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中的外在叙事

《尤利西斯》中的外在叙事

一、《尤利西斯》中的外聚焦叙述(论文文献综述)

吴宏妮[1](2020)在《彼得·海斯勒非虚构写作作品“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加深,社会转型期中所发生的变化,使得我国成为了外国记者进行“非虚构写作”的富矿。以彼得·海斯勒为代表的驻华记者来到中国后,以底层的平凡人物为主人公创作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广受欢迎和好评的非虚构类作品,增加海外读者对中国了解窗口的同时,也让国内读者多了一个了解祖国的视角。相对于国内同时期的非虚构类作品,出自于外国人笔下的以中国普通人生活为主题的非虚构类作品引起的反响更为巨大。全文整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非虚构写作”的概念界定、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理论这四个方面展开叙述;第二个部分将围绕“中国纪实三部曲”作者彼得·海斯勒的个人概况以及对“中国纪实三部曲”进行分析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说明选题的原因和可行性。第三部分将运用归纳演绎、内容分析、个案分析方法对作品的“叙述者”、“叙述聚焦”、“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叙述策略”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三部曲”在叙事方面的特点、经验。第四个部分将结合“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叙事经验和我国现下的“非虚构写作”发展的具体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黄茜[2](2020)在《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指出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的创作跟随着加拿大英语文学传统的步伐,同时吸取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女性的特殊身份都带给了门罗丰富的创作灵感,给了她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窗口。门罗创作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她多变的叙述手法。尽管早期门罗的作品呈现出传统现实主义风格,但凭借着多元化的叙事手段,门罗成功的将作品放进了现代主义的释域中。从女性作家的身份出发,门罗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法,来表现她对女性群体关注。其中,不可靠叙述是她最具有戏剧冲突性的特点。其作品通过对话语权的质疑,来达成对于女性乃至边缘人群话语缺失的关注,这是门罗对于坚持发出女性自己声音的重要一步,而在作品中,不可靠叙述也依靠戏剧性的反转,来达成对于人性的窥探和困境的展现。门罗的作品擅于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摆脱了从同一视野来展现的桎梏,在作品中调整聚焦的视角进一步的展现其挖掘出的人心。但是与众多在作品中充分运用多种聚焦的作家不同,门罗的独特在于她能够适当的调整被聚焦的视点,适当的遮蔽被注视的内心,通过技巧达成了对于叙述的现代性展示。门罗作品中最常见的叙事特点其实是非线性叙述。通过打破时间的逻辑顺序,门罗重新解构了每一个故事,或将它们拆分成不同的叙述层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交错;或将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故事打碎再融合,达到了对两个故事的互文以及相互补充;再或是以各种精神、心理、记忆等意识流的故事行进来打破叙述的逻辑,将故事完全拆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门罗通过解构故事客观存在的正常逻辑,将世界的荒诞性、现代精神的混乱感呈现给读者。塑造了门罗作品本身破碎、疯狂的表面。这是门罗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她展现所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丰富的技巧使得叙述成为了门罗作品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了解门罗作品的中的叙事艺术,是了解艾丽丝·门罗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了解加拿大文学乃至当代女性文学不可或缺的一步。

刘莹莹[3](2018)在《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叙述聚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哈迈德·萨达维是伊拉克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杰出的青年小说作家,他亲身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并以此为素材创造了一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于2014年获得阿拉伯小说国际奖(阿拉伯布克奖),小说讲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巴塔文区的一位拾荒者,在一次爆炸事件后,开始从城市各个爆炸角落收集人体残骸,拼凑成了一具完整的尸体。之后,一个无处可去的游魂进入尸体,使其复活并拥有不死的能力,随之这个不死的怪物开始为组成自己身体器官的人们复仇。在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艾哈迈德·萨达维使用了不同的叙述聚焦,并通过不同的聚焦方式表达作品主题思想。本文以叙事学中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分别从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叙述聚焦分析,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论文的绪论部分简述对作家、作品和理论的研究概况,阐述研究意义。正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零聚焦叙述特点及其效果;第二章分析小说中的内聚焦叙述特点以及对内聚焦视角下的固定式内聚焦、不定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三种内聚焦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第三章分析小说中的外聚焦叙述特点及其效果;第四章分析小说聚焦模式与作品主题构建的关系以及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中心思想。本论文通过对《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叙述聚焦的解读,力图从新的角度挖掘艾哈迈德·萨达维对伊拉克社会现状的思考、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宣扬,希望由此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师瑞芳[4](2016)在《从语言视角解析《尤利西斯》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指明《尤利西斯》是乔伊斯一部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乔伊斯用非常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现出现代工业化社会当中人性的荒芜以及个性的扭曲。因此,富有革新精神的《尤利西斯》的叙事性和其语言学的特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将乔伊斯内心世界当中对于现代社会的透视和解读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将《尤利西斯》这部文学作品当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色表现出来。一、《尤利西斯》叙事语言的互文性艺术分析在《尤利西斯》当中,叙事语言的互文性表现得

肖成[5](2016)在《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距离”的现代概念确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心理距离”与小说距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依据“距离”理论分析文艺上的一些问题成为一种潮流。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欣赏与心理距离的关系、创作与审美距离的控制、作品与美学距离的判断等几个方面。除了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以及W·C·布斯的小说距离理论,一些理论家对距离的零散论述也引起人们的兴趣。本文试图以文学四要素为坐标,以心理距离与小说距离为主要理论,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从文学创作、文学文本以及文学欣赏等三个方面切入,对“距离”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立题依据、“距离”说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距离”的概念、理论及其批评实践等内容的全面梳理,呈现出了距离理论的整体轮廓;第二章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作家创作的心理距离调控的重要性,论述作家常用的叙述距离控制手段,探讨作家不同创作观念下的文本距离表现;第三章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提出无论是其表现内容——艺术世界,还是其表现手段——语言媒介,亦或是其表现方法——修辞等,实质上都与距离密不可分;第四章从欣赏接受的角度,展现出当今欣赏者对文本审美价值的忽视与游离的状态,肯定了距离在维护文本审美价值层面的价值,并分析经验距离对在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总之,“距离”是一个内涵宽泛的美学范畴,不仅体现在概念上比较大的张力,而且理论形态也丰富各异。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距离”的内涵演变,对其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展示“距离”的不同表现样式,以期为理解距离的特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汪颉珉[6](2014)在《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拉嘉·阿丽姆是沙特新生代女性小说家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整个阿拉伯当代文学中的先锋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带有鲜明而独特的麦加气息,语言风格具有明显的苏非主义印迹。她的作品获得过地区和国际的各种奖项,并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等外语。2011年,拉嘉的小说《鸽子项圈》(以下简称《鸽》)荣获有“阿拉伯布克奖”之称的阿拉伯小说国际奖,成为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阿拉伯女性作家。拉嘉的作品大多以麦加为叙事背景,《鸽》也不例外,这部长达566页的小说将镜头聚焦在麦加一条不为人知的小巷里,同时又启动全景模式,将叙事空间延伸至吉达、麦地那甚至欧洲的城市。在叙事时间方面,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将历史以记忆的方式呈现,呈网状发散在过去与现在。而在这时空迷宫的中心,是在过去和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徘徊的芸芸众生。可以说《鸽》承袭了拉嘉作品的一贯手法和风格,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是其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之作,也是她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如阿拉伯小说国际奖的官网上对《鸽》的评述:“这部小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一种通过制造虚幻时间和思维空间来打破桎梏的尝试,一场通向释放灵魂及其无限创造力的旅程。”1本篇论文希望借助叙事学的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其获奖作品《鸽》,较为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这位在阿拉伯乃至西方已经享有一定声誉的沙特女性作家,同时也为国内叙事学研究提供一些西方和中国文学之外的文本范例,为我国刚刚起步的阿拉伯文学叙事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论文共分四章,从故事结构、叙事者、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这四个角度,展开对《鸽》叙事艺术的分析。第一章从故事层面分析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从结构上把握小说在“说什么”。本章旨在理清小说的主要故事线索及其相互关系,考察诸多事件之间的联结方式,分析对这些事件的叙事处理所产生的效果。本章还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进行了分类,考察他们在小说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及其不同功能,分析人物的典型性和多样性,阐述小说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段。第二章主要从话语层面分析小说的叙述者。从叙述人称、叙述层次和叙述视角对《鸽》中的叙述者进行分类分析,廓清小说中叙述者和受述者的关系,不同叙述层之间的关系,探讨小说采取的多视角叙述方式,继而进一步分析叙述者的主要特点,它们的介入性、不可靠性以及形成的众声喧哗的叙事效果。第三章分析小说的叙事时间。从时间顺序入手分析小说时间的无序性,从时间跨度方面分析小说时间的心理化,从时间厚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平面化甚至无时性。在分析时间形式的基础上,探讨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不同时间维度的不同意义,以及小说对于时间的态度。第四章分析小说的叙事空间。将小说中主要的场所按照空间类型分为现实空间、神圣空间和欲望空间,并具体分析其各自的特征。其中神圣空间还可以细分为宗教性的、巫术性的和人文性的;欲望空间也可以细分为物理性的和心理化的,这些空间一方面影响着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另一方面也是人物心理变化的产物,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除了对空间进行分类,本章还讨论了不同空间对人的不同意义以及这些空间面临的不同问题。论文通过对《鸽》故事层面以及话语层面各种要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鸽》是一部在形式上具有现代主义特征,在内容和主题思想上保留着现实主义本质的具有文学和文化双重价值的叙事佳作。

倪织[7](2014)在《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 ——以《宠儿》三个中译本前景化的再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达的内容,更在于它的表达形式。文学文体学中重要概念前景化,就是指偏离语言常规,使语言形式得以凸显的表达。目前,前景化已经突破文学研究的范围,被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但大多数研究仅仅进行单纯的译例分析,很少探析小说的前景化表现形式或将其应用于小说的翻译研究中。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论文试图进一步探讨小说前景化的表现形式及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问题。小说前景化是小说家们刻画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现主题思想的有效手段,偏离和超常规是小说前景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偏离手法既体现在语言层面,也体现在非语言层面。因此,译者在再现一部小说前景化的过程中应从偏离与超常规,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对原文的前景化进行恰当辨识。本论文还指出小说前景化翻译的策略与原则:一方面译者要把握等效原则采取类比式策略,尽量再现原文的前景,给译文读者以原文读者相似或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译者还应该接受语言的差异性,采取适度原则和补偿的翻译策略,尽量减少文体价值的损差。本论文的研究语料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Beloved。到目前为止,该小说有三个汉译本,分别是:1990年王友轩译本,1999年潘岳、雷格译本以及2003何文敬译本。国内研究者对前两个译本进行广泛的研究,而对于最新的台湾译本尚未有涉及。此外,莫里森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小说家,她总能以出神入化前景化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遗憾的是,还没有研究对于该小说前景化特征及其翻译再现进行比较分析。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从前景化翻译再现的角度对Beloved三个译本进行翻译评析,表明了将前景化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本论文通过译文对比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台湾版何文敬译本和大陆版潘岳、雷格译本遵循了前景化翻译的等值效果原则和适度原则,采用类比式翻译策略,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前景化特征;大陆版王友轩译本则对原文的前景化进行较多归化的处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假象等值”。

阎丽[8](2014)在《论《尤利西斯》叙述特色》文中提出《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完美、最优秀的意识流小说。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尤利西斯》名列第一。乔伊斯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了现代物质社会对人的心理、精神的扭曲与异化,折射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小说《尤利西斯》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探析,还在于叙述方式的探索与创新,本文拟从叙述学的视角探究《尤利西斯》的叙述话语,以期进一步认识这部经典之作。

兰文燕,王斌[9](2013)在《解读《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外聚焦叙述模式”》文中认为本文从叙事学角度解读了《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外聚焦叙事模式的特征及其对作品的作用:为读者创造了解读文本的空间,挖掘了隐藏在文本中丰富的意义空间,从而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赵国龙[10](2013)在《性相近,习相远——意识流小说叙述视角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63-P264)二十世纪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代表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采用心理描写方法极力展示和刻画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时代。他们在创作《尤利西斯》、《达洛卫夫人》以及《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飘忽不定的视角转换,纷乱复杂的叙述者等意识流小说的技巧,通过比较三个文本叙述视角的异同,进一步阐释小说在运用叙述聚焦表现主题方面的差异,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意识流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尤利西斯》中的外聚焦叙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尤利西斯》中的外聚焦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1)彼得·海斯勒非虚构写作作品“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创新点和意义
    1.3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
    1.4 “非虚构写作”国外发展概况
    1.5 “非虚构写作”国内发展概况
        1.5.1 “非虚构写作”的局限和意义
        1.5.2 “非虚构写作”写作技巧和实践探究
    1.6 研究理论及方法
        1.6.1 叙事学
        1.6.2 新闻叙事学
        1.6.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彼得·海斯勒个人概况及进行叙事分析的必要性
    2.1 个人概况及主要作品
    2.2 “中国纪实三部曲”简介及创作背景
    2.3 进行叙事分析的可行性
    2.4 “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影响力分析
第三章 基于叙事学理论下对“中国纪实三部曲”叙事方式的分析
    3.1 叙述者
        3.1.1 叙事学中的叙述者
        3.1.2 新闻叙述者
        3.1.3 “中国纪实三部曲”中的叙述者
    3.2 叙述聚焦
        3.2.1 “中国纪实三部曲”中的零聚焦——叙述者大于人物
        3.2.2 “中国纪实三部曲”中的内聚焦——叙述者等于人物
        3.2.3 “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外聚焦——叙述者小于人物
    3.3 叙述时间
        3.3.1 叙述时序
        3.3.2 叙述时长
        3.3.3 叙述频率
    3.4 叙事结构
        3.4.1 以人物为线索的连接
        3.4.2 空间转换的连接
        3.4.3 “意识流叙事”穿插内容之中
第四章 “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叙事策略分析
    4.1 新闻故事化
        4.1.1 细节刻画
        4.1.2 聚焦人物
        4.1.3 场景策略
    4.2 戏剧化展现
        4.2.1 对立
        4.2.2 冲突
    4.3 平民化叙事
        4.3.1 报道方式平民化
        4.3.2 语言表达平民化
第五章“中国纪实三部曲”特点总结及对国内同行的启示
    5.1 特点总结
    5.2 “中国纪实三部曲”对国内非虚构写作发展的启示
        5.2.1 媒体行业
        5.2.2 记者个人层面
        5.2.3 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叙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不可靠叙述:失语的群体
    (一)复调叙述中失语的女性
    (二)信息屏蔽与边缘群体的失语
二、多重式聚焦:生存创伤里的女性命运
    (一)多重聚焦方式的转换:加害者与受害者
    (二)核心人物的视野消失:受害者的回避
    (三)内聚焦的省略:戏剧冲突与人物创伤
三、非线性叙事:现代性的叙述逻辑
    (一)双线叙述的草蛇灰线
    (二)碎片化叙述:记忆的反逻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叙述聚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作家、作品概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零聚焦叙述
    第一节 自由切换的“上帝视角”
    第二节 自然流露作者写作意图
    第三节 选择叙述焦点制造悬念
第二章 《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内聚焦叙述
    第一节 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
    第二节 第三人称内聚焦叙述
    第三节 固定式内聚焦叙述效果分析
        一、拉近读者与人物距离
        二、构建疑问
    第四节 不定式内聚焦叙述效果分析
        一、呈现多元化的焦点
        二、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
    第五节 多重式内聚焦叙述效果分析
        一、留给读者悬念
        二、使故事情节多元化
第三章 《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外聚焦叙述
    第一节 场景描写摄像式外聚焦
    第二节 记录对话戏剧式外聚焦
    第三节 外聚焦叙述效果分析
        一、塑造人物形象
        二、渲染社会环境
第四章 《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聚焦方式与作品主题构建
    第一节 揭露伊拉克战后社会现实
        一、持续混乱动荡的局势
        二、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三、讽刺社会弊端
    第二节 表达人道主义思想
        一、表达国家忧患意识
        二、批判“道德沦丧”者
        三、怜爱“受难老百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从语言视角解析《尤利西斯》的叙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尤利西斯》叙事语言的互文性艺术分析
二、《尤利西斯》叙事语言中外聚焦性艺术特色
三、《尤利西斯》叙事语言中多视角艺术特色
四、结语

(5)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距离理论
    第一节 距离的概念考察
        一、概念的提出及背景
        二、概念内涵之争论
        三、距离概念的来源
        四、距离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距离理论的内涵
        一、心理距离理论
        二、布斯的“距离说”
    第三节 距离的批评实践
        一、戏剧批评中的距离
        二、小说批评中的距离
第二章 文学创作与距离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心理距离
        一、创作者与生活的距离控制
        二、创作者与情感距离的控制
        三、创作者与语言的距离控制
    第二节 创作手法与距离效果
        一、叙述视角的距离效果
        二、叙述时态的距离效果
    第三节 创作观念与距离表现
        一、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与距离生成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距离消失
第三章 文学文本与距离
    第一节 文学“世界”与距离
        一、人物、环境与距离
        二、文学“世界”的真实性
    第二节 语言媒介与距离
        一、语言与想象的距离
        二、语言与认知、理解的距离
    第三节 修辞手法与距离
        一、文学表现中的修辞
        二、修辞的美感、距离感
第四章 文学欣赏与距离
    第一节 文本欣赏与审美距离
        一、欣赏者对审美的忽视
        二、距离对文本审美价值的肯定
        三、距离在审美欣赏中的作用
    第二节 欣赏过程与经验距离
        一、文学欣赏需要经验
        二、过度依赖经验的后果
    第三节 欣赏过程与距离控制
结语:距离理论的影响和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阿文摘要
前言
    一、选题理由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难点
第一章 《鸽子项圈》的故事结构
    第一节 故事中的事件
        一、事件的关系
        二、事件的顺序
        三、事件的效果
    第二节 故事中的人物
        一、人物的功能
        二、人物的类型
        三、人物的塑造
    小结
第二章 《鸽子项圈》中的叙述者
    第一节 叙述者的类型
        一、叙述者和受述者
        二、叙述者和叙述层次
        三、叙述者的聚焦方式
    第二节 叙述者的特点
        一、叙述介入
        二、不可靠性
        三、众声喧哗
    小结
第三章 《鸽子项圈》中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 叙事时间的范式
        一、时间的顺序
        二、时间的跨度
    三、时间的厚度
    第二节 叙事时间的涵义
        一、定格空白的现在
        二、用来救赎的过去
        三、回到过去的未来
    小结
第四章 《鸽子项圈》中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叙事空间的类型
        一、现实空间
        二、神圣空间
        三、欲望空间
    第二节 叙事空间的涵义
        一、无法彻底的逃离
        二、难以完成的复魅
        三、不能实现的“看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7)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 ——以《宠儿》三个中译本前景化的再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前景化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宠儿》及其翻译研究现状
第三章 小说前景化的翻译再现
    第一节 小说前景化
    第二节 小说前景化的翻译再现
第四章 《宠儿》前景化特征在三个汉译本中的翻译再现
    第一节 《宠儿》三个汉译本偏离手法的再现
    第二节 《宠儿》三个汉译本中超常规手法的再现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尤利西斯》叙述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寓意深刻的叙述内容
二、非传统的叙述结构
     (一) 割裂时间因果链
     (二) 中断事件连贯性
     (三) 淡化故事情节
三、变化多样的叙述角度
     (一) 全知角度叙述
     (二) 第一人称内视角
     (三) 第三人称内视角

(9)解读《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外聚焦叙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介
二、解读《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外聚焦叙述模式”
    (一) “外聚焦叙述模式”
    (二)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外聚焦叙述模式”的特点
    (三) “外聚焦叙述模式”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作用
三、结论

(10)性相近,习相远——意识流小说叙述视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意识流小说的叙述聚焦
2、《尤利西斯》的叙述聚焦
3、《达洛卫夫人》的叙述聚焦
4、《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聚焦
5、结论

四、《尤利西斯》中的外聚焦叙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彼得·海斯勒非虚构写作作品“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叙事研究[D]. 吴宏妮. 广西大学, 2020(02)
  • [2]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叙事艺术[D]. 黄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叙述聚焦研究[D]. 刘莹莹.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4]从语言视角解析《尤利西斯》的叙事艺术[J]. 师瑞芳.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02)
  • [5]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D]. 肖成. 江南大学, 2016(03)
  • [6]小说《鸽子项圈》的叙事艺术研究[D]. 汪颉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 [7]小说前景化特征的翻译再现 ——以《宠儿》三个中译本前景化的再现为例[D]. 倪织.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8]论《尤利西斯》叙述特色[J]. 阎丽. 芒种, 2014(03)
  • [9]解读《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外聚焦叙述模式”[J]. 兰文燕,王斌. 语文学刊, 2013(20)
  • [10]性相近,习相远——意识流小说叙述视角的比较研究[J]. 赵国龙. 家教世界, 2013(18)

标签:;  ;  ;  ;  ;  

《尤利西斯》中的外在叙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