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

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

一、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双峥[1](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李明奎[2](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提出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谢喜麟[3](2018)在《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分析 ——以东北产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酿酒葡萄栽培范围广,精细化的产区分布调查有助于充分认识中国葡萄酒的生态优势,促进葡萄酒品种和风格区域化,探索高品质葡萄酒的最佳栽培模式。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各区域的无霜期、干燥度与最低温度均发生变化,东北地区尤为显着。因此,在全国葡萄酒产区分布的基础上,探索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以气候变化较为凸显的东北产区为例,进行气候变化及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研究关系到我国酿酒葡萄栽培与葡萄酒业长远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的方法,探究我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并将其重新划分为11个产区。分析气候变化对葡萄酒产区影响(以东北产区为例),针对主要酿酒葡萄栽培地进行气候分析,通过M-K突变检测法、时间序列趋势分析与相对变率,探究栽培地1971-2016年气候变化情况。利用ArcGIS技术,结合气象站点数据,绘制东北产区酿酒葡萄十年际气候区划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国11个葡萄酒产区,仅贺兰山东麓产区、东北产区、内蒙古产区的调查数据最为详尽,其他各地均存在数据统计较为粗略或产区内部分区域数据缺失等问题。近年来,酿酒葡萄栽培面积年际间变化大,黄河故道产区严重减产,缺乏长远规划,不利于酿酒葡萄保护与管理。同时,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多为赤霞珠、梅洛、烟73、霞多丽等几个品种,缺乏地方特色,而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2)分析东北产区13个酿酒葡萄栽培地气候变化,发现自1995年发生气候突变,东北地区4-9月温度呈上升趋势,但生长季初期(4月),气温波动性较大,易出现春季极端低温与大面积霜冻;生长季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突变前后分别增长192℃与142℃;各地初霜日推迟至10月中上旬,终霜日提前至4月下旬,各地无霜期分别延长了3-19 d;各地年均-15℃以下日数减少0.5-15 d,极端最低温度升高0.2-3.4℃,但全境依然需要埋土防寒;水分呈阶段性变化,近年来虽有减小趋势,但大部分地区1<DI<1.6。整体而言,东北产区气候朝着更适宜酿酒葡萄栽培的方向变化。(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东北产区各地无霜期呈延长趋势,无霜期栽培界限已北移至佳木斯地带。酿酒葡萄生长季干燥度从20世纪80年代降低,到21世纪回升,其变化趋势尚不明确或呈现周期性震荡,还需进一步探究其变化机制。东北产区较之前区划结果更适宜酿酒葡萄的栽培,现有栽培地多在温度与水分适宜栽培范围内。(4)东北产区未来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显示东北产区酿酒葡萄适宜栽培地进一步扩大,水分将成为未来东北产区的主要限制因素。气候变暖促使我国原本受无霜期短、积温不足限制的产区适宜栽培区扩大,以东北产区为代表,全国各个产区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原有栽培区朝着更适宜酿酒葡萄生长方向发展,未来有希望栽培出更高品质的酿酒葡萄,我国北部葡萄酒产区未来极具发展潜力,其适宜栽培地的变迁,及其产区分布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马姗姗,程婷婷,石格鑫,高猛,王健,张瑶珠[4](2017)在《北京市延庆区葡萄各生育期界定及气象指标研究》文中提出选取北京市延庆区固定田块进行田间物候试验,收集、统计物候数据来界定延庆区主栽葡萄的各生育期起止时间,通过历史气象数据建立完善延庆区的葡萄各生育期气象指标体系,以期促进当地葡萄产业的长足发展。

方凯凯[5](2017)在《苹果园地表覆盖对果树季节性耗水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陕西苹果产区自然降水稀少,90%的苹果园无灌溉条件,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区,而且区内自然降水与苹果需水时空错位,如何高效利用降水资源是该区域旱地苹果高产稳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覆盖是农业生产中土壤水分调控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陕西渭北旱地矮化苹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观测与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覆盖处理下果园土壤水热变化特征及覆盖对降水与果树需水时空错位调整的影响,分析了苹果耗水变化特征,不同覆盖处理对苹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及果树水分利用效率,以期为覆盖下果园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覆盖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不同,地布覆盖对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而秸秆覆盖对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2)覆盖显着增加了果树蒸腾耗水量,全生育期地布与秸秆覆盖分别比清耕处理增加果树蒸腾量25%和18%;在果树不同发育阶段不同覆盖处理对果树蒸腾耗水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地布覆盖在开花萌芽期和新梢生长期蒸腾量分别较清耕增加32%和56%,秸秆覆盖分别较清耕增加30%和17%。(3)覆盖具有显着的保水效果,在果树休眠期,秸秆与地布覆盖土壤蒸发分别比清耕减少了50.4%和55.6%,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比清耕增加11.1%和12%,协调了春季干旱期土壤供水量与果树需水量之间的关系;在果树生育期,地布和秸秆覆盖分别比清耕增加土壤贮水量17.3%和13.2%。(4)覆盖优化了果树枝组结构,提高了果树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秸秆和地布覆盖果树产量分别较清耕处理提高了30.0%和28.2%,显着提高了果实的果形指数,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5)覆盖提高了果园土壤贮水利用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地布和秸秆覆盖分别比清耕处理提高果园土壤贮水利用率11.3%和20.6%,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7.4%和29.8%。

张建华,房荣年,贾怀禄,张姝丽[6](2014)在《延庆盆地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资源及论证服务》文中提出气候条件对于葡萄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尤以温度、光照、降水为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延庆的气象资料,针对葡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气候条件的需求进行了比对分析,并据此给出了延庆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品种选择和栽培等方面的建议。为2014年秋季即将举办的"2014北京延庆第十一届世界葡萄大会"提供了气候论证服务。

张建华,房荣年,贾怀禄,张姝丽[7](2014)在《延庆盆地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对于葡萄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尤以温度、光照、降水为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延庆的气象资料,针对葡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气候条件的需求进行了比对分析,并据此给出了延庆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品种选择和栽培等方面的建议。

李静[8](2010)在《清至民国北川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重大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而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历史问题。从环境史角度研究环境问题,将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生态环境变化和变迁的规律,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提供有益的借鉴。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5·12”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本文探求了历史上北川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状况,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对北川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选取清至民国为时间段,力求使这一时期北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客观、真实的再现,并在此基础上,探求自然灾害和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本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术史概况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能丰富区域环境史的研究,也为生态恢复与保护以及北川地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二、选取了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这四个方面所能代表的环境信息,得出清至民国这一时期,北川地区在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四方面的实时状态并探求其变化情况。三、讨论自然灾害对北川环境的影响。清至民国时期,北川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除山崩以外,地震、水灾、旱灾及其它灾害发生的次数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小,频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大于以前的。四、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文选取农业生产活动。北川地区本身是山地地区,很多地方不适于发展农耕生产,而在清至民国这一时期,政府多是以鼓励开荒地进行农耕为导向,其中清政府尤甚。随着在坡地上进行农耕生产,损毁大量森林,地表失去森林植被的保护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耕作土壤的贫瘠化。但民国时期并不是北川水土流失开始出现的时期,在清初期,北川即有普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坡地上耕种再加上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引发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的加剧,区域性的气候、水文、动物资源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地区性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自然灾害随之增多,这从清至民国农业开发和环境变化的互动中也得到了证明。五、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在得出以上结论的同时,也为北川的灾后重建提出了建议。

张川[9](2010)在《光合细菌生物膜制氢反应器传输与产氢特性》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强烈依赖于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供应,然而这些资源并非是取之不竭的。能源持续紧张,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振荡,不断攀升,能源短缺问题日益成为困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同时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应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产生的CO2引起的温室效应带来的极端和异常气候变化、氮氧化物和SO2带来的酸雨等问题严重地威胁着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因此开发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对于促进可持续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氢气在所有已知能源中具有最高的单位质量能量密度,并在通过电化学或者燃烧的能量转化过程中不释放危害环境的产物,因此成为最具潜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2007年4月国家颁布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更明确指出将氢能开发作为我国今后重点的前沿发展技术之一。目前广泛采用的传统制氢方法一方面仍消耗化石能源,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破坏。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世界储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采用光合细菌的光生物制氢技术反应条件温和,可以把太阳能利用与有机污染物降解耦合起来,完美解决了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采用细胞固定化技术实现连续化的产氢是光生物制氢付诸实际的基础。生物膜和包埋这两种细胞固定化方法已经应用于生物制氢的研究。采用该技术可提高制氢反应器单位体积内的生物量、反应器内细菌的环境耐受力、以及产氢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然而包埋方法由于传质阻力大、透光性差以及机械强度差的缺点不利于反应器长期运行。本文采用生物膜细胞固定化技术,分别从提高反应器中的生物持有量、强化传质和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出发,构造了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环流形光纤生物膜反应器和光纤束生物膜制氢反应器等三个能够高效连续产氢的新型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实验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下上述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速率、底物消耗速率、产氢得率和光能转化效率等特性和变化规律。通过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与普通平板生物膜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对比实验发现,由于微槽道结构可以提高反应器的比表面积进而增加了反应器的生物持有量,同时微槽道的起伏结构又可以增加反应器主流区和生物膜区域之间的对流传质系数,底物和产物传输的增强使得生物膜区域可维持较好的微生态环境。另外微槽道还可以增强光照在生物膜区域的散射,从而提高该区域的光照均匀性,使得生物膜区域内的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速率、产氢得率系数和光能转化效率分别达到3.816 mmol/m2/h, 0.75 molH2/molglucose和3.8%,比普通平板反应器产氢速率提高约75%。微槽道的结构形式可以为生物膜方法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载体改良提供参考。本文首次将生物膜细胞固定化技术与导光载体相结合构造了环流形光纤生物膜制氢反应器,用于解决目前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存在的实现细胞固定化和增强反应器导光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该反应器在入射光波长为530 nm光纤表面光强度为4.15 W/m2的条件下,反应器的光能转化效率和产氢速率得到显着提高,分别达到47.9 %和0.83 mmol/g cell/h。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环流型光纤生物膜制氢反应器中底物传输与消耗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外界操作因素对该反应器内质量传递和底物降解的影响规律,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构造的光纤束生物膜制氢反应器实现了反应器的内容积空间的充分利用并获得了反应器内均匀的光强分布。在模拟自然光照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了当光照强度为5.1 W/m2时,反应器的产氢速率和光能转化效率分别达到0.6 mmol/L/h和3.64%。固定化技术是当今生物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但关于固定化细胞光生物制氢反应器中传输特性的研究还极少进行,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促进对固定化细胞光生物制氢的传递及产氢的强化机理和规律的认识,解决固定化细胞技术中的传输限制性问题和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内光能利用率低、产氢率低等问题,为新型高效规模化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

李艳杰,刘军,苏宏钧,郑璐[10](2009)在《海阳实验林场落叶松害虫调查及治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对清原县海阳实验林场危害落叶松林木的害虫种类进行调查,共调查出害虫7个目、27科、63属、76种,其中经常发生且危害较重的害虫7种,偶发性害虫5种。并从加强虫情监测、及时清除虫源木、全面封山育林、招引益鸟、灯光诱杀、聚集信息素应用、局部施用仿生农药等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

二、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一、时与四时
        (一)时
        (二)四时
        二、四时养生内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上古时期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二、夏商周时期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西汉时期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二、东汉时期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二、隋唐时期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四气摄生
        二、摄生月令
        三、养生月览
        四、四时养老
        五、四时导引
        六、四时饮食
        七、四时宜忌
        八、四时药物
        九、运气养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着作众多
        二、月令扩充
        三、方法类聚
        四、世俗流行
        五、程式精致
        六、时辰考究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夏小正》
        (二)《吕氏春秋》
        (三)《四民月令》
        (四)《月令通考》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灵剑子》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三)《四气摄生图》
        (四)《混俗颐生录》
        (五)《养生月录》
        (六)《摄生消息论》
        (七)《遵生八笺》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孙真人摄养论》
        (二)《养生月览》
        (三)《摄生月令》
        (四)《运化玄枢》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保生月录》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二六功课》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四时宜忌》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调摄
        (一)精神调摄
        (二)情志调摄
        二、脏腑调摄
        (一)四季脏腑调摄
        (二)逐月脏腑调摄
        三、起居调摄
        (一)作息
        (二)睡眠
        (三)沐浴
        (四)晨起
        (五)服饰
        (六)居处
        四、饮食调摄
        (一)食材选择
        (二)注意事项
        五、运动调摄
        六、服食调摄
        (一)组方分类
        (二)剂型分类
        (三)按时分类
        七、药物调摄
        (一)四季药方
        (二)逐月药方
        八、疾病预防
        (一)居处卫生
        (二)药物预防
        九、宜忌调摄
        (一)饮食禁忌
        (二)起居禁忌
        (三)房中宜忌
        (四)行为禁忌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分析 ——以东北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国外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研究现状
        1.2.1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
        1.2.2 研究方法与区划手段
        1.2.3 有关国家区划成果及应用
    1.3 我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研究现状
        1.3.1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
        1.3.2 研究方法与区划手段
        1.3.3 我国气候区划成果及应用
    1.4 我国气候变化对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的影响
        1.4.1 气候变化对无霜期的影响
        1.4.2 气候变化对干燥度的影响
        1.4.3 气候变化对埋土防寒线的影响
        1.4.4 气候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的整体影响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
    2.1 产区分布调查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方式
    2.2 数据分析
        2.2.1 数据统计
        2.2.2 绘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全国产区现状
        2.3.2 新疆产区
        2.3.3 贺兰山东麓产区
        2.3.4 河西走廊产区
        2.3.5 京津冀产区
        2.3.6 山东产区
        2.3.7 特殊产区
        2.3.8 东北产区
        2.3.9 内蒙古产区
        2.3.10 西南高山产区
        2.3.11 黄土高原产区
        2.3.12 黄河故道产区
    2.4 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影响(以东北产区为例)
    3.1 数据来源
        3.1.1 站点选取
        3.1.2 气象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气候突变点
        3.2.2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
        3.2.3 相对变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变化特征
        3.3.2 无霜期变化特征
        3.3.3 极端低温及其持续时间变化特征
        3.3.4 干燥度变化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十年际酿酒葡萄气候区划(以东北产区为例)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处理
        4.2.2 绘图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活动积温
        4.3.2 无霜期
        4.3.3 干燥度
        4.3.4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4.4 小结
第五章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预测(以东北产区为例)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处理
        5.2.2 绘图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活动积温
        5.3.2 无霜期
        5.3.3 干燥度
        5.3.4 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北京市延庆区葡萄各生育期界定及气象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界定
    2.2 各熟性葡萄生育期指标
        2.2.1 出土期。
        2.2.2 萌芽期。
        2.2.3 新梢生长期。
        2.2.4开花期。
        2.2.5幼果膨大期。
        2.2.6成熟期。
        2.2.7 休眠期。
3 结论与讨论

(5)苹果园地表覆盖对果树季节性耗水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果园覆盖管理概况
        1.2.2 果园覆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1.2.3 果园覆盖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2.3.1 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
        2.3.2 果树生长状况、产量及品质
    2.4 研究内容
        2.4.1 旱地果园覆盖下土壤水热变化特征
        2.4.2 旱地果园覆盖下田间耗水特征
        2.4.3 旱地果园覆盖下土壤水分平衡与错位
        2.4.4 覆盖对果实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旱地果园覆盖下土壤水热变化特征
    3.1 降水特征分析
        3.1.1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3.1.2 降水量与土壤水分的灰色关联分析
        3.1.3 降水分布稳定性分析
    3.2 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3.2.1 季节变化特征
        3.2.2 垂直变化特征
        3.2.3 土壤含水量在垂直剖面的划分
    3.3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3.3.1 不同覆盖对 0-20 cm平均地温的影响
        3.3.2 不同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日变化特征
        3.3.3 不同处理 0-20 cm土壤温度梯度
    3.4 土壤水分与温度耦合关系
        3.4.1 土壤水分与地温变化的关系
        3.4.2 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回归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旱地果园覆盖下田间耗水特征
    4.1 苹果园蒸散特征
        4.1.1 果园土壤蒸发
        4.1.2 果树蒸腾量
    4.2 蒸发蒸腾量变化关系
    4.3 果园土壤耗水特征
        4.3.1 蒸腾与蒸发、降水量的关系
        4.3.2 果园土壤水分耗失与补给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旱地果园覆盖下土壤水分平衡与错位
    5.1 苹果树的亏缺指数(CWDI)特征
    5.2 土壤水分的消耗深度与补充深度
    5.3 各生育期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
    5.4 小结
第六章 覆盖对果实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覆盖对果树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1 不同覆盖方式对果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1.2 不同土层水分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6.1.3 不同覆盖方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6.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2.1 不同土层对前期储水的影响
        6.2.2 果树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旱地果园覆盖下土壤水热变化特征
        7.1.2 旱地果园覆盖下田间耗水特征
        7.1.3 旱地果园覆盖下土壤水分平衡与错位
        7.1.4 覆盖对果实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延庆盆地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资源及论证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延庆县的地理特征与气候特点
2.延庆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2.1 温度条件分析
        2.1.1 活动积温与无霜期
        2.1.2 日较差
    2.2 光照条件分析
    2.3 降水条件分析
    2.4.晚霜冻及雹灾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3.结论

(7)延庆盆地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延庆县的地理特征与气候特点
2 延庆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2.1 温度条件分析
        2.1.1 活动积温与无霜期
        2.1.2 日较差
    2.2 光照条件分析
    2.3 降水条件分析
    2.4 晚霜冻及雹灾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3 结语

(8)清至民国北川地区生态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内容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资料介绍和研究方法
        一、资料介绍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学术史回顾
        一、环境史研究学术动态
        二、关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环境史的研究
第二章 气候与水文状况
    第一节 北川地区气候现状
        一、气候类型
        二、气候特征
        三、气象要素特征
    第二节 清至民国北川气候状况
        一、清时期的气候状况
        二、民国时期的气候状况
        三、小结
    第三节 河流状况
        一、现代北川地表水概况
        二、清至民国北川河流状况
        三、清至民国北川河流变化
        四、小结
第三章 土壤与植被状况
    第一节 北川地区土壤及土地利用
        一、现代北川土壤及土地利用概况
        二、清至民国北川土壤及土地利用状况
        三、清至民国北川土壤及土地利用变化
    第二节 植被状况
        一、现代北川植被概况
        二、清至民国北川植被状况
        三、清至民国北川植被变化及人们的植被保护观念
    第三节 小结
        一、土壤方面
        二、植被方面
第四章 自然灾害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地震及其发生的频率变化
        一、北川的地质条件
        二、北川的强震
        三、北川地震的特点
    第二节 其它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发生的频率变化
        一、水灾
        二、冰雹
        三、山崩
        四、旱灾与饥荒
    第三节 灾害的频次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灾害的频次变化
        二、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农业生产为例
    第一节 北川地区农业的分布与变迁
        一、农业的分布变化过程
        二、小结
    第二节 北川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其分布
        一、三部北川方志物产记述的比较
        二、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三、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四、小结
    第三节 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变化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一、"火地"的开垦
        二、对山地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光合细菌生物膜制氢反应器传输与产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概述
    1.2 光生物制氢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生物制氢类型及基本原理
        1.2.2 直接生物光解制氢系统(光合成生物制氢系统)
        1.2.3 间接生物光解制氢系统(光分解生物制氢系统)
        1.2.4 光发酵生物制氢系统
        1.2.5 光合细菌产氢的微观生理机理研究
        1.2.6 光合细菌产氢影响因素研究
    1.3 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研究现状
        1.3.1 光源
        1.3.2 反应器主体
        1.3.3 反应器的性能评价
    1.4 固定化细胞反应器研究现状
    1.5 生物膜反应器模型研究现状
        1.5.1 概述
        1.5.2 生物膜中底物传输与反应子模型
        1.5.3 反应器主流区底物传输子模型
        1.5.4 典型的生物膜反应器传输模型
    1.6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6.1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1.6.2 本文主要工作
    1.7 课题研究意义
2 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微槽透光板式光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设计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1 菌种和培养基
        2.3.2 测量方法
        2.3.3 实验装置
        2.3.4 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
    2.4 反应器挂膜启动
        2.4.1 挂膜期间反应器葡萄糖消耗速率的变化
        2.4.2 挂膜期间反应器产氢速率的变化
    2.5 连续产氢性能实验
        2.5.1 入射光波长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2.5.2 光照强度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2.5.3 进口底物浓度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2.5.4 流速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2.5.5 实验结果的OLR 分析
        2.5.6 pH 值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环流型光纤生物膜制氢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环流型光纤生物膜制氢反应器的设计
        3.2.1 设计要求
        3.2.2 反应器中的光场分布
        3.2.3 光纤表面挂膜的可行性
    3.3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1 菌种和培养基
        3.3.2 测量方法
        3.3.3 实验装置
        3.3.4 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
    3.4 反应器挂膜启动
        3.4.1 挂膜期间反应器产氢速率的变化
        3.4.2 挂膜期间反应器底物消耗速率的变化
        3.4.3 挂膜成功反应器的可视化照片和扫描电镜照片
        3.4.4 反应器中生物量干重测量
    3.5 反应器连续产氢和底物降解性能实验
        3.5.1 光分布特性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性能的影响
        3.5.2 传质特性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性能的影响
        3.5.3 底物酸碱性对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环流型光纤生物膜制氢反应器底物传输与降解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数学模型
        4.2.1 物理问题的提出
        4.2.2 底物传输与降解模型描述
    4.3 数值计算方法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进口底物浓度对反应器底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4.2 流速对反应器底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4.3 光照强度对反应器底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4.5 反应器工况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光纤束生物膜制氢反应器产氢和底物降解特性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光纤束生物膜制氢反应器的设计
    5.3 实验材料和方法
        5.3.1 菌种和培养基
        5.3.2 测量方法
        5.3.3 实验装置
        5.3.4 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
    5.4 反应器挂膜启动
        5.4.1 挂膜期间反应器产氢速率的变化
        5.4.2 挂膜期间反应器底物消耗速率的变化
    5.5 连续产氢性能实验
        5.5.1 底物浓度对反应器产氢性能的影响
        5.5.2 流速对反应器产氢性能的影响
    5.6 光纤束生物膜制氢反应器与其他反应器光能转化效率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本文创新点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海阳实验林场落叶松害虫调查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内容
2 调查方法
3 调查结果
4 治理对策

四、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3]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分析 ——以东北产区为例[D]. 谢喜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4]北京市延庆区葡萄各生育期界定及气象指标研究[J]. 马姗姗,程婷婷,石格鑫,高猛,王健,张瑶珠.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2)
  • [5]苹果园地表覆盖对果树季节性耗水与产量的影响[D]. 方凯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6]延庆盆地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资源及论证服务[A]. 张建华,房荣年,贾怀禄,张姝丽.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 2014
  • [7]延庆盆地发展葡萄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J]. 张建华,房荣年,贾怀禄,张姝丽. 北京农业, 2014(24)
  • [8]清至民国北川地区生态环境研究[D]. 李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4)
  • [9]光合细菌生物膜制氢反应器传输与产氢特性[D]. 张川. 重庆大学, 2010(12)
  • [10]海阳实验林场落叶松害虫调查及治理对策[J]. 李艳杰,刘军,苏宏钧,郑璐. 辽宁林业科技, 2009(03)

标签:;  ;  ;  ;  ;  

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