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节能降耗(论文文献综述)
宋婷[1](2021)在《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主要是加强公共机构的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在公共机构利用新能源新技术环保设备设施,加大对公共机构的节能监察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加上我国拥有14亿人口,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非常大,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而我国的能源生产量相对于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来说很小,除采取进口措施外,还得采取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耗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利用新能源等措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在顶层设计方面对节能的管理,制定和完善了我国的公共机构节能方面的法规政策,直接规范和指导各级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对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南省属于能源消耗大省,省委省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制定了《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云南省节能监察办法》和《云南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并推出打造一流“三张牌”工作,着重打好“绿色能源牌”等措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寻甸县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自治县。本文通过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着重分析寻甸县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了解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已经取得的成效并发现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根据寻甸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情况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已经取得的成效,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政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在知网和万方文献检索系统查阅国内外关于节能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面期刊论文,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关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面的着作,对这些研究理论成果进行学习分析。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对寻甸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政策实施情况、公共机构节能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公共机构节能监察情况等方面细化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并且广泛搜集我国和我省我市的关于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对这些政策法规的研读,并结合管理学中的公共服务管理理论、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节约理论等相关理论和知识,深入分析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剖析了解其原因,并结合实际状况提出促进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的可行性建议。本篇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关于节能管理方面的研究动态和实施情况。第二部分是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包括了公共机构、能源、节能管理、节能监察的概念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绩效评估、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节约理论等理论。第三部分是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现状,主要包括了寻甸县能源利用现状,近三年(2018年—2020年)寻甸县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成效。第四部分着重介绍了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应的原因,包括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完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式单一、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投入不足、寻甸县对公共机构能源数据统计质量不高等问题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节能意识低、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重视和技术支撑、寻甸县政府财政紧张、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第五部分是国内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经验部分,深入分析国内外其他地方包括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重庆市等地方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相关的经验启示,加以借鉴利用。第六部分,紧扣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节能管理、节能监察、投入、监管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来加强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
尹麒[2](2021)在《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热电厂占据着较大比例,热电厂作为国家环保节能减排的重点企业,其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能源利用效率。如何提高热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是电力行业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对FS热电厂的生产运营进行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水平,为同类型热电厂的生产运营管理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思路。由于化石能源日渐紧张,煤炭价格逐步上涨,增加了热电厂的生产运营成本。在过去的几年中,FS热电厂不断对老旧设备进行改造更新,即使这样老旧设备的运行成本依旧居高不下,如何提升生产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生产成本成为了FS热电厂急需解决的难题。FS热电厂的生产运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普遍性问题,例如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监督制度执行效果差,成本管理方法单一等,企业需要在原有生产运营管理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执行力,注重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实际效果,改进原有管理体系,提升生产运营管理精细化程度,为企业的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可靠保证。通过分析FS热电厂在生产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利用精细化管理理论为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改进提供解决办法,并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实施,提升企业机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房煜博[3](2021)在《山东XH公司节能降耗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成漫丽[4](2021)在《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质量逐渐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制约了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紧密交织的环境下,以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为主题,聚焦行业、区域、战略性产业探索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寻找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途径。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内部发展特征和外部发展环境,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动态影响和空间联动性,并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节能降耗等维度深层次地揭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驱动机理与作用,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静态影响分析。基于制造业行业发展异质性研究视角,构建了Slack Based Measure Undesirable-Malmquist-Tobit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影响。根据环境污染强度将制造业行业分为清洁行业、中度污染行业和重度污染行业,运用Slack Based Measure Undesirable模型对不同制造业行业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变化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波特假说,通过构建静态面板模型,探索在治理转型背景下,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其对制造业行业绿色转型复合推动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制造业清洁行业绿色发展效率最高,重度污染行业次之,中度污染行业效率最低;波特假说存在行业异质性。(2)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及潜力分析。基于动态研究视角,研究了节能降耗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引入宏观经济变量的同时提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节能降耗的影响机理,并考察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制造业能源消耗的作用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将情景分析与Block bootstrap相结合构建了节能情景和清洁情景,从时间动态研究视角,预测了制造业能源消耗和节能降耗的空间和绿色发展潜力。研究发现,在节能情景下,2020年和2025年的能源消耗与基准情景相比将分别减少343.91 Mtce和940.17Mtce;在清洁情景下,2020年和2025年的能源消耗比基准情景将分别减少427.53Mtce和1066.28 Mtce。(3)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研究。基于效率测度研究视角,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运用相关的创新价值链理论,将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分为技术创新阶段和经济转化阶段,提出了基于网络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评价方法,进而利用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及其区域发展异质性进行了研究;还探索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性。研究发现,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效率高于经济转化效率;“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差距不断缩小,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较为平稳,其他地区波动较为明显,制造业绿色转型空间联动效应显着。本文在分行业、分阶段、分区域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的基础上,为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协调发展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针对重度污染行业应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适度弱化环境监管,避免拥挤效应;中度污染行业和清洁行业,应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适当加强环境规制力度。(2)应继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优化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现代经济发展体系;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高质量平稳发展。(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交易机制,提高转化效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构建适度均衡的新型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区域间信息化、市场化的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空间治理能力。
冯永晟,张娅,刘自敏[5](2020)在《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与能源强度——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动态时空演化》文中提出深入考察能源价格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具体影响是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实现中国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作者基于2004—2018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动态门槛模型分地区考察能源价格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能源强度具有显着的溢出效应,能源价格与技术进步是节能降耗的有效机制;(2)能源价格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异质性,能源价格影响程度表现为东北最大,西部与中部次之,东部最小;技术进步影响程度表现为西部最大,中部与东北次之,东部最小;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能源价格机制信号紊乱;(3)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是发挥能源价格的杠杆作用进而缓解我国目前高能源强度困境的重要举措;(4)中国能源价格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阶梯式跃进,且以双结构为标准的城市分类具有显着的地域集聚特征,省会城市与直辖市在经济能源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王晓通[6](2019)在《秦皇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中政府行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节能减排是解决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的根本途径,地方政府行为对节能减排的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也日渐显着。节能减排与经济和民生密切相关,政府如何优化其行为以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效果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优化政府行为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全面而综合考察国内外关于政府行为对节能减排效果影响的理论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外部性理论、环境责任分摊理论和政府干预理论为依据,以秦皇岛市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情况、专项资金落实情况以及节能减排监管现状为切入点,寻找秦皇岛市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对策。具体来说,本文利用秦皇岛市近年来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数据、工业节能削煤数据,分析出目前政府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干预情况,并查找出政府在干预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从财税政策、权责分摊以及职能履行方面分析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为优化政府行为,形成节能减排激励机制以提升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在丰富了政府行为理论的同时,也加速实现了运用相应的节能减排激励措施鼓励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为秦皇岛市如何优化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吕鹏[7](2019)在《衡水市节能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供应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市场“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能够起到基础性作用,能有效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但是,由于资源和能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在推动节能减排过程中势必会有诸多“失灵”现象。因此,必须借助于政府“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如何强化节能管理,已成为当前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衡水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选择衡水市节能管理中的政府行为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既有助于优化衡水市节能管理工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借鉴,进而创新政府节能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开展节能工作的针对性,对其他地市相关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重点研究衡水市节能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以外部效应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个人访谈及案例分析等方法,详细分析了衡水市节能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发现在衡水市节能管理实践中,存在政令不畅通、产业结构调整不力、节能监察建设薄弱、民众节能意识意识培育效果不显着、节能财政供给不足和节能采购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政府职能转变缓慢、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对于节能监察不够重视、宣传手段陈旧单一、政府对于节能财政支持不够、节能采购体制机制不健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衡水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者的基础性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多措并举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强化节能专项资金导向作用、调整优化政府节能采购。
董迎春[8](2019)在《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能源、资源消耗强度逐步提升,民众对建筑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显着持续增长。而居住建筑能耗受到环境、经济、社会、政策与人们的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时变性、复杂性、随机性、地域性等特点。因此,有必要科学合理的对我国省域进行区域划分,有针对性的研究不同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节能降耗建议,降低政策制定成本。本文首先对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城镇居住建筑能耗进行测算,依据数据进行时空现状分析,发现了城镇居住建筑能耗不可忽视的空间特征,并应用莫兰指数定量证明了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的空间相关性。其次,基于省域依据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特点将全国划分为高能耗总量区域、中能耗总量区域及低能耗总量区域。选取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共计9个自变量,引入空间因素,进行全国及三大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根据模型实证结果对区域间影响因素共性与差异分析发现:降低能源结构中煤的占比是全国及区域共同的有效的节能降耗手段,而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增长;除此之外,高能耗总量区域在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过程中还应重点关注建筑总量控制与清洁取暖,中能耗总量区域重点关注居民节能意识的提升,低能耗总量区域重点关注节能技术推广与应用。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从政府、市场、居民三方出发,结合新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清洁能源应用等重点工作,分别给出全国宏观及区域特别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建议。综上,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手段,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差异,为我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
王雪钰[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国际水电工程绿色施工与节能降耗的研究》文中指出为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的建筑业发展趋势,五年多来中国一直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可持续”进行。已有近百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已顺利建成或在建中。本文以国际水电工程的绿色施工及节能降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的首个大型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的实地调研,分析归纳其绿色施工及节能降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1、首先对绿色施工及传统施工进行了对比,着重指出了水电工程在传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从绿色施工、环保优先、资源高效利用、精细施工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绿色施工的原则,结合这些原则提出了环保、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等五大绿色施工措施。2、其次研究了绿色施工与节能降耗的关系,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节能降耗的意义。结合这些理念提出了节能降耗的衡量指标及相关途径,更深入地从能耗分类、施工期降耗分析所需的基本资料、能耗分析与计算方法三方面列出了水电工程节能降耗的分析依据。3、研究了卡洛特水电站枢纽布置中大坝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的绿色节能布置比选过程,并根据比选结果分析总结了节能降耗在卡洛特水电站枢纽布置的应用。4、从降低能源利用措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措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材料的节约利用措施以及从生态保护、施工期施工场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施工期水环境保护、噪声控制、大气环境保护等环境保护措施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卡洛特水电站的绿色施工措施。5、从施工生产过程、施工辅助生产系统、施工期生产性建筑物及施工和建设管理营地等四大项的主要用能设备、能耗种类、能耗分布点、负荷水平、计算单位工程量(产品)能耗、能耗总量等内容对卡洛特水电站的能耗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数据统计。希望本文的研究推动中国水电工程节能降耗标准的国际化发展,提高国际认可程度,可以为其他类似国际在建或者未来拟建的水电站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吴敏洁[10](2019)在《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低碳发展是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环境生态系统对制造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的研究基于低碳化发展背景,将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纳入制造业生产效率系统,采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为制造业低碳发展的表征指标,以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和30个省(直辖市)为观察对象,以2001-2016年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因素分解、面板数据回归、数据包络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进行经验总结,然后回顾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提出发展方向,剖析制造业节能减排状况,并与相关国家进行对比。本文重点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相关关键变量对低碳发展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首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问题,英、美、德、日本发达国家殊途同归,寻求低碳发展,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制造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等方式有效解决,污染并不一定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发展反思,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警示,产业发展中一味寻求高度化,易导致产业空心化,产业高度化应以产业合理化为基础;欧美国家经过前期的治理积累,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脱钩,再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考验。其次,中国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同时,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压力日增。本文采用帕雷托分析发现,制造业节能减排集中在少数关键产业和区域,进一步因素分解和面板数据回归显示,能源强度改善对节能减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短期内无法抵消增长的正向促进,这就要求制造业部门应当更多选择优质能源,增加对电力等高质量能源的使用,由于能源结构变动的刚性,短期内,单纯依靠能源结构的优化,节能减排空间有限。接着,依据上述分析和逻辑思路,本文重点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构建了R&D、FDI、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集聚等关键变量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2001-2016期间制造业部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0.97%,东部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各区域最低,粗放式发展下,中西部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未见明显改善,产出不足限制了中西部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R&D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创新系统失灵以及“技术依赖”下形成的低端锁定,R&D、FDI和出口抑制了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摆脱低端锁定的依赖路径成为东部制造业的当务之急,不同于东部,出口显着促进了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R&D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同现显着正向影响,而出口导向的FDI成为推动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二,全球进入“次贷”、“欧债”等后危机时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造成了一定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高技术产业比重增加)显着促进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R&D强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FDI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非清洁化”方向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增加)显着抑制了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R&D作用下,能源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回弹效应显着,而FDI技术溢出有助于减轻能源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我国东部区域集聚,并呈现强化趋势,但集聚程度较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聚在南部沿海,由于拥挤成本影响,一些产业出现向中部和西部转移态势,以污染密集为代表的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板块,集聚强度呈现减弱,集聚促进了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行业异质性,集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但对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集聚存在显着负向影响,印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上述分析和有关结论,论文从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另外,近年来,智能制造浪潮兴起,云计算、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成熟为人工智能环境搭建提供了工具,也为制造业低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将成为本文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二、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节能降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节能降耗(论文提纲范文)
(1)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公共机构 |
二、节能管理 |
三、节能监察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政府绩效评估理论 |
三、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
四、节约理论 |
第二章 寻甸县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及节能管理成效 |
第一节 寻甸县能源利用情况 |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情况 |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建筑面积 |
三、寻甸县公共机构用能人数 |
四、寻甸县公务用车情况 |
第二节 寻甸县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主要类型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费具体情况 |
三、寻甸县公共机构能耗主要指标情况 |
四、近三年寻甸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
第三节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成效 |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示范引领作用显现 |
三、寻甸县不断加强新能源利用 |
四、寻甸县不断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
五、公共机构人员节能意识不断在增强 |
第三章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节能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完善 |
二、节能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
三、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式比较单一 |
四、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
五、公共机构能源数据统计质量不高 |
第二节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 |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人员节能意识不强 |
三、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重视和技术支撑 |
四、寻甸县政府财政紧张 |
五、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国内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经验 |
第一节 国内节能管理经验 |
一、山东省:加大节能监察专项工作 |
二、广东省深圳市市民中心:加强政府机关示范带动作用 |
三、上海市:加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 |
四、重庆市;加强公共机构能源利用监测 |
第二节 经验启示 |
一、重视节能监察长效作用 |
二、重视绩效考核的带动作用 |
三、以合同能源管理推动技术节能 |
四、结合本地特色开展公共机构节能 |
第五章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改进措施 |
第一节 完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 |
一、完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机构设置 |
二、完善寻甸县节能管理机构协调机制 |
三、制定能耗标准制度 |
四、完善科学的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评体系 |
第二节 增强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意识 |
一、加大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
二、加强培训,提升节能管理能力 |
三、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管理 |
第三节 转变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式 |
一、加大节水节电管理力度 |
二、加大公车节能管理力度 |
三、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 |
四、继续加大节能监察的工作力度 |
第四节 加大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的投入 |
一、加大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资金保障 |
二、加大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技术投入 |
三、加大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人才投入 |
第五节 提高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统计数据质量 |
一、加强统计人员培训 |
二、构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平台 |
三、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节能意识调查问卷 |
致谢 |
(2)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生产运营管理理论 |
2.1.1 运营管理的概念和发展 |
2.1.2 成本管理理论 |
2.1.3 节能管理理论 |
2.1.4 环境保护管理理论 |
2.2 精细化管理理论研究 |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2 精细化管理理论构成 |
2.3 发电企业精细化生产管理理论研究 |
2.3.1 热电厂的生产流程 |
2.3.2 热电厂的精细化管理重点 |
3 FS热电厂的生产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管理基本情况 |
3.1.1 FS热电厂基本情况简介 |
3.1.2 FS热电厂运营成本及外供动力情况 |
3.1.3 FS热电厂生产运行方式说明 |
3.2 生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生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4.1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
4.2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
4.2.1 设计思路 |
4.2.2 设计原则 |
4.3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制定 |
4.3.1 生产运行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方案 |
4.3.2 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 |
4.3.3 原料采购及库存精细化管理方案 |
4.3.4 设备精细化管理方案 |
4.3.5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方案 |
4.3.6 节能环保精细化管理方案 |
4.4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实施 |
4.4.1 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实施步骤 |
4.4.2 生产运行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实施 |
4.4.3 成本精细化管理奖励机制建立 |
4.4.4 原料采购及库存精细化管理实施 |
4.4.5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实施 |
4.4.6 设备精细化管理实施 |
4.4.7 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理实施 |
5 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领导者全面参与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
5.2 建立针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制度保障 |
5.3 加强企业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 |
5.4 明确精细化管理各组织部门职责 |
5.5 做好企业员工精细化管理培训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制造业转型模式研究现状 |
1.2.2 制造业绿色转型及效率研究现状 |
1.2.3 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制造业绿色转型概念界定 |
2.1.2 制造业绿色转型内涵拓展 |
2.1.3 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和影响机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技术创新理论 |
2.2.3 产业结构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造业绿色转型现状分析 |
3.1 制造业绿色发展现状 |
3.1.1 制造业绿色转型趋势 |
3.1.2 制造业绿色发展EKC曲线 |
3.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环境 |
3.3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困境 |
3.4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机遇 |
3.4.1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外部机遇 |
3.4.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部机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静态影响分析 |
4.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构建 |
4.2 数据选取与来源 |
4.2.1 效率指标 |
4.2.2 环境变量 |
4.3 制造业分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
4.3.1 制造业重度污染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
4.3.2 制造业中度污染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
4.3.3 制造业清洁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
4.4 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
4.4.1 制造业重度污染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4.2 制造业中度污染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4.3 制造业清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5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分析 |
4.5.1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建模 |
4.5.2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分析 |
4.6 实证结果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及潜力分析 |
5.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
5.1.1 问题描述 |
5.1.2 模型构建 |
5.2 数据选取与来源 |
5.3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面板建模 |
5.3.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分析 |
5.4 制造业绿色转型情景与绿色发展潜力分析 |
5.4.1 制造业绿色转型稳健性分析 |
5.4.2 制造业绿色转型潜力分析 |
5.5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研究 |
6.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
6.1.1 问题描述 |
6.1.2 模型构建 |
6.2 数据选取与来源 |
6.2.1 技术创新价值链指标 |
6.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
6.2.3 发展环境变量 |
6.3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
6.3.1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分析 |
6.3.2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
6.4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
6.4.1 制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 |
6.4.2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异质性分析 |
6.5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性分析 |
6.5.1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建模 |
6.5.2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结果分析 |
6.6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与能源强度——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动态时空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 |
二、理论模型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二)理论模型推导 |
三、模型构建、变量及数据处理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及数据处理 |
(1)能源强度为被解释变量。 |
(2)能源价格为解释变量。 |
(3)技术进步为解释变量。 |
(4)控制变量。 |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空间计量估计结果与分析 |
1.全样本分析 |
2.时空异质性分析 |
3.进一步讨论分析 |
(二)动态面板门槛回归估计结果与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秦皇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中政府行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节能减排与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节能减排的相关概述 |
2.1.1 节能减排的概念界定 |
2.1.2 节能减排的政策与目标 |
2.1.3 节能减排的技术与手段 |
2.2 政府行为的相关概述 |
2.2.1 政府行为的概念界定 |
2.2.2 地方政府行为的特征 |
2.2.3 节能减排中地方政府行为方式 |
2.2.4 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作用 |
2.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环境责任分摊理论 |
2.3.3 政府干预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节能减排状况及政府干预现状 |
3.1 秦皇岛市节能减排的基本情况 |
3.1.1 秦皇岛市总体情况概述 |
3.1.2 秦皇岛市节能减排治理现状 |
3.2 秦皇岛市政府对节能减排干预现状 |
3.2.1 政府干预是必要前提 |
3.2.2 制定并完善节能减排配套政策 |
3.2.3 争取并严格落实节能专项资金 |
3.2.4 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市政府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治理的困境及成因 |
4.1 秦皇岛市政府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治理困境 |
4.1.1 专项资金申报困难 |
4.1.2 政企博弈下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不足 |
4.1.3 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相对滞后 |
4.1.4 节能减排技术相对落后 |
4.2 秦皇岛市政府对节能减排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
4.2.1 专项资金与财税政策不完善 |
4.2.2 相应激励制度缺乏 |
4.2.3 基层政府与公众作用未充分发挥 |
4.2.4 政府引导作用部分缺失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政府行为促进秦皇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效应对策 |
5.1 设立市级节能降碳专项资金 |
5.2 完善节能财税政策与激励政策 |
5.2.1 制定并完善优惠政策 |
5.2.2 明确节能减排责任合理奖惩 |
5.3 加强监督管理 |
5.3.1 强化基层政府机构设置 |
5.3.2 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发挥监督职能 |
5.4 合理谋划工业发展新格局 |
5.4.1 合理规划工业企业布局 |
5.4.2 优化项目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衡水市节能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节能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节能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节能 |
2.1.2 政府节能管理 |
2.2 基本理论 |
2.2.1 外部效应理论 |
2.2.2 政府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衡水市节能管理工作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
3.1 衡水市节能管理背景分析 |
3.1.1 GDP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关系 |
3.1.2 工业化不同时期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 |
3.1.3 能源消耗的产业分布发展分析 |
3.1.4 衡水市节能的可行性 |
3.2 衡水市节能管理机制 |
3.2.1 管理机构 |
3.2.2 人员配置 |
3.2.3 衡水市节能管理法规及政策 |
3.3 衡水市节能管理中的具体政府行为 |
3.3.1 建立考核督导机制 |
3.3.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控高耗能行业准入 |
3.3.3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
3.3.4 开展节能宣传 |
3.3.5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争列国家试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衡水市节能管理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衡水市节能管理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4.1.1 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不一致 |
4.1.2 产业结构调整不力 |
4.1.3 节能监察能力建设较薄弱 |
4.1.4 民众节能意识培育效果不显着 |
4.1.5 财政供给不足 |
4.1.6 政府节能采购落实不到位 |
4.2 政府行为产生问题的原因 |
4.2.1 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
4.2.2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 |
4.2.3 对节能监察不够重视 |
4.2.4 宣传手段陈旧单一,缺乏创意 |
4.2.5 政府对于节能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
4.2.6 节能采购体制机制不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衡水市节能工作中政府行为的建议 |
5.1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者的基础性作用 |
5.2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
5.2.1 改革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
5.2.2 发挥衡水湖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
5.2.3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5.3 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 |
5.3.1 增加编制、杜绝混岗 |
5.3.2 强化素质提升 |
5.3.3 加大队伍经费投入 |
5.4 多措并举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
5.4.1 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 |
5.4.2 节能教育从儿童抓起 |
5.4.3 利用新媒介开展节能宣传 |
5.5 强化节能专项资金导向作用 |
5.5.1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
5.5.2 优化财政补贴办法 |
5.5.3 培育节能服务市场 |
5.6 调整优化政府节能采购 |
5.6.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5.6.2 建立健全节能采购制度 |
5.6.3 加大政府节能采购监管力度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居住建筑能耗统计与测算 |
1.2.2 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1.2.3 居住建筑能耗区域差异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的重难点 |
1.3.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时空现状分析 |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1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 |
2.1.2 区域理论 |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2 关键变量测算理论方法 |
2.2.1 城镇居住建筑面积测算方法 |
2.2.2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测算方法 |
2.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时空现状分析 |
2.3.1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总量时空分析 |
2.3.2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强度时空分析 |
2.3.3 城镇居住建筑能源结构时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
3.1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空间相关性诊断 |
3.1.1 莫兰指数介绍 |
3.1.2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全局莫兰指数 |
3.1.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局部散点图 |
3.2 基于省域的空间区域划分 |
3.2.1 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 |
3.2.2 区域划分的原则及结果 |
3.3 全国及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空间理论模型 |
3.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2 空间计量理论模型构建 |
3.3.3 空间计量模型仿真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
4.1 全国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1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 |
4.1.2 结果分析 |
4.2 区域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高能耗总量区域模型实证及结果分析 |
4.2.2 中能耗总量区域模型实证及结果分析 |
4.2.3 低能耗总量区域模型实证及结果分析 |
4.3 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 |
4.3.1 全国及区域间共性分析 |
4.3.2 全国及区域间差异对比分析 |
4.3.3 区域内差异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区域差异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建议 |
5.1 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逻辑框架 |
5.2 全国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宏观对策建议 |
5.2.1 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促进城镇化绿色推进 |
5.2.2 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盘活市场资本 |
5.2.3 落实煤控工作,加大清洁能源利用 |
5.3 区域差异性城镇居住建筑节能降耗对策建议 |
5.3.1 高能耗总量区域 |
5.3.2 中能耗总量区域 |
5.3.3 低能耗总量区域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国际水电工程绿色施工与节能降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能源形势 |
1.1.2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 |
1.1.3 中国水电行业发展成就瞩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节能意义 |
1.3.2 提升意义 |
1.3.3 战略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际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7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章 绿色施工的理论依据 |
2.1 绿色施工的理论源头与发展 |
2.1.1 生态经济理论 |
2.1.2 资源环境经济学 |
2.1.3 低碳经济理论 |
2.1.4 项目管理理论 |
2.1.5 绿色建筑及施工评价标准 |
2.2 绿色施工的概念与意义 |
2.2.1 绿色施工的概念 |
2.2.2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的对比 |
2.2.3 水电工程中传统施工存在的问题 |
2.2.4 绿色施工的意义 |
2.3 绿色施工基本原则 |
2.4 绿色施工的基本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节能降耗的分析理论依据 |
3.1 节能降耗的理念及其发展 |
3.2 节能降耗与绿色施工之间的关系 |
3.3 节能降耗的意义 |
3.3.1 节能降耗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3.3.2 节能降耗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 |
3.4 节能降耗的途径 |
3.4.1 管理途径 |
3.4.2 技术途径 |
3.4.3 结构途径 |
3.4.4 制度途径 |
3.5 水电工程节能降耗的分析依据 |
3.5.1 水电工程能耗分类 |
3.5.2 水电工程施工期降耗分析所需的基本资料 |
3.5.3 水电工程施工期能耗分析与计算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卡洛特水电站概况 |
4.1 卡洛特水电站工程简介 |
4.2 卡洛特水电站枢纽布置的绿色节能布置比选 |
4.2.1 大坝的绿色节能布置 |
4.2.2 泄洪消能建筑物的绿色节能布置 |
4.3 卡洛特水电站最终绿色节能枢纽布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施工在卡洛特水电站的应用实例分析 |
5.1 绿色施工理论在卡洛特水电站的应用 |
5.1.1 以人为本 |
5.1.2 环保优先 |
5.1.3 资源高效利用 |
5.1.4 制度明确精细施工 |
5.2 绿色施工措施在卡洛特水电站的实施 |
5.2.1 降低能源利用措施 |
5.2.2 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措施 |
5.2.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 |
5.2.4 材料的节约利用措施 |
5.2.5 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卡洛特水电站建设过程能耗分析调研 |
6.1 施工生产过程能耗分析 |
6.1.1 料源的选择及料场开采 |
6.1.2 土石方工程 |
6.1.3 混凝土工程 |
6.2 施工辅助生产系统能耗分析 |
6.2.1 砂石加工系统 |
6.2.2 沥青骨料加工系统 |
6.2.3 混凝土加工系统 |
6.2.4 混凝土制冷系统 |
6.2.5 修配及综合加工系统 |
6.2.6 给水、排水系统 |
6.2.7 供电系统 |
6.2.8 交通运输系统 |
6.3 施工期生产性建筑物能耗分析 |
6.4 施工和建设管理营地能耗分析 |
6.4.1 建设管理营地 |
6.4.2 施工营地 |
6.5 卡洛特水电站建设过程能耗统计汇总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
1.2.2 制造业与节能减排 |
1.2.3 技术创新与低碳经济 |
1.2.4 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 |
1.2.5 空间结构与低碳经济 |
1.2.6 小结 |
1.3 理论分析基础 |
1.3.1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推论 |
1.3.2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推论 |
1.3.3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推论 |
1.3.4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论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国际趋势 |
2.1 英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
2.1.1 英国“世界工厂”的辉煌成就 |
2.1.2 英国制造业造成的严重污染 |
2.1.3 英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
2.2 美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
2.2.1 美国制造业“兴旺崛起”的发展成就 |
2.2.2 美国制造业“大气公害”造成的严重污染 |
2.2.3 美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
2.3 德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
2.3.1 德国制造业“高端聚集”的特色业绩 |
2.3.2 德国制造业“工业区”排放的严重污染 |
2.3.3 德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
2.4 日本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
2.4.1 日本制造业“重化工业”的独特道路 |
2.4.2 日本制造业严重污染的“七大公害” |
2.4.3 日本制造业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
2.5 发达国家制造业低碳发展态势及启示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和节能减排现状 |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
3.1.2 中国制造业发展制约因素 |
3.1.3 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 |
3.2 中国制造业节能状况剖析 |
3.2.1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能耗分析 |
3.2.2 中国区域制造业的能耗分析 |
3.2.3 中外制造业能耗水平比较 |
3.3 中国制造业碳减排状况剖析 |
3.3.1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现状 |
3.3.2 中国制造业能源结构 |
3.3.3 中外制造业碳排放水平比较 |
3.4 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途径分析 |
3.4.1 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Divisia指数分解 |
3.4.2 中国制造业能耗分解结果解析 |
3.4.3 能源结构的减排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
4.1 区域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 |
4.1.1 区域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模型 |
4.1.2 数据指标描述 |
4.1.3 结果分析 |
4.2 区域制造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
4.2.1 Luenberger指数模型 |
4.2.2 结果分析 |
4.3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作用机制 |
4.3.1 技术创新系统的作用模型 |
4.3.2 实证模型、数据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
5.1 制造业产业分类 |
5.1.1 劳动密集型分类 |
5.1.2 技术密集型分类 |
5.1.3 能源密集型分类 |
5.2 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进 |
5.2.1 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动 |
5.2.2 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 |
5.2.3 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 |
5.3 产业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 |
5.3.2 指标和数据描述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空间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
6.1 制造业的区域差异及演进 |
6.1.1 区域工业化阶段 |
6.1.2 区域制造业规模差异及演进 |
6.1.3 区域制造业结构差异及演进 |
6.1.4 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 |
6.2 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的空间集中度 |
6.2.1 产业空间集中度测量方法 |
6.2.2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集聚程度 |
6.2.3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
6.3 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实证分析 |
6.3.1 理论模型 |
6.3.2 数据和实证模型 |
6.3.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性建议 |
7.1 节能降耗政策性建议 |
7.1.1 提高非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 |
7.1.2 实行基于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7.1.3 强化能耗重点区域和关键行业管理 |
7.2 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
7.2.1 加强研发支持政策的执行管理 |
7.2.2 实施差别化的技术创新政策 |
7.2.3 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 |
7.3 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
7.3.1 积极推动智能制造 |
7.3.2 构建合理的产业集聚格局 |
7.3.3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 |
参考文献 |
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节能降耗(论文参考文献)
- [1]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研究[D]. 宋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FS热电厂生产运营精细化管理改进研究[D]. 尹麒.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山东XH公司节能降耗提升策略研究[D]. 房煜博.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4]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D]. 成漫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与能源强度——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动态时空演化[J]. 冯永晟,张娅,刘自敏.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20(03)
- [6]秦皇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中政府行为优化研究[D]. 王晓通. 燕山大学, 2019(06)
- [7]衡水市节能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吕鹏. 燕山大学, 2019(06)
- [8]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D]. 董迎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国际水电工程绿色施工与节能降耗的研究[D]. 王雪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D]. 吴敏洁. 东南大学, 2019(02)
标签:节能减排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精细化管理论文; 能源效率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