偏斜管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D]. 徐杰.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PHC管桩动态测量和桩身倾角缺陷对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