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色与教学方法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色与教学方法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铁,王溶泽,王亮[1](2022)在《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探赜》文中研究表明思政教育和审美教育紧密相连,在审美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思政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效力。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既有利于提升思政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又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课的高质量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环境、理念等方面着手,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同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文章从审美教育概述入手,对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审美教育发展的必要性、意义、挑战、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陈珍,刘园园[2](2021)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和实践指向》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中仍存在着分割严重、育人环节脱节、教学内容重复交叉等问题。因此,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一体化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沿着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做到教师队伍一体化、教材体系一体化以及教学资源一体化。

张子睿,郭传真[3](2021)在《农林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德育内容刍议》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劳动教育是一项相对比较新的工作任务,但是,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同样不可或缺。在农林高校劳动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时代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需求。这需要分析劳动教育及其德育特质,探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理解农业技术本质,在此基础上论述围绕农科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张巍[4](2021)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社会治理便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创新治理方式、推动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水平等,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需要动员鼓励多元化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其社会行为也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在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支持他们投身到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事业之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分成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背景、目的及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所用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完成文献综述,同时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社会治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论依据,基于内涵探讨彼此间所拥有的共同目标,及两者之间的价值引领、创新发展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分析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社会实践相对缺乏、教育载体单一、实效性不强及社会合力保障作用不足等问题。第四部分,通过探寻社会治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引申出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强化实践、创新教育载体及构建育人格局等方式,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而有利于培育更多契合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所需人才,充分展现其辅助治理能力的作用,并努力实现以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来服务整体社会的目标。

米楠[5](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作为育新人的主阵地,是连接受教育者和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劳动习惯等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问题。受教育者中仍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对此,高校应着重关注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统一法,从高校角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系统分析。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正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以及两者关系出发,进行深入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从中国古代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三方面来阐述劳动教育理论来源;同时,本部分还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竞争压力与挑战的需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两方面来阐述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归纳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课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载体简单”“评价方法片面”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重智轻劳的不良社会观念影响”“未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日常劳动采取社会化管理”“唯成绩论等传统评价方法影响”四方面来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高校劳动教育应坚持的一般原则;同时本部分还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课建设”“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拓宽劳动教育载体渠道”“丰富劳动教育评价方法”四方面的具体对策,为高校劳动教育发展和受教育者成长成才提供有效途径。结论部分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及未来研究趋势,揭示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提出了自身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今后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深入挖掘。

钟飞燕[6](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姚文慧[7](2021)在《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为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深入发掘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山西红色故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每一个山西红色故事都体现了山西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彰显着山西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表现出山西人民身上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些山西红色故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山西红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学习山西红色故事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山西党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而促进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主要研究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山西红色故事进行整理,概括了山西红色故事的内容、特点和价值,论述了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探究目前山西红色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山西红色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的从基本保障、日常教育、课堂教学、教师队伍、自我教育五个方面提出了融入路径,真正发挥山西红色故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新时代,把山西红色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创新。

卜婷婷[8](2021)在《视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视觉文化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视觉文化作品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互联网新开辟的视觉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领域,它以电视、影像、图像、短视频为构成要素,已成为社会异常凸显的文化现象,正逐渐夺取以书本、报纸为代表的印刷文化,其丰富性和多元性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同时,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研究视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贵州为中心的考察,一方面有助于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领域。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视觉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视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视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探寻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解决策略。研究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展开研究。一方面以调查数据为支撑,主要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方面分析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从视觉文化市场的多元化、自身特性问题及监管机制不健全方面分析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维护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力求通过塑造有魅力的教育者;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用好视觉文化载体,加强内容建设和视觉文化作品坚定正确方向,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消除消极影响,倡导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的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最大程度上降低其负面影响。

郑美丹[9](2020)在《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叔子先生曾说:“高等学校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也是立足之本。课程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课程育人是高校回归教育本真的有效路径。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理念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为高校践行课程育人提供了基本思路。如今,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功利主义思想盛行,课程成为培养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人”的载体,课程育人的理念亟需落到实处。故此,从育人角度探讨高校课程思政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理论热点,也是高校提升课程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为角度,着手探究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揭示课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概念为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了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课程思政的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及区别,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然后从分析课程的育人价值着手,明确本体价值和基本价值。从促进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两方面来论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并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相关实践作为案例支撑。以此为前提,剖析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从理念、教师、制度机制三个层面阐述陷入困境的原因。继而,针对以上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分别是:理念转变,认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课堂教学层面,推进润物无声的课堂建设;师资层面,重构高校教师新角色;制度层面,强化育人为本的制度建设。课程思政是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实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其育人价值的实现不是仅仅依靠某几个部门或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基于育人初心,提出有效对策,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

孟复[10](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美教育概述
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审美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审美教育发展的意义
    1. 稳步提升高校思政人才质量
    2. 积极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3. 切实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四、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审美教育发展的挑战
    1. 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2. 教育教学环境单一
    3.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五、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审美教育发展的路径
    1. 体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之美
    2. 体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之美
    3. 体现思政课教育理念之美

(2)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和实践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一体化的内涵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根本遵循(理论逻辑)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实践逻辑)
    (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历史使命逻辑)
三、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指向
    (一)教师队伍一体化,做到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二)教材体系一体化,做到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三)教学资源一体化,做到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统一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持续性,倒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3)农林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德育内容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教育及其德育特质
二、用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理解农业技术本质
三、围绕农科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4)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治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社会治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1 社会治理的内涵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2 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
        2.2.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
    2.3 社会治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2.3.1 社会治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目标
        2.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治理提供价值引领
        2.3.3 社会治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第三章 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及存在问题
    3.1 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3.1.1 培育时代新人
        3.1.2 提供实践平台
        3.1.3 营造良好环境
        3.1.4 提供新的启示
    3.2 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3.2.1 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不够
        3.2.2 社会实践相对缺乏
        3.2.3 教育载体单一,服务社会实效性不强
        3.2.4 社会合力保障作用不足
第四章 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4.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4.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
        4.1.2 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4.1.3 培育奋斗精神与责任担当精神
    4.2 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增强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兴趣
        4.2.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4.2.2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4.2.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激励参与社会治理实践
    4.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4.3.1 重视优秀文化教育,提升服务社会信念
        4.3.2 创新“互联网+”新载体,培育智能化人才
        4.3.3 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
    4.4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增强社会合力保障作用
        4.4.1 教师坚持教书育人,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4.4.2 挖掘优良家风资源,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4.4.3 社会提供平台,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研究法
        3.逻辑与历史统一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概念及主要内容
        1.劳动概念的界定
        2.劳动教育概念的界定
        3.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特点及主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劳动教育助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与现实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理论来源
        1.中国古代思想家劳动教育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教育思想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劳动教育思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需要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竞争压力与挑战的需要
        2.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说明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情况介绍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课缺乏
        2.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3.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简单
        4.劳动教育评价方法片面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智轻劳的不良社会观念影响
        2.未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校园日常劳动采取社会化管理
        4.唯成绩论等传统评价方法影响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原则
        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
        3.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
        4.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对策
        1.加强劳动教育课建设
        2.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3.拓宽劳动教育载体渠道
        4.丰富劳动教育评价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6)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1.3 学校劳动教育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3.1.2 “耕读文化”
        3.1.3 “工匠精神”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山西红色故事的相关概述
    2.1 红色故事的内涵和发生基础
        2.1.1 红色故事的内涵
        2.1.2 红色故事的发生基础
    2.2 山西红色故事的形成和内容
        2.2.1 山西红色故事的形成
        2.2.2 山西红色故事的内容
    2.3 山西红色故事的特征和价值
        2.3.1 山西红色故事的特征
        2.3.2 山西红色故事的价值
    2.4 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4.1 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2.4.2 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4.3 有利于推动学习山西红色文化和山西党史
        2.4.4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
        2.4.5 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5 小结
第3章 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3.1.1 山西红色故事走进高校课堂和校园
        3.1.2 高校开展到山西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3.1.3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3.2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社会媒体对山西红色故事宣传不足
        3.2.2 山西红色故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3.2.3 高校对山西红色故事的实践教学不足
        3.2.4 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故事学习主动性不高
    3.3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社会对山西红色故事教育资源挖掘不深
        3.3.2 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
        3.3.3 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建设不完善
        3.3.4 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故事认知程度不高
    3.4 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4.1 加强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
        4.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4.1.2 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4.1.3 完善高校管理机制
    4.2 建强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
        4.2.1 壮大研究山西红色故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4.2.2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山西红色故事理论素养
        4.2.3 加大对相关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激励力度
    4.3 重视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
        4.3.1 用山西红色故事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
        4.3.2 加强课程思政对山西红色故事的运用
        4.3.3 创新利用山西红色故事的教学方式
    4.4 完善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育
        4.4.1 重视校园关于山西红色故事的文化建设
        4.4.2 积极围绕山西红色故事开展实践活动
        4.4.3 充分运用网络进行山西红色故事教育
    4.5 强化实现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
        4.5.1 提高大学生对山西红色故事的理论认知
        4.5.2 增强大学生参与山西红色活动的实践能力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8)视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三)研究基础、方法、对象
        1.研究基础
        2.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
    (四)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
        1.研究思路
        2.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视觉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视觉文化的基本概述
        1.视觉文化概念的界定
        2.视觉文化的特征
    (二)视觉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1.视觉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控与审美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三)研究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视觉文化对教育者影响情况
        3.视觉文化对受教育者影响情况
        4.大学生对视觉文化态度情况
    (二)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影响力
        3.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4.直观展示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三)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复杂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影响了大学生良好审美观的树立
        3.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4.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三、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视觉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影响
        1.视觉文化传播主体的复杂化
        2.视觉文化内容的多元化
    (二)视觉文化自身特性问题
        1.视觉文化的虚拟性
        2.视觉文化的劝服手段
    (三)视觉文化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1.视觉文化创作方面
        2.视觉文化传播方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视觉文化的认识不足
        1.视觉文化教育课程凸显性不强
        2.视觉文化资源利用的欠缺
四、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解决策略
    (一)视觉文化影响下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内容多元与思想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2.视觉文化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3.积极防范与主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视觉媒介相结合的原则
    (二)维护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的措施探寻
        1.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美育教育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3.培养视觉文化教育教师队伍
        4.打造中国特色的视觉文化
    (三)消除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措施探寻
        1.视觉文化作品坚定正确方向,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肩负时代命运的召唤
        3.用好视觉文化载体,加强内容建设
        4.塑造有魅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视觉文化对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基于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核心路径
        1.1.2 基于课程思政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有利之举
        1.1.3 基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偏离育人取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调查访谈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课程的概念解析
        2.1.2 课程思政的概念解析
        2.1.3 思政课程的概念解析
    2.2 课程思政的深层次解读
        2.2.1 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
        2.2.2 课程思政的特点
        2.2.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及区别
    2.3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3.1 课程的育人价值
        3.1.1 本体价值是培养人
        3.1.2 基本价值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3.2 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3.2.1 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3.2.2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现实困境
        4.1.1 教学目标方面
        4.1.2 教学内容方面
        4.1.3 教学方法方面
        4.1.4 教师评价机制方面
    4.2 原因分析
        4.2.1 理念层面,缺乏必要的理性认知
        4.2.2 教师层面,综合素养欠缺
        4.2.3 制度机制层面,缺乏目标性和导向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
    5.1 理念转变,认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
        5.1.1 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
        5.1.2 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
    5.2 课堂教学层面,推进润物无声的课堂建设
        5.2.1 深挖“思政”元素,融入知识、能力教学之中
        5.2.2 基于学生成长环境和思想特点,丰富教学形式
    5.3 师资层面,重构高校教师新角色
        5.3.1 高校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5.3.2 做有境界、有情怀的高校教师
    5.4 制度层面,强化育人为本的制度建设
        5.4.1 制度导向:正本清源,全人培养
        5.4.2 制度支持: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设立专门奖励激励机制
        5.4.3 制度保障: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廉洁与廉政
        (二) 廉洁教育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一) 增强廉洁认知
        (二) 提升廉洁认同
        (三) 树立廉洁观念
        (四) 践行廉洁行为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发展探赜[J]. 张铁,王溶泽,王亮. 成才之路, 2022(01)
  • [2]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和实践指向[J]. 陈珍,刘园园. 才智, 2021(32)
  • [3]农林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德育内容刍议[J]. 张子睿,郭传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巍. 延边大学, 2021(02)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米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7]新时代山西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姚文慧.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视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为中心的考察[D]. 卜婷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9]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 郑美丹.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10]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色与教学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