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定安在体外循环预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卞璐瑜[1](2016)在《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体外循环常用预充液离体条件下进行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后对血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取10名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L组),4%琥珀酰明胶(G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W组),进行10%、30%、50%的稀释,以未稀释血作为基础值。用血栓弹力图行动态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反应时间(R)、血凝块时间(K)、凝固角(a角)、最大振幅(MA);同时用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国际标准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用血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WBV)。结果常规实验室检查表明Hct、Plt、Fig随稀释程度增加而降低,与基础值比较,10%稀释时,L组TT值显着缩短(P<0.05),稀释30%和50%时,各组PT、APTT、INR均显着延长(P<0.01)。血流变学检查显示,10%稀释度时各组全血粘度差异不显着,稀释30%和50%时,各组均显着减小(P<0.01),且50%稀释度时W组与其他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TEG结果显示值比较,10%稀释后L组血K值显着缩短(P<0.05),血凝块强度值(MA)增大(P<0.05);30%稀释时,G组和W组多项参数有显着变化(P<0.05),但大多仍处于正常范围;50%稀释时,各组所有凝血参数均有显着变化(P<0.05),且大多超出正常范围。结论不同预充液体血液稀释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程度不一,L组10%稀释时凝血功能略有增强,30%稀释时对凝血指标没有影响;G组和W组在30%稀释时对部分凝血参数有影响,但整体凝血功能仍处于正常范围;50%稀释时各组凝血功能均显着下降,W组多项指标与其他两组有显着差异。目的在第一部分离体研究的基础上,观察在临床环境中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实际影响程度,为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瓣膜置换手术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选择体外循环预充胶体的种类,将患者分为琥珀酰明胶组(G组)和羟乙基淀粉组(W组)两组,每组40例。然后分别在体外循环结束给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进入恢复室以及恢复室6h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样后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四项,并且记录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和血常规、凝血四项等的化验结果,记录体外循环转机时间、阻断时间、转中血常规和其他特殊情况,记录术后出血量和使用血制品的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严重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各个时间点的血常规和凝血四项的比较,未发现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一般资料、转机情况、术后血制品的使用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也未发现有显着差异(p>0.05);对术后6h小时出血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未发现存在显着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使用琥珀酰明胶或者羟乙基淀粉作为体外循环的预充胶体,对术后的凝血功能影响无明显差别;对术后的凝血功能而言,目前常用的体外循环预充方案是安全合理的。
杨升平,杨文凯,胡乐如,王文英[2](2014)在《体外循环管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管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作用。方法回归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312例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发生并发症55例(17.63%),死亡27例(8.65%),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与肾功能衰竭。结论综合、细致的体外循环管理可改善重症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患者的预后。
李向群,陈贵和,李治,黄凯[3](2012)在《56例心脏直视手术不输血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节约用血的方法。方法 5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在麻醉、体外循环、术后护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血液保护措施,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结果 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经过无创通气支持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胸骨松动,行二期缝合。无1例住院病例死亡。56例围手术期均没有输血。结论正确树立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采取综合性的血液保护措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不输血是可行和安全的。
王彦隆,房瑞芹[4](2011)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心内科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应用膜式氧合器,以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完成而鼻咽温度未恢复至35℃患者,行主动脉开放;升主动脉开放前加利多卡因100mg;依照患者的电解质检测情况合理补充血清钠、钾、镁离子;严重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理增加辅助时间。结果在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当中,有39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约为72.22%;15例患者心脏通过电击除颤而复跳,约为27.78%。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77~279min,平均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189min,平均65min。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选取膜式氧合器,可以确保充分的转流时间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能够较好地促使心脏自动复跳;在心脏瓣膜置换术过程中联合多种辅助方法,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李天成,强毅,周容[5](2010)在《儿童心脏手术不输库血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126例儿童先心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不输库血的经验。方法转流中灌注流量维持在80~120ml/kg,平均动脉压保持在50~70mmHg,术中鼻咽温保持在27~32℃,适量补充胶体成分,剩余机血全部回输。术前、术中和术后2小时测定血气及血红蛋白。结果全组康复顺利,无死亡病例。结论儿童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不输库血,既节省血液,又避免因输入异体血引起的损害。转流中保持适度的血液稀释,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15%,配合低温、高流量灌注,可满足机体各组织对氧的需求,保持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动能,维持一定的胶渗压等,均是保证安全转流的有力措施。
张月秋,邢璐璐[6](2010)在《婴幼儿心内直和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与方法。方法回顾该院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208例婴幼儿先心病术中体外循环情况,根据患儿血色素计算加入适量的新鲜浓缩红细胞,预计稀释后血球压积(HCT)为20%~25%,预充液总量为640~900ml,晶胶比为0.06~0.60。心肌保护以低温、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为主,其中4:1含氧血灌注160例,冷晶体灌注40例,不停跳5例,首次灌注剂量20~30ml/(kg.min),间隔20~30min复灌注半量,灌注压<50mmHg。对低体重、病情重患儿常规安装改良超滤装置,在停机后实施改良超滤10~15min提高血经蛋白至9%~10%。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在30~80mmHg,平均(56.3±9.2)mmHg,过高时采用加深麻醉及应用少量扩血管药物,防止微循环灌注不足。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有其特殊性,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周密的灌注计划,选择适宜材料和灌注方式,着重心肺保护,同时运用超滤技术,对提高术后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邢旺[7](2010)在《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小型猪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方法:小型猪12例,常规建立CPB,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行三尖瓣成形术。,采用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方案。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1。肌注,3%戊巴比妥钠15~20 mg·kg-1静注;麻醉维持:异氟烷持续1~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5~20 ug·kg-1、维库溴铵0.10~0.15 ug·kg-1和咪唑安定0.1~0.2 mg·kg-1。检测有创动脉血压,动脉血气分析。CPB期间维持肛温35~37℃上,CPB转机流量60~80 ml·kg-1·min-1,平均动脉压(MAP)5.33~9.33 kPa(60~90mmHg),血红蛋白浓度(Hb)60~80g/L,红细胞压积(Hct)25~30%。记录麻醉诱导时间、CPB转机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等,观察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记录麻醉及CPB相关并发症。结果:麻醉诱导10.0±2.9 min、CPB转机83.4±8.0 min、麻醉维持248.7±46.8 min、呼吸机辅助344.3±37.5 min。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乳酸值转机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胸即刻恢复;Hb及Hct转机后降低(P<0.05),停机后恢复。无窒息、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死亡3例,其中2例非麻醉及CPB因素,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结论: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苏醒快;心脏不停跳CPB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并发症少。两种技术联合应用,优化了围术期麻醉和CPB管理方案,减少了组织器官的损伤,为心内直视手术较理想的选择。
姚珺,曾宾[8](2009)在《3例心脏移植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心脏移植术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经验。方法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ECC下作心脏移植术,体循环预充以胶体为主,中度血液稀释,用膜式氧合器,非搏动灌注,流量2.42.8L/(min.m2),灌注压力维持在80120mmHg,根据心脏病例特点及术前检验结果预充白蛋白、血定安等,采用中低温ECC技术。结果ECC时间150203min,主动脉搏阻断时间7884min,热缺血时间23 min,冷缺血时间98143min,3例心脏移植术顺利。2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10瓦秒除颤复跳。结论心脏移植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低流量灌注良好的心肌保护,平稳的体外循环操作,术中监测及及时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有利于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翁丽芳,谢少波,陈升恺,方剑,黄珠群[9](2008)在《10kg以下婴幼儿体外循环中液体出入量的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33例10kg以下婴幼儿的体外循环(CPB)中液体出入量的管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33例10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在全麻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CPB时间17~1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86min,不停跳心内直视术2例,33例顺利脱机,术后无一例与CPB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围术期死亡2例。结论在CPB管理上注重合理选用CPB设备和装置、特别关注灌注与引流的关系、调整适度的血液稀释及细致的CPB监测管理,加强了CPB中各种液体出入量的平衡的管理,可降低与CPB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与死亡率。
徐利军,林星光,陈忠华,何文涛,周鸿敏[10](2008)在《9例犬供心超长时间保存后行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的管理》文中提出目的总结9例犬供心超长时间保存后行原位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供体心脏以冷UW液(3例)或自制保存液(6例)灌注停跳、摘取心脏后保存24 h;在全麻下以标准法或双腔静脉法术式行犬原位心脏植入,体外循环均采用浅低温中流量、中度血液稀释法,以移植心脱离体外循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窦性心律、心率≥90次/m in、平均动脉压≥90 mmHg,1 mmHg=0.133 kPa)4 h为手术成功。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过程顺利,体外循环总时间(180±3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30±20)min,后并行时间(60±10)min,供心热缺血时间030 s、冷缺血时间(24±0.5)h。主动脉开放后,3例移植心自动复跳,4例移植心电击复跳,移植心复跳受者手术均成功。死亡2例为实验早期手术操作技巧不当所致。结论除良好的供心保护外,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亦是犬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二、血定安在体外循环预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定安在体外循环预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预充液离体稀释对血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活动 |
致谢 |
(2)体外循环管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体外循环设备的选择 |
3.2 预充液准备 |
3.3 体外循环术中的管理 |
3.3.1 温度控制与组织灌注 |
3.3.2 心肌保护 |
3.3.3 认真作好辅助循环的支持 |
3.4 特殊体外循环术中的处理 |
3.4.1 合并肝功能不全的处理 |
3.4.2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处理 |
(3)56例心脏直视手术不输血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仪器设备人工心肺机, 膜式氧合器, 一次性塑料体外循环管道。 |
1.2.2 体外循环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脏复跳方式 |
2.2 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分析 |
2.3 血钾、尿量等相关情况 |
3 讨论 |
3.1 膜式氧合器的应用 |
3.2 合理保护心肌 |
3.3 及时处理血液相关症状 |
3.4 保持肝脏功能 |
3.5 维持电解质平衡 |
(5)儿童心脏手术不输库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婴幼儿心内直和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体外循环技术 |
2 结果 |
3 讨论 |
(7)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立题依据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常用实验药品 |
1.2 常用器械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麻醉方法 |
2.3 CPB管理 |
2.4 手术过程 |
2.5 术后监护 |
2.6 恢复期管理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气分析结果 |
3 麻醉及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 |
讨论 |
1 麻醉管理 |
2 体外循环管理 |
3 术后管理 |
3.1 拔管后管理 |
3.2 胸腔引流的管理 |
3.3 术后喂养的观察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历史回顾 |
2 浅低温体外循环的特点 |
2.1 理论依据 |
2.2 基本方法 |
2.3 心肌保护 |
3 优点 |
4 缺点及预防 |
4.1 气栓 |
4.2 术野 |
4.3 血尿 |
4.4 应用 |
5 心肌保护效果 |
5.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5.2 并发症及死亡率 |
5.3 存在的问题 |
6 评价 |
7 展望 |
参考资料 |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3例心脏移植术的体外循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ECC方法及心肌保护 |
1.3 结果 |
2 讨论 |
四、血定安在体外循环预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研究[D]. 卞璐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2]体外循环管理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作用[J]. 杨升平,杨文凯,胡乐如,王文英. 实用临床医学, 2014(09)
- [3]56例心脏直视手术不输血的体会[J]. 李向群,陈贵和,李治,黄凯.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2(05)
- [4]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J]. 王彦隆,房瑞芹. 当代医学, 2011(17)
- [5]儿童心脏手术不输库血临床分析[J]. 李天成,强毅,周容. 卫生职业教育, 2010(21)
- [6]婴幼儿心内直和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J]. 张月秋,邢璐璐. 中国实用医药, 2010(21)
- [7]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D]. 邢旺. 兰州大学, 2010(11)
- [8]3例心脏移植术的体外循环管理[J]. 姚珺,曾宾.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06)
- [9]10kg以下婴幼儿体外循环中液体出入量的管理[J]. 翁丽芳,谢少波,陈升恺,方剑,黄珠群. 海南医学, 2008(12)
- [10]9例犬供心超长时间保存后行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的管理[J]. 徐利军,林星光,陈忠华,何文涛,周鸿敏. 心脏杂志, 2008(05)