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钢高铁项目加热炉控制功能简介

广钢高铁项目加热炉控制功能简介

一、广钢高线工程加热炉控制功能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薄宏涛[1](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认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王猛[2](2018)在《棒线材发展新技术》文中认为通过对二十几年棒线材生产工艺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分析,结合目前中高端特殊钢长材轧钢环节的工装配置发展趋势,提出了特殊钢长材生产的装备要求,同时从特殊钢生产工艺和设备稳定角度,提出了棒线材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重点对质量跟踪、两火成材技术、加热炉二级控制、粗轧表面质量控制、组织性能均匀性、温度闭环控制、在线热处理技术以及风冷模型优化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期望对新建产线和旧线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杨海波[3](2018)在《达钢70号高碳钢盘条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高碳钢盘条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优异的耐磨性,是生产钢绞线、钢帘线、弹簧等产品的主要原料。对于高碳钢盘条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各大钢铁企业及研究机构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论文依托达钢炼钢和轧钢的工艺生产装备,通过工业试验,研究了各大工序对高碳钢盘条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达钢高碳钢盘条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也为相关钢种的应用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主要研究达钢高速线材70#高碳钢盘条其吐丝温度和斯太尔摩风冷辊道控制对盘条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70#高碳钢盘条理想的吐丝温度控制在870℃880℃,有利于获得细小的过冷奥氏体组织,盘条表面氧化铁皮较少,同时为盘条在后续的风冷辊道上提供相变条件;70#高碳钢盘条理想的相变控冷速度为9℃/s,可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拉拔的珠光体/索氏体组织。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达钢70#高碳钢盘条的控轧控冷工艺方案,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高碳钢盘条存在一定的时效性,特别是断面收缩率,盘条的7天断面收缩率可提高15%左右。这一规律的发现对该类型钢种的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经7天时效后后再行发货。

王正林,李胜,郭英敏,方宇,苏亮[4](2011)在《蓄热式步进梁式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介绍自主研发的蓄热式步进梁式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功能与模型。开发了全套的加热炉过程控制模型,包括理想加热曲线计算模型、炉温预设定模型、坯料跟踪模型、炉温分布模型、钢坯二维温度场模型、出炉节奏模型、出炉温度预测模型、加热炉优化控制模型以及温度模型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这些经过现场测试可以满足工艺要求。系统框架采用最新的.NET技术开发,以组件化方式设计,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

虞海燕[5](2011)在《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较少,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属于欠发达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发展。我国西北地区的钢铁工业虽然起步晚,但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有效利用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西北地区钢铁工业的科学发展,是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基于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西北地区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酒钢)为重点对象开展研究,以期为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咨询依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综合评述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从矿山资源利用、选矿、冶炼以及轧钢等工艺设备情况、生产现状、综合能耗水平、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总结提出了酒钢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2)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证了酒钢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通过物质流、能量流、水资源流的减量化和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档次质量提高、污染物以及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增强,使企业步入“资源效率提高—能耗降低—环境改善—成本降低—竞争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3)基于剖析酒钢生产设备、产品、能源、资源等的现状,结合酒钢“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以低成本、高效益、全方位、综合发展的思路来提升酒钢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酒钢铁前、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实施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论证了酒钢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并对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4)基于西北地区的特点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对酒钢钢材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产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酒钢在经历了由棒线材到扁平材、由普碳钢到不锈钢的二次重大产品结构调整后,今后必须由注重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移到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轨道上。逐步形成普碳钢的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扩大不锈钢的品种、产能和产量,是酒钢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5)西北地区钢铁工业下一步发展,要贯彻“依靠科技,重视创新,人才为本”的思想;通过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研开发平台,汇聚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使酒钢等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的科技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为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本文完成之时,适逢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启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希望本文对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胡少威[6](2010)在《双蓄热步进梁式加热炉的控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加热炉是轧钢生产企业主要的耗能设备,其控制目标是在获得满足轧机开轧所要求的钢坯温度分布的前提下,实现最小的钢坯表面烧损和能耗的经济指标。这在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又能进一步降低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天钢高线的加热炉为背景,介绍了蓄热室的历史与发展,双蓄热步进梁式加热炉的工作原理,加热炉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加热炉的工艺流程,包括坯料流程,步进系统,汽化冷却系统,炉膛燃烧系统。加热炉控制系统硬件采用西门子S7-400系列PLC,并对PLC的性能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电气PLC和仪表PLC的硬件组成,I/O硬件,网络设备及网络构成,编程软件和HMI画面软件的选择。介绍了基础自动化的网络组态,热工控制采用经典的双交叉限幅控制,研究了炉膛.温度和压力的检测与控制,结合脉冲方式的蓄热室燃烧控制。在安全措施方面,设计了仪表系统报警及控制安全连锁逻辑保护系统,并设计了独立的防煤气泄漏报警及保护。对于电气基础自动化,步进梁能够实现缓起缓停,装钢辊道和出钢辊道都采用变频控制,可实现正反转,并与炉外辊道速度实现同步。高线加热炉只有L1级没有L2级,只能实现半自动化,仍然需要操作工参与调节炉温,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和节能效果。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建立了加热炉动态数学模型,在这种动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炉温优化设定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同时提出了各种待轧情况下炉温优化决策。

贾国珍[7](2009)在《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仅有25.8%。从能耗的构成上来看,要降低轧钢系统的能耗,一方面应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应利用先进的能量回收技术,合理有效地对轧钢系统中的余热余能资源进行回收利用。随着设备大型化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优化,轧钢系统的能源消耗逐渐降低,在该方面降低能耗的潜力已不大。而我国轧钢加热炉的余热回收水平不高,因此进一步回收利用生产过程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是未来轧钢系统节能的主攻方向和企业未来节能的突破口。本文在对南钢现场调研和查阅各类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途径一烟气余热预热助燃空气、连铸坯热装热送、加热炉汽化冷却蒸汽的回收和利用,通过计算南钢加热炉的单位热耗,找到影响加热炉单耗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加热炉单耗的影响,并探讨烟气余热回收、连铸坯热装热送和汽化冷却技术所取得的技术经济效益。本文针对汽化冷却系统,详细地分析涉及南钢轧钢加热炉各个厂的蒸汽发生源和使用情况,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做对比找出存在的差距;从理论上分析南钢加热炉蒸汽系统,计算南钢加热炉蒸汽的理论产生量;提出南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并分析节能效果。针对南钢高速线材厂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产生的饱和蒸汽在非采暖期大量放散、蒸汽没有合理用户的现状,分析溴冷机组的实用性和在南钢高线厂应用的可行性,为公司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推动溴化锂制冷技术在南钢进一步的应用。

周广武[8](2008)在《广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浅析》文中指出阐述广钢股份的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广钢股份为实现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措施,指出了广钢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技术手段。

符卫东[9](2006)在《蓄热式加热炉在榆钢高线工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高温蓄热式燃烧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燃烧技术,与传统工业加热炉相比具有生产效率高,燃料消耗低,安全环保效应好等特点。 由于蓄热式加热炉应用例子少,在实际设计上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是蓄热室烧咀形式的选择,虽然燃烧原理是一致的,但烧咀的配置方案不一样,其燃烧效果也不同。其次是蓄热材料的选用,采用不同形式和不同材料的蓄热体其蓄热效果与使用年限也有不同。所以本文提出采用陶瓷蓄热球作为加热炉的蓄热材料,以及分散换向式燃烧方式,对蓄热式加热炉的选型及改造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课题以蓄热式加热炉的设计计算为研究对象,对加热炉蓄热材料的选型及加热燃烧系统的确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计算,确定了在步进式加热炉上采用高温蓄热式燃烧技术,使该加热炉的装备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节能、降耗、环保及使用寿命长、生产率高的目的。

张亚强[10](2006)在《趋于极限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总结唐钢高速线材厂的成功管理实践,并以基本竞争战略、精益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相关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趋于极限战略概念、特征、适用条件及实施方法。 趋于极限的战略就是把实现产业或战略群组的最高水平作为一种战略方向,通过不断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突破产业或战略群组中最好的或理论上的极限标准,实现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发展。趋于极限的战略具有以战略为导向、关注战略群组、倡导企业创新、要求知识积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等特征。趋于极限战略特别适用于产业技术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企业。 趋于极限战略的实施是一套理念、方法、内容、手段、文化、组织各方面相融合的体系。它把趋于极限作为一种基本竞争战略,推行标杆管理,设立动态的极限标准,全价值链的集成及相互协同,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突破原有管理方法的极限,建立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应密切关注产业核心技术的变化以及消费者消费特性的变化,防止实施趋于极限战略的风险。

二、广钢高线工程加热炉控制功能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钢高线工程加热炉控制功能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3)达钢70号高碳钢盘条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综述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高速线材生产线发展现状
        1.1.2 高碳钢盘条生产发展状况
        1.1.3 国内高碳钢高速线材的生产现状
    1.2 钢材的强化机理
        1.2.1 固溶强化
        1.2.2 细晶强化
        1.2.3 相变强化
        1.2.4 析出强化
    1.3 高碳钢盘条控轧控冷工艺的探讨
        1.3.1 高碳钢盘条水冷冷却工艺探讨
        1.3.2 高碳钢盘条轧后冷却工艺探讨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达钢炼钢、高速线材生产线装备水平及工艺分析
    2.1 达钢炼钢装备水平及工艺分析
    2.2 达钢高线装备水平及工艺分析
        2.2.1 达钢高线产品大纲
        2.2.2 达钢高速线材生产线装备情况
        2.2.3 达钢高速线材生产线冷却系统参数
    2.3 本章小结
3.高碳钢盘条炼钢工艺要求
    3.1 原辅材料技术(质量)要求
        3.1.1 造渣材料
        3.1.2 粉状还原剂
        3.1.3 合金及增碳剂
        3.1.4 脱氧剂
        3.1.5 原料条件
    3.2 转炉工艺要求
        3.2.1 转炉冶炼控制
        3.2.2 氩站钢水成分和温度控制要求
    3.3 LF精炼
    3.4 连铸工艺
        3.4.1 对钢水的要求
        3.4.2 连铸主要工艺参数及注意事项
    3.5 本章小结
4.高碳钢盘条控温轧制工艺技术研究
    4.1 达钢高线生产工艺参数
        4.1.1 高线生产工艺流程
        4.1.2 轧制程序表
    4.2 高碳钢盘条控温冷却相变过程
    4.3 高碳钢盘条在不同吐丝温度下的试验
        4.3.1 试验钢筋的化学成分和温度制度
        4.3.2 力学性能检验结果
        4.3.3 金相组织分析
        4.3.4 试验小结
    4.4 高碳钢盘条在不同风冷辊道参数下的试验
        4.4.1 试验盘条的化学成分
        4.4.2 风冷辊道参数设定
        4.4.3 力学性能检验结果
        4.4.4 金相组织分析
        4.4.5 风冷辊道上相变温度的验证
        4.4.6 试验小结
    4.5 本章小结
5.达钢高线生产70号钢的轧钢工艺开发
    5.1 70#高碳钢盘条轧制工艺开发方案
        5.1.1 70#高碳钢铸坯化学成分要求
        5.1.2 加热炉工艺
        5.1.3 控轧控冷工艺
        5.1.4 精整工艺
        5.1.5 检验部分
    5.2 试验数据及分析
        5.2.1 盘条化学成分
        5.2.2 盘条表面质量及外形尺寸
        5.2.3 盘条物理性能
        5.2.4 盘条氧化铁皮及脱碳层检验
        5.2.5 非金属夹杂检验
        5.2.6 金相组织检验
    5.3 时效性能检测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5)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
    1.2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1.2.1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2.2 世界钢铁工业现状
    1.3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1.3.1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3.2 国内钢铁工业现状
    1.4 国内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5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1.6 我国西北地区钢铁工业概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现状分析
    2.1 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现状分析
        2.1.1 矿山资源及开采现状
        2.1.2 选矿设备及生产能力
        2.1.3 铁前设备及生产能力
        2.1.4 炼铁设备及生产能力
        2.1.5 炼钢设备及生产能力
        2.1.6 热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2.1.7 冷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2.1.8 能耗、环保、资源水平
    2.2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2.3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1 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禀赋特点
        3.1.1 资源分布总体情况
        3.1.2 铁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3.2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2.1 煤资源梯度利用
        3.2.2 铁矿资源开发利用
        3.2.3 钢铁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3.3 钢铁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3.3.1 物质流
        3.3.2 能源流
        3.3.3 水资源流
    3.4 小结
第4章 酒钢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4.1 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4.2 钢铁主业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4.2.1 铁前发展战略
        4.2.2 炼钢发展战略
        4.2.3 轧钢发展战略
    4.3 关联产业整合优化发展战略
        4.3.1 铬、镍、钨、钼资源开发
        4.3.2 伴生铜矿资源开发
        4.3.3 电解铝及铝合金产业发展
    4.4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4.5 小结
第5章 酒钢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5.1 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5.1.1 碳钢产品结构
        5.1.2 不锈钢产品结构
    5.2 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产品发展方向
    5.3 产品结构调整内容
        5.3.1 不锈钢产品
        5.3.2 棒线材产品
        5.3.3 板材产品
    5.4 小结
第6章 酒钢科技与人才发展战略
    6.1 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6.1.1 科技工作体系
        6.1.2 科技工作现状
        6.1.3 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6.2 科技发展外部环境
        6.2.1 钢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6.2.2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导向
    6.3 科技发展战略
        6.3.1 基本思路
        6.3.2 科技发展目标
        6.3.3 科技发展着力点
    6.4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6.4.1 人力资源现状
        6.4.2 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
        6.4.3 科技队伍建设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作者简介

(6)双蓄热步进梁式加热炉的控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蓄热室的历史与发展
    1.2 双蓄热步进梁式加热炉的工作原理
    1.3 加热炉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加热炉控制理论研究情况
        1.3.2 国内加热炉控制理论研究状况
    1.4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2章 加热炉的工艺流程
    2.1 双蓄热步进梁式加热炉简介
    2.2 加热炉炉区坯料流程描述
    2.3 步进系统
        2.3.1 步进机械结构
        2.3.2 步进梁的运动
    2.4 固定梁与活动梁错位技术
    2.5 风机传动方式
    2.6 汽化冷却系统
        2.6.1 除氧给水系统
        2.6.2 汽包
        2.6.3 循环泵
        2.6.4 水梁冷却回路
    2.7 炉膛燃烧系统
        2.7.1 燃烧介质
        2.7.2 蓄热体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热炉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3.2 控制系统配置
    3.3 网络组态
    3.4 软件选择
        3.4.1 编程软件
        3.4.2 上位机监控软件与实现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热炉的基础自动化控制
    4.1 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4.2 燃烧控制
    4.3 汽包液位和蒸汽系统控制
    4.4 炉膛压力检测和控制
    4.5 换向控制
    4.6 汽化循环系统控制
        4.6.1 仪表部分
        4.6.2 电气控制
    4.7 仪表系统报警及安全保护控制
        4.7.1 自动停炉
        4.7.2 紧急手动停炉
    4.8 防煤气泄露保护
    4.9 加热炉电气基础自动化
        4.9.1 设备动作过程概述
        4.9.2 步进梁的电气控制
        4.9.3 装出料控制
        4.9.4 坯料跟踪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热炉动态数学模型
    5.1 引言
    5.2 步进式加热炉的特点
    5.3 加热炉炉温模型
    5.4 加热炉钢坯温度预报模型
        5.4.1 不稳定导热方程
        5.4.2 不稳定导热边界条件
    5.5 加热炉炉壁温度计算模型
    5.6 机理模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热炉炉温优化方法
    6.1 引言
    6.2 基于机理模型的炉温优化设定
    6.3 仿真研究
    6.4 待轧加热炉温度决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
        1.1.1 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结构特点
        1.1.2 我国钢铁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1.2 钢铁工业余热资源及余热回收利用
        1.2.1 钢铁工业余热资源概况
        1.2.2 钢铁工业余热回收利用
        1.2.3 加热炉余热资源概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加热炉余热回收的节能理论与技术
    2.1 加热炉节能的评价指标
    2.2 轧钢加热炉余热回收技术
        2.2.1 烟气余热回收
        2.2.2 连铸坯热装热送
        2.2.3 加热炉汽化冷却
第3章 南钢加热炉余热回收利用分析
    3.1 南钢加热炉余热资源利用情况
    3.2 烟气余热回收
    3.3 钢坯热装热送
    3.4 汽化冷却余热蒸汽的回收
第4章 溴化锂制冷回收余热
    4.1 研究背景
        4.1.1 溴化锂制冷概述
        4.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4.2 溴化锂制冷在南钢的应用分析
        4.2.1 溴化锂制冷的应用分析
        4.2.2 溴化锂制冷在南钢的可行性分析
    4.3 溴化锂制冷回收余热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广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3 广钢股份发展循环经济现状
    3.1 广钢股份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3.2 广钢股份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措施
        3.2.1 连轧“油”改“气”技改项目
        3.2.2 转炉煤气回收技改项目
        3.2.3 转炉煤气初级并网
        3.2.4 转炉—连轧坯热装热送技改项目
        3.2.5 高炉中修为炼铁工序降耗增效
        3.2.6 废水循环工程
        3.2.7 节能减排主要技术措施
        (1) 加大投入完善污染治理设施。
        (2) 通过技术改造、实施清洁生产。
        (3) 完善监控手段、加强监控。
4 广钢股份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技术手段
    4.1 提高钢铁产品使用效率
    4.2 大力发展节能新技术
        4.2.1 利用低热值煤气发电
        4.2.2 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 (TRT) 技术
        4.2.3 转炉实现负能炼钢
        4.2.4 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技术
        4.2.5 加快能源中心建设
    4.3 水资源循环利用
    4.4 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
    4.5 钢铁渣高价值的利用
5 结束语

(9)蓄热式加热炉在榆钢高线工程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蓄热式加热炉的特点及优势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蓄热式加热炉的理论基础
    2.1 加热炉的燃烧原理
    2.2 加热炉炉膛内的传热概述
    2.3 加热炉的耐火材料
    2.4 蓄热式加热炉的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蓄热式加热炉的设计计算
    3.1 加热炉的基本功能要求
    3.2 加热炉的设计原则
    3.3 加热炉的设计计算
    3.4 蓄热体选择加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热式加热炉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描述
    4.1 概述
    4.2 加热炉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4.3 炉体结构
    4.4 炉子的机械设备
    4.5 炉体的砌筑
    4.6 蓄热式燃烧系统
    4.7 蓄热式加热炉的控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趋于极限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提出趋于极限战略的背景
        1-1-1 课题研究基础
        1-1-2 时代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2-1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2-2 精细化的管理趋势
第三章 趋于极限战略的原理
    §3-1 不断趋于极限是事物发展普遍的趋势
    §3-2 趋于极限战略所基于的原理
        3-2-1 企业组织的进化特点
        3-2-2 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趋势
        3-2-3 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3-2-4 同一战略群组中的竞争手段
        3-2-5 技术进步的渐进性与阶跃性特征
        3-2-6 标准化趋势下的竞争手段
    §3-3 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第四章 趋于极限战略的实践基础
    §4-1 高线厂发展中的战略问题
        4-1-2 冶金行业竞争策略
        4-1-2 高线厂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思考
    §4-2 趋于极限战略的切入点——标杆管理
        4-2-1 标杆管理促使企业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
        4-2-2 对标促成管理手段的创新
        4-2-3 高线厂全方位立体的对标网络体系
        4-2-4 高线厂经济技术指标的优化
    §4-3 高线厂的企业管理体系
        4-3-1 价值管理体系
        4-3-2 成本管理体系
        4-3-3 物流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建设
        4-3-4 精益管理体系
        4-3-5 创新体系
    §4-4 高线厂的企业文化建设
        4-4-1 企业文化
        4-4-2 高线厂的企业文化
第五章 提出趋于极限的战略模式
    §5-1 趋于极限战略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5-2 趋于极限战略的适用条件
    §5-3 趋于极限战略的实施方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广钢高线工程加热炉控制功能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2]棒线材发展新技术[A]. 王猛. 第七届棒线材高效能工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总第220期)
  • [3]达钢70号高碳钢盘条的研究与开发[D]. 杨海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4]蓄热式步进梁式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A]. 王正林,李胜,郭英敏,方宇,苏亮. 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1年年会论文集, 2011
  • [5]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虞海燕. 东北大学, 2011(07)
  • [6]双蓄热步进梁式加热炉的控制与优化[D]. 胡少威. 东北大学, 2010(07)
  • [7]轧钢加热炉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D]. 贾国珍. 东北大学, 2009(06)
  • [8]广钢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浅析[J]. 周广武. 冶金丛刊, 2008(06)
  • [9]蓄热式加热炉在榆钢高线工程的研究与应用[D]. 符卫东. 兰州理工大学, 2006(09)
  • [10]趋于极限战略研究[D]. 张亚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广钢高铁项目加热炉控制功能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