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及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言艳[1](2021)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但与此同时,各国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继而转变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和软实力理论的影响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全球化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友好邻邦,且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直面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此外,人文交流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人文交流水平和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也不断加深,逐渐实现机制化和多层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展开研究,以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以梳理和评价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效为关键环节,落脚于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以期对我国在全面了解掌握中俄教育与合作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对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咨政作用。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思路与结构。第一章: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本章主要对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的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行回顾,阐述并归纳这一阶段不同时期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一时期,中俄(苏)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受两国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当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逐渐走向低谷;当两国断绝来往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当两国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之后,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并发展起来。第二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本章主要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进行梳理,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进行整理与评价。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程度逐渐加深,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第三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本章分别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部分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语言障碍以及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的留学吸引力不足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本章首先分析了两国国家关系和教育合作基础、两国的教育战略以及国际环境(全球化和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变化)对两国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促进作用,然后阐述了两国的教育政策和新冠疫情对双方目前及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系统总结,在归纳中俄各时期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分析未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走向的基础上,指出中俄未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安力遂(Andriushek Aleksei)[2](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对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提供了可持续的政策驱动力,对贸易结构的调节和转型升级、贸易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具有重要的意义。俄罗斯作为中国近邻,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近十年两国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风云变幻,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步伐放缓;一些国家和地区间歇性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改革的进程受阻;美国开动印钞机增发货币,世界性通货膨胀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机一触即发。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与俄罗斯更需要携手合作,共克时艰,正确认清形势,研究中俄两国贸易结构、问题、风险,积极探讨促进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对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系统地揭示了所选课题的研究发展背景,选题的意义和其学术价值,对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深入系统地的文献评估和综述,并简单地介绍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方法、创新以及其研究存在的不足。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根据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章重点介绍了经济学家们关于国际贸易的一些相关理论,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根据这些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第三章“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俄两国贸易合作发展概述。“一带一路”有利于解决中俄贸易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章对双方合作进程及合作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其优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第四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风险。本章探讨了中俄两国贸易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其原因,并客观地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贸易面临的各种风险。第五章“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针对两国贸易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出改变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全面升级中俄经贸关系;完善投资政策,增加外商投资吸引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贸易合作科技含量,促进中俄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推进中俄两国双方经贸合作中不断扩大、提高。
段秀芳,王瑞鑫[3](2021)在《“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贸易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俄双方2015年启动的"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一带一盟"对接为主线,深入分析新时代中俄贸易特点,并选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中俄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俄罗斯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一带一盟"对接、加入APEC组织、拥有共同边界对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两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对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具有负向影响。今后,应进一步抓住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不断提高海关通关的便利化水平,加快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中俄双边商品贸易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合作向多元化、深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吴頔[4](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谈文健[5](2020)在《中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贸易参与国,也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历程悠久。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俄罗斯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俄贸易跨入了新阶段。2011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发展仍稳定但增长态势放缓,中俄贸易的发展与其贸易结构和贸易特征密切相关,目前中俄贸易的规模扩大和互补性增加还有待发展,贸易潜力巨大,如何根据中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挖掘中俄贸易潜力已成为两国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2011年到2018年中俄经济发展和双边贸易发展数据,结合国内外对中俄贸易的研究文献,深入分析中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强弱特征。首先,结合19922018年中俄贸易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描述了中俄进出口商品贸易的结构性特征。通过对中俄贸易发展各个阶段特点、中俄双边贸易结构、中俄贸易产品结构以及中俄贸易占各自国家贸易的地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中俄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特点,以该结论作为中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事实基础。其次,本文结合中俄贸易特点,选择代表性强的互补性测算指数和竞争性测算指数,对中俄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相关指数实证结果,总结中俄贸易特点,分析总结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中俄贸易发展的相关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2011年到2018年间,中俄贸易结构特征为互补性较强、竞争性较弱。根据中俄贸易特征及贸易发展现状,本文总结了中俄商品贸易结构脆弱、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面临竞争激烈、中俄贸易互补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问题,并根据实证结果从充分利用两国互补性优势扩大贸易规模、优化中俄贸易结构推动多元化发展、建立中国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等角度,提出了针对中俄贸易发展的一点建议,以释放中俄贸易潜力,推动中俄贸易健康发展。
卡佳(Tychinskaia Ekaterina)[6](2020)在《中俄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俄两国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并且近年来中俄的合作伙伴关系愈发深化,中俄各方面合作都不断加深,双方在农产品合作上进一步加强。随着俄罗斯同美、欧摩擦的不断加剧,中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中俄农产品的贸易量也开始呈现了上升的态势。另外“一带一路”以及“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得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增强,双方农产品贸易总额均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合作规模以及合作深度的发展状况是双边共同关注的热点所在。论文在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俄罗斯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对策,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俄罗斯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同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中俄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贸易比例较低,两国的农业贸易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中俄农产品贸易在中俄贸易总额中占比小、俄罗斯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主体小、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不足,俄罗斯农产品基础设施以及保鲜技术差等,而这些问题对中俄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另外,从四个方面对制约中俄农产品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中俄政府因素、中俄政策和法律因素、经济环境因素,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贸易壁垒以及通关问题等因素。最后根据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具体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第一,扩大中俄农产品贸易规模;第二提高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促进互补性发展;第三完善农产品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第四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祖歌言[7](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推动建设经济繁荣共同体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交流与合作成果尤为显着。近年来由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断施压,俄罗斯逐渐将农产品贸易重心转移至亚洲地区,中国在俄罗斯农产品进口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争端,中国农业对外开放进程受到严峻挑战,更加凸显出俄罗斯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性。总揽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进入历史发展机遇期,中国必须有效利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提升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趋势,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水平及非效率影响因素,并依据“一带一路”建设背景提出提升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本研究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分析相结合,详细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非效率影响因素。其中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影响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及检验,验证提出的影响因素对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影响力大小,并具体阐释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作用如何。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出口贸易额多为正向增长,俄罗斯市场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显着提升。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最高的是水果、蔬菜类农产品,按类别划分最高的是植物类农产品。经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整体贸易效率水平较低,在样本国家中排名靠后,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提升空间较大。中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俄罗斯人口规模、共同边界、金融自由度、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互联网普及率、物流绩效指数、孔子学院(课堂)个数、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提升对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推动作用显着。最后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五通”政策,全面提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强贸易畅通便利化、构建贸易设施联通网络、拓展贸易资金融通渠道、推动民心相通交流建设、强化贸易政策沟通布局的对策建议。
于晴[8](2020)在《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早在1873年就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现在中国已变成全球大豆进口第一大国。目前中国大豆消费外贸依存度高,有87%的大豆源自进口,极度依赖海外。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一方面带动全球大豆贸易量的增长,而另一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也产生不利的影响。中国大豆进口格局一直以美国和巴西为主,但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常态化、复杂化和未来走向的不确定,使中国大豆进口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中国大豆消费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短期难以改变,而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大豆最重要的进口国,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必将打破中国大豆进口格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由于中美双方对于维持原本大豆关税的事宜并未谈妥,致使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成本增加,数量减少。与此同时中国进口巴西大豆的数量提升,使巴西稳坐中国大豆进口第一国。凸显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单一等弊端,同时会有大豆供应不足的风险。为拓展中国大豆进口国的多元化渠道,俄罗斯作为中国未来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地位日益凸显。俄罗斯国土面积辽阔,耕地面积也不在少数,但仍有一半的耕地面积未被利用;并且俄罗斯生产的是非转基因大豆。由此可见拥有许多优势的俄罗斯大豆,在未来针对中国进口俄罗斯大豆的潜力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中国大豆的生产消费与进口贸易格局的现状入手,整理将近40年中国大豆产量的变化,1980-2005年产量逐渐上升,但之后到2016年又逐渐下降,近几年中国大豆产业重振,2017年产量有所提高,到2019年中国大豆产量创14年来最高水平,达到1727万吨。中国大豆产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中国大豆的消费量整体连年递增,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1亿吨,成为全球第一大豆消费国。而中国大豆消费量与大豆产量不成正比,使中国从以前的大豆生产出口国演变为今天的大豆进口国。随后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分析中国大豆进口格局的转变。一直以来中国大豆进口格局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为主,其中美国是中国大豆进口第一来源国,巴西位居第二,美国和巴西占据中国大豆进口的85%左右。2013年巴西超越美国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第一来源国,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使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直线下降,2019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占比已经下降到19.1%,相比较2014年的42.06%,下降了两倍还多。而同年中国进口巴西大豆的占比已经达到64.03%,相比较2014年的44.82%上升了将近两倍,美国与巴西的差距颇大,使巴西稳坐中国大豆进口第一国的宝座。而俄罗斯大豆的优势有所凸显,出口到中国的大豆数量也有所提升,未来的潜力不可小觑。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选取2001-2019年十九年间与中国进行大豆国际贸易的国家数据,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汇率、物流效率、关税以及贸易距离几个影响因素进行整理,运用STATA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构建贸易引力模型,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关税的p值均为0,最为显着:人均GDP对两国贸易产生正向影响、关税对两国贸易产生负向影响:其次为贸易距离,p值为0.001,对两国贸易产生正向影响;之后为物流效率,p值为0.002,对两国贸易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是汇率,p值为0.018,对两国贸易产生负向影响。在实证分析后利用中俄两国的贸易实际值与贸易模拟值相比的方法,对中俄大豆国际贸易的潜力进行测算。将2008-2018年中俄两国的人均GDP、外汇汇率、物流效率、关税和贸易距离等数据代入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得到的最后公式,得出这十一年可能达到最大的中俄大豆贸易量的模拟值,将中俄大豆国际贸易的实际值与模拟值相对比,发现每一年实际值都与模拟值相差,说明每一年中俄大豆国际贸易的潜力都未发挥到最大。并且通过这十一年实际值与模拟值相比得出的潜力值,证实每一年的潜力值都小于0.80,为潜力巨大型。进而基于中俄大豆国际贸易的现状进行假设,在中俄国际贸易关系不断向好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并利用中俄大豆国际贸易的潜力,估算未来俄罗斯大豆可能达到最大的产量与能够出口到中国的大豆数量。随后分析说明阻碍中俄大豆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俄罗斯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不足;两国间的运输方式并不发达;两国基础建设不完备。因此,为促进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的转化,中俄两国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国际关系的基础上,挖掘与提升俄罗斯大豆种种植生产潜力与规模,改善中俄两国国际贸易条件,尤其是在降低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完善两国大豆国际贸易基础设施、优化两国物流体系等方面全面推进。
金娜(Nesterchuk Kristina)[9](2020)在《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中俄地缘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在世界木质林产品贸易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变少,世界各国对于自然环境的生态问题越来越注重。为了对中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提高木质林产品附加值,俄罗斯开始大力发展木质林产品深加工产业,同时限制原木等初级木质林产品出口。但是,由于中国森林资源匮乏和木质林产品消费快速增长,木质林产品的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在新形势下,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发展潜力如何,如何提升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发展潜力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其次对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定量研究法分析了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结合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结构和贸易规模。通过对相关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对中国与俄国之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进行了比较优势以及互补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中俄两国2000-2018年间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建立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来研究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而测算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计算中国与俄国之间木质林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互补性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在贸易中占主导的产品,而俄罗斯则是资源密集型产品为贸易中占主导的产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贸易中占主导的产品是高度互补的,所以两者在国际中的贸易往来都能够获得利益。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国民经济规模、人口、森林资源贫富差异和资源贫富差异是影响中俄两国木质林产品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同时,根据该模型计算出两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潜力。中国与俄国对于木质林产品的双向间的贸易潜力已经达到了最大潜能限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俄国两国的木质林产品双边贸易的潜能数据在一年一年的不断下降,这表明两国之间贸易潜力大大增强了。最后根据以上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关于中俄之间的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潜能对策建议。
杨伟[10](2020)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接,产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随着我国近年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单位农产品产出效益下降,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成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手段。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互补性强,双边政治外交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农业合作发展早、群众基础好,中俄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具备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础和经济要素互补性。据此,本文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以“国际合作的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利益驱动背后的‘成本—效益’相互作用”为研究范式,通过对我国与俄罗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运用相关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进行了研究。其中,基于比较优势互补和竞争优势相互作用,为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背后的贸易和产业转移提供了动力,而基于生产要素流动不及时带来的调整成本和客观的贸易环境所引致的贸易成本,共同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形成成本约束。研究发现,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转移潜力巨大,但受到明显的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阻滞,并存在显着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但整体看,通过对动力和成本两个方面的研究,结合中俄双边农业合作的客观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尽量降低双边农业合作的成本阻滞,充分释放双边农业合作潜力,达成双边农业合作的双赢局面。最后提出通过加紧对俄农业合作规划定位、促进对俄农业合作服务升级,在打造“中俄双边农业跨境产业链”的基础上,提高整合水平,获得成本节约和协同效应,达成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价值链升级、效益提升。
二、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及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及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
第一章 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中苏“蜜月”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 |
二、富有成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节 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由萎缩走向停滞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萎缩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停滞 |
第三节 中俄(苏)关系趋缓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回暖与恢复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逐渐恢复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与评价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日趋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第一节 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 |
第二节 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 |
一、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
二、影响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原因 |
第三节 语言障碍问题 |
一、俄(汉)语水平欠佳 |
二、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问题 |
一、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相对不足 |
二、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 |
一、两国国家关系及教育合作的顺利发展 |
二、两国教育战略的促进作用 |
三、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 |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 |
一、两国教育政策的影响 |
二、新冠疫情对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
第三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预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 |
附录三 本科及以上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附录四 高等专科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绝对优势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要素禀赋理论 |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一)生产要素 |
(二)需求因素 |
(三)产业因素 |
(四)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概述 |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与战略意义 |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 |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
二、中俄贸易发展概述 |
(一)中俄贸易发展的历史回眸 |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的现状 |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 |
(一)贸易结构不合理 |
(二)外商投资政策不完善 |
(三)中俄营商环境欠佳 |
(四)贸易合作科技含量低 |
(五)制度不完善与贸易壁垒的存在 |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
(一)中俄两国经济及技术发展差异 |
(二)中俄双边投资发展缓慢 |
(三)地区安全问题威胁中俄贸易环境 |
(四)外部势力干扰中俄贸易合作 |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发展面临的风险 |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发展面临的经济风险 |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发展面临的安全风险 |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发展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一、改变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全面升级中俄经贸关系 |
二、完善投资政策增加外商投资吸引力 |
三、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
四、提高贸易合作科技含量促进中俄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
五、合作建议和解决双边经济关系问题的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贸易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简述 |
二、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特点 |
(一)中俄双边贸易规模 |
(二)中俄双边贸易差额 |
(三)中俄商品贸易结构 |
1.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 |
2. 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 |
(四)中俄双边贸易地位 |
1. 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 |
2. 中俄双边贸易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地位。 |
三、“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贸易引力模型的设计 |
1. 模型构建。 |
2. 样本选取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分析 |
1. 俄罗斯GDP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 |
2. 俄罗斯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 |
3. 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 |
4. 两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对中俄贸易产生了负向影响。 |
5.“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 |
6. 加入APEC组织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 |
7. 拥有共同边界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且影响较大。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 总体来看,中俄双边贸易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
2. 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各变量对中俄双边贸易有不同的影响。 |
3.“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虽然启动时间尚短,但已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
(二)对策建议 |
1. 抓住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培育新兴贸易增长点,推动中俄双边商品贸易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
2. 提高海关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落实“一带一盟”对接经贸合作协定。 |
3. 加快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消除地理距离对中俄贸易发展的负面影响。 |
4. 以“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减少阻碍经贸合作的安全因素。 |
5. 探索推动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
(4)“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
1.3.2 中俄自贸区 |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
2.4 博弈论 |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
2.4.2 博弈过程 |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2.5.1 垄断优势理论 |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
2.6 相关分析模型 |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2.6.2 Verhulst模型 |
2.6.3 贸易引力模型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
4.1.1 农业产业资源 |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
4.2.1 产业资源禀赋 |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
5.2.1 虚拟耕地进口 |
5.2.2 “虚拟林地”进口 |
5.2.3 金融合作 |
5.2.4 区域发展 |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6.2.1 宏观风险 |
6.2.2 主体风险 |
6.2.3 技术风险 |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6.3.1 宏观风险 |
6.3.2 主体风险 |
6.3.3 技术风险 |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6.4.1 宏观风险 |
6.4.2 主体风险 |
6.4.3 技术风险 |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8.3.1 不足 |
8.3.2 展望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 发表论文 |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中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竞合理论 |
2.4 贸易互补性理论 |
3 中俄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 中俄贸易发展历程 |
3.1.1 中俄双边贸易曲折发展阶段(1992 年到2000年) |
3.1.2 中俄双边贸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到2008年) |
3.2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 |
3.2.1 中俄双边贸易规模 |
3.2.2 中俄贸易产品结构 |
3.2.3 中俄贸易占各自国家贸易的地位 |
4 中俄贸易竞争性分析 |
4.1 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
4.2 贸易结合度分析 |
4.3 出口相似度分析 |
5 中俄贸易互补性分析 |
5.1 中俄产品差异度分析 |
5.2 综合贸易指数分析 |
6 中俄贸易现存的问题 |
6.1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脆弱性 |
6.2 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面临竞争激烈 |
6.3 中俄贸易互补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
7 促进中俄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
7.1 充分利用两国互补性优势扩大贸易规模 |
7.2 优化中俄贸易结构推动多元化发展 |
7.3 建立中国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
7.4 引导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俄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要素禀赋理论 |
2.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3章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 |
3.1 中俄农产品贸易规模 |
3.1.1 中俄农产品贸易总体规模 |
3.1.2 俄罗斯进口主要农产品贸易规模 |
3.1.3 俄罗斯出口主要农产品贸易规模 |
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结构 |
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物流体系及口岸 |
3.4 中俄农产品贸易方式 |
第4章 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规模问题 |
4.1.1 中俄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 |
4.1.2 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 |
4.1.3 农产品生产主体规模小 |
4.2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问题 |
4.2.1 俄罗斯出口中国4 类农产品互补性不足 |
4.2.2 中国出口俄罗斯1 类农产品互补性不足 |
4.3 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基础条件问题 |
4.3.1 俄罗斯农产品基础设施差 |
4.3.2 俄罗斯农产品保鲜技术差 |
第5章 制约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
5.1 中俄政府因素 |
5.1.1 俄罗斯政府中的不稳定因素 |
5.1.2 中国政府重视程度不高 |
5.2 中俄政策和法律因素 |
5.2.1 中俄投资政策的限制 |
5.2.2 中俄缺少专项投融资平台 |
5.2.3 中俄农产品保险体系不完善 |
5.2.4 中俄法律均缺乏统一性、约束性 |
5.3 经济环境因素 |
5.3.1 俄罗斯经济环境欠佳 |
5.3.2 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
5.4 中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壁垒和通关因素 |
5.4.1 中俄农产品贸易壁垒 |
5.4.2 中俄两国海关的通关阻碍 |
第6章 促进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基础 |
6.1.1 一带一路政策支持 |
6.1.2 中俄经济发展需要 |
6.2 扩大农产品贸易合作规模 |
6.2.1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
6.2.2 建立中俄农产品进出口的商品基地 |
6.2.3 扩大生产主体加强企业合作 |
6.3 提高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促进互补性发展 |
6.3.1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
6.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6.3.3 构建良好贸易环境 |
6.4 完善农产品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
6.4.1 农业科学技术法律法规 |
6.4.2 农业劳务方面法律法规 |
6.5 提升农产品质量 |
6.5.1 保障质量安全的执法监督 |
6.5.2 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 |
6.5.3 加强流通环节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一带一路”倡议 |
2.1.2 农产品 |
2.1.3 贸易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
3.1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
3.1.1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量 |
3.1.2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地位 |
3.1.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率 |
3.2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
3.2.1 按农产品类别划分 |
3.2.2 按农产品品种划分 |
3.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 |
3.3.1 按农产品类别划分 |
3.3.2 按农产品品种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因素定性分析 |
4.1 新时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提升面临的机遇 |
4.1.1 “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政策扶持 |
4.1.2 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助力 |
4.1.3 其他有利因素 |
4.2 新时期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提升面对的挑战 |
4.2.1 农产品附加值低 |
4.2.2 贸易畅通便利化水平较低 |
4.2.3 贸易设施联通发展落后 |
4.2.4 贸易资金融通渠道有限 |
4.2.5 贸易民心相通程度不足 |
4.2.6 贸易政策沟通布局发展缓慢 |
4.3 本章小结 |
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定量分析 |
5.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5.1.1 随机前沿分析 |
5.1.2 时变随机前沿分析 |
5.1.3 贸易非效率模型 |
5.2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2.1 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核心变量 |
5.2.2 贸易非效率模型变量 |
5.2.3 样本与数据来源 |
5.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实证结果 |
5.3.1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5.3.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5.3.3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测算 |
5.4 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
5.5 本章小结 |
6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的政策建议 |
6.1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
6.1.1 坚持对外开放 |
6.1.2 提高农产品对俄输出能力 |
6.1.3 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 |
6.2 增强贸易畅通便利化 |
6.2.1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
6.2.2 提升延边地区开放水平 |
6.2.3 拓展贸易合作领域 |
6.3 构建贸易设施联通网络 |
6.3.1 加强传统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
6.3.2 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6.4 拓展贸易资金融通渠道 |
6.4.1 保持物价稳定 |
6.4.2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6.4.3 开展跨境金融合作 |
6.5 推动民心相通交流建设 |
6.5.1 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
6.5.2 构建多元教育合作机制 |
6.5.3 创建双边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
6.6 强化贸易政策沟通布局 |
6.6.1 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
6.6.2 提升中国农业对俄影响力 |
6.6.3 加速中俄自贸实验区建设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产品国际贸易 |
2.1.2 大豆国际贸易潜力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大豆生产消费与进口现状 |
3.1 中国大豆生产现状 |
3.2 中国大豆消费现状 |
3.3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大豆进口现状 |
3.3.1 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现状 |
3.3.2 中国进口巴西大豆现状 |
3.3.3 中国进口阿根廷大豆现状 |
3.3.4 中国进口俄罗斯大豆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方法建立与变量选取 |
4.1.1 方法建立 |
4.1.2 变量选取 |
4.2 数据来源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测算 |
5.1 方法建立与变量选取 |
5.1.1 方法建立 |
5.1.2 变量选取 |
5.2 结果分析 |
5.3 中国进口俄罗斯大豆潜力分析 |
5.3.1 俄罗斯大豆未来产量增长空间 |
5.3.2 中国进口俄罗斯大豆潜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对策建议 |
6.1 稳定中俄国际关系 |
6.2 挖掘俄罗斯大豆生产潜能 |
6.3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
6.4 优化中俄两国物流系统 |
6.5 完善中俄国际贸易基础条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与不足 |
1.4.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木质林产品口径 |
2.1.2 贸易潜力 |
2.1.3 互补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现状 |
3.1 中俄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 |
3.1.1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 |
3.1.2 俄罗斯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 |
3.1.3 中俄两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 |
3.2 中俄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结构 |
3.2.1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木质林产品贸易结构 |
3.2.2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木质林产品贸易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中俄木质林产品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4.1 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
4.1.1 中国木质林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
4.1.2 俄罗斯木质林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
4.2 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
4.2.1 中国进口与俄罗斯出口木质林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4.2.2 中国出口与俄罗斯进口木质林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计及数据说明 |
5.1.1 基础贸易引力模型 |
5.1.2 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
5.1.3 模型的构建 |
5.1.4 数据说明 |
5.2 模型检验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3 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 |
5.3.1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木质林产品的模型回归结果 |
5.3.2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木质林产品的模型回归结果 |
5.4 中俄两国贸易潜力测算 |
5.5 本章小结 |
6 发展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
6.1 继续加强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合作 |
6.2 应当提高中俄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商品构成 |
6.3 节约林产品的交通运输成本 |
6.4 拓展木材来源区域 |
6.5 加强中俄两国在林业领域的投资和合作 |
6.6 鼓励森林资源开发与合作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1.1 国际贸易理论和内生动力溯源 |
1.4.1.2 国际合作与贸易受到成本约束: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 |
1.4.1.3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动因 |
1.4.1.4 关于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的研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2.1 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研究 |
1.4.2.2 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内水平研究 |
1.4.2.3 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
1.4.2.4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 |
1.4.2.5 对俄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风险防范研究 |
1.4.2.6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对外发展战略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2 中俄农业贸易现状及增长潜力 |
2.1 俄罗斯农业发展概况 |
2.1.1 俄罗斯的农业资源条件 |
2.1.2 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情况 |
2.1.3 俄罗斯的农业政策转变 |
2.2 农业在中俄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
2.3 中俄农业贸易特征分析 |
2.3.1 中俄农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
2.3.2 中俄农业贸易互补性分析 |
2.4 中俄农业贸易增长潜力评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测度分析 |
3.1 引言和文献回顾 |
3.2 模型介绍和数据来源 |
3.2.1 模型方法介绍 |
3.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
3.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3.3.1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及对比分析 |
3.3.2 中俄两国主要的农业转入来源国和转出承接国 |
3.4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状况和评析 |
3.4.1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状况分析 |
3.4.2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评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调整成本测度分析 |
4.1 引言和文献回顾 |
4.2 方法介绍和数据来源 |
4.2.1 方法介绍 |
4.2.1.1 A、B、S指数 |
4.2.1.2 贸易调整空间模型 |
4.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
4.3 实证测算结果和分析 |
4.3.1 A、B、S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
4.3.2 俄罗斯入世前后调整成本结果对比分析 |
4.4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变化解释和评析 |
4.4.1 来自双边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解释 |
4.4.2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影响评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测度分析 |
5.1 引言和文献回顾 |
5.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状况分析 |
5.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具有较高集中度 |
5.2.2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贸易主要集中在经济距离较近国家 |
5.3 方法模型介绍及数据说明 |
5.3.1 方法模型介绍 |
5.3.1.1 贸易成本测度模型 |
5.3.1.2 贸易增长分解模型 |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的农业贸易成本对比分析 |
5.4.2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农业贸易增长因素分解对比分析 |
5.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总结评析 |
5.5.1 结果分析 |
5.5.2 贸易成本视角的评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外部环境状态分析 |
6.1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优势分析 |
6.1.1 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
6.1.2 “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有效对接 |
6.1.3 国际大环境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促进作用 |
6.1.4 中俄农业合作开发早、互补性强、已取得一定成果 |
6.1.5 中俄双边相关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助力农业合作 |
6.1.6 中俄双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取得良好进展 |
6.2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困境分析 |
6.2.1 俄罗斯从地缘经济战略上对中国还有防备 |
6.2.2 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使得中俄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
6.2.3 俄罗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且农业产业政策保护性强 |
6.2.4 中国企业对俄农业投资缺少集体行动和合理规划部署 |
6.2.5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面临从进入、运营到退出的多重风险 |
6.2.6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支持 |
6.3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潜力行业分析 |
6.3.1 农业种养殖业 |
6.3.2 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 |
6.3.3 农业技术合作 |
6.3.4 农产品加工 |
6.3.5 农业跨境合作服务业:跨境电商、金融、物流 |
6.4 本章小结 |
7 “一带一路”视域下深化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建议 |
7.1 加紧对俄农业合作的定位谋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
7.1.1 明确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定位 |
7.1.2 树立正确的对俄农业合作理念 |
7.1.3 加强对俄农业合作整体规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
7.2 黑龙江省要抓住机遇助推对俄农业产能合作 |
7.2.1 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集团,推进对俄全产业链农业合作 |
7.2.2 加强哈尔滨新区和黑龙江自贸区建设 |
7.3 推进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跨境产业链建设 |
7.3.1 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建设 |
7.3.2 完善双边农业生产要素过境和粮食回运通道建设 |
7.3.3 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
7.3.4 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合作项目的品牌化建设 |
7.4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
7.4.1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智库咨询服务建设 |
7.4.2 促进企业熟悉对俄农业投资实务和加强人才培养 |
7.4.3 多渠道融资深化对俄农业合作资金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及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D]. 周言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安力遂(Andriushek Aleksei).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贸易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段秀芳,王瑞鑫.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01)
- [4]“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D]. 吴頔. 吉林大学, 2020(01)
- [5]中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 谈文健.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6]中俄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 卡佳(Tychinskaia Ekaterina).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研究[D]. 祖歌言.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8]中俄大豆国际贸易潜力研究[D]. 于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中俄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潜力研究[D]. 金娜(Nesterchuk Kristina).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10]“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D]. 杨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