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考试作弊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0)在《汕尾市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诚信教育,通过提高诚信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在新时代新时期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因素影响,社会对中职学校诚信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强中职学校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首先选取五所中职学校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进行中职学校诚信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环境建设、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和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汕尾市中职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现状。并对调查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对当前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针对中职生诚信教育调查存在的问题中,具体包括了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中职学校对诚信教育力度不够、家庭诚信教育未受足够重视、家校诚信教育缺少协同,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内容滞后内容与实际“脱节”包括诚信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诚信教育内容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现实,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形式单一包括学校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专题教学和课程设置、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包括缺乏体系化的教育与监督机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诚信教育监督缺乏规范组织等问题。然后,根据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了中职学校在诚信教育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针对问卷调查分析上述问题提出相应针对性的对策,具体包括了学校提高重视程度与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包括中职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合理选择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内容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内容、有效开发互联网诚信教育资源,全面拓展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形式包括学校诚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并完善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发挥道德自律的内在约束力、实施德育综合测评,强化学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健全中职学生诚信评价的实施机制。
蒋亚南[2](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G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连年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激增。然而,在大学生数量增多的同时,当前不少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令人担忧。大学生学习怠惰、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旷课、逃学等厌学问题愈演愈烈。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而展开。通过对江西省G高校135名大学生和5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厌学问题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基于调查,对产生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析,发现首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其次是家庭因素,三是班级、同学及教师的因素,四是学校管理、课程设置等因素,五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为帮助缓解大学生厌学问题,我们采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其中。通过实施小组工作介入活动,发现小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厌学问题,提高了大学生积极性。总结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实践,笔者认为小组工作方法是缓解大学生厌学问题的一种解决思路和解决策略。不过,因小组工作的局限性以及产生厌学问题原因的多样性,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结合更多社会工作方法,例如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甚至社会行政,综融性地对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干预,以达到更好的介入效果。
景辉[3](2020)在《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研究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此同时,西方社会标榜的“普世性”价值观念在全球不断蔓延,对我国社会和中华传统美德造成持续性冲击,并消解了部分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对此,党和国家积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寻求解决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社会道德问题之道。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极其珍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伦理思想精华有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由于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重任,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水平关乎个人前途及国家未来。基于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笔者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对比研究法,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提升路径。全文除绪论外,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概述。本章涉及中华传统美德、文化认同等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等内容,这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本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积极表现及存在问题。第三章,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本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即,社会道德环境的曲折,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效低迷,部分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功能弱化,部分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知行主动性欠缺等。第四章,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现实对策。基于对现状主要问题成因的深入分析,本章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即,创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优化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大学生学习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自主性等。
赵喜浩[4](2019)在《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文化管理研究 ——以Y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的质量关乎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乎着高等教育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地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校园。纵观当下的高校,学生群体在学校中表现出的学习偏差行为,特别是上课和考试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几乎存在于每个高校之中。为了应对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高校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长期以来,高校在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上普遍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偏差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这种管理模式短期来看获得了一定的成果,长期来看依靠制度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使得大学生失去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探索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文化管理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Y大学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校本科生学习管理的实际情况,调查了本科生在上课和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偏差行为现状和学校对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管理的现状。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梳理现有文献、阐述研究背景、界定相关概念、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管理理论为研究基础理论,探讨Y大学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偏弱;学校学生之间盛行不当的激励方式;学校文化功能发挥相当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学校刚性管理;功利化价值观渗透进校园,使得正确学习价值观念受阻;学生群体之间对于学习偏差行为形成的“认同文化”阻碍学校文化功能的发挥。为此,在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文化管理上,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改进学习奖励制度,强化内在激励;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
刘星辰[5](2019)在《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更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对个人诚信道德建设的关注度较为不足,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获取的利益,甚至不惜通过违背诚信道德以获取“不当”利益,社会上不讲信用、失信于人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虽然他们基本生活在与社会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之中,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上不良诚信风气也在无时无刻影响着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也依然被一些不诚信风气所影响,大学生暴露出的一系列不诚信行为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本次研究对大学生的诚信内涵、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提出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有效对策。本研究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次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进行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在大学生自身层面的成因分析中引入博弈论思想,旨在为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提供新的视角。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进行研究,分别对传统诚信的内涵、现代诚信的内涵以及大学生诚信的内涵进行阐释,在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方面主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构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梳理出大学生在学业、经济、交往、就业这四大方面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为下文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做了铺垫。第四部分深入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本文分别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在自身层面的成因分析中引入博弈思想,通过多层次的分析,得出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就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成因分析结论。第五部分基于成因分析,提出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相关对策。从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视角出发,政府要加强优化社会诚信环境工作,高校要切实履行诚信育人的神圣职责、家庭要高度重视子女的诚信教育以及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诚信教育的主体性作用等四方面入手。总之,要想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需要长期以往、坚持不懈做下去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依靠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张跃[6](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T市技师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各个地方都制定政策帮助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实现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然而,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入学门槛低,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剧烈变化时期,会存在很多叛逆的思想和行为,违纪学生在这个时期也是较为常见的,更为严重的会影响到社会的治安。因此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违纪行为原因与对策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调查方法。根据学习型违纪行为、日常生活违纪行为及思想品德型违纪行为三个维度编制问卷,本研究设计学生问卷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调查问卷》,以案例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1份。笔者访谈了8名教师,1名教务管理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表现,本文以三个纬度为依据列出违纪行为表现。首先,学习型维度有:迟到早退、上课睡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破坏课堂秩序、手机或网络成瘾。其次,日常生活维度有:乱丢垃圾、携带危险品、结交不良社会人员参加不健康活动、损害公物、衣着不当、夜不归宿、在寝室使用违禁用电器、在危险处打闹、早恋、吸烟酗酒。最后,思想品德型维度有:威胁恐吓他人、殴打辱骂他人、勒索他人财物、赌博、偷窃、说谎、浏览不健康网站。接下来依据访谈内容探究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产生违纪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二是学校原因:违纪行为管理制度不完善。三是家庭原因:家庭相处模式不当,家长不良行为影响。四是学生个体原因:缺乏自控能力及守律意识、易冲动、文化素养不高。本研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管理提出了以下对策:首先,社会要提供健康的社会风气,净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学校要制定适合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再次,学校要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以身示范。最后,学校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郭婷婷[7](2018)在《高校课程考试作弊归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X大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课程考试作为监测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但目前高校考风涣散,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的考试功用,而且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一方面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能力与学历不相符,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严重损害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危害社会公平和诚信。因此,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和权威,严肃考风、端正学风、净化校风,促进课程考试功用的正常发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如何有效的预防与制止考试作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X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究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现状和缘由,从而为预防与制止课程考试作弊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对本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其次对教育公平理论进行阐述,为研究课程考试作弊奠定理论根基。二、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现状扫描。基于X大学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课程考试呈现作弊现象普遍化、作弊方式多样化、作弊时间全程化、作弊行为隐匿化以及作弊动机复杂化的特点。三、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根源聚焦。“透过现象看本质”,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缘由错综复杂,既有来自外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高校自身在道德教育、课程设置、考试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同时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观念认知存在关联。四、预防与制止高校课程考试的对策探究。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外兼修、齐心协力。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不敢作弊”的惩戒机制;其次,加强诚信教育,形成“不能作弊”的防范机制;再次,提升本科教学,形成“不用作弊”的优化机制;最后,加强自身修养,形成“不想作弊”的自律机制。
孙雪悦[8](2017)在《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现状与管理对策》文中指出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对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研究成果,对考试作弊的动因、方法和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访谈多位学校管理者、学生和老师的基础上,向500名学生发放了《技校学生考试作弊动因问卷调查(学生用)》进行试测,收485份有效问卷,向160名教师发放了《技校学生考试作弊动因问卷调查(教师用)》,收回160份有效问卷。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技校学生考试作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其次,学生的好胜心使得其想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再次,学生存在怕拉低班级平均分的心理。第二,做小抄、偷看别的同学的答案是学生们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低声询问同学和用手机等高端电子设备所占比例不大。第三,总体来说,监考老师监考时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不乏存在监考时互相聊天、看手机和外面风景、中途离开考场的行为。第四,学校一般会按照学生守则对作弊学生进行处罚,但是执行的力度与广度有待完善。第五,从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从根本上预防考试作弊行为的措施;同时,严格监考、改变考试方法也是主要的干预措施。面对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职院校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作弊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从作弊产生的动机和原因上多做分析,并着手进行系统的管理;其次,综合教学经验,从加强学习入手,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加强学校各项制度建设,为良好学习氛围创造必要条件;第四,还应从学生的思想着手,通过各种诚信案例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五,从多个角度全方位下手共同管理,综合治理学生作弊行为的产生。另外,良好的学校和班级的风气、严格的考试的管理制度等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作弊行为的产生。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治理考试作弊是一项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的工作,单靠一方努力是万万不够的,只有多方齐心协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李春[9](2017)在《高校德育现状研究 ——以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帮助学生培养价值观的工作,屡禁不止的作弊现象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高校学生的违纪作弊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改革的进程以及大学生就业影响,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等各个方面。本课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交代了课题的选题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课题研究所采取的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高校学生作弊现状进行概述,内容包括考试作弊的概念、高校学生作弊现状分析、考试作弊的特点和危害,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考试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三章则是对高校德育进行了论述,这部分首先阐述了德育的概念,接着说明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从德育课程安排不合理、德育内容滞后、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忽略对学生的行为素养教育、学校重视学生活动忽略对学生的渗透性教育、网络影响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德育教育队伍建设薄弱、德育制度建设跟不上等七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还从高校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德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等方面阐述了作弊行为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挑战;课题第五章内容主要是阐述了如何利用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修养法、陶冶法、表扬奖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德育教育的手段去遏制高校学生作弊的方法。课题最终归宿点在于如何利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去解决学生作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赵癸萍[10](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二、浅谈考试作弊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考试作弊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汕尾市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生 |
二、诚信 |
三、诚信教育 |
四、学校诚信教育 |
第二节 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儒家道德教育理论 |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
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内容 |
第三章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对象和范围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三、调查问卷合理性探讨 |
四、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基本情况统计 |
二、诚信教育环境建设调查与分析 |
三、诚信教育内容调查与分析 |
四、诚信教育形式调查与分析 |
五、诚信教育评价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二、诚信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
三、诚信教育形式不够丰富 |
四、管理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
第二节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的成因 |
一、社会因素:市场经济下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二、学校因素:投机教育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干扰 |
三、家庭因素:父母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的片面性 |
四、个人因素:中职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缺乏 |
第五章 汕尾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机制建设 |
第一节 学校提高重视程度,与各方形成合力 |
一、中职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诚信意识 |
二、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
第二节 合理选择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内容 |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内容 |
二、有效开发互联网诚信教育资源 |
第三节 全面拓展中职学校诚信教育形式 |
一、学校诚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
二、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 |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 |
第四节 建立并完善中职学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
一、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发挥道德自律的内在约束力 |
二、实施德育综合测评,强化学校诚信教育的有效性 |
三、建立健全中职学生诚信评价的实施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G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文献简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案例法 |
1.6.2 文献研究法 |
1.6.3 问卷调查法 |
1.6.4 观察法 |
1.6.5 访谈法 |
1.7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7.1 认知行为理论 |
1.7.2 增能理论 |
1.8 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 |
2.1 上课考勤现状 |
2.1.1 上课迟到现状 |
2.1.2 上课早退现状 |
2.1.3 旷课现状 |
2.2 课堂学习现状 |
2.2.1 上课注意力现状 |
2.2.2 课堂参与现状 |
2.3 课外学习现状 |
2.3.1 上自习现状 |
2.3.2 借阅图书现状 |
2.3.3 作业或实习现状 |
2.3.4 课后与老师沟通现状 |
2.3.5 课余活动现状 |
2.4 考试现状 |
2.4.1 备考现状 |
2.4.2 考试不及格现状 |
2.4.3 考试作弊现状 |
第3章 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学生自身主观内因 |
3.1.1 学习动机和目标 |
3.1.2 专业兴趣 |
3.1.3 自主学习能力 |
3.1.4 自控和自制能力 |
3.2 学校因素 |
3.2.1 学校设施和管理服务因素 |
3.2.2 教师与教学因素 |
3.2.3 同学因素 |
3.3 家庭因素 |
3.3.1 原生家庭 |
3.3.2 沟通问题 |
3.3.3 家长期待 |
3.4 社会环境因素 |
3.4.1 就业压力 |
3.4.2 社会诱惑 |
3.4.3 社会风气 |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 |
4.1 小组筹划 |
4.1.1 组员招募 |
4.1.2 组员基本情况 |
4.1.3 问题评估:学习积极性度量表 |
4.2 小组框架、类型和目标 |
4.2.1 小组框架 |
4.2.2 小组类型 |
4.2.3 小组目标 |
4.3 小组介入过程 |
4.3.1 第一次活动:现在的我 |
4.3.2 第二次活动:为什么而学习? |
4.3.3 第三次活动:时间都去哪儿了? |
4.3.4 第四次活动:如何好好学习? |
4.3.5 第五次活动:新的开始 |
4.4 小组工作评估和小结 |
4.4.1 评估方法 |
4.4.2 评估结果 |
第5章 反思与建议 |
5.1 反思 |
5.1.1 量表与问卷的编制方面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
5.1.2 小组工作形式和内容可进一步完善 |
5.1.3 实务介入形式可进一步多样化 |
5.1.4 资源整合力度有限 |
5.2 建议 |
5.2.1 未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可以尝试更多方式 |
5.2.2 高校学生工作可以更多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
5.2.3 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研究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对比研究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概述 |
第一节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理论 |
第三节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意义 |
一、有利于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现状 |
第一节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积极表现 |
一、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总体认知度较高 |
二、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强烈 |
三、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较高 |
四、大多数大学生以身体力行诠释扶危济困及尊师重教 |
第二节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主要问题 |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知方面的问题 |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践行方面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道德环境的曲折 |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
二、社会对民族高校人才的评判标准出现偏差 |
三、社会现实消解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 |
四、不良社会信息引发的美德认知混乱 |
五、多元文化削弱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 |
六、美德榜样宣传效果实效性不足 |
第二节 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效低迷 |
一、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 |
二、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式失衡 |
三、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多样性不足 |
四、部分民族高校教师中华传统美德素养欠缺 |
五、部分民族高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未能形成合力 |
六、部分民族高校网络层面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乏力 |
七、部分民族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差 |
八、民族高校大学生主体地位未获得充分保障 |
九、部分民族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偏差 |
第三节 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功能弱化 |
一、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过分关注物质需求 |
二、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长自身美德教育素养欠缺 |
三、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凸显盲目性和主观性 |
四、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过度依赖学校教育 |
第四节 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知行主动性欠缺 |
一、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主动性欠缺 |
二、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理想信念淡漠 |
三、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主动性欠缺 |
四、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慎独”修养的缺失 |
五、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引发思想行为偏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的现实对策 |
第一节 创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
一、全方位宣传中华传统美德 |
二、创建社区层面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地 |
三、确立“德才兼备”的民族高校人才衡量标准 |
第二节 优化民族高校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二、合理开设中华传统美德相关课程 |
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形成合力 |
四、完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
五、提升民族高校教师的中华传统美德素养 |
六、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形成合力 |
七、搭建网络新媒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平台 |
八、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三节 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
一、提升家长的传统美德素养 |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环境 |
三、选择适当的家庭美德教育方法 |
第四节 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自主性 |
一、通过学习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 |
二、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4)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文化管理研究 ——以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实施文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 |
(二) 文化管理和高校文化管理 |
(三) 学校文化 |
二、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特征与危害 |
(一) 基本特征 |
(二) 主要危害 |
三、高校文化管理的要素 |
(一) 文化管理的主客体 |
(二) 文化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
(三) 文化管理的方法 |
(四) 文化管理的基础 |
四、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实施文化管理的意义 |
(一) 大学生学习行为偏差的文化动因 |
(二) 对学习偏差行为实施文化管理的价值 |
五、学习偏差行为实施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 社会学习理论 |
(二) 文化管理理论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文化管理的现状调查——以Y大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工具 |
二、Y大学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现状调查 |
(一) 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典型表现 |
(二) 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常见原因 |
(三) 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三、学校对学习偏差行为管理现状调查 |
(一) 学生在学习偏差行为管理中的主体性 |
(二) 学校对学习偏差行为的处理方式 |
(三) 学校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方式 |
(四) 学校文化对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影响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文化管理的问题与成因 |
一、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文化管理的问题表现 |
(一) 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偏弱 |
(二) 学校盛行不当的学习激励方式 |
(三) 学校文化功能发挥相当不足 |
二、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文化管理问题的成因 |
(一) 学生过分依赖学校刚性管理 |
(二) 功利化学习价值观渗透校园 |
(三) 大学生正确学习价值观受阻 |
(四) 学生间“认同文化”的冲击 |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文化管理对策 |
一、确立以生为本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一) “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大学生管理观念 |
(二) “他律变成自律”: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 |
(三) “树立学习理想”:引导大学生自我激励 |
二、加强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发挥“以文化人”作用 |
(一) 发挥教师群体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
(二) 发挥“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 |
三、改进学习奖励制度,强化内在激励手段 |
(一) 改进学习奖励制度 |
(二) 把握学习激励原则 |
(三) 运用内在激励手段 |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环境 |
(一) 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
(二)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
(三) 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诚信的内涵及重要性 |
2.1 诚信的内涵 |
2.2 大学生诚信的内涵 |
2.3 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情况说明 |
3.2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
4.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因素 |
4.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高校因素 |
4.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家庭因素 |
4.4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自身因素 |
第五章 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
5.1 政府要加强优化社会诚信环境工作 |
5.2 高校要切实履行诚信育人的神圣职责 |
5.3 家庭要高度重视子女的诚信教育 |
5.4 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诚信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T市技师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理论基础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现状调查 |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总体情况分析 |
(二)“学习型违纪行为”维度情况分析 |
(三)“日常生活违纪行为”维度情况分析 |
(四)“思想品德型违纪行为”维度情况分析 |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的主要表现 |
(一)学习型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 |
(二)日常生活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 |
(三)思想品德型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 |
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主要原因分析 |
(一)社会原因分析 |
(二)家庭原因分析 |
(三)学校原因分析 |
(四)个体原因分析 |
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产生违纪行为的管理对策 |
(一)制定因校制宜的规章制度 |
(二)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
(三)优化学习环境 |
(四)改善生活环境 |
(五)改进纪律教育方法 |
六、结论 |
(一)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高校课程考试作弊归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X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考试作弊概念的研究 |
2. 课程考试作弊现状的研究 |
3. 课程考试作弊原因的研究 |
4. 防范课程考试作弊的对策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访谈法 |
(四) 研究内容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考试 |
2. 课程考试 |
3. 考试作弊 |
4. 课程考试作弊 |
(二) 理论基础 |
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现状扫描 |
(一) 调查结果分析 |
1. 作弊现象普遍化 |
2. 作弊方式多样化 |
3. 作弊时间全程化 |
4. 作弊行为隐匿化 |
5. 作弊动机复杂化 |
(二) 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危害 |
1. 影响社风 |
2. 影响校风 |
3. 影响学风 |
三、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根源聚焦 |
(一) 社会方面 |
1. 社会诚信下滑,价值观念扭曲 |
2. 信用制度不健全,缺乏硬性约束 |
(二) 学校层面 |
1. 道德教育欠重视 |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
3. 评价体系欠科学 |
4. 课程考试欠科学 |
5. 考场监管不到位 |
(三) 学生层面 |
1. 观念认知混乱 |
2. 学习目标缺失 |
3. 自制能力薄弱 |
四、预防与制止高校课程考试作弊的对策探讨 |
(一) 健全法律法规,形成“不敢作弊”的惩戒机制 |
(二) 加强诚信教育,形成“不能作弊”的防范机制 |
1. 加强诚信教育 |
2. 强化考试管理 |
(三) 提升本科教学,形成“不用作弊”的优化机制 |
1.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
2. 改革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 |
(四) 加强自身修养,形成“不想作弊”的自律机制 |
1. 明确学习意义,增强学习动力 |
2. 理性看待成绩,认识作弊危害 |
3. 提升自制能力,抵制考试作弊 |
结语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现状与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考试作弊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一章 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分析 |
一、概念阐释及背景介绍 |
(一) 概念解释 |
(二) 背景介绍 |
二、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表现 |
三、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和形式特点 |
(一) 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 |
(二) 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形式特点 |
四、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
第二章 技校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
一、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分析 |
(一) 学习方面 |
(二) 心理方面 |
二、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原因分析 |
(一) 学校教育因素 |
(二) 家庭因素 |
(三) 教育管理因素 |
(四) 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 |
三、师生对技校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的认识 |
(一) 技校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原因认识 |
(二) 技校教师对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的认识 |
第三章 应对技校学生考试作弊对策 |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考试态度 |
二、提高教师对技校学生考试成绩和就业现状的认识 |
(一) 改变就分数论英雄的观点 |
(二) 变革唯升学率是从的观念 |
(三) 更新成才观、就业观 |
三、加强教师对常规教学、考试的进一步重视 |
四、健全完善教学考试管理制度和机制 |
五、建立题库,实现教学考试分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高校德育现状研究 ——以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德育缺失所导致的高校学生作弊现状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学生作弊的原因研究 |
(三)高校德育现状研究 |
(四)关于如何运用德育教育遏制高校学生作弊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法 |
(三)分析综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高校学生作弊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德育缺失所导致的高校学生作弊现状 |
(一)作弊的概念 |
(二)关于高校学生作弊现状的调查分析 |
二、德育缺失导致的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
(一)社会德育视角 |
(二)学校德育视角 |
(三)家庭德育视角 |
(四)学生个人德育视角 |
三、德育缺失导致的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及危害 |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 |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 |
第二章 作弊与高校德育缺失之间的关系 |
一、德育的定义 |
二、德育的主要方法 |
三、引起学生作弊现象的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
(一)德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
(二)德育内容滞后 |
(三)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忽略学生的行为素养教育 |
(四)学校注重学生活动,忽略对学生的渗透性德育 |
(五)网络影响高校德育教育效果 |
(六)德育教育队伍建设薄弱 |
(七)德育制度建设跟不上 |
(八)部分任课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 |
四、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给高校德育带来挑战 |
(一)作弊行为使高校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面临严峻的挑战 |
(二)作弊行为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受到挑战 |
(三)考试作弊的行为严重挑战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四)德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受到挑战 |
第三章 加强德育来解决作弊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
一、以说服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
二、用榜样法来影响学生 |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 |
四、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修养 |
五、重视陶冶对学生的作用 |
六、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
七、其他 |
(一)加强诚信教育 |
(二)加快技术创新 |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
(四)加快立法 |
(五)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10)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
(一) 学习与学风 |
(二) 学风与教风 |
(三) 学风与校风 |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
(一) 学习的本质 |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一) 导向性 |
(二) 建构性 |
(三) 自主性 |
(四) 互动性 |
(五) 养成性 |
(六) 潜隐性 |
(七) 群体性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
(一) 自强不息 |
(二) 勤勉治学 |
(三) 学思结合 |
(四) 诚信笃实 |
(五) 学以致用 |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
(一) 理论联系实际 |
(二) 坚持实事求是 |
(三) 注重解放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进取之风教育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社会责任教育 |
(三) 科学发展教育 |
(四) 竞争态势教育 |
二、诚信之风教育 |
(一) 诚信价值教育 |
(二) 诚信品质教育 |
(三) 诚信法制教育 |
(四) 诚信实践教育 |
三、严谨之风教育 |
(一) 求是精神教育 |
(二) 科学态度教育 |
(三) 严谨风格教育 |
四、创新之风教育 |
(一) 开拓意识教育 |
(二) 创造精神教育 |
(三) 质疑精神教育 |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
(一) 启迪法 |
(二) 示范法 |
(三) 规范法 |
(四) 竞争法 |
(五) 渗透法 |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
(一) 优化宿舍环境 |
(二) 优化班级环境 |
(三) 优化校园环境 |
(四) 优化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
四、浅谈考试作弊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汕尾市中职学校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G高校为例[D]. 蒋亚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认同研究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D]. 景辉.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大学生学习偏差行为的文化管理研究 ——以Y大学为例[D]. 赵喜浩. 扬州大学, 2019(02)
- [5]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D]. 刘星辰.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T市技师学校为例[D]. 张跃.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校课程考试作弊归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X大学的调查[D]. 郭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8]技校学生考试作弊现状与管理对策[D]. 孙雪悦. 鲁东大学, 2017(04)
- [9]高校德育现状研究 ——以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为例[D]. 李春. 大理大学, 2017(02)
- [10]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