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lationship between hypothermia and heart rate yarialion in severe brain injury(论文文献综述)
肖科,刘梦星,金星亮,何先梁,钟荷仙,李烨[1](2022)在《危重新生儿生理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生理参数监测是医护人员评估、诊断及治疗危重新生儿的必要手段。NICU监测包括基础生命特征监测以及功能监测。基础生命特征监测(心电、呼吸、血氧、血压、体温)技术成熟,目前以易用、连续监测以及抗干扰研究为主。功能监测(呼吸功能、循环功能、脑功能)相关参数及其监测技术仍旧以测量的精准性以及可靠性研究为主。近年来视频监测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也应用到NICU提升监测的精度以及抗干扰性能。就NICU所涉及的主要物理性监测参数及技术进行梳理。
颜景礼,许巍[2](2021)在《儿童严重创伤性脑损伤的目标体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儿童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标体温管理(TTM)可减少TBI患者的不良预后, 许多研究致力于建立TBI患者体温管理规范。包括治疗性低温在内的TTM已被公认为神经保护治疗的候选方法之一。然而, 低温治疗对严重TBI患者的疗效尚不清楚。本文将回顾对低温潜在影响的研究, 讨论PICU中治疗性低温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 探讨TTM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段楷[3](2021)在《成人脑死亡判定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在临床应用中的实施情况,分析临床实施脑死亡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实施脑死亡判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脑死亡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总结性统计出:(1)脑死亡判定指南适用性情况;(2)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的临床应用情况;(3)临床判定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详细信息;(4)确认试验的详细信息;(5)重复判定的情况及两次判定之间的间隔时间。结果:(1)共纳入42例脑死亡患者病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1±12.3)岁。(2)42例患者昏迷原因均明确,其中脑出血18例,颅脑外伤1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9例,颅内肿瘤2例,脑梗死1例。(3)42例患者均为深昏迷,五项脑干反射检查的实施率为92.9%~97.6%,完成率和符合率均为100.0%。(4)42例患者的第一次脑死亡判定中,6例患者因不满足AT先决条件而未进行该试验,其余36例患者中,35例患者试验结果阳性,1例患者试验结果阴性。(5)21例患者进行了第二次脑死亡判定,其中8例患者未进行第二次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另外12例患者成功完成试验,实验结果均阳性,1例患者因心律失常而不得不提前终止试验,终止试验时复查血气分析结果不符合脑死亡标准。(6)EEG、SLSEP和TCD三项辅助检查的实施率分别为97.6%、92.9%和95.2%,完成率分别为100%、100%和97.5%,符合脑死亡标准的符合率分别为95.1%、94.9%和74.4%。两个辅助测试的组合比一个单一的辅助测试更准确。(7)共21例患者成功地接受了两次脑死亡判定,两次脑死亡判定至少有6小时的间隔期。结论:(1)在临床中,成人各年龄阶段的男女性、多种病因的脑死亡均基本按照《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实施脑死亡判定。(2)在临床中,执行脑死亡判定时基本符合《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的判定先决条件,因该指南对于可逆性昏迷的排除方法尚无详细指导意见,临床执行存在一定不足。(3)在临床中,基本可严格按照《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执行临床判定、确认试验,虽因各项临床检查和确认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不能成功完成,但通过两次脑死亡判定,可保证脑死亡判定准确无误。(4)在临床中,基本可按照《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执行AT,但因部分患者肺功能严重受损、正在接受ECMO治疗等原因不能按照该指南执行试验,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特殊患者中试验的方法。
童媛媛[4](2021)在《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婴幼儿主动脉弓畸形合并心内病变的一期矫治是目前的首选手术方式,传统区域性脑灌注(Standard Regional Cerebral Perfusion,SRCP)或脑-心联合灌注(Cerebro-myocardial Perfusion,CMP)的体外循环灌注方式被选择性应用于这类矫治手术。研究目的在匹配良好的情况下,探讨脑-心联合灌注与传统区域性脑灌注的应用在一期复杂主动脉畸形矫治手术中,对患儿脑、心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综合评价两种策略对患儿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的差异。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5月实施一期复杂主动脉畸形矫治手术的284例患儿。全部患儿按照区域性脑灌注方式分为:传统区域性脑灌注(SRCP组,n=202)组和脑-心联合灌注组(CMP组,n=82)。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匹配后两组(以CMP组为基准进行PSM匹配后,共76对匹配成功)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研究结果全部人群中,术前早产率达9.2%(26/284),发育迟缓发生率可达11.6%(33/284),匹配前后两组之间早产及发育迟缓发生率均没有差异。匹配后,两组主动脉病变诊断、伴随心内畸形、术前心脏超声(LVEF、LVEDD值)及实验室心肌损伤有关检查(CK、CK-MB、LDH)均具有可比性。CMP组中,区域性灌注期间流量、最低鼻咽温较高(中位流量和鼻咽温度分别是45.3ml/kg/min vs.33.0ml/kg/min和30.6℃ vs.26.0℃,p<0.05);复温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时间分别为42.3min vs.31.0min,p<0.05)。CMP组中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例报道,而SRCP中有两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2.6%(n=2),该并发症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苏醒时间两组具有可比性,苏醒延迟(苏醒时间>6hr)比例两组分别为4.7%(SRCP组,n=3)和8.6%(CMP组,.n=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50)。两组患儿心肌缺血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CMP及SRCP组中位缺血时间分别为29.0和58.0min,SRCP组中HTK停跳液使用率较高(68.4%,n=52,p<0.05)。两组患儿停机时心脏自动复跳率无显着性差异(93.4%vs.92.1%,p=1.00)。SRCP组中30名(39.5%)患儿发生术后早期心脏不良预后事件(CAPE),CMP组中为24名(31.6%),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40)。两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ICU停留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早期并发症方面,两组院内死亡率、延迟关胸、延迟拔管(>24h)、二次入ICU、腹膜透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在这个合并心内畸形的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矫治手术回顾性队列研究中,传统区域性脑灌注及脑-心联合灌注两种方法对机体器官的保护作用相近,对患者的整体预后影响没有显着差异。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儿病变特点和术者习惯,可相应选择不同方式的灌注策略。研究背景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后远期神经功能及学习能力损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既往研究表明,4-HNE(4-Hydroxynonenal,4-羟壬烯醛)是DHCA后常见产物,这类醛类物质的蓄积可能会导致突触结构损伤,突触可塑性参与了神经功能及学习能力的修复。激活ALDH2酶活性可以加速4-HNE的清除,可能是DHCA后脑保护的重要靶点。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首先确定深低温停循环后大鼠神经元损伤,特别是证实存在突触结构损伤,其次论证ALDH2酶活性激活对神经元受损程度的保护,及其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清洁级健康大鼠按照不同处理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6),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组n=6),ALDH2特异性激活剂(Alda-1)预处理组(Alda-1组,n=6)。取脑海马组织检测ALDH2酶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4-HNE加合物产量、HE染色技术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各组凋亡神经元数量、透视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核,突触结构及线粒体损伤、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DHCA海马组织内线粒体乙醛脱氢酶酶2活性显着降低,Alda-1预处理后,酶活性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较DHC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2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在各组中均未见差异;脑海马神经组织中4-HNE加合物在深低温停循环组明显增加,Alda-1预处理后加合物显着降低(22.92± 9.36 ug/mg vs.131.69± 58.89 ug/mg vs.62.67± 28.02 ug/mg,Sham 组 vs.DHCA 组vs.Alda-1组,p<0.05)。TUNEL凋亡细胞染色可以发现,Alda-1预处理可明显减少DHCA后神经元凋亡数量。透视电镜结果提示DHCA组中海马神经元细胞核、突触结构受损;Alda-1预处理可减轻突触结构损伤程度。突触可塑性相关的蛋白检测结果提示,DHCA组及Alda-1组中突触有关修复蛋白Gap43明显增高,且Alda-1组中Gap43升高较DHCA组明显,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CA及Alda-1预处理组中均存在p38的磷酸化激活,pp38/p38比例明显增高,与Sham组相比,DHCA组中pp38/p38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及Alda-1组相比,DHCA组中,Bax/Bcl-2比例显着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Alda-1预处理可在大鼠DHCA模型中发挥脑保护作用,可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突触结构损伤恢复,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LDH2活性,增加有毒醛类物质的清除,进而在一定程度降低DHCA导致的pp38-p38通路的激活,增加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增加突触结构修复,减少DHCA导致突触损伤;与此同时,减少DHCA促进的Bax易位至线粒体,减少Bax/Bcl-2的比例进而减少神经元损伤;Alda-1预处理可以通过。该研究可为临床工作中实现更好的神经系统保护提供了分子学依据,为降低DHCA后脑并发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王昆锋[5](2021)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2017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4亿。2012年我国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接近54.9%。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中最常见病因,具有起病急﹑变化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外科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是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急诊颅脑外科手术出血量大﹑凝血功能异常﹑循环波动大是导致术后再次发生脑出血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右美托咪定(Dex)具有抑制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兴奋,减轻应激反应,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具有镇静催眠﹑镇痛及与麻醉药物的协同等作用。本研究将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应用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是对患者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次要观察指标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麻醉药物(丙泊酚)及血管活性药物(乌拉地尔)使用总量。方法:选取深圳宝安中心医院正在神经外科住院且由于病情需要拟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配在对照(1)组或右美托咪定(2)组,两组各入选实验对象33例。右美托咪定(2)组将右美托咪定(DEX)配成浓度为4μg/ml的溶液,全麻诱导前10min给予负荷量0.5μg/kg,静脉恒速泵注10分钟。术中维持以0.3μg/kg/h泵注至呼吸恢复时(T5);对照(1)组在相同时间段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根据术中的情况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术中血压波动范围保持在基础值的20%以内,心率维持在50-120次/min。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研究对象入室时(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术毕(T4)、呼吸恢复时(T5)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研究对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乌拉地尔)和麻醉药物(丙泊酚)的用量。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评价,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术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BMI﹑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研究对象入手术室时(T0)监测指标SBP、DBP、MAP、HR、S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术毕(T4)、呼吸恢复时(T5)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SBP、DB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研究对象术中不同时刻(T0、T1、T2、T3、T4、T5)SPO2数值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右美托咪定(2)组麻醉药物(丙泊酚)和血管活性药物(乌拉地尔)的使用量比对照(1)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4.右美托咪定(2)组手术时间与对照(1)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2)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1)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能使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MAP、HR)更加平稳,减少术中高血压的发生。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对术中脉搏氧饱和度(SPO2)无明显影响。右美托咪定对手术时间无差异影响,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麻醉药物(丙泊酚)和血管活性药物(乌拉地尔)的使用量。
贺亚龙,刘文博[6](2020)在《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治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SBIF)是指在原发性脑损伤后,诸如颅内压、脑灌注压、体温、血压等指标,若发生异常改变,可引起脑的再次损伤,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这些异常改变的指标也可称之为二次脑损伤因素。重型颅脑损伤后多伴有SBIF,可显着增加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早治疗或预防SBIF,对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数十位国内神经外科、重症、呼吸、循环等专家临床经验和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SBIF从病因、监测、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讨论,形成共识,为SBIF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周倩倩[7](2020)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循证医学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科学方法,构建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为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的量化管理提供依据,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工具。方法: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制定中英文检索词及检索策略,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标准对目标文献进行等级与质量评定,成立研究小组,包括15名临床护理专家,研究小组成员根据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法提取了23项急性颅脑损伤初级护理敏感指标并结合目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指标内涵,形成护理敏感指标初始指标池。根据初始指标池制定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指标的重要性及内涵向来自六个省份47名函询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函询采用邮件的方式进行,按照Likert五级评分法对各指标内容进行评价。运用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Cr)、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CV)对专家的权威性和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进行评价,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确定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项目。结果:构建了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直接指标共11项,包含指标名称、内涵、计算公式、分子分母解释及数据收集方法,专家积极程度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7.87%,均大于9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8,均大于0.7;两轮专家意见结果的一致性评价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表示,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7和0.50,P均小于0.05,最终条目的变异系数在0.090.18之间,均小于0.20。结论:根据循证护理和Delphi法的科学方法建立了11项适用于急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专家咨询积极程度和权威系数较高,专家的权威性代表性良好;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肯德尔系数和变异系数较好,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信,可以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张凡[8](2020)在《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研制适合ICU内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变化评估及预后预测的评分工具,检验其信效度,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工作分析其评估价值。方法:第一部分:经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法拟定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对来自贵州、广州、重庆、湖北4个省市1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以层次分析法确立条目权重验证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以函询问卷的回收率、专家权威系数(Cr)、变异系数(CV)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表示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及函询意见的协调程度。第二部分: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12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ICU、急诊ICU收治的16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评估对象进行病情评估,以验证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以Cronbach’sα系数和评分者相关系数评价量表信度,以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在相关性检验和预测效度评价量表的效度,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划分量表的分值程度。第三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ICU的20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转出ICU为观察终点,对入住ICU内患者进行病情变化评估,分析评估量表在患者预后结局、损伤部位、不同病情程度中的评估意义,以患者出院状态为预后结局,绘制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以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为参照,分析评估量表的预后预测价值。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第一部分:2轮函询中15名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3.75%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35和0.872;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分别为0.217(χ2=118.645,P<0.01)和0.314(χ2=155.6 70,P<0.01);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及变异系数分别为4.478,0.102和4.859,0.017,最终形成包含损伤评估(权重0.199)、相关生理评分(权重0.207)、年龄(权重0.198)、治疗措施(权重0.197)及既往慢性疾病(权重0.199)5个维度29个条目。第二部分: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89,评分者相关系数为0.942;量表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范围为0.867~1.000,总内容效度指数为0.948;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5.878%;预后结局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94,截断值为21.5分时,敏感度为0.855,特异度为0.745。第三部分:200例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的平均得分为18.60±4.68分,死亡组得分高于生存组,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5.311,P<0.05)。不同主要损伤部位间首次评估及连续性评估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头颈部损伤组得分高于胸部损伤组、腹部损伤组和四肢损伤组。不同病情程度组间首次评估及连续性评估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极高危组得分高于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在ROC分析中,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0.839)和APACHEⅡ评分(0.863)的预测价值相近,均高于ISS评分(0.701)。结论:本研究研制的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过程科学、可靠,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初步应用于ICU内多发伤患者时,对患者的病情能进行有效评估,可有效识别不同损伤部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建议推荐临床使用。
刘喆滢[9](2020)在《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Itensive care unit,ICU)近5年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入院早期影响90天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存活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相关亚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ICU 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24小时内的各器官功能参数及治疗措施等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病后90天死亡危险因素,根据是否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存活组中分痊愈组与后遗症组进行亚组分析。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如呈正态分布则使用单因素方差的LSD分析比较均数,如呈偏态分布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将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采用向前条件(forward LR)逐步剔除,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筛选预后危险因素。以非参数法构建各指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最佳诊断临界点。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9-69岁,中位年龄21.0(19.0,27.0)岁,ICU住院时间为1-49天,其中生存组为8.1 ±7.1天,中位住院时间5天,死亡组为11.8±10.6天,中位生存时间9天。23例(19.7%)出现低血压(MAP<65mmHg);31 例(26.5%)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14 例(12%)出现DIC;其中2例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余10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存活与死亡组相比,低血压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发生率、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心率、CT/MRI异常率、脏器功能指标均较好、DIC发生率均较低(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年龄、持续昏迷时间、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降钙素原等方面痊愈组小于后遗症组,GCS则高于后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降温时间(HR4.87;95%CI:2.2-15.3;p<0.001)、心率(HR 1.04;95%CI:1.01-1.09;p=0.0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HR 1.41;95%CI:1.31-2.0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M曲线显示降温时间≤2h,心率≤120次/分,SOFA≤2分的患者生存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温时间、心率、APACHE II联合预测重症中暑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8.1%(95%CI 0.957-1.000,p=0.000),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92.3%。结论:相对单独指标,联合指标预测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死亡预后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佳。采取早期综合针对脏器支持保护措施,缩短降温时间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减慢心率可能减少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后的死亡率。在ICU治疗期间,中暑脑损伤涉及中枢多个部位,但患者早期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CT/MRI)影像学异常表现不能反映其90天后的脑损伤程度。
陈刚[10](2020)在《吸入氢气对复苏后早期脑电特征及其预后预测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心脏泵血机械活动突然停止导致血流在机体停止循环,进而导致脑功能丧失的一种紧急状况,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危及生命。美国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发病率为110.8(95%CI,108.9–112.6)例/10万人,院内心脏骤停(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的发病率为4.0(95%CI,1.4–11.8)例/1000例住院病人;据推测我国CA发病率约为每年41.8例/10万人。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改进,OHCA病人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比例提升到44.8%。尽管如此,OHCA病人的出院存活率仅为10.4%,出院且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4%,在我国这一数据分别为1.3%和1.0%。65.2%院内监护CA病人的死亡可归于脑及神经系统受损。复苏后神经功能保护干预措施日益受到重视。2007年《自然·医学》杂志首次报道吸入氢气(hydrogen inhalation,HI)能减少大鼠局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随后在大鼠室颤CA模型上研究结果显示HI在改善神经功能上与目标温度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相当,并且HI能不依赖于高浓度氧和TTM而独立改善复苏后神经功能;窒息CA动物模型上的研究结果表明HI改善神经功能作用甚至优于TTM。虽然如此,这些研究中都采用了生存结局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 deficit scores,NDS)作为HI的主要评价指标,但这两个评价指标不能在复苏后早期实施检测。在现有预后预测的方法中,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因其时间分辨率高、无创、造价低廉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领域。由于连续脑电(continuous EEG,cEEG)监测相比常规脑电(routine EEG,rEEG)监测能提供更可靠的预测信息而被重症监护领域普遍采用,但cEEG会产生大量的EEG数据。定量EEG分析具有客观、高效、准确等优点,cEEG结合定量EEG分析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尽管现有研究表明HI能改善复苏后神经功能,但研究所采用的实验动物与CA临床病人的实际不相符,并且EEG用于复苏后早期HI的疗效预测还未得到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现有研究HI对复苏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都是基于无基础疾病实验动物的CA模型。在2007年首次证实HI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中采用的是常规大鼠,在随后几个研究HI保护复苏后神经功能的实验也采用了常规大鼠。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CA病人约有65-82%患有心肌梗塞、高血压、心肌肥大和心衰竭等基础疾病。在现有评估HI疗效实验中没有考虑到基础疾病的影响,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在伴随基础疾病动物模型上,HI能否改善复苏后的神经功能和生存结局还不清楚。(2)HI对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及其预后预测影响还不清楚。现有的研究中,HI疗效的主要体现在NDS和生存结局,但这个两个指标都无法在复苏后早期检测。为了优化干预措施并减少无效医疗资源支出,有必要在复苏后早期预测HI的疗效。由于EEG能实时反应神经功能状态而被广泛应用于CA预后预测,EEG具有用于早期预测HI疗效的潜质,但HI是否对复苏后早期EEG的量化特征产生影响还不清楚,EEG的预测性能会不会因为HI而改变还需要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吸入氢气对常规实验动物和伴随基础疾病实验动物复苏后早期EEG量化指标的影响,分析这些EEG量化特征在吸入氢气条件下的预后预测性能,用于解决吸入氢气在复苏后早期疗效评估问题;推动吸入氢气用于CA病人的临床救治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运用雌性斯普雷格·多雷(sprague dawley,SD)大鼠,研究窒息引发心脏骤停后,HI对其神经功能及生存结局的影响。在40只SD大鼠上构建窒息CA模型,ROSC后随机分入对照组、氢气组并监护4小时,采集血液样本,观察NDS及生存状况至96小时。采集基础状态(Baseline,BL)及复苏后4小时的EEG数据。研究小结:对照组和氢气组的实验动物在BL参数、CA诱导及CPR的各项参数上不存在差异,但接受HI治疗的实验动物其生存率显着提高(90%vs.40%,P<0.01),其NDS也低于对照组实验动物,氢气组的脑损伤血清指标低于对照组。各项结论均表明,HI对CA复苏后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研究HI对SD大鼠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及其预后预测性能的影响。对SD大鼠实验中采集的EEG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后,计算暴发时间(onset time of burst,OTOB)和连续时间(time to normal trace,TTNT)。在BL、复苏后5min及每隔30min提取1min长度的EEG数据,根据EEG量化指标算法流程计算并优化:暴发抑制比(burst-suppression ratio,BSR)、排序熵(permutation entropy,PeEn)、直接香农熵(direct shannon entropy,DsEn)、近似熵(approximate entropy,ApEn)和样本熵(sample entropy,SaEn)。比较对照组与氢气组在复苏后EEG量化特征的变化趋势以及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分析量化特征与NDS、脑损伤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别分析EEG量化指标在无吸入氢气治疗与存在吸入氢气治疗时的预测性能。研究小结:通过EEG量化分析表明,吸入氢气实验动物的OTOB和TTNT显着缩短,氢气组的BSR、PeEn、DsEn、ApEn、SaEn在复苏早期后优于对照组;EEG量化指标与NDS和脑损伤血清指标显着相关;接受吸入氢气治疗不影响EEG量化指标预测生存结局的性能。(3)运用雄性自发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研究室颤引发心脏骤停后,HI对其神经功能及结局的影响。在40只SHR上通过诱导电极施加电流引发CA,4分钟后开始CPR,ROSC后随机分入对照组、氢气组、低温组、氢气低温组,监护5小时,观察生存状况并评估NDS至复苏后96小时。通过对比各组实验动物的NDS、生存结局、血清生化指标、心脑组织病理学指标来评估HI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利用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BL及复苏后5小时的EEG数据备用。研究小结:各组实验动物在基础生理参数、CA诱导和CPR参数都没有显着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复苏后氢气组和氢气低温组的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指标均得到改善,其NDS和生存率也得到改善。各项指标均表明HI具有保护高血压大鼠复苏后神经功能的作用。(4)研究HI对SHR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及其预后预测的影响。对SHR实验中采集的EEG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并计算量化指标,包括BSR、PeEn、DsEn、ApEn、SaEn。并比较HI、TTM等干预措施对复苏后早期EEG量化指标及其恢复进程的影响;进行了EEG量化指标与NDS及脑损伤血清指标的相关分析,还分析了量化指标预测生存结局的预测能力。对比了复苏前SHR与SD在EEG量化指标的差异,以及EEG量化指标在共同预测两种动物生存结局时的预测性能。研究小结:对高血压大鼠的EEG量化特征研究表明,氢气组及氢气低温组复苏后早期的BSR、PeEn、DsEn、ApEn、SaEn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表明,复苏早期部分EEG量化指标与NDS和脑损伤血清指标显着相关;对量化指标的预测能力分析表明,EEG量化指标在部分时间点能提供有价值的生存结局预测信息。SHR与SD大鼠在基础状态下EEG量化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在共同预测SHR与SD大鼠的生存结局时,EEG量化指标能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信息。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基础疾病动物CA模型,研究吸入氢气的神经保护作用,首次证实了HI能改善基础疾病动物CA复苏后的神经功能和生存结局。本文还探索了HI对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及其预测性能的影响,通过对EEG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无论是常规实验动物还是伴随基础疾病实验动物,HI都能改善其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存在HI治疗的情况下,EEG量化指标仍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预测信息,EEG可以用于复苏后早期HI的疗效评估。基于这些动物实验结论,为解决氢气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一是为吸入氢气在CA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CA后吸入氢气具有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本文在更接近临床实际的基础疾病动物CA模型上证明了氢气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与在常规动物上得到结论相比,进一步表明氢气可用于提高CA患者的神经功能完好率。二是为解决氢气吸入的早期疗效评估提供了思路。在现有CA后吸入氢气的实验中,氢气的疗效主要体现在生存结局和NDS,本文通过研究HI的EEG量化特征及预测性能,发现在复苏后早期EEG能用于预测HI疗效,进而可用于调整HI的治疗方案。三是拓展了EEG用于CA后预后预测的适用范围。EEG是现有预测CA结局的常用方法,但EEG容易受复苏后药物和治疗措施的干扰,EEG的预后预测是否适用于CA后吸入氢气的情况还不清楚。通过本研究发现在接受HI治疗时,EEG仍能提供有价值的生存结局预测信息,EEG可以适用于吸入氢气条件下的预后预测。总而言之,本研究推动了HI应用于临床CA病人的进展,相信经过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吸入氢气必将作为一种可控可调的治疗手段为CA病人带来益处。
二、Relationship between hypothermia and heart rate yarialion in severe brain inju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ship between hypothermia and heart rate yarialion in severe brain injury(论文提纲范文)
(1)危重新生儿生理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NICU监测对象 |
2 基础生理参数监测 |
3 呼吸功能监测 |
4 循环功能监测 |
5 脑功能监测 |
6 多功能监测技术 |
7 总结与展望 |
(3)成人脑死亡判定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脑死亡概念 |
1.2 脑死亡原因 |
1.3 我国脑死亡判定历史及标准 |
1.3.1 《成人脑死亡判断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 |
1.3.2 《中国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工具 |
2.3 信息收集方法 |
2.4 信息收集内容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临床执行情况 |
3.3 脑死亡临床判定临床执行情况 |
3.3.1 检查深昏迷执行情况 |
3.3.2 脑干反射检查执行情况 |
3.3.3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执行情况 |
3.4 脑死亡判定确认试验执行情况 |
3.4.1 脑电图执行情况 |
3.4.2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执行情况 |
3.4.3 经颅多普勒超声执行情况 |
3.4.4 CTA和 DSA执行情况 |
3.5 多次脑死亡判定执行情况 |
4 讨论 |
4.1 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临床应用分析 |
4.2 脑死亡临床判定临床应用分析 |
4.3 脑死亡判定确认试验临床应用分析 |
4.3.1 脑电图临床应用分析 |
4.3.2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临床应用分析 |
4.3.3 经颅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分析 |
4.3.4 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
4.3.5 多项确认试验临床应用分析 |
4.4 脑死亡判定自主呼吸激发试验临床应用分析 |
4.4.1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方法 |
4.4.2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并发症 |
4.4.3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期间的监测项目 |
4.5 脑死亡重复判定临床应用分析 |
4.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脑死亡判定困难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总体思路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两种区域性脑灌注策略对婴幼儿复杂主动脉弓部手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研究讨论 |
研究局限性 |
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深低温停循环中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及ALDH2活化的调节作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研究讨论 |
研究局限性 |
研究结论 |
综述 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脑损伤及保护策略进展 |
1. 背景 |
2. 婴幼儿CPB相关脑保护策略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过程 |
1.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2.数据分析 |
3.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治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ICP增高 |
1.1 病因 |
1.2 监测 |
1.3 治疗原则 |
1.3.1 高渗性治疗 |
1.3.2 镇静、镇痛、麻醉类药物治疗 |
1.3.3 通气治疗 |
1.3.4 脑脊液引流 |
1.3.5 去骨瓣减压术 |
2 低血压 |
2.1 病因 |
2.2监测 |
2.3 治疗原则 |
3 CPP变化 |
3.1 病因 |
3.2 监测 |
3.3 治疗原则 |
4 低氧血症 |
4.1 病因 |
4.2 监测 |
4.3 治疗原则 |
5 体温升高 |
5.1 病因 |
5.2 监测 |
5.3 治疗原则 |
6 心率异常 |
6.1 病因 |
6.2监测 |
6.3 治疗原则 |
7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
7.1 病因 |
7.2 监测与阈值 |
7.3 治疗原则 |
7.3.1 高钠血症 |
7.3.2 低钠血症 |
7.3.3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7.3.4高钾血症 |
7.3.5 低钾血症 |
7.3.6 代谢性酸中毒 |
7.3.7 呼吸性酸中毒 |
8 急性肾功能损害 |
8.1 病因 |
8.2 监测与阈值 |
8.3 治疗原则 |
9 血糖增高 |
9.1病因 |
9.2 监测与阈值 |
9.3 治疗原则 |
1 0 凝血功能障碍 |
1 0.1 病因 |
1 0.2 监测 |
1 0.3 治疗原则 |
1 1 总结 |
(7)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研究现状 |
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及评价现状 |
1.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研究现状 |
1.1.2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评价现状 |
1.2 护理敏感指标研究现状 |
1.2.1 护理敏感指标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护理敏感指标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路线 |
2.1 循证护理相关概念 |
2.2 DELPHI法相关概念 |
2.3 评价指标的相关概念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小组 |
3.1.2 函询专家小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证据查找 |
3.2.2 采用系统评价法构建初始指标池 |
3.2.3 编制函询问卷 |
3.2.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3.2.5 统计方法 |
3.2.6 质量控制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专家基本情况 |
3.3.2 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协调程度 |
3.3.3 函询结果 |
3.4 讨论 |
3.4.1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3.4.2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内容分析 |
3.4.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文献总结表 |
附录2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3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不足及展望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不足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脑外伤后认知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流行病学 |
1.2 重症中暑救治关键点理论及可疑预后影响因素 |
1.3 重症中暑神经系统后遗症及脑损害临床表现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记录起病后一般情况及合并重要脏器损害情况 |
2.2.2 重症中暑患者死亡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2.3 记录存活患发病90天后神经系统后遗症情况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相关定义 |
第三章 结果 |
3.1 流行病学资料 |
3.2 临床资料描述 |
3.3 分组差异比较 |
3.3.1 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 |
3.3.2 存活组中痊愈组与后遗症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亚组分析) |
3.3.3 脑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
3.3.4 单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
3.3.5 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
3.3.6 以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组作生存分析 |
3.3.7 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吸入氢气对复苏后早期脑电特征及其预后预测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
1.1.1 心脏骤停 |
1.1.2 心肺复苏 |
1.2 CA后脑损伤及保护措施 |
1.2.1 CA后脑损伤 |
1.2.2 脑损伤保护措施 |
1.3 CA患者预后预测 |
1.3.1 临床检查 |
1.3.2 体感诱发电位 |
1.3.3 生化指标 |
1.3.4 影像学检查 |
1.4 脑电图用于预后预测 |
1.4.1 EEG概述 |
1.4.2 定性EEG分析用于预后预测 |
1.4.3 定量EEG分析用于预后预测 |
1.5 存在问题与不足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吸入氢气改善SD大鼠复苏后神经功能和生存结局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流程 |
2.3.3 数据测量 |
2.3.4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BL、CA诱导及CPR参数 |
2.4.2 S100β和血气分析 |
2.4.3 NDS和生存结局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吸入氢气对SD大鼠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及其预测性能的影响 |
3.1 EEG量化特征算法 |
3.1.1 量化特征筛选 |
3.1.2 量化特征算法流程 |
3.1.3 量化特征优化及参数选择 |
3.1.4 统计分析 |
3.2 吸入氢气对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的影响 |
3.2.1 EEG数据提取及信号处理 |
3.2.2 复苏后早期量化特征变化趋势及组间差异 |
3.3 量化特征相关分析 |
3.3.1 量化特征与NDS相关分析 |
3.3.2 量化特征与S100β相关分析 |
3.4 吸入氢气对EEG量化特征预测性能的影响 |
3.4.1 预测指标的纳入 |
3.4.2 氢气组及对照组的预后预测 |
3.4.3 对照组的预后预测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吸入氢气改善SHR复苏后神经功能和生存结局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案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流程 |
4.3.3 数据测量 |
4.3.4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BL生理参数、CA诱导及CPR参数 |
4.4.2 复苏后监护数据 |
4.4.3 血清生化指标 |
4.4.4 NDS和生存结局 |
4.4.5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吸入氢气对SHR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及其预测性能的影响 |
5.1 EEG数据提取及信号处理 |
5.2 统计分析 |
5.3 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变化趋势及组间差异 |
5.4 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的相关分析 |
5.4.1 量化特征与NDS相关分析 |
5.4.2 量化特征与S100β相关分析 |
5.5 复苏后早期EEG量化特征预测性能 |
5.5.1 预测指标的纳入 |
5.5.2 分组及基础数据对比 |
5.5.3 预测指标的性能 |
5.6 复苏前SHR与 SD大鼠EEG量化特征对比 |
5.7 联合预测SHR和SD大鼠生存结局 |
5.8 讨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脑电特征用于复苏后预后预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Relationship between hypothermia and heart rate yarialion in severe brain injury(论文参考文献)
- [1]危重新生儿生理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肖科,刘梦星,金星亮,何先梁,钟荷仙,李烨.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2(01)
- [2]儿童严重创伤性脑损伤的目标体温管理[J]. 颜景礼,许巍.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10)
- [3]成人脑死亡判定调查与分析[D]. 段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D]. 童媛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中的应用[D]. 王昆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颅脑创伤后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防治专家共识[J]. 贺亚龙,刘文博.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3)
- [7]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D]. 周倩倩. 北华大学, 2020(12)
- [8]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应用[D]. 张凡.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9]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D]. 刘喆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10]吸入氢气对复苏后早期脑电特征及其预后预测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